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

时间:2019-05-13 11:1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

第一篇: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

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阶段特征

1.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是一

门年轻的学科,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

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1920-1950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

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初步奠定

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

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3.50-70数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

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城市地理学真正诞

生。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

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①宏

观城市空间,②微观城市空间。

4.70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

进学派。伴随数量革命而出现的空间学派受到挑

战,以及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

地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1949—1966年的相对萧

条阶段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1976年—1980

年代末的振兴阶段19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

趋势:对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全

球城市的研究加强、对城市社会地理学、新领域新

方法、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

4.城市具体到空间上的3种地域行政地域:市政府

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

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相当于

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

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

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

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5.城市的地域功能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

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

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群:姚士谋首先提出。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

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

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

输网络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

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一个相

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城市化5种类型及含义

1.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

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

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后者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

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

地的空间转化。2..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

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

化。

3.景观型城和职能型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

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

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后者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

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

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

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后者是如果在推

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

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

城市化。

5.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

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

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与向城

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

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

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13.西方以马克思政经作为分析城市理论学派的英位序-规模律: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第一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苏沪和京国哈维、美卡斯特尔斯 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津冀两个单元,可称为高级首位型; 2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 工业、政府机关 住在的规律。第二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可称为中级宅。三个层次建成区规划区辖区 首位分布的优、缺点。平衡型; 8.城市化的4个概念; 优点: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第三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鄂和陕,可称城镇化定义及四个方面: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为中级首位型; 口的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第四类是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人口结构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转型4.生活方式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桂等九个省、自治区,可称为初中级平衡型; 转型 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第五类是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自治区,9.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进程区分为城市化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 I和城市化II 缺点: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第六类是青、藏、宁等人口稀少的省、自治区,属城市化I指: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于初级首位型。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景观的低于推进过程。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33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城市化II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市用地包围、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基础设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等 施优越、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 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II则是抽象的、25.理论模型:1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原因:是我国城市化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精神上的过程。(K=3)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4)3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的非完全的10.城市化机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7)城市化产物。主要机制;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论述克氏中心地理论: 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2.经济增长1.基本概念:中心职能和中心地: 克里斯塔勒的中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与城市化。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3.乡村心地理论把城镇看作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管理不善是直接原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制才是根——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力 讨它们在职能、规模和分布上的规律性。而服务职本原因。社会调节局限性是社会因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改造模式;1.市政基础带动模式2.整体搬迁改造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此也被称为中心职能。不单城镇具有中心职能,一3.周转地块改造4.滚动开发改造.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个村庄也存在中心职能,于是克氏引入了一个中型注意问题:不仅停留在物质空间形态,保证原村民成就。概念来代表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收入不减、外来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保护利用城第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相对较为2.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的形成: 中村本土文化和社会资本.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1基于长时期周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造过程中的公平、改造后政府承担基础设施的投第三,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入。其它国家所少见的,大起大落是中国的主要教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35.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第四,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并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的。和广度变化,表现为劳动和技术分工的变化,如体口过分膨胀的现象。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变化。2.功能分化。表现为经第五,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相互嵌套而成。济结构的转变,进而使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它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4.理论模型:1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生活方式、消费类型、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产生进一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城镇(K=3)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4)3步分化,工业化是妇女就业增多,大家庭被核心家化的本质特点。1.短暂发展2.起伏波动3.停滞4.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7)庭取代。3.社会组织复杂化,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变过度77-81 53乡村城市化91 6.快速城市化 5.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化,、流动性加快、年龄、性别分布,移民涌入城19.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市,对其他种族乡下人的排斥,种族隔离加重。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对中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珠市口-西单北京-天河-珠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心地理论,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结构、海新区-西关。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而不是照搬K值系城市化的真正目的: 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统和划出各种六边形来。如何最大限度让更多人享受 城市生活,享受城市20.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16.世界城市化的4个阶段1.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文明和一切人类平等的机会,而并不是把人口过度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趋势 集中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也不是乡村的平寂和衰的经济基础。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重心 败。心型基本活动。17.戈特曼认为世界上由哪6个大都市带? 国外城市地理学家: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美国费里德曼城市化I和城市化II 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发现大都市带戈特曼法国 细分可以分为: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城市化演变模型图霍尔 产所派生的需要;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地居民正常生地区。巨型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区域加拿大麦吉提 活所派生的需要。12.经济增长怎样推动城市化 名词解释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1.从经济学角度城市化是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聚集经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影响B/N的因素主要与城市的规模,专业化的程度,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2.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体系(旧城和新城),时间的推产总值增长而提高。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移,以及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17.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平等方面有影响。1.唐以前的初步发展2.隋唐时期大中商业城市的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出现3.宋城市革命,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答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度被打破,标志着中国古代商业由定时限地向全

