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

时间:2019-05-13 10: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

第一篇: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

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

杨建思博士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并担任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观测组组长,主要从事地震观测和数字地震学研究、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等方面工作。在参加工作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杨建思博士献身地震事业,始终坚持在地震监测预报和应急工作的第一线,开展了长期艰苦的野外观测和野外考察工作,完成了重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科研成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在地震现场的最前沿。

八十年代末,杨建思博士开展了将地震学与计算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进行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奖励并推广使用。1994至2001年间,杨建思博士主持北京遥测地震台网工作,圆满完成了该期间首都圈及华北地区地震监测与震情跟踪工作,荣立中国地震局集体一等功。

近年来,在面对震情和特殊重大事件工作中,杨建思博士视震情就是命令,以身作则,亲自带领队伍奔赴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2003年巴楚-伽师6.8级地震、山丹民乐6.2级地震、山西洪桐5.0级地震、2004年内蒙东乌珠穆沁旗6.1级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2006年国际特殊事件观测、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现场进行应急地震观测和震情跟踪,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国内与国际好评。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她带领流动地震观测队穿梭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在无人区、无电、无通讯、无道路的情况下完

成了地震震情跟踪、科学考察和探测以及观测台站架设与维护,在海拔3200米以上坚持了近半年的时间,首次采用组合地震台阵模式解决了极端条件下的地震监测问题,被评为昆仑山8.1级地震科学考察勇士、地震应急现场工作先进个人,她所带的队伍获地震应急现场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杨建思博士又带队奔赴新疆巴楚-伽师Ms6.8级地震现场,克服了语言不通(维吾尔族地区)的障碍和戈壁沙漠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在地震极震区建起了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跟踪监测地震震情。2003年年底,我国西部地区甘肃民乐、山西临汾等地先后发生两次5、6级左右地震,杨建思博士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婆婆后,便又义无反顾地带队奔赴野外地震现场。她带领的地震现场应急观测队因工作表现突出,受到中国地震局连续嘉奖,并得到灾区政府和人民的感谢赞誉,他们特意向这支地震观测队赠送了一面锦旗:“赴险临危为民生,跋山涉水报国家”。

2005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带领中国地震应急流动观测队,赶赴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7.8级地震现场开展国际地震应急观测工作,在交通、通讯、缺后援以及地震和环境险恶的艰苦条件下,不仅圆满完成监测任务,而且培训了巴基斯坦同行,并帮助巴基斯坦完成了其国家台网建设方案,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和同仁的高度评价。

在任领导职务以后,常常在下班回家安排好后,又回到单位彻夜工作,用最新的移动通讯技术、VPN技术、数据流控制技术和虚拟动态台网技术建成了南北地震带虚拟动态台网,率先实现了大型台网的数据实

时共享和南北地震带紧急震情监测,边缘山区地震信号实时传输等等长期地震观测领域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

2006年,杨建思博士采用同样技术,在特殊事件监测中,克服极度困难条件,在边缘山区信号传输到北京,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7年,在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组织全国流动地震观测队伍,用上述新技术,形成了全国流动地震观测新模式-虚拟地震台网协同观测,并集成新技术建成“应对地震巨灾的流动观测系统”,为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观测打下了科学技术基础。这种虚拟地震台网协同观测模式和“应对地震巨灾的流动观测系统”在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应急观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2008年汶川大地震,按照中国地震局要求,沉着指挥全国流动7支流动观测队伍到震区开展地震强化观测,同时自己亲自率队赶赴震区,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不顾车祸和伤病,克服了地震现场公共通讯中断等问题,在全国首次形成对如此大地震的近场包围实时观测,首次将地震现场观测实时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震后方,使多个研究团体可以同时参加到汶川地震震情跟踪与研究工作。

由于杨建思博士多年来在地震监测一线上爱岗敬业,不辞辛苦,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主要科研工作成果详见附件)。先后获得多项中央级、省部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并于1995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第二篇:孙俊英研究员先进事迹

