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口对广州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对广州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人:
调查结果:
一、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态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流动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1.性别构成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
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
(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流动人口迁移以(18—38岁)经济活动人口为主体,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体,现在全家流入的情形越来越多,省内流动人口全家流动的比例较高,(0一14)岁人口占了外来人口总数的7.52%。随迁了一小部分家属,这是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动形式。
从迁移原因来看,80%的人是务工经商,其次是随迁和投亲靠友。省内流动人口随迁家属和投亲靠友的比例明显高出省外流动人口。
从住房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租房为主。除了工厂或单位提供的宿舍,租房是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对全户流入的户主进行追踪分析,填报住房状况42887个户主(户),租住商品房占51.72%,租公房占15.91%,其他(一般为租私房)占14.11%,三者共占81.74%。
从流入的地区来看,离广州越近的省份,流入的人口越多。在全市215万外来人口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有63万人,其余依次为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流入人口数均超过10万。上述6省共15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总数的70.27%。再其次为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流入人口有几万,其余各省市流入人口均不足一万人。
二、流动人口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广州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2001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8.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29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85%是外来流动人员。以上情况表明,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我市发展和就业,极大地加快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
(二)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广州部分行业劳动力匮乏的局面。外来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外省市偏远、贫困地区,具有吃苦耐劳、便于管理的特点。特别是他们没有较高的福利要求,因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在某些国有企业中,本市固定工的月工资收入是同工种同岗位外来工的1.5—2倍。又由于外来工大多是流出地年青、体质好、有朝气、受过教育的人口,这些人的就业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就工作领域来看,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广州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主力军。据调查,1995年,广州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约占本市职工总数的40%,在建筑、商业、服务、纺织行业的一线工人中,约48%以上是外来工。单位用工中,外来工从事在本市招不到工人的苦、脏、累、重、险、毒、高温等工种的占68%;从事在本市不易招到工人的中等工种占22%;从事在本市能招到工人的一般工种仅占10%。由此可见,外来工多集中于我市劳动力较缺、劳动强度大的第一线及苦、累、毒、险等工种,缓解了这些行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保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冲击了传统的就业体制,带动了广州就业方面的改革。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制造了就业目标的非经济化,就业途径的单一化,就业领域的分割、封闭,就业和福利保障一体化。流动人口的出现对广州传统就业体制带来很大的冲击,就业的目标、途径开始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广州就业制度的改革。灵话的用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新进取的欲望,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广州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
(四)加速了广州与外地的文化和信息交流。调查显示,广州市的流动人口除汉族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它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外来流动人口在广州经商、交流甚至通婚,有利于广州与外地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人口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广州的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扩大、刺激了广州的消费。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流动人口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在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餐饮、零售、理发、娱乐、房屋出租等行业。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假如用在衣食方面的消费,以每人每月平均100元计,则每年在广州市的消费达47.28亿元,这对广州发展服务业、饮食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70%以上的流动人口住在居民家中,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假定在394万流动人口中有一半的人租房子住,房租费为每年1000元,则广州市居民每年可向流动人口收取19.7亿元,这笔可观的收入无论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储蓄,都会对广州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奉献。但是,流动人口具有的群体来源多、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加上城乡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治安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外来流动人
口犯罪比例逐年上升,且刑事大案、要案不断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危害城市的社会稳定。
(二)流动人口的盲目流动导致流量、流速、流向的不合理性,造成城市管理的难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三)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在流动人口聚
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许多违章建筑,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火灾隐患十分严重,这与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极不相称的。
(四)增大了广州城镇就业压力。
调查感想
广州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穗务工和经商的结果。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现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人口群体。
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流动人口具有的群体来源多、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加上城乡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有效疏导流动人口,提高正面效应,我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2.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
3.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4.建立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重视流动人口问题,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众多的优势,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安定的广州。
