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小编推荐)
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已经一年多了,广州亚运会是我国继举办北京奥运会后的又一大型国际赛事。举办大型赛事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大型赛事的主办权。
大型赛事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为主办城市市民提供娱乐,重塑城市形象和加速城市建设与改造,还可强力刺激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额外的税收和赛前赛后发展效应。另外,主办城市的旅游业、环保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就业机会都将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一体化、城市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也都将会大大改善,同时餐饮服务、旅游文化、市民的文化素质等也都会有长足的改进。
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大型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举办大型比赛对城市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明显。不仅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超大型体育比赛对城市经济有深远的影响,就像全运会、城运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北京08年奥运会将全面带动北京各类产业的发展: “绿色奥运”将促进北京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技奥运”将给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到2008年将实现增加值近600亿元;“文化奥运”将使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商业旅游、金融、保险和体育产业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将获得空前发展。到2008年预计可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
2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举办大型体育比赛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要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许多城市或国家都愿借助这样的契机来发展本地或本国的经济。广州为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保方面也投资50亿元,使的城市面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整个工程使广州市成为了一个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青岛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投资200多亿元用于建设铁路、海上交通、信息、通信、生态环境等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用于奥运会的建设对青岛GDP的贡献率在3%左右。
3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F1落户中国。在2004-2010年会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每年举办一级方程式车赛,都可带来数10亿人民币的消费额。F1在其他国家举办,可以让方圆200公里的旅馆全部爆满这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拉动。F1上海站的举办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遇。上海赛车场总经理郁知非说:“F1期间上海的旅游业收入都比往年增长2亿美元特别是对上海嘉定周边地区的经济有显著的提升”,F1期间嘉定城内一房难求,连毗邻的江苏太仓市的宾馆都为之爆满。
4带动餐饮宾馆零售业的发展。在厦门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市星级旅游饭店餐饮业相继推出了“激情马拉松美食迎嘉宾”等系列活动招来成千上万的外来参赛者和旅游者与本市市民外出观看比赛,使得大多数餐饮单位日均营业收入都增长了35%,一些宾馆的入住率甚至高达100%,各种类型的商场超市零售额也大幅攀升。
5带动广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任何大型体育比赛都离不开电视的支持。电视利用转播体育比赛插播广告获得巨额收入,厂商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而追求更大利润。房地产方面,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体育馆周边地区在九运会后上升了30%~50%,上海嘉定在2004年同样一块土地拍卖价格在8万~12万左右,F1 落户后则增加了
数10倍。
6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观众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会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而带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并扩大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人口的增加使体育市场的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的发展。十运会期间,大街上到处都有穿运动服的人,使得体育用品销售非常火暴。同时体育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如商业、饮食、娱乐、旅游等。
7提高城市形象力。体育比赛的广告宣传效果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体育赛事的吸引力和电视转播对大众的影响力,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江苏省举办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宣传效果使得这一届全运会对江苏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组对江苏省的所有地市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涉及到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等,从而使江苏省在全国得以全面展现,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对江苏有了更深的了解,扩大了江苏省的形象力和影响力。
8促进就业。F1落户上海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更明显的是它每年至少能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它还可以为方圆200公里的长三角地区增加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987~1992年筹办期内每年就新增就业人数5.9万人,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
大型赛事可能对主办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赛事盲目投资建设及不确定因素投资的增加。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主办城市投入大量资金。一些盲目摊建使主办城市财力透支,造成巨大亏损,如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只花1.25亿美元,但后来完全失控,就修建主场就耗资3.5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主办城市追加经费投入,如2004雅典奥运会共花费了116亿美元,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仅为防恐怖袭击、安保等费用就高达13.8亿美元。
召开赛事后体育设施的闲置。主办城市为大型赛事耗巨资修建的大量体育设施和场馆在赛事结束后被闲置乃至废弃,甚至有些地方对部分场馆进行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体育设施的闲置是众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后的普遍现象,比赛后遗留下的体育设施大量闲置、维修保养费用昂贵等成为难题。
赛事结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赛事前后人口金融的短时间高密度聚集、满足比赛需要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密集的文化产业与高强度的市场运作等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热潮并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可能造成商业泡沫和供求落差。赛事结束后需要适应的不仅是诸如就业岗位骤减、场馆设施空置等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同样需要应对可能对城市市民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
大型赛事带给主办城市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究竟能把握多少发展机遇,能减少多少负面影响,这都取决于主办城市的筹办思路是否正确,战略规划和体制安排是否科学,各项工作是否扎实、到位。但我们相信广州市一定会通过举办亚运会,在亚洲及世界人民面前树立起诚信、现代、时尚、包容、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预祝16届广州亚运会圆满成功!
