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

时间:2019-05-13 11: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

第一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的《读城记》 作者:

地址:

关键词:城市、文化人类学视角

摘要: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经济与文化,《读城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跨学科地解读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武汉这五个城市,深入挖掘出它们的的共同点以及独特之处。文化人类学运用其特有理论解读着城市,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帮助人们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期望。

一座城市,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都由不同的因素构成。置身于城市,我们感受到城市飞速发展的经济、纷繁多彩的文化、独特别样的体制、鱼龙混杂的人群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去解读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经济学家会看到城市房价日日高升造成的房地产泡沫,贷款消费形成的虚假繁荣,政治学家会看到城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的日臻完善,看到城市公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例如香港的人民反对政府拆喜帖街而游行示威。科技学家会看到城市在航天、物理、医疗、天文等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教育学家则会看到儿童的过早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呼吁为孩子减负,高中文理分科。文化学者则热衷于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一座城市,也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城市是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每一个城市因为得自天成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生产、文化,形成自己的语言、风俗、亲属关系、宗教、个性等。易中天的《读城记》一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系列出版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之一。《读城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跨学科地解读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武汉这五个城市,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独特之处,深入城市挖掘出它们瑰丽的人文气息。文化人类学作为新型学科,运用其学科特有观点理论解读着城市,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不同的城市拥有着存在差异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会衍生不一样的城市景观。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城市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人们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同时,创造出社会环境。《读城记》中描写的南北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景观。北京土地规整,历史上长期作为朝代京都而存在,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因而古城墙很多,城门遍布。《说文解字》中曰: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为维护京都,高高的墙被筑起,围成城。北京由三城层层镶嵌,从外到内为京、皇、宫。有城当然会有城门。北京的门一方面方便内外交流,另一方面象征着皇权的权威。永定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神武门、地安门、,从南到北,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北京城是一个大城,建筑空间宽广,有很多容纳万人的广场,孕育着北京恢弘的大气风范。北京是大城,上海却是小滩。上海虽然背海而建,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但是人们的居住地不能过分向海洋延伸。上海是一个超级特大城市,拥有超于五百万的人口。地少人多让上海建筑群密集,人流遍布。同时,上海作为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方,扮演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因而中国传统的建筑不多,摩天楼高筑,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和上海一样,厦门、广州、武汉都是沿海或沿江城市,经济发达,现代化景观也多见,但也存在着不同。厦门更像一个小岛,一个隔世的小岛。这里绿化很好,树丛四处,鸟语花香。广州更是一个市,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另外还有独特地岭南景观,利于避雨的骑楼,东山和西关特有的建筑,传

统和现代并存。武汉位于中国之中,这种天时地利本应让其成为国之都,可是却偏偏没有成为首都。武汉是三镇组合而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既合为一又相区别,形成了武汉的特殊景观。武汉处于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咽喉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让战争阴云往往降临到武汉人头上。水运的发展,也让武汉形成官商并存的环境。不同的自然和历史因素,让这些城市形成了纷繁独特的城市景观,润育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赋予它们的人们特别的人文性格。

人是城市中的人,社会的人。根据文化整体观的理论,特定的文化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形成了自为一主的文化,形成他们自己的婚姻、语言、亲属关系、宗教信仰等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融合,当地文化越发展现其丰富多彩。北京地方辽阔,历史悠久,不但建筑空间大,而且文化空间宽,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从汉满蒙到胡回藏,从儒佛道到释景回,各种文化都汇集到北京这个城市。北京的“城文化”不是封闭的和孤芳自赏的,而是开放的,所有优越的文化都可以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和谐并存,北京有着黄河般宽阔的文化气度和“天朝帝国”的雍容气度。相比于北京,上海则更像一个“城市部落”。上海人身上有着特有的上海气,上海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站在一起很容易就能被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他们的特有之气。但是,大部分被称为上海人的人却未必是正宗的上海人。所谓正宗是从血缘上面去区分,但是上海人的划分应当以文化而不应当以血缘。上海像北京那样,接受着各种文化的传入,但却不像北京那样择优选之,而是包罗万象。进入到上海的文化很难再完全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各式文化吸收包容,进行同化,融为包容的上海文化。厦门与北京上海都不同,虽然厦门的经济发展飞快,但却依旧保留着自古以来的文化,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享受的是温馨的家园,享受的是小家的快乐。广州市文化中的另类,很多人来到广州都会怀疑自己是否还身处中国。粤语就是一个例子,“边度”、“点解”、“唔该晒”等等,难学又难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还出现了越来越多诸如“的士”、“士多”、“士多卑利”等从英文音译的新词。广州人还讲究意头,不仅在饮食方面讲意头,在过节时吃好意头的菜,如发菜叫发财就手,鱼叫年年有余,芹菜是勤勤快快。另外,遇到“猪肝”这类不好意头的菜名,就改成“猪利”。广州另类的文化往往让外来人感受到文化上的休克和沟通的障碍。武汉贯通南北东西,联通四州,在文化呈现着某种融合、综合的性质。文化具有相对性,无优劣之分。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武汉这几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共同点和特殊性形成了各异的南北文化,共同铸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塑造着人们的性格,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北京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市井街巷处处潜藏着皇家后代、厚禄高官。北京长期作为京都,涵养了北京人的贵族之气,一种和气和大气。就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也会有一种“老子不是谁的奴隶”的霸气。同时北京人也很包容,包容外来的人、外来的文化,享受着乡土文化的悠闲。北京人喜欢找乐子,喜欢田园的散淡和恬静。上海和北京一样,同样繁荣。然而,真正的贵族赏慕田园文化,而不是奢华。上海则不然,上海人是极尽奢华的。上海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精打细算,同时又精明能干,自信自强。广州和上海北京一样,都是富裕的大都市。广州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在这里发芽成长,退化着传统。有人说:“跨过长江就是文化沙漠。”这句话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流失。广州人热情开放,敢问天下先,拥有着哪一个城市都难以相比的革命和改革的冲动,它作为近代革命的先锋便体现了这一点。厦门

