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11: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

第一篇: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

尊敬的党组织:

刚刚落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翻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会议规划的“新型城镇化”注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诚如专家已经指出的,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关键期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时间窗口,为现代化争取、创造良好的战略机遇。只有切实搞好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一步发展过程中的迟滞和乏力现象。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城市与农村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良性发展。在规划城镇化的同时,也该同步规划好农村的发展路径。

这是因为,其一,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必然涉及对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占有。尽管国家一再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可现实中,一些地方已然启动的城镇化,往往会借助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力量,分割、蚕食宝贵的土地资源。此前,已有个别地方搞出“未批先建”、“零批整用”的花样,甚至以逼迫农民上楼的办法,获得建设用地。因此,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兼顾农村利益,并非易事。

其二,推进城镇化,也必然涉及大批农村人口的转移难题。放开城市户籍,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自由迁徙只是第一步,根本之计还在于城市应该培育足够消化农业人口的能力,让农民进得城来、生存得下去。据新华网12月16日报道,虽然农民成为江西多个县城城镇商品房的主要购买群体,但农民转为城镇户籍成为市民的意愿并不强,根源之一是缺乏产业支撑。

城镇化好比一个大幕,大幕拉开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固然清晰了,可此前累积下来的诸多问题也由此呈现。无视这些问题,未来的发展必将遇到很多障碍。目前之计,关键恐怕还在于厘清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不能让农村成为城镇化的附庸甚至牺牲品。惟有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才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图景。

一方面,城镇发展应统筹考虑环境、资源乃至人口的承载能力,既不能让一些大城市不断扩展,不堪重负,也不能热衷于兴建一些缺乏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城、空城。城市的发展固然要考虑长远,却也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动辄以官员三五年的任期作为建设期限。

另一方面,必须同步规划农村的建设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的发展。不是所有农业人口都能够、愿意转为城市人口,也不是所有农村都要搞得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既要保障18亿亩耕地,也要保障这些土地的未来发展路径。

从长远看,相当数量的农民肯定会进城谋生,同样,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会在农村生活。进城的农民需要生计,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一样需要生计。惟有城市与乡村都宜居,才可能释放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其中的关键在于,究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规划,还是从单纯的发展愿景角度出发去规划。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快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同时,《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要以农村幼儿教师为重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招聘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一是加强对幼儿教师、保育员和幼儿园园长的定期培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人员业务素养和整体水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如何招聘“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的问题。之前,甘肃省的一些幼师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一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不情愿让孩子报考幼师学校;同时,在现有的幼师学校中,其教学质量也让家长有所担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的质量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基础。

如何确保“定期培训”质量的问题。要搞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涉及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划纲要》指出,“重点建设1―2所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增强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I能力”。这一政策的制定,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重要保证。只有有了可靠的培训学校和场所,培训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事实上,较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培训保质保量地进行。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保证制度,让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培训中确实有所提高,并能将新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为了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对家长、幼师学校、教师进行教育宣传十分有必要。《规划纲要》指出,要“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正确认识教育事业改革、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要让社会认识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才能解决好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也只有保证了师资力量,农村学前教育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

编辑:董向东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浅析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一.农村小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宋朝诗人翁卷在其诗《乡村四月》中描述的农人繁忙务农的景象。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大国著称,历朝历代都对农业极为重视,重农抑商是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农业可谓是支撑国家经济的命脉。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转轨,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被淡化,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的处境越来越艰辛,以作物换回的报酬与农民辛勤的劳动根本不成比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似乎已成为平穷的代名词。除了经济上的落后,在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农村与乡镇间也存在着鸿沟,农民的生存环境远远不如城镇居民。

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问题。农业发展关乎着人民的温饱经济的稳定,构建现代化农业是民生大事;农村的建设也是构建美好中国的重要组成;而农民更是构成我国人口的主要部分,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截止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已经无法承载农村人口的增长,即8亿农民若总是滞留在农村、滞留在土地上,僧多汤少狼多肉少,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就必然出现产品过剩,原因是8亿农民生产产品去供给3亿人的消费需求,结果必然是过剩。我们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仍然会增加农产品过剩。由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城镇化发展与繁荣农村经济放在同一个章节,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被制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成为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也是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城镇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小城镇化中的“小”。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这一概念,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法定含义。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1

为什么在农村发展中强调小城镇化?

在我看来,首先,大规模城镇化会占用大量耕地,民以食为天,耕地的占用、粮食产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社会与经济的不稳定,基于此点原因,在保留足够耕地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城镇化发展既可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又可以维持足量的农产品供给。

其次,在多年的发展中,农村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与消费水平,而这是与城镇不同的,绝对彻底的城镇化会使农民一时间难以适应,消费层面的变化也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困扰,小城镇化从“小”入手,以缓和的姿态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减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可能。

三.我国实行农村小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即促进农村发展而不是城市发展。

在实行农村小城镇化的问题上,有些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还不完全,应该将投入在农村的资金用于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城市带动农村,紧跟先富带动后富方针。

我认为,首先,我国城市化建设已到一定程度,某些地区已接近饱和状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城市化建设中的投入产出比率在逐渐下降,而农村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里的投资会带来很大的产出效应。