第二篇: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
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
报告.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作者
系别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2012年8 月28 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 举办大型赛事对一个城市带来巨大的的发展机遇,它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机遇总是与风险同在,如何做好赛后的各项善后工作,对举办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可能不仅不能给城市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可能加重举办城市的经济负担和各种社会问题。
关键词:大型赛事、发展、风险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举办大型赛事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大型赛事的主办权。
大型赛事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为主办城市市民提供娱乐,重塑城市形象和加速城市建设与改造,还可强力刺激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额外的税收和赛前赛后发展效应。另外,主办城市的旅游业、环保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就业机会都将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一体化、城市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也都将会大大改善,同时餐饮服务、旅游文化、市民的文化素质等也都会有长足的改进。
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正面的影响
1大型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举办大型比赛对城市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明显。不仅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超大型体育比赛对城市经济有深远的影响,就像全运会、城运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北京08年奥运会全面带动北京各类产业的发展: “绿色奥运”将促进北京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技奥运”会给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2008年将实现增加值近600亿元;“文化奥运”使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商业旅游、金融、保险和体育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获得空前发展。
2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比赛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要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许多城市或国家都愿借助这样的契机来发展本地或本国的经济。广州为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保方面也投资50亿元,使的城市面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整个工程使广州市成为了一个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青岛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投资200多亿元用于建设铁路、海上交通、信息、通信、生态环境等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用于奥运会的建设对青岛GDP的贡献率在3%左右。
3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F1落户中国。在2004-2010年会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每年举办一级方程式车赛,都可带来数10亿人民币的消费额。F1在其他国家举办,可以让方圆200公里的旅馆全部爆满这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拉动。F1上海站的举办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遇。上海赛车场总经理郁知非说:“F1期间上海的旅游业收入都比往年增长2亿美元特别是对上海嘉定周边地区的经济有显著的提升”,F1期间嘉定城内一房难求,连毗邻的江苏太仓市的宾馆都为之爆满。
4带动餐饮宾馆零售业的发展。
在厦门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市星级旅游饭店餐饮业相继推出了“激情马拉松美食迎嘉宾”等系列活动招来成千上万的外来参赛者和旅游者与本市市民外出观看比赛,使得大多数餐饮单位日均营业收入都增长了35%,一些宾馆的入住率甚至高达100%,各种类型的商场超市零售额也大幅攀升。
5带动广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任何大型体育比赛都离不开电视的支持。电视利用转播体育比赛插播广告获得巨额收入,厂商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而追求更大利润。房地产方面,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体育馆周边地区在九运会后上升了30%~50%,上海嘉定在2004年同样一块土地拍卖价格在8万~12万左右,F1 落户后则增加了数10倍。
6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观众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会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而带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并扩大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人口的增加使体育市场的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的发展。十运会期间,大街上到处都有穿运动服的人,使得体育用品销售非常火暴。同时体育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如商业、饮食、娱乐、旅游等。
7提高城市形象力。
体育比赛的广告宣传效果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体育赛事的吸引力和电视转播对大众的影响力,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江苏省举办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宣传效果使得这一届全运会对江苏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组对江苏省的所有地市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涉及到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等,从而使江苏省在全国得以全面展现,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对江苏有了更深的了解,扩大了江苏省的形象力和影响力。
8促进就业。
F1落户上海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更明显的是它每年至少能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它还可以为方圆200公里的长三角地区增加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987~1992年筹办期内每年就新增就业人数5.9万人,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
大型赛事可能对主办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赛事盲目投资建设及不确定因素投资的增加。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主办城市投入大量资金。一些盲目摊建使主办城市财力透支,造成巨大亏损,如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只花1.25亿美元,但后来完全失控,就修建主场就耗资3.5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主办城市追加经费投入,如2004雅典奥运会共花费了116亿美元,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仅为防恐怖袭击、安保等费用就高达13.8亿美元。
召开赛事后体育设施的闲置。主办城市为大型赛事耗巨资修建的大量体育设施和场馆在赛事结束后被闲置乃至废弃,甚至有些地方对部分场馆进行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体育设施的闲置是众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后的普遍现象,比赛后遗留下的体育设施大量闲置、维修保养费用昂贵等成为难题。
