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

时间:2019-10-23 13: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

第一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

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造所建立的适合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系统。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客观地进行选取,以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②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够完整地涉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各方面,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③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与评价内涵,避免各模糊指标的重复选取;④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需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获取且指标均可量化,便于客观、真实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⑤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需注重其动态性,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规律及其可预测性。

1.2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上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成都市现状,确定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该指标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2大类指标,其中自然环境指标层细分为自然指标和生态指标2类,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层细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每个指标有对应的具体指标。

1.3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一,故各个指标的权重将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确程度。本文在参考众多前人研究基础上,将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1评价方法

AHP是指把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以此来确定最优方案。用AHP作系统分析,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4个组成部分,然后向下构造更加具体的指标体系。环境质量系统包括4个层次: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目标层,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制约,并且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2.2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成都统计年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报告》。

3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对成都市2008~2012年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计算,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且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从各年子目标层的得分进行分析,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3方面均呈逐渐改善趋势,只有自然环境指标稍有下降。

4结语

运用AHP对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这验证了AHP对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作者:翁中银 李维庆 李永鑫 单位: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

第二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 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影响评价 对一项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合理避免和削减负面环境影响的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它的评价结论是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这类评价也包括新产品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有些专家将企业环境管理中的评估和审计也归入影响评价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可以归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按评价的层次和性质划分 1.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拟定立法议案、重大方针、战略发展规划和采取战略行动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近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在采取重大行动前也开展了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这里所指区域的范围比国家和地区小。

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整体性规划和开发是近代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一个区域内,将容纳许多建设项目。要协调好区域发展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一定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的环境规划;而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拟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其合理布局和选址、确定生产类型和规模以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等决策服务的。

这类环境影响评价的种类繁杂,数量最大。4.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这类评价的对象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潜能影响。

其特点是范围广,涉及应用该产品和技术的广大区域;时间跨度大,从“立即”到久远的未来。

5.生命周期评价(LCA: 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生产到产品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包括包装材料)、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

环境规划(必考)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中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根据保护环境的需要,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约束要求,如实行正确的政策和措施,确立合理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采取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等; 第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作出长远的安排与部署,如确立长远的环境质量目标,筹划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等。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部分: 

—是人口与经济部分

二是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

三是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四是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关系密切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是城市人口与经济,

二是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

三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现划和专业规划与环境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 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

水污染控制规划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

噪声控制规划等

3)按环境规划涉及的具体内容可分为 

污染控制规划 

生态规划

自然环境保护规划

5)按照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可分为

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作出的规划);

协调型环境规划(反映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为双重目标);

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环境保护目标基础之上,经济发展受环境保护的制约)

环境预测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预测的类型(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型预测

 警告性预测指在人口和经济按历史发展趋势增长,环保投资、防治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力量均维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预测未来环境的可能状况。其目的是提供环境质量的下限值。目标导向型预测

 目标导向型预测指人们主观愿望想达到的水平。

目的是提供环境质量的上限值。规划协调型预测

 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这是预测的主要类型,也是规划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指在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治理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等动态因素的前提下,对环境质量达到的切合实际的预测。

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必须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 2.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 发展经济与环保投入两种目标都可达到---协调型的环境规划。

 环保投人受经济力量限制,必须降低环境目标----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

环境目标必须保证

为此必须限制经济的发展规模或速度,重新布局工业或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 可实施性主要指技术经济条件的可达性以及目标本身的时空可分解性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目标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环境的要.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质量;同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 环境质量指标

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 相关性指标

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一是为了合理布局

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 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对于未建成区或新开发区、新兴城市等来说,环境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

环境指数和指标法

建立环境指数的信息流模型

将大量监测数据转化为少数有规律的指数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将监测数据变为指数单元,第二层次是将指数单元综合为分指数; 第三层次是将分指数综合为总指数。污染指数和质量指数的关系

大气环境指数(一)类型

1:评价煤烟型污染的指数

这类指数选用的因子为SO2和颗粒物,用以评北方地区燃煤引起的空气污染程度 2:评价光化学烟雾和煤烟污染的指数

这类指数选用的因子一般是SO2,TSP,CO,NOx,O3和烃类等,主要评价光化学烟雾和煤烟污染程度。这类指数在西方中纬度地区用得较多。3:评价当地多种大气污染物污染的指数