孙俊英研究员先进事迹

孙俊英,女,1969年出生,汉族。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科院自然地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4月年仅33岁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7月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任首席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气溶胶科研业务团队首席,大气成分中心党支部委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委员、气候生态委员会委员,为863计划、气象行业专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孙俊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上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本职工作。1994-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党员和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还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首席研究员和气溶胶科研业务团队的负责人,她倾心于科研业务工作。先后参加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攀登预选项目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课题;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与2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粒径-时间三维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欧盟合作项目“气溶胶、云-气候与空气质量相互作用”,还承担了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属SCI或SCIE收录刊物11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大气气溶胶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成为大气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两大主题中占有重要位置。孙俊英正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她深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尽管仅有一米五的个头,身体也不太强壮,但是她不畏艰辛,走南闯北,将野外科考、建站观测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已经参与并组织完成多种观测站建设任务,在大气化学实验室能力建设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为领导和同志们所钦佩,被戏称为“铁人”。

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大气化学实验室能力的全面提升做出了贡献。

2003年,按照中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的战略部署,为了加强大气成分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升级建设。任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的孙俊英,主要负责大气气溶胶方面的仪器配备及相关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根据国内大气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业务观测的发展趋势,本着立足国情适度超前的原则,孙俊英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并提出初步的配置计划。之后,从设备选型、技术谈判、商务谈判、安装调试以至于方法优化等方面,孙俊英对每个环节都事必躬亲,保证了仪器设备顺利投入使用。

为了对仪器的性能事先了解,以便在与仪器厂家的接触中处于主动,首先,孙俊英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外相关研究,对气溶胶相关测试仪器有了基本的了解。她更通过电子邮件与仪器用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博士反复交流,基本掌握了仪器的配置、基本性能、价格等信息。在邮件交往中,该博士对她了解信息锲而不舍的精神表示赞赏,并给予了很多帮助。按照合同要求,气溶胶质谱仪的主要设计者需来华指导。为了充分利用外国专家来华的机会,孙俊英整天忙碌在实验室里,研究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及时向设计者咨询,每天深夜才回家,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而仪器设计者这次来华之行,几乎被“软禁”在实验室,除了临行前半小时到秀水街购物之外,其余时间都为解答孙俊英的各种有关气溶胶质谱仪问题所占用。事后提起这件事,外国专家记忆犹新,他访问过无数的仪器用户,但中国气象局之行所感受到的孙俊英的敬业精神 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由于孙俊英以及她的同组人员的出色工作和精心维护,国内购置的第一台气溶胶质谱仪目前运转正常,而且经过多次现场观测,收集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在2007年8月“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这台仪器又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现场观测,圆满完成了任务。

孙俊英富有创新精神,瞄准科技前沿,非常注重先进设备的开发利用。碳分析仪是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种先进的分析大气中有机碳、元素碳浓度信息的精密仪器,迄今为止在国内仅有三台。为了保证仪器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由孙俊英倡导,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碳气溶胶的分析比对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探讨。通过比对分析,确保了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碳分析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目前,碳分析仪不但分析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台站的大量样品,还为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气象科研所等单位分析了样品。不仅充分发挥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与仪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度,扩大实验室的影响。

孙俊英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实验室建设上,从而为实验室能力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开展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不畏艰辛,奋力开拓,在野外科学考察和野外台站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包括大气气溶胶观测在内的大气探测,既是气象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孙俊英倾心竭力,投入到野外科考和台站建设之中。

1996年3月,新婚蜜月尚未度完,就背起行装,毅然赴新疆天山1号冰川考察,一去就是两个月,顾不上冰雪的反射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孙俊英整天摸爬滚打在冰川上,精心地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和表层雪样,被冰川站的同志们雅称为“冰川女神”。这第一次出行,使孙俊英与野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来,她涉足地球北极,到过6000多米的珠峰绒布冰川区,这些地区都是女性难以到达的地方,但孙俊英做到了。