赛事结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赛事前后人口金融的短时间高密度聚集、满足比赛需要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密集的文化产业与高强度的市场运作等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热潮并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可能造成商业泡沫和供求落差。赛事结束后需要适应的不仅是诸如就业岗位骤减、场馆设施空置等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同样需要应对可能对城市市民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
大型赛事带给主办城市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究竟能把握多少发展机遇,能减少多少负面影响,这都取决于主办城市的筹办思路是否正确,战略规划和体制安排是否科学,各项工作是否扎实、到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三篇:大型赛事对志愿服务的影响调研报告
[键入公司名称] 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发展概况及对社会和谐文化的影响
寒假调研实践报告
joyce 2013/2/25
一.调查背景
1.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
联系中国国情,我们的志愿服务发展不是大家想象的纯官方行为,也不是西式的纯民间行为,而是存在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层层递进:
一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草根组织”,如众多的环保志愿组织,以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作为标志。高校环保社团呈现出勃兴之势,并在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地域性网络化和社会化现象。发展这种模式的关键是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策的扶持。
二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这种模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更多地体现了自发性、个体性、灵活性和直接性,但其组织及网络不如青年志愿者组织规范和严密。
三是自上而下发起和推广的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社会各领域的支配力量极大,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就难以获得广泛发展空间。党和政府对于志愿服务高度重视,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如北京、杭州等地均正式成立了“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作为成员。再如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主要特点是“组织动员力量强”,适合于服务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型项目和党政中心工作的推行。
随着社会进步,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全民化逐渐提升,猛然发现,志愿者的形象也可以是一面国家的镜子,除了在社区陪老人聊天,陪孩子们做游戏,志愿者也可以穿着中华民族最美最独特的服饰,用甜美的微笑和耐心的服务为世界各地展示令我们骄傲的民族形象。未来大型志愿服务能否成为模式中的主流趋势,能否从众多模式中寻找到发展的契合点,我们也想从此次调查中寻求答案。
2.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与和谐文化内涵的关系
(1).大型赛事志愿服务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
(2).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对于补救或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方面是通过直接补救,比如直接参与大型环保类项目的宣传与治理;另一方面是唤起社会良知,形成社会认同。如奥运火炬手金晶在传递火炬过程中勇敢面对“藏独分子“。
(3).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不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国家、政府、民众相互沟通的媒介,可以起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作用。
(4).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导向和旗帜,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落实,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5).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办实事、解忧愁、献爱心之中,增强了社会亲和度与凝聚力。
(6).志愿者为了他人而为他人服务,本身包含着“为了自己”而为他人服务的内涵,这是一个社会高度文明后个人的自我需求。
3.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对社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
(1).全球化浪潮下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在新的思维、观念影响下,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更加宽容和自由。
(2).志愿服务的发展抓住机遇改革开放,从而取得迅速发展的成绩。开阔了青年志愿者的事业,有利于服务领域的拓展。
二.调查选址说明
本次调研采取对比调查法,分别调查长沙和广州两地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的整体状况。
在长沙,所举办的体育赛事也有是全国性的比赛,如中国长沙环湘江自行车赛、全国沙滩排球赛、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内比赛,这些比赛中同样是招募了一批志愿者。
从2003年起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就组建了志愿者体育服务总队,面向社会招募长期为大型体育赛事服务的志愿者。据了解,在广州举办的大型、特大型体育赛事日益增多,大运会、亚运会、国际羽联羽毛球系列大奖赛、亚洲体操锦标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等多项大型国际赛事。针对这一情况,共青团广州市委与广州市体育局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每次大赛从前期筹备到大赛期间,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大赛提供热情、周到的志愿者服务。
大型国际比赛和活动招募志愿者是国际上惯用的做法。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就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的体育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彩虹志愿者首先给了国人一个惊喜,2001年广东的九运志愿者服务标志着中国体育志愿者服务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从招募、组织、服务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九运志愿者”更是扬名海外。
据新闻报道,广州市民参与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一些大型活动和赛会的志愿者职位供不应求,甚至一度出现了“做志愿者难于找工作”的状况。广州志愿者体育服务总队的成立将改变以前大型赛事临时招募志愿者的做法,志愿者也将得到更多、更系统的专业培训,以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这一做法也将大大减轻大赛组织者在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压力,展示广州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也为市民了解、参与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无论从大型志愿服务的举办次数、赛事的规模类型、管理的到位程度、志愿者的本身素质,广州绝对是高层次志愿服务事业的“示范带头点”,团队特地选此地作为调研地点,希望从中挖掘出更多志愿服务模式的可取之处。
三.调查内容及对象
1.社会效应
调查对象:长沙市与广州市相关政府组织、团队成员所在城市的普通市民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国际赛事在我国举办,从2008北京奥运会到世博会,再到亚运会„„大型志愿活动应运而生,并且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日趋欣荣,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它的出现不仅是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系统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是面向大型赛事和大型活动中为主的,所以这是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中常常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以及一个国家的和谐程度。同时它也起到榜样作用,引导社会各层人们增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这些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否真实呢?
