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
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
(2013年11月1日)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和规范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文件。今天的会议是继今年5月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后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入动员,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行安排部署,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
一、上下联动,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
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加快现代政府建设,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地方政府改革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1-
发展到今天,要实现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都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地方政府改革是整个政府改革的大头。
(三)地方政府改革对于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发挥地方积极性十分重要。这次改革,要进一步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方面要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抓好“接、放、管”
(一)要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二)要最大限度地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三)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服务职能。
地方政府抓经济,很重要的一条,是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要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搞好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的管理服务职能。
要更加重视基层政府建设。
三、地方机构改革要搞好“控、调、改”
古人说,“善政必简”。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搞好“控、调、改”。控,就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
(一)要严控机构编制总量。这次改革要把握住两条硬杠杠:
一是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实行总额限制,控制政府规模。二是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二)要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一方面,需要加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的人手不够,该管的甚至没人管;另一方面,已经弱化的领域,机构编制没有及时减下来,造成人浮于事。
(三)要通过深化改革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提纲:
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重大意义 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对象;
3.调查的方法:结合自身职能实际,对相关部门机构运行、履行职责情况通过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二、基本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1.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2.有的机构职能弱化,不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 3.行政编制紧缺和行政机关核定事业编制问题; 4.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顺问题; 5.机构设置受条条干预现象仍然存在。
四、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 2.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建设; 3.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着力防止条条干预机构编制现象。
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17年7月)摘要:
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县、乡(镇)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如何加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如何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认真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其担负的任务最为繁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也最为艰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县级政府如何落实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如何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认真解决的课题。为此,按照省、州编办约稿函的有关要求,我办结合自身职能,深入到相关部门对其机构运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县政府工作部门机构编制及运行情况
2014年政府机构改革后,我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 个(含监察局),将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等10个机构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合署办公;将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信访局、法制办等 个机构在相关单位进行了挂牌;将县商务局等9个机构归入政府其他机构。即有效控制了政府部门机构规模,又为下一步事业单位规范设置做好了基础。政府工作部门核定行政编制 名,事业编制 名,工勤编制 名;政法系统核定行政编制 名,事业编制 名,工勤编制 名;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县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通过对涉及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取消部分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审批项目,规范审批项目名称,精简办理要件和程序,实行行政审批公开集中办理。有效解决了行政审批项目办理要件过多、办理时限过长、办理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通过按照有权必有责的原则,突出强化对公共投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责任意识,转变了政府管理理念,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职责,避免了管理缺位。通过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础。二是行政效能建设得到增强。突出抓好政府政务中心建设,各单位行政审批股室向政务中心窗口集中,实行行政审批项目在政务中心窗口一站式办理,简化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行政效能,改善了投资环境,方便了人民群众。三是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次改革中,政府工作部门设置 个,机构个数方面充分体现了精简原则。落实了省上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精神,使县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力量得到加强,确保了食品药品监督机构有力量履行监管职责;落实了省上关于工商质监体制改革精神,将工商、质监由垂直管理调整为由县上直接管理,解决了县政府权责不等问题,完善了县级政府功能,理顺了条块关系。并将工商、质监机构整合设置,为下一步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机构做好了基础。通过将农牧局、林业局整合,将扶贫开发办公室与县委农办合署办公,实现了对农牧业和农牧村管理领域的机构整合,切实加强了对“三农”政策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通过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和国有产权出让等职责整合,组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对工程招投标、产权出让和政府采购事项的集中统一办理。四是严控机构编制增长要求得到了有效落实。切实贯彻落实“两个只减不增”的目标要求,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机构编制事项。改革中,县政府工作部门没有突破规定的机构限额,合署办公机构、挂牌机构、其他机构均按照州上规定的进行了设置,没有自行设立任何其他机构。落实了严格控制行政编制的要求,核定的县委部门、人大机关、政府工作部门、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和群众团体机关的行政编制总额没有突破省上核定的行政编制总额。事业机构得到一定精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机构整合进了相关部门,事业单位个数较原来有所减少。
二、政府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政府机构改革,我县政府职能的转变已取得了较大成果,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功能不断完善,但随着县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在政府机构运行中,仍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在机构改革中,由于受机构限额的限制,有些单位不能设置为政府工作部门,只能挂牌或做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影响了职能的发挥。
(二)有的机构职能弱化,不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如粮食局在2010年机构改革以前,一直属于政府行政工作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后,为了不增加机构个数,我们将粮食局在经济和信息化局挂牌,职能在不断弱化。2014年改革后,为了控制机构限额,将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由政府工作部门调整为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加挂牌子;随着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化,粮食安全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对粮食部门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粮食部门机构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粮食安全管理的需要;又如县市容环卫监察法大队,履行城市管理职能,在城乡综合治理中担负主要任务,由于其机构属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所属事业机构,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
(三)行政编制紧缺和行政机关核定事业编制问题。在本次改革前,由于行政编制紧缺,部分行政机关(如: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县生态环境保护局)核定的行政编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核定了部分事业编制,但在统计时将编制与人员统计到所属事业单位。在本次改革中,行政编制紧缺的问题同样存在,并且部分事业机构整合进了工作部门,核定的事业编制也划入了工作部门,使行政机关混用事业编制的问题有所增加,形成了新的混编混岗。
(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顺问题。按照改革精神,交通运输方面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县交通运输局为承担全县交通运输行政职能的综合机构,但从运行方面来看,对公路运输的行政监管职能由县公路运输管理局承担,实行垂直管理,不利于县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职能的履行。
