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10:2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第一篇: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浅析土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土坎镇位于武隆县城西部,距县城仅8公里,幅员面积41.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属典型的山区地貌。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土坎地处山区,可利用耕地资源贫乏,工业、旅游等主导产业尚未成熟,所以贫困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可利用耕地资源贫乏,耕地效率低。

土坎现有耕地5808亩,其中:土3357亩,田2451亩。总人口10862人,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为0.53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的37.86%,且由于山区地貌的土质较差,耕地效率较低。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只有350—400公斤左右,与全国的平均产量相差甚远,与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的产量更是无法相比。在这样的农业基础现状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65公斤。显然,在这种条件下,靠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不现实的,仅能维持生存而已。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经济发展。

土坎镇现有乡道路36.5公里,社道公路36公里,在几年的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土坎的交通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就土坎目前的交通现状来看,其仍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土坎的村道路中,只有一条水泥路,通行状态较好,其他村、社公路都是土路,通行状况很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过往车辆和沿途群众苦不堪言,仅有的36.5公里乡道路也因年久失修,通行不畅通。

三、干部群众思想呆板,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经济社会要发展,干部群众思想要先行。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都需要干部群众去贯彻实施。纵观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规律,都是以干部群众的思想活跃、敢于探索尝试和牺牲短期利益为前提的。而目前,土坎镇乃至全国决大多数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以土坎镇为例,前些年,就是由于干部群众的思想呆板,而使武仙路改变了原设计规划,现在群众都看到了武仙路沿线经济的迅猛发展,意识到了土坎错失了一次发展的良机。然而,在当前的公路建设中,每每涉及占地问题,总会成为党委政府最头痛的问题,本来是一件造福群众的好事,本来是一件理应没有问题的事情,往往会一波三折,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山区,特别土坎这样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扶贫机制,从体制上破解发展的难题。当前,殛需

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扶贫是先导。今年起,武隆在全县全面推开了“两项制度”衔接的试点工作,启动了新的扶贫模式。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真正符合文件所规定条件的农户确是寥寥无几,这说明,当前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呈现了积极的变化,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农思想。因为没有真正符合条件的,群众并不是按照最贫困原则去讨论推荐,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觉得自己最合适。其实大多数群众的的想法并不是在乎自己是否被评上,而是在乎别人被评上了。当然,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群众,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群众思想确实很落后,尤其是这种小农意识很严重。应该说,真正的农民很难富起来,而那些能富起来的农民,实际上在思想上已经改造成了农业生产者。去过华西村的同志都知道,华西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进步的历程,所以,不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就无从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2008年开始,武隆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信息扶贫工作,应该说是开启了新扶贫机制探索的道路,然而很可惜的是,当前大部分乡镇对这套设备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市、县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思想扶贫一定会渐显成效。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目前,我县交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县委、县政府把交通建设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土坎镇为例,正在修建的巷双公路通车后,不但能促进武隆的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为土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届时,土坎的交通格局将全面打开。而随着武隆的公路、铁路、水路的大规模建设改造,土坎乃至全县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因素将会被逐渐扫除。当前,重庆至武隆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武隆到重庆的时间缩短为1.5个小时,这意味着武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门已经打开。而正在规划中的武隆货运站将落户土坎,土坎镇党委政府也将物流兴镇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之一,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武隆县,还是土坎镇,都将借助交通的迅猛发展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个热门话题,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所以,这个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从国家的层次来看,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当然,我们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不能危及粮食安全。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调整我们的种植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在土坎,比较切实可行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在耕地相对集中的地方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

式,二是在耕地比较分散的地方采取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种植与经营的统一,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种植的束缚,规避了盲目种植的风险,这也是农业产业调整的目标。当然,发展农村经济,还需要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带动,这也就迫切的要求我们进行其他行业的产业调整,武隆目前的旅游大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武隆必将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飞速前行。

第二篇: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李 奇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为核心,提出了新阶段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较小,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改善,但投资效率、工业效益等指标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政府把焦点聚集于广袤的农村,凸现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寻求更有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一、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西部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人不断增加。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完全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经济公平增长的目标,东西部差异仍明显存在。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数量上看,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12个省市(区)共有375个,占63.34%,表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非常广。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西部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更容易陷入贫困和极度贫困。

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

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多坡少平地,地多田少,相当一些地方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多数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水利设施陈旧、破损,甚至有些地方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大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都停留在乡通公路上,村级公路的 1

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不能够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手段落后

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贫困山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没有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这是至今仍然束缚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农技服务站和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乡村干部是联结党和群众的桥梁及纽带,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排头兵。但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不足,甚至有极少数干部把部分农用物资和劳务费截为己用,侵吞村民救济物、扶贫款,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这样基层组织维持正常办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其地理环境所限,大都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滞后,科技普及不够,劳动者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应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山区农村未能得到落实。

(五)生产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滞后

造成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财政投资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和服务工作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而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因此就很难依照市场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