1、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需要量法。天的不受地点限制的近代型商业转化,封闭的城市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1.城市职能及划分类型: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开始向开放型的城市转化。2.新型的城市聚落,镇6.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市的开始出现。3.大中城市的继续发展,首次出现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百万人口城市。4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1.社会政治职能体现的是城市的行政管理作用; 区,工商业市镇的出现.5.晚清近代城市,二元结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2.经济职能是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在城市内部和城构。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市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 28.开发区:是指是为实现地方产业目标,由政府或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3.文化职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文化职能指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城市的科学、教育职能;无形的文化职能指城市的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特征:是为实现地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以外空间的方产业目标而建、2.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3.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影响力。具有内部统一性4.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5.是一个7.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22.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包括3个要素 专业化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29.CBD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存的城镇的集合。23.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城市首位律: 同时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现代城市的CBD是城政公用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具备的郊区具有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公共设施。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特征;

1、高可达性。可达性是CBD最基本的特征,24.空间相互作用条件:提出者海格特 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包括交通和信息两方面的可达性

2、高地价。由于地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为了保障城市首位度:以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用地紧张,CBD的楼价、地价在城市

3、高密度(主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要包括有四层含义:1建筑密度高,形成高楼林立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我们把这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的景观。密集的摩天大楼使CBD成为城市形象的载种交换称之为 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体之一。2人流密度大,昼夜人口差别大3商务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间高度聚积。4第三产业高度密集)4.动态性。5.性相互作用的分类:对流、传导和辐射 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经济性。

6、提供集中的高层次服务 15.郊区化:若干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 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级规模金字塔。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可分为以下6个类型: 之为郊区化

第二篇:城市地理学论文

2014年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察论文

姓名: 年级:2013级 学号:1328010066

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影响城市发展的要素出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条件与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从概念解释到事实论证,从理论阐述到实例分析,深入浅出,详细系统的论述了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和区域构成空间,延时间的发展轴形成,发展。这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包含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纵观古今,其中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某种层面上说,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大城市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性比其他小区域、小城市要大的多,因此大城市在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更加明显。其中以气候、地形和水文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所以人们的聚集地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以平原为主的第三极阶梯上。这些地区不仅地势平坦利于交通联系,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为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农产品保障。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带气候区。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

水文条件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现代,水系对城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开封在历史上曾凭借其河湖纵横、灌溉发达、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成为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闻名中外的繁华都市。城内包含“四河”(黄汴河、惠济河、广济河,利汴河),“五湖”(潘家湖,杨家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等众多河流及广阔湖泊。开封水系的繁荣始于战国时期,魏惠王大力修筑鸿沟,为之后成为大运河的主干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盛世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挖让开封成为了中原乃至全国的水运中心;北宋时,其繁盛的状况达到了顶峰。

