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1: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寿光市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院调查组(2010年5月)

编者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提高科学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先后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创新基层党建新模式,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党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寿光市委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均衡发展中,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常抓不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科学谋划,以党建工作的领先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党的建设的新路子,为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的实际,寿光市委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为目标,做到谋划党的建设城乡“一盘棋”、部署当地建设城乡“两手抓”,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整合优化各类社会资源,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努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作用。他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谋划城乡党建工作,坚持以整合城乡资源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努力做到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常规性工作超前做、创新性工作重点做,不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推行城乡一体的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筑城乡共享的党组织为民服务网络、搭建城乡互动的党员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党员登记制度和纯洁机制等,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全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其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寿光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共有 14 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102 万人,2230 个基层党组织,5.9 万名党员。近年来,该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党员分布领域广泛、流动性明显增强,党组织活动范围日渐扩大。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适应党员队伍、党组织活动变化的新特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加快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寿光市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把党的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科学谋划,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来抓,着力在党建工作理念、组织、载体、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并以“六大创新”成果引领全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城乡党建工作统一领导、总体部署、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的新路子,有力提高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树立互动共进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理念

寿光市委坚持围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抓党建,在服务发展中找准工作着力点,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步加强、同步推进。一是坚定均衡发展的理念。工作中紧紧围绕发展城

乡经济这个中心,突出“五抓”:抓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村干部报酬和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村级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阵地更加配套完善;深入开展“亲情化”服务,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困扰发展的各类难题;抓好重点项目党建工作,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抓好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农村搞好村级治理机制“五事”工作法、村务契约化管理,协调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二是强化求真务实的理念。做到谋划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从实际出发,在分类指导上下实功夫,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杜绝花架子和走过场。在机关党建方面,组织开展贴近实际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和提高服务水平;在城市社区、农村党建方面,深入开展党建“载体化”活动,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在学校党建方面,探索服务教学工作党建新模式,推动全市城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发展;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抓好“管、学、用”,依托寿光电视台开通远程教育入户频道,做到了党员教育全覆盖。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探索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的新思路、新措施,走出了一条把基层党建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开展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促进城乡党的建设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共同提高的新路子。

探索互联互通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组织

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城乡党建一体化如何及时跟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步伐,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新课题。今年以来,寿光市委积极适应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新特点,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建立适合城乡党建一体化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贯穿于城乡党建一体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了城乡之间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优化组合、统筹利用,促进了城乡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级组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是城乡联建。采取“部门+村”、“社区 +村”的形式,组织 100 个市直部门单位、10个社区与110个薄弱村分别结对建立联合党总支,在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先后帮助薄弱村制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办法220项,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2130个,并互派党员干部350人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有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村企联建。对企业较多、村与工业园区共存,或村内有重点企业及附近有大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的17个村,采取“企业+村”的形式,建立村企联合党总支 17 个。各联合党总支统筹利用区域内资源,先后培训党员干部1400 人次,帮助结对村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300多万元,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44项,解决农业生产难题122个,向结对企业输送务工人员 327 人,实现了村企互利互惠,共赢发展。三是强弱联建。采取“强村+弱村”的形式,组织经济强村和经济弱村建立联合党总支18 个。联合党总支统筹整合各村资源,协调经济强村提供资金150多万元,帮助经济弱村发展公益事业,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合作发展致富项目,并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 34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660人次,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实现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四是产业联建。打破地域界限,组织产业相近或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专业协会等的党组织,跨越城乡地域建立联合党总支11 个,统筹利用产业内各类资源,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培训 1300人次,指导农业生产 56 次、解决农业生产难题310个,切实发挥了农业产业党组织在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互帮互助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载体