靠近上海和广州,受到这两地经济和人文的影响。然而厦门更像一个岛,厦门人是相对保守内敛的,他们更相信“厦门是最好的城市”。他们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享受的是小家小户的温情,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厦门人的不好争取的性格。武汉人是粗旷和顽强的。武汉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自古战争多发,形成了武汉人不拘小节、坦诚直率的性格。武汉人虽然火气大,但也很讲礼,说话问话时免不了尊称对方“你您家”。同一个城市的人拥有者大体相同的性格,正是这些独特的性格,让身处于这些城市中的人带着一种浓重的城市味,也靠这种城市精神推动者城市的发展进步。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中国,乡土之性是抹不掉的。但同时,中国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城市,这些城市蕴含着自身的人文气质和文精神。《读城记》中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读法。通过文化人类学跨学科的独特视角去解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内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代化的建设背景下城市是领先者,更好地了解城市,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真正实现呈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易中天著,《读城记》,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日]祖父江孝男著,乔继堂译,《文化人类学事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Reference.Yi Zhongtian,“ reading” i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1997, October.Tong Enzhe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9 March.[Japan] grandfather River Xiaonan, translated by Qiao Jitang,“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2March

Fei Xiaotong,“ agrestic China”,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7August.

第二篇:《读城记》读后感

读《读城记》有感

《读城记》分别介绍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成都、武汉、深圳七座城市。然而令我好奇的是易中天教授对这几座城市的称呼都不同,后来细读之后才知道这是由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

北京称作城,上海称作滩,广州称作市,厦门称作岛,成都称作府,而武汉竟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个镇组成的“镇”,以前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呢!最后则是特区深圳。每个都形容得多么贴切!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目录,想看有没有我的家乡——成都。果不其然,有!然而后来我在看“新版后记”时才知道这个版本是修订版,成都和深圳是增加进去的。于是我想:为什么之前没有成都?然后我又后过头来看了一遍“成都府”,最后一节中提到“成都人能不能活得悠游自在的同时,又有更多的积极进取呢?”的确是如此,许多成都人都太满足于现状了,没有广州人那种“生猛鲜活”,拼劲儿和冲劲儿。

第一个介绍的自然是首都北京。我想易中天教授最爱的就是北京了吧!他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但在介绍厦门的时候却只用了短短4个小节,是所有城市里篇幅最小的,但北京则用了9个小节!足足是厦门的两倍有余!而且最后一节的标题竟是赤裸裸的抒发感情——“我爱北京”!这又使我想到了后来他用北京和上海对比。他说:“中国人都说我爱北京,但不说我爱上海,只说我喜欢上海。如果说我爱上海则显得奇怪了。”想想也是这样,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爱北京就是爱中国!哪个中国人不爱国呢?

后来几个城市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其实我有点讨厌广东人。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很恶心。比如吃胎盘汤、活老鼠、猫、狗、果子狸„„而吃猫是我最不能接受的,猫是我的最爱,一想到可恶的广东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去残害它们我就觉得很生气!虽然广州人的饮食习惯我永远也不可能接受但他们的生猛鲜活值得学习。

易中天教授在介绍每个城市时都既说优点又说缺点,客观而真实。但我觉得毕竟是解读一个城市,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不可能在某个城市住几年就能了解的。其他城市暂且不论,就说说成都吧,还是有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比如说到成都的出租车司机时,他们并非喜欢和自己说话,他们也是很愿意和乘客聊天的。最后,我还是要说:“《读城记》值得一看!”