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展现了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要与江河湖海相连。除此之外,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征,世界上没有地理区位完全相同的城市,最多只有在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丰富而又广阔,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按性质分类,有自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等)、经济地理位置(城市与外部存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关系)、政治地理位置(在国际形势下与敌友的相对位置)。这些地理位置在地理学中经常提到。按空间尺度来分,可分为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相对于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即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小位置则是城市对其所在的城址及其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中位置则是界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地理位置。比如我国上海市的大、中、小位置可以这样理解: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出口处则是上海大位置的特点,对内它是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则是上海的中位置特点,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腹地,为上海市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区域基础;位于吴淞江和黄浦江交汇处的特点则是上海市的小位置,其对上海市的形成发展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讨论,可分为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当城市位于腹地的中央时,城市与其周围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该城市便处于中心位置。中心位置既方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汇聚,也有利于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促使城市形成和快速发展。如我国贵阳市位于贵州省的中心、广州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心、郑州市位于河南省的中心等等。当然,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几何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往往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在优势区域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中心位置效果,即与周围联系距离最短。如南昌、杭州、乌鲁木齐和西安等市都接近于省区的重心位置,而不在本省的中心位置。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当城市的形成发展不可能或没必要在本区的中央时,必须邻接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如矿业城市要接近于矿区、渔港城市要接近于渔场、耗能工业要接近廉价电源地。邻接位置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门户位置或称为出入口位置。河口港城市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如福州市的形成发展是以位于闽江口,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的商品集散为基础的。

下面以郑州市为例,对交通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加以论述。

郑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交通发达地区,担当着全国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建国初期,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改签省会时提到“„„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居中的地理位置为郑州交通运输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郑州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郑州是中国重要的公路铁路货运枢纽中心,最大无水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3个铁路特等站。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站位于市中心,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客运站之一,有列车可直达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它是全国7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国道107线和310线以及境内的18条公路干线,辐射周围各省市。国道107贯通南北、310横贯东西,在郑州交汇形成全国公路主枢纽之一。京珠高速向北可达北京,向南可达武汉,长沙等地;连霍高速向西可达西安等地,是我国公路运输的中心城市。23家航空公司在郑州开通了61条航线,每周执行航班548个,可直达西藏、青海以外的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共48个城市。并相继开通了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不定期包机航线。一个以郑州为中心,四通八达辐射全国的航空运输网已经形成。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与其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它们既是城市形成最原始,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推动城市进步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力量。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要素。当然,除此之外,城市发展也要遵循区域理论,经济学理论,人文生态学理论,交通通讯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等基本规律。与此同时,文化资源的挖掘,低碳之路的倡导也将会带领城市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年

[3]中州大学学报,第22卷,《论郑州市的区位优势》

第三篇: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中国大中型城市

1城市地理学的兴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自18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出现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就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由于城市是一种空间,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也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因此,自20世纪以来形成了很多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也包括了城市地理学。

西方国家的城市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相比之下,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

2城市化(城镇化)研究

城市化并不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中国却受到高度的关注。改革开放后,学术界率先提出中国城市化(或称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城市化也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者最早和始终关注的研究领域。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由此引起中国城市地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其中许学强较早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差异,通过因子分析,认为影响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两个主因子分别是工业化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

进入90年代后,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再局限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规律问题,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机理研究,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和郊区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这是因为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更趋复杂和多样性,这是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现象,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理论予以解释。

90年代起,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郊区化的问题。郊区化是继城市化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都市区形成的动因。但与城市化着眼于宏观、区域的乡—城人口迁移过程不同,郊区化主要从单个城市的角度考察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盛于50年代以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阶段。但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上海、北京等个别城市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郊区化现象,90年代后郊区化现象扩散到更多的城市。宁越敏认为,造成沿海大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转移,使得沿海地区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二是90年代后沿海城市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大量户籍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外迁移,导致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中国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导致“时空压缩”效应,使一些大城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从城市化阶段进入到郊区化阶段(以常住户籍人口为衡量标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区域人口产生拉力,对城市(中心区)人口产生推力。两种不同迁移力量的互动,使90年代中国大城市同时出现人口集聚的城市化和人口扩散的郊区化两种现象,其后果是大大促进了都市区的形成。3城市体系研究

城市体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西方城市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空间结构等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多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的手段,并形成中心地学说等重要的理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是因为英美等国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国家对区域发展的调控大大减少,这使得西方国家城市体系研究缺少应用的领域,二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出现了向社会、文化方向的转型,使城市体系传统领域的研究也随之势微。

早期中国城市体系的研究借鉴了西方城市体系的研究传统,但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开展不多,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数量与城市的实体地域范围有关,随着中国城市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特别是撤县(市)设区的广泛实施,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已难判定,从而影响到城市实际人口规模的判断,进而影响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

