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班级:经1109 学号:20111246 姓名:邢艳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的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当然中国也在此行列之中,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中国的服务业,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决策。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味浓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等。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应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势。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综上所诉:虽然我国的服务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已经被视为经济发展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我国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我国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国的服务业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逐步迈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
第二篇: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从1996年到2001年,是我国金融服务业在规范整顿中发展的五年,总体水平还不高。金融服务业法人单位数虽然增加了15%,但在全行业比重的增加相对停滞;营利性产业活动单位数更是减少了10.37%,每法人单位的营利性产业活动单位数从4.38个缩减为3.42个。其中最为典型的信托投资业,2001年底的1530家信托投资业企业中有5.29%停业,6.54%筹建,规范中发展的特点比较明显。
和1996年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长了109.37%,贷款余额增长了83.65%;证券市场股票市价总值从9842亿元增加到43523亿元,2001年相当于GDP的46.13%;保费收入从1997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109亿元,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74%提高到2.24%。根据2000年中国资金流量表,在国内资金运用总计中,通过金融部门运用的部分占48.87%,金融部门已成为最大的资源配置部门。但是,我们同时看到,这五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在GDP中的比重还相对较低。以我国金融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市为例,2001年上海市GDP的构成中,第三产业为50.69%,而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52%,虽比1996年11.99%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比值则更低,2001年全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为34.19%,而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左右。因此,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结构不均衡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结构不均衡。
首先,内部各行业结构不均衡,目前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企业法人单位数占金融服务业的33.17%,2001年年末实收资本占金融服务业的51.46%,营业收入占金融服务业的70.16%,因此银行业仍居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
第二,地区结构不均衡。地区结构的不均衡表现为地区规模分布不平衡和地区效益分布不均衡。从地区规模分布来看,对各省(市)区的法人单位数、年末实收资本、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实收资本、单位从业人员、单位收入7个指标进行规模综合排名,排名前10位中有8个东部的省市,第11位到第20位中有7个中部省市,第21到第31位中有8个西部省市。可见,规模分布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
从地区效益分布来看,虽然与规模分布有较大差别,但是,依然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中部和西部的差距也相对较小。对省(市)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资金周转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排名前10位中有8个东部的省市,第11位到第20位中有6个中部省市,第21到第31位中有7个西部省市。
第三,资本结构以国家资本为主。由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金融服务业长期以来是以公有制居主导地位。金融服务业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91.04%,远高于
全行业40.50%的平均水平;处于国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单位数比例达49.80%;实收资本的来源中有74.85%来自国家资本、0.44%来自集体资本。从内部各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来看,证券经纪与交易业的股份制比例最高,达到54.33%。在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后,这一以国家资本为主的局面将发生重大改变。
三、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不高
从金融服务业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金融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各行业门类的法人单位数、年末实收资本、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实收资本、单位从业人员、单位收入7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规模评分位居第三。对各行业门类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资金周转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评分位居第一。
但是将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由于中国金融服务部门与国有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处在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中,因此企业等级、服务内容、经营品种、市场渗透等诸多方面,竞争力是较弱的。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指出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2002年《财富》世界企业500强,其中有4家金融服务业企业,它们是中国工商银行(第213位)、中国银行(第251位)、中国建设银行(第411位)和中国农业银行(第448位),这四家企业均为银行业,尚无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业企业能够进入世界前列。即使是入选的这4家企业,与500强前50名中的金融服务业企业(如美国花旗集团(第12位)、德意志银行(第29位)、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第36位)、瑞士信贷集团(第38位)、美国美洲银行(第41位)、法国巴黎银行(第42位)和日本瑞穗银行(第48位))之间的差距也极为明显。
银行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为:盈利能力差、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资产质量差、体制性弊病严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内部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在证券经纪与交易业方面,与国外证券业相比,我国存在的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品种比较单
一、各证券经营机构资金规模普遍较低、业务结构雷同、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经营无特色、创新能力不足等。
