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1: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

组织员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是党建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如皋市委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主要做法

1.组织联网,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机制。按照“有利于实现全面覆盖、有利于加强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一是探索建立“联建型”党组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模式,将具有互补带动作用的村与企业党组织合并建立联合型党组织,着力发挥“联建型”党组织在开展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实现共同发展。石庄镇凤鸣社区党支部与老县属镇社区石庄社区党支部通过建立联合党总支,既“借船出海”发展了自己,又“并驾齐驱”实现了双赢、带动了别人,得到了双方辖区党员群众的赞扬。开发区柴湾社区(与如皋市吉奥思家纺有限公司)、搬经镇湖刘社区(与如皋市透平叶片制造有限公司)等新型城镇社区通过“以企带村”建党委,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同发展”的目标,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近年来,全市共组 1

建“联建型”村级党委11个,其他所有村(社区)党组织都升格为党总支。二是推广建立“产业型”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依托花木、蚕桑等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上设立产业型党组织,使产业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产业型党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市共组建“产业型”党组织207个。高明镇蚕业协会打破村与村的界限,组织12个村(社区)的蚕业合作社和富民公司成立党总支,充分发挥了凝聚、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了该镇蚕桑产业的进一步提升,2008年,协会农民人均增收一千多元。三是探索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推行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开展“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主题活动,扩大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设。以工商集中区党建工作站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对工商集中区、社区、协会、合作社等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推广在工程项目上设置党组织的成功做法,近年来组建“流动型”党组织13个,江苏六建集团党委在各建筑工地党支部开展的“脚手架上党旗红”活动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2.整合资源,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机制。加强城乡党组织合作互助,既突出以城带乡,又注重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一是聚焦全面小康建设。关注经济薄弱村和班子软弱村的党建工作,通过实行党建重要工作“备案制”、重点工作“助推制”、督查推进“定期制”、政策扶持“激励制”,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借助“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等平台,不断加快小康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坚持“组织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互补、科学发展互促、脱贫解困互联”的要求,全面实施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程,开展“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活动,通过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仅2008年,市级机关部门就资助结对村资金3074万元,帮助新建高效种植园区294个,养殖园区186个,帮助新办公司制企业763家,非公司制企业1205家,个体工商户7351个,培训劳动力65563人次,转移劳动力28236人,资助贫困生1513人。三是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乡党建一体化考评体系,对城市党组织侧重考核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发展、服务沿江开发、服务效能提升等指标;对村级基层党组织从村和社区的不同实际出发,侧重考核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业化和聚居化等指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努力创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

3.科学配置,建立城乡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配置城乡干部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干部培养链,不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着力延伸机关干部培养链。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形成城乡衔接的干部培养链。先后制定下发了《百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意见》、《关于激励干部在经济一线建功立业的意见》,对在到村任职活动中考核排名前列的人员,予以记功和嘉奖,2008年有5人记三等功,12人受到嘉奖;对于帮扶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年轻干部,经考核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提拔重用到市级机关部门、镇担任领导班子成员,2008年,有13名年轻干部被提拔为副科职领导干部。2010年又选派20名机关科级干部到“三弱”村(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担任第一书记。二是着力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派遣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工作,实施百名科技人员“驻点兴园”工程、大学生村官“双带双百双促”创业工程、大学生村官“头雁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积

蓄后备力量,优化了农村人才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增强了村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三是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推广“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如皋市委新闻网、如皋党建网、如皋动态、镇党校、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即分类培训百名村书记、分片培训千名村定职干部、分镇培训万名党员),提升党员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种养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4.改善民生,建立城乡一体的服务群众机制。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上,大力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扎实做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一是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每户两次家访制度、群众意见办理反馈制度,并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民主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搭建联系服务平台。在2007年全市332个村(社区)普遍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以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与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将卫生、民政、警务、公交、计生、劳动保障等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整合进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将农资、农药、农机、兽牧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和电信、邮政、水电、超市、快餐、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商贸物流等市场化便民服务项目集聚到村(社区)服务中心100米(半径)核心服务区内,着力打造“1公里(半径)农村公共服务圈”,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突出联系服务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服务网络。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子女上学等服务,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关注困难和弱势群体,切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5.以人为本,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关爱机制。以强化核心、凝聚人心为主要目标,坚持党内关爱工作城乡同布置、同待遇,格外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在七