寿光市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结合本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把基层组织建设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党建新载体。一方面,建立城乡党组织为民服务体系。结合机关、农村、社区、企业、“两新”组织的不同特点,把基层组织建设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有效载体,将各类资源捆绑在一起,优化整合、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健全完善了市镇村三级贯通、上下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党组织为民服务体系。在市区,设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对群众申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各镇(街道)分别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向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具备条件的所有村建立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置计生服务室、卫生医疗室、文体娱乐室、治安调解室以及生产资料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等“十室、两超市”,全程代理群众行政审批事项,向群众提供无偿或微利服务。另一方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各类人才培训中心。在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校和“三元朱”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新建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成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学院及 24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在广东顺德、江苏昆山等地开辟了6 处外埠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各类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投资100 多万元建立起了信息咨询视频服务中心,与全市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互联网用户链接,组织市直执法执纪和涉农单位专业人员进驻办公,通过视频形式,面对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创造实际实用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方法

寿光市把创新工作方法作为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自觉把方法创新摆在全市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率先提出推进工作的“五种方法”,即统筹兼顾的方法、责任到人的方法、协同联动的方法、典型带动的方法、跟踪问效的方法。这“五种方法”不仅把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的要求,具体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工作方法,而且把党建工作方法摆在了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对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总结推广“五事工作法”,即“民主提事、联席议事、票决定事、集中办事、制度监事”的方法。“五事工作法”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健全完善了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体系,找准了解决农村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着力点,巩固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农民群众在农村自治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了农村干部的整体形象,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09年以来,寿光市村级先后提事 4.6万多件,其中 3.3 万件经村党支部研究后提交联席会议讨论审议,对2.7万个议题进行了修改完善,有 2.2 万个议题通过议事进入票决程序,很多疑难事情和复杂问题迎刃而解。“五事工作法”被中组部作为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实践锻炼。针对部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不够扎实、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市委班子成员勇做表率,努力做到发扬民主、查摆问题、服务群众、推进工作“四个在前”,实现了“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创新体现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当一天农民”、“进车间做一天工人”、“到工地当一天小工”,体验群众甘苦,帮助解决难题,在全市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制定科学有效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制度

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中,寿光市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一是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之中。在实践中统筹考虑,既注意总结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也不断强化城乡党建一体化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和意见,从责任体系、组织设置、一体化建设载体、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各个方面进行制度安排,形成了各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布局,相互配套的规章

制度和工作环节,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制度,保证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实际效果。二是围绕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近年来,市委相继出台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 农村党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基层组织“ 扶强培优” 工程,深化拓展党的建设“ 三级联创” 活动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市委组织部也配套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全面推行公开承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实行“两严一评”办法的意见》、《关于规范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意见》等涵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员管理、党员教育等各方面各环节的数十项规章制度。三是创新性地探索建立党员队伍纯洁制度。着眼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从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入手,制定了党员定期登记制度,建立了以“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三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以阶段式、一体化、周期性为特征的“三段一体”党员队伍纯洁机制。经过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建立齐抓共管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机制

建立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全面推动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寿光市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中,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注意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间和每项工作内部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配合,注意促进各方面要素整体性作用的发挥,逐步建立健全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坚持统筹兼顾、“一岗双责”,按照“常委包片,市长分线,人大、政协切块”的分工,市级班子的30 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各自分管的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中,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76 个,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督促基层开展党建工作。为了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市委在城乡各级建立了党务中心,作为各级党组织抓党的建设的工作性专门班子,市级党务中心对城乡各级党务中心的工作进行协调调度、督查指导,实现了党建工作城乡同频共振。二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制定出台了《 干部绩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导向上重点考核干部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得到群众公认,是否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考核内容上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民生问题和科技创新等;考核方式上把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与任期届中届末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每年组织两次重点工作现场观摩点评,每半年开展一次百家企业法人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活动。考核结果与经济手段、组织措施和评先树优挂钩,严格兑现考核结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镇街、村组负责人。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党建工作城乡换位督查制度,坚持评判权下移,实行“下评上” 制度,每年年底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部分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市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廉政等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评议情况进行通报,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四是创新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加。对重点培训项目、大型培训班次所需经费,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专款,优先予以保证。对“两新”组织的党建经费,实行税前列支,计入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投资1300 多万元为全市所有村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投资 2100 万元改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都建起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党员活动阵地。寿光市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成效显著,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双丰收”。一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增强了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社会联系广的优势,把党的宗旨变为自觉的行动,在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积极投身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行列,履行了党员应