孙俊英曾经说过,历经辛苦磨难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比如,为了赶测几批冰样,曾夜以继日守护在仪器旁,连续工作32个小时,只能借进样间隙的10分钟时间小憩一会儿。还有,虽然当年珠峰50多天考察中闹过高山反应,下山后接着又闹低山反应,都很痛苦,可孙俊英全然不顾。对孙俊英来说,出差到野外,如同日常工作一般,说走就走。在野外,任凭风吹日晒,那里顾不上美容保养,一般女性期望的白嫩皮肤,在孙俊英脸上似乎不见了,却平添了些许“黑色素”,在孙俊英看来,这并不是“损失”,而是增加了科学的灵气和事业的执着。孙俊英在工作中就是有这种敢于拼命的劲头,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活力,关键时候能豁得出去。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为了进一步做好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不断加大大气成分站网建设的力度。为了台站的基础能力建设,孙俊英作为台站建设任务主要成员,尽心尽职,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她参加了《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工程(大监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实验室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一期)项目中瓦里关、临安、龙凤山本底站的建设项目方案、《全国大气成分观测站网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方案》等方案的编制工作,多次完成对全国大气成分站网和本底站网的 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俊英顾不上瘦小的身体和女性的特殊情况,也顾不上幼小的孩子,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几年来,一直为野外台站的建设奔波着。自2004年起,孙俊英参与了浙江临安与黑龙江龙凤山本底站的相关设备的选型、技术谈判、开箱检验以及实地安装、调试等全过程,2005年7月完成安装。目前这两个站都已成功入选“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站”。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组织完成了金沙区域本底站候选站址的科学论证工作,通过对观测数据和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汇总完成了金沙大气本底站候选站址科学论证报告,并于2007年11月通过了专家论证。

2004年开始,在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的共同资助下,启动了瓦里关气溶胶系统建设以来,作为气溶胶项目首席的孙俊英,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该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孙俊英曾先后7次到海拔3800米瓦里关进行仪器安装前的调研、仪器安装、调试、维护,仪器标校、人员培训等工作。她充分利用美国专家到瓦里关安装仪器和进行维护的机会,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并不顾高原反应,义务地为台站工作人员翻译、讲解,回京后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给台站人员指导,解决现场观测、仪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007年8月孙俊英率领台站工作人员开展了该套系统的维护和标校工作,得到了美国专家的认可。

2007年10月底到11月初,韩国专家来访对中韩一期建设的5个沙尘暴的质量浓度监测仪进行标校,孙俊英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针对提交的标校维护报告并经过台站进行仪器参数核实,认为韩国专家校正过程中存在问题,于是请求厂家派人及时纠正了存在的问题,保证了仪器的正常运行。

2007年12月,为及时完成香格里拉本底站的仪器安装任务,孙俊英一下飞机,直奔海拔3000多米的香格里拉大气本底站,顾不上休息,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圆满完成了安装任务。然而由于日夜操劳,身心极度透支,回到北京,走进家门,才感到自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原来,自己正发着高烧。孩子见到多日不见的妈妈,撒娇地说:“妈妈,我好想您啊,快亲亲我吧。”一下子扑到孙俊英的怀里。“妈妈,您好烫人啊!”站在一旁的丈夫看到妻子有气没力的神态,就把孩子拉过来。“你妈太累了,让她好好休息一下吧!”孙俊英抬起头,在与丈夫对视的一瞬间,对孩子内疚的心里似乎多了些许宽慰,疲惫的身躯好像轻松了好多。由于孙俊英每天加班加点,回家很晚,妈妈不回家,女儿就不肯睡觉,以至于孩子也从小成了个“夜猫子”,至今难以改掉“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习惯,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

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冰雪观测到大气气溶胶研究,从“冰川女神”雅号到“铁人”戏称,凭着对自己所钟爱的工作潜心求索、矢志不移的执著精神,为大气气溶胶学科的发展、大气成分观测站网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大气气溶胶项目首席,孙俊英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她不仅率先垂范,同甘共苦,更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善于团结同志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她虽然不善交往,但不管走到那里,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都会给她带来“好人缘”,她的慷慨付出也经常换来周围同事的无私帮助。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野外台站,她始终能保持与大家互帮互助、协同作战的战友式关系。在孙俊英这个带头人的带领下,大气气溶胶项目团队已经并将坚持不懈地做好监测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不断做出贡献。

