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课题论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课题论文
农用化肥与环境
农资1202班刘淑丽
一.农用化学物质的介绍
农用化学物质是指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经化学合成的,或加工等工艺制造的化学物质,摆阔化学肥料,农用化学药剂和农用塑料制品,一般不包括在农业中使用的其他的天然物质,如有机肥,石膏和石灰等。经化学合成的农用化学物质还有土壤调理剂,如保水剂等,但是用两较少。农用化学物质中,农用化学药剂与农用化肥是两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化学肥料祝你过得一些副成分及微量有害物质,它们对土壤与植物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肥料中的主要成分与微量成分及其转化物也会通过不同途径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使点源污染的废水达到零排放的标准,不惜花费重金大规模的兴建污水处理厂,却难以示环境免受污染。由此,人们才认识到肥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肥点源污染的重要性。(凡是想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呈一个不连续的分散过程,而又不能用一般的常规处理方法获得改善的排放源称之为非点源污染)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取代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泰伊尔腐殖学说,从此化学肥料发展起来。自19世纪50~80年代的30年中,世界花费的消耗量每十年翻一番,1979~1980年与1949~1950年相比,N P K花费分别增长16.5倍,6.2倍,6.8倍。句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1世纪初全世界对化肥的需要量将达30亿t,其中N17亿t,P2O57亿t,K2O6亿t。
常用化肥的品种,施用方法和利用率。
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氮肥主要有碳酸氢铵,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和氨水等。此外,一些复合肥料通常也含有氮素,如磷酸铵和硝酸磷肥。其中以碳酸氢铵和尿素站多数,分别占氮肥生产总量的48.4%和43.4%。磷肥主要是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占磷肥总量的93%。
化肥使用方法一撒施.面施剂穴施为主,另外,还有部分的条施.深施以及节省磷肥的特殊使用方法如水稻的沾秧根等,一般了来说,肥料品种不同,施用量剂施用方法也不同。例如,碳酸氢钠挥发性较大而不宜撒施,磷肥易与土壤中的铁,铝或钙盐发生作用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化合物而以集中使用。
化学品种,施用方法不同,其利用率相差很大。我国的花费当即利用率氮为30%~35%,钾为35%~50%,磷为10%~20%。以各种方式损失的肥料氮素,平均为施氮量的45%左右,由此可能对周围环境如水体,空气,土壤等带来一定的危害。
化肥中的有害物质。
化肥对环境长生的不利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其本身主要成分,另外还可以通过其所含的付成分或微量成分以及其转化产物等。这些有害物质有:重金属,磷矿石中常含有的微量镉,铅,镍,铈等成分。长期大量使用这些有害物质则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无机非金属,长期使用磷肥,会导致土壤含氟量增加,会使水
体富营养化,对空气质量以及臭氧层造成不良影响。有机化合物,化肥中的有害
有机物有磺酸铵盐,缩二脲和三氯乙醛等。硫氰胺盐,磺酸铵盐主要来源于利用
废硫酸生产的,她们对植物的生长都是有害的。
总之,化肥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
害。受其影响较严重的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等。
二.化肥对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农田排水与径流对地表水的污染
施入土壤中的氮素35%~50%倍作物吸收利用,其余大部分损失掉。林德当
季利用率尽管中有10%~20%,但是由于磷的流动性较差,随水流逝的数量也很
低,大部分残存于土壤,可供下季作物利用。农田N,P进入水域的主要途径是农
田排水,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挥发等,其中挥发的氮素可通过降雨进入水体。
暴雨冲刷是肥料流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氮素化肥施入水稻田中后,如果在24
小时之内排水,就有相当一部分的氮素被冲走,与其他的氮肥相比,尿素损失
更大一些。因为施入途中尿素要经过2~3天的水解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未转化的的分子态尿素土壤胶体不能吸附,很容易随水排出田块
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很容易被土壤吸吃和固定,大都残留,积累在土壤中,很少被淋失。但是在在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大暴雨就会引起农田耕
层内土壤的大量流失,这种地表径流,侵蚀冲刷带走的耕层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磷
酸盐的化合物,其归宿往往是湖泊,水和河流,这是磷的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例如,我国对太湖的污染的调查发现,农田化肥氮的流失占太湖总氮量排放的21.1%,畜禽污染源占12.5%:农田磷的流失量占总磷的排放量的2%畜禽污染源
占3.1%。
总之,农用化学物质的淋失引起地面水体N,P营养元素溶度的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给环境剂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淋溶渗漏地地表水的污染
农用化肥也是水非点状污染源,他可引起大面积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由于土壤胶体带负电荷,硝化作用将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保持的铵根离子转化
成移动性很强、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硝酸根离子,从那个而增加了肥料氮在土
壤中的移动性,使其容易遭受雨水,灌溉水的淋溶。结果表明在过去20~30年终,地下水已经被硝酸盐污染,其平均溶度增加了3倍,大约有8%的自来水厂中硝
酸盐超过饮用水最大允许含量标准,约有45%的私人水井中硝酸盐超标。美国的一些地区也有8%~12%的井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我国也对地下水做了详细的调
查,发现污染情况相当的严重。尤其是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四川,上海,北京等省市,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现有连片硝酸盐所谓的“肥水区”,值得
注意的是,近年来 我果懂不地区,特别是城郊地区,化肥氮量的使用量明显过
量,在保护地更为严重,这就是我国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原因。我国南方,时好长,地下水埋藏浅,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使得南方用氮量
大于北方,再加上稻田等的长期淹水,故而极易发生土壤中氮的淋失,一般说来,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3.化肥对土壤和大气的影响