这类指数在我国用得很多,如沈阳大气质量指数,上海大气质量指数.选用的因子是当地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例如,上海大气质量指数则选飘尘、铅、SO2和NO2。

五、水质指数

(一)豪顿水质指数

第一,选择建立指数时所需要的质量特性,即水质参数值。

①享有污水处理设备的人口百分比;②溶解氧;③PH值;④大肠杆菌数;⑤电导率;⑥活性炭氯仿提取物; 氮化物;⑨温度;

“显著的污染”。第二,根据每种参数确定其评分。

第三,定出各参数的加权值。他们拟定的评分标准和权值分别见表。

七、土壤污染指数

八、噪音污染指数

经济学评价法

酸雨可使建筑和构筑物的材料受到腐蚀,加速机器、设备锈蚀损坏。这类损失可以直接计算其费用,也可采用为了保护材料减少腐蚀和延缓机器损坏所需增加的防护费用折算。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损失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如果以受污染地区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因而减少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则是可以用货币估算的。

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农作物产量,因此,恢复植被和植树造林、改坡地为梯田使农作物增产的效益减去改造土地的费用,可近似认为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益。工厂排放废水污染了水体,造成渔业减产.则渔业减产的损失可相当于废水处理所获取的效益。

一、基本原理

1:效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效用是一个人通过消费商品或服务所得到的需求上的满足。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个人消费得越多,他的总效用水平超高。它说明了商品或劳务对个人的使用价值,也代表着个人取得的效益,但当消费量超过一定时效用降低。

(2)边际效用是效用随消费量而变化的速率,它与单位时间内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增量有关,也可以说是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收的效用,可用效用曲线的斜率表示 外部性

1)定义:当一个厂商或个人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影响,而后者并没有为此付费或得到补偿,那么前者的行为产生了外部性。2)分类: 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 生产性外部性 消费性外部性

3)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外部性内部化示意图

环境质量影响的价值估算方式(重点)1:市场价值法

环境质量是一种生产要素,环境质量变化而引起的产品产量和利润的变化可评价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损失

如:由污染造成农业减产的损失和控制污染产生的效益可通过实际比较确定。特点:最小的环境价值的估算方式 2:影子价格法

就是在计算某一个区域环境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害时,可以假设一同样大小、生态功能类似的环境所具有的总收益或总费用,将其作为补偿费用以代表该区域的收益或费用,也就是用非实际存在的“影子价格”把环境功能价格化的一种方法。计算时,先分别计算环境中各种功能的“价值”,而后求出环境的总价值。3: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是根据建设项目引起周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资产的出售价格发生变化,并以此来计算资产效益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对在不同环境质量情况下对资产的“支付愿望”是不同的。

例如,由于建设项目引起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则附近的房产价格受其影响,由此使人们对房产的支付愿望或房产的效益发生了变化 4: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是以建设项目引起周围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为依据的。例如,当环境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方面所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  过早死亡或病休所造成的收入损失, 医疗费开支的增加, 社会成员精神或心理损失的代价。

早得病或死亡的社会效益损失是由社会劳务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带来的,它等于一个人工作时间的劳动价值和预期的收入现值。

由上式对整个社区成员进行分析时,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退休的老人以及家庭主妇等所计算的收人现值为负值,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人如过早死亡,社会总效益会随之而增加。但这显然从伦理上难以接受,因此这种计算只能作为相对比较的参考。5: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是根据消费者为了获得娱乐享受或消费环境商品所花费的旅行费用,来评价旅游资源和娱乐性环境商品的效益。

例如旅游资源的效益就可以通过旅行费用法来进行评价。当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由旅行者的人—天数(Q)和边际旅行费用(MC)建立起一定的需求函数或描绘出一条需求曲线,由此计算出的总费用即代表旅游环境商品的效用 6:防护费用法