第三篇: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梦(模版)

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梦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有梦想就有未来,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中国人从古代一直到现在其实都是靠梦想在支撑着。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个新的名词“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的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在我眼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好似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个宽阔的范围。

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意味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漫漫路上,文化一定要伴其同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现在的中国,璀璨的华夏文明影响着龙的传人,中国梦正是他们的体现和延续。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民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化意识,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因为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所以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会有它的历史,我们一起见证了祖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在世界处于佼佼者。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结晶,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对于养育自己的中国文化进行详尽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中,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素以四大发明饮誉世界。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并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技术成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制度之完备,史家之杰出,理论之精善,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历史传统的民族。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因的动力。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质疑,它经历了3000多年的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欧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质疑。即使在今天,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中华人民遭受的不仅是经济的屈辱,精神的屈辱,更是文化的屈辱,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要挨打,生存必须自强。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名族,不仅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我们名族的灵魂、精神。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梦是超越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理解上的差异。至于文化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充满争议,始终就如何在具体的机制、体制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缺乏共识。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而它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国家放渗透力,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安全保障。西方国家一直将文化放在和政治、经济、军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利用文化强大的渗透力,向世界宣扬本国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教育,还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高人才来源。国家一直将科教兴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只有不断发展教育,丰富文化内容,给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足够的后备军,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砖瓦。

中国梦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梦,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我们对此有着浓厚的深情。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意味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强国之梦,是富民之梦,也是世界的稳定之梦。无论还有多远,我坚信习总书记的话,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读《猫城记》有感

说起《猫城记》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有99个没有听过这本小说的,要提起老舍先生,我想恐怕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他老人家的名字吧!而在国外,老舍的《猫城记》是和《骆驼祥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并驾齐驱的。并且,老舍先生也是因为《猫城记》几乎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说几乎,是因为他已经拿了第一,但是因为他自杀了。)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很不国际化的奖,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评奖的大师们都是不懂中文的,而中文的小说被翻译到外国而又翻译的很好的少之又少,《猫城记》却是一个例外。《猫城记》被广泛的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就有瑞典文版),并且在各国都很受欢迎,被认为是讽刺小说中的精品。前苏联的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新世纪》发行了老舍的《猫城记》,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发行了70万册。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我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猫城的钱),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然后就是“哪什么”。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当然,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马列主义和红军是有误解的,他把红军的长征描写成是逃跑和向外国人投降,这是不对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老舍先生自杀的原因,因为江青看了这本书很不满意。江青看了这本书后,大怒:这简直是在污蔑中国,批判!

于是,懦弱的老舍先生投河自杀了。这时,老舍先生并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拍板定了他,他选择了与世诀别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从不给死去的人,无论他多么好的著作,多么名声显著。于是老舍先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被取消,这样,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第二名,1968年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由于种种原因,《猫城记》后来没有出过单行本,收在《老舍文集》中。

第五篇:窃读记 五上文本解读

《窃读记》五上 文本解读

【文本简说】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培养爱好阅读的习惯”。

《窃读记》一文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课文在原作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但在语言上保留了作者朴实自然而充满感情的风格。在写作顺序上,由于文字的精简,更有利于小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条理。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快乐悠长的读书滋味,真挚丰富的内心情感,都给学生打开了不同于今天生活的另一扇窗。走进文字,我们就仿佛和作者一起行走在30年代的老北京胡同里,穿梭在老北京古旧的书店里,感受着她因家境困窘而执着于“窃读”的种种滋味。

关于作者:(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文本细读】

一、细读教材,领略“细读”滋味之矛盾交融

林海音用一个看似贬义的“窃”字,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她读书时的情态。这是一份怎样的“窃”呢?这种“窃读”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窃读”的滋味既是矛盾对立的,更是和谐交融的。

1、快乐与惧怕的交织。“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此处,快乐与惧怕不是简单的分隔,更不是各自一半的相加。“窃读”的滋味,是大大的快乐中蕴藏着小小的惧怕,是小小的担忧中积淀着无限的喜悦。细读全文,每一处都环绕着快乐与惧怕交织的情感;触摸语言,每一字都蕴含着喜悦与担忧融合的情意。放学后匆匆赶到书店的快乐,交织着书已被售完的担心;跨进店门,看见人多的安心,交织着踮、挤、钻的小心;来回寻找的急切,交织着终于发现的惊喜;与书重逢的喜悦,交织着不敢大声表达的压抑。快乐与惧怕就这样水乳相融。这样的“窃”,是多么的矛盾啊!

