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

时间:2019-05-13 10: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

第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善前景

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党等政治实体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土地管理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利益而规定的用以调整人地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方向与指南的总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而“三农问题”却逐步浮出水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后,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支持。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却在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递减。并且随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直至取消农业税,农村的土地纠纷冲突却逐渐激烈,由此导致的农民维权上访层出不穷。

第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第一,土地增值严重流失,农村缺乏公共建设的资金.目前农村土地准国家所有制使得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名义上属于集体的土地通过土地征用程序让渡给国家,国家再通过协议出让或公开拍卖给开民商。协议出让时政府将土地以很低的价钱转让出去,土地增值的收益大部分被开发商拿去,农民只获得极少的补偿。如果村集体真的对农村土地享有完全处分权,直接在土地市场对土地进行交易,就可以把这两万亿拿到自己手里。而用这笔钱建设乡村供电,供水,邮电,公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可迅速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所有权虚位,土地成为私人谋利工具。准国家所有制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缺乏行使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所谓土地集体所有,实际上成了乡,村干部的个人所有,土地成为他们以权谋私,欺压村民的工具。在目前农村的矛盾冲突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乡,村干部强行或私下将土地租给外人作为建设或工业用地,而收益却被他们瓜分造成的。

第三,导致了农村金融体制破产。在工业化过程中,土地所有权是农民企业家融资的主要手段。而土地所有权抵押更可以说是不发达经济中农村金融事业的基础。大量的个体农户可以有小额储蓄,如果贷款也给小规模农户,由于贷款的管理成本,正式金融机构根本无利可图,只能够通过民间互助或者民间贷款中介人的方式解决。但一定规模的贷款必须以一定规模的信用为基础,而农民有规模的信用担保只能是土地所有权。2003年政府宣布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全面改革,标志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以破产改制而告终。同时,农村合作基金会也在给乡镇财政留下巨大债务后而关门。

第四,成为城市化的障碍。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

不存在国家对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不可能出现房价暴涨和由此产生的炒地产现象。根本的制度因素是,城市居民在向房地产公司购买房产的同时,也可以向农民直接购买土地建房。市民住宅用地供给多元的竞争市场是城市化过程中抑制房地产价格暴涨的重要因素。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准国家土地所有制特征决定了农民不能够与用地单位直接进行土地交易。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市民向农民直接购买土地建房的可能性。只有少数大开发商能够在国家土地批发市场通过招标取得土地,这就形成目前大房地产公司对住宅市场垄断的格局。这种市场垄断是中国近几年房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性制度原因。

第二出现上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的原因

第一,根据一般物权理论,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卖给土地市场上的任何一个买者。而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法,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够直接卖给土地开发商或者其它用地单位,而是首先由国家买进,进行所谓的土地征用,然后再由国家拍卖给土地开发商或者其它使用单位。这种做法理论上否认了村作为集体所有权者的地位。此外,对于农村跨地区的农业水利工程用地,国家没有对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补偿。而是采取乡,村协调分摊的方式来平均分摊减少耕地的面积。而那些航道和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与乡村毫无关系,而是属于国家、省或者市。

第二,在现行制度下,村民理论上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个分子。但是村民作为所有权人的概念不是明确,固定的,而是与户口相关的,是变动的。由于集体的成员是不明确的,所以村民集体土地所有是一个糊涂的概念。同时,每个个体在集体中的所有权份额是固定和明确的,个体有权通过转让或者出卖的方式退出他的土地所有权的份额。而在中国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民的地契在合作化运动中被烧毁了。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村民没有任何个人土地所有权证书文件,证明他或者她在村集体中的土地的实物份额或者价值份额。因此,在现行中国土地法框架下,农民没有退出集体的法律条件。因此,所谓的村民集体所有从理论分析来看,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三,中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制准国家所有制的特征为,中国的农民或者村作为农民的集体,不持有任何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文件,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份额证书。如果真正要打官司,无论是农民个人或者集体,事实上都拿不出有效的法律文件,证明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身份。