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各级党组织对于关系本地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重大事项,从选定议题到科学决策,从组织落实到群众监督,都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突出体现了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起的把关、组织、监督、推动的重大作用,突出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基层政权的根基更加稳固。三是党内纯洁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党员定期登记试点工作,党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变得更加科学有力,认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操作过程更加完善科学,党员队伍“出口”更加畅通,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加强烈,党员之间形成了比思想、比学习、比服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四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通过推行科学的工作方法,各级党组织的办事内容更加实际可行、办事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办事结果更加公开透明,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改变了过去个别党员干部决策“一言堂”、遇事“拍脑袋”等不民主、不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效防止了盲目决策、随意决策、暗箱操作等现象,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五是城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9年,寿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416.7 亿元,同比增长13.8% ;实现财政总收入 4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5.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8% 和19.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74元。全市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前茅、位居全国百强,社会各项事业均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 18 个重大典型之一。今年1-4 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 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7.8% 和29.6%。

寿光市以理念创新为前提、组织创新为基础、载体创新为平台、方法创新为手段、制度创新为根本、机制创新为保证,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探索性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推广和学习借鉴。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谋划城乡党建一体化。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是长期以来党建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关键。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到这个大局下来认识、来把握、来谋划、来部署,才能找准位置,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寿光市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工作大局,适应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把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有机融入到本地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干部建设、人才建设,才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了坐标、找到了工作抓手,有效促进了农村、企业与社区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活动互动,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增强了城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来推动城乡党建一体化。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应当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思维定势,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避免出现“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寿光市把解放思想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了“产业建支部,带动农民富”、“党工共建”的工作新模式,开展了“民心工程”、“阳光党务村务”活动、“群众满意工程”,建设了“城乡一体化为民服务体系”。这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极大激发了全市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和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创业热情,为推动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载体。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寿光市不但在全国打响了“寿光党建”的品牌,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委及省委的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党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经验也已经在全国推广。

第三,坚持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来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动态过程。只有按照“统分结合、协调制约、运行有序、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通盘考虑、成片推进,使之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要求相衔接,使党的建设与本地区、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相融合,既立足当前,把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性特征,又着眼长远,敏锐把握影响统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谋划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规划,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薄弱的状况,按照“组织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互补、科学发展互促、脱贫解困互联”的要求,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为有力抓手,通过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以城带乡,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基层组织硬件建设,才能在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下,理顺各种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

第四,坚持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来保障城乡党建一体化。城乡党建一体化工程浩大,既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来推进,也要注意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把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扎实效果。寿光市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意加强分类指导,找准工作突破口,建立完善了党建工作领导体制、考核奖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四位一体”决策机制、责任联动机制、农村干部关怀关爱机制等多项规章制度,把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党员组织起来,着力改变各自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推进农村、社区、产业链等领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有效整合、综合运用城乡党建要素的各种资源,提升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四川省乐山市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乐山市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建理念,大胆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创建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即以党支部为核心,专业协会为纽带,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良性互动,达到支部巩固、协会发展、农民受益的效果。

(一)有益的实践

支部和协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乐山市紧紧依托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在“扶”字上做文章,在“加”字上下功夫,探索创造出了四种有效的结合形式。

支部领办型。在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由支部牵头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协会,党员示范带头,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户加入协会。支部主要成员按协会章程经选举担任协会主要职务,党支部在协会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如由峨眉山市净安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创办的峨眉山食用菌协会,现已发展会员680人,发展食用菌基地3个,面积1500多亩。犍为县大湾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大湾村枇杷协会,3名支委带头种植枇杷,带动全村90%的农户发展批杷2900亩,成为大湾村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三个党员一个产业”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支部介入型。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自发创建协会,农村党支部委员、党员按照协会章程入会,或通过选举进入协会重要岗位,实现村党支部对协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峨眉山市战斗村全村600多农户加入符溪蔬菜协会,村党支部书记被选为协会监事长,村委会主任为协会理事长。支部在抓质量、抓技术培训、抓市场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仙山”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检测,在成都、重庆等市场供不应求。2003年,全村取得了户均增收3000元,人均不低于500元的好效益。

