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关于推行“一免两补” 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市农村大力推行“一免两补”(免征农业税、粮食生产直补、良种补贴)政策,是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着眼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不久前,我们到武汉市四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与部分干部、农民座谈,并深入农户察看“两补”的发放单据。调研中,我们发现,“一免两补”政策的推行使我市“三农”工作发生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广大农民对此无不欢欣鼓舞。但在同时,与这一政策的推行相伴随,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次暴露出来,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一免两补”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农民种田的动机由消极向积极转变,即由“为了糊口”而种田转向“为了增收”而种田。实施“一免两补”之前,由于负担过重,不少农民只愿意种维持温饱的“口粮田”,而不愿意承包更多的田,这不仅造成了耕地的抛荒现象,也使耕地的“二轮承包”难以彻底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种粮的预期收益明显提高,“要田种”成为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的突出表现。
二是抛荒向复耕转变,粗放耕种向精耕细作转变。“一免两补”在客观上增加了土地的预期收益,提高了农民在田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细作的积极性,各区的抛荒地纷纷复耕。如黄陂区蔡店乡以前的抛荒地面积占总耕地的30%,现在已不到10%。
三是村委会的职能开始由“管事型”向“服务型”转变。“一免两补”政策的落实,减轻了“村官”的工作负担,改变了以往那种“催税催款”的管事式工作方式,其职能正向引导和服务于农民致富转变,干群关系也由此得到改善,从而为乡村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创造了条件。
二、推行“一免两补”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不完善、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差、农业产业化同承包制之间的制约关系等,皆不利于进一步推行“一免两补”政策,有必要引起重视。
2.如何进一步理顺土地经营权归属问题,种粮预期收益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农民因此“抢田种”或是“要田种”,这就使得过去就存在的土地经营权归属不清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土地经营权归属不清的表现主要有:“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以及“一地多证”和土地流转无凭无据两大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在土地“二轮承包”过程中,一些行政村或因组织不健全而导致发包工作无序,或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政策与法规认真核实土地面积,或没有按照规范填报面积,或没有按规定下发《土地经营证书》,致使“二轮承包”不到位;二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村在集体收回发包权时,或没有书面通知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没有报乡镇政府备案,或根本没有经过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致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不到位。
3.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民土地维权意识问题。“抢田种”现象的发生,—方面反映农民维护自身承包经营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农民土地责任观念与法制观念淡薄。一是重权弃责。有的农民认为“手中拥有承包权,反正不纳税,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不要白不要,要了白要”。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抢田”实际是为了“占田”,即获得承包权后,高价出租谋利。二是土地法律意识薄弱。土地流转过程中强行流转、单方面撕毁合同、出尔反尔等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4.如何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权利配置不平衡问题。农村人口处在经常性的变动之中,但人口减少的农户,甚至长年在外打工或完全迁走了的农户谁也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造成许多地方农户之间所拥有的土地数量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一现象虽早有表现,但由于过去种田纳税、粮贱利薄,所以一直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掩盖。现在种田利丰了,农户要求重新配置土地经营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乡村干部试图解决,但又怕违反了“30年不变”的政策。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积极推行“一免两补”政策,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1.坚持“二轮承包”的政策规定,稳定农村与农业大局。解决土地矛盾,是当前稳定农村与农业大局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始终坚持并巩固“二轮承包”的成果,切忌随意更改既定的承包政策与承包现实。对“二轮承包”不彻底、遗留问题严重的地方,应坚决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完成承包工作,理顺承包权属关系。二是必须坚持以合法的土地流转合同为依据,尊重既定的流转事实,理顺流转权属,并注重探索建立一套规范流转双方行为的协商机制。
2.制定有关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的根源,是土地流转制度的缺失:一是缺少规范土地流转具体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转处于自发状态;二是缺少土地流转价格的指导政策,使土地流转处在盲目定价状态。土地流转价格的制定,其本质是将耕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收益仅”进行价格化的合理配置,而“收益权”在当前被严重忽视。土地纠纷,往往是在农民看到土地收益增值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规范土地流转的可操作性政策,是当前一个必须抓紧解决的问题。
3.加大土地法规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觉悟。乡村各级组织要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承包法规、土地法规、合同法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觉悟和种田的责任意识。
4.实行局部微调,解决土地权利配置的不平衡性。在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局部微调,对那些土地承包权利配置悬殊———如超过当地田地平均基数5到10倍以上、群众要求重新分配呼声高的村组———在“二轮承包”完成后的第10年,进行一次局部调整,调整必须以“二轮承包”所发放的《土地经营权证》为依据,不包括“二轮承包”之后通过土地流转而获得的经营权。