而从政府的角度看大型志愿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政府已经退出了管理者的角色,而只担当了调控者和服务者。而志愿服务在处理社会问题,构建和谐文化和提高社会和谐度扮演着一个怎么样的角色?据各种数据表明志愿活动的价值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他们用实际的行动服务于市场机制,协助政府调控,让经济发展更为平稳、迅速。但是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到底是如何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想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概况和社会影响力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希望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信息。
2.志愿者发展
调查对象:长沙市与广州市有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经历的志愿者、各高校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招募相关单位
(1).从志愿者心得看志愿服务对自身能力提升有何种作用:
比如说亚运会志愿者,他们为广州所要所的不只是处理各种志愿者事务更是展现亚运会和广州这座城市更深的精神,每一个志愿者都要将将亚运会的文化精髓带到人们身边。每一个志愿者都代表着亚运会的精神性文化和内在价值。同时,中国这一名族海纳百川,以和谐为美的精神都展现在他们身上。在某一个志愿者的日记中写道:“说实话,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促进社会和谐和世界和谐的伟大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愿服务的主体实践者是我们的志愿者,他们是志愿服务事业的核心和动力所在,没有他们的无偿付出和贡献,就不会出现志愿服务活动,更别提发展和建设志愿服务和谐文化。大型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一种发展,它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也是帮助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发展道路的指向之一。而志愿者是如何看待这种志愿服务的发展的呢?
在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活动,加强了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大型志愿活动服务经历促进青少年志愿者成长,使青少年素质、身心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为社会良性运行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大型志愿服务带来那么多良好的效应,但是都有的志愿者却抱怨这样志愿选拔过程过于繁琐而且十分苛刻,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大型志愿服务的呢?在他们眼中,什么样的志愿服务形式才是最适合的?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志愿者是怀着不同的动机来参加志愿互动的,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又有哪些呢?
(2).志愿者选拔中的是否能很好地进行和谐文化宣传
今年来,各大赛会纷纷在我国举行,青年志愿者行动引发社会变革,成新时期道德时尚。
在奥运会志愿者选拔动员会上,强卫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他分析了当前奥运会筹办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做好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办好奥运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积极作用。并且表示要把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作为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有效载体,践行“人文奥运”理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还当前正在开展的微笑主题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这也是对大型活动志愿者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的肯定。
赛会志愿者招募的一般程序为:各界人士申请报名、志愿者管理部门进行材料审核、工作与分配及面试、初步确定岗位、发出录用通知、志愿者接受任务、背景核实等。
在志愿者选拔过程中,关卡设置严密,层层筛选。新时代的志愿者选拔给他赋予了更多的要求,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救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而在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中是否能对我国的和谐文化进行一种广泛而深远的宣传呢?
3.对比观察:
调查对象:长沙市与广州市相关政府组织
长沙市与广州市具有大型赛事服务经历志愿者(1).国内大型志愿服务的对比
当前,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综合国力的腾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目标。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志愿服务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显得越发重要。究竟是怎样的志愿服务能更好的协助完成这一历史目标?
广州市作为我国大型志愿服务的领头羊,从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志愿者培训、赛事频率都处于先进地位。而长沙市也在公益领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多以社区服务、贫困帮扶服务为主体。随着高层次志愿服务的发展,大型赛事将成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契机以体现其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怎样能完善体制,提高全民参与度?大型赛事需要怎样的组织架构?志愿者的收获有什么不同?从两个城市的对比中,我们将更好的观察出其发展走向。更能结合实际,为我校的志愿服务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2).与国外大型志愿服务的对比
中国高层次志愿者服务事业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巨大的社会需求。去苦于起步较晚,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仍有着不少的漏洞,如管理体制不顺,社会基础不厚等问题。反观国外,许多国家的高层次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志愿者精神依然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目标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与将国内高层次志愿服务与国外同层次服务对比观察的方式,从中得到启发,为中国高层次志愿服务的发展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
4.预测志愿服务类型的未来走向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比较晚,一直到80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了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但是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逐渐形成了具有强大活力和中国特色的群体,它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动员了各个阶层的人力资源,构建起了和谐文化的框架。
而随着社会的需要,志愿服务类型已从一开始的扶助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到现在大型活动志愿活动、救灾抗险志愿活动以及各种公益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的类型多样化、高层次化,志愿机制和各种制度的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加入志愿队伍,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我们的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的志愿服务类型又该要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走向怎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加速我国的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呢?到底什么才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阳光大道”呢?
