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最首要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革命的能动的哲学。
1、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的内涵,阐明了实践的基本观点。
其一,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人可以感知的物质活动。其二,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其三,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改变世界”的活动。其四,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马克思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并且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因为如果离
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3、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应该从实践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活动的领域,离开了人的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劳动,社会就不能再存在下去。实践的发展也改善着社会生活,不仅使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而且也使人自身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一切理论,包括错误的理论,都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条件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
第二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4
运用马哲观点分析4.20雅安地震新闻报道
10新闻1班
李红梅
1226S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且对我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对新闻报道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去看4.20雅安地震的新闻报道,对我们学习运用马哲观点处理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唯心的去否定它的存在,必须去正视它,这就要求我们要求我们新闻报道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而不是主观性的编造。4.20地震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奔赴灾区现场,通过自己所见所闻给大家报道地震灾情最真实的情况,反映最需要的支援,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的报道,例如地震发生后,在出现救灾车辆掉河后第二天,便出现救灾车辆再次出事的假新闻,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地发展也是有其规律可循,只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处理事情,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4.20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指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并且指出地震后将发生余震和其它地质灾害,以及引发下雨和疫情等,这使得人们在这些事情即将发生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外部的群众也根据这样的规律给予了灾区相关需要的支持。
马克思哲学中认识论指出认识要与实践相统一,在对客观事实有所认识之后,就要做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这个原理,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4.20地震发生后,人们认识到救灾的复杂性,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进行了各种方案。而在媒体在了解到通往灾区的交通拥堵时,就积极的进行报道,呼吁民众车辆绕道而行,给救灾留出宝贵的生命通道。
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矛盾关系的,而这种矛盾有时候会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的安排行动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对我们处理事情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时要敏锐的发现矛盾,并正视矛盾的存在,正确的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4.20地震后,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无容置疑的是对生命的抢救,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主要围绕着寻找生命、抢救生命而进行,引导人们的关注点落在这上面,对救援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4.20地震新闻报道中马哲观点的体现和运用还很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观点对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和深刻影响。因此,在我们日常报道和日常生活中,多科学的运用马哲思想,将会更好的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马克思农民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和城市人口,纯粹的小农阶层出现了经济上的贫困化和社会地位的没落。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研究,农民阶级内部的社会流动和阶级分化使农村居民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是富裕农民阶层,他们由大土地占有者、大租佃农、大农和中农组成,他们往往雇有农业短工或长工,属于农村资本家阶层。第二个阶层是小农阶层,这个阶层构成农民的大多数因而是农民阶级的主体,他们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即小自由农和小佃农,他们既是小私有者,同时也是劳动者,既具有上升为中农甚至富裕农民的可能性,同时也随时面临着跌落为农村底层阶级的命运,他们与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大致相同,其社会要求也大致一样。第三个阶层是附属于农民阶级的农业工人或者农村工人阶层,他们受雇于农场主或为工商企业主从事家庭工业生产,主要靠工资收入生活,属于农村无产阶级,他们与城市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倾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及其与小农经济的竞争,小农阶层的经济条件不断恶化,他们日益贫困破产,他们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小块土地所有制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到处使这种所有制陷入贫困境地。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互相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 恩格斯在分析19世纪后期法、德农民状况时指出,“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小农的历史命运是转化为农业工人、农村工人或城市产业工人。小农的贫困化和地位的低落,使他们日益革命化,从保守的农民转变为革命的农民。作为未来的无产者,他们同城市无产阶级的利益又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分析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关系并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的。他们认为,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劳动的孤立性、土地的分散性和地域的隔绝性而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从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运动,他们往往通过追随其他阶级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政治组织,……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农民依然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因素而工人阶级还远远没有构成人民的多数的那些国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争取到农民阶级这个同盟军的支持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马克思就此指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 “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若没有与农民的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鉴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工农联盟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1)深入农村,充分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在那些农业国中,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亲自去研究农村居民包括农村工人和小农的利益和状况,考虑到农村和农业发生的变化和实际情况,善于根据农村居民中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纲领来。恩格斯对法国社会党1892年马赛代表大会上所提出的土地纲领表示赞赏,因为它分别为农业工人、小农、佃农的利益而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诉求。