第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途径

第一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必须推动土地承包的物权化和产权持有

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需要从农民的预期值出发,降低农民经营土地的风险。所以说土地承包权不应仅仅只是目前的这种狭义的使用权,而应该拓展为广意上的财产性物权,即将赋予农民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法定化、固定化、长期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法律,使农村土地承包不再采用行政手段,而是全部依靠法律予以规范、界定,并给予保护,严格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固定化政策,不再进行调整。同时,还应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依法继承和转让等;此外,在土地物权化基础上将土地承包权折股转换成为一种带有产权性质的持股。在农户自主经营条件下,土地股权表现为对土地的直接利用、控制和对抗第三人的权力。如果农户放弃自主经营,则可以将土地股权转让、出租或入股,也可用于抵押等。这样将农户承包土地的实物形态向产权和股权形态转移,有利于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和我国土地政策以公平促效率的目标。第二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因地制宜,科学搞好土地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从宏观上讲,各级政府要统筹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各项规划,使各级规划互相衔接、互相协调。当前,必须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编制和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

微观层次的空间管制,使各级规划在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等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同时要逐步提高公共的参与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阶段,要充分听取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吸收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等过程,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按照规划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观念。通过规划的修编和完善,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士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第三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政策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是前提,既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还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还要继续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不只是数量上平衡,质量上也要平衡。除了关乎国家全局、有利于区域生态改善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得不占用基本农田外,其他项目建设一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对必须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要按照当地征收征用土地的最高标准进行补偿,坚决杜绝私自调整基本农田的现象。

第四 改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客观上要求加强和改善集体土地管理,促进集体土地依法合理流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城乡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新农村建设中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首先,要做到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等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集约利用,同时,要尽快制定出集体土地流转办法,以保证集体建设用地的依法合理流动。其次,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要本着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控制宅基地内非房屋占地的面积,并充分利用农村居民点内部的空闲地。此外,还要加大砖瓦窑、废弃地等“三项整治”的治理力度,实施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并继续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结束语:农村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支柱,黄土地是中华大地永远不变的底色。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权利的制度的改革设计,不仅要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和现有紧张资源的限制,还必须稳健的一步步推进。我们应立足温和的改良,不求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求一点点地改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喊出,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人的世纪!

第二篇: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核心问题

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核心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该怎么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们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了。有人主张坚持集体所有,有人主张土地私有,有人主张土地国有。相关的文章数以万计,在网络上争论的帖数难以数计。这里不想再做具体的讨论和评价了。我认为农村土地政策怎么变革,核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土地的地租谁占有,二是土地成为谁的资本。本文想就农村土地的两个核心问题出发,讨论下一个3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走向。

一、关于土地的地租

1、谁占有土地的地租,谁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工业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村土地地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包括公粮、定购等)后才算结束。这是中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原因所在。

2、村社占有土地地租是今后30年农村发展的合理选择。

胡主席去年作过一个判断,中国已经进入“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这个判断意义非常重大,这就实说,国家要结束“将土地地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发展战略了。

那么,土地地租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还应不应该存在呢?假如说不要土地地租了,“以工补农”可不可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一财政支持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福利制度;城乡统一的司法保障制度;村社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经济资源从哪里获得?村民自治的财政基础由什么提供?……。假如承认短期内“依靠中央财政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不现实的,假如承认“村民自治是建立在村社边界存在”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就应该考虑农村土地地租存在的必要,将土地的地租转化为“农民社会保障、村社公共品和村民自治的财政基础”就应该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制度选择。这就是说,土地村社所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必要的制度安排。所以,我主张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实行土地地租村社占有——开启乡村现代化时代(新乡村建设时代)。