第三篇:推广研究员陈志明先进事迹

引领蔬菜产业化 倾情奉献终不悔

扬州市农业局蔬菜处处长、推广研究员陈志明先进事迹

今天的扬州农村各地,处处可见栉次鳞毗的蔬菜大棚,‚寒冬黄瓜绿油油、腊月番茄挂枝头‛已成为乡村田野里的一道特色风景。统计表明,2007年,扬州市蔬菜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190万吨,产值21.2亿元,蔬菜产业规模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目前,在扬州农村产业化的浪潮中,设施蔬菜种植已成为一项集约化程度最高、招商引资最活跃、农民增收最明显的绿色产业。2007年11月,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视察扬州高效农业时指出,扬州与寿光充分合作,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江苏寿光‛模式已经在扬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说起扬州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上上下下都会情不自禁地称赞一个人,他就是扬州市农业局蔬菜处处长、推广研究员陈志明。

——是他,用瞄准一流、善于汲取的开阔视野,引进了山东寿光的先进技术。

——是他,用因地制宜、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提升了扬州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是他,用吃苦耐劳、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扶持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蔬菜基地。

——是他,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严谨作风,帮助无数菜农 走上了致富道路。

——是他,用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怀,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形象。

山东之行苦学真经

陈志明同志1983年从江苏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经常思考如何使市民的菜篮子丰富起来,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06年3月,陈志明带领20名乡镇分管蔬菜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赴山东寿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学习。为了真正学到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采撷到回扬州能开花结果的种子,陈志明动足了脑筋。

寿光的蔬菜种植严格遵循了‚一乡一品‛的格局,甲乡是番茄专业乡,乙乡是黄瓜专业乡,丙乡是茄子专业村……。陈志明将前去学习的同志,每人蹲点一个乡,专攻一种蔬菜,而他自己则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乡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调研,一是全面了解了寿光蔬菜产业的成长历史、品种推广、服务体系、产销衔接、龙头企业以及优惠政策等;二是摸清了寿光的大棚类型、茬口布局、品种应用、社会服务、上市方式、经济效益等。扬州人在寿光扎扎实实地访农户、量大棚、查档案、问历史、跑市场、算收入的苦学精神,使寿光农办负责人感慨地说:‚全国各地不知来了多少人取经,扬州的调研最细最实,把园艺学、经济学、社会学结合起来,替我们把不清楚的家底都摸清了。‛

就在寿光期间,一天夜里,他突然阑尾炎发作,几乎疼得死 2 去活来,爱人在电话里哭着要他回来治疗。同行的人闻迅将他送到医院,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治疗,陈志明同志想到的是不能耽误在寿光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于是他要求医生采取保守疗法,他只在病房里挂了3天水,便又蹬上自行车继续自己的研究考察。这一年的‚五一‛长假,他取消了和家人外出旅游的打算,坚持在寿光学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志明临别山东形成的长达2万字的调研报告,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还被刊发在《上海蔬菜》杂志上,扬州提出的‚打造江苏寿光‛的思路和做法被省农林厅《农林工作简报》登载,原省委书记李源潮专门做了批示:‚很好!立仁同志:请研究一下‘寿光经验’在江苏推广的关键环节,把‘高效农业规模化’更大力度地干起来。‛

“寿光经验”嫁接扬州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在寿光期间,陈志明就认真琢磨,寿光值得扬州学习的东西确实很多,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服务越来越细,但扬州不同于寿光的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大批农业劳动力已经转移,不可能再象寿光那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聚合成支柱产业。要使寿光经验成功嫁接扬州,陈志明认为,扬州的蔬菜生产必须走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新路,还要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生产要素,提高资本投入强度,凸显规模农业优势。这一思路得到了扬州市分管农业领导的首肯。

