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作业抄袭行为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作业抄袭行为
“抄袭”是一个贬义词,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平时抄作业,考试舞弊呢?特别是数学、物理这样题量多、难度大的自然学科以及政治、历史这类需要博闻强记的社会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学生抄袭作业的内因是自身因素,例如不想做,完成作业安排的时间少,平时不用功,虚荣心作祟,跟抄心理等;外因是外部因素,例如社会和家长的高期待、严要求,老师布置的题量多、难度大,督促不力,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等等。
平时抄作业到考试作弊,从量变到质变的角度看,是自然而且会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会从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而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交结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钮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果,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因此,当多次抄袭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个人习惯,一种不好的班风、校风时候,就必然会导致个人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自立、自信,形成依赖思想,产生懒惰、消极态度且道德沦丧,还可能因个体行为而影响班级、校园以及社会环境缺乏诚信,甚至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危及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大部分同学本来没有抄作业,但他们受抄作业同学的影响偶尔也抄作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就是,部分制约整体,局部影响全局。抄作业的人可能受不抄作业的人的影响而自觉规范自己不抄作业,反之,不抄作业的人可能受抄作业的人影响而抄作业。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也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比如责任心强、教学方法优秀的好老师可促使整个班级积极向上;部分态度认真的同学会督促和影响周围的同学与朋友诚实守信。所以,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因为,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要解决好学生抄袭作业的问题必须把握因果联系,我们要正确区分主次矛盾以及解决好主次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即它的主要矛盾,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生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其主要矛盾就是内因,学生要对自己自行管理、约束,学会独立思考,不懂就问,合理安排时间等;同时决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外因,一些决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如同学之间应相互监督、帮助,老师则应
改良上课教学方案,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替学生选择优师,严格对老师的考评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就是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与事情作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学生抄袭作业这种现象和行为,我们只要认清内因与外因,认识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解决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就一定能杜绝这种不良现象与行为。
第二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4
运用马哲观点分析4.20雅安地震新闻报道
10新闻1班
李红梅
1226S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且对我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对新闻报道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去看4.20雅安地震的新闻报道,对我们学习运用马哲观点处理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唯心的去否定它的存在,必须去正视它,这就要求我们要求我们新闻报道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而不是主观性的编造。4.20地震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奔赴灾区现场,通过自己所见所闻给大家报道地震灾情最真实的情况,反映最需要的支援,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的报道,例如地震发生后,在出现救灾车辆掉河后第二天,便出现救灾车辆再次出事的假新闻,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地发展也是有其规律可循,只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处理事情,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4.20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指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并且指出地震后将发生余震和其它地质灾害,以及引发下雨和疫情等,这使得人们在这些事情即将发生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外部的群众也根据这样的规律给予了灾区相关需要的支持。
马克思哲学中认识论指出认识要与实践相统一,在对客观事实有所认识之后,就要做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这个原理,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4.20地震发生后,人们认识到救灾的复杂性,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进行了各种方案。而在媒体在了解到通往灾区的交通拥堵时,就积极的进行报道,呼吁民众车辆绕道而行,给救灾留出宝贵的生命通道。
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矛盾关系的,而这种矛盾有时候会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的安排行动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对我们处理事情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时要敏锐的发现矛盾,并正视矛盾的存在,正确的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4.20地震后,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无容置疑的是对生命的抢救,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主要围绕着寻找生命、抢救生命而进行,引导人们的关注点落在这上面,对救援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4.20地震新闻报道中马哲观点的体现和运用还很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观点对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和深刻影响。因此,在我们日常报道和日常生活中,多科学的运用马哲思想,将会更好的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4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4.20新闻报道
2010级新闻2班王玲 学号 1026022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4.20地震发生,媒体第一反应报道地震的发生,中国地震网、新华网、凤凰网也第一时间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最根本的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在主观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知识的构成不同,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也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4.20地震发生后,媒体的反应速度已经有所提升,各大媒体立即分派记者赶赴地震现场,进入第一前线,争分夺秒,各个媒体单位争抢第一新闻。在争取速度的同时,新闻报道仍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地报道灾区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决定地位,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20地震发生后,位于四川的地方媒体具有的优势就是距离新闻现场较近,能够最快抵达现场,中央电视台启动现场直播,地方媒体采集到的新闻内容,首先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因为中央电视台的受众群体最多,最具有权威性,最能发挥整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新事物不断的产生,要求我们要运动地看待问题。并且要用创新的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经历汶川大地震之后,媒体的反应速度和新闻采集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如何做到创新,还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真实、又创新地报道灾情,需要记者细心观察。就像有一篇报道汶川地震时出生的一个孩子,却在芦山地震中失去生命,新闻点很吸引人,同样也客观反映了地震灾情。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B)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在可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
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
(3)“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说法是(D)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唯物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D完全与人无关的(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规律
A质量互变B对立统一
C世界普遍联系D否定之否定
(6)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
(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
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
(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
(1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C)
A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B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C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主干
D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BCDE)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C化学运动D生物运动E社会运动
(2)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ACD)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界限
C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承认具体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
D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E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3)联系的多样性的主要形式有(ABDE)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4)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的出现(AE)了辩证法
A证实B否定C扬弃D代替E丰富
(5)各种运动形式能相互区别,是因为它们(ABC)
A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
B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
C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
D具有统一的物质主体
E具有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ABCDE)联系
A本质B必然C内在D稳定E客观
(7)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是(ABD)
A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D促使其日臻完善E放任自流
(8)把社会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运动形式的是(CD)
A唯物辨证的方法
B科学的研究方法
C还原论的错误方法
D抹杀各种运动的区别的方法
E利用不同运动形式的联系来研究社会的方法
(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具有(ABCE)
A普遍性B客观性C条件性D反复性E具体性
(10)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是(ACE)
A规律包含了范畴B规律包含于范畴之中
C规律离不开范畴D规律体现了范畴E范畴体现了规律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三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道德是指(A)。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A.国家政治权力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D.阶级斗争
1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CDE)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7、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
