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恩施州: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恩施州:着力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体系
近年来,恩施州按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不断统筹城乡党建要素,强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效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平衡发展。
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城乡工作一体化
州委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习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了城乡基层党建“一盘棋”的理念。州委下发了有关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的文件,并明确了行政村“结对共建”“七个一”工作任务,即:建强一个村级班子、制定一个长远规划、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壮大一项村级集体经济、建好一个村级组织阵地、健全一套村级组织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州级领导干部实行“六个一”的联系点制度。即:一个州级领导干部带3-4个州直单位联系一个县市、一个贫困村、一个党建联系点、一个重点企业、一个重点项目、一个产业基地。在州委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恩施市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一公开”为载体,广泛开展 “三联五送”活动,即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乡镇干部每人确定一个村级组织联系点、联系1-2户贫困户、联系一个产业带头人或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送政策、送信息、送思路、送服务、送资金,建立运转协调、服务“三农”的三级干部服务网络。利川市开展“机关支部帮扶农村支部,富裕党员帮扶贫困党员”、“连心共建”等活动。建始县开展了以“机关联村、党员联户;党组织争创先进,党员、党建指导员、村干部争当优秀”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巴东县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双百双千双建活动,即由100个部门帮扶100个村,建立党建示范村100个,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党员示范基地100个,培养1000名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培养1000名党员致富能手。宣恩县出台了《宣恩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宣恩县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通知》,建立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新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全力抓、组织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责任体系。咸丰县开展城乡互联互助“百村千户”活动,即组织县直部门和民营企业联系帮助100个行政村党组织,组织县直机关有能力党员结队帮扶1000户贫困农村党员。来凤县开展“十百千万”帮扶活动,即10个县委常委带领100个县直部门,1000名帮
扶10000名农村党员。鹤峰县开展了“双121”结对帮扶活动,即1名党员领导干部带领2名党员帮助1名贫困党员,1名机关领导干部带2名机关干部帮助1户困难户。全州上下构筑了整体联动、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城乡共建工作格局。
创新模式、应建尽建,组织网络一体化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传统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依托支柱产业、农业示范基地,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组织上、行业协会上;依托非公有制企业消除党组织设置空白点,采取对口派驻、系统派驻、按需派驻三种方式选派党建指导员或联系员开展工作。2010年,全州从机关选派了4000多名熟悉党建业务、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确保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实行城乡支部结对联建。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原则,实施党政机关党组织结对联系帮扶村党组织,一帮三年。恩施市从市直和乡镇机关选派干部402人到村任职,其中直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21人。全市共为联系点投入帮扶资金3200余万元,解决实际问题1050个,7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了“五好”标准。建始县409个县直和乡镇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409个村、社区党组织,筹资400万元,确立了烟叶、魔芋、林果、蔬菜、畜牧等40个特色产业,建成产业板块基地15万多亩。宣恩县255个机关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解决了21个村重点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弱化问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2人,发展党员64人。解决了40个村经济发展路子问题,通过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群众发展黄金梨、茶叶贡水白柚等特色经济板块2.6万亩。
双边互动、共同出力,党员管理一体化
鼓励农村党员进城就业、城镇党员下乡发展,对这部分党员坚持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城乡党员共同培养、共同提高、共同使用。利川市充分发挥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党校、“双培双带”基地等,近两年对加3000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本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建立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工作地和居住地双重管理制度,我州各县市按照“双联双管”(双向联系、双重管理)工作要求,纷纷到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并实行在家党员与外出党员“1+1”结对挂钩制度,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目前,全州已在州
外建立单独的流动党员党支部16个。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搭建城乡项目、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平台,加速城乡信息传递。来凤县通过政府搭桥,在县城开辟60多家农副产品、土特产专点摊位和销售专柜,盘活了农村资源,实现了城乡供需对接。
整合资源、城乡互助,扶贫帮困一体化