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施肥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只要表现在土壤酸化。目前氮肥主要是铵态氮肥或是在土壤中很快转化为铵态氮的酰胺类肥料(尿素),铵离子将吸附态的盐基离子置换下来,如果降水量过大或者灌溉量过大,将导致盐基离子的淋失和土壤酸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肥料品种,施肥量,和降水强度,和灌溉量,其中生理酸性化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引起土壤酸化作用最强,其次是尿素,硝酸盐类的酸化作用较强。长期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磷肥,可能引起一些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积累。由肥料带入土壤中的中国金属主要有锌镍铜锢铬,来源于制造磷的肥料,我国磷矿中重金属元素有一些变异,对用重金属高的磷矿石制造磷肥要慎重,以免长期使用在土壤中的积累。国内外研究表明,单独使用大量化肥,经常明显的降低土壤中的可溶性鋅的含量,引起植物缺锌。石灰可火花镭元素,但这种过量可能会对植物生长与动物健康造成副作用,而在施石灰的同时又会造成动物的缺铜症状。
对大气的影响。化肥对大气的影响主要与铵态氮肥中氨的挥发与硝化过程,土壤中硝态氮的反硝化过程有关。驶入土壤中的氨态化肥与酰胺态化肥,转化后可以以NH3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少部分可以被大植物体吸收,大部随风偏移到大气中的尘土中,北汽吸附,并经降雨又回到地面。其中部分进入地表水,给水体增加了氮污染负荷。土壤中氮挥发量与温度,土壤PH值,施肥技术有关其中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是陆上氮重新回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这些气体由土壤扩散进入大气。除对温室效应有很大的贡献外,还会随风飘动慢慢上升进入高空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一般说来,反硝化作用是产生那N2O的主要过程。
4.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化肥使用不当首先表现为对作物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例如,由于单施单一品种的化肥二疏忽有机肥的使用就会是谷物和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含量降低。由于氮肥使用不当或量过高而引起作物贪青倒伏,病虫害增加,谷物中含水量明显增高而引起的谷物不易贮藏或容易发生霉变等。此外,由于化肥的质量问题如付成分的存在使得对作物造成污染问题。美国加利福利亚农业试验站对长期使用磷肥对的土壤中Cd的积累与作物摄取程度做了实验与研究,发现在长期使用的磷肥的表层土壤中全磷含量为对照点的四到六倍,Cd含量为对照点的十四倍。而植物中的Cd的含量岁土壤中镉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符合线性方程Y=A+BX为(Y植物中铬的含量,X为土壤中盐酸提取铬的溶度)。当然,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也可能经水,气等对植物造成伤害。
5.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作物,蔬菜体内的硝酸盐的含量积累,人通过食用蔬菜和其他食物是将硝酸盐一并食入。虽然硝酸盐的毒性很低,并且容易从人体内排除,但是硝态氮容易在人体消化道中转化为具有强毒性的亚硝酸盐,尤其是婴儿更容易中毒,受害轻的,则发生皮肤发绀等症状;受害重的,则可能导致婴儿窒息死亡的。成年人如果食用含硝酸盐过高的水,或通过食品摄入过多的硝酸盐,也会出现听觉,视觉的条件反射缓慢,迟钝等多种毒害症状,甚至对人体的产生严重的危害。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后毒性显著增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的适当条件下,与人体内生成亚硝酸胺,即形成了强致癌物质,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石材,肉食及粮食中的硝酸盐,有时由于不正当的加工过程等多种原因,转变为硝酸盐,人食用后,也可产生一定危害。含 硝酸盐过多的青贮伺料,牧草等,对生畜尤其是对反刍动物可产生危害。
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种类的特点,不同种类大大小分(绿叶菜类,根菜类,薯蓣类,葱蒜类,豆类,瓜类,结果类,食用菌类);不同器官的差异(根叶茎较高,花果组织较低);不同生长期的差异(随生长而上升的)
施氮是影响植物体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氮肥的使用量越高,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也会越高,实际的调查结果表示,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多来自于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底硝酸盐的蔬菜多来自于缺肥区或为施肥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尿素或胺类化合物,数日之内至七天之内,蔬菜体内硝酸盐的含量会迅速的上升而达到最高,以后会下降30天左右后,含量下降至未施肥过的水平。
为了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的含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注意N,P,K的均衡使用;2.控制施肥时间,早收货前2到3周内停止施肥;3.蔬菜叶面喷施泪,锰等微肥;4.提倡食用新鲜蔬菜,减少蔬菜贮藏时间;
5.在土壤中使用硝化抑制剂抑制土壤中硝化细箘的活性。
三.化肥污染的控制
1.适时,适量使用化肥。改进施肥技术,适时适量施肥,提高作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以减少肥料的的流失和环境污染。
2.调整化肥中的N,P,K的比例。适当增加P,K的比重,即使补充微量元素会提高氮肥增产效益,减少损失。
3.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有机肥料中营养元素含量齐全,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与肥力水平,改善土壤养分失调情况。
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完善营养诊断技术,实行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
5.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并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氮肥的深施和磷肥的集中利用是防止肥料流失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同时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
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化肥开发向着高浓度,复合化和缓慢化的方向进行,逐步替代低浓度,利用率低,损失量大的肥料品种。
7.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控制和减少水土流水是减少肥料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土地资源极其可持续利用》张凤荣等
2.《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王荣芳等
3.《水资源概论》陈嘉琦等
4.《中国农业发展的肥料问题》李庆瀮等
5.《中国土壤》熊毅
6.《中国有机肥料资源》全国农业服务技术推广中心
7.《我们的地球》陈南等
8.《农业环境保护》何增耀等
9.《环境化学》朱利中等
10.《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等