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在入党、任职纪念日,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发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让他们倍感亲切和温暖,使他们与党组织更加心连心、心碰心、心贴心。二是在生活上补助。提高离任村干部补助标准和老党员定额补助数额,增加大病医疗报销比例和门诊定额补助标准,建立“党员阳光关爱基金”,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实施老党员危房改造工程。2008年市级筹集党员关爱基金近400万元,帮扶困难党员1272人,改造老党员危房126间。三是在创业上支持。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参加的困难党员帮扶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他们进行结对,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扶持,推荐困难党员及其子女到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中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今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已支持困难党员1680人次,帮助213人落实创业发展项目,形成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

二、几点启示

一是要坚持“线”与“面”相结合。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是“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必须把统筹党建的各项工作有机融入到本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坐标,找到抓手。要增强党建的先行意识,及时捕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抓好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有效整合党建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要坚持“统”与“分”相结合。统筹城乡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既要统筹推进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分类指导,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各领域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城乡一体化党建的整体水平。在“统”“分”结合中,要把推进统筹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内容,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改变各自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

三是要坚持“近”与“远”相结合。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过程。既要立足当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性特征,抓住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发挥城市、企业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服务农村基层上取得实效;又要着眼长远,敏锐把握影响推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谋划制定工作规划,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要注意把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为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第二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

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按照市、区部署,我们启动了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到6月7日,试点中难度最大的企业占地和村民住宅腾退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并且实现了零上访和零强拆。4月启动的承载回迁村民安置任务的京旺家园建设进展也非常顺利。回顾望京村的试点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这对于我们全方位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体化战略不无裨益。

深化认识,坚定一个具备超强凝聚力的发展机遇理念,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着力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经过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论述的再学习,经过对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再讨论,经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再研究,经过对我乡特别是望京村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再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次,搞明白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意义何在。时下,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市委市政府之所以特别重视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不失时机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状态,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公平状态。而试点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可以为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再次,要搞透彻推动试点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追求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差距。我们主要是抓住“六个契机”,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实际问题:抓住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现代企业聚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居住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抓住社会保障事业一体化的契机,加速转居转工进程,扩大村民社保覆盖率;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绿化美化建设,拉动休闲旅游产业;抓住市场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契机,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收入水准;抓住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管理体系转型,推进行政效能升级。

创新思路,打磨一套具备超强吸引力的人本安置政策,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我们经过长时间打磨后出台的两个区域性法律文件———《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地切合了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了试点村村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支持一体化的热情。一是全过程贯穿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拆迁腾退补偿安置工作,我们多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干部对望京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归类后的46个热点问题和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关注问题提交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利用《试点特刊》作出统一的公开解答。如搬家费的确定,违章建筑的处理,原住户和外迁户的补偿区别等,都是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参照周边地区腾退补偿安置做法,参考经济、法律等专业人士建议,经向人代会审议后形成的政策条款。使得政策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试点村的实际,并通过报纸、手册、广播等方式正式发布实施。二是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腾退补偿安置的政策。望京村试点政策,凸显了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凸显了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力求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如预留5万平方米建筑底商和新望京公园10万平方米公建用地的探索性做法,为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打下了基础;鼓励选择定向安置的村民迁到建设中的现代化居住区———“京旺家园”的创新型措施,基本可以确保动迁的望京村居民身份改变、生活环境改善、收入渠道拓宽等目标的实现;人与户的认定、宅基地的核准、住宅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取相同地区的最高值,年满18周岁以上未婚青年可以购买100平方米安置住宅等条文,都较大幅度地突破了其他类似地区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异地购房补贴、周转房补贴等特惠性政策条款,都贯穿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腾退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三是充分满足特困群体及个体安置的意愿。望京村试点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和一些住户实现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这也成了政策中受人瞩目和称赞的亮点之一。例如,我们针对一些人均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困难户,制定了可以人均购买50平方米的照顾性政策,这是其他地区的动迁村民不曾得到过的优惠。同时,我们还针对部分村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制定了允许自主选择定向安置或货币补偿安置的政策,突破了周边地区动迁要么是定向安置、要么是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条款,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群众谋福祉的政策方向。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以小集镇建设切入,抓出新农村建设亮点