与村对接,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全州各级党政机关组建农村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与贫困村结对,履行扶贫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两大职责,并将各级领导联系点调整为经济条件最差、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形成了“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工作队驻村”的联动工作格局。2010年,州县两级有1922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结对共建”,共联系2541个村,实现了行政村“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全覆盖。并组建246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246个边远、后进村,投入帮扶资金5270余万元,建成专业村338个。与党员对接,解决党员群众实际困难。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投入帮扶资金12000余万元,结成帮扶对子2.7万个,受帮扶党员3万人。鹤峰县195个党组织、1860名党员与农村 850户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送物资的办法,帮助解决困难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第二篇: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8年4月,**市成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就紧紧围绕“六个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强化统筹城乡党建意识,在组织设置、人才培养、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
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活力。实际工作中,着重从建立健全五大机制上寻求突破。
着眼于组织“活”起来,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机制
打破传统的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党建模式,建立打通联结城乡的组织链。一是设立联建型党组织。积极探索村与企业、村与社区、园区党组织与村(社区)等联建模式,设立联合党组织21个,推动城乡组织全方位联合;在繁昌县孙村镇试行“1+3”(镇党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企业党委+村党组织)党建工作模式,形成纵横融合、有机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二是设立产业型党组织。适应“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农民向新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要求,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建立各类产业党支部2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的500多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增强党组织对新经济组织的调控力。三是设立流动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流动党组织21个,建立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城乡联网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初步建立由单向被动式向双向互动式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党员管理模式。
着眼于资源“用”起来,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取向,就是推进城乡党建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综合运用,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去年下半年,在总结前两年城乡结对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出台专门意见,推动“百个机关联百村”的“结对共建、互帮互助”活动。按照“组织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互补、科学发展互促、脱贫解困互联”的要求,把100个相对贫困后进村作为重点,通过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活动开展以来,城市基层党组织深入结对村召开各类座谈会、宣讲会120场(次),慰问困难群众534名,为村办实事145件,支持资金185余万元;组织125名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学习城市社区先进管理经验。
着眼于干部“链”起来,建立城乡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
干部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干部培养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着力延伸机关干部培养链。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形成城乡衔接的干部培养链。近年来,选派10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有79人提拔重用。去年全市又选聘25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是着力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派遣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工作,实施农村“百千万”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培养造就农村亟需的实用人才。三是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大力实施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两年来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200余人;市、县、乡镇三级每年拿出59.6万元补助资金,选送753名村干部参加函授大专学历教育;选送“五个好”村党组织负责人到韩国学习考察。
着眼于党员“动”起来,建立城乡一体的服务群众机制
围绕改善民生、服务城乡居民,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信访接待日等制度,推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联系卡”制度,把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服务网络,创新服务平台建设,2008年底前全市448个村普遍建立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服务中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在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成64个党员服务中心,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
着眼于人心“聚”起来,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关爱机制
以强化核心、凝聚人心为主要目标,坚持党内关爱工作城乡同布置、同待遇,格外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基本建立村干部报酬、养老保险、离职补偿经费保障机制,在省内率先建立社区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党内互助帮扶资金的筹集、管理工作,2008年市级筹集党内关爱资金近125万元,帮扶困难党员3672人;坚持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参加的
第三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中共新巴尔虎右旗委书记 金钱
新右旗现有基层党委(党工委)13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65个,现有党员2,664名,其中牧民党员827名,占全体党员的31%。近年来,全旗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强力抓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晋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旗市,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2009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2.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双双增长18%,达到13,328元和8,236元,经济总量步入呼伦贝尔市“第一方阵”,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进入自治区101个旗市区前列,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落后传统牧业旗向现代工业强旗转变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右旗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牧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在贯彻执行“发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和充分发挥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模式、彰显特色,不断促进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
