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写在读了《尘埃落定》之后
“傻子”文学及启示
――王亭福 写在粗读了《尘埃落定》之后
《尘埃落定》曾一度被某些人误作为一部扭曲人心灵的书,但当我贴下心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确实是大师的手笔。语言运用的通俗而又诡异,段落的衔接自然而又奇妙。主人公,一个自称为“傻子”的人,成为了事态发展的一条明线,历史的进步则又暗寓其中,形成了一种经济制度的更迭的暗线。
从作者的出生年代和故事的梗概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解放前,黄土大地与雪域高原的夹缝地带,这段时间也许是封建制度在当地最强大和最后挣扎的时代。从不同人物的扮演角色,可以看出当时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从行刑人的行刑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愚昧与野蛮;从喇嘛与僧人的争论中得出当时的荒谬;从多个人物的复杂的性关系,看出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不单是一种情欲,而更是一种权力欲,一种渴望比别人更“聪明”的特殊欲望。
土司之间的争斗,之间的妥协,正是一种土司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让一个人人都成为“傻子”的人来控制,来预言,来主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便是“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等你细细读来,似乎察觉到是“我”看到了土司制度的强大与衰亡,听见了土司们、喇嘛们、僧人们、自由人和奴隶的呼声,“我”恰恰又是最强大的麦其土司的二儿子,但因“我”是公认的“傻子”而又超然物外了。所以当“我”的哥哥在为能否成为麦其土司的继承人使出浑身的解数时,“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读懂了麦其土司的心,读出了麦其的未来。
一个社会从封建与愚昧走向文明与新生,从封闭和战争走向开放与合作,形成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和阻挠的大趋势,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物命
运的多舛和多个人感情的悲剧,贯穿了整本的书中。然而,这些的人、物、社会制度,等等的一切,却都像尘埃一样与大地融合了,此时的大地是宽大无私的,无论对谁都没有怨恨。他无私的包容了人世间一切的美好与丑恶,最后连“傻子”也不要留在人间。在书中,“我”以一个“傻子”的身份来到人间,但又作出了聪明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最后又挥发到了那个属于“我”的空间。土司、官寨、等级制度等的世间不平随着三声炮响灰飞烟灭了。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这里把土司比作国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在最强大的时期,往往是这个国家衰落的开始,这是从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结论。要想挽留不衰落的趋势,只有出现“傻子”式的人物,用这种“傻”来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使旧的制度与事物尽快的与大地融合。
土司制度,归根结底是一种落后的封建制度,并且带有了一定的奴隶性。
麦其土司却利用所谓的“命运”飞黄腾达,实力空前强大,但始终不能摆脱强大后日渐衰落的悲惨命运。这种衰落,不仅仅是麦其土司本人在变老,其继承人也让读者感到扑朔迷离,之后便是他的萎缩,直到垂死挣扎,和最后化为尘埃与大地融合,毕竟是新生的力量赢了。
在这本书中,也不乏蕴含了某些经济学的原理,新的经济制度作为一种新
事物,必然要替代落后的经济制度,在同样实力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者优胜。同样,公司或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要不断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与市场经济融合,与时代融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公司或企业最强大与繁荣的时候,不要产生“相安无事,而没事可做”的惰性念头,而应该象“傻子”那样干点“预言”的事情。“预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如果一旦不小心,这个强大与繁盛,就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命运,却恰恰是衰落的开始。
《尘埃落定》是一部用诡异的语言,奇妙的连接起来的一本书,其构思也
是奇特的,但不乏有很丰富的内涵。然而,却使用“傻子”的看、听、想、做来形成一篇文字,因此,称其为“傻子”文学,这也是“傻子”二字加上引号的原因。其中蕴含的许多真理性的东西,便是“傻子”文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细细的读来,确确实实有好多的东西不能不令人很以为然。
第二篇:写在校庆之后
奢华的校庆---新“五十步笑百步”
昨天是建校60周年的校庆日,经过近一年酝酿几个月准备的各种庆典活动,终于伴随隆重而且器乐声隆隆的文艺晚会结束。乐声悠扬、热烈歌舞、几万学子的激情参与,一时间热情、豪情弥漫校园。曾经的疲惫、曾经的迷茫、曾经的曾经都被融化在这激情中,只剩下激情、激情……。在这激情澎湃中,校庆的承办者、参与者们淡忘了曾经财源紧缺而四处奔波的痛苦,淡忘了办学经费不足而窘于被检查被参观时的忐忑,淡忘了教师因为不满工作环境的约束而远走高飞,淡忘了学生对学习环境提高的诉求不能满足时的愤懑。也许,这些都没有被淡忘,但是,奢华的庆典还是要举行,为什么?原因很多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地方的高校要向名校看齐,向北大、清华看齐,因为北大清华被当成了中国高校行为的风向标!北大、清华的校庆奢华,地方高校的校庆也自然要追求豪华和隆重。还因为,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头支持的高校,尚且需要在这火热的氛围下筹资助教,作为地方高校,更需要借助于歌声飞扬和掌声鲜花的陪伴来招募办学资金。
北大的百年庆典、清华百年庆典、浙大百年庆典、山大一百一十年庆典,我们的60年庆典……,庆典!金钱!