2006年初,陈志明同志积极指导和参与江都小纪和邗江沙头两个‚寿光式‛的日光温室示范点的建设。为了把寿光的日光温室成功引进到扬州,他结合扬州的实际,分析两地的气候差异,与两地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探讨,改进了日光温室的结构,从而确定了扬州建造日光温室的方案。为了指导农民搭好温室,他亲自跟着卡车到寿光采购原材料。寿光服务于蔬菜业的有种子、肥料、农药、竹杆、草帘等多个分门别类的专业市场,他一家家的调查研究,一家家的讨价还价,忙到夜里11点,才买全了所有的生产资料。温室建成后,他又认真指导农民播种、整枝、防病、治虫。当年,两个基地的20亩温室蔬菜亩产值达2万多元,对四乡八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江苏绿扬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下投资500多万元在邗江沙头新建了100亩的日光温室。如今在扬州的大地上,日光温室已成为蔬菜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设施。

难能可贵的是,陈志明结合自身职能,千方百计吸引人才、资金来扬投资蔬菜产业。邗江区沙头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中的扬州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招商引资的成果之一,南京的客商张敬东从金融系统下海后,想从事实业,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陈志明,陈向他宣传:‚蔬菜产业是目前中国市场最稳定的投资项目。‛张敬东说:‚我只会买菜,从来不会种菜,投资蔬菜心有余力不足。‛陈志明表态:‚你放心,你只要到扬州投资蔬菜,产供销我都当你的坚强后盾。‛张敬东被陈志明真诚的话语、诚信的人格所感动,毫不犹豫地在扬州沙头投资上百万元,建设了200多亩钢架大棚,陈志明帮他选材料、聘人才、定工艺、跑市场,使绿洲公司成为邗江区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板。张敬东逢人就说:‚绿洲的成功 4 离不开陈志明,每畦蔬菜都有他的汗水。‛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扬州蔬菜业共引进外来资本1亿多元,注册企业20多个,成为农业产业化大潮中的亮丽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寿光经验成功嫁接到扬州,实现了蔬菜产业的‚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了产业组织形态;二是提升了资源聚合程度;三是提升了农业品牌效应。扬州市农业局负责人动情地说:‚今天扬州蔬菜产业之所以有这样的业绩,陈志明功不可没‛。

栉风沐雨倾情服务

陈志明同志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把为菜农做好服务工作当作人生的最高追求,作为主管蔬菜生产的公务人员,他清醒地认识到,蔬菜产业常常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必须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为菜农撑起一片遮风挡雨的绿荫。

2008年元月,南方雪灾惊动了中国,扬州也不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压垮了一栋栋塑料大棚,摧毁了娇嫩的蔬菜,菜农叫苦不叠,告急的电话纷纷打来,灾情就是命令,陈志明冒着纷飞的大雪,在第一时间来到了受灾现场,踏田调查灾情,在邗江沙头万亩蔬菜园区,他一会儿掰开田中的积雪,观察受伤的蔬菜;一会儿钻入倒塌的大棚,思考补救的措施。听说上面来人了,菜农们都赶了过来,焦急地问道:‚这些蔬菜还有救吗?‛陈志明胸有成竹地回答:‚天灾不由人,抗灾抓主动,当前只要迅速抓好以加固大棚、防冻保菜为主的抗灾措施的落实,就一定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席 5 话,使菜农们增强了抗雪保菜的信心。