支部引导型。在协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村支部指导、帮助协会健全和完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规范其内部管理;在协会党员中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培养新生力量,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协会建立党组织,保障支部对协会的政治领导。2003年,五通桥区在31个村级协会建立了党小组,发展会员5100人,每个党员带动1-3户农户,共带动农户3.5万户,年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

支部服务型。村支部积极与协会联系,帮助把协会的触角延伸到村、到组、到户,在企业、协会、农户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组织、生产、销售等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企业、协会、农户的紧密联结体。井研县团山村、桅杆村、同益村支部积极与井研县兔业协会紧密联结,采取“支部来组织,协会来运作,农民来实施,共同来致富”的方式,既组织农民养兔,解决了销售难题,又为服大集团哈哥兔业有限公司提供合格原料,实现了“双赢”,带动16万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典型。

乐山市在推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进程中,采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宣传发动。乐山市按照“大宣传、大培训、大发动”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全市上下实践“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电视台开辟了“党建纵横”专栏,《乐山日报》开设了“新农村”专版,利用电台、标语、公开栏多形式宣传农村基层党建和协会发展的意义,介绍典型,表扬先进。农村党支部依托村级活动室、党员电教设施、信息技术培训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经验交流等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2003年,全市举办村级培训班4288期,培训36.57万人次。市中区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在全区每个乡建立农经网站,将网络延伸到村和协会。

二是抓政策推动。乐山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制发了《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加强党建综合示范点建设的通知》等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的快速发展。乐山市还把2003年作为“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年”,在全市村党支部广泛开展了以“提高村级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力”为核心的“富民支部”活动,并纳入了市委5年工作规划,从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工作措施方面狠抓落实,全面推行“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三是抓典型带动。乐山市抓重点、抓典型,紧紧围绕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制定并实施了畜牧、蔬菜、茶叶等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了峨眉山市食用菌协会、井研县兔业协会、犍为县大湾村枇杷协会、犍为县玉泉村葡萄协会、峨眉山市符溪蔬菜协会等先进典型;紧紧围绕品牌战略,抓住“蓝雁”、“竹叶青”、“仙芝竹尖”、“仙山”等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了乐山市猪业协会、乐山市茶业协会等先进典型。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协会和一批党建工作典型,将他们的经验编发各地基层组织和协会。

四是抓“双培”互动。乐山市加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工作力度,全市有1263名党员被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示范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民致富,促进协会发展。加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工作力度,村党支部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把协会中那些思想先进、政治基础较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充实进农村党支部,增强支部与协会的联系。同时,深入开展“双带”活动,全市建成“双带”示范村306个,示范户3193户。

五是抓规范促动。乐山市注重对协会进行规范指导,通过抓规范促发展,抓发展促规范。对运作不规范、存在严重问题的协会予以注销,对实力小、带动力弱、示范效果差的进行归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协会运作机制,促进了支部和协会的协调发展。

(二)显著的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乐山市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中,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支部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通过协会把市场与农民连起来。一是在增收上得实惠。把党支部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协会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558元,比上年增收181元,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民增收滞缓的格局。二是在扩大规模上得实惠。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产生了规模效应,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大大降低了会员生产成本。同时,就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峨眉山市符溪养鸡协会与种鸡场和饲料厂签订直销协议,每年为会员人均节约600元。五通桥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多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6%。三是在拓展市场上得实惠。通过发挥协会的信息网络优势,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农民产不愁、销不愁、价不愁。四是在推进标准化中得实惠。推进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效益。峨眉山市符溪蔬菜协会全面推广使用生物用药,并注册“仙山牌”蔬菜商标,有11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人均多增收500元以上。五是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得实惠。通过支部争取上级支持、协会自愿出资等多种形式,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净安村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中,支部着力加强诚信教育,被评为信用村,村民小额信用贷款限额由1万元放宽到5万元,利息下降1/3,降低了农户获取资金的成本。实现了秸秆燃气、光纤电视、水泥路、自来水、电话“五通”。