在保险业方面,尽管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从保险市场深度(保费收入/GDP)、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和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比重等指标来看,我国保险业的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和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有:民众保险意识淡薄、保险商品种类较少、保险范围较窄、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少、保险立法不完善。
四、加入WTO给我国金融服务业带来冲击
从近期看,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种种差距,加入WTO后该领域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冲击将主要集中在管理和经营体制、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人才等方面,而这些冲击将最终表现为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份额的下降。
(一)对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
外国金融服务业管理体制健全、决策机制科学和经营机制灵活,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国金融服务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这些企业的管理层能对其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在体制方面的冲击首先表现在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上。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即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发行、包销和承兑证券业务的结合,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包括银行证券分业最严格的美国和日本,80年代以来都逐步以各种补充法规来放宽银证兼营的范围,直到最近美国通过了新的银行法案,这是对全能银行发展的全面肯定。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管。在加入WTO之后,这个体制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而我们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妨碍了自己去积累全能银行综合服务的经验。尤其是信托业,这本来是银行与证券业的一个中间地带,业务范围很宽,西方称之为“金融百货公司”,我国银行不能兼营信托,又把信托业的机构作了很大收缩,管理上归属央行,而证券方面又对信托业作了诸多限制,比如不许介入证券的发行、经纪和承销。加入WTO,一旦国外信托公司介入中国,中国的信托业势必会面临很大压力。
在体制方面的冲击还表现在自主经营上。国外银行有自主经营的优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则相对较弱。比如,外资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掌握自主性较大,对呆账准备金的提取额度和呆坏账核销的自主性也较大。而国内银行则有诸多限制,特别是呆坏账核销还要有众多行政部门的参与。加入WTO以后,这些分权式管理,如果不改革,实际上也都将成为国内银行参与竞争的障碍。
(二)对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方面的冲击
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服务业是创新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许多金融产品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而在中国却尚未普遍推开甚至还未推出。因此,国外金融服务业企业势必将引入这些金融手段介入同国内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中国的差距恰恰在于我们在建国后的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禁止赊销和预付,禁止商业票据,实行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的原则,即使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但仍然存在着商业信用不完全、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不完全(只有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开放商业本票,实际是由银行信用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本票承担的信用风险),消费信用没有推开(没有厂商赊销和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却贸然推行消费品信贷),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产品线比较单一。我国金融服务业无法满足客户需要的情况已经出现,外国企业将利用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空白抢占市场份额。
再从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来看,目前主要致力于对国外成熟金融产品的引进和寻找其在我国运用方面的研究,技术性、经营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主流,缺少自主创新研究。
(三)对人才方面的冲击
金融服务业是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其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人才竞争将是外资进入后的竞争焦点之一。外资金融服务业企业优厚的待遇势必导致不少既有国外工作经验、又熟悉国内客户和我国体制背景的优秀人才的流失。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后,外资企业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来吸引国内金融人才。而国内金融服务业企业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很好地完善人才的培育激励机制,便有可能使优秀人才外流。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是保护与发展并重,借鉴其他国家市场开放经验,在充分利用WTO有利条款的同时积极提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中枢。根据对2001年我国金融服务业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本课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国内金融企业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准绳。目前,我国在金融服务业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完善,应加快建设步伐。
在银行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外资银行法》,显然不利于全面规范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业务经营活动,《外资银行法》的制定已刻不容缓,应以国民待遇为基准,尽快制定《外资银行法》。该法规的作用主要包括:(1)强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规范内外资银行、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避免赢利业务集中于外资银行,而亏损业务全部留在中资银行。(2)有利于控制外资银行进入速度。许多国家都采用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来源国分布、总数以及每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的方法,从而确保本国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份额,以防止外资银行对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或控制。中国应当借鉴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对外资银行的审批速度要适当,掌握节拍,避免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3)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通过对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等方面提出要求进而实行有效监管,达到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的目的,这是西方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的措施。(4)引导外资银行向不发达地区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性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应当参照国外做法,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不发达地区,以便使外资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目前中国正在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中会涉及大量的不良资产出售,外资银行将是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在证券业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快现有证券业的立法,尽快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现有的证券法律框架还不尽完善,一些相关法律还是空白,这不仅使国内现有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管理依据,还将会给外资的进入留下投机空间。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证券法》的完善,并加强执法力度,切实规范市场主体的从业行为,如完善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建立中小投资者集体诉讼机制、完善《证券法》与《公司法》、《合同法》、《破产清偿法》、《竞争法》等法律的配合实施等。