中国的城市职能研究与西方国家有明显区别,一方面我们较少进行城市职能的分类研究,另一方面伴随各地的城市规划,地理学者广泛参与了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定位的研究。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城市职能分类是在国家或区域层面对一群城市的职能进行比较,因此需要比较详细的城市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我国城市统计长期缺乏分行业的就业数据,只提供相应的产值数据。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发展,轻服务业的发展,工业是绝大多数城市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若不对工业行业加以细分,必然使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失去意义。以上这两个原因使得中国学者很难照搬西方学者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模式。

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是城市体系研究中最具理论色彩的部分,中国学者对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更为强调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并与80年代以来各种区域层面的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的研究。二是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三是创立了城镇体系规划。4城市经济和社会地理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传统城市地理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80年代初起,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开始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市场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感应结构、社会区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体系更为完善。90年代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这使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对单个城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从80年代初起,国际城市学界就开始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了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新的概念。我国地理学界对新国际劳动空间分工、世界城市等理论的关注起步于1990年代初。宁越敏最早系统介绍了这些理论,其后提出产品内分工已成为新国际劳动分工新的表现形式的观点。伴随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美国著名学者卡斯特尔率先开展信息化城市的研究。我国学者阎小培在19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研究信息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她对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结构变化和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刘卫东、甄峰分析了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潜在影响。最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城市研究也开始兴起。汪明峰、宁越敏尝试建立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类型、城市阶层关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社会空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顾朝林率先开展城市社会极化的研究。王兴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柴彦威研究了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特征和时间利用特征。刘玉亭以南京为实证,全面系统剖析了我国转型期城市贫困的产生机制、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贫困阶层的居住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和感知空间。

5结论和展望

中国城市地理学在近三十年中已得到飞快的进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近年来,老一辈城市地理学家虽已逐步退休,但仍在关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并予以积极的指导。中青年城市地理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已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中坚力量。在研究力量分布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大学和中科院的地理学院所集中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力量,但其他一些城市的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也在壮大。此外,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体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队伍也已形成一定规模。

(2)形成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特色。由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中国,导致城市地理研究的许多领域必然率先形成于西方国家。因此,起步时期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需要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但是,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就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地理学家在中国城市化、郊区化动力机制以及都市连绵区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中国城市地理学家还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城市地理学出现了社会、文化转向,这是由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仍需围绕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要关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性和区域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

第四篇:第六章城市地理学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

一、中国城市设置

实体城市:

中国的村落起源很早,距今7000¡ª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代(距今5000¡ª7000年)村落的规模已相当可观,河南绳池的仰韶村遗址面积近30万m2(548×548m),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面积5万m2(224×224m),临潼姜寨村遗址面积5.5万m2(235×235m)。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ª5000年)出现了城市的萌芽¡ª¡ª城堡,如河南登封的王城岗古城,淮阳的平粮台古城,郾城的郝家台古城,安阳的后岗古城,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古城,寿光的边线王古城等。

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3600年前夏末商初,其标志是在河南二里头发现的宫殿遗址。

•计划单列市: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980-1993)

•副省级城市:重庆(1997年直辖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 都、西安、杭州、济南(1994-)

•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994-)

•63标准:市: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一般可以保留市的建制(没有必要保留市建制的,也应该撤销);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必须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者是重要工矿基地,或者是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才可以保留市的建制。其他一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市,都应该撤销。

•同时缩小郊区,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地不应当超过20%,不及20%的,一般不动;超过20%的,应该压缩;确实有必要超过20%的,必须由省、自治区人委报国务院批准。

•镇: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在3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者聚居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足30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地方,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商业和手工业集中地,聚居人口虽然不足3000,或者非农业人口不足70%,但是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现有的镇建制,凡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或者虽然符合上述人口条件,但是以改归乡村人民公社领导为有利的,都应该撤销;即使是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也应该撤销。

•84标准,镇: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

镇的建制。

•86标准: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GDP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GDP不足2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市的建制。•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GDP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GDP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虽然不足10万、GDP不足3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撤县。

