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无生课
《圆明园的毁灭》无生课
(利州洁无语)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板书课题)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请大
家齐读两遍课题。
2、圆明园,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毁灭,一个多么残忍的词语,却用在了它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大家迅速默读一
遍课文,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1、刚才,老师发现许多孩子读的很认真,现在谁用一个词
语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是的,气愤、可惜、沉痛、愤怒、痛惜。老师跟你们的感受
一样。那么,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最适合用这种“痛惜”的语调来读。
刚才孩子读得真棒,我们一块来读一下:(多媒体出示句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
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
成了一片灰烬。
师:像这种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互相关照、互相呼应的形式,叫什么写作手法?对,是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是的,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情感增强。
师:正因为它是瑰宝、是精华,毁灭了才令人感到痛惜。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呢?是的,既说明了损失之大,同时也说明了它未毁灭之前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板书:瑰宝、精华、不可估量)
三.了解圆明园的的布局。
我们来看看这座美丽的价值不可估量的园林到底座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找到写园林布局的段落读一读,并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谈这座园林的布局、规模,以及感受。
同学们真能干,迅速找到了第2自然段。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学会了怎样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真棒!
我们整理一下大家的发言: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超过故宫。
(2)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3)人们习惯上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总称,(多媒体图片)“众星拱月”说明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众星拱月”的含义。)
(4)圆明园的规模布局给人的感觉: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四.欣赏圆明园的建筑风格,领略其奇异景观,感受其艺术价值。
过渡:当然,圆明园不仅是规模宏大,它的建筑风格更是不同一般。
1、请大家默读一遍描写圆明园建筑风格的段落。并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孩子们真能干,都读的是第3自然段。回答得真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是的,(多媒体)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多么美的景致,不仅有中外的风景名胜,还有幻想的境界!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出示填空题,学生填一填。)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3、多么难以想象的画面,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圆明园景观复原图。(多媒体出示)
4、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同学们回答问题真积极,老师从你们的回答中听出的除了赞美还是赞美,是呀,多么漂亮的园林、多么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
五.了解圆明园的收藏。
过渡:当然,圆明园不仅建筑美,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们抽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
现在,谁来说一说圆明园的收藏是怎样的。
是的,它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自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收藏)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六.重温历史,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师:欣赏了圆明园的宏伟壮观,我们不禁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惊叹,走进圆明园就像走进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然而,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圆明园,我们只能看到残垣断壁。(出示圆明园毁后图片)
1、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用笔在课文中勾画出描写侵略者实施暴行的句子并认真读一读。
我们来看一看大家勾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
2、从这些划线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是的,多么无耻的英法联军…
师:这些无耻的强盗他们统统掠走了:
(文字图片: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些珍贵的收藏。师:这些无耻的强盗他们任意破坏、毁掉:
(文字图片:
1、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园中许多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很多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3、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这些精美的建筑。
师:这些无耻的强盗他们烧毁了:
(文字图片:
1、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的圆明三园。
2、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的许多小园。
3、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4.小结: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内化为了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证。
七、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大家真聪明,是的,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越衬托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
八、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当时,清政府为什么不能保护圆明园呢?你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来回答吗?
同学们真是搜集资料的小能手。
是的,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圆明园是供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时,咸丰帝无奈地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他们的懦弱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
2.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或是士兵、老百姓,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回答得真棒,老师听出了你们的爱国之心。
可是,历史不可停止步伐,也不可逆转,但我们不可忘记历史,不可忘记那屈辱,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图片)我的课讲完了,谢谢各位评委!
板书:
损失不可估量园林艺术的瑰宝 圆明园的毁灭价值不可估量建筑艺术的精华毁灭
第二篇:圆明园毁灭评课
圆明园毁灭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
大家好!
