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

时间:2019-05-13 11: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

第一篇: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

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城市空间的构建要与居民心灵有所联系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功能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及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时,特别谈到了有关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并强调这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当今的社会大众普遍感到现今的中国社会问题不少,社会心态浮躁,整个社会躁动不安,人们比较缺乏安全感,来源于社会成长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也远远高于以往?如果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探究原因,会得出一些答案。

古人讲,“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名贤,未能悟斯道也”。也就是说,建筑,以它的建筑语言,向每个置身其中或者行走其中的人们阐述着文化的思想,通过眼耳鼻舌肤,进而渗透到心,最终在心理上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它引导着我们感悟天地自然之道,使我们的心灵走向宁静祥和,温文儒雅,知礼守法,遵循人道。人们每天睁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建筑,感受的就是空间,领悟的就是屋内的陈列环境。行走之中,首先看到的也是房子,房与房之间的空间,建筑景观环境向人们传达的感觉、感受和感情,由此起到“背景感召”与“心理渗透”的作用。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在接受着建筑对我们的身心教化,我们也无法剔除这种影响,对我们来说,我们只能每天在“被”建筑教化着。

城市建筑对人的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几点:首先是城市建筑的尺度与建筑之间空间的问题;其次是城市建筑之间的秩序和相互之间的呼应是否和谐的问题;再次是建筑自身的色彩和自身形象的问题;还有就是建筑以及周边植物园林、标牌、广场等等景观环境形成的整体,给人的视觉以及心理的感觉。

中国的文化发展了数千年,文化如何教化人,古人研究很精熟,尤其是建筑对人的影响和感化作用。中国城市建设早在夏代就非常发达和成熟,到了周代基本完备。从现存的明清北京城来看,明清北京城那种灰色的小四合院,被温馨的小胡同连缀着,行行排排的小胡同又由大街串连着,形成整体上秩序井然的北京城。灰色海洋的民居,围绕着金色心脏的紫禁城,其中又突出着那条金色的中轴线,最终凸显出高大的太和殿。建筑的尺寸、体量、高矮,建筑的立面、形态、色彩,建筑与自然天地,种种建筑元素与文化元素之间形成的整体文化景观,都表现了天地之道的秩序、节奏,表现了中国文化里的礼和乐,异与同,阴与阳。整个建筑阐述的是端庄、正直、和谐,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美感,带给住行者亲切安宁。

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城市,传统温馨祥和的四合院、四水归堂、吊脚楼那种与人身体比例和谐的建筑,被当今动辄几十层的林立高楼替代;过去人行走的胡同、巷弄被如今以汽车为尺度建造的马路替代;盘旋如迷乱的面条、行走起来如迷宫般的立交桥,绝对不是为行人设计的尺度;巨无霸式的商场超市,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疲惫和惊惶;电梯每天把居民送入叠加的居住空间,居民之间每天擦肩而过却彼此互不相识的社交关系取代了以往胡同四合院平面居住的邻里亲和关系。每个人每天都置身在这种建筑和空间中,无形中形成心理暗影。

我们随便抬头环顾四周的高楼建筑,就会发现楼与楼之间,只要不是同一个人设计的,就会各自不同,找不到各个建筑之间相互和谐的点,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社会中人与人的隔膜与不合作,或者自我中心的意识有多么强烈。

如果我们走进德国的城市或乡村,则很难见到那种飞扬跋扈、趾高气昂的建筑。放眼望去,大多数城市建筑还是一二百年前的风格,在一片宁静的小楼群间,他们的社会心态似乎由此可见一斑。每座楼的楼前楼后,建有大小不等的小花园,各种花果树木布满建筑周边,几乎每家窗台上都种满了花朵,你可以从中看到过着平和温馨的小日子那种悠闲的心态。建筑之间是散发着历史气息的石子小街,走在这种城市的建筑空间中,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想到贝多芬、歌德曾经在这里边走边思考,构思他们的作品。这种城市建筑的尺度与空间,历

史文化的氛围,营构了宁静的城市与街道,很容易让人想到形式虽然迥然不同、但同样具有宁静祥和心态的明清北京城。重要的是欧洲不少着名的大城市,都是此种风格,很少能够见到非要压倒一切独显自己强悍高大的巨型楼房。