第二篇:关于广州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 流动人口,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感觉他们融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渐渐地,流动人口成为广州经济繁荣的支柱。
调查目的:
1、流动人口为什么会选择来广州工作
2、流动人口为广州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了促进经济发展 调查步骤:
1、访问我们身边的流动人口,并为此做一份调查问卷
2、根据问卷,做出一系列的数据并说明
3、总结原因,得出结果 展开调查:
第二步:
分析:
1、在我们调查的13个流动人口家庭中,其中8个是租房住的,都属于打工族,有5个是做建筑的水泥工等;剩下的5个家庭,是做企业或自己开厂做老板的等。从中得知,流动人口的一半人数是在城市中做农民工,据他们口中得知,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才千里迢迢来到广州找工作干,帮补家里收入。加上自己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只能做工人;而另一半,是因为自己本身有资本与技术,来到广州这大城市发展,争取更多商机。
2、在4号家庭和9号家庭中,大家同是来自于河南,但工种不同。联系分析1,可能是文化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工种不同,流动人口中一半人数是干一些劳动力,而且是本地人不愿意去干的累活,然而成为广州的建设发展的重要比例。他们需要工作,广州需要人力,由此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上海、北京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从这些地方来的流动人口到广州发展,是看好广州有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附近有两个特别行政特区和两个经济特区,他们有技术,我们有生产力,又是一种“互帮互利”的良好关系。
3、表格中,或许有留意到流动人口并非是找工作做这么简单,而是为自己儿女的教育问题着想,让流动人口在广州“落地生根”的因素是广州有良好的教育坏境。广州有吸引他们的地方,所以他们来到这里发展,再次印证其中的密切关系。
第三步:总结
对于流动人口的问题,确实难以回答,只能说是有利有弊。原因如下:
利:
加快城市化进程
促进城市建设
使城市呈现多元性 丰富性
能提高不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的经济水平
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金
弊:
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
流动人口使城市卫生下降 素质降低
流动人口良莠不齐 具有难以控制性
流动人口会加大城市的负担
流动人口是人口分布变得悬殊 不利于长远发展
流动人口会带来许多社会矛盾
流动人口会使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拥挤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许多外地人。也许,有的素质很高,可以和我们和睦相处,并且对社会也有不少贡献,这样的人,我们都很欢迎;但是,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经常会看见一些毫无教养,毫无素质的“乡下佬”,在那大声说话,毫不收敛,随地吐痰,肮肮脏脏的行为同样会让你厌恶,也许这就是矛盾的所在吧!但是,作为这里的东道主,我们不能自私地把所有的流动人口赶走,而是持有一种宽容他人的心态,尝试接纳他们。我们因该明白到:他们离乡别井到外地干活,也很不容易。什么外地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等无理取闹的抱怨,我们是不因该有的,同样是中国人,就拥有同等的权利,谁能干就选谁,既然彼此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我们就因该与他们强强联手,创造美好的祖国,而不应该排斥他们。
所以,归根到底,在于流动人口们互相竞争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广州人要更加努力。
第三篇: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家对流动人口控制政策的放松,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流动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成为城市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化形成原因利弊分析建议与对策
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些人中有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可更多的是一类被我们成为“农民工”的群体,他们是现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因素。最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民工群体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情况: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第二,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湖”;第三,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第四,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
二、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原因有多种理论视角,如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同化理论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然,以往的研究也提出,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此外,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还有中间障碍因素,比如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对流动产生影响。
三、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涌入对城市以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
第一,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增 加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他们参与到城市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这些流动人口为媒介,先进的知识技术工具,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良的工作制度传入城市,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涌入使深圳一夜崛起并不断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流动人口本身构成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的购买力.在城市中生活,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无疑都要依靠城市供给.这必将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相关行业的发 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腾飞.第二,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效益.城市是文化的大熔炉,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的同时,也将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带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 不同地域的习俗,方言,文艺形式等在城市中相互交织,汇聚,使城市的文化氛围更趋多元, 自由, 为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深厚的土壤.同时,流动人口所具有的流动性,还使其在离开城市之后,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天然使者,不断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第三,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效益.显然可见,没有稳定的 社会环境,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统计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2.5亿之巨,不计其数的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得不到稳定的保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而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满足了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农村待业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等方面, 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社会效益,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流动人口的消极影响