大雪期间,他从沿江地区到里下河腹地,从丘陵山区到通扬河畔,几乎每栋大棚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迅速提出了抗灾保菜的技术意见,指导农民开展灾后补救行动。雪灾期间,扬州农贸市场依然货源充足,菜价稳定,不可否认的是,居民丰盈的餐桌也凝结着陈志明的一份心血。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陈志明‛。这是安徽淮远籍客商杨学宽深情的赞誉,杨老板投资300万元,在邗江区沙头镇兴办了扬州淮扬蔬菜有限公司,大棚面积就达460亩。2007年7月8日,一场持续暴雨,使几百亩蔬菜泡在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涝灾,杨老板一脸愁容,伤心不堪,就在这时,陈志明冒着暴雨来到田头,他一方面指导杨老板采取排水等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涝灾损失;一方面,调查造成涝灾的原因。当他了解到这次蔬菜受淹的直接原因是供电不到位,大功率的排水设施用不上,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想外地老板来扬投资种蔬菜,是对扬州投资环境的信任,如果服务不到位,实在愧对他们。于是陈志明立即将情况向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和督促下,供电设施迅速得到了落实,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杨老板也更加安下心来在扬州发展蔬菜生产。

春节长假,是人们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的日子,但陈志明有时却顾不上这些。江都邵伯镇的女老板潘凝,投资200万元建了100亩钢架大棚,有心种植反季节西瓜。她特地到镇江购买了某品牌的育苗基质,于2007年2月10日播下了种子,10天过去了,一点绿星都见不到。大年初四,她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陈志明的电话: 6 ‚陈处长,我的西瓜种子播下去好长时间都不出苗,你能不能来看一下?‛令潘凝想不到的是,仅仅隔了2个小时,从未与她交往过的陈志明就来到了瓜棚。陈志明经过鉴定,判断是育苗基质氨含量超标,导致胚芽受伤,当场用电话与厂方交涉,厂方掂出份量,答应第二天来人处理。大年初五,陈志明又赶到邵伯,代表农业部门与厂方来人交涉,在铁的事实面前,厂方答应无偿更换基质,并赔偿8000元,让欲哭无泪的潘凝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此后,陈志明每次从邵伯镇经过,都要赶到潘凝的大棚去看看,潘凝说:‚陈处长等于是我不花钱雇的技术人员,至今连顿饭都没吃过。‛

如今机关里办事,人们听得太多的是‚研究研究‛,陈志明从来不打这些官腔,该他管的,全力管好,不该他管的,只要跟蔬菜有关,他也不厌其烦,攻艰克难。2004年,几家蔬菜专业公司向他反映‚扬州没有绿色通道,运菜的卡车进不了城。‛陈志明深知新鲜的蔬菜不能及时进城卖,很容易变质坏掉,这可是事关农民利益的大事啊。于是他带着上海、镇江开辟绿色通道的政策性文件材料,来到交警部门,请求帮忙,希望能参照外地做法,放菜进城。同时他又向市人大、市政府相关领导作了汇报,经过多方协调,扬州20辆运菜的车辆终于得到了进入市区的绿卡。

陈志明真诚地为农民服务,农民朋友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在他的办公室,经常有戴着草帽的农民朋友来找他。沙头育新村的蔬菜种植户陈志文与陈志明打了几年的交道,是陈志明手把手教会了他建大棚、种番茄、植黄瓜、栽草莓,他自豪地说:‚陈志明是我的老大哥,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其实,陈志明象这样的农民朋友到底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仅通讯录上写着的农民手机号 7 码就有200多个。

科技推广一马当先

长期从事蔬菜工作的实践,使陈志明深深认识到要使蔬菜成为致富农民的一大产业,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十分注重组织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为扬州蔬菜产业的提升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了解决春季青菜抽薹和夏季青菜生长困难,陈志明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多年的青菜引种品比试验。从安排品种,到观察记载,他都坚持在一线操作,从100多个青菜品种中筛选出暑绿、热抗605、香港清江白菜等耐热青菜和老乌子、四月慢等耐抽薹青菜品种,使扬州的青菜在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2005年以来,他先后参与引进了国内外20多个番茄、茄子、大椒、黄瓜新品种,通过多轮品比试验,大龙、布里塔茄子、水果黄瓜和彩色大椒等新品种已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当家品种。农友蔬菜种苗公司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种苗企业,2007年,陈志明设法与台湾农友公司建立了品种协作关系,在沙头镇专门搞了块‚台湾品种试验田‛,使之成为‚中国海峡两岸(扬州)农业试验区‛的新亮点。