最经典的是德国的汉诺威。在它的市政厅一层过道两边,陈列着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的沙盘模型:一个是 18世纪的该城市模型,一个是二次大战前完好的城市,一个是二次大战结束时被炸为废墟的模型,还有一个是战后重建的现在的城市模型。战后的城市模型,其建筑尺度、格局,甚至是建筑的形式都基本与战前一样。当地人自豪地宣称,他们尊重传统。由此也可见出社会心态。

美国是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於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基础和先导,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美国城镇化发展中,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在1916年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1956年通过《高速公路法》,在12年内拨款250亿美元修建了4.1万英里的洲际高速公路。同时建立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征收汽油和车辆轮胎等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其中54条共计6.44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美国公路主骨架。交通先行,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於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美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主张由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之政治体制制约,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放任地推进城镇化,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四是上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以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协调发展,这主要得益於美国制订了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一是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就避免了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二是出台《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部分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联邦农业部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四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形成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电器的普及,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转变,让

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2006年,启动乡村社区宽带网资助计划,帮助低收入社区购买宽带设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网络服务。

第二篇:谈园林城市建设对芜湖的影响

谈园林城市建设对芜湖的影响---------物院11级光信息 张凡

摘要: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让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健康、更舒适,适应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通过开展“创园”活动,使我们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更加注重绿地规划的合理性、布局的均匀性、植物的多样性。且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城市园林 园林绿化 效益 发展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控下,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也从中显示着古老园林的崭新魅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市委和市政府履行职责、服务人民大众、实施城市管理的一项重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家园城市建设的一项全民性活动。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建设美好城市,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建设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有利于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积聚和流动,带动投资兴业,搞活旅游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绿地系统,绿化和美化城市空间,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创造宜居生态环境,满足广大市民的生存要求;

三、改善生活条件,让市民居于树阴环抱、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的优越环境之中,享受创城带来的体育运动、林阴生态停车等各种生活便利;

四、建立生态屏障,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城市的科学、长远、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园林绿化和市政、交通、通讯一样,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创建园林城市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城市园林绿化不但是一种自然景观、生态风貌,更是一种文化景象。高水平的园林绿化,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可以使市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修身养性,怡情益智。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绿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当我们踏进一座城市,如果展现在眼前的是高质量的树木花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体会到市民的自豪和信心,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效能。园林绿地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在非常时期园林绿地还是防灾避险的最佳场所。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

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

充实精神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市民对自己居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更加关注城市的形象,他们不仅需要城市周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更需要房

前屋后、大街小巷的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绿树成荫的生活工作环境创建园林城

市,让大地绿起来,美起来,让市民拥有良好、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

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切身利益,是一项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当

前、利及长远、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

创建园林城市是增强环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是承载经济发

展的基础。当今世界,环境建设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创建园林城市,能够极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人气,聚集人才,聚集资金,聚集技术,聚集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提升城市综合竞

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前来投资兴业,极大的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

参考文献:《北海日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词条)、《中国园艺文摘》

第三篇:城市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滨水城市、绿色城市、文化城市三大特色,目前该市已形成了“七纵七横连三环,两带十园四广场”的园林城市格局,绿化覆盖率达40.8%,绿地率3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六安通过对淠河和淠史杭总干渠(新淠河)的综合整治,在城区已形成两条566公顷的城市绿色玉带。其中,在淠河上通过修建橡胶坝,已形成水面14.7平方公里的城中湖,终年碧波轻漾,并成为全国水上运动基地之一。六安继2008年获“安徽省园林城市”称号后,今年向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冲刺。

在城市建设中,六安市围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土树种应用规划也同步编制。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保护、修复、重构的对策进行了探索,以保障六安人居环境良性循环、保护六安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形成多层面“环心廊”空间结构的绿地系统。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水系,六安打造滨水城市。淠河总干渠和淠河流经六安中心城区,长度达10余公里,其上游是著名的佛子岭等6大水库。六安市围绕河流治理,做好“水韵”文章,建设城市“绿带”。

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六安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自己特色、风格、品位,做到绿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继承传统又力求创新。广泛发动单位群众全民参与,形成了具有六安地方特色的创建氛围。已完成了城市主要出入道路、重要景观带和景观节点等建设;以及主干道两侧绿化和城市特有的河流水系沿岸风光的绿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河岸、路网、庭院等绿化为“内圈”,以城乡结合部、环境风景林、森林公园、城市进出口绿色长廊、生态绿地等公益林为“中圈”,以郊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为“外圈”的三圈城市绿化体系。

今年5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六安市进行卫星遥感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省专家组初评六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达标。