在保险业方面,《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开始走上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对于《保险法》颁布、实施后迅猛发展的寿险业务来说,许多新的问题在《保险法》和相关管理办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运作中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这些都亟待完善。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在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的同时,我国还必须改变目前单层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局面,遵循市场化原则、政策连贯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逐步建立起包括中央银行监管、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社会监督配合的大系统监管体系,系统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随着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正式履行职责,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的中国金融监管整体框架正式确立。在监督方式上,以合规性监管和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效率上,应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在监管力度上,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第二,健全各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我国已于1991年建立了证券业的自律组织证券业协会,并于2000年5月建立了银行业的自律组织银行业协会,2000年11月成立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这些自律性组织应根据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做出及时调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保证金融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内部稽核监控系统应有明确的监控目的、监控项目、专门负责监控的机构和人员、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及向领导与有关部门反馈信息的制度。通过内部监测可以及早在风险显化之前做出预警,并反馈信息。第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应当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三、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业服务体制
在完善法律环境的同时,我国金融服务业企业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建立起现代服务体制。大力推进金融服务机构的股份化改造、改组及集团化,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使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制约和激励机制及服务效率等合乎国际标准。让企业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参与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
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重点将主要是商业银行的改革。在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产权制度基础上,从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内部管理、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进程,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负担,彻底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在管理和经营制度上率先与国际接轨,落实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自主权,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稽核与监察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等。
证券业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多重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积极推进和完善大宗交易制度、引入卖空交易机制、完善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制度、逐步改革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以及AB股分割制度、完善重大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相关民事诉讼制度等;还应完善证券发行制度,完善证券发行与定价技术、证券发行核准制度、证券发行
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证券的国际化与品种创新。最终建立一个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证券市场体系。
保险业方面,在体制上,要加快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在观念上,摒弃不讲信用、粗放经营、短期行为的思想,坚持诚信为本、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产品服务上,大力开发市场有需求、核算有效益的产品,为投保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扩大销售渠道、改革销售方式、方便客户投保。及时转换内部经营机制,推进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按照市场要求和国际惯例组织经营,形成符合国际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保险业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增加保险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注意金融服务业均衡发展
首先应协调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各行业,进一步完善与我国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以信托、银行、证券、保险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加快信托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应注意金融服务业的地域协调发展。金融服务业在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不大。西部大开发将极大促进该区域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同时中部地区应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挖掘自身潜力,防止许多专家提出的“中部塌陷”现象的发生。
五、积极探索国际化经营