第二篇: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后者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有关经济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②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永续利用。⑤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农业资源动态检测指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的定位定时检测。农业资源、特别的是那些受人为干预强烈的农业资源,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其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分析和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动态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农业资源动态检测信息是一个多项目、多层次的空间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专业数据库和区域数据库,具有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各专业、各层次和各区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换和数据共享,达到综合分析评价的目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和规范的设计,作为信息采集、储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础。资源动态检测一般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定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农业资源评价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查明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演变和资源要素的内外部联系,进而对其是否可以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开发和改造的难易程度、投资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评估、审批农业建设投资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是:①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评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必须考虑当地的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有相当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较大的潜力,能否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优势和全面的经济优势;开发利用是否有较好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难易程度如何;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比较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②生态经济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由于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就必须考虑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人、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一切生产、经济活动,特别是开发性生产、经济活动,必须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状况,保持动态平衡。开发规模和强度不能超越系统自身调节的能力,对可再生资源,在适量、适度、有计划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工培育和保护增殖,以达永续利用的目的。③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价一项或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比较的观点,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互补、互制关系;评价资源优势要放在大系统、高层次中进行比较,要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定,求得总体可行的最优结构、最大功能的效益。
农业资源保护就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②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业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草原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遵循如下原则:①把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纳入国家计划和规划。②全面规划,合理安排。③奖励综合利用。④谁开发谁保护。⑤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这些农业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农业环境综合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生产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质。农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①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②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③畜禽粪便污染。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②农业资源有所衰退。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并逐年减少,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③农用水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农用水源严重短缺。④草原继续退化。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公顷,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公顷;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