防护费用法是根据项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用人们愿意负担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的费用作为项目所带来环境效益损失的最低估价。飞机噪声引起对住房造成的效益损失为LB(1)反映房屋给房主附加的价值或实际房租超过房屋市场价值的消费者剩余CS(2)由噪声引起的房地产价格降低值D;(3)搬迁费用R 一般来说,如果LB 〉CS+D+R,多数人将会决定搬迁;如果LB

如果建设项目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进而造成生产性资产的损害,则恢复环境质量或生产性资产的初始状态的费用可作为项目引起环境效益损失的最低估价。

水土流失,水污染造成工、农、渔、林业损失,采煤引起地面下沉而造成建筑物损失等都可以用恢复费用法来评价效益损失。

噪声评价与规划

噪音来源与危害 噪音来源

1)以产生的时段划分:所有的开发项目都有噪音影响

修建中阶段的噪音:土地清理,打桩,建设所需的材料运输

运行阶段的噪音 噪音增大的情况:采矿,道路,工业生产;噪音减小的情况:科学公园,城镇

拆除,爆破等也会产生噪音

2)以产生的来源: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 噪音的危害:

1)影响交流,睡眠,增加压力,使人易怒,易恼,精力不集中,效率降低; 2)导致和加剧因压力增大引起的健康问题;

3)长期处于高水平噪音中导致耳聋或部分听力损失; 4)降低房地产价值和影响社区氛围。

噪音的概念 1:定义

1)噪音:为人耳能感觉和听到,但却是人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它具有两个特征参数:频率和振幅。

2)声音频率:空气震动的快慢或两个声波之间的接近程度。

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频率是18Hz,最高频率是18000Hz;3)声音振幅(声压):空气施加压力的数量,以声波的高度表示 Pa为单位)

声音振幅可以转换为声功率(皮瓦)也可转换为声强(皮瓦/米2)4)声音水平以声压级表示(单位为分贝):

人耳对1000Hz的听阈声压为20Pa,痛阈声压为20Pa

分贝的加法:

n个不同噪声源同时作用在声场中,这点的总声压级Lt应该怎样计算

例题:声源1和2在A点产生的声压级分别为L1=100dB,L2=98dB。求A点的总声压级Lt。

噪音干扰

客观噪音

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噪音大小

人耳对不同频率噪音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的噪音频率:1kHz,2kHz,4kHz 如:70dB,4kHz的噪音听起来象是75dB,而70dB,63Hz的噪音听起来象45dB。

针对人耳对不同频率噪音的敏感程度,应按权重曲线来校正,噪音水平描述(必考)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道路交通评价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安静时段或背景噪音 

L1: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最大噪音,类似于Lmax

Leq:等效声级,抽象的稳定噪音水平累积百分声级

在规定的测量T时内,有N%时间的声级超过某-L值,这个L值叫做累积百分声级。

其计算方法是:将测得的l00个或200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100个的第10个数据或200个的第20个数据即为L10。100个的第50个数据或200个的第100个数据即为L50;同理,第90个数据或第180个数据即为L90。

等效声级:在某时间内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又称等效连续声级,用Leq表示。

影响噪音影响的因素

1)声源组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频率:人对不同频率有不同的敏感程度,高频随距离的衰减较低频快 

背景噪音水平:相同的噪音,当背景越低时越明显 

噪音持续时间,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 

声源的扩散方向模式

i:无反射面:声源向各个方向传输,则任一点接受到的声能与此点离声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飞机)

ii:有反射面的声源,则因反射作用会使声强增加一倍(3dB),(汽车/地面;防盗警报系统/墙)

iii:若有两个反射面的声源,则因反射作用声强增加到原来的四倍(6dB)反射效应:

当点源与预测点处在反射体附近,到达预测点的声级是直达声与反射声叠加的结果,从而使L。

在下列情况时需考虑反射体引起的声级增高:(1)反射体表面是平整、光滑、坚硬的;(2)反射体尺寸远大于所

有声波的波长(A);(3)入射角〉85o。2)传输路径 

距离:随距离而衰减(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距离增加而引起的几何发散衰减与噪声固有的频率无关)