陈志明在推广蔬菜技术的工作中,还十分注重对技术和设施的改造创新。扬州日光温室一直参照寿光,然而,扬州与寿光相比,潮湿多雨,但冬季积温高于寿光,寿光日光大棚在扬州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为此他和扬大的老师们一起研究改造创新适应扬州气候特点的新日光温室。通过多次试验,他们研究出了用泡沫板代替砖墙,8 用镀铝覆膜代替草帘的新工艺。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泡沫板,他跑遍了扬州的建材市场,终于找到了一家合适的生产厂家。在沙头蔬菜基地制作安装时,陈志明天天往工地跑,并亲自动手,经常搞得一身泥巴和汗水。经过今冬特大雪灾和持续低温的考验,用这种用新工艺、新技术制作的日光温室,初步显示出造价低、省劳力、保温效果好的优点。许多菜农说:‚如果这项技术得到推广,日光温室的建造的成本将降到每亩5万元,政府稍加补贴,千家万户就能全面应用,扬州的蔬菜产业化无疑会步入一个新阶段。‛

扬州有个市蔬菜学会,这本是个没有约束力的社团组织,自陈志明担任秘书长以来,蔬菜学会被誉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广成果的桥梁、农民致富的参谋‛。2003年,他牵头蔬菜学会,组织沙头、蒋王和杭集三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与扬州大学等7家科研技术单位联合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扬州市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通过构建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示范、产品质量控制监测保障、农资投入品服务、产品营销等五大体系,使扬州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了一个层次。该项目被评为2006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清风为农无怨无悔

有人说:农业部门清贫,农业工作辛苦,干农业奔头不大。但陈志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吃得了辛苦。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自省、自律、自警、自励。他在政治上总是 9 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他慎用手中的权力,从不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他常说,只有清清白白做事,才能两袖清风做人。他淡泊名利,不图虚名,虽然在正科级岗位上干了十几年,又是正教授级推广研究员,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名要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清正廉洁的形象。同时也赢得了组织信任和同志们的尊重。他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届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十四届科普宣传周先进个人‛、‚1998-2004扬州市科协工作先进工作者‛、‚2005-2007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扬州市市级机关十佳勤廉公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田头荠菜花。‛这是陈志明最喜欢一句诗,因为他深深懂得,作为一个农技工作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农民的服务之中,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这就是陈志明一颗纯净得如同水晶的爱农之心。

第四篇:学习“最美校长杨建一”先进事迹发言稿

学习“最美校长杨建一”先进事迹发言稿

1月15日中午十三时多,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上梅镇北渡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在操场上体育课时,突然从校园围墙上翻入一名歹徒,该歹徒手持尖刀将一名正在上体育课的男生刺倒。该校校长杨建一闻讯后奋不顾身追赶歹徒,赤手空拳与手持凶器的歹徒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搏斗的过程中,杨建一不幸以身殉职,用生命维护了校园的安全。

杨建一在生死关头保护学生、勇斗歹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诠释了高尚师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长杨建一用生命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安全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人们纷纷表达了对杨校长的崇敬之情,众网友将杨建一校长称为“最美校长”。

杨建一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向杨建一同志的学习活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同时,学习杨建一同志先进事迹对进一步弘扬社会新风正气,营造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建一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

软开1237班

杨子慰 2013.4.20

第五篇:学习杨善洲、文建明先进事迹情况

富顺县学习杨善洲、文建明先进事迹服务群众情况

今年以来,富顺县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学习杨善洲、文建明同志先进事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努力在践行党的宗旨,面向群众改善民生中转变作风。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我县采取举办专题报告会,学习杨善洲、沈浩、王家元等先进事迹,开展群众工作实战演练,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等形式,在全县59个县级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和26个乡镇、48个社区、319个行政村开展“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大培训”活动。先后邀请省委党校党建部原主任彭穗宁、四川理工学院教授朱炎和自贡市委群众工作局原副局长阮恒远等专家教授为全县900余名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和选调生以及700余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了题为《如何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专题辅导报告,刻录印发杨善洲、沈浩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光盘500余张,向乡镇领导干部发放文建明工作法学习手册200余册。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召开了一次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同时,以党支部为单位,积极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三问大讨论交流活动400余场次,近万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的群众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