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通过思维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了“三建”、“四构”、“五创”、“六联”的“3456”牧区党建实践模式,这些符合牧区实际的做法,为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建”,即强化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着力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思维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强化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印发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读经典系列图书目录》,在旗党务网、政务网开辟干部教育培训专栏,增强了干部在职学习的灵活性。在《组工通讯》中开辟了“一把手谈干部监督”专栏,切实推动了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政治建设。二是认真研究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施了“三包两联”制度,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创新实施了“壮大工程”,确定了嘎查集体积累每年30—40%的增长目标,切实保证了嘎查级集体积累的稳步发展。创新实施了“阵地建设”工程,2009年先后投入40余万元对克尔伦苏木莫日斯格办事处活动室和阿日哈沙特镇、呼伦镇10个嘎查活动室进行了修缮,进一步提高了嘎查综合活动室的利用率。三是创新基层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实施了“一把手”问责制,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基层党委书记和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创新实施了“选人用人机制”,下派旗直12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和选聘48名大学生村官到后进嘎查任职。创新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建立并推行了《优秀嘎查(社区)干部评选奖励办法》和《离任嘎查(村)干部生活补贴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即构建四种功能型社区,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社区服务。一是构建扶贫救助型社区。新右旗在宝格德乌拉社区实施了以项目带动、智力开发、社会保障为主,以教育救助、城乡合作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为辅的扶贫模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低保救助、社会捐助等有效措施,目前已有200余户贫困居民通过发展非牧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构建就业服务型社区。在呼伦社区实施了以就业服务为主,社会保障救助、计划生育、卫生健康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针对社区内下岗失业、优抚对象、孤寡残弱和特困家庭开展行之有效的服务,截至目前社区内已有270余人通过矿山企业、环卫公司、个体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再就业。三是构建光彩事业型社区。在克尔伦社区将各类非公经济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与辖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发展贸易、社会捐助等形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30余万元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构建民族文化型社区。在额尔敦乌拉社区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三届牧民文化节、“中俄蒙巴尔虎文化旅游节”、“天籁之音”青年长调主题晚会、赛音朝克图作品演唱会等30余场文艺演出,有力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显著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
“五创”,即探索五种基层党建创新模式,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注入了活力。一是创新探索基层组织制度。新右旗结合嘎查换届选举成功开展了嘎查党支部书记“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在全旗五个苏木镇的五个嘎查成功开展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试点工作,成为全区首批在嘎查党组织选举中采取“直接选举”和“公推直选”方式的地区。二是创新建立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通过让基层党委书记定期同台述职、接受现场点评等方式,为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互动交流和评比竞争的平台,促进了全旗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创新建立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和带头作用的有效平台。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牧民党员星级示范户”评选活动,推行了嘎查(社区)党组织、党员“两承诺、一公开、一评议”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创新完善嘎查级事项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全旗推行了《嘎查党支部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嘎查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嘎查财务民理、苏木镇代管实施意见》等制度,为全市乃至全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五是创新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在北京大学举办了52名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和各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新右旗基层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级研修班”,成为全区首家在国家重点高校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旗县。