在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也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市场。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探索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加快海外营业网点的建设,为境外企业在当地提供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境外客户,扩大业务范围,提高资产存量,加快资金流速;学习和熟悉海外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为全面参与全球一体化的资本市场的竞争积累经验。
六、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服务对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金融人才将是未来金融服务竞争的焦点。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服务价格偏高,竞争力弱。金融人才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金融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金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实施了金融人才战略。我国应当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适应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如果金融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单纯技术和操作层面,更应注重新一代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形成以高、中级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培训,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实际需要,建立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进境外金融人才,从归国留学生和境外金融机构中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加强金融领域国际合作,聘请国外金融专家来华讲学或举办研讨会,选派中高级金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境外学习和工作;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2年);
2、《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企业管理出版社;
3、纪敏:“金融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山西日报》;
4、宋永新:“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上市公司》2001年第4期;
5、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证券业:现状与WTO的挑战”;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金融市场研究》课题组:“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
7、刘助仁:“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与对策”,《国际金融报》2000年8月24日;
8、张姝:“金融监管体制的法律思考”,中国民商法律网
第三篇: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中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现代服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198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2%,服务业吸纳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3%。同年,这两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6%和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增长较快,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0%,就业比重升至32.4%。近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前快后慢,20世纪90年代以前增长迅速,然后有一段停滞甚至下滑的时期,2000年以后基本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处于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4.8%,而后又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32.4%。
从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工业增长便是这一
“增长奇迹”的主要驱动力。这是由于工业的生产率增长是三次产业中最快的,并且工业生产链条较长,由此它对前后向产业的关联效应就更大,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1990年以来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而同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4.8%。平均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60%是由第二产业贡献的,服务业只贡献了1/3。因此,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一味强调提高服务业占比,我们过去的“增长奇迹”就可能无法实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赶超地位带来的后发优势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渐放缓,在此过程中,二三产业的相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服务业比重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都提高很快。而出口依存度高会导致工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低。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高为工业品出口带来了比较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优惠政策吸引到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些因素都使得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与此相对的是,服务业产品相较工业制成品的可贸易性较差。有些服务产品只能在固定地点供应和消费,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的、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当然可贸易服务也在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业、IT行业即是典型。但尽管可贸易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在过去近20年中服务业产品无论是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还是占世
界出口或进口总额比重都一直保持在20%左右。服务贸易占全世界GDP的比重虽略微增加了3.5个百分点,不过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却大增18.5%,这就意味着世界经济中的贸易扩张主要是由货物产品贸易驱动的。比之世界平均水平尤甚的是,1990至2006年,我国的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略高于10%,近年来服务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甚至一直不足10%。同期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增加了20%多,而服务出口占比增加不足2%。货物出口总额一直是服务出口总额的8-10倍。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增长停滞的一段时期,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而服务业占比上升较快,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这一趋势则恰好逆转,这就为经济开放影响到服务业比重提供了例证。因此,服务业比重较低就是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产物。