(五)机构设置受条条干预现象仍然存在。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上级业务部门以批项目、批资金、升级达标、考核一票否决等形式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管理,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还属于一种项目经济模式,地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因此,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成为很多部门的主要工作,而上级业务部门在批项目、批资金时,往往要求下级政府要对口设立相关机构,对下级工作的考核和升级达标,也往往以是否设立对口机构为前提,所以,“条条干预”现象仍然存在。
三、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县级政府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合理划分职能,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建立部门间制度化的协调程序与规则,避免交叉重叠、推诿扯皮等现象。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理顺部门间的管理关系。
(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建设。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定首问负责岗位,实行挂牌上岗。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要进行公布,将限时办结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审批岗位。严格定岗、定责、定人,提高现场办结率。深化政务公开,把办事公开和纠风工作、执法监察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打造一个运转协调、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的政务环境,为我县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尽可能调整为相关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其所承担的行政职能调整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按照该事业单位新的职责任务,划定类别,实施相关改革。对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一时难以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和省上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按照州上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转企改制。对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理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的控制,着力解决其事业人员与行政事业人员混岗,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的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着力防止条条干预机构编制现象。按照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按行业和条条对应设置机构的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县级政府职能整合和机构调整,逐步解决分工过细,职能分散和部门直属事业单位过多过小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建议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避免上级有关部门利用批资金、批项目干预下级政府的机构编制管理。
第三篇: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精选)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邢文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地进行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这也是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进程中主要面临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机构间职能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机构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部分人群可能具有的几大误区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开展与深化,我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行政环境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面对我国社会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政府要不断地适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进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哲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应该具有的职能与机构设置也不会例外,因而政府有必要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一)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所谓政府职能,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 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当前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未必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以政府要适时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与社会需要。而政府机构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组织载体,是人员、职责以及权力的统一体。政府的任何职能都必须由一定的机构来履行,这样政府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也有一定的依赖,即政府机构设置是以政府职能为依据的。
上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环境而言,建国初期主要体现为政治职能,即巩固并发展社会主义政权;一段时期之后政治职能便逐渐弱化,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逐渐增强经济管理职能;就目前来说,应当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样,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际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开始并加强联系;进而发展到目前世界各国都无法置身世外,走上全球化、国际化道路。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之后,我国政府逐渐增强经济职能。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加大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在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初期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得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较以前发生重大转变。新时期,我国又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之中,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论在哪个时期,某些政府职能已不复存在或有些职能弱化了;相反,有些政府职能却需要强化或产生了新的职能;总归都是为了适应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因此,我国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所以,对于那行已不复存在、弱化了的政府职能,政府应当将与之相应的机构加以撤销或调整;而对于需要强化、新产生的职能,政府应当将于之相应的的机构加以扩充和进行组建。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才能够与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相适应。
(三)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同旧中国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关在本质上相反”,“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共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①。然而,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某些行政权力并未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运作,有的权力运作甚至发生了严重扭曲。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和保障上述国家机关性质、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对内改革的不断开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得以调整。在此进程之中,将一些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才能促使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已成功。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此进程之中政府应当解决些什么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主要面临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职能在机构间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相当薄弱。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或形势相当严峻。社会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安居工程、就业问题、医疗体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等等。现阶段我国社会表现出的这些问题相当突出,这些我们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事件就可以得到佐证。当然,这些问题是各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突出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中的常态问题,但也是需要各国政府及时进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社会服务职能方面:首先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基本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其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①是一些涉及几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务没有良好的受理程序,是一些简单事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快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配套,及时依据社会需要新设或强化相应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构,从而真正地做到为人民办好事、服好务。
(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有些部门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同时也是管不好的事。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特别是行政审批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如:政府对于车辆驾驶的管理是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政府应当只是设定考核标准及对其进行考核,而对于个人的这项能力习得不应该多做限制。而目前生活中有关部门却作出相关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说是不合理、不正当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可以规避的行政权力不良运作问题。