3、土地村社所有实际上包含了无穷的变化

农村土地一旦由国家所有转变为村社所有(修改或废除《土地承包法》),村社所有会演化出非常多的村社成员土地产权实现形式,在城市郊区会有城市郊区的形式,在华西村会有华西村的形式,在南街村会有南街村的形式,在温州的将军村会有将军村的形式,在东北会有东北的形式,在西南会有西南的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应该由村社成员民主选择——这是村民自治的内容之一,其中家庭所有或成员个人所有也是一种形式。

二、土地成为谁的资本

1、土地成为谁的资本,谁就获得了发展的权利;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村土地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资本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只有到“土地征用制度”废除时才能结束,这就是城市化的奥秘所在,也是农村凋敝的主要原因之一。

2、村社占有土地资本是今后30年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户农民,拥有五亩地,如果他的子女要上大学,将土地卖了25000元,他虽然获得了处置土地的权利,但他同时也失去了土地产权;假如他将五亩承包地的承包权抵押给村社土地信用社,获得25000元供子女上学的资金,他既实现了土地产权,也没有失去土地产权;假如他将自己的份额土地所有权转化为投资(入股),能够分享稳定的资本收益,他就充分实现了自己的土地产权。但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农民即使获得土地处置权,他难以实现将土地变为资本权利(顺德等少数地方除外)。

这就是我一直在呼吁建立土地银行和村社土地信用社的缘故。假如政府落实宪法规定的农村土地(村社)集体所有,国家还土地所有权于村社(集体),村社(集体)就具备将土地变为村社发展资本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可能性,就要成立国家土地银行和村社土地信用社。村社(集体)通过国家土地银行实现土地所有者产权,村社成员通过村社土地信用社实现土地份额所有产权和承包经营使用产权。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村社所有难道就可以实现将土地变为资本的权利吗?我们知道,银行和官办农村信用社跟千家万户的农民打交道存在两大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风险高,二是交易不经济——成本高。村社土地信用社成具有桥梁转换的功能,可以解决这两大障碍。现代金融和产权制度体系与中国绝大多数小农地区“非正规”信用和产权制度对接时,客观上存在障碍,这点基本国情被很多的“制度学者”经常忘记。

土地村社所有或村社土地信用社除具有帮助单个农户实现土地产权的功能外,还有保护单个弱势农户土地产权安全性的功能。假如村社有1000人、2000亩土地,拿100亩出租给人办厂子,每年都可以获得20万元的地租收益,每人可以分配200元的土地产权收益;假如用100亩到土地银行抵押贷款50万元,构成村社土地信用社的原始本金,这对土地银行而言是安全的,对村社而言也是安全的,对村社成员而言也不影响土地产权(特别是土

第三篇: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国家的土地政策正确,农民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则低,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正确与否很重要,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包括:所有权制度,使用权制度和管理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为何要改革?它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目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改革。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因此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毫无疑问的,改革的主要是使用权制度和管理权制度。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

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的颁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了法律的保障,但是也有部分人会对法律产生理解偏差,现阶段,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合同不够规范,权利、义务界定不明;在流转中,有的农村集体组织或乡镇政府定位不当,行政部门强制干预过多;流转市场发育滞后,还未发育成熟等。而农民的生活保障,又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些新的措施:

一,取消农村和城市的户籍差别,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身份证制度。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如果过于严格的限制“集体成员”的资格,可能会限制农村人口流动,不利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取消户籍差别后,农村人口只要在城市取得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以后,可以在城市社区取得成员资格,享受与当地成员同等的待遇,有了社会保障,并且可以加快自身和后代的素质提高。同时,城市的居民愿意流入农村社区的,可以取得不少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农用地面积,自己耕种或经营,可以取得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种有种地愿望的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对于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