云县12个乡镇有7镇5 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镇的建制逐步超过乡的建制。目前,乡镇所在地将在近期全面实现油路通县。市委常委、云县委书记余炳武于今年春季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大多数村委进行系统调研后,召开县四班子领导会议,提出全县要迅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实施。云县农村通达工程遍布全县,国家直接对山区农村投入巨额资金搞公路建设,既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的交通问题,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通达工程有机结合,是乡镇、村委干部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云县提出民居改造必须本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进行建设,自然村民居改造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镇、村委重在引导。民居改造不再重复简单地“换瓦”,要一次到位,杜绝农民重复投入加重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要,但实施更重要,现在的自然村,农民居住太拥挤的疏一下,太分散的聚一下,离公路太远的单家独户搬一下。乡镇、村委引导的重点就是逐步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向交通便捷的乡村公路沿线,向镇、村驻地和集市靠拢,引导那些处在高寒、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地带的农户逐步向交通相对便捷的地方靠拢。村民所用宅基地跨组的由村委协调挑换,跨村的由乡镇协调挑换,跨乡镇的由县直主管部门协调挑换,总原则把握所用宅基地与耕地必须占补平衡。

扩大小集市规模,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路成商、因商成集、因集成镇”这是农村发展的自然趋势,云县因势利导,将国家巨额投入的通达工程与历史形成的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使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融入偏僻的山乡。在乡镇所在地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每个乡镇均选择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镇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街”,漫湾镇昔宜、涌宝镇分水岭、晓街乡万佑山、大朝山牌坊村、茶房乡的桥街、大寨镇的新合等,小集镇发展势头强劲。新打通的忙怀至后箐的公路、月牙地至岔河街的公路,将成为云县东南片区城乡一体化的又一条经济线,成为沿线村组农民的致富路。在涌宝、忙怀、后箐接壤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分水岭的小集镇,3乡镇农民逢集日在此交易赶集,小镇上一些农民首先富了起来,去年以来,小镇上一下子矗立起数十幢“小洋楼”。基层干部因势利导,扩大集市,促使农民建设新居的积极性向周边村寨辐射。

大干沼气建设,推广洁净能源,让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

县委指出,沼气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全县今明两年每年的硬任务是新建15000口,使全县农村沼气池在近期内达到45000口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来抓。县委要求基层干部给群众算一笔账:建成一口沼气池,仅柴薪一项每年可节约300元以上,相当于耕种一亩中等肥力的旱地,加上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所节省的劳力,沼气将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村民管好用好沼气,将组建全县沼气协会,由使用沼气的村民筹资,县上给予适当补助,由协会组织为村民维护、维修沼气设备,使所有的沼气池都能发挥效益。县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硬任务,县对乡镇的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走进如今的云县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庭院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了,昔日那种烟熏火燎,墙壁黝黑的“老屋”已逐步变成民居的历史,农民切实感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代人可望可及的现实

11月26日,市委书记李国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走出会场,深入现场,专题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等问题。会议强调,全市要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把最佳宜居城作为8县(区)、孟定镇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基础和主线,利用一切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市委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创业环境”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湖两坝一园一水”要求,结合临沧城核心景观区项目,临翔区将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深入到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片区、文华后山,现场听取临翔区对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方案和临沧城引水入城工程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

常委会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提出,全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上,应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眼光,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重新认识临沧、解读临沧、定位临沧。目前,临沧城市建设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拐点,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临沧城镇的面孔要突出鲜明个性特色,突出不可被复制性;临沧城镇的原有规划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材,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大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理念和创意来修改完善。

常委会提出,在临沧城市规划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上,规划定位要尊重科学,以专家、机关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来集中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刻思考、深刻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城市功能定位要遵循化繁为简,简单战胜复杂,要把最佳宜居城作为全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核心、主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最佳宜居城是本,其他特色为枝;最佳宜居城是“红花”,其他特色为“绿叶”。