四、调查数据统计及采访结果分析
(一)高低层次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差别
1、大型赛事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的提升(根据大运会志愿者调查及相关参考文献)
2、普通社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的提升(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现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相关参考文献)
3、高低层次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差别
(二)不同层次志愿者招募的差别
从招募规模,能力要求,培训模式,制度差别等方面,横向纵向对比大、小型志愿服务,中外志愿服务的差别(以大运会志愿服务为大型国内赛事志愿服务的代表进行对比)
就2011年大运会来说:
1、赛会志愿者基本条件为:
(1)自愿参加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
(2)1993年4月30日(含)前出生,身体健康;(3)能够参加赛前的培训及相关活动;
(4)能够在赛会期间承担相应岗位职责,在执行局安排的时间和岗位全程服务;
(5)母语为汉语的申请人应具备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母语不是汉语的申请人应具备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及外语交流能力;
(6)具备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基本条件(1)自愿参加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2)年满14周岁,身体健康;(3)遵守中国法律法规;(4)具备一定外语基础优先;
(5)具备深圳大运会城市、社会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6)遵守《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接受大运会志愿者服务管理部门的统一考核、培训和管理。
3、招募流程(1)赛会志愿者
① 赛会志愿者的招募流程主要包括申请人报名、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培训及考核、岗位面试、背景审核、岗位确认、签署协议和发出录用通知等。
② 根据大运会执行局工作安排,按照招募流程分批次在申请人中录用赛会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录用工作于2011年6月完成。(2)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
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的招募流程主要包括申请人报名、材料审核、培训考核、背景审核、签署协议和发出录用通知等。
高层次志愿服务有着严格的招募流程。从申请人报名、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到培训考核、岗位面试、背景审核再到岗位确认、签署协议和发出录用通知。不但要经过层层审核同时对志愿者的要求很高,年龄、外语、达到基本志愿服务水平等。
相比于高层次志愿服务,普通志愿服务志愿者招募的要求较低,并不需要有太多专业的技能。组织管理机构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程序化和制度化上的规范程度并不是十分到位。其次,普通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相对于大型赛事要少,以致招募期间的宣传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志愿者零散化。
(三)长沙志愿服务与广州的对比
在长沙,所举办的体育赛事也有是全国性的比赛,如中国长沙环湘江自行车赛、全国沙滩排球赛等国内比赛,这些比赛中同样是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但是,相比于广州,长沙市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从相关的条例及文件来看,广州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做得比较到位,广州政府在1999年就制定了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条例,而长沙市在法律保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与此同时,广州在学习和吸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亚运会的特点和华南地区的特色,探索出包括“组织化动员、社会化运作、市民化参与、时尚化引领、信息化创新、国际化合作”在内的志愿服务“六化”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推出科学记录志愿者上岗服务时间,对志愿者服务予以激励和保障的“亚运志愿时”,这些实践经验和由此产生的理论成果也将为广州乃至全国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就拿亚运会志愿服务来说,在亚运筹办期间,广州还推出了包括“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团”等众多亚运志愿服务项目,仅“大拇指行动”一项就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的志愿者和市民热情参与。这些项目不但满足了市民为亚运做贡献的心愿,也始终在潜移默化营造着一种互帮互助、全民志愿的城市氛围。随着“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都是志愿者”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广州人选择把志愿服务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因亚运而产生的这些志愿服务项目赛后也将转化为日常化、长期性的品牌活动,这将有助于催生出一个思想更活跃、氛围更活泼、生活更舒适、市民更亲切的新广州。于长沙,我们需要的是更广泛的人民参与力度以及社会宣传力度和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将志愿服务的理念根植到每一位市民的心中,形成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
(四)与相同规模国外志愿服务相对比我国志愿服务仍存在的缺憾
国外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因起步早、规模大,在国际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并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相比之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低水平徘徊、缺乏持久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思想认识上的差异
(1)思想认识。当前国外青年志愿服务已经从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转向针对社会成员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把志愿服务与慈善行为等同视之,并以传统的慈善观念评价、指点志愿服务,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乐善好施的表现,是专门针对老人、残疾人或者特殊对象的服务,极少有人将认识的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同时,由于缺乏整体、全面的宣传、推广和配合,居民往往也只停留于表面的认知层面,甚至有些居民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会婉言谢绝志愿人员的服务。
(2)主体认识。在对志愿者活动的认识上,国外优先考虑的是公众的需要,强调青年志愿活动既是服务他人之道,又是个人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之途。在强调对社会的奉献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而我国社会的一般观念则认为,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奉献活动,志愿者是奉献者,而社会则是受益者,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参与者个人的促进作用。这种片面的认识不仅妨碍了志愿者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同时也影响了他们主动的支援和配合。
3.性质认识。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义务性质,志愿者无偿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志愿服务的经费大都来自政府资助、社会赞助或由志愿者本人义务提供。国外许多志愿组织规定:志愿服务为非盈利性服务,志愿者可以要求、接受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基本食宿和最低生活费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如苏格兰规定:大学生为无家可归的青年人提供服务,可得到30英镑之零用金,同时在假日可以免费游览当地的名胜或参加各种节庆活动。
2、参与形式上的差异
(1)内容形式。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停留在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的层面上,尚未达到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对其他相关领域的拓展也正处于探索中。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目前其志愿服务的内容已扩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有计划地支持残疾人和艾滋病患者,等等,尤其在解决贫困、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显示了特有的价值。