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农业环境监测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项工作。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①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②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②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③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④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⑤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⑥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称为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各地农业环境的背景值、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农业环境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③农业环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往往很难恢复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农业环境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必须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按其管理的范围可划分为农田环境管理、草地和牧业环境管理、渔业环境管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农村居住环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质可划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第三篇:资源与环境论文
水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内容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资源大国而著称,然而,同时与其著称的是中国也是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资源利用情况一直就是个亟待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国的资源问题在诸多方面均有表现,如打气污染严重、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严重、旱灾、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污染问题是最不同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中国 水资源 环境 面临问题 解决问题 发展 结论 中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1.1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l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被联合国有关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1.2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目前我国不仅面临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也很严重。我国7大水系普遍受到污染,海河、辽河污染最重 5幅。据资料统计显示,在全国2800多个湖泊中,凡接纳城镇污水的湖泊,大多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目前我国全年排污量超过435亿t,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人天然水体。全国城市90%的水域受到污染。在7亿人饮用的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在3亿人饮用的水中,含铁量超标,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5亿人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只有23%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同时,中国600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45.7%,但还有近300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1.3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资料显示,在中国,约有一半的水资源已被开发利用。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100%,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30% ~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达到9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100%,水资源总量消耗率达到96%。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问题。在华北、西北城市所使用的水资源中,地下水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1.4用水浪费现象普遍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在宿舍内就能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好多人经常开着水龙头刷牙,或者盆子放在流着水的龙头下就跑去厕所。
这仅仅是局部现象,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解决建议
2.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中国水资源的用处主要是农业与工业,农业用水占整个用水比例的70%左右,推广节水农业对于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意义最为重大。在工业领域,必须通过利用处理水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污水经一定的处理后,虽达不到饮用水标准,但其完全可以作为工业冷却水、冲洗水及一些城市生态用水使用。这样既降低了净化技术难度,同时也节省里净水所花费的费用。
中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应对水量时间分布不均造成的干旱缺水的常规做法,主要是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量空间不均问题,主要靠调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简单地用行政办法去节水,而是建立以水经济为理论基础的经济体系,进而通过有效用水并有法可依有利可求来解决水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发等现象。据资料显示,这种方法在宁夏、云南等地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2.2建立节水的动机激励体制
社会与国家都是人的集合体,所以,一切问题的解决一定要以人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否则问题是很难得到良好的解决的!想要脚好的节水用水,必须从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水价制度创新,引进市场机制,界定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变外在动力为内在的节水动力,激励消费者开展有自身利益存在的节水活动,实现水资源最优分配。比如可以根据设定一个合理的用水值,小于这个值的给予一定的鼓励,而超出这个值的,则需多付出一部分费用才能用下个月的水!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主动节水的人给予奖励或鼓励,对于那些浪费水的人则给予批评或罚款!