障碍/屏蔽:反射或吸收作用

风向:下风向的噪音可比上风向噪音高20dB 

地貌:如松散的草地可以吸收声音,而硬路面则反射声音 

大气和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大气压力

I:大气可以随距离吸收噪音

Ii:温度高,声音传输速度快

Iii:温度梯度:温度随高度降低,声音则逃离地面,地面噪音水平降低;反之,声音弯向地面,地面噪音增加。

3)接收者

 敏感的接收者:学校,医院  不同的接受时段

减缓措施 1:声源控制

1)改变所用设备及运行的方式减少噪音的产生 

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都可以降低声源的噪声。

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如用压力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用焊接,液压代替锻压等。

使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因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2)控制声源的位置,使其远离接受体,从而噪音随距离可以进行衰减 声源和受体之间可以布置缓冲区,可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景观来屏蔽声源,如新路和居民区之间可以规划一个零售区。

3)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 仅把声源封闭隔离可能是封闭体内的声强增加

 吸收:封闭体吸收声源,将其转换为热,同时要考虑材料的降温

封闭材料隔音程度:用传输损失测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 板的质量,质量越大,传输损失越大  板是否分层,层与层之间是否不连续  是否有吸收声音的物质  是否有洞或缝隙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是一种常用的噪声防治手段,以使噪声敏感区达标为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2)利用自然地形物(如位于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

3)合理布置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人工物质

利用地貌特征,沿道路修建土质护堤来吸收和反射交通噪音 

植树:浓密的树林:落叶林和常绿树,小树苗 

绿墙:柳条编制槽,里面装满土,内嵌灌溉系统,待柳条扎根和生长,该墙即可减噪,又有绿化作用

3:受体,方法类似于声源: 合理的选址和布局

安装双层玻璃窗。这样可将外来噪音减低一半,安装钢门隔声。钢门对隔音亦有一定的帮助,如镀锌钢门中层隔有空气的设计,使得无论室内或室外的声音均较难传送开去 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

大气环境评价与规划

1:大气污染和来源

1)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2)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造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等人为因素造成,3)主要的大气污染工程:电厂,炼油厂,垃圾焚烧处理厂,化工厂和道路

4)即使不产生什么污染物质的项目,也会在修建和运行的时期产生局部的尘土污染 2:大气污染危害 1)大气污染危害

当污染物质燃烧时通过人的呼吸对健康造成危害 

对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

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如被侵蚀而粉碎 2)气候变化的危害

改变大建筑结构周围的气流,引起风湍流影响行人的舒适甚至安全 

来自大水库和工业冷却塔的水分增加导致路边雾天和结冰增加 

冷空气聚集导致霜冻增加损害庄稼和园艺作物

现状调查和评价

1:选择大气质量和气候指标 1)大气质量指标

化学物质排放的水平和浓度以及环境影响 

颗粒物质 

难闻气味 

其他气候影响

2)气候指标: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降雨,风速和风向等 3)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确定-等标污染负荷法

假设任意区域有n个污染物排放源,每个污染源排放m种污染物质,确定这n个污染源中哪些是主要污染源,m种污染物质哪些是主要污染物?(1)确定各工业排放废气的等标污染负荷。(2)该城市废气的主要污染行业是什么?(3)该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4)该城市的万元产值废气等标污染负荷为多少?何种工业万元产值排污最大? 2:评价等级的划分和确定评价范围 1)评价级别

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等标排放量Pi衡量)和周围地形复杂程度,将评价工作划分为三级。2)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一级

二级

三级

16~20km 10~14km 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内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3: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1)确定监测范围:与前面的评价范围相同(背景点)的浓度;特定保护对象,可以根据特殊要求设置专用监测点。2)监测布点数目 l0 6个;三级评价1—3个点。3)监测点位置布设,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①网格法,面源为主,1kmlkm的网格,主导风向明显时,下风向约占60%。

②同心圆布点法,风向多变的孤立源。以排放源为圆心,划出8个方位的射线和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主导风向下风向布点密度大。

③扇形布点法,孤立高架点源,主导风向明显。沿主导风向轴线,从污染源向两侧分别扩出22.5oC左右的夹角(视风向脉动情况可扩大或减小)的射线。④功能分区法,拟建项目对不同环境功能区的影响。