(2)无产阶级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应当而且完全能够比资产阶级做得更多更好。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他认为,“无产阶级要想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就应当善于变通地直接为农民做很多事情,就像法国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为当时法国农民所做的那样。” 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这个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时指出,“公社对农民说,'公社的胜利是他们的唯一希望',这是完全正确的”。他深信,公社的统治将能够直接给农民带来重大益处,即免除他们的血税,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并能够而且必须为了农民的利益去解决更复杂和更切身的问题如抵押贷款等。“过去时代的偏见,怎么能够抵得住公社对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要的照顾呢?”(3)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实际情况,考虑到农村居民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恰当的农民问题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和在19世纪后期现代农业取得长足进展情况下所提出的具体措施并不相同。他们的农民问题纲领可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前者是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和掌握政权之后的农民政策,后者适应了近代欧洲农业和农民国家的现实,适当吸收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措施的某些合理成分。同时他们强调,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应当适应而不是超越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4)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应当遵循自愿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违反小农的意志,任何持久的变革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在向合作社的过渡上,如果小农还未下定决心,工人阶级政党要给小农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而不能违反他们的意志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
(5)工人阶级政党的农民政策不能做出无原则地许诺,而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或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他们所提出的农民问题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也都是以农民的完全解放为目标的。但是他们坚决反对为了争取农民的支持而一味迁就农民的任何要求,做出既无法实现又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运动最终目的的无原则的许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就在于他们理解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和政治后果,并能据此采取行动,提出无原则的许诺恰恰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指出,我们绝不能向小农许诺长期保全他们的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更不能向大农和中农许诺保护他们的土地产权。这是因为正是以农民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使农民陷入贫困乃至最终灭亡,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终将被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压碎。对于雇佣农业工人的大农和中农,工人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农业工人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同时,对于大土地占有制和资本主义农业企业,为了农村无产阶级利益,必须剥夺大土地占有者,这种剥夺也可以采取赎买的方式,如果后者愿意合作的话。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理论研究的不同时期,都曾提出过有关工人阶级政党或政府的农民政策的一些具体设想。这些政策设想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他们不仅需要改变分配,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 “把土地交给联合起来的农业劳动者,就等于使整个社会只听从一个生产者阶级摆布。” 这两段话表明,农民的解放有赖于农业劳动经济条件的改造,即从雇佣劳动转变为自由的联合劳动。同时他们还指出,“历史的教训(这个教训从另一角度考察农业时也可以得出)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 这段话表明,合理的农业意味着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的社会化经营和依靠社会去经营,而这只有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实现。
(2)关于未来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以政府身份采取的措施,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恩格斯也认为,当工人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的时候,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对于通过没收或赎买等方式获得的大地产,恩格斯主张由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这些土地,并把这些土地转交给在国家领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政权下实行土地国有化,并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个人或工人合作社只会造成他们之间的竞争,促成地租上涨,从而有利于土地占有者。而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土地国有化将彻底改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完全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这就是19世纪伟大的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 马克思这段话表明土地集体所有制最终应当过渡到土地国有制。(3)关于未来社会农业经营规模与经济组织形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中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将会导致土地肥力递减,而且妨碍现代方法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因此他们赞同大规模的耕作比小块的分散的土地耕作远为优越的观点。马克思进而主张采用全国规模的耕作和由国家控制土地的耕作,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滥用地力,并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耕作技术,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生产。这种规模经营是通过变革土地所有制完成的,同时也排除了商品经济而实行计划生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建议把建立没有商品经济的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当作德国党纲所应反映的基本内容。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主张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把合作生产作为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欧洲的经验认为,农业合作社是较为理想的农业生产者的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表现形式。至于农业合作社的形式,他们则主张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