(六)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虽然农民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务工存在着盲目性,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的主要

劳动力仍大量外出打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守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有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对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除具一般路径外,还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核实,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困难、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近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并村。也可以撤减合村,根据发展目标和相邻行政村的历史、习俗等情况将人口在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建制撤消,能合则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合成一个大村。这样可减少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利益趋同、资源共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要重点投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等改善生存型设施。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快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步伐,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铺设小口径水管道,及时满足农民对生产用水的需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战略,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

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其次,按照“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与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流通业,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经营路子,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

目前多数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弊端:一家一户种田缺乏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一些重体力农活的开展。因此,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和物力,稳定和发展集体经济。根据二、三产业发展给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造的条件,制定必要的政策,适时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消除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粗放经营、撂荒、半撂荒等负面影响。至于土地集

约化经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专门进行研究。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也包含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于原有的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对于“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奇缺,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要转变农民传统观念,让他们用新的思想观念投身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狠抓上来,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大山区基础教育的投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具有直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建筑、烹饪、理发、家政服务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配合农业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产业状况等编写出学以致用的教材,其知识点不需整齐划一。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对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利用地方课和寒暑假时间并通过实地观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和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学院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去创业、去发展,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近年来,很多支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税收、资金、消费等方面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使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拥有一个活跃的空间。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1)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地建房用地,防止政府和企业非法强占或不合理购买农民的土地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包括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应对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发生。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农业生产成本以及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制定合理的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防止农副产品收购中的压级压价现象。对市场调节价格的农产品,要建立引导、控制机制,具体就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建立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有利可图。(3)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制约,要强化对信贷部门支农投入的硬性约束,促使其放宽农村信贷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或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同时制定贷款贴息政策,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4)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主要应创新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的决策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扶贫资金来源充足、管理科学、运用规范高效。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许多问题,但是,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重上了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完全重视,使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很不稳固。因此有必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转变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避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五)充分发挥农村干部致富引领作用

农村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国家要改善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建设一支稳定、得力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贫困山区急需一批懂科技、会管理、信息灵的农村干部。这就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基本农技知识,做到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优解难,特别要引导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合理分布。应对特贫户提供咨询和民政、信贷、物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帮助这部分特贫户尽快走出困境。乡村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利用一批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领头作用的农民,让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共同引领农民致富。当然,作为贫困山区乡村干部,更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款项、贪图小利、侵占集体财物,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要利用农村各“站”、“所”扩大市场信息量,对农民进行政策、信息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众多信息筛选后,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通过会议、报纸、电话等方式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损失。拓宽渠道增加信息来源,发挥本地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将外地信息及时传回本地。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和调整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一是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面积,并在宜林地中发展中药材或在宜牧地中种植优质牧草以发展优质产业;二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抗风沙、耐旱、保土、保水、固沙的品种,使之发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缓解农村资源紧缺、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卫生健康水平。还有,西部贫困山区人口在急剧增长,导致仅有的一点经济增长被完全充抵,而且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资源承载。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贫困社会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篇: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

第四篇: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¾¾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县委副书记

XXX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盛全市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县30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8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县95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2.6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3.3%;镇均人口仅4.1万人(含农业人口)。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03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为9.45、7.23、9.4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6.24%、27.72%、36.04%,其中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14.8%高21.44%,而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2.94%低25.22%,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尚有66家国有工商企业没有改制,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14.1%。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

XX与全国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

类别

县域人口(万)

县域GDp规模(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人均(元)GDp

财政收入

全国

45.6

26.21.0

5745.6

219.3全省

61.9

26.40.98

4264.94

158.32

XX

523.9

10.9315

2516.84

98.01

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XX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2、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XX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还没有彻底打开,全县还有110多个村不通公路,9个村103个组不通照明电,180多个村不通电话,221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4.1万人饮水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建材矿产、绿色食品、养殖、药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建玲竹业、富源牧业、山山食品、宏辉食品、阿香果品、求喜茶业等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如全省竹产业龙头企业建玲竹业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万平方米,但因企业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年实际生产量仅40余万平方米。

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城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5、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县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

6、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库区、老山、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一部”兑付问题、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400元,全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3.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加快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杜绝只图高速度、快增长、以牺牲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县域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打破各类条条框框,反对因循守旧与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破除认为基础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观念。

三是要坚持面向市场,立足县情,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特色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与资源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努力打造特色县域经济。要打好人文、资源、产业三张牌。XX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是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通过打好这两张人文品牌,使外界了解安化,认识XX,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快县域经

第五篇: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浅谈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的现状及策略思考

望谟县大观乡教育辅导站:岑继彪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存在“办学经费、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急需加强;教育不均衡发展,学生基础普遍下降;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致力于县城与农村教育的公正与平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等几个面来,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前言

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中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这给我们指出了办学方向和最终追求。但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直处农村教育工作的我认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才有可能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改变农村素质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经费、教育资源不足