事实上,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最大受益者的高校校长书记们并不是不知道奢华的庆典需要花费巨资,大约也不是不心疼这样地去花费巨资,但是已经情愿或不情愿地被卷进这样的游戏规则中:你无我有,才能显示实力,你有我优,才能显示水平!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谁都要拼了命地去参与竞秀!形形色色的校庆庆典、花样似锦的各类活动背后,目的基本相同:筹钱和造势!当募捐成为一种需要被吸引、被诱导的举动,“善”字已经消失,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游戏!庆典和浪费已经几近相同,善与恶已经失去分辨和评判的标准,形形色色的校庆庆典,已经不仅仅是“东施效颦”式的效仿,更是在上演一幕幕“五十步笑百步”的筹钱闹剧!因为当今的北大、清华只不过是在充当领头羊,已经不是品貌俱佳的美人!在无品无为的领头羊的带领下,中国高等教育能走多远?向何处? 唉!
写于2011年1月17日上午11时
第三篇:写在批评学生之后
写在批评学生之后
—— 班主任批评工作之思考与体会
碧城镇炼甸明德小学杨树民
做班主任的老师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了,尤其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越来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接触的社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而由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自身调节、辨别能力和自身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表现出的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富于幻想而不够客观,追求时尚而良莠不分,很容易“追求”上一些不良习惯和风气,并把之带入校园,若不及时发现和制止则很快就会“传染”给别的同学,影响到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并予以制止及帮助其改正,便成为班主任思想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于学生的各种过错,教师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让其及时纠正呢?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三春”,的确,赞扬是抚慰人类灵魂的阳光,让人温暖给人力量。虽然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批评照亮他们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可见,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把握好批评的分寸,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能让学生乐意接受,才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教育效果,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当前必须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做法,谈谈自己对班主任批评工作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牢记批评目的帮助学生成长
批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行为中存在问题的警觉,限制和制止学生的不良或错误行为并使之及时纠正从而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并不是让教师本人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是讽刺、挖苦,更不是让学生难堪。若不注意而伤到学生的自尊,一旦让学生有这种感觉:老师的批评不是为我好,而是挖苦我,那么你的思想工作便会适得其反,他们便会以一种逆反的心态与教师展开对抗,要么一问三不答,或者表面上答应要改正缺点,但心里是不服的,这些口“服”心不服的学生,常会在暗地里给你很多“享受”不起的“回报”,让你苦不堪言。所以,只有牢记批评的目的时,面对任何事情,作为教师才不会有任何不利于教育学生的偏激言语和举动。