•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已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93标准:设市撤县的标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①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③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撤镇设市标准

•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城镇辖区非农业人口

•20世纪60-70年代,以城镇非农业人口代表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统计数量低于实际人口数量。1964年¡°二普¡±采用了该标准,城镇人口只计算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农业人口,14.1%的城镇人口不能客观反应城镇化水平。

•城镇地域人口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0年代市镇人口:城镇人口指: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2000年以来城镇地域的人口。

3.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1949¡ª1995年)

城市化中级阶段(1996¡­2040年)2011年我国城镇化达到51.3%

城市化高级阶段(2040¡­)

• 1.郊区化的特点

•(1)被动式郊区化

•(2)居住郊区化略迟于工业郊区化

•(3)圈层扩展式郊区化西方国家郊区化城市空间呈放射状结构,沿伸展轴可达20km以上,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呈¡°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范围有限,仅10km左右

•(4)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

•(5)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

•2.郊区化的成因

•(1)人口政策

•(2)富裕阶层的出现

•(3)家庭轿车的增长

•(4)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住房制度改革

济南城市郊区化

•郊区化的启动

•1990年代,济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1990年为375.49万,2000年增至415.22万,但各地域增长不同时段情况不同。

•1990¡ª1995年,核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64%,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13.61%下降到1995年的12.71%;次核心区人口增长量为12.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7%,人口比重由18.43%增至20.63%;近郊区人口增长量为6.1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63%;远郊区人口增长量为1.3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15%。本阶段核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虽有一定增长,但由于增幅较小,其所占比重均略有提高,次核心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是本阶段人口的主要集聚地,表明郊区化已开始启动。

•1995¡ª2000年各地域单元人口变化保持与上阶段相似特征,是济南城市郊区化启动阶段的延续。

•郊区化的近今发展

•2000-2007年,济南城市次核心区人口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为4.34%;近郊区获得快速发展,7年间人口增加12.59万,年均增长率为2.05%,较上一阶段提高1.17个百分点,人口所占比重由19.88%增至21.00%;远郊区人口增速也不断提高。与1990年代郊区化相比,本阶段济南人口开始迁往离核心区更远的地方¡ª¡ª近郊区,人口的离心力进一步加强,济南城市进入了典型郊区化初级阶段。

•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景观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有些城市功能(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等)已扩散到实体地域范围以外。城市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分界也越模糊,这样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应运而生。都市区是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圈是以一个或两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连同这些城镇覆盖的空间地域形成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呈圈层状布局的空间组织形式。或者说,都市圈是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地域共同组成的紧密的一体化区域。

•济南都市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设区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面积5.23万km2,人口3200万。济南都市圈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了¡°一极、一区、六轴¡±的结构。

•城市群(agglomeration)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或者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的中初级阶段,有时候两者混和使用。对于一些常见的区域,准确的概念应当是¡°上海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

•2.代合治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 城市群区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群的界定 作为一个城市群应具备3个条件, 第一, 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 不能被非基本地域单元分隔。第二, 组成城市群的地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若城市型政区总体水平达不到基本地域单元标准, 而其市区与城市群地域相连, 则可将其市区并入相应的城市群。第三, 城市群应达到一定的面积、人口、城市规模, 若一个或几个地域相连的基本地域单元达不到城市群的规模下限, 也不应列为城市群。

•我国城市群的下限标准应为: 地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 总人口在500万人以上, 其中城市人口在150万人以上, 城市数量在5座以上, 其中应有特大城市或大城市

•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

•特大型城市群1个: 即沪宁杭城市群;

•大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吉中城市群, 黑东城市群、福厦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小型城市群8个:分别是石太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群、郑洛汴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湘城市群、北部湾沿岸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3.山东半岛城市群

胶东半岛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小半岛,即胶莱河以东的半岛。

狭义的山东半岛,地理范围指从寿光小清河口到日照岚山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两点一线以东的部分,行政单元涵盖了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5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指广义的山东半岛。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为14484.52万元,约占山东省总量的2/3,超过了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3市之和。

