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突出城市鲜明特色展现现代都市面貌
天津市:突出城市鲜明特色展现现代都市面貌
城市环境面貌是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综合外在表征,是城市的名片。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天津市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城市环境面貌还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鲜明的城市特色,城市面貌日益趋同;二是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完好率不高,破损情况时有发生;三是新、旧建筑在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缺乏整体协调,杂乱无章;四是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脏乱的现象比较突出;五是绿化物种单一,艺术性不强,城市整体绿化水平不高;六是部分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城市历史文化的缺失。
天津市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从“规、建、整、管”四个方面着力,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和谐、城市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都市面貌。
一、以规划为先导,引领环境面貌新变化
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抓好“两个规划、两个导则”,在打造亮点、提升品位、营造特色上下功夫,大力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1.重视整体格局,完善分区规划
从城市整体格局上着眼,进一步完善分区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风格协调,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在规划中既要注重城市总体格调,也要注重建筑群体多样化组合,追求建筑的形态美、色彩美、整体协调美。城市房屋既要注重普遍性的住房开发,也要注重精品小区的开发;既要注重民用住宅美感建设,也要注重工业厂房的美感建设,使其互相呼应,相映成辉。
2.完善建筑空间层次,合理布置开敞空间
讲究城市规划美学,探索适宜于城市性质、规模的城市艺术风貌,制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导则。通过点、线、面景观(节点景观、通道景观、外缘景观、鸟瞰形象)的组织,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在形式、风格、色彩、尺度、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协调,反映城市整体景观的艺术要求。
3.抓好控制性详规,强化重点地区规划控制
抓好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控制,完善区域功能,突出区域特色。特别要保护好有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建筑群和文物古迹,通过整修五大道、意式风情区等一批历史风貌建筑区,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创造独特的城市建筑形象、环境特色和文化氛围。
二、以建设为基础,推动环境面貌新变化
城市建设充分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追求功能与景观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果的统一,重点抓好4个建设。
1.完善路网建设,改善交通环境面貌
城市道路是城市有机整体的骨骼,不仅承担城市的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首先要完善道路的交通功能,优化路网体系,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同时,要高度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路灯、垃圾桶、路牌、护栏、候车亭、交通信号等设施的整体设计和细节处理。要从全局着眼、细节着力,在细节处理上体现质量、品位和艺术,建设一条道路,靓丽一条街区。
2.加强河岸设施建设,展现北方水乡风貌
充满生机的水面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建设生态城市要发挥天津水系众多、河网密布的优势,继续加强河道水系综合治理,完善河岸生态环境设施,建成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防洪排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生态系统,展现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完善海河上游区域基础设施,加快海河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建设,加快显现海河综合开发的集聚效益,把海河上游42平方公里区域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加强绿化建设,丰富城市色彩
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生态效益,提升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续完善以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森林公园风景区建设为重点的都市绿化体系,建成空间合理,区域功能清晰,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内涵丰富,城市个性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绿化体系。
4.推进亮化建设,打造都市夜景
尽快编制实施夜景灯光规划方案,对城市标志性建筑可勾勒楼体轮廓成为夜景亮点;对城市道路和河道两岸采用动静对比、明暗结合的灯光系统打造夜景亮线;对商贸、文教、居住等功能分区可采用虚实对比的灯光色调构成夜景亮面。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主题鲜明、高雅大气、视觉舒适的灯光体系。在照明产品的选用上,推广采用具有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特点的国际先进的LED冷光源照明产品。
三、以整修为重点,促进环境面貌新变化
按照“设施完备、整体和谐、风格突出”的要求,对存量设施加强4项整修。
1.加强街景立面整修,展现街区风貌特色
街景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街景整修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每条街道的功能、等级、定性、定位,从街道的人文、自然背景等条件出发,根据建筑物和周边设施的质量、外观条件和风貌特色,采取粉刷、清拆、整修和改造等措施,形成整洁优美、靓丽简约、色调和谐、独具特色的街景立面。
2.加强历史风貌区整修,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历史风貌建筑,反映了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要坚持“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挖掘、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一是对与风貌区特色严重冲突的新建筑,该改造的要进行改造,使其与周围传统建筑在风格、色彩等方面相协调;二是抓好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腾迁的重点是多户伙住严重失修的历史风貌建筑;三是对风貌建筑内部完善功能,外貌尽力保持不变,尽量采用传统技艺和建筑材料,维护其历史的真实性。
3.加强市政设施整修,提高设施完好率
道路桥梁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路桥设施的整修,不仅可以延长设施的寿命,还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要强化巡检制度,建立养护档案,系统掌握道路、桥梁技术状况,科学制定桥梁的维修养护对策,做到及早发现及早维护,确保设施的高标准运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技术现况较差、交通流量较大、结构性缺损严重的路桥优先养护。
4.加强社区整修,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改善居住环境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是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扎实推进市区分散危陋平房拆迁改造,改善危陋平房区群众的住房条件;二是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分期分批对占全市存量老住宅楼进行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修缮,完善和提高老住宅使用功能;三是实施“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改变脏乱差的面貌。
四、以管理为保障,巩固环境面貌新成果
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原则,重点抓好3个方面。
1.完善管理体制,实现高效能管理