2007年,我县的“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8年通过“国检”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级“两基”复查、“普实”验收。从中,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远没有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要求,硬件设施设备还处于一个待完善的阶段。随着“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的落实;再加之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历史和现实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素质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还不够,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素质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室、寝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体美等设施严重欠缺。也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1、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现象逐渐加重。各乡镇有近1/3的教师出现老龄化年龄现象,这直接带来的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其后果就是降低了小学的教育质量,削弱了教育的基础。

2、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教师缺编或年龄结构的原因,大多数音体美专业毕业的教师只能担任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如:我们大观乡里穴小学是一个完小,只有6个公办教师。开设的课程每位教师都得上,何谈专业课呢?怎么能培养出有专业素养的学生?

3、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多数偏远学校,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同学科教师数量很少,村级小学一人教一个年级几个学科。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少教师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

4、部分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教师工作量较大,负担偏重。各大部分学校还处于严重缺编现象,还存在一人一校几个班,加上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竞争意识,职业倦怠心理比较严重,对待工作得过且过。

三、教育不均衡发展,学生基础普遍下降

1、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日益减少,办学规模逐渐萎缩。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稍好及家长见识广的家庭都想方设法带孩子到好一点的学校就读,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便出现“陪读妈妈”或“陪读奶奶”们携带行囊,涌进县城,想方设法,插班就读;如我们大观乡大塘小学由原来近100名在校学生,到2008-2010每学期只有6-8个在校学生,迫使学校停办。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农村办学规模日渐萎缩。

2、县城学生急剧增加,超级大班屡见不鲜 随着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县城的超级大班现象日见严重。比如望谟县一小、二小最多的一个班达到七八十人,初中有些班近百人,教室里塞得如沙丁鱼罐,前排桌子离黑板不到一米五,后排靠墙,学生出进都十分困难;上课的老师个个都带着便携式扩音器,即使这样,很多老师的嗓子还是坏了,部分学生听课还是困难。同时县城学生的增多又从客观上需要从农村调入教师,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借调进县城,又使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而使原本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质量进一步下滑。

四、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贫困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中小学在校生留守儿童少年占据70%,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对前途失去了追求,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

五、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农村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机,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4)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变革,是一项社会工程。社会各界只有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有深刻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监督学校实施教育健康发展;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全面发展;才能帮助孩子走好人生路。一句话,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产生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突出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推动素质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依法保证教育经费增长,积极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顺利开展与提高。

二、要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招考录用素质较好的师范院校生,同时,鼓励优秀的初高中学生选择了师范院校,让更多的人才向往并投到教育事业中来。

2、进一步落实县级培训。县级培训应该切实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了诸多有效的培训形式,比如加大了对骨干教师和培训辅导员等乡镇学校培训者的培训力度,但县级培训还缺乏国家级培训者的专业引领,只限于自身的培训,所以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效提升全县教师的专业素质。

3、创建互换机制,鼓励教师流动。采取城乡互动,联谊政策,鼓励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骨干教师带着任务到城市学校锻炼,相互对接式服务政策,期限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学期,甚至可以先尝试在一部分试点。同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音、体、美、英语教师)跨校任课,放宽对此类教师的评价政策,聘任工作和职称评定可以优先考虑等。

三、致力于县城与农村教育的公正与平衡发展

1、要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广大教师乐于奉献,自愿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抓好农村教师向县城调动政策,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扩充;同时还可规定新招入教师必须先到农村工作5至8年方可调动。

2、要努力控制农村学生向县城的流动,这是推动县城和农村教育双优发展的关键。农村学生入城主要是追求优质教育,这是人之常情。要维持农村的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加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程序的审批,外籍户口进城就读需经教导处、校长、中心校、基础教育股、教育局分管领导五级审批,从而较好的控制了外籍学生的入城就读的浪潮。同时可以改革小升初、初升高的录取方法,根据学生人数比例,把重点初中和示范高中的升学指标下分到个乡镇,由教育局分乡镇录取。

四、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 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体系。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全部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要从此出手:(1)政府要抓住县城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科学、长远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房及配套设施投入必须全部纳入项目经费预算。(2)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常编制,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3)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当地情况、满足农村寄读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有“在家一样”的感受,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动力,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总之,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在贫国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如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为农村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素质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下载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田雨露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措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十六大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的学习,应用科......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主......

    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在封建时代树立世界大国的地位提供了最为强大的战力,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中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净......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我是一位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暑假本想在城市里参加社会实践,但因家里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因此回家帮忙干活。在这漫长的暑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这......

    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致富新路[5篇范文]

    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致富新路万宝瑞重庆市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市分为两部分:以主城区......

    新一代农村问题的思考与经济发展探索

    新一代农村问题的思考与经济发展探索摘要: 中国有9亿农民,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

    贫困山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frac34frac34;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共XX县委副书记XXX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