“六联”,即尝试六种联合共建模式,有效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一是产业发展联合式。采取以产业相同或相近的苏木镇、嘎查、社区基层党组织联合为主线,整合了现有资源,推动了产业对接。阿拉坦额莫勒镇白音德日苏嘎查、海拉斯图嘎查和山达嘎查在联合搞起的养牛和蔬菜合作社内建立了党组织,由有威信、有能力、有号召力的人担任产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上对苏木镇党委负责,下对所属的牧民群众负责,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二是优势互补联合式。将具有人力和资源优势的苏木镇、嘎查与发展空间大、资金技术雄厚的旗外企业进行联合,切实提高了牧民群众的收入。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庙嘎查、六村嘎查和东庙嘎查与旗外企业联合兴办了养猪基地、粉条加工基地、马铃薯种薯基地等惠民产业,仅与国际麦肯集团黑龙江分公司合作马铃薯种薯一项就实现产值2,010万元,当地群众劳动力收入就达120万元。三是城乡组织联合式。在社区中选择部分有能力、经验丰富、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与嘎查党组织进行联合,帮助和带动嘎查、社区共同发展。阿拉坦额莫勒镇呼伦社区与塔日根花嘎查,额尔敦乌拉社区与那日图嘎查在2009年年初进行了联合,成立了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共驻共建基地,兴办了旅游、手工艺制作等产业,有效提高了牧民群众收入。四是企地组织联合式。苏木镇与区域内的企业党组织进行联合,借助企业的力量推动苏木镇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阿日哈沙特镇、贝尔苏木分别与区域内的工矿企业党组织建立了共建制度,企业领导干部与苏木镇贫困户进行结对子,实行定期扶持和长效扶贫的制度,通过党组织联合共建,实现了企地利益共享。五是后进转化联合式。建立了以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助困为主要内容的“百名干部下基层”结对共建制度,帮助苏木镇、嘎查、社区有效解决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村务管理等方面的难题。2000年以来,新右旗74个单位党组织的341名领导干部与714户嘎查、社区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后劲嘎查实现了发展壮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项目倾斜联合式。旗直各部门在争跑项目时,均倾斜于苏木镇嘎查社区,以项目促产业发展,以项目带动牧民群众致富。阿拉坦额莫勒镇养猪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和敖尔金牧场养牛基地均是由农牧业扶贫开发项目、产业开发项目联合搞起来的产业,通过各部门的项目支持,苏木镇嘎查、社区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牧民收入不断增加。
突出重点、科学发展,不断推动牧区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新右旗党建工作的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牧区改革发展进程。通过深入开展好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和归纳出了上百条关系边疆牧区长远发展、新右旗繁荣兴盛、牧民群众福祉利益的关键问题,重点在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牧民福祉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实现了牧区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共进、互补双赢”的发展目标。
——着力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坚持走“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针对巴尔虎草原生态脆弱的实际,新右旗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积极倡导现代游牧生产经营方式,在呼伦贝尔市率先推广了流动宿营车和移动棚圈;创新推进实施了“人口收缩转移”战略,解放了牧区富余劳动力,有效保护和恢复了草原生态。我们大力实施畜牧业“增草”工程,出重拳加大清理外来户和非牧户占用草场工作力度,累计收回牧民草场50余万亩,有效扩大了基本牧户生产生活空间;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不断加大了牲畜出栏工作力度,2009年整体出栏率已达到45%。我们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路子,鼓励牧民实施“增大减小、精养少养”战略,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和肉牛养殖。我们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工作,把产业化发展作为推进牧区改革,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出路,深入推进“品牌化战略”,完成了西旗羊肉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确认,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畜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着力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我们尊重和重视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收和借鉴基层党组织和牧民群众的创举,深入推进以草场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方向的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牧区畜牧业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先后成立了阿镇兰旗庙养殖合作社、白音德日苏蔬菜专业合作社、贝尔苏木“大贝”养牛专业合作社、呼伦镇呼伦诺尔畜牧业合作社、克尔伦苏木乃日木德乐嘎查养牛协会等新型合作经营组织。特别是呼伦镇呼伦诺尔嘎查,党支部动员带领全体党员和牧民群众实施联户经营整合草场,在全国牧区率先以嘎查为单位创新成立了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在保留游牧畜牧业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的行政区划变为功能区划,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集体牧场合作经营,形成了党支部带领牧户自愿联合、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实体。这些新型的牧区合作经营组织整合了生产资料,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入,保护了草原生态,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极大地调动了嘎查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新右旗以“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深入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解决牧业的问题从发展非牧经济上找出路,解决牧区的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牧民的问题从转移牧区劳动力上找出路”思想,立足“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统揽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广大牧民群众在推进建设新牧区宏伟工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抓好新牧区编制规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对试点嘎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试点嘎查和样板村建设力度,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新右旗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正确发展道路。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促进牧区社会和谐
