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3 10: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

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

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国贸02级3班

吴挺业

0203067

第三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四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贸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字:区域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资源票赋、改革开放程度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受到决策机构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 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 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 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促进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觉。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江三角洲重新定位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2005 城市流通京津 国际论坛 ”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 市流通领域 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2005年8月,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沈阳、长春、大连等, 13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联盟研究了IT 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 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

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总的看,区域合作在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 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二)中部经济规划有所忽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部地区己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十六大后又提出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三)缺乏统一区域规划

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 开放引资上竞相 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化现象,各地政府在引进 项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本地产业环境特点,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

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作为未来发展 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巧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0个城市。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化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化也达70%。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

在地区差距 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 %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这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 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

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 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 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 ”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 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 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 ,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 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 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第五篇: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营经济(简称非公经济,下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的实业创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我国非公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目前我国非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非公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其产权明确到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从改革开放开始到 2008 年,非公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规模迅速扩大。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其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一)目前我国非公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相似或相同特征明显 我国非公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买方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非公经济在传统行业中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严峻挑战。

(二)非公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近10 年来,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 9.3 万元增加到68.1 万元,增加了六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 1.4 万元。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非公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公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私营企业中,、营销副厂长(经理)企业厂长(经理)、总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比例较大;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也依然普遍存在。几年来非公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 1.各地非公经济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2.非公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增长乏力等现象。近10 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从 18.1 人减少到 13.4 人。3.目前非公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非公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仍然很明显。4.当前非公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内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由于过分集中于传统的行业,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都很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规模扩大,从分散走向集中,逐渐对传统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非公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非公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 余个,正常办理需要 3 个月,如果不顺利,则需要更长时间。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水电等

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国家有关部门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如人意,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此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金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信用社、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占其发展资金的 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 8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非国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导致我国非公经济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因而无法获得银行的青睐,不在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导致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特别是个别不良企业主采取违法手段偷逃税款的做法给非国有企业融资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在对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很

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贷款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非公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2.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3.在一些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有的甚至做假账,做二套账,偷逃国家税收。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

(五)企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非国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

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 大生产小销售”“ 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民营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民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有的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约 0.75,高中文化的占 30多,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困乏,非国企业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非国企业相应的激励措施却十分有限。

我的几点建议

三、我的几点建议

(一)下真功夫改善民营企业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首先应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提高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得到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2.各地要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滞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治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非公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狠抓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企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部门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收取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7-向非公经济提供行业和其余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非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的升级创造条件。由于非公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非国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政府不应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不落在行动上。

(二)积极发展非公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非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困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保障基金,符合申贷条件的非国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非国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2.建立专门以县域非国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非国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促进对非国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非国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非国企业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非国企业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营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结合起来,即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在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架构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非公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非国企业改进他们的制度,规范非公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五)协助非国中小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非国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非国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

(六)非国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重要条件、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针对目前非国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品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七)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

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非国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非国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促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八)生产适销对路的专利产品,提升小企业效益 我国每年申报专利约 47 万件,只有 11.75 万件得以转化生产。光 而达 35 万件的专利却沉睡在国家专利库中。2008年国家专利局就受理了 82.8 万件,涉及环境技术、通信、化学工程、运输和医学技术领域。我国非国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应将目光瞄准获得国家批准后但因故未转化生产,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专利上,不需支付任何专利费用,就可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

下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论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5月20日 作者:杨春霞、 杨军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经济发展问题 水源生态林地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李志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

    非公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共5篇)

    兰考工业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 兰考县工业局 按照县委兰文(2009)41号文件精神,工业局紧紧抓住八届省委80次常委会议支持兰考科学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战略机遇,围绕省委把兰考建设......

    我国区域电价制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力市场定价研究 马龙 (西山公用事业公司山西太原邮编 030053) 【摘 要】电价是单位电能商品价格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价应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者的偏好,替代产......

    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30多年的禁毒、戒毒工作,产生了许多方法、模式,尽管我国现有各种戒毒模式都在以各自的运作方式治疗和帮助药物依赖者,然而,多年实践发现,这些戒毒模式尚有以下问题:复吸率高,......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8级会计三班李丹妮 学号:14083801561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一个税种,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提出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