常委会提出,社会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势之下,人们更加怀旧,更加愿意返璞归真,所以,临沧建设以“凤翔天籁”命名的“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是“反弹琵琶”的思路和举措。主题公园将通过包括基础设施、道路、田地和一系列的景观来展示和表达农耕文明的艺术。主题公园在建设思路上,应选择永久保留1300多亩田地,建设永远的田园风光。建设模式上要采取主干道路政府建、饮食娱乐设施招商引资建、田地留给农民耕的模式。农耕文化古朴,看似笨拙,建设中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做奇景大观,要体现拙中见巧、拙中生奇,使主题公园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为一体。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具有动静结合,强烈的竞争和相对的安宁结合的特色效果。在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都市文明的不断繁华、农耕文明的永远保留下,三个文明将相互传承、衔接、映衬,临沧将是一个在喧嚣中有宁静、在宁静中有成长、个性化突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最佳宜居城市。

常委会要求,农耕文明主题公园规划中,要把周边村寨纳入规划,并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机部分,迅速形成新农村新社区。社区规划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绿化和路网建设要形成一个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过渡带。在城市建设中,临沧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不要把城里的农民不断地往城外迁,让城外的人不断往城里涌。临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创新机制,认真研究科学的补助政策,走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作为社区进行规划,让农民自拆自建,把农村变为居民小区这条路子。主题公园建设第一要先做路网,要全部建弹石路,两边镶上标准化条石,保留土护坡。主题公园内的田不能大开大挖,保留土田埂,保留梯田景观。第二要引水入园,把水网规划出来。第三再来研究用哪些景观、哪些文化符号来表达农耕文明的理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专家来研究、论证。引水入城项目中,首先要把水引来,然后集中使用。引水入城不是引水灌溉,而是要以水作景,以水招商。要通过引水入城,用一半流量的水集中把8号路打造为临沧城水景街,用另一半流量的水打造西门公园。在水景街道路建设中,应遵循新城区房让路、老城区路让房的原则。

常委会决定,市政府为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临翔区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两个项目建设要创新机制,迅速启动。相关具体规划不要停留在图纸上,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讨论、完善、提升和完美它。交通局要尽快确定项目中两桥的桥位,尽量不建平板桥,多建有特色的、赵州桥式的石拱桥、文化桥。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好项目建设。

常委会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临的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分管农业水利工作副市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临翔区政府负责人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选派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在最后半年里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选派任务,本人于5月19日至23日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批选派干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同时现场参观学习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村居情况。培训知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紧张的学习培训,本人收益匪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务必做到先行科 学规划,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避免重复乱建。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物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农民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要靠农户个人的努力,二要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办不到的,如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打井、修桥、修路、建校等等。集体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或者是从农民口袋里掏,是不现实的。尧南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办好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一条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路子。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村办集体企业—惠黎酒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好物质保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要结合本村实际,要因地制宜,把握住机遇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农业种植(蔬菜)、养殖业(鱼、鸡鸭、猪)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流转。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更没有现代化。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如农民蔬菜合作社)。这样,通过土地的流转使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协会)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用公司+农户的方法,调整结构,推广区域化种养,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村干部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在创新选任方式、提高培育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思路建设新农村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挂职学习锻炼的思考

绿春县大水沟乡人民政府——朱泽和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和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发展差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发育程度、国民享受的文明程度和公共待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的原因。如沿海、坝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而内陆和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难度较大;二是自然资源优势原因。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较快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三是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原因。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因。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五是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下,政府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量资本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六是产业布局的原因。我国大量的加工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而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在城市所在的大量的公司和企业里;七是投入不均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建设的投入而轻农村建设的投入;八是体制机制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存在着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上的不一致,农村土地等一些价格“剪刀差”仍然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规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追求的进步和文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直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从渊源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另一种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著名英国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苏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的论断。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基础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最终结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个乡村建设成城市,更不是把某个城市搬到某个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要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和发展乡村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内容是:“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市场的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一样,都是农村,都是说城乡的统筹,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点:一是建设的阶段时限期有区别。在我国,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时间(1983年)早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2005年),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初始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小过程;二是衡量的标准和要求的高度不同。新农村建设是按照“二十字”方针,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设农村,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建设一条农村卫生路,新农村建设项目只要人踩上去泥不脏脚,容易打扫卫生,村容整洁就可以验收了,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卫生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标准外,还必须要达到拉着20吨水泥的车子压过去保证路面不烂;三是规划不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个别的、孤立的村组的规划,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因此,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上项目,搞花样,迎付检查和验收。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围思路,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稳,以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去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设的水平。