就服务业自身增长速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两个不同段。1978至1990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1.6%,高出工业1.5个百分点,由此这一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迅速上升。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业被认为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行业,其发展长期受到忽视与压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环境的改善,加之就业压力大,政府鼓励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得以爆发式发展。此外,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仍以国企为主,国企改革也未见突破,因此工业企业受体制之困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在此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刚刚起步,吸引外资和工业出口量都很小。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工业增长速度低于服务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工业出现了加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提高到12.7%,服务业增长速度则略微下降至10.4%。由此,服务业比重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甚至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和出口较前一阶段有了迅猛的增长,而服务业在经历了前期恢复性增长之后步入正常增长轨道,并且缺乏像工业那样引入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推动因素,平均增长速度相对制造业有所放慢。因此,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缓慢实际上是服务业保持正常增长速度而工业受对外开放的影响得到超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我们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际服务贸易中,除了旅游业外,我们的其他服务业都还存在着贸易逆差。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致使我国服务业在服务国际贸易中竞争力不强,而这些又制约着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服务业纷纷在我国抢滩登陆,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快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增强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优化传统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要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含量,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以生产性服务
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努力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体制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应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二是推进垄断行业的体制创新。三是推进涉外体制创新。
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五大行业。一是公共服务业;二是旅游业;三是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四是家政服务业;五是社会服务业。
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我们要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更要按照WTO规则要求,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就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服务产业已经形成传统优势,如商贸、旅游、港口、文化、体
育等产业,我国在上述行业形成服务产值的转移比较明显,这也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数字通信服务、会展业、总部经济、中介服务等也已经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有利条件。只要进一步强化优势,现有优势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现代服务属于风险较大的产业,需要发挥好政府规划导向作用。服务消费弹性很大,极容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突变因素的影响,而且服务产品只有在完成消费后,才能够形成产值,服务产品的市场导向十分明显,服务产业的规划也非常容易受到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发挥好政府的主导、协调、规范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基础,才能有效降低现代服务产业的运营风险,有效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在今后的15年内,只要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逐步消除或明显弱化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够使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篇:分享会问题解决对策
分享会问题解决对策
1,对马总的要求:马总参与晨会1周至少三次,若有事必须现在落地委微信群请假。必须
参加90活动。马总必须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落地委支持,若对落地委的提议有异议,也需要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李思巢红定马总参与机制,若马总没做到要处罚)2,落地委的家人都是身兼工作,所以首先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用四大心态五颗心
来要求自己,付出不求回报,只要自己尽力,就问心无愧,不要有心理负担。有任何想法可以私下找马副总沟通(全体落地委用心服务)
3,如何让员工参与到90中来。首先我们大家要摆正心态,不要有一点负面思想,然后在员工面前建立正面的形象,其次要求大家多在员工中宣传90,让大家认识90,了解90。4,关于工资事宜。员工工作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以后工资晚发了必须要让员工有知情权,为什么晚发,什么时候发。但是希望以后不要出现晚发工资的情况。(建立工资机制,要求车间最晚每月5日前交结算报表,延误一天罚款50/天,财务最晚月底前付工资,如遇节假日,往前顺延,李思巢红定工资机制)
5,对于晨会不积极,不跳舞的员工,首先由带班的去和这些员工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不
积极参与,如若实在接受不了,允许他们不参加晨会,因为反而增加负面影响。(主要是太阳能车间,由张梅红和杨志华负责)
6,机制需要相互承诺,若下面员工对上级领导有承诺,同理上级领导也要有相应的承诺为
下面员工服务。(李思巢红定相互承诺机制)
7,严景士提出来的仓库问题,由巢红去负责完成8,机制要执行到位,目前五金车间问题较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所以对于五金车间的机
制和管理由(马副总负责)
9,车间5S培训,工作职责培训(由各车间和秦光辉合作完成)
10,关于包装车间的收尾工作,订单当月清掉等问题(由吕工和巢红负责完成)11,食堂问题,关于食堂故意不给车间员工菜的问题,(请吕工带来督察组负责)12,晨会场地问题:每周一,全公司大集合晨会在公司行政大楼前空地举行,除非下雨
等特殊原因可以顺延,其他时间各车间各自组织晨会,其中注塑车间和模具车间在注塑车间举行;装配车间和包装车间在包装车间举行;其他行政部员工在行政大楼内举行。对于晨会表现出色的车间或部门奖励晨会先进车间流动小红旗,同时该车间参与晨会的人均可以获得精美奖品一份。(李思巢红定工资机制)
13,落地委以后工作及开展活动,必须定事,定人,定时间,定结果,定责任,同时计
划单和预算必须通过马总签字批准。(李思巢红定工资机制)
14,员工关怀:对于员工生日,生孩子等可喜可贺的事件,落地委要送礼物表示祝贺,对于员工家里有困难等需要帮助的时候,落地委要提供关怀及帮助。(车间或部门负责人要及时通报马副总或邬雪)
15,及时公布积分奖励政策,需要陆艳和王聪灵加紧将积分板及积分兑换奖品板展示出
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陆艳和王聪灵负责)
16,分享会及生日会的时间暂定为12日,还需要大家进一步敲定。
17,6月28日,同学会,开展的7项PK,要参加的员工可以提前在微信中报名,我会
登记的。分别是分享会PK、头脑风暴PK、启动会PK、最佳主席PK、日志标兵PK、四大心态五颗心PK、感恩PK。详见微信我会再发一遍。
18,旅游事宜,时间6月21日周六,地点是象山影视城及海边游玩一日游。参与人数
由潘姐进行统计。旅游路线和价格由王聪灵进行咨询。若有带家属人员请与邬雪联系进行登记。
19,车间需求晨会音响的,请与邬雪联系,进行统一购买。
第五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