第一篇: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3.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简称土层。
4.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①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②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③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④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5.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6.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7.土壤自净能力: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类型: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故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性能即土壤环境容量。8.
第二篇: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1.1通过本次实习让我们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山东省棕壤、褐土、潮土三大土壤类型的性质。
1.2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1.3学习选择土壤剖面点、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性质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如何借助土壤剖面来分析鉴定土壤的性质和类型。
2、实习地点
科学实验基地,淄博市沂源县鲁山森林公园、济南市黄河边
3、实习计划
2013年5月20日至5月23日
4、实习内容
4.1概述
本次实习主要是对山东省的三大土壤棕壤,褐土,潮土以及农业土壤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亲自挖掘土壤剖面,通过对剖面进行观察分析,测定土壤Ph值,进行石灰性反应等,深入了解各土壤的性质特点,了解各种土壤上的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气候特点等。
4.2棕壤
通过对《土壤地理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棕壤分布区具有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一年中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水热同步,干湿分明,从而为棕壤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气候条件,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棕壤发生较强的淋溶作用和年化作用,另外棕壤所处的地形多属山地、丘陵,为了对棕壤这些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前往棕壤性质比较典型的沂源鲁山。在沂源鲁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鲁山被河水分成部分,而且这两部分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异,在棕壤上生长的植被主要是油松林,柏树和落叶阔叶林,还有杨树,酸枣,羊胡子草等,总体来讲植被类型很多。棕壤是属于森林土壤的一部分,其湿润程度比褐土稍大一点,形成条件多为山坡,山前,平底,河谷阶梯地段。
我们选择在棕壤性质比较典型的位置挖掘剖面,通过对剖面的观察,我们可以断定该地的棕壤层次可划分为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三层,每层的厚度大约在10cm左右,在剖面的淀积层有铁锰的淀积,并且可以发现铁锰的结膜。土壤质地主要是黏壤和砂壤一般不会,盐基饱和度较褐土稍差一点,淋溶相对较强。棕壤成土母质是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岩石风化形成的矿质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测定Ph值为4—5偏酸性,其酸性主要是由于土壤母质造成的,母质中含硅较多,经过风化形成偏硅酸导致土壤呈酸性,符合棕壤的性质。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反应,进一步说明该地土壤不含石灰性岩。对于棕壤的改良利用,主要是多施有机肥,多种树种草,施速效养分等。
4.3褐土
我们观察褐土的地点也是在沂源鲁山,与前面棕壤所在区仅有一河之隔,这也给我们对两种土壤的比较提供了条件。褐土所在的气候条件和壤土一样也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不同的是褐土的粘化和钙积过程较为明显,与棕壤相比气候相对干润一些,降雨量少。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褐土形成条件主要是山地丘陵去的坡面,山前平原和山间平地。褐土上生长的植被,自然土壤上主要包括柏树,槐树,杨树,荆条榆树等,和棕壤不同的是褐土上不能生长松树,从植被上来讲这也是最大的区别,农业土壤上一般的农作物都会生长,褐土也算是山东省较大的农业土壤类型之一。
对褐土所在地区进行了整体观察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土壤性质很典型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通过土壤剖面对褐土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所挖的土壤剖面共四层,分别是枯枝落叶
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土层颜色以褐色为主,在淀积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钙的淀积,并且一般呈菌丝状。土壤质地主要是壤土,再向下层土壤稍微偏黏,其土壤的干湿程度是干润,土壤结构为屑粒状甚至可以达到团粒状的的程度,可见该地区的土壤发育程度非常的好。土壤中根系很多,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等。经测定土壤的Ph值在6.5—7.0之间,与褐土中性偏碱的性质稍微有点不符。土壤养分较多,含有腐殖质,含钙较多也有少部分铁。成土母质是石灰岩和黄土母质,石灰岩更为明显一点,黄土母质主要是次生黄土母质,它是由黄土高原运积而来,取少许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盐酸反应,进一步说明石灰性岩含量较多。
4.4潮土
潮土是一种受地下潜水影响和作用形成的具有腐殖质层、氧化还原层级母质层等剖面构型的半水成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上述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为了对潮土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我们前往潮土性质表现较典型的济南黄河大桥。当地的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杨树,小麦和一些草甸植被,大部分是裸露的地表,地形平坦,主要是冲积平原,坡度在20°左右,坡向面向北,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排水通畅,水质是淡水。侵蚀类型为片蚀,侵蚀强度中度。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可以看出,潮土层次课分为腐殖质层,淀积层和过渡层,层次过渡平直,幅度比较突然,野外干湿度为干,土壤较松,淀积层稍紧。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性岩,黄土母质,酸性岩等,含有机质较少,土壤质地以砂壤质和粉砂壤质为主。土壤Ph值经测定在7.0—7.5之间,取少量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石灰性反应,说明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
4.5农业土壤
对农业土壤的观察和认识,我们选择的地点是在山农大试验地潮棕壤性质较为典型的东南部挖掘土壤剖面,剖面点所在地貌类型为麓原和冲积平原,该地点的土层包括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1、2、3、4土层的形态为平直状,层次幅度的变化较为突然,土层颜色以棕黄色为主,到心土层2时颜色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由灰白色到红色,心土层3、4颜色分别为红褐色和灰褐色。通过对剖面的观察了解到其野外干湿度为润,耕作层土壤质地为轻壤,心土层质地较为复杂,分别是砂壤、中壤、黏质砂土和重壤。在整个土壤中很少能发现砾石,即使有少部分小碎石也是处于半风化阶段,由此可见该地的土壤发育相对较好,通过剖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土壤结构以碎屑状和粒状为主,结构强度为弱。土壤松紧度不均一,耕作层较为疏松,犁底层和心土层稍紧在4个底土层中,底土层1强度最高,其他底土层都是稍紧。从土壤剖面我们还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地棕壤的土壤孔隙较多,尤其是耕作层的孔隙更是超过200条/dm2,并且孔隙形态多为囊腔状,只有心土层中有少部分孔隙为管孔状,其孔隙大小都小于5mm,透气性相对较好,所以说该地土壤耕作性状很好,比较适合作为耕作土壤。该地的主要植被就是草被。从让剖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土壤中含有少量新生体主要包括铁锰和腐殖质,颜色主要是红褐色和白色,新生体的形态为结核状和磬层。在耕作层中含有较多的根系,并且根系类型主要是草根,土壤动物只发现其少数的蚯蚓。通过对土层进行Ph测定,该地的土壤Ph值在5到5.5之间呈酸性,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石灰反应,说明土壤并非由石灰岩发育而来。