(2)参与范围。由于经济、政策、体制、文化、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原因,志愿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志愿服务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已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相比之下,我国志愿者资源不足,志愿者的参与人数比例还较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青年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以上,如美国20%、日本50%、丹麦80%[3],而我国志愿者人数仅占国民的8%,认同度与参与度都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3、体制保障上的差异
(1)资金来源。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对志愿者及志愿组织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并广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企业则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例如,在美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公共部门占43%、私人部门占47%、私人捐赠占10%。目前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经费来源不稳定,并且严重不足,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的费用较为紧张,直接影响了其服务的效果。此外,中国企业对于志愿活动的资助还不十分明显,政府还没有作出任何有关资金支持方面的规定。
(2)法律保障。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志愿服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德国的《奖励志愿社会青年法》,美国的《志愿服务法》,加拿大的《志愿工作法》,通过这些法律来诠释志愿工作者的使命,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相比而言,中国对于志愿者的法律保障机制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不明,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之后,至今很少有省区制定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3)行政参与。国外青年志愿者组织和政府形成伙伴关系,他们共同来解决面对的社会问题,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发挥沟通的作用,强化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犯罪问题、老年人问题、家庭问题等等的认识和责任。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一直按照“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开展工作,在活动、运转上多是由党团组织自上而下发起的,往往是以任务或者命令的形式下达服务项目,使志愿活动变成行政命令的活动,而不是青年的自愿行为,这是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与引导功能。
(4)招募使用。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新成员招募时没有资格上的限制、甄别和确认环节,招募新成员时程序简单化,忽视了对成员能力的要求,也没有给青年志愿者学生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新志愿者与资深志愿着没有什么区别,低素质志愿者和高素质志愿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国外,不仅从志愿者招募、录用、监督到后期对志愿者的评估,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和规定,而且同时抓好包括培训、考核、奖惩、归档、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并通过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信息网络,为志愿者提供相互交流活动经验和体会的机会,整个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化管理。
5.激励机制。我国青年学生志愿者活动,与现行的综合测评办法和学生“评优评先”相脱节,企业界对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少认同,导致青年学生对志愿者应享有的权利及该承担的相应义务不明确,无法形成以志愿服务为荣的氛围。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则非常重视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多层次的奖励,其中最高的奖励以总统的名义颁发,以此表达对志愿者的尊重和认可。
4、能力建设上的差异
(1)学习培训。在这方面,中外从理念到实施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在完成任务的目标定位下,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主要以短期培训项目为主),缺乏常规项目的培训,很少从提高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活动后的认证、评价和监督,许多青年志愿者也很少有机会参与。而发达国家则比较注重青年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在求发展的目标定位下寻求多元化的个性素质培训(包括礼仪、责任心、组织归属感等),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吸收志愿者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和理事会的决策等,通过学习、成长、充实、提升,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组织管理。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习惯于传统组织的安排与指挥,希望由固定的上级组织布置服务项目,调配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监督,缺乏自主能动性。每个志愿者不是积极开发服务领域,创造服务技巧,总结服务经验,而是等服务工作组织的安排,志愿者的创新性和自发性弱,依赖性与服从性强。在国外,青年志愿者可以为不同的组织服务,人才流通性强,活动也开展得比较顺利。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要求学生可选择任何地方、任何公益活动与任何时间去从事志愿服务,服务结束时,要写工作报告,交给大学的考核单位,然后转成学分作为毕业成绩的一部分。
(3)专业程度。青年志愿者大部分来自高校,而高校是科学技术的集散地,高校志愿者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本领。但在我国,这一领域的优势却未能很好地利用,统一管理和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学校教师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导致高、精、专的志愿服务不够。特别是部分高校学生缺乏相应的角色技能(如与智残儿童进行交流时使用成人化语言等),致使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质量大大降低。而国外许多青年志愿者组织下分有动物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网络科技类、老人服务类等,专业角色多样化,提供的服务也多样化。
五、完善志愿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政府、企业和志愿机构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
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志愿活动资金的筹资机制是十分落后的,已经难以跟上志愿活动的发展脚步了,如何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志愿机构三方协调合理的筹资机制已成为大型、新型志愿活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了?而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政策还是不到位,不够完善的。同时,自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后,各公益组织筹资后的资金流向也开始受到一些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质疑,这使得筹资机制的完善更是举步维艰。
就此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政府应该颁布政策去支持建立志愿服务筹资组织,并切实落实到各级志愿组织,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并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然后,企业和民众可以通过该机构来进行捐款和赠送物资,同时也可以通过该筹资机构去了解自己捐赠资金的流向,并有权查阅每一年的财务报表,以此增加该机构在社会的信用度,树立良好的形象。我们的志愿机构在进行志愿活动前则必须向该机构提出申请,完成活动预算,然后交由它来审核,并最终发放资金到位。最活动结束后,把剩余资金回归该筹资机构并记录。
最后成立监督小组,随时对组织和、组织成员以及组织活动进行监督。并由监督小组负责向社会公开信息,并收集群众意见。
(二)建立志愿者利益保障制度 虽说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付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志愿服务中,特别是大型的志愿活动赛事,志愿者的利益保障越发重要起来,它不仅是保证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享有的权利,也是更多志愿者人群长期献身于志愿服务中的基本保障以及吸引更多人来加入志愿者家庭的基本工作。
我们对此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针对志愿活动的特点对志愿者们拥有哪些利益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志愿者们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并成立志愿者利益保障部门,专门负责解答志愿者和民众的疑问和处理志愿者利益受损的案例。其次,志愿者利益保障主要分为志愿活动期间和志愿活动后。在志愿活动中,保障好志愿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切实保障他们在志愿活动中的权益不受到侵犯。在志愿活动后,我们应该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同时给每位志愿者进行志愿记录登记。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并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志愿者地位的认可,增加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经验和贡献获得认可的机会。