2、期待与克制的交融。在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交融:“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放学路上的遐想,饱含着作者及时读到书的期待;“我喜欢到人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想读书,又怕被人注意,甚至是隐藏自己,作者又是多么克制啊;“当饭店飘来菜香,我也免不了要做白日梦……”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一张弹簧沙发竟是作者对读书条件的最大期待。每当她觉得此时的环境已经不适合读书了,她便会知趣地放下书,满怀期待再走入另一家,继续去忍受饥肠辘辘,去忍受双腿酸痛,去忍受随时可能遭人白眼的尴尬。这样的“窃”,是多么的辛苦啊!

3、童稚与诡谲的共存。《窃读记》中人物的心理视角和六年级的孩子非常接近。“有时我会贴在大人的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者女儿。”一个“贴”字把女孩的乖巧、灵性、狡黠描写得生动形象。第六自然段对于下雨时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绘声绘色。先是对大人不好驱赶避雨人的揣测,后是“皱起眉头、望着街心”的动作,最后是自己内心的坦陈:“大些!再大些!”,为了读书,小小的内心竟藏着这么多的诡谲。表面上的“皱”与“望”和内心高兴的“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的天真和狡黠,童稚与诡谲就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呼之欲出。这样的“窃”,是多么丰富、细腻而又充满挑战啊!

4、坚持与收获的共生。修改后的课文保留了作者到人多的书店看书和下雨天看书的两个细节。从结构上来说,这属于插叙部分,但是,这却是删改者的匠心所在。透过这两个情节,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窃读”是常态,是风雨无阻的。尽管有担忧,有恐惧,有屈辱,但读书得到的快乐,得到的成长远远胜过所以付出。正因为有长此以往的坚持,所以才有“我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顺理成章。课文的最后,国文老师的话是“窃读”动力的点睛之笔。吃饭长精神,读书长智慧,老师的话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作者求知若渴的心;老师的话如梯,铺就了作者的成长之路。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收获;因为有收获,所以再坚持。如果说,孩提时代的“窃读”是作者吃进的片片桑叶,那么日后18本书的出版,祖母级大师的认定,对台湾众多文学人士的提携等等,则是作者化茧时吐出的斑斓诗篇。这样的“窃”,是多么的智慧啊!

“窃读”着,“窃喜”着,“窃长”着。这样的“窃”,谁不艳羡,谁不依恋,谁不爱怜?

二、聚焦重点,品悟语言运用之朴实真挚 《窃读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透出朴实与真挚,字字见着精准与生动。新课标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为此,我们要牢牢以“滋味”为入口,以语言文字为抓手,探索作者如何将这样矛盾交融的滋味写得出神入化。

1、抓心理描写,体会表情达意的真挚。心理描写可以很好地让读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体会其感情的真挚。例如,在路上对书的位置的回忆,凸显了内心的迫不及待;发现书的狂喜,衬托了找不到书的失望;像一匹饿狼的比喻,传神地表达了对书的“贪婪”;下雨天和饥肠辘辘时的内心描写,更是在看似矛盾的表现中,侧面烘托了读书的快乐远远大于饥饿。

“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这里,简短的语言,直白的叙述,却把小作者寻书不得的失望,再次寻找的不甘,终于发现的窃喜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是茫茫无人的草原,这是渺无人烟的荒地,我们一定会听见作者情不自禁的引吭高歌。但是,这是在人多的书店,是在作者好不容易“混”进的书店,是在作者随时都惧怕被人发现只看书而从不买的书店。所以,这个“啊”中所蕴藏的狂喜,这个感叹号中所寄托的窃喜,表现在她的外显动作上,或许只是张开的一个小小嘴型,只是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窃笑,只是眉眼一个细细的上扬而已。

2、抓动作描写,领略语言运用的传神。动作描写,能让人物在读者面前活起来。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跨、踮、钻、挤”,几个简单的动词,一份紧张,一份克制,一份小心翼翼跃然纸上,表现出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细细品味动作描写,勾画、玩味、想象、表达,在细致的品味学习中,逐渐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3、抓情感体验,受到读书快乐的熏陶。《窃读记》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闪现着对老北京深厚的情感。“窃读”虽然是快乐与惧怕的交织,但洋溢着读书带来的成长体验。儿童的眼光,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很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受到读书快乐的熏陶。

4、抓谋篇布局,感受结构篇章的精巧。整篇文章围绕读书,抓住题眼“窃”字,一方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一天放学后在书店看书的情形,符合小学生对“记”的体裁的理解能力,做到条理清晰;另一方面又插叙了部分线索,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让一个看似贬义的“窃”字因为读书而生发出无限的快乐,给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和林海音一起经历“窃读”的惊心动魄、惊险刺激和精彩纷呈吧!人生百味,甘苦自知。

【补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写作顺序:

(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下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城市——读易中天《读城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