此外,在许多地方直接有意扭曲行政权力运作目的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不仅对我国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危机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不论中央下发多么完善的规范性文件,最终有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到了地方总是趋于弱化。针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状,一些越位、错位行使的政府职能应当做出转变和调整,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必须加以撤销和改变。
(三)一些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够科学。首先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总体来看,我国综合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进而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困难。其次是决策、执行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许多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致使监督流于形式。如一些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又具体执行;进而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重在于重新科学地进行政府职能配置,以致于国家对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设置未能完全解决过多过细的状态,我国政府对于有些事务呈现多头管理而产生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以致一些日常 事务不能够及时解决、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来说,我国呈现出的这一行政体制特点还不能得以消除。因而我国政府应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设立一些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来处理那些日常事务,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此外,由于政府职能交叉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一些部门一部门利益为行政立足点,当有利可图时就互相争利;相反,当主要是一些责任时各部门间就互相推诿、扯皮,出现了“拍皮球”现象。所以社会中就出现了两个部门人员互相斗殴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历次机构改革回顾及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主要进行过十多次的机构改革,而前几次改革收效甚微。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展的几次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不断取得成就,推动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健全。
(一)历次改革要点及经验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此次改革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废除了我国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二是精简了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但此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我国固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未能适时得以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此次改革中,我国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国务院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撤消了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部门,重新组建了新的部门;此外还将一些重要的部委下属部门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次改革中,我国政府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我国政府由全能政府逐渐转变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这次改革并未能彻底改变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1998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实施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在此次改革中,中央撤销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从而真正地让政府放开了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使得市场配置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之下开展的。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机构改革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整合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大部制改革道路。在2008年我国开展的大部制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组成部门减少到27个。经过历次机构改革,我国政府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政府部门,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大部制的政府组织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形势逐渐要求政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全面履行这一职能,一方面还是继续改革完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得加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推进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政府要在认清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此外,对于部分群体来说,一定要走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误区。
(一)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是有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理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行政意识和行政方向。“政府的组建、官员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的执政党其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和渗透于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领域。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运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来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走出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几点误区
误区之一: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在经济方面的转变较为突出。因而,如果没有对于政府职能转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乎将我国推向经济崩溃边缘的社会现实,才使得我国政府不得不尽快走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区域、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广大人民没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显。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逐步增强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面临的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误区之二:先转变政府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
我国在198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一核心。但是,在实际理解和执行中,一些政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错误地将“先转变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作为具体操作程序来遵循。
其实,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政府机构若不存在,政府职能就无法运作;同样,一个机构若不存在明确具体的职能,也 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②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是相统一的整体;政府职能转变后就应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而机构设置要以政府职能为依据。所以政府的重点、难点任务是首先要在理念上认清其在所处社会阶段应当具备的职能,然后根据职能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否则,不论是分解、转移还是合并,都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误区之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效能,政府职能的强弱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大小。因而政府职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转变职能就是要削减权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比如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的管理需求就不断显现出来;这必然就会赋予政府新的行政权力,相应地也必须要设立新的管理机构。
此外,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作为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可以说只适用于那些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不单单表现为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面对那些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以及机构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反而需要对政府相关行政权力予以加强或调整,相应地对相关机构加以扩充和调整改变。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权力变化是双重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四:机构改革必然要削减政府开支
政府要维持公共权力的行使与职能的履行就必然会有所花费,而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由税费来提供。拿西方人的观点来说,花费纳税人的钱,就要为其办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办什么事,我们首先都会考虑成本问题。而政府也是一样,政府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能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行政成本。但降低行政成本并不是代表行政开支在数量上的减少,还得具体分析行政开支的事项。
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与活动所需要的直接开支是应当削减和节制的。如果我国能够改变文山会海中的那些比必要的额外开支以及政府人员冗多等造成政府浪费现象,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我国人民的负担、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说,这应当也是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还有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等方面的开支。由于这些开支具有不是为政府自身而是为广大社会公众 利益的特征,所以就仅存在如何合理投入使用和保障实施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社会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政府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方面的开支必然会逐渐增加。