(三)加强志愿服务能力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志愿活动单单是有爱心是不够的,向我们这些大型赛事的志愿者还必须具备一些专业技能。”我们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活动已经开始迈向国际化道路了,所以这就要求志愿者要与时俱进,加强服务能力的培训。
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建立一个科学的、有严格制度的、有完整培训内容的培训部门对志愿者进行多样式的培训方式,让志愿者能快速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志愿服务培训部门定期对志愿者进行服务能力培训,要做强、做大我们的志愿后备军,适应不断变化的服务活动的需要。并要跟踪掌握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志愿精神宣传,完善志愿服务制度规范化与人性化相契合
1、志愿精神是志愿活动的根本,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则必须联合政府、大众媒体、企业以及民众的力量。通过政府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方针支持肯定志愿活动,肯定志愿活动对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通过大众媒体在广大民众中广为宣传志愿精神,使志愿精神化为广播从而让志愿精神可以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和发展。通过企业的捐赠资金支持志愿活动的举办和发展,推广志愿精神。通过民众的支持,则可以拓宽宣传渠道,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活动中来。
2、志愿服务制度是保持服务质量及维持志愿服务长久性的保障,完善志愿服务制度的规范化与人性化是必要的。首先,要健全志愿服务制度的条例,并让该制度有很强的操作性。其次,健全组织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确保能够有效地执行、维护志愿服务制度。最后,科学的界定志愿者的工作责任,并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使之更人性化。
第四篇:对城市人的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人的发展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够促进举办城市树立起对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回味力、亲情力,对内具有规范力、凝聚力、推动力、自豪感的良好城市形象,促进举办城市的改革 开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举办城市政府创新、高效、勤政、廉洁的个性化形象。体育 健儿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奋勇争先、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全国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提高了我国人民集中力量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1)生活质量
承办一个大型的体育赛事要求举办的城市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便利的交通,先进的通讯设备,稳定的社会政治,良好的治安秩序,畅通的有序交通,安全的赛场住地,漂亮的 城市建设,清新的空气环境,给运动员提供一个美丽、清洁、舒适的竞赛环境,给城市居民 提供一个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些条件无形中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
44.肖锋,黎冬梅,李鸿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大都市的要求和产生的经济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
报,2004,(4).2)人口素质
一个大型赛事能够被批准承办,这是对城市和市民的一份信任。为了这份责任,全市市 民的民心得到进一步集聚,共同的目标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以最大的热忱办好比赛。每位市 民是城市的灵魂,他们的文明程度、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与城市的形象与未来发展紧密 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环保、公益的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与推崇。市民的社 会责任心得以增强,人们为能给比赛出一份力而感到荣幸。从出租车、商场、酒吧、宾馆到 志愿者、医疗人员等等都希望以高质量的服务来迎接比赛,把自己与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示给 来宾。
通过观看比赛使人们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同时 也推动了城市居民群众体育的开展。通过媒体对赛事的宣传,能更好地引起群众对体育的关 注,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使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为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举办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对于扩大体育赛事所在地的公众效应,加强东道主国家市
民的凝聚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 信任,政府形象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勤政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通 过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可以进一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这对改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最 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市民维护城市形象和建设发展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第五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都是历史罕见,成为北京市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1]。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市区规模巨大,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大量聚集,市区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排水设施承载力超过上限,所以在同样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现在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弱于10年以前。城市内涝不止只发生在北京,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经过这一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北京城市建设中让人尴尬的一面,地面上的现代化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而地下保障的基础设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一个个下水井盖被雨水顶起来,甚至形成喷泉奇观时,我们知道,北京的排水系统已经严重和城市发展脱节了。事实上,最近几年北京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内涝。当然,对北京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进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要有关部门重视,只要下决心尽快去做,很多问题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管道系统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我国在建国初期,城市的排水系统,大都沿用苏联的理念,与欧美和日本的地下廊道式不同,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设计注重节约,旨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地处高寒地区、降水量小,俄联邦的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山地的降水量一般比平原多,降水量最充沛的北高加索地区高达2500毫米。从俄罗斯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年降水量从500-700毫米降到200-300毫米。平原的中部地带,以北纬60°附近降水量为最大,往南降水量逐渐递减。冬季,俄罗斯全境普遍降雪,积雪期和积雪的厚度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在西伯利亚苔原北部,全年有260天积雪。