5、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土壤地理学》实习,我对山东省的棕壤,褐土和潮土三大土壤类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三种土壤不同的形成条件,发育母质,以及在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其中对于我来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区分棕壤和褐土,记得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真正的理解棕壤和褐土的区别,感觉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特点,但是通过这次的实习后,我真正的掌握了两者的不同。首先就是成土母质的不同,这也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棕壤的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和片麻岩,褐土的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和黄土母质。其次就是Ph的不同,棕壤的Ph是酸性,褐土的Ph为中性偏碱。另外,在植被上最大的区别就是
褐土上可以生长松树,而棕壤上一般不会有松树,但是可以生长柏树。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潮土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潮土在我国占地面积2500多万公顷,在山东省的面积大约400万公顷,占地面积相对较多,潮土上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草甸植被,现已被大多数人工植被所代替,潮土发育不完全,腐殖质含量较低普遍缺磷,钾素相对丰富,其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洪冲积物及少量的海积物。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认识土壤的一般过程,首先是了解当地的气候类型,植被种类,地形地貌,裸露岩石类型,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分析大体确定某种土壤类型。然后挖掘土壤剖面,对土壤剖面性质作全面的分析,测定土壤Ph值,进行石灰性反应最终确定土壤类型。掌握鉴定土壤的一般过程,为以后从事土壤调查工作,研究土壤性质积了累宝贵的经验。
在实习中虽然学会了很多,收获很多但是不得不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正。首先,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一开始在对土壤剖面性质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应该分析哪些方面,对一些土壤性质都不了解,即使是看出剖面间的不同,也无法用语言详细的描述出来,所以以后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在挖掘土壤剖面时,很多问题都没有注意到,比如说观察面上面不能站人,观察面的修整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做得不够好,这也是我今后注重注意改正的地方。
总而言之,本次实习对自己来讲慢慢的全是收获,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是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收获了快乐。
第三篇:《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2、NH3、N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13.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4.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15.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6.白浆化过程:是指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7.土体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
18.土壤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9.诊断层: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20.诊断特性: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21.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称为土被结构。
二、简答题
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突然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
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2.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P27)① 内在因素:矿物组成、结晶构造、理化性质 ②外在因素:水分、温度、ph 值和 Eh 值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P49)
4.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答: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类型分为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以及大块结构。
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是因为:
①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占40%,非毛管水占60%,比较适均,团粒之间是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团粒内部是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和保肥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②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能较好的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③有机质与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在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与供应;④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小,有利于耕作。
5.土壤水类型的划分(P79)固态水:
化合结合水:结晶水:存在于矿物之中的水 组构水:土壤矿物表面包含的结构水 液态水:束缚水
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地下水 气态水
6.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P105)
①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 ②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③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 ④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 ⑤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7.土壤养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与协调(P109)
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土
壤中。一般情况下,水往往起主导作用,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气、热 条件的变化。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主要有:耕作和施肥、灌溉和排水、地面覆盖、应用土面增温 剂等。
8.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P133)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
——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9.试比较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是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三者统一来划分土壤,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非定量化的),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10.简述铁铝土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P219)铁铝土的主要特征