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基层组织得到巩固。通过“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乐山市已建成“五好”村党支部1137个,占全市村党支部的48.2%。一是拓宽了村支部抓经济的新途径。支部通过抓协会来抓市场、抓农村发展,有效地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通桥区青龙村2003年全村花木总产值达1350多万元,人均仅有0.35亩土地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15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12.5万元。二是发展了党员新生力量。全市村级党组织紧紧依托协会,大力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拓展了党员发挥先进性的空间与途径,共产党员的荣誉感显著增强,会员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入党。2003年,全市在会员中发展党员936名。三是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依托支部加协会,探索了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不断在经济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使农村基层组织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共在农村各类专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15个,党小组538个。乐山市市中区在养鸡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党员在协会中的表率作用显著增强。四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党员、干部用教育的方法引导农民履行义务,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用民主的方法决策村务,用办实事的方法团结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犍为县大湾村党支部在带领大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方筹资硬化了3.5公里的入村公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支部与农民的“连心路”。沙湾区实行村干部“坐班访户办实事”工作制度,做到群众有病痛上门看望、有喜事上门祝贺、有丧事上门安慰、有困难上门排忧,农民群众称赞道,“坐班又访户,真是好干部;群众得实惠,小康有出路”。

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协会得到壮大。一是协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329个,专业合作社76个,覆盖全市161个乡镇,1269个村,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3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5%,带动面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沙湾区范店乡中药材协会,自2002年5月登记注册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就发展会员316人,带动农户1183户,发展“沫水牌”中药村8550亩,带动该区种植中药材1600亩。井研县兔业协会跨区域带动覆盖了除乐山以外的38个县的3.8万户农户。二是协会会员大幅度增加。2003年,乐山市新建各类协会82个,新增会员16837人。目前,全市共有会员10.32万人。三是协会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强。乐山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6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全国100家试点专合组织中,乐山就有3家;四川省100强协会中,乐山有19家,居全省首位;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协会有24个。

(三)深刻的思考

乐山市“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会的生命力。目前,从总体看协会规模小,实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协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协会。要统一明确协会的性质,确定协会登记管理机关,并依法确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是妥善处理支部和协会的关系。巩固“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需要妥善处理支部协会关系。农村党支部应充分尊重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求发展”的原则,做到统揽不包揽、领导不干预、服务不包办。要引导协会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

三是探索跨区域协会党组织建设。基层组织设置只有自觉适应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才能在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对不同的经济组织产生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要坚持以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在创新党建理念、变革党员管理模式上下功夫探索,审慎把握协会发展前景,适时地对党组织进行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从垂直式转向网络化。

四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内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在支部与协会的联结机制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对协会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3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3 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3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3 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4 4.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4 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4 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5 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5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5 4.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5 5.参考文献„„„„„„„„„„„„„„„„„„„„„„„„5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内涵二元结构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农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响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经济升级和产业爬升也受到了落后农村的拖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城乡一体化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较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收入。因此,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谓“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就其具体内涵和定义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社会学者、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譬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涵义,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应当包含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即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等等各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人为地把我国分割成市民与农民相区别、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社会。在城乡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这种二元制度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同时在公共财政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扩大,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中指出 36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 2/3 或更多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比例。2003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左右。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农村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足,小城镇发展进程不快。城乡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大型动力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教育和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完全由财政投入,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极其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更是城市和农村两重天。近几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绿化高标准,街道成倍地加宽,住房面积成倍地扩大。而在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亟待解决。

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

政府决策者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发展规划要力求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从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具有方向性、实践性,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服务海外服从于区域一体化。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桥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向农村传递信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对农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投入。4.2.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已是一段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生活工作城镇化,但身份却没有城镇化,人为地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使农民的身份也进城,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并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 程水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高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5).[5]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7]王玉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服务型社区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8]维普资讯网