新时期,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在此进程中,不仅要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而且也要保障政府职权回归社会之后不能形成无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次,我国要积极运用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改革的宝贵经验。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逐渐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进而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M].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8.[2]李军鹏.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新思路[N].行政论坛.2007.[3]吴奕新.市场经济与地方职能转变[A].南方论丛.2005,6.22(2).[4]张继政.试论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M].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5.[5]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6]高荣,陈红琴.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M].江海纵横.2004,4.[7]杨学渊.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关系的认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6.[8]“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M].1998,5.[9]星星.改革政府——20世纪末的政治旋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0]章原.重塑政府’98政府机构改革焦点大透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11]孙学玉,耿弘.走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误区.行政论坛[J].1996.[12]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政府机构改革[N].人民日报.
第四篇:试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目 录 论文提纲 „„„„„„„„„„„„„„„„„„„1 2 论文摘要 关键词 „„„„„„„„„„„„„„2 3 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3 4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3 5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及价值取向 „„„„„4 6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及主要措施 „„„„8 7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及法治环境 „„„„11 8 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 „„12 9 参考文献 „„„„„„„„„„„„„„„„„„ 16
论文提纲
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紧迫性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及价值取向
(一)基本原则
(二)价值取向
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及主要措施
(一)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二)主要措施
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及法治环境
五、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
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论文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通过回顾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重点探讨了进一步转变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方向、措施及制度保障。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保障措施
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来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完善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必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能,它回答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社会经济运行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企业,二是市场,三是政府。在这三者关系中,政府管理经济角色体现在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和公众需求服务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必须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大刀阔斧地搞改革,真正把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能落到实处。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紧迫性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很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未形成。虽然国有小企业改制取得了进展,但国有大企业改制困难重重。其次,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不够规范,存在不少与市场相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问题。再次,政府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不够重视甚至淡化。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政府职能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政府职能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及价值取向
(一)基本原则
一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政企分开、下放权力这一中心内容,进行不同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而理顺关系、减少重复、明确职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机构活力。
二是不断调整政府管理的原则。政府部门宏观微观事务一把抓,包揽了许多不应由政府管的事,企业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要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属于企业的权力逐渐归还给了企业,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企业解决。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从遍及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逐渐转变到经济调节、市
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就业、资源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应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
三是大力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原则。政府直接干预与行政命令、审批与管制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政府因为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活动难以做出准确了解和迅速反应而导致瞎指挥。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削减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大大改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控体系正在形成。
四是积极推进政资分开的原则。政资不分是政府职能难以从根本上转变的资产基础。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及国家与资产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使政府融经济社会管理主体与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这使得政府部门乐意于、同时也是不得已去直接干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微观事务。这既妨碍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自主行为,也使政府陷入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必须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改革举措,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资产基础,促使政府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向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
五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的原则。从依照长官意志办事到实行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政府部门行政权限、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陆续颁布,这些法规尤其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既为政府施政行为提供了强
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规范了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避免了公共权力的滥用。
(二)价值取向
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经济调节职能。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首先,通过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次,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征地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农产品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加强对城镇化的规划、指导和财力支持,改革户籍制度、城乡就业制度,以加快城镇化进程。第三,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协调、指导和财政支持,促使东、中、西部地区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协调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央政府应利用制度安排、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在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第四,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吸引外资,支持本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
二是市场监管职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它离不开政府对
市场的有效监管。具体地说,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其在市场监管方面的主要职能:界定和保护各类产权;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扩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消除行政性垄断,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对产品定价和产品质量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严格监管等等。