其次,继续城市化建设而忽略农村建设会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过大的经济鸿沟要想缩小并非易事,这种情况下,先富带动后富可能会要求更多资金物力投入。

除以上两点外,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也会带来更多的商机,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大中城市

1的房地产投资降温,把资金吸引到农村小城镇,既能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利用城镇建设继续发挥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房地产业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的特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可以解决大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

最后,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四.实施农村小城镇化的好处。

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滞留在土地的农民过多,农业生产过剩带来农作物产品供给多于需求,农产品价格水平低、农资成本较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村流通市场不健全,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下,经济拮据,据统计,2011年我国农民平均收入仅有6194元。

二是农村存在农业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大量用宅基地滥用等情况,国家本来对农村用宅基地的使用有规定,可是,当这些规定具体到农村之时,常常已变的软弱无力。占用耕地建新房子,舍弃的老房子没有拆除,导致耕地减少。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要减少农民数量,90年代中央曾提出“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的农民往哪里去?我国只有两部分人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从绝对量上减少农村人口就一定要增加城镇人口。这一提法将导致两个结果:1)增加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2)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城镇化”将减少农村人口,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有利于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此外,由国家统筹规划土地建设,也避免了土地的滥用,节约了宝贵的耕地水土资源,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农村小城镇化除了可以增加农产品需求,富裕农民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外,还存在着其他几点优点:

1.促进农民的思想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将农村与城市边界打破,使农民暴露在城市的文化中,改变农民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促使他们在思想上的跃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整体提高农村的思想、精神文明水平。

2.小城镇建设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有坚固平衡共同富裕的好处。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小城镇化建设,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

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

3.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4.农村小城镇化是建设新农村的根基。

五.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一个能够把现实和未来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城市和城镇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国家没有一个整体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前的城镇化基本还是各自为政、单兵突进的格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缺乏区域协作与联合的内在动力,最终形成我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镇不特的不利局面。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基础设施是城镇维持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衡量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供排水、能源、邮电通讯、环境和防灾等系统。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投入,在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的前提下,国家只有重点地扶持一些大中城市,即使如此,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令人满意,就 拿路网交通建设来说吧,其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一大难题,道路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以及车辆的增加。目前我国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不及经济发达国家的1/3.对小城镇而言,政府能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更“捉襟见肘”了,基础设施普遍不足:道路数量少、质量低、失养失修、占路经营、混合交通;供水站较少、东部平均每个建制镇只有1.2个,而西部平均每个建制镇仅有0.6个,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用水需要。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等设施几乎没有,供电负荷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高速宽带计算机信息网络尚未根本建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园林绿地面积特少,全国平均每个建制镇只有0.1个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6小城镇规模偏小,对人口和要素的聚集能力弱,聚集效应差

城市本身就意味着集中,经济社会活力充分,竞争力强劲的城市都是聚集效应较好的城市,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中,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存在聚集效应较差的问题。尤其是小城市或者小城镇问题更为突出,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和居民的聚集不足。

对小城镇聚集效应不理想的问题进行分析,离不开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广大农民不可能大量流入城市,不可能积极参与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农民开始尝试走出农村和农业,参与工业化进程,于是在农村较差的物质条件下崛起了生机蓬勃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乡镇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存在先天性缺陷,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按工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向一定区域聚集,而是设立在本乡、本镇的社区内。在农村社区利益机制的作用下,乡镇企业的存量资产难以向有利区位转移,不仅不能与城市工业做到资源产业和产品互补,而且乡镇企业间也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展开分工合作,聚集效应难以形成。由于乡镇企业分散化投资,分散化布局,分散化资源配置,不可避免与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工业“大而全”农村乡镇企业“小而全”,致使二者间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总之,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其技术水平、粗放经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规模效益差等重重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以致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回落,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弱化。

没有较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小城镇就缺乏相应的产业内容,发展就缺少了经济支撑,同样就出现了聚集效应差的问题。

六.农村小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4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参考文献

【1】.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叶裕民【2】.中国城市化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蔡秀玲

【3】.小城镇论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陈甬军陈爱民 【4】.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第四次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城市化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太极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已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二)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三)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四)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但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地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村民自治侧重点在管理,而农村社区侧重于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职能,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四)正确地处理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五)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依托

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才会有更大空间。

(六)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爱民.中国城市化:田野研究与省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吴学明,王荣启.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1).[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4]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5]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由注重小城镇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由单纯注重小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由单纯注重小城镇自身完善和发展,转变为注重城镇间的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由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办法和多方面的力量;尊重经济规律,不搞一刀切。

2、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配套政策。一是户籍制度。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专非”指标限制,不收取入户费和增容费,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中心建制镇建设。对复垦的旧村庄用地,免收农业税、特产税和集体提留。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四是税费政策。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3、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下载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

    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 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 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

    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XX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6-24 09:01:00 ]作者:姚荣编辑:studa20摘要:由美国2007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企稳,国际经济出......

    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

    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已经过了许多年,然而社会的认知度并不高。回顾民办学校走过的路,可谓举步维艰。我在民办学校工作多年,最深刻的体会是民办学校的生存......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剖析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赤峰市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城区已由建国初期偏僻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