我们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以富有呼伦贝尔特色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继建成一批具有自治区一流水准的公共公益项目。全力扶持壮大阿拉坦额莫勒镇无公害蔬菜、花卉、瓜果特色种植和生猪、养鸡、“巴尔虎蒙古牧羊犬”特色养殖等八大惠民产业。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在自治区东四盟市率先实现镇区集中办学,全部免除中小学住宿生伙食费和住宿费,积极开展申报自治区首批迎接“两高普九”验收旗市前期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双百”覆盖目标。精心建设城镇居民、牧民安全饮水、自来水管网改造和垃圾处理工程,方便城镇居民和牧民生活。为进一步改善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新右旗创新探索牧民住房公积金制度,从2008年起在全区率先实施“牧民住房公积金缴存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牧民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截至目前全旗已有152户牧民缴纳了住房公积金,其中70户已享受到公积金贷款894万元。同时大力推进牧民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2009年已建成285套,2010年还将建设150套。认真解决老干部住房待遇,以实物形式补贴兑现了离休干部住房。2003年以来,新右旗深入实施“1412”扶贫脱困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脱贫780户3,762人。成立自治区首家“帮扶中心”,累计帮扶贫困户417户、1,223人。在全市率先推行牧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为彻底解决散居在草原上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的生产生活问题,新右旗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扶贫计划”,兴建“扶贫蒙古大营”,把草原各处的贫困牧民收缩到镇区集中开展扶贫工作,累计迁入特困户和五保户50户185人,同时将入住牧民全部纳入农牧低保范畴;2009年又创造性地组建了“扶贫蒙古大营”党支部和旅游观光社区,积极扶持牧户发展吃、住、游、购、娱等服务业,有效解决了收缩转移牧民的产业支撑问题。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
认真总结近年来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右旗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切实推进了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解放,正因为我们充分尊重和汲取牧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奋力开辟牧区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才取得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右旗现象”!全市牧区党建研讨会在新右旗的胜利召开,将再一次极大地激发全旗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工作热情,全旗牧区党建工作又会结出丰硕成果!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基层党建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新右旗“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它各类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切实增强牧民群众的满意度。群众满意是党建创新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所需、党员群众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光辉业绩。近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对人民群众始终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开展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想富民之策,多施爱民之举,多干利民之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造就一支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善于创造、高效精干的干部队伍,始终是党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宝贵财富。这些年,正是因为我们正确处理了“想事干事”与“选人用人”的关系,在用人上始终坚持事业选人才、实绩用干部、发展论英雄,才造就了一支过得硬、使得上、打得赢,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坚强干部队伍,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和人才保证。
第四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右旗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牧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在贯彻执行“发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和充分发挥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模式、彰显特色,不断促进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
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通过思维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了“三建”、“四构”、“五创”、“六联”的“3456”牧区党建实践模式,这些符合牧区实际的做法,为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构”,即构建四种功能型社区,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社区服务。一是构建扶贫救助型社区。新右旗在宝格德乌拉社区实施了以项目带动、智力开发、社会保障为主,以教育救助、城乡合作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为辅的扶贫模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低保救助、社会捐助等有效措施,目前已有200余户贫困居民通过发展非牧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构建就业服务型社区。在呼伦社区实施了以就业服务为主,社会保障救助、计划生育、卫生健康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针对社区内下岗失业、优抚对象、孤寡残弱和特困家庭开展行之有效的服务,截至目前社区内已有270余人通过矿山企业、环卫公司、个体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再就业。三是构建光彩事业型社区。在克尔伦社区将各类非公经济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与辖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发展贸易、社会捐助等形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30余万元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构建民族文化型社区。在额尔敦乌拉社区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三届牧民文化节、“中俄蒙巴尔虎文化旅游节”、“天籁之音”青年长调主题晚会、赛音朝克图作品演唱会等30余场文艺演出,有力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显著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
“五创”,即探索五种基层党建创新模式,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注入了活力。一是创新探索基层组织制度。新右旗结合嘎查换届选举成功开展了嘎查党支部书记“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在全旗五个苏木镇的五个嘎查成功开展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试点工作,成为全区首批在嘎查党组织选举中采取“直接选举”和“公推直选”方式的地区。二是创新建立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通过让基层党委书记定期同台述职、接受现场点评等方式,为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互动交流和评比竞争的平台,促进了全旗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创新建立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和带头作用的有效平台。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牧民党员星级示范户”评选活动,推行了嘎查(社区)党组织、党员“两承诺、一公开、一评议”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创新完善嘎查级事项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全旗推行了《嘎查党支部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嘎查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嘎查财务民理、苏木镇代管实施意见》等制度,为全市乃至全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五是创新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在北京大学举办了52名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和各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新右旗基层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级研修班”,成为全区首家在国家重点高校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旗县。