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专业服务、全面监督的原则,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建立统一组织、协调联动、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责权、事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2.完善数字化管理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决策、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的智能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网格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把管理的基础夯实在区县、街镇、农村和城市社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3.完善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化管理
城市管理也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打破行业垄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机制。对市政各种作业服务项目逐步实行公开招标制度,打破区域部门局限,在统一市场准入条件,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管理监督的条件下,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的承包单位,依据设施维护量的价格、服务标准等因素确定中标企业,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市城乡建设研究所)
第二篇:突出城市特色 靓丽城市景观
全市城市管理行政
执法工作会议材料
突出城市特色 靓丽城市景观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4年12月24日)
整治城市户外广告,消除视觉污染,是市执法局今年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按市局的统一部署,我局自3月份开始,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大型立柱式广告有重点地进行了集中整治,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型户外广告设置无序的混乱状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为组织开展好大型立柱广告的整治工作,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了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根据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一是成立大型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执法人员为组员。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对参加专项整治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组织专项治理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整治标准,确保依法行政。三是以宣传教育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阵地,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规模、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氛围。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设置杂乱无序、尺寸不
一、高低不
一、占用绿化带和控制红线的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工作,通过采取逐个单位通知,逐个单位动员的方式,对相关单位和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产权和使用单位明白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并设身处地帮他们想办法出点子,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得到了大多数产权和使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整治规范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在整治过程中,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现场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参加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的干劲和斗志,增强了做好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整治工作高潮迭起,整治任务迅速落实到位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杜绝乱设乱摆现象
一是根据摸底情况,对需要拆除的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32块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下发《关于拆除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的通告》。二是根据城市规划标准和要求,会同规划部门对设置广告的位置和标准进行了统一,大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30米,大小25米*12米的标准;小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15米,大小12米*6米。要求各产权和使用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及规格标准自行制作,经执法局验收合格后方可设置,做到了新设置广告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三是对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予以保留,不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由产权和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拆除,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按要求自行拆除的,由专项整治队伍依法强制拆除。
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专项整治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是借用外力形成整治的合力。在县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争取到了公安、规划、法院、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对整治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实行统一执法,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合力,为专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整治。进程针对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实际,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方法,通过选取一些思想觉悟高、通情达理的产权和使用单位,靠上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并率先拿他们的不规范广告牌“开刀”,以此来影响、带动和震慑其他产权和使用单位。对于主动整改的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表扬,对拒不配合的,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坚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整治期间,共拆除大型立柱式广告32块,城区除一块公益性广告外,其余大型立柱式广告均被拆除。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县的户外广告设施更好地与区域功能相一致,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相协调,充分展示了户外广告“规范、健康、有序”的新形象,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攻坚破难,顽强拼搏,提前完成整治任务。在整治过程中,广大干部队员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各负其责、任劳任怨、敢于牺牲,先当宣传员、服务员,再当执法员,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确保了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整治任务,广大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有时一天工作多达12个小时,没有丝毫怨言;有的队员婚期将至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有的队员虽然刚接触电气焊,但通过边学边干,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气割技术;有的队员手被刮伤,经过简单的包扎后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广大干部队员的努力,原计划5月份完成的整治任务,提前1个月顺利完成,使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四、强化管理,常抓不懈,完善户外广告的长效管理机制