二,禁止承包期内土地调整,保证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一些配套的措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要强调起点公平,坚持公平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最开始分配时要充分考虑清楚,以免后期再作调整;对于一些可配置的土地资源,如机动地,荒地,可复垦的耕地等等,要严格地用于分配给那些未获得土地的合法的新增人口,避免对已分配土地的调整;对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流转,避免行政手段调整,让农民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三,鼓励和引导农村逐步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中介服务性组织。现在已经承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那么在土地承包人之间,以及土地承包人和其他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收。在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内,农民既是股东,又是经营者,实现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成为真正的主人,但这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强调“自愿进入”和“有权退出”,这有点像初级社的时候,有进出社自由,但后来走了人民公社道路,就绕弯路了。发展中介服务性组织如农村中的小银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等,农民可以抵押自己的农地经营权,以获取农业发展资金,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产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可以帮助农民和一些经济组织更快地获取土地流转信息,避免土地闲置和撂荒。四,五,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农村,土地具有很强烈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在土地上得不到丰厚的回报,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以增加收入,但农村的土地也不舍得放弃,因为他们在城市的收入并不稳定,在农村也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所以农民宁愿土地撂荒也不肯放弃土地,这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土地集约利用,只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才能真正把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而把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于社保基金从何而来,国家应该加强财政补贴,另外,集体土地在被国家征用的过程中,也会有增值收益,这部分增值收益是由土地用途改变引起的,所以必须把这部分利益再用于农民,把它投入到社保基金中。农村的各种土地税费中也可以抽出部分投入到社保基金中。

限制工商业企业进入农村直接经营土地,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应该参照日本,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地立法,他们是禁止公司进入农村直接经营土地的。“公司—农户”模式的真正含义是公司应将重点放在更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运销领域,重视产前、产后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链条式的、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而不是干预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公司不能强制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国家应该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农村的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是原则性的管理要求,具体由当地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两者应该紧密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农村土地。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实现土地优化管理。

一,成立农村土地法律宣传小组,这种小组是由村干部和有土地法律常识的农民组成,加强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的宣传教育,对侵害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为,按法律向司法部门申请救助,进行处罚,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小组成员也要定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限制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对土地的处置权利,强化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排他性。基层政府要尊重农民的经营使用权,严禁在农业产业结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中非法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基层政府做好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水税费征收外,要取消其他的处置权利。

三,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是建立明晰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应依法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依法规范证书发放。目前我国在土地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土地登记法》,政府应尽快把土地登记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强土地登记的法律效力。

四,设立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一些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试用一些土地改革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要先实验,再考虑推广。这些试验区要验证土地制度改革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对保护农民权益的影响,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等。

第四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竞争充分程度和市场利率弹性,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金融所有制形式。为此,必须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六、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进行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的分配。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和国家应扶植的行业、产业和企业存在着资金流出或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理顺财政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进程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展望

“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对于信用类衍生产品一直存在着争论,市场普通认为,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并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使用不当,使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事实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向简单产品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标准协议文本、推动票息的标准化、完善中央清算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带来了启示。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建设一是完善利率生成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基准公信力。建立以利率为基准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提高利率报价的科学性。逐步扩大利率报价行范围,提高利率的代表性,增加大型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以满足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资金价格的需求和供给。完善利率的生成机制,提高利率的报价准确性,将所有报价行的报价加权平均生成利率,并尽快将 利率同实际交易联系起来,对市场的套利行为进行纠正。积极发展长端交易,提高利率期限结构的完整性。二是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提高利率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利率的形成基础。扩大利率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利率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三是改善利率的运行环境,消弱利率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利率的干扰。进一步加大利率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篇:浅析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郭伟利

(中南民族大学 金融11班11091469)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全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原则是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土地流转制度承包保障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其中的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制定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今后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自此,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为土地使用权流转从理论成为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5年1月19日农业部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依据,围绕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土地流转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规范。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09年和2010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机构不健全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十分完善,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不完善,农户对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以出租,转包和入股为主,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生在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为日后土地纠纷留下隐患。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追亲流转,就是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其亲属,不

改变原承包方与发展方的合同关系,承包方不愿放弃其承包土地的权利和义务。

二、追地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之间为了耕作方便,将同等类型,不同田块的承包土地相互置换,按照同类,同面积,自愿的原则,进行流转。