铁铝土因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质土壤矿质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黏重,其土体中部黏粒含量可达50%以上,年里的硅铝率在1.5-1.8之间,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化铁;铁铝土一般呈强酸性反应,土壤pH值在4.5—5.5zhijian ,且因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pH值由剖面上部向下部逐渐变小,同时土壤还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4.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积温:就是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6.有效积温: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起始点并非物理学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7.冻害:是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
8.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
10.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
11.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1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生长型: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总体形态特征,以习性为划分依据。1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15.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16.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17.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物影响最大的种类。
18.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19.演替顶极 P204 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
21.重要值:某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频度反映了该种植物在群落全部成员中的重要性,将这三个数值合并,构成植物的重要值。
22、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
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是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二、简单题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75)(1)主导因素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3)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4)生态因素作用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P88)
阳生植物: 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 3.旱生植物(P118)
- 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
①少浆液植物 生境;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代表植物: -骆驼刺,刺石竹等
适应特点: -1.体内含水量极少 2.尽量缩小叶面积 3.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4.根系发达 ②多浆液植物
-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 仙人掌,芦荟等
- 1.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 2.面积对体积比减小 4.生活史类型: ①一年生植物:其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环境恶劣时通过种子休眠安度,弱点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很难在高度上参与竞争。
②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在于多年占据一定空间,地上植冠每年都死去,却不需将光合产物转用于木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要生长多年才能开始生殖,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作为资源投入到茎和根的生长,能占据高层优势,生命持续时间至少要数十年乃至千百年,生殖能力延续不断。
4.生殖策略:①r-选择植物的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小、竞争力弱、生殖早、种子多,如一年生杂草。②k-选择植物的寿命较长、发育缓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晚、多次繁殖,如多年生树木。5.CSR系统中的C、S、R分别指什么?
答:R型:杂草型植物 C型:竞争型植物 S型:胁迫型植物
6.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P174)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表现在植物水平分布的
(三)层片
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层片或者相当于层,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此时该层由若干层片组成,或是由附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构成
(四)季相结构
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例如荒漠群落雨后迅速萌发的短生植物层片、落叶阔叶林春季树冠未长满新叶时的早春草本植物层片等,它们与种群物候变化共同决定群落的季相特征。此外,各种群年龄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其幼年期与成熟期的植株密度和高度不同必然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7.演替和波动的关系(P200)
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①方向不定性;②变化的可逆性;③在典型情况下植物种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演替是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在群落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种渐变的现象,不易直接感觉。8.简述温带淡水中的演替系列(P203)
⑴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⑵、浮水植物群落阶段;⑶、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⑷、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⑸、木本植物群落阶段。9.植被群落分类的单位(P211)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10.分述陆地植被类型中的热带雨林(P257)和常绿阔叶林(P272)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
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②非洲雨林群系③亚洲雨林群系
(二).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1、.植被特征: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三、论述题(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1.论述我国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分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布,植被依次是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土壤依次是森林灰化土或褐土,草原栗钙土,荒漠土。纬度地带性指的是从赤道向两级的分异规律,植被和土壤依次有;热带雨林带(砖红壤)—热带草原带(红棕壤)—热带荒漠带(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色土)—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亚寒带针叶林(森林灰化土)—苔原带(冰沼土)—冰原带(冰雪盖)。垂直分布大致和纬度地带性相似。
第四篇: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