⑤配对布点法,线污染源(如公路或铁路建设)。它是在行车道下风侧、离车道外沿0.5~1m处设一个监测点,同时在同一垂线上的100m处再设一个监测点。一、二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

(1)一次(30min)和24h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2)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3)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4)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浓度分布图。

(5)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源数据分类

1)点源2)面源3)线源

大气环境规划 能流分析

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能流分析的基础是能流网络图,可以采取以用能部门为终端和以用能设施为终端两种形式。1)能流过程分析

能流输入过程:能源总量、结构和污染物含量

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转换能源总量、比例、效率、投资及其环境效益 能流分配过程:能流分配合理性

终端用能过程:总量、结构和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2)能流平衡分析

重点分析能流各阶段输入、输出和流失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能量和污染物量两个方面。污染物流失量又包括排放量和治理量,其比例的大小反映了城市能源系统先进程度和对污染的控制能力。3)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在能流转换效率、排污系数、投资费用系数和经济技术约束等参数的分析基础上,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优化分析模型,主要目的在于合理优化能源分配途径,合理安排能源改造项目,以控制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规划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A: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

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能源的消耗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影响到大气环境的质量。使用新能源

传统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已经开始探索新能源。我国正在开发使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和沼气等。新能源的最大优点是比较清洁、对大气环境不污染或污染较轻,且又可再生。改变现有燃料构成

以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代替燃煤,在燃烧中选用低灰、低硫、低挥发分的煤,是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在使用上气体和液体燃料还有很多优点:运输方便、起燃容易、燃烧完全、控制方便和燃后残渣少.是控制大气污染的较好燃料。

改变煤的燃烧方式

从我国的能源构成来看,仍然是以燃煤为主。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不会改变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构成。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燃烧方式,以降低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B:集中供热

所谓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分散的状态。

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旦地减少燃煤量,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且有利于管理、运输,减少煤灰飞扬的二次扬尘。

可以提高集中供热锅炉排放烟囱的高度,代替数量众多的低排放烟囱,充分利用区域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减少低空污染物浓度。

目前,我国策中供热的主要方式是热电联产、凝汽式机组改造为循环热水或耍汽式机组供热。此外,还有利用工业余热、地热、核能等供热方式。C: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2)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A: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

为了避免对城镇生活居民区造成影响,大气污染源的布局应该是使有烟尘和废气污染的工业区,尽量布置在远离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居民区,怎样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布局,才能使污染源对居民区产生的污染影响最小,这是编制环境规划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B: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一个城市按其主要功能可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和文教区等。如何安排这些功能区,特别是工业布局,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考虑风向和风速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用地规模较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如电子工业、纺织工业等),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如冶金、化工、火电站和水泥厂等),布置在城市远郊区,并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的下风向。

在进行工业布局时,还应该注意各企业的合理布设,使其有利于生产协作和环境保护。3)植物绿化 A:植物净化

一是降低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二是防尘作用;

若城市存在大片的植被,由于增大了地表的粗糙度,加强了地表层的湍流强度.使空气中的大粒子下降增大,或因碰撞而降落; 植物叶子的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及有些植物还能分泌油脂和粘性汁液.对于比较小的粒子来说,植物起到很强的滞留或吸附作用。草地和灌木植物生长茂盛时,其叶面积总和可比其占地面积大22—30倍,对污染物的阻挡、滞留和吸附作用相当明显,起到明显的净化空气作用。

另外,由于植被的增加大大减少了裸露的地表,可以直接防止风沙扬尘的产生。对于我国煤烟型污染的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而言,增加城市植被面积,是减少风沙扬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B: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为减少工业区对居民区的大气污染.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布置绿化隔离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化隔离带的距离应根据当地的气象、地形条件、环境质量要求、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污染源排放的强度及治理的状况,通过扩散公式或风洞实验来确定。4:减缓负面的气候影响的措施

1)保证区域良好的空气流通:合理的规划布局 2)减缓区域的风湍流

A:加宽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B:空旷的地方加上屋顶盖上 C:改变建筑的设计高度 3)城市的热岛效应