5.大力化解村级债务,推进村委会的职能转变。乡村干部不可能长期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有效工作。为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村级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扶持,减轻农村基层组织的压力。市、区以及有条件的街(乡、镇)财政,要加大村级债务解决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借“一免两补”政策的东风,推动村级组织转变职能———重点是为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兴农提供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
第二篇:关于推行“一免两补”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在武汉市农村大力推行“一免两补”(免征农业税、粮食生产直补、良种补贴)政策,是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着眼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不久前,我们到武汉市四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与部分干部、农民座谈,并深入农户察看“两补”的发放单据。调研中,我们发现,“一免两补”政策的推行使武汉市“三农”工作发生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广大农民对此无不欢欣鼓舞。但在同时,与这一政策的推行相伴随,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次暴露出来,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一免两补”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农民种田的动机由消极向积极转变,即由“为了糊口”而种田转向“为了增收”而种田。实施“一免两补”之前,由于负担过重,不少农民只愿意种维持温饱的“口粮田”,而不愿意承包更多的田,这不仅造成了耕地的抛荒现象,也使耕地的“二轮承包”难以彻底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种粮的预期收益明显提高,“要田种”成为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的突出表现。
二是抛荒向复耕转变,粗放耕种向精耕细作转变。“一免两补”在客观上增加了土地的预期收益,提高了农民在田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细作的积极性,各区的抛荒地纷纷复耕。如黄陂区蔡店乡以前的抛荒地面积占总耕地的30%,现在已不到10%。
三是村委会的职能开始由“管事型”向“服务型”转变。“一免两补”政策的落实,减轻了“村官”的工作负担,改变了以往那种“催税催款”的管事式工作方式,其职能正向引导和服务于农民致富转变,干群关系也由此得到改善,从而为乡村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创造了条件。
二、推行“一免两补”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不完善、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差、农业产业化同承包制之间的制约关系等,皆不利于进一步推行“一免两补”政策,有必要引起重视。
1.如何更好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问题。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而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把土地适度集中,实行规模经营。但“一免两补”后,土地的升值效益实在令人心动,于是许多农民或要求提高已签约的土地流转价格,或要求终止流转合同,有的干脆单方撕毁合同。如黄陂区蔡店乡在发展产业化经营中,于今年2月引导300农户与“三绿公司”签约了种植辣椒出口韩国的订单,但在苗子育成即将移栽时,60%的农户却要求中止合同而“退椒还粮”,使乡里和“三绿公司”进退两难。
2.如何进一步理顺土地经营权归属问题。种粮预期收益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农民因此“抢田种”或是“要田种”,这就使得过去就存在的土地经营权归属不清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土地经营权归属不清的表现主要有:“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以及“一地多证”和土地流转无凭无据两大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在土地“二轮承包”过程中,一些行政村或因组织不健全而导致发包工作无序,或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政策与法规认真核实土地面积,或没有按照规范填报面积,或没有按规定下发《土地经营证书》,致使“二轮承包”不到位;二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村在集体收回发包权时,或没有书面通知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没有报乡镇政府备案,或根本没有经过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致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不到位。
3.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民土地维权意识问题。“抢田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农民维护自身承包经营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农民土地责任观念与法制观念淡薄。一是重权弃责。有的农民认为“手中拥有承包权,反正不纳税,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不要白不要,要了白要”。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抢田”实际是为了“占田”,即获得承包权后,高价出租谋利。二是土地法律意识薄弱。土地流转过程中强行流转、单方面撕毁合同、出尔反尔等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4.如何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权利配置不平衡问题。农村人口处在经常性的变动之中,但人口减少的农户,甚至长年在外打工或完全迁走了的农户谁也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造成许多地方农户之间所拥有的土地数量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一现象虽早有表现,但由于过去种田纳税、粮贱利薄,所以一直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掩盖。现在种田利丰了,农户要求重新配置土地经营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乡村干部试图解决,但又怕违反了“30年不变”的政策。
5.如何化解农资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黄陂区部分农民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农资涨价幅度分别为:尿素30%、复合肥9.4%、农药1.5%、常规稻种10%、杂交稻种2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得不到保证,或者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异常变动,包括“一免两补”在内的中央采取的兴农政策将很难得到真正落实。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积极推行“一免两补”政策,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1.坚持“二轮承包”的政策规定,稳定农村与农业大局。解决土地矛盾,是当前稳定农村与农业大局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始终坚持并巩固“二轮承包”的成果,切忌随意更改既定的承包政策与承包现实。对“二轮承包”不彻底、遗留问题严重的地方,应坚决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完成承包工作,理顺承包权属关系。二是必须坚持以合法的土地流转合同为依据,尊重既定的流转事实,理顺流转权属,并注重探索建立一套规范流转双方行为的协商机制。