整治之初我们就将广告的数量、规格、位置进行了逐一登记。在专项整治结束后,把每一个产权和使用单位的情况进行了重新登记入册。今后,一是严格把关,合理审批。严格按标准、规范、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认真审批。二是按照职能,强化管理力度。加强日常检查及巡查,做到检查到位、有力,不走过场,实抓真管,坚决对擅自设置大型立柱广告的相关产权和使用单位给予严管重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我县的大型立柱广告整治工作在市局的具体指导下,在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执法队员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创造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潍坊: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
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深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阶段,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农业农村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外延,丰富都市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照“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园区建设为裁体,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多类型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都市现代农业园区615处,其中生产型园区388处,科技示范型园区157处,休闲观光型园区70处,园区总面积21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422万亩。
(一)以高端消费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品牌农业。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不同消费需求,我们在保证大众消费安全的前提下,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个性化、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一是加快对农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有机农业为引领,从2010年开始,全市每年建设120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到今年将建成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44处,绿色食品示范园区216处,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们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立了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上的有效控制。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所有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做到全部产品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有1604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基地面积达到520万亩。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和带动力量,充分利用城市科研、人才、资本及基础设施等资源,引导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从事新型食品开发,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区。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瓜菜、畜禽等产业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67家。三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44个,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三)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为有效实现产销衔接,我们还十分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一是规范提升产地市场。对原有的155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山东晟鑫冷链物流园等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强了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产地市场,已经成为全省乃至我国北方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年交易额都在10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城市“农改超”。对市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进行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卫生的购物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让市民在家门口购买到放心满意的农贸物资和生鲜产品。三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都组织企业(基地)举办或参加国内外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400多家,运销专业户17万个,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有13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达到17亿美元。
(四)以拓展农业功能为突破,加快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等一般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条。一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意型农业。立足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大力挖掘、开发和包装城市周边的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采摘认领、农耕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7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展节会型农业。先后成功打造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三大国家级节会和寒亭萝卜文化节。像每年一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去年参观人数达到201万人次。三是以特色资源为载体,打造旅游型农业。结合农业生态建设,对生态林场、森林公园、河海湿地、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做强一批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我市加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对新技术的集成作用,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一是实施了良种产业化工程。广泛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进行良种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世界著名种子公司建立蔬菜、畜禽育种繁种基地,培育、引进了一大批适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物种。像金皮西葫芦、七彩西红柿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实施了科技攻关工程。对制约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逐一列出单子,由科技、财政部门立项,组织联合攻关,使一大批城市科研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通过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民30万人以上,加快了农民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更新步伐,一大批农民成长为创业主体。