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东超大兴安岭西到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200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50毫米以下吐鲁番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对于我国来说,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对于这样身处如此优势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必定一日千里,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此密集的降水对于排水设施的要求势必更高。大部分老城区建设初期都采用前苏联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和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的不同点,没有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中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当时是全盘仿照前苏联的排水设计,以至于在现在每逢雨势较大或者较集中时,城市内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以前设计建造的排水设施已经不符合现在城市发展要求,甚至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沿用的苏联的排水设计理念,给我们国家遗留下严重的祸根,这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设施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2)其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地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中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房屋、水泥道路与日俱增,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但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城市建设档次提高了,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不考虑未来的城市发展是不适应现在的排水设施程度。导致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匹配城市建设水平,不适应特殊气象条件,已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让没有看过大海的人体验了一把在城市中看海的乐趣,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如果让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让城市排水设施发展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我们或许以后就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建设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排水设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是导致排水设施滞后的又一因素。
(3)再次,政府作为一个城市的头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和规划建设,不能只打造面子工程,而在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3]我们的北京城不可谓不迅速,它正以“摊大饼”的方式向郊区快速扩张,宽阔的环路、立交桥和巨型社区出现在曾经的远郊区,但城市规划者并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础设施,更不用说规划建设超前于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网,往往把城市中必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基础设施工程做的完美无缺,对于人们看不到的地下工程一般都不按照正确规定来完成,老管网更新不及时,新管网铺设时被“瘦身”,在铺设排水管道时不按规定建设,由于资金有限,有时明知道该区域汇水面积大,应该安装600毫米管径的管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安装了400毫米的管径管线[4],由此导致城市排水不畅,积水路难行,这就成为城市中的顽疾,所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无比重要。政府这个大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仅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结构布局,还要有预见性,能在城市建设中将可能遇到的所有极端的因素考虑进去,尤其是在建设排水设施时,能够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多方面考虑,确保做到所有设施在投入使用时能禁得起严峻考验,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一定要把好这关。对于现在来说,目前建设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更换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们可以记住眼前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确保做到按照规定合理建设。
四 城市内涝整治方法及排水设施建设意见 城市内涝虽然主要由气候系统主导,人力是无法做出完全有效的改变,但是当雨水落在地面上我们就可以很多方法来处理,我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但是我国水资源确是十分缺乏,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些降水,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法国巴黎在整治城市内涝的经验,巴黎的雨水和废水通过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直接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水资源水质达标的水还可以用于娱乐设施,像水上乐园,游泳池。上天赐予我们的水资源我们决不能浪费,尽管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承受现代城市发展的节奏,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有的地区依然沿用明代修建的排水设施,年代久远,排水能力落后,导致在7月21日,发生了61年以来特大暴雨灾害,形成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面对公众压力,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城市排水设施系统进行了调研、追踪、讨论,意识到城市内涝,不仅是城市排水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建设、运营等层面以及应急各项保障制度方面,互相衔接,多种措施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6]。现在已经不可能拆除以前的旧的排水设施,重新设计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的排水设施,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能下得了决心想解决排水设施的问题,我们城市内涝的情况一定就能得到实际有效的解决。
尽管彻底的设计修建新的适合现代城市发展节奏的排水设施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在灾害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在软件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及时预警,比如在积水较多的路段暂停收费而让车辆行驶更畅通,比如开放公共避难场所帮助回不了家的人,或者延长公共交通的服务时间等等。
五 总结
每遇暴雨袭城,人们喜欢引用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此,我也引用一下这句名言,下水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有城市以来,就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人们愿意把智慧和资金优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但中国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动力在“良心工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导致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严重滞后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之间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虽然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号称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状况在遇到类似去年和今年这样的暴雨天气时,依然会备受打击。在我国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狭小[7]。但是在一个发展的城市中,GDP是提高上去了,但是如果想到每当有大雨来临之时,我们就要生活在被水淹没得城市时,谁还愿意在这里居住。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能够做到平衡发展,合理建设,让市民住在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对城市负责任的态度。别让我们历史悠久的北京古城,败在一场场大雨中。
参考文献:
[1]唐黎明《从北京内涝看城市系统的危机》 战略观察 第310期 [2]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2011年11月17日 [3]张鸿《必须改变整体思路“重地上、轻地下”是城市建设通病》 《今日观察》评论员
[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5]《国外治理城市内涝的一些好方法》来源:百度文库 [6]张际达《排水官网进入全升级时代》 [7]王强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