A: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B:建筑的设计考虑朝阳和背阴 C:植树

5:建设时期的扬尘

1)场地上适当喷水保持湿润;

2)及时在裸土上覆盖植被或砂、石,3)移种树木或设人工围栏以减小风速;

4)必要时采用化学稳定剂对土壤固化,但应充分估计化学稳定剂的次级影响(如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及施工结束后土地的正常利用等)。

水环境评价与规划

1:水污染和来源

1)人们在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2)来源: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我国的水污染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

工业废水 

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 

农药和化肥 2:水环境的影响

1)过量需求严重耗竭水资源供应 2)改变排水系统增加居住区洪水危险

3)水质恶化造成健康危害,影响水上娱乐项目,给当地哟股,工业,农业和渔业增加财政花费

4)水工程项目带来社会经济影响,对交通,土地利用和景观,遗产和考古等造成影响 5)水利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产生相互作用。

选择水质质量和水文指标 1)水质质量指标

按等标排放值(或等标污染负荷)值大小排序,选择排位在前的因子,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

在受项目影响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预测

地表水水质预测

地表水体,一般是指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海洋和湿地等。

一个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是由水质、底泥(底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三部分的状况决定的; 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衰减变化 1)迁移和转化 2)袁减变化

3)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4)水温变化过程

第一阶段(亦称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合氮有机物的氧化,但也包括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及氮化后生成的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 第二阶段为氨氮硝化作用的需氧量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

清洁生产工艺 

污水处理技术 

污灌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

人工复氧 

污水调节 3)河流流量调控

4)对具体项目所应采取的措施  水坝和水库:

调整规模,选址避开敏感区 降低高度和减缓堤坝坡度 堤坝上植树

 城市和工业选址(道路选线)

地下水源保护区

避免在泻洪区过渡开发 避免破坏有价值的湿地

对项目设计进行修改

第三篇: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题 目: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学生姓名: 叶杨 学 号:

专业班级:2014安全工程 指导教师:赵东风

2014年 12月1日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摘要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主体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由环境价值与评价的性质决定的;参与环境管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公众参与是公众实现环境权的一种具体方式。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和项目的可接受性,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有效性,有利于将潜在的社会冲突显化并使之得到及时的识别和解决。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环境权

Meaning and Effec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 l Impact Assessment

Abstract

The public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mai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his is determined by th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nature of assessment.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s ademocratic right given the citizen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a concrete form for the public to exercise environmental right.It possesses the following irrep laceable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31.[ 3 ] 李德顺.价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 ] 环境科学大辞典[ 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5 ] Hannigan, J.A.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Social Con2 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Routledge [ Z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6 ] [美]坎 特.环境影响评价[ Z].李兴基译.北京:中国环 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 1982.[ 7 ] 张长义.从组织控制途径探讨环境影响评估执行之有效 性———台湾之个案研究[ Z ].台湾大学地理学系所, 1989.[ 8 ]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9 ] Canter, L.W.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econd e2 dition)[M ].McGraw-Hill.Inc, 1996.[ 10 ] Coser,L.,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lict[M ].New York, 1956.[ 11 ] 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 J ].国外社会学, 1987,(3).[ 12 ] 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 ].北京:三 联书店, 1995.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班级:15城市管理 姓名:刁建良 学号:1517431020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城市灾害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如果说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阻挡的是不可抗因素,那么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就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了。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城市灾害的防治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这门学科对人类越来越重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本文将结合典型灾害案例全面分析城市灾害,从而得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灾害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必要性

1.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大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成为众多国家抵御城市灾害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严重。将预防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大众,通过社区构建城市灾害基层网络,提高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对各类灾害的应付能力,是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好保证。

2.国内外典型灾害案例及分析

2.1美国“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事件发生后,全美各地的军队均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虽然塔利班发表声明称恐怖事件与本·拉登无关,但美国政府仍然认定本·拉登是恐怖袭击事件头号嫌犯。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200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开始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6]。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2.2马航MH370 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是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航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2.3核泄漏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2.4地震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然而地震造成的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就近几年的日本熊本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再往前的唐山大地震都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