2.制定有关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的根源,是土地流转制度的缺失:一是缺少规范土地流转具体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转处于自发状态;二是缺少土地流转价格的指导政策,使土地流转处在盲目定价状态。土地流转价格的制定,其本质是将耕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收益权”进行价格化的合理配置,而“收益权”在当前被严重忽视。土地纠纷,往往是在农民看到土地收益增值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规范土地流转的可操作性政策,是当前一个必须抓紧解决的问题。
3.加大土地法规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觉悟。乡村各级组织要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承包法规、土地法规、合同法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觉悟和种田的责任意识。
4.实行局部微调,解决土地权利配置的不平衡性。在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局部微调,对那些土地承包权利配置悬殊——如超过当地田地平均基数5到10倍以上、群众要求重新分配呼声高的村组——在“二轮承包”完成后的第10年,进行一次局部调整。调整必须以“二轮承包”所发放的《土地经营权证》为依据,不包括“二轮承包”之后通过土地流转而获得的经营权。
5.大力化解村级债务,推进村委会的职能转变。乡村干部不可能长期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有效工作。为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村级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扶持,减轻农村基层组织的压力。市、区以及有条件的街(乡、镇)财政,要加大村级债务解决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借“一免两补”政策的东风,推动村级组织转变职能——重点是为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兴农提供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
第三篇: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
条件:
1、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凭证、低保证非特困)
2、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父母残疾证)
3、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婚不视为单亲)
4、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5、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普通学校没有)
6、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7、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凭证)申报程序:
1、组织希望获得“两免一补”资助的贫困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2、组成由学校、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两
免一补”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根据分配的名额,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3、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其家庭贫困程度向社会公布,公示期为7天。
4、学校公示无异后,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
门、财政部门审核确定。
要求:
1、周三17点前,各班将班主任认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备注学生符合哪一
条)交高主任。要严格审查,做到公平公正。
2、不向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许愿。
3、待给各班分配名额后,再宣传学校所定办法。
4、工作做的必须不引起信访。
第四篇: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
条件:
1、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凭证、低保证非特困)
2、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父母残疾证)
3、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婚不视为单亲)
4、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5、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普通学校没有)
6、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7、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凭证)
申报程序:
1、组织希望获得“两免一补”资助的贫困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2、组成由学校、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两免一补”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根据分配的名额,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3、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其家庭贫困程度向社会公布,公示期为7天。
4、学校公示无异后,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确定。
要求:
1、周三17点前,各班将班主任认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备注学生符合哪一条)交高主任。要严格审查,做到公平公正。
2、不向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许愿。
3、待给各班分配名额后,再宣传学校所定办法。
4、工作做的必须不引起信访。
第五篇:两免一补宣传、调查情况
方树泉中学两免一补宣传、调查情况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是保证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校校委会高度重视“两免一补”工作,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各处室各年级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关心的高度,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两免一补”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我校2016年秋季落实“两免一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先免书费,再免杂费,后补生活费,分步实施,三年到位。我校今年()2016年秋)确定“两免一补”人数1831人,每人补助杂费60元,书费61元。为切实做好“两免一补”工作,我校在乡教办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使“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崔立志同志亲自担任组长,副校长赵金海同志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任成员。基本上做到了政策具体,责任明确,进一步分清了各处室的职责,狠抓落实。