2.3进行频繁新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讲座
众所周知,不是所有人的素质都很低,只不过他们的良知没有得到良好的呼唤,但如果能多举办一些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讲座,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自己的良知,自觉的节水用水,并且会有节制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因为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位了缺水而每天争论不休!结论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科学性,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统筹,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政府正常工作的负面影响,避免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支付昂贵的成本。
同时,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应该及时厘清和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坚决舍弃“一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公众参与,积极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用户能将其省下来的水通过市场出售给奢侈用水者,用户将会自愿提高水资源分配效率、完善管理体制、采用各种节水新技术来实现节水目的。再次,要在节水的同时解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从而长远地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参考文献】
[1]山仑,黄占斌,张岁岐.节水农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OO(4):21—25. [2]孙中伟.中国水资源问题对策新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OO4(1):3l-32. [3]汪恕诚.怎样解决中国4大水问题.水利经济,2OO5,23(2):1-6 [4]方群.中国水资源安全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59):17-20. [5]银灵子.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2OO6(7):24.[6]王敬国,张玉龙,陈英俊.资源与环境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44-66.中资 国地质源大学与(北环京)境地球概科学论与资课源学程院论 文姓名:孙宏岩 学号:1001091222任课教师:冯海燕日期:2011-11-11
第四篇:资源与环境-环境教学课题
资源与环境-周又红 目的: 了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城市与农村在能源利用时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活动方法:(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得到一张画有某地区城市发展的图。(2)各小组分析图中表达的问题,重点讨论。①图中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②该地区目前的发展布局是否合理?该地区可以开发哪些资源?③要想使该地区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当如何去做?(3)各小组推荐一个人代表本组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讲评并总结。活动对象:小学3年级~初中3年级。人数:20~40人 时间:40--60分钟准备用具:粗一点的彩色笔,大张白纸,胶条或图钉,事先画好的图。可以用图示来表达你们组对该地区发展的改进意见,这样可以使你的意见更为生动地表达出来。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理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帮树宝宝写日记
一、目的: 通过认养一棵树,照顾它,并对它作细微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接近、关怀树木,并了解树木的生活,以及树木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一些相互关系。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力工作的能力、自制力、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精神。
二、对象:小学中高年级(人数不限)。
三、适用课程:可作为生物或自然课的一种长期活动,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的实践活动或少先队的活动内容。
四、活动条件:1.时间:此项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在最初,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并适当辅导,以后学生就可以每天花十几分钟时间自己独立观察记录,教师适当监督督促即可。2.场所:校园或生活区附近。3.必备物品:树木、笔记本、笔。
五、实施步骤:1.每个同学认养一棵树,它就是学生的朋友,给它起一个名字,做一个小牌挂在树上。日记本开头要记载开始观察时间(年、月、日),树木的名字、树种、地点等;描述其位置、树的形状、树种等;预估高度、胸径(约1米高处的主干直径)等。画一张该树木的简图,描绘树叶大小、颜色、形状、生长情况等。2.定期浇水、松土,每天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将所发现的变化记录在该树木的日记本里。3.记载树木季节变化。春季萌芽展叶的日期,秋季第一次落叶的日期和叶片颜色变化的情况;叶片全部脱落日期等;记载何时落叶、生长最旺盛等。描绘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4.对该树木的花朵、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分别记载大小、颜色、形状、数量,以及开花结果时间。5.该树木的树上和树下的动物活动情况,树干受损失情况。6.风、雨、雷电时树的状况,雨前、风后树叶片上的灰尘与雨后、风前的比较。还可以让学生隔一定的时间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树木朋友的作文或观察报告等。
六、效果评价 这是一种应该长期坚持的实践活动,贵在坚持。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效果更好,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会体会到园林工人的辛苦,提高爱护花木的自觉意识。选自《环境教育教师指南》
第五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渔业、环保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渔业资源管理及利用、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应用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渔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渔业资源调查与规划、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渔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生态渔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渔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仪器分析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渔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生物学、渔业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普通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环境微生物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水产资源增养殖学、渔政管理学、普通生态学、环境学、水环境化学、水域环境
监测与评价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军训、德育与社会实践、专业教学实习、渔业管理与渔业环境监测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安排近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有生物形态和分类鉴定、环境微生物及环境化学因子测定技能等方面实验。
六、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