深入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深入为契机,切实加强乡镇党委书记

和村党组织书记两支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大力推行“文建明工作法”,切实联系服务群众。文建明同志是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扎根基层30 年,他在长期乡镇一线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简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即“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中央、省、市委对学习文建明工作法进行了专题部署。今年初,我县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文建明学习的活动。在乡镇党代表大会上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履职目标承诺和完不成目标任务辞职承诺的“双承诺”,建立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专项述职的“双述双评”制度。二是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利用村级组织换届和春节返乡契机,全县363名社会人士被聘任为“名誉村主任”或村“顾问”,其中退休干部48人,民营企业家、外出经商创业人员275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4人,社会知名人士36人,为村级班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对新选任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了以“理论培训+实地考察”为内容的素质大培训,着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广泛开展“春风示范行动”,组织部分乡镇、村干部到春风村考察学习,全县重点打造30个春风示范村。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承诺践诺、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述职测评。被测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实行为期3个月的诫勉;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启动辞职程序。

二、在开展“百千万党员惠民服务行动”中创先争优。一是实施“百名老党员安居计划”。由县委组织部牵头,采取党费补助、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助、县级部门结对帮助、社会各界捐助

等“四个一点”办法,全县共帮助72名农村困难老党员户新建住房,确保住有所居。二是开展“千名典型模范党员走访慰问”活动。七一前夕,由28名党员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全县各级党组织联动,深入到村(社区)、企业、学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720名,建国以来受各级表彰的模范老党员175名,共发放慰问金30多万元。三是开展“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行动”。县乡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挂帮包”活动,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近万人,通过“三进三服务”,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开展民情大调研、民忧大化解、民生大帮扶三大服务。全县共发放“党群连心卡”上万张,结对帮扶群众1.3万余户,为困难群众捐赠生活物品价值56万余元,办理解决群众需求1190余项,为联系村居和群众代办事项5270多件。

下载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建思研究员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杨建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上梅镇北渡小学发生一起校园惨案,一名校长遇难,一名学生受伤正在抢救之中。事件发生于2013年1月15日下午13点50分许,一男子翻墙进入学校并用凶器将一名三年......

    杨佳先进事迹(最终定稿)

    全国自强模范候选人——杨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自己从未觉得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一个老师。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

    杨佳先进事迹

    全国自强模范候选人 ——杨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自己从未觉得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一个老师。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

    杨啸先进事迹

    杨啸先进事迹 我叫杨啸,是昌吉市三小六(6)班的班长。五年来,我勤奋的背影,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忱的笑脸,乐于助人的品行,在“德、智、体、美、劳都有突出表现,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老师眼......

    杨1先进事迹

    杨*同志事迹材料 杨*同志自2009年参加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两年以来在三尺报警台上,她始终如一地将110报警服务台作为高效接警和快速反应的龙头,准确指令、精确打击,在打击现行违......

    杨学忠先进事迹

    天底下最笨的人 记杨学忠同志的先进事迹 谁是这个世界最笨的人?你?我?他?还是谁?有时大家都不是,有时大家都是,有时有一半的人是。到底谁是笨蛋呢?我在这里说给你听。 有这样一个人,......

    杨怀远先进事迹

    谱写无私奉献的篇章 记杨怀远同志个人先进事迹近半年来,蜀山区稻香村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几条主次干道和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绿化,市容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无不包含......

    先进事迹-杨金龙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杨金龙,1985年12月在河北保定38野战部队参军,1989年退伍,1988年12月入党,大专文化、 2002年任村支书,任职至今,他坚持带领百姓走致富之路,得到全村百姓的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