[9]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第四篇:(定3)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实践与思考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

组织员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是党建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如皋市委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主要做法

1.组织联网,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机制。按照“有利于实现全面覆盖、有利于加强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一是探索建立“联建型”党组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模式,将具有互补带动作用的村与企业党组织合并建立联合型党组织,着力发挥“联建型”党组织在开展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实现共同发展。石庄镇凤鸣社区党支部与老县属镇社区石庄社区党支部通过建立联合党总支,既“借船出海”发展了自己,又“并驾齐驱”实现了双赢、带动了别人,得到了双方辖区党员群众的赞扬。开发区柴湾社区(与如皋市吉奥思家纺有限公司)、搬经镇湖刘社区(与如皋市透平叶片制造有限公司)等新型城镇社区通过“以企带村”建党委,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同发展”的目标,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近年来,全市共组 1

建“联建型”村级党委11个,其他所有村(社区)党组织都升格为党总支。二是推广建立“产业型”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依托花木、蚕桑等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上设立产业型党组织,使产业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产业型党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市共组建“产业型”党组织207个。高明镇蚕业协会打破村与村的界限,组织12个村(社区)的蚕业合作社和富民公司成立党总支,充分发挥了凝聚、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了该镇蚕桑产业的进一步提升,2008年,协会农民人均增收一千多元。三是探索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推行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开展“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主题活动,扩大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设。以工商集中区党建工作站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对工商集中区、社区、协会、合作社等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推广在工程项目上设置党组织的成功做法,近年来组建“流动型”党组织13个,江苏六建集团党委在各建筑工地党支部开展的“脚手架上党旗红”活动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2.整合资源,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机制。加强城乡党组织合作互助,既突出以城带乡,又注重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一是聚焦全面小康建设。关注经济薄弱村和班子软弱村的党建工作,通过实行党建重要工作“备案制”、重点工作“助推制”、督查推进“定期制”、政策扶持“激励制”,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借助“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等平台,不断加快小康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坚持“组织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互补、科学发展互促、脱贫解困互联”的要求,全面实施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程,开展“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活动,通过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仅2008年,市级机关部门就资助结对村资金3074万元,帮助新建高效种植园区294个,养殖园区186个,帮助新办公司制企业763家,非公司制企业1205家,个体工商户7351个,培训劳动力65563人次,转移劳动力28236人,资助贫困生1513人。三是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乡党建一体化考评体系,对城市党组织侧重考核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发展、服务沿江开发、服务效能提升等指标;对村级基层党组织从村和社区的不同实际出发,侧重考核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业化和聚居化等指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努力创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

3.科学配置,建立城乡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配置城乡干部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干部培养链,不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着力延伸机关干部培养链。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形成城乡衔接的干部培养链。先后制定下发了《百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意见》、《关于激励干部在经济一线建功立业的意见》,对在到村任职活动中考核排名前列的人员,予以记功和嘉奖,2008年有5人记三等功,12人受到嘉奖;对于帮扶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年轻干部,经考核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提拔重用到市级机关部门、镇担任领导班子成员,2008年,有13名年轻干部被提拔为副科职领导干部。2010年又选派20名机关科级干部到“三弱”村(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担任第一书记。二是着力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派遣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工作,实施百名科技人员“驻点兴园”工程、大学生村官“双带双百双促”创业工程、大学生村官“头雁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积