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评 课 稿
刘丽霞
下面我对张勃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张勃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相信张勃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张勃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张勃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张勃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张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张勃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张勃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张勃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张勃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第四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徐艳芳
大家好!上个星期二,听了滕富娟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滕老师那充满激情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都让我深感佩服。我个人认为滕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
常言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上课来说,好像有点儿夸张,但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要上好一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这节课中滕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学语言,以及圆明园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可以看出:上这节课前,滕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查阅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的资料,熟读课文,尤其是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第3、4自然段,学生可以说已经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读、学生接读、还有按课文内容填空等环节都进行得非常流畅。
二、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巧妙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滕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能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滕老师在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教学设计巧妙。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自然顺畅:开始上课时,滕老师从课题入手,问:课题那些字眼最触动你的心?在读这篇课文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说先高兴再愤怒,接着滕老师又问:哪些地方让你高兴,哪些地方让你愤恨?当学生回答说:最后一段最让我愤怒,滕老师又问: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让你如此的愤怒?自然引到重点部分的学习,可以说顺学而导。然后滕老师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陶醉在圆明园的美之中,产生不尽的赞叹,这时滕老师话锋一转语调沉重地说:“这么美的建筑也好,这么多的珍宝也好,都于1860年10月6日起不复存在了„„”转到学习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体验了由“美得心醉”到“毁得心碎”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强烈的愤怒、痛恨和惋惜之情。
滕老师板书设计巧妙:在学习圆明园昔日辉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滕老师相机板书了“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有„„”一目了然。但滕老师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一段时,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与之同时,滕老师就用力把板书擦去,整个黑板上就剩下了题目“圆明园的毁灭”,让人产生深深的感叹,也会在学生的心头刻下了烙印。
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滕老师出示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并播放哀乐,让全体学生起立为圆明园的逝去而默哀,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内心所产生的震撼无法言表。
三、从情入手,以情激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以情激情,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滕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情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刚开始上课时,老师问:在读这篇课文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整节课,滕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感染,她的语调随着所学内容变化而变化,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尤其是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后,滕老师的情感达到高潮,她语调激昂地引导:这熊熊的大火烧毁了圆明园,也点燃我胸中的怒火,看到这,我被激怒了,你呢、你呢、你们呢?让在场的听课教师都不禁热血沸腾,在老师的全情感染下,学生更是感同身受,入情入境,情绪激昂,接下来就进入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四、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滕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的特点,采用自由读、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感。如:在学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这段时,教师指名多个学生站起来朗读,鼓励他们读出奇珍异宝之多,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如: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学生齐读这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再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还有,在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用愤怒和无奈两种不同心情体验读这一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五、为学生创设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滕老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在观看圆明园的精美图片前,让学生去想象:你脑子里立刻出现什么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圆明园昔日辉煌。再如:在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时,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拿走了些什么、搬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加深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六、资料引用恰到好处,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滕老师收集并整合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圆明圆中美仑美奂的景观和珍宝的图片,真可称得上是异彩纷呈。从同学们那“啊,啊”的赞叹声中,我感受到同学们真得被这份美丽所震憾!后面插入一段当年参与抢劫的记者的回忆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愤怒之情。尤其是紧接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的播放,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现场,让学生亲历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的愤怒、痛惜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情自然就出来了。课末出示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并配上哀乐,与圆明园前面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反差,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学生的发言精彩,在老师激情引导下,学生情感上得以提升,真正地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所以说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情感感悟是非常成功的。
教学建议
我觉得滕老师这节课够完美的了,但非要谈教学建议,我只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关注一下本课的写法。如:本课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却详写圆明园昔日辉煌,而圆明园毁灭经过却只用一个自然段?还有过渡句等。
2、圆明园毁灭经过时,老师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如果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回到课文的第一段,这样回归整体,是否更好。
3、本课结束时,在情感的迁移、升华上:落后就要挨打,好像有点儿生硬,感觉有点儿老师硬扯过来的感觉,如果先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再加以总结出示,是否更自然一些。
4、本课结束时,同学们激情还未退,可否趁热打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以上是我对滕老师这节课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朱敏芬
今天有幸聆听了优雅的陆老师所执教的一堂课《圆明园的毁灭》。陆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目标陆老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重视基础教学
陆老师很重视基础教学,在教授新字词上,她首先让学生读字词,然后提问哪个词哪读?哪个词难写?不理解的字词有哪些?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陆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并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接着,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体会圆明园的辉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把学生感知的画面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表达出此时的心声,真切感人,易达到高潮,引起共鸣。最后通过朗读,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陆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初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观看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课件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来想象,自由表达出来。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陆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如:用图片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学看后一个个叹为观止,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