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292-10第九章 城市生态管理(定稿)
第九章 城市生态管理
1.[识记]生态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纬度等构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整体。
2.[领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有:
(1)成分
任何生态系统都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亚系统。
(2)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3)功能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构成的功能单位。
3.[领会]生态平衡的含义是什么?
生态平衡是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总是不断地进行的,但在一定时期和空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也保持相对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4.[识记]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5.[识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01104单选]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筹),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6.[识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7.[综合应用]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和决定因素各是什么?[201104论述]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2、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3、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4、城市一“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5、劳动力数量与职业岗位的平衡
6、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7、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8、城乡物资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
二、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主要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8.[简单应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一、生产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二、生活功能
城市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以有利于工作和方便生活。
三、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提供自然物质来源,而且还能在一定限度内接纳、吸收、转化人类活动排放到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达到自然净化的效果。
9.[领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参考样卷单选、201107单选]
(1)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总和,其中自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环境质量三个方面;社会环境质量则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美学的内容。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用城市的资源质量、人群健康和生态状况等尺度来衡量,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环境污染程度来衡量。
10.[领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类有哪些?
(1)按照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
(2)按照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的性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生物环境质量。
11.[领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城市人群健康、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制定的限制性规定。
12.[领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级:
(1)低级标准,或称为安全环境标准,它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净化水平达到足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保证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并
Page 1 of 6
能基本上遏止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高级标准,或称为舒适环境标准,它要求城市生态环境不仅达到较高的净化水平,实现良好的生态平衡,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美化水平,达到“美学上令人愉快,生理上有益于健康,经济、文化上有利于发展”的程度。在实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步骤上,一般首先要达到低级标准,然后逐步达到高级标准。
13.[领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作用有哪些?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2)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5)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14.[识记]简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201104单选、201107多选]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它一般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使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不良变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机能,破坏了城市生产环境系统分解污染和自我净化的能力,扰乱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使城市生态环境劣化。
(2)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按受污染的领域范围和污染物质,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15.[领会]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
(1)水体污染
(2)大气环境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16.[识记]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1)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17.[识记]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
(2)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3)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4)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18.[综合应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9.[识记]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方针是什么?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方针是: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5)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0.[综合应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原则是什么?[参考样卷多选]
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要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其次,要积极发展城市环保产业。
二、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1、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强化法治,首先要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
3、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4、从源头上防治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必须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三、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1、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2、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科技进步。
3、推行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4、运用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5、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管。
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2、要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城市政府必须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3、此外,国家要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21.[识记]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机构有哪些?
(1)中国城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局及其下属的区、县环保机构,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2)此外,城市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环卫等部门,也承担着一定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的职能。
22.[识记]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有哪些?
(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起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协同有关部门拟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技术、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组织对全市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组织编制全市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参与制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开发计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参与审核开发区建没、旧城区改造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参与组织自然资源核算工作;组织编制和发布全市环境统计公报与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发布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3)组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监督管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及各级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执法责任制工作。
(4)监督管理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执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电磁波辐射、放射性物质和核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5)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环保预审、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管理以及竣工环保验收等环境管理制度;协助做好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6)监督管理全市自然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湿地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资源开发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安全。
(7)负责全市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建设、管理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信息网,组织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编制环境质量报告;指导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计量认证、质量保证工作;
(8)管理全市环境监察工作,对“三同时”执行情况、排污单位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及制度情况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对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协调和处理地域间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行政稽查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对于拒绝城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淮排污费的,引进不符合中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对违反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9)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开展重大环境保护课题攻关,归口管理全市环境保护技术引进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管理全市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和组织协调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市内履约活动及统一对外交流与合作;协助上级负责环境标志认证工作。
(10)组织协调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实施对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公开工作。
(11)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排污费征收计划;污染治理资金和环保补助资金项目计划;健全排污费征收、管理和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3.[简单应用]优化和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的管理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为了优化和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的管理,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1、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2、国家加强对城市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协调跨区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3、城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4、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所辖范围有关的环境问题。
5、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
6、城市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建立和完善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二、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1、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城市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保栌有关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
2、城市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城市环境监测网络,规范城市环境信息的发布。
3、城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
4、城市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5、城市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三、加强城市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1、健全城市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
2、规范城市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城市环保队伍。
3、城市政府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城市环保部门,并事先征求上级政府环保部门的意见。
4、要完善城市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数字环保”,加快城市环境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5、建立城市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24.[综合应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在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
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二同时”制度。
它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环境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环境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
(6)排污管理制度。
该制度具体包括: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现场检查排污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目的是发挥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规模经济,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从而使一定量的环保投入产生最大的环保效益。
(8)污染赔偿制度。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城市政府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求限期治理。
(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城市政府主要领导人是所辖区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所辖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采取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和控制,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实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城市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环境应急响应制度,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环境应急装备的投入,检查和落实环境应急的处理处置措施,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最大限度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定期进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5.[识记]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政府间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什么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政府间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26.[识记]生态城市的含义是什么?