蓄后备力量,优化了农村人才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增强了村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三是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推广“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如皋市委新闻网、如皋党建网、如皋动态、镇党校、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即分类培训百名村书记、分片培训千名村定职干部、分镇培训万名党员),提升党员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种养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4.改善民生,建立城乡一体的服务群众机制。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上,大力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扎实做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一是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每户两次家访制度、群众意见办理反馈制度,并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民主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搭建联系服务平台。在2007年全市332个村(社区)普遍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以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与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将卫生、民政、警务、公交、计生、劳动保障等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整合进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将农资、农药、农机、兽牧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和电信、邮政、水电、超市、快餐、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商贸物流等市场化便民服务项目集聚到村(社区)服务中心100米(半径)核心服务区内,着力打造“1公里(半径)农村公共服务圈”,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突出联系服务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服务网络。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子女上学等服务,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关注困难和弱势群体,切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5.以人为本,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关爱机制。以强化核心、凝聚人心为主要目标,坚持党内关爱工作城乡同布置、同待遇,格外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在七

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在入党、任职纪念日,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发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让他们倍感亲切和温暖,使他们与党组织更加心连心、心碰心、心贴心。二是在生活上补助。提高离任村干部补助标准和老党员定额补助数额,增加大病医疗报销比例和门诊定额补助标准,建立“党员阳光关爱基金”,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实施老党员危房改造工程。2008年市级筹集党员关爱基金近400万元,帮扶困难党员1272人,改造老党员危房126间。三是在创业上支持。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参加的困难党员帮扶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他们进行结对,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扶持,推荐困难党员及其子女到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中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今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已支持困难党员1680人次,帮助213人落实创业发展项目,形成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

二、几点启示

一是要坚持“线”与“面”相结合。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是“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必须把统筹党建的各项工作有机融入到本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坐标,找到抓手。要增强党建的先行意识,及时捕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抓好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有效整合党建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要坚持“统”与“分”相结合。统筹城乡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既要统筹推进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分类指导,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各领域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城乡一体化党建的整体水平。在“统”“分”结合中,要把推进统筹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内容,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改变各自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

三是要坚持“近”与“远”相结合。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过程。既要立足当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性特征,抓住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发挥城市、企业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服务农村基层上取得实效;又要着眼长远,敏锐把握影响推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谋划制定工作规划,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要注意把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为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第五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切实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城乡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找到破解二元结构、三农难题的“钥匙”。

一、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个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简言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和途径

用推进城市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势所必然,也是顺势而为之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要准确把握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结果的表现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

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减少农民要求减少传统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出去打工后即使再回来的农民,在意识、思维方式上与留在原地的农民已经完全不同。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市民。

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

缩小农村。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少不了农村这一块。现在我们说穷、说落后,主要是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城市化本质上是解决现代化的载体,但是没有落后的农村和贫穷的山区发展起来,那么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缩小农村是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集聚,让更少的人运作并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减少村庄的数量,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迁移自然村、小山村,撤并行政村,使其向中心城镇集聚,改变分散的状况,从而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格局。二是增加农村的效益,农村发展并不是随着农村数量的减少而速度变慢、总量变小、效益变差,恰恰相反,会使农村发展速度变快、总量变大、效益变好。三是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安康、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达地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重视四个转化过程:一是先“虚”后“实”的过程,即先要深入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城乡“一盘棋”规划,然后出台相关政策,安排重点项目,落实建设资金。二是以“点”带“面”的过程,即根据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抓好几个示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有序推开。三是从“硬”到“软”的过程,即从道路、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硬环境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再逐步提高村民的素质,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四是由“小”及“大”的过程,先实施农村“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小五化工程,再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大五化工程,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欠发达地区要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即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来和资金的内聚外引。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即小县大城关、小企业大集群和小财大用。三是“进”与“出”的关系,即山民出深山进新城、工业出老城进新区和农民出农业进工商。这是我们在衢州、丽水等地调研中,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概括和体会。

下载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主要反映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同时还提供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社区发展等有关信息,为各级政府研究制定......

    对推进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对推进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

    医保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

    医保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目标,它也在切切实实地发挥着利国、利民作用。但是,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基本医疗保......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市长 在市长论坛发言 2009年11月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

    城乡一体化--入户调查问卷

    修水县城乡一体化工作入户调查问卷乡(镇)村 一、个人及家庭情况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中专 D、大学专科E、......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被派驻岑港司前社区作为一名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对当地的社情民意进行调查摸底时,发现群众对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