第四篇: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调查!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16-20B.21-30C.31-40D.41-50E.51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农民B.学生C.普通职工D.企业高层E.个体经营F.其他

4.您的月收入是:

A.2000以下 B.2001-3000 C.3001-4000 D.4001-5000 E.5001-10000 F.10001-20000 G.20000以上

5.您平均每月支出:

A.1000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D.3000以上

6.您每月用于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A.20%以下 B.20%-40% C.40%-60% D.60%以上

7.物价上涨对您购买食品的影响程度:

A.影响很大,超出接受范围 B.影响很大,但由于收入增加,可以接受

C.有些影响,可以接受D.没什么影响

8.您会关注物价上涨的情况吗:

A.完全不会 B.偶尔听说 C.比较关注 D.密切留意

9.您觉得近半年来物价上涨的程度怎么样:

A.物价涨幅很大 B.物价涨幅一般 C.没感觉

10.您认为物价是否会持续增长:

A.一直持续增长 B.不会持续C.持续一段时间后会下降

11.您在哪方面感觉物价涨幅最大:

A.食品 B,生活用品 C.房产 D.交通及通讯设施 E.电子产品 F.医疗保健品G.娱乐设施项目 H.其他

12.您认为哪些因素造成物价上涨;

A.通货膨胀 B.企业的垄断 C.频繁的自然灾害 D.政府的管理不够

E.物资紧缺F.投资不当 G.全球性原材料上涨 H.劳动力成本上涨 I.其他

13.物价上涨后您的月工资上涨多少:

A.50元以下 B.50-100 C.100-150 D.150-200 E.200-250 F.250-300 G.其他

14.您觉得工资上涨能否抵消物价上涨的影响:

A.不能 B.能,但作用有限 C.可以抵消

15.面对各种物价上涨,您有何应对措施:

A.静观其变,保持中立 B.一切从低价出发 C.增加工作,提高收入

D.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

16.您认为那些因素可以遏制物价上涨:

A.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B.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支持

C.保障市场供给,严禁企业垄断 D.扩大生产,提高产量

E.采取科学管理方式,降低成本 F.政府补助

17.物价上涨对您的利弊: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C.利弊相等 D.没所谓利弊

18.您觉得物价上涨是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吗:

A.不是B.不全是 C.是

19.您对今年物价上涨的整体情况有何评价: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20.物价上涨时,您对政府采取政策的满意度:

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感谢您参加本次调查!

第五篇:青岛市啤酒节对居民感知的影响

青岛市啤酒节对居民感知的影响

所属学院

指导教师

团队成员

摘要:青岛国际啤酒节始于1991 年,是中国最早的、以啤酒为媒介,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

啤酒节一直致力于走国际化路线,但现今由于其发展规模日趋成熟,影响力不断提高,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于当地居民而言,其弊端日益呈现,要想更好的使啤酒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致力于通过研究居民对啤酒节的感知来深层次的发现啤酒节存在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啤酒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居民感知 节庆旅游 趋利避害 改进 态度 会场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人民收入日益增长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新兴的旅游方式如会议、展览和节事旅游日益兴起,引起人们的极高兴致。更多的人想通过体验新的旅游方式来开阔眼界体验生活。因此,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更加关注旅游的质量和旅游的层次。然而,现实状况确是这样的,当地居民对节庆旅游意见不一,出现众多分歧。有很大一部分人反对节庆旅游,觉得节庆旅游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交通拥堵,物价上涨,环境嘈杂,生活质量下降。种种弊端的显现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反感。然而,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对节庆旅游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节庆旅游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潜藏着很大的经济利益,这将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意见分歧的存在使我们看到的问题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我们想通过研究青岛市居民对节庆旅游的感知,来了解当地居民对节庆旅游的态度,具体包括他们对益处的肯定以及对其弊端地认可与改进,进而引导居民响应号召,趋利避害,发挥节庆旅游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半岛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迫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然而,外在因素的冲击从某种上来说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对这些客观因素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反应。就节庆旅游而言,不同居民对他的反应程度不同。我们的研究旨在了解青岛居民对节庆旅游的感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居民的意见分歧,具体分析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当地居民能趋利避害,正确认识节庆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使节庆旅游的发展给当地的发展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青岛国际啤酒节不仅带动了青岛旅游行业,对青岛市酒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及市内交通、航空、铁路以及商业零售、餐饮业等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啤酒节提升了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青岛作为海滨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形象,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东省内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基础之上,怎样使青岛国际啤酒节发展壮大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的研究问题。在如今青岛啤酒节正面向国际化浪潮的不断冲击的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岛啤酒节在将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后,继续攀向国际高峰,就有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一方面是啤酒节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是当地居民对啤酒节持有意见的分歧。我们旨在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解决两方面的矛盾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为啤酒节的更好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次调研的优势在于:调研的对象与所学专业相吻合,对于本次调研的各个项目都有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持,有利于各项安排的合理计划实施;调研小队成员之前都有过类似市场调查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经验;调研安排在假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亲临市场进行调研。