生态城市一般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
27.[识记]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含:
(1)从地域范围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而且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
(2)从涉及的领域看,生态城市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而且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3)从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看,绿色能源成为生态城市的主要能源形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利用,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
(4)从城市经济方面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生态城市采用既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5)从城市社会方面来看,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
28.[识记]生态城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01104多选、参考样卷单选]
(1)和谐性
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3)整体性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人、物、空间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4)高效性
(5)区域性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9.[领会]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三个层次,即生态县(县级市)、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
一、生态县的基本条件是:
1、制定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饷。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准命名。
二、生态市的基本条件是:
(1)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三、生态省的基本条件是:
(1)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2)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含地级行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重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人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国内前列或不断提高。
(5)全省80%的地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30.[领会]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1)生态县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
(2)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
(3)生态省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
31.[综合应用]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有哪些?[201107论述]
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
(1)生态安全
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
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3)生态产业代谢
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水路和城市轮廓线)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
(5)生态意识培养
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2.[综合应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排除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要考虑区域内能源、资源、水、土地等的承载力,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和地貌的特征,要延续地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实现本地资源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2)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或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作用,城市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生态城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综合性原则
城市生态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要解决它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系统方法。仅以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为例,要对其进行有效治理,首先要对大气污染本身进行基础性的和应用性的研究,并据此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同时还要在城市规划、能源结构的调整、道路交通的布局和管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技术的改造等多方面密切配合。
(4)区域整体性原则
这里的区域不仅仅是独立的地理单元、社会单元,还是独立的文化单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体。要加强区域、城乡发展的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这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基础。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当考虑本城市与其他城市及区域的配合关系,做到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5)集约化原则
生态城市强调要将自然融入城市,而不是要将城市天女散花般地分散于乡村或自然景观中。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遵循集约化原则,一是要做到三维空间利用的相对集约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实现立体化发展,建设紧凑型城市;二是要做到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集约化,提倡减少使用资源、重复使用资源和循环使用资源。
(6)有机集成原则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不能完全凭主观想象来勾画和创造全新的东西,而必须面对现有城市,以既有的城市作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建筑、社会、文化是维持城市生命力的土壤,必须把它们作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维护、保持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发展。
(7)重点性原则
生态城市虽然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但生态城市规划不可能包罗万象,其重点应放在那些必须由政府来做的事情上,着力做好生态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33.[综合应用]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有哪些?
(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
(2)城市规划应以人而不是以车为本。通过区域城乡生态规划等各种有效措施使耕地流失最小化。
(3)确定生态敏感地区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明确应开展生态恢复的自然和农业地区。
(4)在城市设计中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物质的循环再生。
(5)将城市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主的,并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生态城市。中止对汽车的补贴,增加对汽车燃料使用和私人汽车的税收,并将其收人用于生态城市建没项曰和公共交通。
(6)为企业的生态城市建设和旧城的生态改造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向违背生态城市建设原则的活动,如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行为征税;制定和强化有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
(7)为优化环境和恢复生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和再培训计划,加强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开发生态适用型的地方性技术,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城市设计、管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增强生态意识。扶持社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
(8)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中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制定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该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如交通、能源、水和土地管理部门等)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推动相关项目和计划的实施。
(9)倡导和推进国家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领域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交流以及资源的相互支持,促进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和示范活动。
34.第九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主要引入了城市生态管理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介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和组成要素、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质量及其标准,然后介绍了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最后,本章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和基本特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衡量指标、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措施。本章重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组成要素、功能、特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机构、指导思想、原则和制度;生态城市的含义、基本特点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措施。
第二篇:城市生态规划学
一、如何理解和运用土地供给的自然弹性和经济弹性
定义: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土地管制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
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第三篇:城市生态规划学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蒲金超
学号:2011391111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尹光耀 学号:201139112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宋彦锦 学号:2011391113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史瑞祥 学号:201139111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徐银波 学号:2011391118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王立志 学号:2011391116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第四篇: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
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
理想的生态城市
城市与和环境学院
07级资环3班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城市生态规划——理想的生态城市
