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和虎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专业71006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过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城镇现状城镇发展
正文:
1、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
1.1农村城镇化能够缓解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矛盾,为农村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人口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耕地上的农产品产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土 地承载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土地资源的供给则几乎具有完全刚性约束,人们因此要么过度开荒垦地、围湖造田,要么对耕地进行掠夺式耕种而毫无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不断下降,最终离不可持续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城镇化则是打破自我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单纯依赖耕地的结构转换,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农村工业化至少从几个方面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一是新产业贡献,即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其增长使人们获得了土地以外的生存消费品来源,即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因其对农业初级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而产生了大量的附加值;二是人口空间转移贡献,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处,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地关系得以改善;三是在农村人口份额降低和人地关系改善后由于农业能够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剩余(或农产品商品率)将可望大幅度上升,从而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继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以土地换发展,同时比非城镇化式的分散建设节省耕地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非农化既是经济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普遍现象,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因。乡镇企业、其他非农产业及其就业人口和相关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势必会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学术界人士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有效率、合理地使用耕地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应当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一种“侵占”或“浪费”土地的现象和过程。诚然,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土地,但这种占用是为了满足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集聚和发生的需要,在这部分被占用的土地上将创造出比它用于农业生产产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这种“以土地换发展”的城镇建设是必要和值得的。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比天女散花式地分布于广大的乡村更能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基建和项目耕地占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会增加城镇建房占地,但在增加这部分占地的同时,能节约更多的农村人口建房占地。根据管理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析匡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就
业和生活用地)是80~100平方米,即0.12~0.15亩。来自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信息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人均宅基地占地情况是,北方80平方米左右,南方50~60平方米。此外,乡村建设用地还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二、三产业用地,这部分占地与农民宅基地面积之比为1.5∶1。换言之,农村人均宅基地加上乡村建设用地,北方超过160平方米,南方超过100平方米,明显高出城镇建设和住房占地。
建设部的统计还表明,每个城镇人口实际所占用的耕地为7~17平方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大约1/3是耕地。此外,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可以节约建设用地5%~10%,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要比农村建设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通过村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将使农村自然村落从28.9万个缩并为2.03万个中心村和3.11万个基层村,仅是这种初级层次的村庄合并和村镇规划如能全部实现,即可增加复垦耕地约300万亩。
1.3 农村城镇化既可以缓和大城市过度集聚所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由于人口大量膨胀,微观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超载能力及城市管理水平,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不堪、住房狭小紧张、环境污染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两极分化、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几十年里,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除了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层人士对国外的“城市病”心有余悸而在中国采取限制性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因此,在80年代农村改革使大量隐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而不得不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中国倡导的是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布局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浪潮中形成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集镇发展无序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方式病态化”等“农村病”。这样,在避免“城市病”的同时,却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非持续发展。顺应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民市民化梦想的需要,适度规模、科学规划地大力发展中小市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既可缓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引发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在使非农产业取得规模、集聚效益,城镇生活环境优化和进城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引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2.1 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
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2 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2.3 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2.4 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2.5 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3.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要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综合开发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
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一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沉着建设用地。
3.4 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3.5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应当减少对这些企业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加大融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投资。
参考文献:
[1]:柳随年
[2]:
[3]:
[4]:《管理世界》
第二篇: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二0一0年八月
第三篇: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几点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几点建议
根据“**”主题教育工作部署,我于12-13日在**村通过实地察看、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调研,现将报告情况总结如下。
近些年,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民众的意识也有很大的提升。客观的讲,成效显著,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城镇中心及周边地带、公路两旁环境卫生秩序井然。但是,在农村地带,环境卫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环境卫生综合指数还有更高需求,如:农村灰层比较大、畜禽养殖粪便存在等等,这与各级政府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愿望还有差距。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房前屋后乱扔乱倒现象偶有发生。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村民的环境维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乱扔的习惯一时间难以根本扭转,偶有发生。
2.焚烧垃圾影响大气环境时有发生。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种菜,有些种花,为了获取有机肥料,将部分生活垃圾焚烧以获取育种有机肥料。比如:在农村人们割完韭菜就习惯性的施用一些燃烧后的草木灰。
3.灰层问题在农村比较突出,灰尘都很大。大家普遍反映,现在村里干净了,但是灰尘一直都很大,特别的在农忙的时候,收割机、运输机等农机从田畈回来以后带了大量泥土,干燥以后,一旦起大风,灰尘满天,家里一天时间都落一层灰。
4.畜禽放养排放的粪便会滋生一些有害细菌。在**村,现在全面禁牧,家家户户都不养牛了,但是狗、鸡、鸭、鹅还是普遍养殖,且是放养,排放的粪便不及时处理除对环境卫生产生一定影响外,在特定环境下还会滋生一些病菌。
5.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大量燃放,污染甚是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烟花爆竹越买越大,越放越多,在喜庆的日子里尤其是春节,似乎放不完、比赛放,大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几乎没有清新空气,呼吸都困难。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及相关对策
1.村“两委”干部没有高度重视。该村环境保洁工作是由乡里统筹安排,由保洁公司在全乡轮流清理,基本保持在一周以内一次,那么平时的管护就要由村里的保洁员来维持,但是村干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是乡里的事。这就需要乡里建章立制,蹲点、分管领导要常态化督促,促使村里引起重视。
2.村民的思想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引导,但是对村里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够,村民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这种意识还没有树立,随手乱扔还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长效的宣传引导机制,将宣传教育普及到每个人,以帮助他们树立爱环境、爱卫生的意识。
3.建队伍、建制度。建立完善村民理事会及老年协会,充分发挥他们在督促村里环境卫生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保持,定期进行各种评比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后进,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让环境卫生靠大家、好环境大家享蔚然成风。
4.加强监督督促,进行科学考核。虽然县里年终会进行督查考核,但是乡、村两级没有抓常的意识,热衷于在检查考核时突击,比如:村里一有卫生大动作,村民都知道是上面要来检查。所以,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完善督促检查、评比考核机制,要采取不打招呼直接入村的形式实地督导检查。乡一级要将此事抓常抓长,要久久为功,取得效应。
近来年,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但也还或多或少存在短板,但我相信这都是暂时性的。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及群众的广泛参与下,随着宣传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村民们逐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环境美好、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太极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已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二)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三)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四)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但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地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村民自治侧重点在管理,而农村社区侧重于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职能,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四)正确地处理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五)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依托
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才会有更大空间。
(六)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爱民.中国城市化:田野研究与省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吴学明,王荣启.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1).[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4]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5]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由注重小城镇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由单纯注重小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由单纯注重小城镇自身完善和发展,转变为注重城镇间的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由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办法和多方面的力量;尊重经济规律,不搞一刀切。
2、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配套政策。一是户籍制度。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专非”指标限制,不收取入户费和增容费,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中心建制镇建设。对复垦的旧村庄用地,免收农业税、特产税和集体提留。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四是税费政策。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3、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