(4)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应当致力于建立民主政府和廉洁政府以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无产者占人民大多数的国家可以直接建立这种统治,而在小资产者和小农占人民大多数国家只能间接建立这种统治。后者意味着无产阶级应当成为现代民主运动的核心,联合小农和小资产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民主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争取建立民主政治或直接取得政治统治之后,应当提出自己的政策要求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他们所提出的政策要求或政策措施中包含着大量保护农民利益的内容。有,抵押地的利息由农民交纳给国家;在通行租佃制的地区,地租或租金作为赋税交纳给国家;实行普遍的免费的国民教育,等等。在《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中,马克思、恩格斯也都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如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等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于法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个尝试--巴黎公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指出,“公社一定会使农民免除血税,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一定会用他们自己选举出来并对他们负责的雇佣的公社官吏去代替现今吮吸他们血液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 他相信,巴黎公社这样的工人阶级的民主政权和廉洁政府如能存在下去将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将为了农民的利益去解决他们迫切需要和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
(5)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应当慷慨地对待农民的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谈到,在对小农进行社会改造以便将他们争取到无产阶级队伍方面,“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 他还谈到了无产阶级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援问题,“可能那时我们将有能力给这些合作社提供更多的便利;由国家银行接收它们的一切抵押债务并将利率大大减低;从社会资金中抽拨贷款来建立大规模生产(贷款不一定或者主要不是货币,而且可以是必需的产品:机器、人造肥料等等)及其他各种便利。”
第四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7-2班张鑫20071070702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实践虽然要受人的精神、意志的支配,但是它不等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活动,而是人们的思想通过人本身实施的具体行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即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历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的阐述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表达的思想。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人类的实践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做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安全的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根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五篇:企业文化基本观点
光芒四川新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
一、基本观点
1、“一个中心”:企业文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经营。
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孤立地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附于、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2、“两个基本点”:对外以顾客为导向;对内以员工为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应该变成一种意识,根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处处为顾客着想的氛围。
以员工为导向提倡企业用对待顾客的态度对待员工,通过重视与肯定员工的价值与重要性,使员工满意,进而达到顾客满意。
3、“四项基本原则”(企业精神):开拓=发展才是硬道理;拼搏=不懈奋斗拼到底;求实=实事求是图进取;创新=以变应变襄胜举。
二、企业文化基本信念
1、经营目的:做世界知名品牌,创国际一流企业。
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秉持科学态度,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与自然资源,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维护世界的平衡与合谐。
2、经营定位:以制冷业为主,创造市场,创造核心技术,领先同行,成为多元化经营的跨国集团。
3、经营理念:心的承诺,完美生活。
尊重个性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满足顾客需求,崇尚公平竞争,建立高效组织,创造和谐环境,真诚回报社会。
三、企业文化总体信念
1、企业价值观
信念:诚信久远,追求无限。
为人:诚实、务实、踏实;处事:信任、信赖、信用。
2、行为规范
信念:高品位、高标准、高效率。
目的观:情倾人间冷暖,心系世态炎凉;
责任观:服务社会大众,振兴民族经济;
质量观:质量是品牌的基石;
服务观:顾客=同仁=家人;
法律观:遵守国家法律,弘扬法制精神,伸张社会正义,争做守法公民;
财税观:争创效益,回报社会;
人才观:以人为本,以才生财,广纳贤士,办厂育人。
3、组织管理规范
信念:组织明晰,制度健全,人性管理,利益共享。
向上:合理建议,坦率沟通,积极配合,尊重服从;
向下:关心帮助,培养激励,充分授权,带动提高;
平等式:沟通信任,和谐相处,团结协作,齐心奋进;
对客户:爱心、耐心、关心,热情、细致、周到;
对共同参与者:互相支持,携手共进,共担风险,互惠互利;
对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繁荣,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对国家:以产业报国,为民族争光;
对人类:爱心、环保、健康。
四、集团形象策略
人的形象:成熟化、专业化、国际化。
事的形象:制度健全化、管理规范化、决策明晰化、营运流程化、质量标准化、服务亲善化。
物的形象:精品、经典、金牌。
五、集团员工口号
当科龙人,做最好的!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创新;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海尔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海尔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海尔的营销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的竞争理念: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半筹;
市场理念: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 海尔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出口理念:先难后易;
海尔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技改理念: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海尔技术创新理念: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
海尔职能工作服务理念: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海尔的资源理念: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多少资源;等等。手册还对海尔的OEC管理法、80/20原则、PDCA、5W3H1S、6S、SST、市场链等进行了解释(限于篇幅不能给读者一一注释),对海尔的发展历史、目标、个人修养、识别标志、形象用语等作了阐述。
《海尔联想TCL企业文化建设分析与比较》相关的文章。
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具体的解释为:办企业就是办人;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我们将使全体员工与企业一起发展,使我们的员工由于他们的贡献能得到社会的尊敬。
联想用人观:给你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
联想大局观:从联想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联想好员工标准:敬业精神和上进心、有韧性、有责任感、有悟性、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沟通、既会工作又会生活(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联想精神:求实、进取、创新。
联想做事风格:认真、严格、主动、高效。联想做人风格:平等、信任、欣赏、亲情。
联想企业道德:诚信为本:取信于用户、取信于员工、取信于合作伙伴。联想道德观:宁可损失金钱、绝不损失信誉;生意无论大小、一律一视同仁;待人真诚坦率、工作精益求精;光明正大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劳动、理直气壮赚钱。联想天条: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红包;不从事第二职业;工薪保密。
《海尔联想TCL企业文化建设分析与比较》相关的文章。
TCL的企业目标:创全球名牌、建国际企业; 企业使命:创新科技、共享生活;
企业宗旨: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企业精神:敬业、诚信、团队、创新;
竞争策略:研制最好产品、提供最好服务、创建最好品牌; 企业作风:全力以赴不一定能成功,不全力以赴一定不能成功; 管理理念:变革创新、知行合一;
学习理念:勤于思、敏于行、成于变。
光芒集团四川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文化
托尔斯泰说过: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可以拥有两个幸福。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