就上述所列举的几个城市灾害的案例来说,不乏人为所致和单纯的自然灾害。

3.1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这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而引起塌陷。

3.2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又称之为“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3风沙尘暴灾害

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

3.4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 3.5传染病灾害

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1)城市环境变化(2)人类活动(3)现代医药的并发症(4)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5)公共卫生措施的变化

3.6城市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灾害包括车祸和航空灾难

4.城市灾害的防护措施 组建国家级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综合性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术性预案。各省、市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反应迅捷、高度协调的全天候联动整体。

(1)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度。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的基础上,构筑完整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城市灾害管理以及全国灾害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2)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研究制定或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府灾害管理工作问责制。

(3)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灾害行为反应状况评价”、“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评价”等指标,构成科学评价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操作系统,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科学基础。(4)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和普及教育。设立城市灾害管理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

(5)构造“预防为主”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渗透在教育、科研、监测、预警、媒体、社区等领域,实现灾害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6)构造“政府为首”的城市灾害管理协调机制。确定全社会统一、家喻户晓的灾害报警、接警处置唯一电话号码,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灾害应急联动体系等。

(7)构造“动员为先”的城市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灾害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确保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全体动员。

(8)构造“志愿为伍”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聚合机制。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建立广泛的灾害响应志愿者队伍,形成抵御并缓解灾害损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9)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单元、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发展非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自助系统、形成社区安全自救和互救的实战演习。

参考文献:引言中的案例来自百度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城市植被研究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年 级: 12级 姓 名: 杨顺 学 号: 1208100304 指导教师: 吴声凤老师

2014 年 12 月 24 日

城市植被研究

摘要:虽然城市植被这个概念提出大约才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学者展开对城市植被的研究。从目前看主要从城市植被的特色、类型、功能和覆盖率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植被

类型

功能

覆盖率

城市植被是指覆盖在城市地表上的所有的植物种类,包括自然种类和人工栽培种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具有重要的自净、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城市建筑轮廓线、提供休闲娱乐和防灾避难场所等作用。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对城市植被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者主要城市植被对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植被的特色

城市植被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等也发生了改变,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

(一)城市植被的生境的特化

城市是人为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区域,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不同于其它地区。相对于自然条件,城市的辐射量减少2-10%,年均温增加1-2℃,风速减少10-20%。降水量虽然增加5-30%,但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相对湿度减少2-10%。同时,城市的地形更加平坦,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由于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更加肥沃。这样就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二)城市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下,大多数都是园林化。乔木、灌木、草、藤等各种植物进行相互搭配,例如城市草地、森林、花坛都是按照人们通过自己的意愿或者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联系进行搭配和布局的,都是人们通过精心镶嵌融合而成的城市植被园林化格局。

(三)城市植被结构单一化和演替偏途化

由于人工制造的原因城市植被的结构分化显著,并且倾向于单一化。其是通过除去了自然植被的残存和受保护的森林,城市森林一般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木就更少了。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是形成、更新或者演替都是人为的干预的情况进行的,都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演替的。

二、城市植被的类型

城市植被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合理地对城市植被进行分类有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关于分类而言不同的学者应用不同的分类系统是方法不尽的都相同。目前综合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道路植被 简单的说就是道路两边的植被,一般根据地域的各种因数差异而配置不同。

(二)公园、花园植被

(三)庭院绿地植被

(四)城市其他植被类型,其主要又分为如下:

1、自然植被:(1)森林 ;(2)灌木;(3)草地。

2、半自然植被 :(1)森林;(2)灌木;(3)草地。

3、特殊的人工植被 :(1)农田作物;(2)人工林;(3)人工灌木;(4)人工草地;(5)植物园植被。

三、城市植被的功能

从目前研究来看城市植被主要有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调节小环境气候条件的生态效益,保护多样性及创造经济价值的绿化产业。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其内涵极为丰富。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够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依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植被等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社会条件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城市。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实际上还能够把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和单一建筑物提体的功能极限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根据其生活特点开展相应绿化建设。总而言之,城市绿化对于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功能非常明显。同时如果城市植被与城市其他植被搭配的好,可以添加景色、美化街道和市貌,给城市带来活泼生机。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也是城市植被的主要的功能之一。包括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声和杀菌效益等。