突出重点、科学发展,不断推动牧区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新右旗党建工作的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牧区改革发展进程。通过深入开展好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和归纳出了上百条关系边疆牧区长远发展、新右旗繁荣兴盛、牧民群众福祉利益的关键问题,重点在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牧民福祉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实现了牧区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共进、互补双赢”的发展目标。
——着力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坚持走“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针对巴尔虎草原生态脆弱的实际,新右旗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积极倡导现代游牧生产经营方式,在呼伦贝尔市率先推广了流动宿营车和移动棚圈;创新推进实施了“人口收缩转移”战略,解放了牧区富余劳动力,有效保护和恢复了草原生态。我们大力实施畜牧业“增草”工程,出重拳加大清理外来户和非牧户占用草场工作力度,累计收回牧民草场50余万亩,有效扩大了基本牧户生产生活空间;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不断加大了牲畜出栏工作力度,2009年整体出栏率已达到45%。我们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路子,鼓励牧民实施“增大减小、精养少养”战略,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和肉牛养殖。我们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工作,把产业化发展作为推进牧区改革,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出路,深入推进“品牌化战略”,完成了西旗羊肉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确认,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畜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着力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我们尊重和重视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收和借鉴基层党组织和牧民群众的创举,深入推进以草场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方向的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牧区畜牧业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先后成立了阿镇兰旗庙养殖合作社、白音德日苏蔬菜专业合作社、贝尔苏木“大贝”养牛专业合作社、呼伦镇呼伦诺尔畜牧业合作社、克尔伦苏木乃日木德乐嘎查养牛协会等新型合作经营组织。特别是呼伦镇呼伦诺尔嘎查,党支部动员带领全体党员和牧民群众实施联户经营整合草场,在全国牧区率先以嘎查为单位创新成立了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在保留游牧畜牧业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的行政区划变为功能区划,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集体牧场合作经营,形成了党支部带领牧户自愿联合、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实体。这些新型的牧区合作经营组织整合了生产资料,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入,保护了草原生态,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极大地调动了嘎查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新右旗以“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深入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解决牧业的问题从发展非牧经济上找出路,解决牧区的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牧民的问题从转移牧区劳动力上找出路”思想,立足“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统揽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广大牧民群众在推进建设新牧区宏伟工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抓好新牧区编制规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对试点嘎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试点嘎查和样板村建设力度,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新右旗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正确发展道路。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促进牧区社会和谐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
认真总结近年来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右旗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切实推进了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解放,正因为我们充分尊重和汲取牧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奋力开辟牧区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才取得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右旗现象”!全市牧区党建研讨会在新右旗的胜利召开,将再一次极大地激发全旗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工作热情,全旗牧区党建工作又会结出丰硕成果!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基层党建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新右旗“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它各类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切实增强牧民群众的满意度。群众满意是党建创新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所需、党员群众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光辉业绩。近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对人民群众始终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开展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想富民之策,多施爱民之举,多干利民之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造就一支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善于创造、高效精干的干部队伍,始终是党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宝贵财富。这些年,正是因为我们正确处理了“想事干事”与“选人用人”的关系,在用人上始终坚持事业选人才、实绩用干部、发展论英雄,才造就了一支过得硬、使得上、打得赢,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坚强干部队伍,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和人才保证。