A.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E)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0、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11、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第五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1.前言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包括思想,是大脑——这一特殊的物质发展运动的产物,有了它,人类才能不断的认识与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哲学观。因此,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等均属于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它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形成使得人类对于所处的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指导人类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在硕士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人的论文题目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管理。在我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许多研究思想、技术手段以及理论分析,都无一不汲取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辨析(1)西方哲学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哲学主要讨论本体论,古罗马时代则偏向于政治哲学,然后经历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代的唯理论,直到英国的经验论与德国的古典哲学。时至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呈现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局面,思想动力也呈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几个大的思潮: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最为明显,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东方的中国也曾迸发出诸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系列哲学流派,在近代与西方哲学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解。然而,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的哲学由于总是面临社会选择性,故多注重于个人人生观的研究,在政治观上缺乏独立性,同时对自然科学则大多持 “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甚至否定的态度。因此,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科学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建立以来,在指导全世界的政治与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与发展规律,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主义运动。自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中国的建立与民族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由于受到文化选择性,当时并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哲学逐步兴盛,它在中国被称为“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哲学这个名词与世界接轨,是晚近才形成的。在一些人看来,哲学对科学研究用处不大,但事实上,科学研究本身必须遵循基本的哲学思想,才能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避免主观臆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诸多流派与浩瀚的理论,限于个人理论水平,本文研究分析中仅涉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论文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2)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只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综观哲学发展历程,唯物主义主要分为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例如我国先秦诸子中的阴阳家,利用周易的阴阳观念提出宇宙演化论,但却认为宇宙万物均与五行相对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否认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如德国的费尔巴哈,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确是唯心主义者);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的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思想,即联系与发展的思想,同时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的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有其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如对于诸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无法解释,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今天的鸡生蛋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事物将会消亡或发生质变)对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它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对于思维与精神,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对于整个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物资结构层次具有多样性、无限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要依靠实践。对于实践本身,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思想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升华,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更近一步。对于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每种事物都含有其固有规律,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且规律是不能改造的。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寻找、逼近其固有、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运用各种思维材料正确描述、再现其发展过程,而不能人为捏造事实。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认知过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是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路线上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则正好相反,认为认识可以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唯物主义者(与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主张可知论,即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可知论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源泉。(3)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与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学说。它对于事物的发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对于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则有五个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一切呈“螺旋式”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用通俗的话讲,是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在人类认知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分为二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指引人们科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描述统一体外部矛盾变化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则在此基础上更具有间接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思考。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也正是人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历程。3.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 值观、人生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 现自身的价值。4)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4.教学工作中的哲学思考
在本人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曾给予很大的指引与帮助。(1)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事物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事实就是,树立正确的意识。作为班主任,要做到公平,公正,带人平等,不戴有色眼镜,做到客观的判断问题。并且要以正确的思想教人,育人,管理。(2)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了自己对教学管理的认知。通过定期对寝室的检查,与学生交流,逐渐的了解到各个同学对学校,对班级管理的一些相关认识,为提高管理质量打下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反之。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得到了提高,就更好地服务同学,不断地指导实践。作为班主任,严格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从而,在这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认识矛盾,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回避出现的矛盾,问题,比如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学校与老师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只有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矛盾的特殊性启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培优补弱工作,对优等生要正确引导,发展特长,对学困生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指导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不得占用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比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给予不同的建议,让他们在大学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能够自我独立,有所进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给我很大的启发,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法,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新一届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正确把握这种关系更有效的加强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4)创新理论
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从而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可见,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和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依据现有的理论,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然后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进一步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不能一味的继承老一套,盲目迷信权威,教条主义,如果不能做到,讲永远没有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创新,最终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同学。(5)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重小事即注重教育细节,贵在坚持。其实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琢,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无法伪装的。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贵在坚持。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的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班里每天都会出现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如果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当作无关紧要的闲事而忽略。殊不知闲事看着闲,小事觉得小,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由“天之骄子”到“杀人凶犯”的马加爵,就是因为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又没想到及时的教育疏导而形成心理疾病,最终走向极端。对于班主任来说,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很可能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切不可忽视。对于一些特殊的同学,作为老师,要耐心的教导,开导,日积月累使得学生能够在带领下有所成长。所以,要做到在细微处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进而使学生达到一个质变的过程,自己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教学管理的坚持,才会有现在班级的规范,和谐,正是这份坚持,使得我所带的班级表现良好,深受好评,这样的坚持才能不断的推进教育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学生不断进步。5.小结
通过在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应用,我深刻体会到,在今后科研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哲学原则:
1)立足于客观,勤于实践,既要重视和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更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创新理念,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
3)以辩证法为指导,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扎实、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以服务学生和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敢于奉献,砥砺自我,发挥哲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中国高等教育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