三是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第一,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依法指导和帮助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社区和乡村基层组织自治;为落实公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第二,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四是公共服务职能。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给予企业的技术培训项目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更大的财政支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设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逐步把公共医疗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城乡居民,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加强对文化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财政支持;通过政府投资和组织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给,加强环境保护等等。
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及主要措施
(一)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要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为此,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流动重组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优化政府管理的资产结构,大幅度缩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
2、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行政任命向市场选择的转变,从根本利益上解除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3、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层级、压缩部门,精减人员,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取消;已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防止反弹;能改为登记备案的,不搞审批、核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的管理制度。
5、加快推进行业自律组织的发育与规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将现行的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或规范的行业自律机构。
6、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效绩评价体系。清理各类行政考核指标,凡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导致各级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一套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履行职能的效绩评价体系。
7、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政府公务活动的正常支付,建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8、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在完善有关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和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政府行为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约束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二)主要措施
第一,要进一步准确界定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搞好服务等。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
则,对上述职能进行进一步明确和合理划分。其中,能够用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的,就把它用法律法规固定下来。同时,各级政府都要坚持依法行政,既要防止政府职能不到位,又要尽可能避免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
第二,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政府机构比较庞大,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根据现行政府机构的运行情况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要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根据行使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第三,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上,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依法治国直接表现为对政府职能的构成内容和运行程序的规范和约束。现在,我国有关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的法律规范很少并且过于笼统,使得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随意性的空间很大,而有效约束的力度很小,难以避免权力的滥用。我们必须要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上有所作为,才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标模式上来。
第四,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构筑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一是要理顺政府部门、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逐
步建立起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政府间接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继续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同时针对目前中介组织小、乱、散的情况,扩大规模,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使中介行业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四是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者素质。要在健全用人机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从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服务质量。
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及法治环境
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就得以市场法则为依归减小政府的权力。政府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及“守夜人”,而不是市场运作的当事人。其次,把市场法则细化为可操作性的规定。如除了分配稀缺资源需要政府审批、并有数量控制外,其他普通资源的许可、认可、核准、登记四项许可形式没有数量控制。而且特许事项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即市场化)方式决定是否给与特许。其他许可在通过审查、核实、检测、验收后应在法定期限内予以许可。这样既可以防止政府机关滥用权力,也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同时,这种市场法则的具体化不仅在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定,更重要的是政府权限的公开化,便于民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再次,明确规定了政府审批权的设立机构与范围,从而不但减少了政府职能部门立法为自己寻租设租的可能性,也为政府部门从根本上转变其职能创造了前提条件。
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关键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服务。因此,要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可以由社会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打破行业性垄断。同时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重要领域的行政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性作用。
五、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职能。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是地方政府职能准确到位的内涵之一,就是适当的引导和推动,使经济的主体——企业有继续发展、持续扩张的欲望和动力,这对于县乡政府来说,尤为重要。
县乡政府要有“政府部门对企业只有服务的权力”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大力推进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县乡政府作为基层组织,其职能如何科学界定,多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其指导思想,“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其目的,“小政府,大社会”是其目标。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律来设置县乡政府的职能,则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这就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事是县乡政府应该做的,什么事不是
县乡政府应该做的,该管的事要全力管好,不该管的事情不要越俎代疱,乱插手。
县乡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县乡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我认为,当前应做到“四个一”,即:
加强一部分。县乡政府职能的核心就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社会环境。现如今,乡村黑恶势力滋生漫延,偷盗猖厥,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乡村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社会稳定隐患不容忽视。因此,县乡政府应加强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农业服务中心等站所建设,充实人员,确保办公经费,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部门都是为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是政府职能所在,因此象乡派出所、司法所的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只能围绕着市场转,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中要成功,政府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培训、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禽牧水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农业服务中心的职能在这些方面应突出,并实实在在地履行好这些职能,把份内事做好。
上收一部分。就目前县乡政府目前的财政现状来看,像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土地等公共设施之类的公共产品,乡镇政府是根本无法提供的。因此,这类职能就应上收县一级,由县一级职能部门统一供给、统一管理,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乡镇政府负担。
撤并一部分。县乡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插手经济事务,不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象过去乡镇政府自筹资金或拿拮据的财政钱、甚至贷款举债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等职能要彻底放手,让个体民营经济去办,政府只需做好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至于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之类的职能,也要切实转变过来。由过去反客为主、逼民致富的行政命令式的行政行为转变为尊重群众意愿,给农户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以示范引导、带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为主。