第一, 给城市当中的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之处。大量的人口意味着大量的生活垃圾,要处理这些垃圾需要很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以及管理人员,目前很多城市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另外,由于与城市中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随地吐痰,乱仍纸屑的现象都是屡禁不止,给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二, 以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对农村地区造成了农村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它使中国农村人口的老化速度快于城市.虽然由 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这一老化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并不表现在农 村男性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上,但会较突出地表现在农村老年人的供养问题上.另一方面, 有些地方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特别是举家流动,造成了农村土地抛荒的现象.这些流出的农民既不愿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纽带,又无力从事生产经营, 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 流动人口包括他们中的学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重了城市住房和交通, 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卫生设施的负担, 如不能逐步加以解决, 水, 不仅流动人口衣,食,住,行,医疗以及他们的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和合理要求不能得到维护和满足,而且还会形成私搭乱建的“棚户区”, 加剧交通堵 塞和水电供应紧张,破坏环境卫生, 形成新的文盲, 从而造成流动人口与常住 人口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第四, 少数的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一些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无固定住 所的流动人口, 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一定的问题和隐患.今天不少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比重逐年上升, 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现.考虑到流动人口男性多,年轻人多,育龄者多的特点,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防止其犯罪和超计划生育的问题。
四、建议与对策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条件,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合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积极解决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意义, 将这项工作切实列入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需要改变迄今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中缺乏这方面要求的不合理状况.应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目标和速度, 转移的渠道和措施以及实现转移的支撑条件.第二, 积极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并将其与有条件, 有潜力的小城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外部的劳动力转移统一 起来, 使之成为今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迁移流动的主渠道.第三,合理引导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合理调节人口流动的总量,结构和速度,组织好流动前,流动中和流动后的全程服务,降低流动成本,维护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第四, 深化城乡改革, 进行制度创新, 主动适应未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第四篇:网络的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的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前 言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使用的增加在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信息和内容等负面影响。如何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其更加自主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调查报告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查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考察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引导子女上网行为、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加强舆论监督等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够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Ⅰ.调查介绍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截至2009年,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其中,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同比增长16.8%。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54.5%。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信息使用的增加,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未成年网民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受到网络渠道中不良信息和内容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其更加自主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次社会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纸质和网络资源收集统计数据,经过数据分析来考察当前网络发展状况,当前青少年上网行为,以及网络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加强舆论监督、业界制定发展战略等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够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二.报告术语界定
1.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2.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 25周岁以下的网民。3.手机网民:指半年内曾经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3.未成年网民: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网民。
4.调查范围:指问卷调查范围,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本为山东省济南市、辽宁省沈阳市、陕西省西安市三地的部分中小学和高校。
5.调查数据截止日期: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8月15日,其他途径获得的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三、调查方法与途径
1.发放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辽宁省沈阳市、陕西省西安市三地的部分中小学和高校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3份,有效问卷271份。
2.走访调查。以对话的形式走访问卷调查范围内的部分学校教师,网吧管理者,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征询相关人员对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看法与意见。
3.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利用图书馆纸质资源、CNKI电子资源、互联网开放资源等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
Ⅱ.数据分析
一、青少年网民规模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随着青少年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其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
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同比增长16.8%,低于全国28.9%的网民增幅。这主要与30岁以上网民增速加快,网民年龄进一步成熟化有关。同时,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小幅下滑,目前占网民总体的50.7%,为近三年新低,但青少年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