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就目前开远和绿春而言,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扫除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日趋平等、国民待遇日趋一致;《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颁布,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民主听证会制度等等,不断扩大了村民的民主和权力,健全了法制,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正确领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续30年,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为农村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活跃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铺平了道路。

(二)、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和投入不断向农村加大,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税费制度改革,解除了农村所有的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综合植补,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了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项目、扶贫开发项目、挂勾联系扶贫项目、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国家对边境村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农村的公益事业、农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夯实;金融体系的市场运作,农村小额贷,扶贫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拉动了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三)、农民强烈的发展愿望,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麻木乐观的状况,转化为现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要你发展,逼你发展转变到了广大老百姓我要发展,我求发展,我抢项目等等自我发展的行动上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当中来,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大地的不断传播,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城市文明得到了渗透。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和开展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训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家电进村入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听广播看戏难的问题;不断实施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建设、程控电话网络建设、手机信号机站建设,不断扩大了农村的信息覆盖面;重视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大力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实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不断的渗透,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接受,具有一定先进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之类的个体经济、么营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种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基地等等异军突起,甚至一些村办企业,如荼叶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陆续发展了起来,一些农资连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食品药品销售连锁店等个体工商户纷纷入驻农村,从而发展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培训了农民的技术和培养了农村的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增产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城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上了“洋房”,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上了富裕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得到了渗透。

五、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道路交通是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劲之一。道路交通是连接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交通不通一穷不通,交通一通万事享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道路交通来搭桥,由道路交通来拉动,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交通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好连接城乡道路交通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是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要企业的理念培植和发展产业,把公司企业建在产业链上。城市和农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乡镇是农村的组成体,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为主,生产农副产品的事业就是农业。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化了就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造和管理农民的问题了。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农村是培植和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企业的理念培植、布局和发展产业,把企业或公司建在产业链上即农村上。就是说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制度,加快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乡村工业化,村落企业化或集镇化;产业培植和布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培植和布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适宜发展某种产业的区域集中连片地布局和发展,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的企业公司建在基地上农村里,从而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培养农民的技术,留住农村的人才,拉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目的,把广大农民从单纯的劳作而劳作、生产而生产的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服务的新型农民;三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特别是目前我们山区尚未完全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条件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发展,立足要稳,站的要高,看的要远,要充分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但要高于新农村建设,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要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四是整合资金,夯实基础。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剌激消费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等一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这些项目特点是:点多面广,建设任务多资金少,做深做实比较难。所以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跳出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圈圈套套思路,充分利用、整合项目和资金,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变化发展的需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七要强化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本本模式,在中国,只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八要强化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广阔的农村,有13亿人民,8亿人民在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权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好途径。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市长 在市长论坛发言 2009年11月

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龙头带动、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着力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规划,不断改革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规划,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建设管理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规划,城镇“摊大饼”无序扩张,乡村规划严重缺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域城市理念,将市域*.**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制定城乡建设管理一体规划,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推动城乡整体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比如,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方面。2004年,按照构建城镇群发展格局、走廊式城市形态、多中心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结构原则,提出规划建设**个中等城市、**个新型小城镇、***个农村新型社区、****个聚居点,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小城市培育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城市化纵深发展带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2004年,从***个建制镇中,筛选确定**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目前这些优先镇都已成为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风貌突出的小城市;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的***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乡新型社区,近**万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又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总结提炼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制定实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划建设了一批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和农家院落,实现了新农村规划的创新和突破,并在全市全面推广运用“四性”原则。

又如,在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方面。2003年以来,按照城乡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思路,积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以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城乡全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

再如,在城乡一体管理方面。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实施城乡规划一体管理,从2005年3月开始,连续三年出台文件,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层面涉及城乡的规划统一起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张图、建设管理一盘棋。实施城乡交通一体管理,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与旅客运输分隔的管理体制,建立既管城又管乡的新体制,实行近郊公交化、远郊客运化,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实施城乡水务一体管理,整合所有涉水部门职能,打破城区乡村管理界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目前,从城市供用水到城区河道管理、防汛、水环境治理、水产业发展,水务局都要全程负责。