1、城市植被实体对小气候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城市植被的光能效应显著,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突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植被能使局部地区降温 1~3℃,最高可达10℃,同时增加相对湿度3 ~33%,并且可遮荫、阻挡太阳辐射到地面达6O,最高可达9O%以上,只有 6 ~12 的太阳辐射通过植被叶子到达其下边,有效地减少 30 以上的太阳辐射。植被的蒸腾耗热占辐射平衡的60 以上,气温明显低于投有植被的街区。但是,不同种类植物吸收光能调节小气候的能力亦有不同,如小叶榕与草地配合要比单一的草地植被降温效果明显。

2、城市植被对二氧化碳平衡调节作用,在碳氧平衡效应方面,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于郊县。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在急剧增长,这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形成城市 “热岛”,严重影响了地球气候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城市植被对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减低城市“热岛”效应起了一定的平衡作用,原因是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当然,不同植物的吸碳放氧能力不同,如乔木的吸碳放氧能力要大于灌木。

3、城市植被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在净化环境方面,城市植被可以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城市植被还具有杀菌效应,一方面植被能吸滞粉尘而减少细菌载体,使大气中细菌含量减少;另一方面植被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而杀死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城市植被还对灰尘有吸附滞留、过滤的功能,其吸尘能力随植被种类、地区、面积大小、风速、季节等因素而异。除此之外,城市植被还有降低噪声的功能,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立防护林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城市植被对噪声减弱作用,城市植被可以减弱噪声,主要是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单株或稀疏的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很小,但当形成郁闭的树林或绿篱时,则犹如一道隔声板,可以有效地反射声波。

总之,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强对城市植被生态功能的研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

四、城市植被覆盖率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植被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城市当中, 通常用城市植被覆盖率来表明城市绿化规划目标或所取得的绿化成果指标。城市绿化规划目标是指在城市范围内, 单位土地面积上规划城市植被所覆盖的面积。绿化取得的成果是指城市范围内, 单位土地面积上实际城市植被所覆盖的面积。20 世纪以来,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大多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原有的城市植被(原生植被、农田植被)所在地绝大多数被占用, 自然植被、农田作物覆盖的面积则大量减少造成环境质量差,因此, 在有限的土地上, 紧跟城市化的进程, 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总之, 城市植被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环境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而且要体现城市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 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应从区域环境的自然本底出发, 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植被, 科学规划人工植被, 建设城乡绿地相连的森林体系, 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系统, 实现大地园林化, 大小公园设置合理, 设施齐全, 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需求, 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化和田园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田希武.城市植被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效应.陕西水力发电,2001,(17): 60-62.[3] 杨小波 吴庆书.城市生态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4]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等.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1.[6]蒋高明.城市植被特点、类型与功能.植物学通报,1993,i0(3):21~ 27. [7]中国国家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大力发展工业以来,全球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恶化。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已成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建......

    城市生态规划学实习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学实习论文院系 专业班级资环一班学号1012060011姓名熊敏指导教师刘运伟 西昌学院20112年7月4日 4 论文摘要 (居中,黑体,小二,标题与正文空一行) 空中服务工作是航空......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论文

    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

    城市生态理论相关论文读书笔记

    城市生态理论相关论文读书笔记——关于城市生态理论发展与实践 一、 论文题目和出处 读的论文题目为《芬兰生态城市》,出自2009年第3期《江苏城市规划》;《打造“深绿型”生......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摘要: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走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但是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房产,没有能力买保险,他们或许享受着低......

    农民工回乡创业环境质量评价研究[5篇材料]

    农民工回乡创业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建立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环境质量期望模型,介绍了联合分析方法的优点及其使用流程,并利用联合分析法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期望因子和属性水平进......

    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作者 (单位)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指出我们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式,因而有必要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并提出了我国......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 理想的生态城市城市与和环境学院 07级资环3班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城市生态规划——理想的生态城市 摘要: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