下放一部分。群众是农村的主体,如果我们承认政府的职能是“执政为民”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对待农民,尊重农民,更要相信农民,相信农民能管好一些事情,给农民更多的自治权。当前,要切实把《村委会组织法》落到实处,不能让村民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实现了真正的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计划生育、部分的公益设施组织管理下放给村委会管理,这样,既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又可以让村民学习管理一些事情,由过去的当官的管,变为大家管,逐步培养农民的现代社区精神。其次,还可以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一些经济协会,逐步实现村民自治。
政府职能转变还蕴涵着深刻的哲学背景。更深层地看,政府职能转变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革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反复进行政府体制的改革和职能调适是必要的。我们可以把行政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看作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主观能动行为。这就要
求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经济行政整体推进的战略和经济改革、行政改革“两手抓”的政策,政府既注意建设市场也注意自身建设,政府在保持发展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发展的客体,从而逐步使经济改革和行政改革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总之,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 考 文 献
1、魏文章著《政府管理与改革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
2、王俊英著《中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2月
3、齐明山著《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
4、郑志龙著《行政管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王绪君著《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第五篇: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课件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地进行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这也是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进程中主要面临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机构间职能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机构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部分人群可能具有的几大误区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开展与深化,我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行政环境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面对我国社会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政府要不断地适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进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哲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应该具有的职能与机构设置也不会例外,因而政府有必要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一)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所谓政府职能,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因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当前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未必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以政府要适时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与社会需要。而政府机构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组织载体,是人员、职责以及权力的统一体。政府的任何职能都必须由一定的机构来履行,这样政府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也有一定的依赖,即政府机构设置是以政府职能为依据的。
上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环境而言,建国初期主要体现为政治职能,即巩固并发展社会主义政权;一段时期之后政治职能便逐渐弱化,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逐渐增强经济管理职能;就目前来说,应当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样,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际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开始并加强联系;进而发展到目前世界各国都无法置身世外,走上全球化、国际化道路。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之后,我国政府逐渐增强经济职能。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加大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在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初期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得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较以前发生重大转变。新时期,我国又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之中,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论在哪个时期,某些政府职能已不复存在或有些职能弱化了;相反,有些政府职能却需要强化或产生了新的职能;总归都是为了适应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因此,我国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所以,对于那行已不复存在、弱化了的政府职能,政府应当将与之相应的机构加以撤销或调整;而对于需要强化、新产生的职能,政府应当将于之相应的的机构加以扩充和进行组建。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才能够与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相适应。
(三)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同旧中国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关在本质上相反”,“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共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①。然而,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某些行政权力并未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运作,有的权力运作甚至发生了严重扭曲。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和保障上述国家机关性质、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对内改革的不断开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得以调整。在此进程之中,将一些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才能促使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已成功。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此进程之中政府应当解决些什么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主要面临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职能在机构间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相当薄弱。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或形势相当严峻。社会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安居工程、就业问题、医疗体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等等。现阶段我国社会表现出的这些问题相当突出,这些我们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事件就可以得到佐证。当然,这些问题是各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突出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中的常态问题,但也是需要各国政府及时进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社会服务职能方面:首先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基本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其次是一些涉及几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务没有良好的受理程序,是一些简单事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快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配套,及时依据社会需要新设或强化相应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构,从而真正地做到为人民办好事、服好务。
(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有些部门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同时也是管不好的事。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特别是行政审批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如:政府对于车辆驾驶的管理是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政府应当只是设定考核标准及对其进行考核,而对于个人的这项能力习得不应该多做限制。而目前生活中有关部门却作出相关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说是不合理、不正当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可以规避的行政权力不良运作问题。
此外,在许多地方直接有意扭曲行政权力运作目的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不仅对我国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危机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不论中央下发多么完善的规范性文件,最终有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到了地方总是趋于弱化。针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状,一些越位、错位行使的政府职能应当做出转变和调整,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必须加以撤销和改变。
