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4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4.20新闻报道
2010级新闻2班王玲 学号 1026022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4.20地震发生,媒体第一反应报道地震的发生,中国地震网、新华网、凤凰网也第一时间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最根本的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在主观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知识的构成不同,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也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4.20地震发生后,媒体的反应速度已经有所提升,各大媒体立即分派记者赶赴地震现场,进入第一前线,争分夺秒,各个媒体单位争抢第一新闻。在争取速度的同时,新闻报道仍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地报道灾区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决定地位,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20地震发生后,位于四川的地方媒体具有的优势就是距离新闻现场较近,能够最快抵达现场,中央电视台启动现场直播,地方媒体采集到的新闻内容,首先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因为中央电视台的受众群体最多,最具有权威性,最能发挥整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新事物不断的产生,要求我们要运动地看待问题。并且要用创新的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经历汶川大地震之后,媒体的反应速度和新闻采集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如何做到创新,还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真实、又创新地报道灾情,需要记者细心观察。就像有一篇报道汶川地震时出生的一个孩子,却在芦山地震中失去生命,新闻点很吸引人,同样也客观反映了地震灾情。
第二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1.前言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包括思想,是大脑——这一特殊的物质发展运动的产物,有了它,人类才能不断的认识与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哲学观。因此,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等均属于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它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形成使得人类对于所处的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指导人类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在硕士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人的论文题目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管理。在我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许多研究思想、技术手段以及理论分析,都无一不汲取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辨析(1)西方哲学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哲学主要讨论本体论,古罗马时代则偏向于政治哲学,然后经历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代的唯理论,直到英国的经验论与德国的古典哲学。时至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呈现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局面,思想动力也呈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几个大的思潮: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最为明显,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东方的中国也曾迸发出诸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系列哲学流派,在近代与西方哲学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解。然而,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的哲学由于总是面临社会选择性,故多注重于个人人生观的研究,在政治观上缺乏独立性,同时对自然科学则大多持 “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甚至否定的态度。因此,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科学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建立以来,在指导全世界的政治与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与发展规律,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主义运动。自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中国的建立与民族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由于受到文化选择性,当时并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哲学逐步兴盛,它在中国被称为“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哲学这个名词与世界接轨,是晚近才形成的。在一些人看来,哲学对科学研究用处不大,但事实上,科学研究本身必须遵循基本的哲学思想,才能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避免主观臆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诸多流派与浩瀚的理论,限于个人理论水平,本文研究分析中仅涉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论文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2)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只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综观哲学发展历程,唯物主义主要分为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例如我国先秦诸子中的阴阳家,利用周易的阴阳观念提出宇宙演化论,但却认为宇宙万物均与五行相对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否认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如德国的费尔巴哈,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确是唯心主义者);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的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思想,即联系与发展的思想,同时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的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有其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如对于诸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无法解释,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今天的鸡生蛋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事物将会消亡或发生质变)对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它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对于思维与精神,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对于整个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物资结构层次具有多样性、无限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要依靠实践。对于实践本身,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思想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升华,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更近一步。对于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每种事物都含有其固有规律,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且规律是不能改造的。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寻找、逼近其固有、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运用各种思维材料正确描述、再现其发展过程,而不能人为捏造事实。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认知过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是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路线上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则正好相反,认为认识可以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唯物主义者(与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主张可知论,即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可知论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源泉。(3)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与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学说。它对于事物的发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对于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则有五个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一切呈“螺旋式”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用通俗的话讲,是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在人类认知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分为二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指引人们科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描述统一体外部矛盾变化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则在此基础上更具有间接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思考。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也正是人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历程。3.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 值观、人生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 现自身的价值。4)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4.教学工作中的哲学思考
在本人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曾给予很大的指引与帮助。(1)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事物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事实就是,树立正确的意识。作为班主任,要做到公平,公正,带人平等,不戴有色眼镜,做到客观的判断问题。并且要以正确的思想教人,育人,管理。(2)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了自己对教学管理的认知。通过定期对寝室的检查,与学生交流,逐渐的了解到各个同学对学校,对班级管理的一些相关认识,为提高管理质量打下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反之。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得到了提高,就更好地服务同学,不断地指导实践。作为班主任,严格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从而,在这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认识矛盾,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回避出现的矛盾,问题,比如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学校与老师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只有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矛盾的特殊性启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培优补弱工作,对优等生要正确引导,发展特长,对学困生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指导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不得占用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比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给予不同的建议,让他们在大学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能够自我独立,有所进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给我很大的启发,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法,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新一届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正确把握这种关系更有效的加强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4)创新理论
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从而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可见,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和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依据现有的理论,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然后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进一步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不能一味的继承老一套,盲目迷信权威,教条主义,如果不能做到,讲永远没有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创新,最终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同学。(5)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重小事即注重教育细节,贵在坚持。其实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琢,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无法伪装的。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贵在坚持。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的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班里每天都会出现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如果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当作无关紧要的闲事而忽略。殊不知闲事看着闲,小事觉得小,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由“天之骄子”到“杀人凶犯”的马加爵,就是因为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又没想到及时的教育疏导而形成心理疾病,最终走向极端。对于班主任来说,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很可能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切不可忽视。对于一些特殊的同学,作为老师,要耐心的教导,开导,日积月累使得学生能够在带领下有所成长。所以,要做到在细微处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进而使学生达到一个质变的过程,自己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教学管理的坚持,才会有现在班级的规范,和谐,正是这份坚持,使得我所带的班级表现良好,深受好评,这样的坚持才能不断的推进教育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学生不断进步。5.小结
通过在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应用,我深刻体会到,在今后科研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哲学原则:
1)立足于客观,勤于实践,既要重视和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更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创新理念,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
3)以辩证法为指导,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扎实、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以服务学生和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敢于奉献,砥砺自我,发挥哲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中国高等教育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
请问有没有谁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