(二)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围绕生态市建设,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加快发展低碳、低氮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在大棚瓜菜生产上,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节肥节水技术,节肥节水效果达到了30—60%。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推广绿色控害面积达到40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畜禽粪便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三)综合配套农村改革。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84家,带动农户102万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完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68.7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7.8%。对132个城郊村、城中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配臵,助推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不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鼓励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文件。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拿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政策合力,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或农耕体验园,开通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大大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潍坊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农业部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统筹都市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型农业规划相衔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完善政策,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
三是加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专家学者参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机构运营,农业龙头企业高端人才配合,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广泛实践的“四位一体”人才储备体系,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传统农业的潜能,努力培育都市现代农业消费群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围绕我市可能催生做大的新兴产业和特色品牌,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形成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 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要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马红梅,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张之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汇报,并就彝州首府楚雄市特色城市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对工作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丁绍祥指出,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度时期以来,楚雄市、州建设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就楚雄城市的特色、品位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有特色、有深度。为进一步突出楚雄的彝州特色,构建我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谋划楚雄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州庆50周年时充分展示彝州的“彝味”,展示楚雄特有的地域文化,展示楚雄城市的现代文化。楚雄市城市定位的关键,在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用彝族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彰显和创造地域文化充实城市的文化含量,兼容现代文化丰富城市的现代魅力。丁绍祥指出,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于城市地域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基础在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的特色、文化又在左右着城市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特色、文化。楚雄的城市特色定位,要突出彝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彝族文化,兼容现代多元文化;作为彝州,城市特色一定要打“彝牌”,地域文化必须服从彝族文化;城市特色的改造提升,要更多地融入彝族粗犷、豪放的图腾文化,融入古老的彝族文字符号,充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美。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继承和弘扬彝族古建筑的文化,在有条件的老城区改造中,借鉴和学习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的成功经验,用一系列优秀创意确立楚雄的城市形象,塑造楚雄市“彝族风情文化”的品牌,提高楚雄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建筑和门牌、门匾上,要增加彝文字等民族文化色彩,体现彝族风情和风格,让人感受到到了楚雄就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丁绍祥强调,楚雄的城市改造提升,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目前,改造的重点要放在上章村入口节点、火车站入口节点、程家坝入口节点、龙川江滨河景观休闲带及桃源湖广场的改造提升上,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区分片实施。
杨红卫在讲话中指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2008年州庆,如何强化提高楚雄的城市设计水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高增加楚雄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延续楚雄城市的特色“香火”,最终达到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楚雄市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和文化街区等方面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体现地方人文内涵,打造城市彝族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循序渐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扎实做好楚雄城市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丰富楚雄市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达到“到楚雄看彝族文化,品彝族文化大餐”的城市品牌效应。(
第五篇:包头:强化城市“菜篮子工程 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现代都市农牧业
包头:
强化城市“菜篮子工程
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现代都市农牧业
一、包头市农牧业概况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中西部,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曾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全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65万。其中,农村牧区人口52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0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6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9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7:55.4:41.9。