摘要: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国内已有14省(区)百余座城市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他省份也逐步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其发展议程。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等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基本原理;建设规划;意义
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这就迫使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手段或方法来保护人类积聚的财富。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简单的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许多国家意识到开展城市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可以说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正是为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服务的,其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与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其中生态位原理是分析生态适宜度,探讨与自然和谐、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的理论依据;环境承载力原理则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城市生态支持子系统各环境要素规划及城市人口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依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则为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服务功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它与食物链原理共同决定着城市结构的稳定特征;食物链原理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在城市生态产业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最小因子定律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也是城市生态规划高于一般单项或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因,它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体现了城市生态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生态城市”正是在新世纪全球生态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认识;生态城市是人们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的路程进行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
“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因此,建树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有序调控人口自身的生产,势在必行。
(5)建设生态城市,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相依关系,即以发展带动社会稳定,以稳定促进城市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效的经济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只有坚持教育奠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生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抵御社会、自然危机;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法规体系建设,建树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规范,推进公众参与、公平竞争的民主和现代文明进程,才能和谐人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保障生态城市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因此,建构城市辖域不同层次需求的和谐型社会是以人为本、促进各项事业有序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
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边规划的综合协同,这是城市辖域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系统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关联映像,又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演化状态。城市的产业结构总是依据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变化,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态既决定着城市经济和人口聚集的规模,又因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可持续支撑的潜力,进而亦带动着技术、文化、教育和就业结构的协同调整。因此,改善城市和泛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产品结构和与之相伴的技术支持结构的有序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和清洁型生产工艺的改造,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移,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和减轻环境的负荷压力;并籍助经济发展的反哺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寻求和利用更多的可再生替代资源,积极治理“三废”污染,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的质量。“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不仅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来自土地的富有和对自然力的转化,而且经济的扩张空间、人口的聚集规模、景观和生态建设的潜力均需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其可开发利用的强度来支撑。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保障工业、交通和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住用地和基本农作耕地需求的同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林地面积的扩大和林分结构的优化,以增强自然抗灾屏障和生态系统的消纳、调节功能;通过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区面积的适度扩大,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特有和濒危物种繁衍与历史文化名胜观览的同时,增强生态自养功能和陶冶人们的自然、文化情操。
地理空间的自然、人文特性和社会经济的承载、调控能力,均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产业和人口居住的格局,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协同有序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区位特征和依靠城市辖区内不同等级城镇规模、商贸和居住功能的调整,工业转型和格局的合理分布,以及建城区和工业园区内土地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园林、绿地及空间隔离林带的建设,旨在能持续主导其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且使各建城区、工商业组团和村镇居民点内经济发展、人居舒适、环境消纳和生态建设得以协同。
社会结构泛指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的制度性结构和人口、文化、消费类非制度结构。制度性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既依附于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力空间结构决定下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又调节、促
进诸生产力结构和人文类非制度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着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控和稳定支持。
值得强调的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以上述几大结构为主,而不宜围绕状态来制定,否则会舍本求末、无所适从。究其根源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的内在结构决定状态的适存和规模,决定效率和公平,进而决定着系统的能量输出和演化。另则,所谓的量变和质变,事实上均取决于适应外部环境下系统结构的变化。亦就是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有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才能引起系统质的变更和量的变化。这如同建造楼房一样,建筑学家总是以特定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的房屋结构的设计为主体,进而链接楼房的功能单元、要素和材料的合理配置。楼房功能不同,其主体结构也相异。即使同一整体功能要求,但内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不同,其功能的强弱和外观形象亦迥然有别。所不同的是,城市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功能要求的动态、复合、开放系统,制定其发展规划就是依据系统的主元结构现状、潜力、外部影响和需求,进行未来发展的优化设计和抉择。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只有通过设计和调整产业结构及与之相伴的技术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贫富问题的同时引致资源或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才能节约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合理设计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促进三大产业、城乡基本建设顺利发展的同时加强植被建设,以保障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设计、调控生产力和人居的城乡、局地格局,才能在促进经济、人居规模效应的同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减少面源污染,以有效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只有科学地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人文和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乡环境和满足人们的旅游观赏需求;只有优化经营结构、管理结构、贫富差异结构、人口和人力资本培育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社会调控结构,才能促进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地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以诸大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主,根据外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国家和省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域内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资源、技术、人才的支持状况,调整城市辖域的内在结构,以扬长补短、增强整体发展功能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开始进入依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科学轨道。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从此,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它必须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当前,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同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并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城市规划的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黄肇义,杨东援.2001b.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黄光宇,陈勇.200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蒋志学.200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等.2004.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杨志峰,徐琳瑜.2007.12.城市生态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