二、城乡一体化地规划产业发展

传统的产业规划在城乡产业布局中缺乏统筹考虑和有效衔接,产业发展雷同、区域

间无序竞争等情况较为突出。我们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理念,一体规划全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比如,在引导产业集中发展方面。2004年,出台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个工业开发区,调整为**个集中发展区,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2008年,出台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明确要求实行“一区一主业”,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集中度达**.*%。2008年,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按照“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企业向聚集区集中。

又如,在引导产业集约发展方面。着力强化各类用地规划刚性约束,积极开展园区闲置土地清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用地控制标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斗硬税收、产出效益等协议内容,不断提高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有力提升了全市工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鼓励发展政策,加快建设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空港总部基地和龙潭总部城等总部经济区,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在税收贡献、拉动投资上的综合带动效应,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投资强度达到***万元/亩,税收强度达到***万元/亩。

再如,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终端产品,以Intel、中芯国际、友尼森、富士康等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IC设计、制造知名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着力打造以东软、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围绕我市一汽轿车、四川丰田、吉利轿车等项目,积极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光电光伏、生物医药等**大产业集群。发挥西南地区金融中心优势,大力引进吸纳金融机构,目前已有英国汇丰、美国花旗、法国安盟等***家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入驻我市,多层次、多结构金融业集群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三、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公共服务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严重失衡。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肩负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的发展权益。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的设计理念上,坚持从生到死全程服务。关注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焦点,实行“量身定做”,努力将优质公共服务覆盖人生全程,确保市民生老病死都有基础保障。出生阶段,出台《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年)规划》,全面推行出生缺陷干预三级管理。儿童阶段,2003年以来,相继出台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等政策,较好解决了孩子成长父母最担心的教育和生大病两个问题。成年阶段,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就业援助******”体系,政府承诺困难人员不挑不捡**小时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想干活的人都能工作。老年阶段,着重健全完善城乡社保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2008年,结合耕地保护基金的建立,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城区老人床头就有直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键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上,坚持城乡覆盖均衡配置。将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谋划,统一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针对农村薄弱的教育基础设施,2004年,我们以国有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由市财政投入项目资本金,同时申请国家开发银行长期贷款,一次性筹集到**亿元建设资金,实施了***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总面积***万平方米。原本需要多年才能破解的历史难题,我们只花了*年多时间就成功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实施了***个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具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公立卫生院已成为我市农村最漂亮的风景。

针对农民匮乏的社会保障,2004年,在没有上级财力支持的情况下,率先在全省全面推开新农合,让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医疗保障。2008年,我们出台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对接办法,实现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享受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服务。

比如,在公共服务提升发展上,坚持扩面深化全面发展。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的基础上,以扩面提升为重点,完善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努力将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引向农村,促进城乡社会全面进步。

2008年,面对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我市在财政异常紧张情况下,仍然拿出**亿元,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明确每个村(社区)每年都有**万元以上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通过区(市)县融资平台放大规模,较好解决了投资额度不足问题。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允许用好融资杠杆,提前把未来几年的财政投入集中安排用于现在发展,具体项目必须民主决策,由群众说了算。我市双流县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市场竞争,试行村级公共服务由政府购买,村民民主管理,达到“办事不养人”,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后,我们将农村教育重心转移到强化师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上来,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定期服务,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努力消除城乡教育“软件”上的差距。

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要科学制定城乡一体规划,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全域一体。始终着眼建设*.**万平方公里大都市区,推动市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

二是坚持规划龙头地位。突出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始终以规划为先导,积极谋划和推进各项建设,引领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规划开放编制。广泛借鉴国际国内规划编制的先进理念和办法,聘请国际知名的规划单位和专家参与规划编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规划,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

四是坚持规划衔接互通。高度重视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做到市域三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增强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五是坚持规划刚性执行。规划一经批准,就是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变更,坚决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真正使规划成为“城市宪法”。我市是全省人民的省会。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借鉴本次论坛成果,加强同