(三)一些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够科学。首先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总体来看,我国综合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进而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困难。其次是决策、执行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许多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致使监督流于形式。如一些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又具体执行;进而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重在于重新科学地进行政府职能配置,以致于国家对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设置未能完全解决过多过细的状态,我国政府对于有些事务呈现多头管理而产生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以致一些日常事务不能够及时解决、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来说,我国呈现出的这一行政体制特点还不能得以消除。因而我国政府应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设立一些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来处理那些日常事务,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此外,由于政府职能交叉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一些部门一部门利益为行政立足点,当有利可图时就互相争利;相反,当主要是一些责任时各部门间就互相推诿、扯皮,出现了“拍皮球”现象。所以社会中就出现了两个部门人员互相斗殴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历次机构改革回顾及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主要进行过十多次的机构改革,而前几次改革收效甚微。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展的几次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不断取得成就,推动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健全。
(一)历次改革要点及经验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此次改革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废除了我国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二是精简了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但此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我国固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未能适时得以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此次改革中,我国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国务院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撤消了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部门,重新组建了新的部门;此外还将一些重要的部委下属部门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次改革中,我国政府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我国政府由全能政府逐渐转变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这次改革并未能彻底改变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
1998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实施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 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在此次改革中,中央撤销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从而真正地让政府放开了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使得市场配置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之下开展的。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机构改革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整合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大部制改革道路。在2008年我国开展的大部制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组成部门减少到27个。经过历次机构改革,我国政府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政府部门,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大部制的政府组织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形势逐渐要求政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全面履行这一职能,一方面还是继续改革完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得加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推进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政府要在认清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此外,对于部分群体来说,一定要走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误区。
(一)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是有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行政意识和行政方向。“政府的组建、官员 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的执政党其直接或间接的作用。”②因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和渗透于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领域。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运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来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走出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几点误区
误区之一: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在经济方面的转变较为突出。因而,如果没有对于政府职能转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乎将我国推向经济崩溃边缘的社会现实,才使得我国政府不得不尽快走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区域、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广大人民没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显。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逐步增强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面临的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误区之二:先转变政府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
我国在198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一核心。但是,在实际理解和执行中,一些政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错误地将“先转变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作为具体操作程序来遵循。
其实,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政府机构若不存在,政府职能就无法运作;同样,一个机构若不存在明确具体的职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是相统一的整体;政府 ② 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职能转变后就应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而机构设置要以政府职能为依据。所以政府的重点、难点任务是首先要在理念上认清其在所处社会阶段应当具备的职能,然后根据职能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否则,不论是分解、转移还是合并,都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误区之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效能,政府职能的强弱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大小。因而政府职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转变职能就是要削减权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比如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的管理需求就不断显现出来;这必然就会赋予政府新的行政权力,相应地也必须要设立新的管理机构。
此外,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作为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可以说只适用于那些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不单单表现为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面对那些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以及机构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反而需要对政府相关行政权力予以加强或调整,相应地对相关机构加以扩充和调整改变。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权力变化是双重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四:机构改革必然要削减政府开支
政府要维持公共权力的行使与职能的履行就必然会有所花费,而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由税费来提供。拿西方人的观点来说,花费纳税人的钱,就要为其办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办什么事,我们首先都会考虑成本问题。而政府也是一样,政府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能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行政成本。但降低行政成本并不是代表行政开支在数量上的减少,还得具体分析行政开支的事项。
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与活动所需要的直接开支是应当削减和节制的。如果我国能够改变文山会海中的那些比必要的额外开支以及政府人员冗多等造成政府浪费现象,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我国人民的负担、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说,这应当也是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还有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等方面的开支。由于这些开支具有不是为政府自身而是为广大社会公众利益的特征,所以就仅存在如何合理投入使用和保障实施的问题。就目前 我国社会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政府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方面的开支必然会逐渐增加。
新时期,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在此进程中,不仅要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而且也要保障政府职权回归社会之后不能形成无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次,我国要积极运用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改革的宝贵经验。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逐渐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进而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