劣势在于:啤酒节持续时间较短,而且举办间隔时间很长,对于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日后修正问题调查的持续进行。

三、调查分析

(一)调查前景分析:

1、产品形象及品牌优势

稳重有余,激情不足———使青啤在40 岁以上、稳重成功的人士中 拥有极大认知度,2004 年,青啤将自己的品牌内涵定为“自信、激情、开放、进取”。根据品牌定位,青啤又提出了“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使青啤焕发了活力,找回了青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久负盛名,历经百年而不衰,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品之一。1906 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啤酒博览会荣获金奖;1948 年开始大批量出口至新加坡;目前仍然是美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亚洲啤酒品牌。青岛啤酒还是国际市场分布最广的中国品牌之一,现远销世界62 个国家和地区,居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占中国啤酒出口量的50%以上。多年出口的历史、世界广泛的分布、优秀的品质和高端的品牌形象使青岛啤酒拥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忠实“粉丝”。百年青啤使其不仅在当地居民心中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心中都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这一切都足以让相关人士对啤酒节的相关问题以及现象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已经考证,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凭证。

2、营销模式 2006 年,青啤将新推出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全面实施,实现了 又一次全新的飞跃。即将产品销售、品牌传播、消费者体验三种竞争手段结合运用的营销模式,三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有了这套模式,青啤“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青岛啤酒也逐渐以激情活力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定格。

从名牌企业到明星企业———2005 年以来,青啤结合自己“激情成 就梦想”的品牌主张,先后与各强档频道联手打造大型活动,使青岛啤酒不仅仅是一个名牌,更像一位明星。如2005 年,青啤做了“梦想中国”的赞助商。随后成为北京2008 年奥运会赞助商,青啤抓住了一次彰显其品牌魅力的大好机会。2006 年德国世界杯期间,青啤与央视五套合作开展了“观球论英雄”竞猜活动,与其“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相吻合。这些活动都体现出了青啤努力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知名度的提升无疑会带来不可磨灭的经济效益,就此方面而言,这将极大地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大作用。从而,当地很多居民对于啤酒节而言,还是持比较支持的态度。

3、发展战略优势 2006 年青啤提出了自己的品牌战略———从“有限品牌”到“差异品牌”的战略。“有限品牌”以青啤为主力品牌,占据高端定位;将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置于中间; 普通大众品牌则被作为高端利润保障的“防火墙”。采取品牌价值收割战略,在品牌所在地充分发挥原品牌作用,逐渐回收这些品牌沉淀的价值,回收来的资金又可投入到青啤品牌的建设中。“差异品牌”战略就是以“青岛啤酒”为核心,将其他三个强势品牌通过功能、体验、价值等特质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位居中心的青啤保留在中性位置,求档次而不求差异,着重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塑造全国性、领导性品牌。如此形成的青啤品牌阵线将是一个“青岛啤酒”体现核心品牌价值,其他强势品牌满足特性需求的品牌集群,最终实现品牌集群价值的最大化。此外,2006 年青啤的扩张也改变了原有模式,由外向型向内涵式转变,即“先有市场后有生产”的模式,该模式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扩张的新坐标,意味着中国啤酒业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此外,还有啤酒节自身的魅力、环境条件的优势等等,这些条件都为青岛啤酒节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个个优势表明,青岛啤酒街发展的时机和条件日趋完善并不断走向成熟,这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啤酒节到来的商机以及青岛未来发展的“快速通道”。于当地居民而言,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也是一个把青岛不断推向世界的契机。身为青岛人,大家的幸福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啤酒节每年娱乐项目的不断更新以及参展商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当地居民有机会去体验和感受世界啤酒文化的魅力以及体验不同的娱乐项目,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啤酒节的举办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平台。(二)问卷分析:

1、文化内涵感知:75.6%的居民认为青岛啤酒节商业化日趋明显,文化内涵缺乏;15.3%的居民认为文化内涵还可以,每个酒棚在喝酒之余推出的名人字画拍卖活动具有比较高的文化价值,大家可以在喝酒之余享受名人大家的艺术创作,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娱乐之余也可以帮助孩子增加见闻;9.1%的居民认为文化内涵一般。

2、“本土化”感知:68%的居民认为内部的项目过于通俗、普遍,不具有本土化倾向;18.4%的居民认为本土化体现的比较浓厚,很多项目以及整个会场的格调以及一些民俗娱乐游戏,均有效地体现出了青岛“开放”的城市特点以及特有的标志物“青岛啤酒”;10.6%的居民对本土化的感知一般;除此之外,还有3%的居民不知道什么能够体现青岛的本土化。

3、“基础设施”感知:53.2%的居民认为啤酒节主会场的游乐设施陈旧,酒棚设施呆板,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34.6%的居民认为基础设施还可以,基本设施齐全;12.2%的居民对基础设施感知一般,尤其提出公共卫生间设计不合理。

4、“会场布局”感知:61.8%的居民认为尽管泰山赞助的扇子背面以及门口的指示牌上显示了相关的信息,但由于会场指示图不够醒目,消费者不大方便找到相应的酒棚以及指定的嘉年华地点;28.5%的居民认为会场布局的指示到位,不仅有相应的指示牌,而且还联合赞助商免费赠送扇子;9.7%的居民认为会场布局一般。

5、“氛围”感知:33.2%的居民觉得啤酒节会场内部格调单一,每个会场模式一致,而且音响的音量开得巨大;55.3%的居民觉得音乐氛围浓厚,有助于助酒兴;11.5%的居民表明对氛围不关心。

6、“消费情况”感知:45.6%的居民认为啤酒节会场的娱乐项目价格适中,啤酒、美食消费昂贵,此节庆活动影响正常生活开支;38.9%的居民认为此节庆活动内部消费水平正常,对生活开支影响不大;15.5%的居民不关注消费,来啤酒节仅仅为了消遣。

7、“宣传力度”的感知:49.5%的居民觉得啤酒节宣传到位,渠道广泛;18.9%的居民觉得此节庆活动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31.6的居民认为宣传力度对此次节庆活动影响不大。

8、“交通状况”感知:84.5%的居民觉得此次节庆活动严重影响了正常出行;12.3%的居民认为 交通情况近两年有所改善;3.2%的居民表示对交通不关注。

9、“经济贡献”感知:68.3%的居民认为次节庆活动能极大地促进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23.4%的居民认为此节庆对经济的贡献不是很大,因为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8.3%的居民对青岛经济发展不感兴趣。

10、“认可度”感知:64.3%的居民接受这个节庆,认为它有助于增加生活情趣,利于加强朋友之间的交流,还利于开阔眼界;32.6%的居民不接受这个节庆,觉得此节庆活动的存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3.1%的居民持无所谓态度。

四、思考与建议

纵观问卷,我们不难发现青岛啤酒节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不断完善的营销模式,企业战略,产品形象和品牌优势使其无疑在青岛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通过对当地居民对于啤酒节这一节庆活动的感知,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其发展日趋成熟,但仍不免有不足,需要引起我们以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我们的目的是从居民的感知这个小切口出发,发现啤酒节存在的某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当地居民对啤酒节的认可度以及良好的感知。一方面解决居民感知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深层次上发现啤酒节发展的问题,双管齐下,这样,为啤酒节更好的发展,更好的走向国际提供帮助。

(一)文化内涵的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想要走出青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在国际大舞台上立足必须要提升它自身的文化内涵。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啤酒节期间活动的开展要融入多钟文化因素,使人们在娱乐之余,仍觉得津津乐道,文化意味浓厚。

(二)“本土化”的推进:节庆活动主题的设定与内容的规划设计是成功的最主要关键,要注重充分利用青岛本土化资源,啤酒节的很多方面都可融入本土化的成分。要加强对青岛民俗的整理与发掘,使啤酒节的开展更迎合当地居民的口味。与此同时,我们注重本土化的选择会给啤酒节镶上青岛独特的标签,成为青岛啤酒节区分于 其他啤酒节的亮点。