第五篇: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成效显著
“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基层党建目标。2009年以来,嘉禾县提出了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率先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每年安排104个副科级以上独立核算单位党组织与104个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工作。
推行 “123456”工作法。“1”就是共签一份承诺。结对共建双方党组织本着不增加双方负担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平等协商确定共建内容;“2”就是坚持两个同步。即坚持城乡党组织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考核。实行城乡党组织捆绑考核、同奖同罚; “3”就是明确三项原则。即自愿平等、因地制宜、互促共进原则;“4”就是实行四个纳入。结对共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考核结果分别纳入机关党建工作、乡镇组织工作、班子考核和联乡包村工作的考核内容;“5”就是做到五个结合。坚持结对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退二线干部到村担任科学发展指导员、县直机关单位负责村(社区)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和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6”就是实现六个共建。即支部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工作共抓、困难共帮、资源共享。
结对共建活动的推行,实现了城乡党组织的共建双赢。加强了支部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该县结对共建党组织召开座谈104场,上党课208堂,机关支部指导帮助农村党支部健全村干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60多项。切实增强了支部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了党员管理。结对共建的机关单位党组织纷纷帮助对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防止了长期不发展或家族式发展党员现象发
生。通过播放电教片,发放党员管理手册,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共建活动。对农村党员的承诺践诺情况进行了督查,开展了领导点评,进一步完善了党员承诺考评制度。帮助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加强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沟通;培育了双方人才。结对共建双方对上派下挂人员,采取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式培育双方人才,制定了上派下挂干部锻炼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和任务。机关党组织每月安排1-2名机关党员下到村里,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让下派的人员真正了解农村工作,与村干部一道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村党组织每月安排1名村干部到机关党组织跟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目前,通过上派下挂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共培育人才800多人,结对村党员到机关学习培训达6300余人次。为结对双方党组织共建奠定了人才基础;抓好了主要工作。机关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帮助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抓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帮助扶持回乡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党员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同时村里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抓好主要项目工作的落实。2010年,该县结对共建后共帮助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100多个。帮助了困难群众。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了解帮扶的困难群众困难情况,建立台账,制定帮扶计划,并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帮扶,下发帮扶卡和联系方式,每季度与帮扶对象联系1次,掌握困难动态。开展送科技、送文艺、送书刊、送设备等形式的帮送活动250多次,解决实际困难660多件,帮扶困难群众1000多人,帮扶资金达40多万元,让群众感受到结对共建的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利用了资源。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提供便利和服务,县文化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戏、送书下乡,为结对共建村送上了文化精神套餐,丰富结对村文化生活;县卫生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医疗设备下乡,为结对村群众免费体检,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
好评。同时结对共建村(社区)党组织采取请下来的方式,为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历炼党员作风、检验干部能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提供了实践场所。
嘉禾县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做法和活动成效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被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作了典型推介。2011年该县不断扩大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内涵和外延。争取了国家科技部农村司党支部与社塘村党支部结对,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启动共建、工作调研、项目规划等共建活动,是近些年来该县直接与国家部委开辟工作“直通车”的首次创举。同时,以“六个共建”为基础,推进群众工作组建设,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维稳工作与城乡结对共建内容相结合,实行城乡清洁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推进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城乡结对共建单位的党员带头驻村入户,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开展“十最十不”调研,在城乡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民生民本领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献计出力,在为民办实事中创先争优,在促进发展中创先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