三、有偿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其土地租赁给其他人耕种。

集体土地流转不规范,造成事后矛盾无依据,解决问题无凭证。

(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上缺乏重视,对土地流转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差,缺乏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领导。许多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含义感到陌生,大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了解,导致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土地流转就是承包的重新调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权。导致土地流转的主体错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组织主导、行政推动,代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有的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替农民自愿原则进行流转。这种做法既是政府行为的错位,同时又忽视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或市场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三)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在当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荒芜弃耕,也不愿轻易转包。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农民离土有后顾之忧,也不会轻易流转土地。尽管《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但征地中仍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征地范围宽,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较低且不到位等情形大量存在,致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和长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

(四)土地流转缺乏有效性和组织性

施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再加上多数为家庭继承流转,如今农民个人承包土地分布分散,面积小,难以有效的实现土地流转,从而土地资源不能充分的开发。农村缺乏政府决策来保证农民地产权与土地流转机制。由于我国村委会或村民自治小组为代表的农村传统集体组织,主要以地缘和血缘关系划分,带有明显的无组织性。而土地流转需有效的有组织的管理进行,若通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进行,集体组织两大功能的相互交织必然导致流转中目标不明,条理紊乱,公平和效率都将不法保证。

(五)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损害农民利益,让农民产生抵触心理,不能有效配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施行。

2、随意变更甚至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强迫承包农户集中流转。

3、借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

4、一些村委会及农户与代耕户定低价流转合同,未曾考虑土地升值问题,易引起合同纠纷。

对农村集体承包土地流转管理的对策和建设

一、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构

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需经过农业部门的鉴证。县、乡、村三级都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加快构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步伐,明确各级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办理土地流转合同备案时,应认真审核合同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对违背农民意愿或损害集体利益的问题要依法纠正。同时要培育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是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关键。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业部规定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要求,可依靠县乡经营管理部门的力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因此,应积极培育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如土地流转规划、土地供求信息、土地流转程序等,进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二、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的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土地流转当作一项中心工作来完成,当作一件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既要克服利用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错位行为,又要克服对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缺乏服务规范机制的缺位行为。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加收入等好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养老保险补贴和土地承包权换城镇社保政策,使得长期流出土地的农户获得的利益不亚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户,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民群众开拓新的就业途径与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有层次地引导非农产业载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

四、健全网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1、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2、健全土地流转网络。村设立服务站,明确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各村待转出土地信息和土地需求信息,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登记上表,统一规

划、统一办理手续。

3、规范运作,保障权益。土地流转合同要制定违约责任,到期(或违约期)的地上作物处理办法等;通过规范服务,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4、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5、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积极搞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制定财政帮扶、以奖代补、农业新项目推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主导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发展土地流转的项目,提高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确保如期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六、严谨管理开办土地流转的规章程序

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规范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第63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因此,集体土地流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严把集体土地流转的关口,严格执行一户一基制度,要求宅基地流转注入方必须符合条件,可以申请用地,土地用途只有是住宅,流出方必须保证以后不再申请用地。

二、集体土地流转必须实行阳光操作,土地流转双方必须填写流转申请,签订流转合同,经由村组代表大会同意,上报国土部门批准,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方可进行流转,不得私下交易,暗箱操作。

三、建立健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秩序,规范申请,审批、登记、发证制度,要求执照审批,在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

四、加强执法检查,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和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查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EB/OL].http://,2008,10,19.[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6,3.

[6]熊况忠.吴定发.曹蓉.熊展.傅艳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期刊论文]-作物研究.2010(2)

下载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及改革前景[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2016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农村土地征收改革

    在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

    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模版)

    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公有制,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在农村实行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导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也就是说,在广大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

    我国幼儿教师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国家、社会,家庭都强烈的认识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输在起......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政策

    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政策【摘要】: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和政治经济学逻辑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和政治经济学逻辑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国土等实际工作部门的积极推......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模式选择(精选合集)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存在诸多弊端,私有化和国有化的方案都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不是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什么意思? 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