包头属于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7.7℃,平均降雨量在200-4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期。无霜期130天左右。我市农牧业基本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蔬菜和葵花、瓜果、甜菜等作物为主;养殖业以羊和奶牛为主。全市耕地面积约64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10万亩,常年播种面积在470万亩左右。草原面积3100万亩。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形成了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00.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95万吨。牧业,全市牲畜总存栏达到256万头只,肉类、鲜奶、禽蛋和鲜鱼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155.9万吨、2.8万吨和7103吨。农机化水平达到80.3%,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市拥有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5家和70家,农畜产品行业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和驰名商标数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总数的24%和29%。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立足城郊型农牧业实际,以强化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提升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具有包头特点的现代都市农牧业。
(一)大力实施“南菜北薯”战略
综合考虑自然气候、地理位置、土壤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等因素,我市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南菜北薯”战略。即:在大青山以南地区,大力发展以蔬菜保护地为重点的蔬菜产业,着力打造山南地区蔬菜产业带;在大青山以北地区,大力发展以滴灌和旱地覆膜马铃薯为重点的设施马铃薯,着力打造山北地区马铃薯产业带。
一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四年来,全市共投入蔬菜保护地建设资金8.8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近亿元)。全市蔬菜保护地面积由3万亩发展到8.5万亩,增加1.8倍。蔬菜种植面积由14.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蔬菜保护地占比由21%提高到44%。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保护地达到11处,总面积达到1.3万亩。在传统日光温室、大棚基础上,新增了智能温室、厚墙体温室、连栋大棚、双层覆膜温室等结构类型,具备了冬季不需加温生产果类菜的条件。每亩蔬菜保护地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目前,我市拥有友谊、远大等各类蔬菜市场16个,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5个,蔬菜加工企业2个。全年蔬菜消费量达到68万吨,全年和冬春蔬菜自给率分别达到57%和23%。
二是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四年间,我市投入设施马铃薯建设资金1.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0.2亿元),新增滴灌马铃薯25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旱地覆膜从无到有,总面积达到40万亩。设施马铃薯总面积达到70万亩,占比达到65%。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滴灌马铃薯达到27处,面积达到10万亩。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设施马铃薯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2009年,我市山北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旱地覆膜马铃薯鲜薯单产达到1711斤,较普通旱地马铃薯单产增加660斤;滴灌马铃薯鲜薯单产达到4577斤,较普通水地马铃薯单产增加1860斤。据测算每亩水地马铃薯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旱地 3 每亩纯收入达到200元以上。2009年和2010年,在我市先后召开了全国节水农业、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和水肥一体化现场会,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目前,我市马铃薯销往国内武汉、徐州等14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同时,大力推进马铃薯种薯“北繁南种”合作方式,马铃薯种薯已销往广东、广西、山东等冬作区,高质量马铃薯种薯供不应求。马铃薯收入已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二)加快推进“乳肉并举”战略
小肥羊、小尾羊等企业总部设在我市,伊利、蒙牛已在我市建立鲜奶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市场等因素,通过实施“乳肉并举”战略,打造自治区重要的肉羊基地和奶源基地。
一是做大做强羊产业。为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市于2008年在自治区率先实施全面禁牧,羊实行舍饲圈养。按照“一手抓禁牧,一手抓舍饲圈养”的思路,依托市场和“群羊”龙头企业,全面推进肉羊养殖业的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近年来,市财政共投入舍饲圈养项目资金1亿元。新改建羊舍饲棚圈270万平方米,建设青贮窖32万立方米,新增人工授精点300个,种植优质饲草40万亩。全市建成存栏3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专业村26个,规模养殖场34个,羊规模化饲养水平达60%。多塞特、德美等优质肉羊良改率达到60%以上。同时,大力推广小尾羊等“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强的肉羊产业化基地。
二是提升优化奶产业。我市奶牛养殖业在前几年数量扩张的基础上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优化奶牛小区(牧场)布局,加快奶牛小区整合,促进奶业向标准化、集约型转变,全市奶站由416个减少到184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小区(牧场)达到219个,奶牛规模化程度达到70%。通过奶牛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奶牛小区组织化程度,推行模式化饲养,奶牛小区(牧场)“五统一”(管理、技术、防疫、饲料、配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奶牛全部实现良种化,平均单产水平达到6吨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
尽管我们在推进农牧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相对滞后、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组织化程度低等。
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按照以下工作思路不断推进农牧业工作:坚持“两大方略”、明确“四大目标”、突出“一个重点”、强化“四大支撑”、推进“三大战略”、提升“四大产业”。即: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和“三化同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方略,明确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丰富城市菜篮子、拓展农牧业功能 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强化以政策、科技、装备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深入推进“收缩、转移、集中”、“南菜北薯、乳肉并举”和“品牌带动”战略,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不断提高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具有包头特色的现代都市农牧业,为全市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蔬菜产业方面,以增加城市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推进“蔬菜保护地”和“蔬菜交易市场”建设两个重点,提高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化,着力打造产、销、加为一体的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地;在马铃薯产业方面,以打造国家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为目标,以提高设施化水平和加工、储藏能力为重点,实行马铃薯种薯和鲜薯销售、加工转化相结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羊产业方面,按照数质并举和禁牧、舍饲的总体要求,依托小肥羊、小尾羊等“群羊”龙头企业,以品种改良、饲草生产、产业化推进和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全面提升羊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在奶产业方面,按照稳步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原则,以奶牛小区(牧场)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蔬菜保护地和设施马铃薯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和100万亩,羊和奶牛规模化饲养水平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