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监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整合,提出了一套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不配套,难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全程跟踪。
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就要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不仅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制度建设,还要从技术层面上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高效、质高的技术手段。本文将重点对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层面进行探讨,并摸索和总结一套符合当前业务发展和土地利用监管要求的新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构建土地利用监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研究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监管业务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依靠纸质材料的监管模式无法实现业务数据的有效互动,难以提升基础数据的应用效益,各项技术手段融合集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模式从技术层面上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监管的要求。
要解决土地利用监管问题,除了完善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外,还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技术问题:(1)完备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土地基础数据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通过基础数据库,可以更好的实现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动,可以为建立科学的供地机制提供基础,也可以为批后跟踪与违法用地查处提供可视化手段;(2)进行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如果土地基础数据是核心,那么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则是对核心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复合利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土地利用监管这个难题提供业务和技术上的准备。
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次调查最终将形成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相关的成果均采用了最新的数据标准,有利于多项业务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利用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影像数据(dom)和土地登记数据、整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和土地交易数据等国土资源基础??的更新与完善,从而可以解决基础数据库的问题。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
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3.3数据库建设
(1)根据部和省厅统一制定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建库指南,开展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整合。
(2)结合二次调查工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的建设。
(3)对于已经完成数字化建库的数据库,或通过专项调查、日常监测获取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数据整合、格式转换、数据抽取,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发布、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结束语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结合金土工程项目,将可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实现适应新形势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新模式,相信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运用与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必将突破传统思维,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提供支持,进而为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监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整合,提出了一套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 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发布、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结束语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结合金土工程项目,将可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实现适应新形势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新模式,相信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运用与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必将突破传统思维,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提供支持,进而为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
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于2006年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应城市于2008年全面展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汇总数据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是应城市二调收尾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外表形似菱形树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本世纪初期开始,应城市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八年时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6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万人。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数据,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09561.34公顷。
基于对最新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下特点: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单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投入产出值作为测算指标,结果显示,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整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8年间,建设用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财政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从横向看,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应城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不足其2/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其80%,地均财政收入不足其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也制约了应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城市小城镇结构不完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市中东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效益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环境质量差,集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较高达到12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人均指标偏高,复垦整理潜力与难度并存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平方米,部分乡镇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甚至超过200平方米。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应城市现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归属于第五级,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能超过150平方米。如能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则现有农村居民点可挖潜近2000公顷土地。但实际迁村腾地的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难度很大。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1997-201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可净减少184.09公顷,但实际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1996-2005年净增农村居民点436.73公顷。因此,从资金运作、公众参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起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充分挖掘迁村腾地潜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3、农地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质量存在日益退化风险
应城市1987年开展的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农地尤其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壤土,由于土层深厚,土质松散,通气性好,养分含量高,农地总体质量较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地经营的细碎零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下降,农业利益低下和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农地重用轻养行为普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坚实板结和质量退化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应城市“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地形格局,低丘岗地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容易形成部分冷浸田和烂泥田,复杂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目前应城市农地产出逐年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不注意投入,过大消耗地力,又得不到