二、把握批评原则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是“就事论事”原则。一是论事而不论人,二是就一件事说一件事。也就是说,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是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学生这个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在批评时要做到就一事说一事,不要把学生以前所做的错事拿到一起来讲,在教育批评学生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以前又怎么怎么样了”、“你怎么搞的?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这样会让学生误认为你是在揭老底算老账,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其次是以理服人原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和发展中的学生呢?我们教师必须牢记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是培养优良品质的关键时期,对有错误的学生,只能耐心的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让其“知其然”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以此来提高他们懂道理、讲道理的自觉性;批评的言语必须是诚心诚意、富有人情味。因为“入情才能入理,通情才能达理”。冰冷的态度、过重过激的言辞,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加说服的难度。只要用我们的真情去感动学生,使之感觉到批评他是为他好,那么我们离“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的目的便只有一步之遥了。
三、注意批评方式做好帮助监督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写检讨书或写保证书,因为批评是为了使学生及时改正,而不是要把这不光彩的事当作历史档案来存根;更不要动不动以“以后再犯就告诉你父母”或“要不然回家请您父母来”这样的语气相威胁等等。否则,一旦学生怀疑你“背后告状”,你的思想工作便注定是“事倍功半”的。就我个人工作经验来看,一般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收效较大,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缺点和不足,又不伤其自尊心,不至于下不了台;其次,也可以借助班级的力量:如开主题班会,借助班干的关心和帮助,借助与之较好的而又没有同样违规的同学的影响力等。最后,我们还需对被批评的学生做一些批评之后的帮助与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让其彻底改正不了习惯。
总之,批评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方式方法,这样,学生也就会在批评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这才是批评的最终目的。
第四篇: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非常同情那个在大年夜死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又不能回家,又无人帮助她。于是她幻想有一个暖和的大火炉,吃上美味的烤鹅,见到她的奶奶。但一次次的幻想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后来她随着奶奶飞到天国悲惨地死去了。多么可怜的孩子!我想,要是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里,该多好啊!于是,我也产生了幻想。大年夜的晚上,我从学校开完联欢会,冒着寒风,走在回家的路上。在靠近我家的拐角处,突然,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向我走来,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小姐姐,买火柴吗?啊!这不就是安徒生爷爷笔下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只见她脚穿一双大鞋,衣服非常单薄。一手搂着肩膀,一手拿着火柴。在寒风中,全身颤抖着,脸色非常苍白。我连忙说:小女孩,天太冷了,你跟我回家去吧!没等她答应,我拉起她的手往家里走去。开门的是妈妈,她带着疑惑的神情望着我们问:这个外国小姑娘是谁呀?我说:你不认识吗?她是安徒生爷爷的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呀!妈妈高兴地握着小女孩的手,连声说:欢迎,欢迎!小女孩屈膝向妈妈行了一个礼,有礼貌地说:中国阿姨,您好!走进厅里,只见爸爸伸出双手对小女孩表示热烈的欢迎。看来,才在门口的对话,爸爸已听到了。我带小女孩去洗了一个澡,妈妈让她穿上我的薪衣服,新鞋子。经过梳洗后的小女孩恢复了原来漂亮的模样。她苍白的脸变得红润了,那碧蓝碧蓝的眼睛流露着欢快的神色,那头长长的、弯曲的头发,垂落着,散飘着,真是美极了。餐厅里非常暖和,我们围坐在餐桌边进晚餐。妈妈先捧上一只大烤鸡。爸爸把一只大鸡腿夹给小女孩。我看到她吃得津津有味,心里可高兴了。接着妈妈又端上了许多菜,有红烧排骨、干烧鱼、虾仁炒鸡蛋、青豆炒肉︹Π诹寺蛔馈P∨⒉换嵊每曜樱医趟跹每曜樱跹胁耍幌伦泳脱Щ崃耍媸谴厦鞯暮⒆印W詈螅杪璺指咳艘桓龃笃还P∨⑹峙跗还叩教闹醒耄独值靥鹆宋瑁职至Ψ帕艘衾帧P∨⑿拧⑿牛魇悄茄那崆桑枳耸悄茄挠琶馈N也唤膊渭咏ィ退鹆怂宋琛 夜深了,小女孩带着微笑睡着了。可能她正在做着一个美梦,梦见她心爱的奶奶,诉说着今晚的遭遇。啊!可爱的小女孩,你睡吧,睡吧,祝你永远幸福、愉快。
第五篇:写在教过《如梦令》之后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写在教过《如梦令》之后:
1、关于前置性学习
课前我一直都会安排学生做预习,只是这次的针对性强一些。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安排了三方面:了解的词的一般知识,了解作者,熟读词。我觉得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之后,在课堂上比较好的呈现出来。
为了对词的只是有所了解,我从诗和学过的词两方面入手,在于诗的比较中,学生很快领会了词的句子特点——长短句;在回顾学过的“清平乐 村居”时,学生对词牌有了了解。我及时的进行归纳,学生领会到“如梦令”是一首小令。
了解李清照,学生在学词的过程中,很快明白如梦令其实是李清照早年的生活,真是对早年快乐的生活的回忆,才更显示那段记忆的美好。
关于预习读书,我直接在课上进行了默写,我觉得词只有33个字,学生只要一会儿就会背了,完全没有必要在课上进行所谓的背诵默写,我直接就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进行了。事实上,学生大部分都会了,掌握的情况还很好。
2、关于对教材的解读
写于宋朝的词,穿越千年,每位读者对其都有自己的理解。
虽然只有33个字,越是读越发现内涵深远:词的内容,词的意境,词的语言,词的表现手法,词的风格,词人的生活。。。
可是词只有33个字,必须深入浅出,涉及的过多,反而会影响学生对词本身的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词就是词。
语文课,就是要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其中习得语言,掌握方法,形成语文素养。
于是,我将33个字解读成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画面一
溪亭日暮
我想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学生有序的表达。结合我们曾学过的《三亚落日》,让学生想当时的情景,在按照由远到近的方法表达。画面二
藕花深处
以积累为主要手段,学生学过很多描写荷花的诗,在此正好引着学生进行积累,在对你这些美好的诗的背诵中,学生可以体会荷花深处的魅力。画面三
一滩鸥鹭
此环节我想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我先引导学生想象声音,然后在想象画面,最后有序的写下来。
同时,将读穿插其中。
3、关于这节课
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按照我的设想进行上课。课后反思,回顾,我觉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完整,即对“争渡”的解读有所忽略。在老师们对我评课时,我豁然开朗。是啊,我也常常外出游玩,现在如若叫我回忆,景已经模糊了,可是当时快乐的心情却是深深的可在脑海里的啊。李清照之所以对那次郊游念念不忘,不就是当时快乐的生活吗?若是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应该是争渡那种惊喜啊!
我对教材的理解,抓住了三幅画面,没有错,可是忽略的最生动的情节,的确是遗憾的。如果说,美景令李清照陶醉,那争渡更是令她恋恋不忘,并且沉醉其中的啊。
如果重上次课,那我就应该引领学生从美景走向美丽的心情,从陶醉走向沉醉,走向李清照那生动的记忆深处,感受那份鸥鹭飞起的惊喜,那留在记忆里永恒的快乐。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二是,诵读必须下功夫
读书,我常常会羡慕别人的会指导,可是我常常忽略,但是在这节课上,我的确注意了让学生多读几次,可是读不读都一样,反正就读的那样。
我想这样落实我的朗读指导,首先,课前自己多读读,跟着录音带读,看别人怎样表现的。诗词的教学,不仅如此,阅读的教学,读是要占鳌头的!其次,我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读,当学生体会的很好时,我就该顺势让学生来读,借着理解,学生应该能读到三分的。
第三,在班上发现阅读的苗子,树立榜样的力量;同时加强范读。三是,对学生放手,上课可以更自在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知道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生活,并且还推测出李清照当时写词的状况;学生,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学生其实很聪明的,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陷入一个模子的。
在课堂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既然提到,不妨就讲透彻,不必太拘泥于教学设计的流程,而忽视学生真正的需要,只要打的方向不错,应该不会有什么打的问题。太过拘泥于教案设计,就会变成走教案,而忽略真正的课堂。
在我们真正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是我们教师关注的对象。四是关键问题的引领
课堂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切不可分割。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