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体会首先,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导师给我们的这次实习的机会。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今天上午的实习也没有例外;似乎那么一瞬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也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点,为此而感到受益匪浅,一下便是我们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工作的总结和一点心得体会。
对于接触专业不久的我们来说,为了增加我们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导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利用专业相关的技能。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发展的引擎,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锻炼我们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将其发展和完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成长,就需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在逐步完善的同时,进行创新。
实习期间得来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到了山上,开始实习后,气氛以及学习的趣味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都热情高涨,譬如挖掘剖面时的神速;对剖面修整的细心程度以及层次的划分,但是感觉上了好像有些许的脱节,第一个感觉就是缺乏实际操作、实物属性认识方面经验的欠缺。譬如;土壤剖面规格、朝向、层次的划分等。而在实习的过程中,导师的细心讲解,将在学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中关键点的回放,使得课堂上的平面效果与实践中三围得到有效融合,从而让同学大体上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
在本次的实习过程中,经过导师的细心指导,同学们的热情互助,使得本次实习很是顺利的完成。而在本次的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学接触的不多,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又是十分的重要的、也是十分基础的知识。通过本次实习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些许的锻炼。虽然是短暂的实习,却也使我们明白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
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092班
第五篇: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一眨眼,为期一周的实习就这样过去了,然而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却学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关于实践的方方面面,也发现了自己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而在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经验着实令我们受益匪浅,以下便是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对于今年刚学习接触专业基础课的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活动有利于增加我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领悟。第一天,我们首先了解了下蜀实习林场的基本概况,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东与句容县林场接壤,北靠下蜀乡,西部和南部与亭子乡毗连。林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据句容县气象站和林场多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96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7℃(1955年)。历史最早初霜10月27日,最晚终霜4月16日。平均无霜期233天。日平均高于l0℃的植物生长期为266天,总积温4859.6℃。年平均日照21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年平均降水量l055.6mm,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达1408.3mm(1962年),最少为425.2mm(1978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各月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超过20m/s,春夏两季多偏东风,秋冬两季多东北风。初雪日期最早为11月20日,最迟在3月27日。
林场座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歧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是东西走向,形成天然屏障,使北风和西北风难以长驱直入,对林木生长有利,林内的常绿成分也较多。根据传统的观点,下蜀林场属于黄棕壤土壤地带,但是传统的看法只能适合于大范围的土壤地区,对象下蜀林场这样小范围(或小区域)内,其土壤类型可能就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分类观点。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场内的天然林以栎类(麻栎、栓皮栎、白栎、短柄槐树、锐齿槲栎、茅粟等)次生林为主,并杂有化香、枫香、黄连木、刺楸、朴树、榉树、榔榆、黄檀、响叶杨、山槐、三角枫、五角枫、野漆树、盐肤木、皂荚、野柿等落叶树种,以及冬青、枸骨、石楠、乌饭树等常绿树木。
第三天,在对实习林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到了下蜀实习林场,要对空青山和武岐山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首先是在空青山的山顶,然后是武岐山的山腰以及松林中,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轮流分工,虽说爬山挖剖面累了些,但是却很开心。
我想,对于土壤学这种需要实践和理论想结合的学科来说,野外实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学院安排我们外出实习的目的。通过亲身实践,我们能够从中对自己在土壤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从而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利用专业相关的技能。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习,我们才能在巩固消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对课堂上的知识也是一个检验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而且,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发展的引擎,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锻炼我们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将其发展和完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成长,就需要勤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逐步完善的同时,进行创新。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我们,由于不断地吸收消化知识,但是却没有直接感官上的对知识的感受,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到了山上实习之后,气氛以及学习的趣味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譬如挖掘剖面时的神速;对剖面修整的细心程度以及层次的划分,但是感觉上了好像有些许的脱节,首先就是感觉缺乏实际操作、实物属性认识方面经验的欠缺。譬如;土壤剖面规格、朝向、层次的划分等。而在实习的过程中,老师细心地讲解,将在学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中关键点的回放,使得课堂上的平面效果与实践中三围得到有效融合,同时也在其中加入了新的知识,例如我们所携带的袖珍经纬仪的操作使用等等。
在本次的实习中,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热情配合,使本次实习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而在本次的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因为是自己亲身操作感受过,所以深深地记在了心上,虽然只是短暂的实习,却也使我们明白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告诉我们,一个知识的由来,是经过了无数的实践和努力,敦促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要放松实践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