(三)基础设施的改善:由于青岛啤酒节最后一次在崂山会场举办,关于游乐设施陈旧的问题,在下一届啤酒节开幕的时候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高。但是对于设施单一的问题,青岛啤酒节的主办方最好能成立专门的设施研发小组,在借鉴别的地方啤酒节设施的同时,做好能研发一套有青岛啤酒节特色的桌椅设施,这样对于良好氛围的营造以及消费者感知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形成自己啤酒节会场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会场”的改善:青岛啤酒节对于青岛而言,毕竟是个比较盛大的节庆活动,在会场的设置上,除了会场的指示信息明确醒目以外,我们可以推出别的会场。以主会场为主,其他会场为辅,营造不同氛围的会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同风格的会场,可以推出具有浪漫情调的海边会场,具有悠闲情调的八大关会场等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啤酒节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五)“交通状况”的改进:啤酒节期间,我们可以开发啤酒节专线。在繁华区外设置专门停车场,开发“停车场——啤酒城”专线,把大量外来私家车控制在繁华区之外,缓解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压力。

(六)“价格敏感”的改进:采用弹性促销的模式推广啤酒节的相关美酒、饮食以及游乐设施。在初期和中期,可以采用原价销售,在后期,可以推行适当折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啤酒节的系列活动中,惠及更多的岛城人民,提升相关设施的效用。

(七)“宣传力度”的提升:要加强国内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开发更有吸引力的品牌节庆活动,使青岛国际啤酒节被世界人民所知,并且做到可以吸引每一个身在中国的外国友人前来参与,让他们喜爱并帮助宣传,以求真正打出“世界”和“国际”名号。

(八)作为一个走国际化路线的盛大节日,青岛啤酒节举办方务必提高啤酒节的自身素质。诸如啤酒城场面混乱、破坏环境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啤酒节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

五、结语

节庆活动主题的设定与内容的规划设计是成功的最主要关键。尤其在当前节庆活动数量众多的情况下,规划设计出具创新性与独特性的节庆活动内容,始终能与其他活动造成差异性,增加活动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2)节庆活动内容的规划设计,除了多样性外,应尽量纳入“游戏”或“表演”等体验性活动。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中,如何让消费者在休闲活动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与回忆,为休闲产品成功的关键。(3)节庆活动的经营者应重视活动场地的整体质量,包含软硬件设备及服务人员的质量在内。如前所述,良好的活动质量才能让消费者有美好的活动体验与回忆,再通过“口碑营销”酶过程,扩大泰场范溪,建立活动品牌形象。

(4)节庆活动举办的场地应考虑周边区域的特性,尤其是交通运输的规划及周边观光。

青岛啤酒节具有很多独有的优势,譬如其国际化发展方向,它的群众化和娱乐性,都对其本身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积极影响。青岛啤酒节近些年的发展方向则偏重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和游客的娱乐性,前者是很好的现象。只有坚持着要将青岛啤酒节发展成为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品牌的道路,啤酒节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朝向国际化方向进行。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其主题的设定与内容的规划设计是成功的最主要关键,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活动场地的整体质量以及举办场地应考虑的周边区域的特性。作为地方的节庆活动,永远都不要忽视居民的感知,要时时刻刻立足于当地居民,处理好节庆活动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趋利避害,才会更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青岛啤酒节应该善于把握时机,处理好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及时更正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使其不断走向完善,青岛啤酒街将会一直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目标,将自己以独一无二的形象推向世界,同时将自己打造成为可以代表中国的经济文化品牌,最终屹立于世界之林。

下载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的建设影响居民的方方面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设机构设置影响非居民企业税负差异

    常设机构设置影响非居民企业税负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已向国际资本开放,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带动了国内部分产业的发展,也使得非居民企业的数......

    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安全性影响调查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安全性影响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对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的安全性的调查,了解个人信用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和贷款的实......

    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

    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 暨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交 流 材 料 2014年3月3日 强化责任落实举措 切实抓好环境治理工作 中共千灯镇党委 千灯镇人民政府 2014年3月3日近年来,在市委......

    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民生领域 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设计和长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

    街道年度城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

    街道年度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办、街办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小编整理的街道年度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效应背后显发展难题 专家呼吁做好顶层设计 在城镇化趋势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再次受到关注。随着住建部将公布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消息发出,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

    城市建设调研

    对我县城市发展的几点想法 淅川区位特殊、地位特殊、功能特殊,怎样建设城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关系到淅川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淅川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为......

    城市建设[大全五篇]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指导,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