•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

•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

•2010¡ª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

•2020¡ª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发展轴线:以济南¡ª淄博¡ª潍坊¡ª青岛(胶济线)、日照¡ª青岛¡ª威海¡ª烟台(沿海线)两条空间轴线为发展主轴,以烟台¡ª龙口¡ª莱州¡ª潍坊、日照¡ª五莲¡ª诸城¡ª安丘¡ª潍坊¡ª寿光¡ª东营两条空间轴线为发展次轴。

•规模结构: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弥补城市群薄弱环节和塌陷环节,形成6个等级的城市规模结构。

•规划到2020年,青岛、济南发展成为500万人、430万人左右的超大城市;

•淄博、烟台为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潍坊、威海、日照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东营、章丘、即墨、胶南、胶州、龙口等为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平度、莱西、莱州、招远、寿光、诸城、青州、安丘、高密、文登、济阳、邹平、桓台、广饶、昌邑、莱阳、蓬莱、栖霞、荣成、乳山、海阳等为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另有平阴、商河、高青、沂源、垦利、利津、昌乐、临朐、长岛、莒县、五莲等一批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

•城市职能:

•都市带Megalopolis最早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于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再加上戈特曼并未对¡°Megalopolis¡±一词做出明确的定义,因此,国内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周一星、张京祥等翻译为大都市带,顾朝林翻译为大都市连绵带,姚士谋翻译为城市连绵区,还有一些学者翻译为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区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Megalopolis¡±译法在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内涵上还是较为一致的,基本上都认为¡°Megalopolis¡±是由若干大都市区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基于与其他概念相区别的考虑,将¡°Megalopolis¡±翻为都市带比较合适。

•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居民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

•大都市带的形成有5个基本条件和标准:一是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三是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五是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1961年,戈特曼指出当时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包括美国东北海岸地带、欧洲巴黎¡ª阿姆斯特丹¡ª鲁尔三角区、东南英格兰地区、美加五大湖地区、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等都是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概念,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功能地域结构形态的反映,这些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实力、发展程度以及空间范围和形态等方面。

•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都市连绵区)是都市区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城市群在内涵上与都市带接近,只是在外延上要小于都市带,可以看作是都市带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是都市区向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形态。

•思考题

•1.综述我国或我省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2.城市职能定量分类探索

•3.城市群或都市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4.我国(或其他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科学认定

第五篇: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a contemporary city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所写的书《明日之城市》的一部分内容,而关于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城市之肺的描述。或许,在这篇文章中,这小小的一段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于我而言,它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它本就不是简单的几句话。

什么是肺?在新华字典中,它是这样说的:肺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那么又是什么在城市中扮演了肺脏的角色?毫无疑问的,是绿化。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归根结底,城市的活力是人带来的,那么,以牺牲城市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无论它的经济发展的有多好,必将带来无数的问题。城市,是人们的城市,是必须服务于人的。

由此,不得不提的是宜居城市。宜居城市?顾名思义,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字面上的解释。究竟什么是宜居城市,怎样界定宜居城市,国内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经提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指城市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创造较为宽松、良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现代城市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紧绷的神经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这是危险的,而这时城市不能只给人们所谓的繁荣,所谓的发达,而是为人们提供一份舒适,洁净的空气,蓝蓝的天空。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与整治。

无论宜居城市的标注或内容有多大的分歧,宜居城市的建设一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俞孔坚曾这样解释:“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它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有城市认为必须把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与整治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位,必须突出园林道路绿化的重要作用,将其看做建设宜居城市的主体。无独有偶,在勒·柯布西耶的关于城市改造的4个原则是:减少市中心的拥堵、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增加交通运输的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绿化,其中有一项就是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