兄弟市州的交流,坚持“两个率先”、“两个带动”,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努力为全省“两个加快”多做贡献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3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3 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3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3 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4 4.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4 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4 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5 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5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5 4.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5 5.参考文献„„„„„„„„„„„„„„„„„„„„„„„„5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内涵二元结构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农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响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经济升级和产业爬升也受到了落后农村的拖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城乡一体化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较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收入。因此,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谓“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就其具体内涵和定义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社会学者、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譬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涵义,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应当包含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即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等等各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人为地把我国分割成市民与农民相区别、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社会。在城乡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这种二元制度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同时在公共财政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扩大,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中指出 36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 2/3 或更多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比例。2003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左右。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农村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足,小城镇发展进程不快。城乡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大型动力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教育和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完全由财政投入,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极其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更是城市和农村两重天。近几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绿化高标准,街道成倍地加宽,住房面积成倍地扩大。而在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亟待解决。

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

政府决策者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发展规划要力求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从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具有方向性、实践性,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服务海外服从于区域一体化。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桥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向农村传递信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对农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投入。4.2.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已是一段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生活工作城镇化,但身份却没有城镇化,人为地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使农民的身份也进城,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并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 程水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高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5).[5]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7]王玉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服务型社区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8]维普资讯网

[9]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一个重大治国方略。

牧区作为农村的特殊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就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差,牧民增收缓慢,草原退化严重等一些既迫在眉睫,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又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为正如××这样的小县提供了一条光明发展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

牧区的地理特点是: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县乡、乡村之间距离平均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牧民居住简陋,生活费用高、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社会发展形态为:信息封闭,广大牧农民群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牧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的工作重点。

针对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突出问题,××县集中力量,筹集城乡建设资金,把乡村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当中,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步推进牧民县城定居工程,在县城建成城乡居民共同享用的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全县90%的牧农民在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20平方米,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城市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传书到移动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畜牧业增值增收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牧农民在原有的条件下依靠仅有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已经有限。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县畜牧业产值仅占地区性生产总值的6,相反,县上每年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5补贴和支持畜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牧业领域的富余劳动力从牧业中脱离了出来,政府适时引导他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畜牧业经营生产,培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种草养畜基地,引导支持从事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引导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不但发展了经济,而且,增加了牧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县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7:1,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7:59:34,畜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产业化得到逐渐兴起。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得以恢复。长期以来,由于畜牧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一些牧民群众不得不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因而,草场植被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和农牧业以外的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既要让牧民增收,又要让草原上的负载减下来,出路只有在城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牧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并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2%,由于牧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转移,从事一线生产的纯牧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有效地遏制了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

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城市发展与牧农村发展相脱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二元经济”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县在实现牧民县城定居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

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青壮年在一线放牧,老年人在县城养老,儿童在县城上学,使城乡人民得以共享现代文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是缩小了城乡差别。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1、改善牧区一线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十分必要。牧农民城市定居后,拉大了居住地的距离,交通不便,县城与牧区之间物资流通、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正常生产。此外,牧区一线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牧业一线生产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牧民费用加大。

2、牧民从业难度增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就弱。加之牧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生活,而牧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就业难度增大。

3、牧民传统生活习惯与城市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虽然牧民基本实现县城定居,住进现代化生活环境,但把农牧民培养成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牧民,还需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农民身份(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针对××县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今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一)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搞城市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扩大投资上求突破,大力推进“项目强县”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要在进一步培植新的财源上下功夫,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大资源勘探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体系。三要通过项目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拉动县域经济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筹融资力度,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加大县级财政对牧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要不断拓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建设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发展民族经济,拓宽牧民从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一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根本出路,以民族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二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牧农民向种草、养殖、加工、流通方向发展,形成草原繁殖、基地育肥、市场交易、加工增值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从而使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三要以启动民族旅游业为龙头,搞活三产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三产、拓宽就业的重要渠道。四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定期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一要加强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文明素质。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本质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不断探索经验。

下载(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寿光市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院调查组(2010年5月) 编者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

    关于龙口市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推荐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龙口市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解亚楠 方小教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7期 摘 要 县域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县域......

    分水镇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分水镇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切实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城乡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找到破解二元结构、三农难题的“钥匙”。 一、深化对......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

    对推进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对推进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

    曲福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曲福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 按: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新时......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主要反映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同时还提供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社区发展等有关信息,为各级政府研究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