休整和建设,必然造成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农地产出水平持续增长,避免土壤质量下降风险,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4、耕地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耕地比重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拥有大量耕地一方面给应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同时也给应城市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困难。经验证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占用更甚。耕地比重较高,势必会导致城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相应提高,造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从耕地资源分布看,应城市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城市发展交通轴线两侧或城市近郊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耕系数更高,耕地保护尤为困难。因此,如何结合应城市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应城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过境水大多数集中在5-8月份,一旦发生较大降雨,南部地势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内渍外涝的不利条件,而北部低丘岗地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常现干旱缺水问题。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下降,很多农田基础灌排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难以有效发挥,虽然1999年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加大,农田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应城市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农田中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加强治理改造力度。因此,根据应城市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未来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6、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未来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
应城市未利用地中,河流、湖泊面积占未利用地的75.13%,能够进行土地开垦的内陆滩涂和盐碱地占未利用地的24.87%。应城市未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不仅难度高,而且潜力有限,以30%的出地率粗略估算,未来全部后备资源实施开垦大约能够增加耕地544.84公顷。而上轮规划实施期间(1999-2005年)应城市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到238.85公顷,如何实现建设占补平衡,单纯依靠后备资源开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事实上,应城市现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还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的中国国土地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7.2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合计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若按全国土地闲置率和空置率的平均水平估算,通过复垦废弃地,利用空闲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仅城镇建设用地挖潜一项,应城市就可以节约用地157.15公顷。因此,未来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三、应城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严格规划控制和引导,强化市场监督,促进集约用地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建设规模控制,严格用地标准,鼓励和引导闲置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土地供应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在近年来,应城市在集约用地方面明显成效,通过提高土地的集聚度,增加建筑容积率。城镇和工业区布局建设,也要尽可能利用闲置土地、非耕地、劣质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建和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要求建设。每年建设用地安排,除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集中优先安排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他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一律从严控制。特别鼓励东部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建设旅游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加快“迁村腾地”步伐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迁村腾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村庄归并与整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2010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将达到55亿元,覆盖全省30%的镇和村,应城市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政策优势,多方筹资,加快“迁村腾地”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的增地潜力。近城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统一纳入安居工程,根据近年来城中个人建房户数平均100户计,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耕地约1公顷。
3、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地流转,加大农地改造力度
进入21世纪,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惠农投入逐年加大。应城市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应城市积极推进农地内部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豪丰、瑞丰、永盛、华兴、雪绒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
4、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补偿机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要注意排除不当土地利用,避免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针对应城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衡特点,还可考虑在重点区域进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试点,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等对产权主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补贴,提高其土地保护积极性。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可转移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5、建立土地整理股份公司,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目前,土地开发整理模式都是直接运用政府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政府直接主导,但存在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投入和资金回收脱节的问题。根据国外经验,成功的土地开发整理是引入市场机制,具体包括土地银行模式、土地信托模式和股份化运作模式。其中,股份化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在我国实践比较成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土地权益入股,投资者以货币资金或技术入股,共同组建土地整理股份公司,通过筹措资金、开发整理、运营土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公司化的运作有助于农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通过资本、技术、土地和技术充分融合,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第四篇: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结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结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结
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完善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区及时开展了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组织实施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副区长××同志为组
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工农办主任××同志、××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同志为副组长,以及区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赵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综合组,宣传组合后勤组以及东街办、新街办、老街办三个调查专班,编制了××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经费预算方案。
2、工作进展情况
××区第二次调查工作从2008年2月28日开始启动,应完成调查面积平方米,其中城镇平方米,农村平方公里,基本农田0公里。
3、本辖区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量情况
(一)应调查面积城镇平方公里,包括3个街道 8 街坊;
(二)测量完成情况
(1)基本控制测量情况
二级导线加密点35点,施准水准
路线;
(2)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点2039个,其中埋石【或刻石】图根1600点,不埋石图根439点。
(3)地形图测绘
a 已完成平方公里;