而就在2004年底,《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济南、大连、厦门等10个城市18~60岁的3212名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调查显示,分别有47.9%、46.1%和43.9%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从公众角度来看,对上述内容的关注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这更加突出了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那么,就生态环境方面而言,如何建设宜居城市?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生态因子要求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建筑人工环境,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居住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那么,这样的建设就不仅仅是城市之肺的建设问题,更关乎其他各个方面。首先,就自然环境来说,它是宜居城市的首要辨别标准,想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要求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净化质量,而且必须把道路、建筑、设施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单一某方面做到最好,不代表整体的优秀,单一的某方面很不好,不代表整体不优秀。所以,在自然环境这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先天的资源,进一步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当然,要想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然先天的恩赐,必然离开不了人工环境的辅助。而对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直接感受者,或者说是直接受益者,人而言,这些环境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与规划。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筑体量和外观,道路的宽度,桥梁的结构,街头小品的设计等,要考虑城市居民使用的舒适、便捷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从而在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协调,这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辨别标准之一。与此同时,在注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同时,还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具体地理环境特征,作出具体环境规划,形成该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成为独有特色的宜居城市。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当地民俗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使它们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各个单独的部分因为另一方的存在而增色添辉。

那么,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如何建设宜居城市?

作为一个小插曲:如果有人问你,城市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是绿化,你想到了什么?是草地?是道路两旁的大树?是护城河?你是否会想到公园?对,就是公园。要想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休闲娱乐集会场所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公园则成为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综合体,其本身有着丰富多样表现形态,已经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愈来愈广泛的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公园,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大妈们在跳舞,大爷们在下棋。公园的气氛是轻松而又活跃的,散发着都市的那另一份闲逸和生活的气息。这正是宜居城市所需要的。公园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市民生活,为公众提供休闲的场所,并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中转站,它在生态环境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曾经有人说城市将不再需要公园,但是,很明显,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有待商榷。随着城市的不断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紧凑,密度越来越高,人口和建筑变得更加的集中。这些都给公园的价值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会。很明显,21世纪城市公园迎来了它最好的发展时机,而放眼全世界,众多的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修建城市公园。

著名的风景园林大师简·简森提出“城市是为健康生活而建······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将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认为“绿色综合体,这种环境能够给城市带来文明、健康、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同时是具有基础设施性质的城市景观。”当下的城市公园则不断从简单趋于综合,承担着大量的职能。公园它作为大型的城市绿地空间,是高品质宜居城市的环境的保障。它能够有效的对地表径流的积蓄和回渗补充地下水起疏导作用,还可以调节城市的空气与温度、湿度。同时,当代的城市公园为公众提供了巨大的开放空间作为休闲娱乐和社交场所,城市公园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公众户外活动的机会,这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在当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不同的类型的公园,如南京鼓楼公园,又或是中央门处的神策门公园,城市应当建立不同尺度的不同层次的公园,以此来组建城市的公园群,同时通过绿化后的林荫大道或者是线性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构建城市绿地网络,使得城市的绿化更加完善,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而最为最常见的社区公园,它是住宅组团中的公共活动以及社交场所。小区公园的建设无疑应当会促进小区人民的邻里关系和谐发展,增进感情,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小区人们生活的和谐,提高人们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并由此并由此推动宜居城市的建设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城市公园必须拥有良好的可达性,就打个比方说,你将公园建在一个人们不是非常容易到达的地方,那么,它的作用也一定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大打折扣。所以说,城市的公园就应当合理的布置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中,并且应该尽量分布在社区的住宅组团之中,这样可以有利于让居民仅仅通过步行或者以骑自行车的方式便能够轻易地到达。这样的话,更易于让公园实现它的的价值和作用。而在此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案例,则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慕尼黑和它被称作“绿手指”的社区公园。“绿手指”社区公园将城市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整合,以多个线性公园和南部新区的风景公园相连接,这些都为当地的居民树立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依赖感。

其次,城市公园的空间尺度上需要多大才适合?在当下的城市中,大尺度的城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热点。当然,大尺度的城市公园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且更加是有利于推动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尺度的城市公园在面积上大多数超过数百公顷。它与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并且有助于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尺度的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以及更加丰富多样的娱乐文化活动。

而且,大尺度的城市公园为城市的野生动物同样提供了栖身之所。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再者,一个大型城市公园的建设必须有机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当地城市特色的城市公园。而且,公园的本身必须是多功能的,具有生态意义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地域的文化。从一开始公众所创造的的避难所到现如今的更健康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公园所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多,公园的职能页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他为宜居城市的建设作出它重要的贡献。

除了用城市公园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来促进宜居城市的建设,我们还能做点其他的什么?