(二)健全机构、精心组织
及时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选送的贫困生进行评议、审查,发现有违反“两免一补”规定不符合贫困生要求的学生,一律予以清除。制定和修订“两免一补”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贫困学生资料档案,负责对全校“两免一补”工作的部署指导和督促检查。同时,加强对“两免一补”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措施。
(三)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一是成立了“两免一补”评审领导小组,由班主任、教师代表、贫困生家长代表、群众代表、学生代表等成员组成,严格把关。二是坚持“三公示”,即公示贫困生界定标准,公示贫困生评审情况,公示评审结果。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规范免费教科书发放流程,保证资助名额分配,贫困生评定,教材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开透明,使之成为一项“阳光工程”。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自下而上,具体到每一名贫困学生的动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全校所有贫困生都纳入管理系统,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四)明确要求,及时发放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印发《贫困学生调查表》,让各校明确帮扶的对象,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分配方案,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督检查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为此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广播室、校园网等媒介,对“两免一补”政策及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这项政策的意义和内容为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学生家庭全面准确地了解,让这项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操作流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身上,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二、调查的经验与问题
(一)调查、座谈的情况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各乡镇和学校都能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成立有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和责任人,都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关措施,确保了“两免一补”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作到了领导具体负责,专人督促落实,乡纪委专项督察的格局。使这一惠民政策落实较好。没有违犯规定的现象。
2、宣传到位、形式多样。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在宣传方面加强配合,广泛宣传。各乡镇通过村组干部会、群众会、学校通过校会、班会、家长会及刷写标语、广播、板报等形式对“两免一补”政策及工作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广大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具体内容,由于宣传到位,使其这一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3、规范运作、监管有序。“两免一补”工作是社会及群众关注的热点,各学校都高度重视,切实做到了严格执行政策,规范运作。都较好的坚持了个人申请,乡镇政府、村委会签署意见、学校审查、张榜公布、最后确定“两免一补”对象并上报县教育局审核确定等程序。在具体的工作中基本上保证了“四优先”(孤儿优先、残疾优先、贫困家庭子女优先、特困村学生优先)。有效的保证了重点。焕古镇还规定了“一补”专项资金不得用于财政供养家庭、个体户家庭、明显富裕户家庭的学生,不得轮流享受,不得优亲厚友。
4、执行政策、效果明显。校能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能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县财政、物价部门教育收费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规范”,杜绝了自立名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行为。落实了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代办费帐目,增强了收费管理的透明度;二是各项经费管理均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三是各学校都程度不同的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及办法,按照学校实际发生的内容,按标准预算到校和分校核算,帐务处理比较规范。“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使贫困学生也能够上得起学,上得了学,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加之“两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学校的入学率有所增加。
(二)问卷调查的情况
这次我们调查组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831份,收回1831份。收集各类意见、建议47条。从问卷调查表上看: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我校在贯彻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方面做得较好,没有违规行为。多数群众表示满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主要反映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政策方面:
按规定特困村的学生要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这一规定不符合实际。特困村里也有生活水平较高的户,如果机械的执行政策,就会造成人为的不公平现象。
(二)“两免一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两免一补”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有一部分群众把“两免一补”资助当成人人有份的“大锅饭”,误认为有不公的现象。“两免”因涉及的是全体学生,但是目前学校每学期仍然承担着课辅资料和作业本的费用,课辅资料既是学生的一种必须用品又是上级要求购买的内容,所以有些家长不明真相,说什么不是都免了,怎么还收费呀。
2、“两免一补”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个别家长与学校不够配合的现象。学校在确定享受“两免一补”对象的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方树泉中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