(4)地形图检查
a 自检平方公里;
b 互检平方公里;
c 队检
平方公里。
(5)提交供地籍调查平方公里
(三)所做的主要工作
从2月2 8日开工以来,我们组织了23人组成的项目部,高峰期投入11个测量小组到野外数字化地形图测绘,设置了质量检测小组,严格执行自检、互检、队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已经全部完成野外数字化测图的工作,现在进入资料整理阶段。
地籍图装绘主要按照××分局的进度来进行,目前已经装绘大部分,后续
资料整理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建议能加快调查进度。
4、测绘工作
5、权属调查工作。××区城镇土地调查应完成平方公里,共8个街坊4639宗。其中:新街办平方公里、1932宗;东街办平方公里、744宗;老街办平方公里、1963宗。目前已完成2047宗,其中新街办685宗、东街办744宗、老街办618宗。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进行地形测量,3个技术测量队伍11个测绘小组进驻城镇进行测量。然后权属调查人员根据测绘组提供的地形图逐宗进行权属调查、核实,填写地籍调查表,收集有关权属证明材料及身份证明材料。并将核实请款反馈给测量人员,由测量人员进行、补测,完善有关测量要素。经确认无误后,形成地籍图。二、二次调查的主要作法及取证的经验
1、××区二次调查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共印刷二次土地调查通告300
份,张贴在三个街办的显眼位置,印刷二次土地调查通知书3000份,出动宣传车在辖区的大街小巷进行巡回宣传,充分利用 橱窗、黑板报,标语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并在黄石《东楚晚报》刊登××区二次调查宣传文章一篇。组织13名专业土地调查人员参加全省二次调查专业培训并取的结业证书。
2、以区政府牵头,个街办调查为主,开展土地调查,是政府科学的决策,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控掘土地利用潜力,实现城乡统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因此,××区政府非常重视这次调查工作,认为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多次开会研究,由区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各街办相应成立调查专班,以街办调查为主,为保证二次调查工作,集中办公,统一安排,统一调度。
3、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调查纪律性。自从启动了第二次调查工作以
后,××区二调办迅速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并已全部上墙。
4、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创新。调查人员积极探索,解放思想,勤于实践,在制作宗地草案图时,权属调查人员将外业调查结果与测绘成果在电脑上进行核对确认,确认无误后制作宗地草图,再将地籍调查表和12全文查看
第五篇:第二次土地调查英文
According to 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June 21-According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d Management Law”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strict land management decisions”(National Development [2004] 28)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since 2007 years from July 1 to carry out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According to the arrangements, to basically
complete the first half of 2008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To the first half of 2009 to complete the national investigation.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of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across the country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y to map is the basis of photography, like, block-by-field survey of land type and size, have the National arable land, garden, woodland, industrial land,infrastructure, land,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real estate,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unused land, such as land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case-by-block surve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various land ownership and use the right conditions, have the right to use state-owned land and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status;to investigate the quantity of basic farmland nationwide,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each piece on the map of basic farmland, registration, inventories;the creation of Internet-sharing coverage of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city(prefecture)and county four sets of images, graphics, and type, size and ownership of the land survey as a whole database;the establishment of changes in land resources survey information and timely monitoring and rapid update mechanism.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the deployment of national unity be implemented step by step, focus and in urgent need of priority areas.In January 2007 to June of this survey, carried out the preparatory work,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programm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lot, training and publicity work, the full deployment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From July 2007 to June 2009,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The second half of 2009, around the collated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October 31, 2009 to investigate the de facto standard, unified to make changes to update the survey data to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汇交results, summa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o form the second the National Land Survey in the basic data.2010 years later, an annual national survey of land change, and maintai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current trend.the State Council set up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leading group in charge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coordinate and solve major problems.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set up corresponding leading group for investigation and his office, in charge of the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土地调查在7月1日开始第二次在2009年完成据新华社北京6月2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家发展[ 2004 ] 28)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二〇 〇七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安排,基本完成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的调查。到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遥感技术在全国各地和其他先进技术,以地图为基础的摄影,像座通过实地调查土地类型和大小,有全国可耕地,园林,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土地,金融和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各种闲置土地,如土地分配和利用;逐块调查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各种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条件下,有权使用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的数量,全国基本农田,分布和保护状况的每件地图的基本农田,登记,清查;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和市(地),县4套图像,图形,和类型,大小和土地所有权的调查作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的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和及时的监测和快速更新机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家统一部署,将分步实施,重点和迫切需要的优先领域。在2007年1月至6月的这次调查,开展了筹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格,以及发展的试点,培训和宣传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整个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09年下半年,各地整理调查结果,以及2009年10月31号进行调查的事实标准,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总结部土地和资源,形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本数据。
二千○十年后,每年全国的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目前的趋势。国务院成立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的组织领导,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调查和他的办公室,负责调查该地区的组织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