就以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南京为例,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城市公园的建设,城市护城河,或者说是城市的水系的整治与保护同样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水系,从来都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而在生物学视角下,宜居的城市形态应当满足人对呼吸、水、睡眠等基本生理活动的需要,因此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的山水格局,以引入新鲜空气,创造优美的滨水景观,满足人的亲水性。

从进入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秦淮河水系中,导致河水水质严重下降,甚至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秦淮河的原有功能逐渐衰退。同时,由于受到城市发展、区域扩大的影响,流域规模也逐渐缩小,河道水流量急剧减少,水流稀释能力显著降低,从而导致秦淮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河水质量严重下降。为了解决秦淮河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南京政府开始着手于秦淮河的治理问题。

南京政府通过三个主要步骤来处理河水的污染问题。其核心是武定门闸的污水处理。首先是要切断污染源,其次是要使水流动起来,最后通过雨水管网将雨水直接排到河道,而污水则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以此来实现雨污分流。除了这三个主要措施外,辅助其他措施更好的实现秦淮河的治理。其中引江换水,多样化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将现代技术和文化观念引人到现代水利建设中便是很好的手段。

随着秦淮河水污染的明显改善,南京的城市形象也得到了同样的提升。秦淮河的治理为秦淮河流域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的环境,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生活品质。试想一下:一家老小在整治过后大为改善的河边漫步,张开双臂拥抱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那该是怎样一副幸福的场景。沿河两岸从休闲娱乐到餐饮交通,齐全的人文景观体系为人们参与到休闲娱乐之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则也会因为环境的改善使得心情更加愉悦,而在这样的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都在不断地增长着。由此就不难看出,水系是否完善,水系的质量是否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水系的整治则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秦淮河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注重涵盖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城市的水利总规划融进生态、和现代文明、经济发展之中,将文化的内涵渗透进流淌的秦淮河之中。为了让“十里秦淮”的繁华情景再现,相关部门注重秦淮文化的梳理,大力宣传沿河文化,打造滨江公园,滨江长廊。秦淮河的治理大大加快了南京宜居城市的建设,更让丰富的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宜居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其他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现如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便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自然、社会、经济在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科技作为我们强大的后盾。如此来说,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得是到重视。同时,能源替代的研究也同样刻不容缓。总之,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须的。

城市是人们的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政府方面来讲,要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在个人方面来讲,积极参与响应政府号召共同建设宜居城市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无论一个城市想要怎样建设,想要通过何种方式成为合格的宜居城市,它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环境和谐相处,以人的尺度来考虑问题,但不是所有的是都以人的利益,或者说是短期的利益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当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

下载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地理学报告2

    《城市的世界——“雾都”伦敦》 18世纪晚期,原来是世界上名不见经传的蕞尔小国,开始了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的伟大试验。在这一场以“工业革命”著称的巨变彻底地改造了英国,同......

    期末复习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 基础句子 你何不把正确的拼写和语法写在错的地方? 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 write down the correct spelling and grammar next to the mistakes? 还有......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一神奇多义字,快乐ABC. 花:A 供观赏的植物B 颜色C用掉 1 完成这项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2 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坐在墙根下抽着烟斗。 3 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每个......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会议通过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

    如何期末复习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期末总复习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总复习又成为我们老师的工作重点。 作为老师,我们把期末阶段的总复习都看的很重,每天又是考卷,又是评价,又是后进生的辅导......

    城市地理学论文(优秀范文5篇)

    摘 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 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

    关于城市地理学的反思总结

    关于城市地理学的反思总结资环一班1103 杨大三这一学期,我们新增了一门课——城市地理学。仍记得第一节课白老师的自我介绍,由于本来就对地理感兴趣,再加上白老师正好是我的老......

    城市地理学考试总结部分内容

    城市地域:城市地域以结构简单的小城镇聚落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地区,再到以城市化地区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以及由许多都市区连接而成的大都市带,反映了城市概念和城市地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