2007-2009青少年网民规模及占比(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1、我国青少年群体性别分布
填写问卷的青少年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3.6:46.4,男性青少年网民多于女性青少年网民。这主要与低龄群体男性人口占比更高有关。随着更多的低龄人口进入网民群体,男性青少年网民群体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大。
2、年龄分布
从年龄分布看,94.3%的中国青少年网民在12岁及以上,19-24岁之间的网民最集中,占到50%。
3、在学状态分布
中国青少年网民中,非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在受访青少年人群中占43.8%;中学生网民占38.4%;大学生和小学生分别占比10.8%和7%。
4、地区分布①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城乡比为67.5:32.5,同期全国网民城乡比为72.2:27.8,青少年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高出整体网民4.7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小于整体网民。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中农村人口的比例小幅波动,占比降低2个百分点。城市青少年网民规模年增幅20.3%,而同期农村青少年网民仅增加了10%。
① 此处资料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三、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特征
1、第一次上网的年龄
问卷调查返回的数据表明,13—16岁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生比例占到几乎一半(47.5%)。16—18岁开始接触网络的占40.5%,18—24岁才接触网络的占12%。本次调查报告重点分析了13—16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下图为受访者第一次上网在13—16岁的年龄曲线。
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20%16%12.4%12%7.5%8%4.2%3.7%4.4%4%0%<8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13岁14岁15岁16岁17岁>17岁10.8%12.5%11.9%8.6%5.9%11.1%7.1%
2、上网地点
www.xiexiebang.com,2007.06随着互联网络的接入普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上网。通过问卷调查,近7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家里上网,45%的受访者经常在学校上网,36%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到网吧 上网。①
3、上网终端
3G网络的覆盖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大众易接触到的唯一上网终端设备,手机上网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09年,有74%的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而同期全国网民中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0.8%。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在校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中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9.3%,小学生网民为36.6%。
4、上网时长
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6.5个小时,其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达到22个小时;中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2个小时;小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6个小时。
5、上网目的与内容
在上网主要目的和各类网络功能使用频率上,受访者中选择信息获取的占72%,选择交流沟通的占77%,选择网络娱乐的占78%,选择商务交易的占22%。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在青少年群体中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网络娱乐>沟通工具>信息获取>商务交易。其中,近77.2%的受访者表示玩过网络游戏或正在玩网络游戏;4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14.5%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近55%的青少年对“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难受么?”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
① 考虑到受访者上网地点的不固定性,关于上网地点的调查问卷题目选项设计为多项选择,故此处数据分析各百分率之和大于100。
Ⅲ、研究结论
一、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发展之所以迅猛并强烈地吸引青少年,毫无疑问是有它积极的因素在里面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获取信息,帮助青少年求知或学习。
近年来,我国已有近万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诸多的网上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此外,以非盈利为目的的一些网站提供学习资料的免费下载,为青少年的解难答惑和知识拓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乐于通过网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和教育,获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存在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求知、学习的最佳途径。
2.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促进青少年网民个性的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向所有网络用户永远开放的自由空间,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囊括了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这种信息多元化的特征,能够激发青少年网民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有利于青少年网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所包容的信息虽然多,但却缺乏导向性。面对种种不同的信息,青少年必须进行思考,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有用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多种信息的不同价值趋向可以有效地开拓青少年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3.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青少年交往的空间。
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难免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变得孤僻和偏激,甚至存在人格分裂的现象。网络的存在与发展为青少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处于“网络社会”之中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朋友,在虚拟世界里感受交往的自由乐趣,一方面可以缓解自身的压抑与孤单情绪,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既可以通过与认识的同龄人的沟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往和友谊,又可以认识新朋友,给青少年带来新的交往经历,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网上交流方便而轻松,即便是内向的青少年也乐于参与其中,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极影响
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科技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就日趋凸现出来。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未经筛选和净化的网络内容,不良手机网页,青少年网络游戏的高使用率等因素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的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色情内容诱发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或动机等等。总体来说,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中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巨大冲突,可能对阻碍青少年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未定型时期,所以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成为可能。由于在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治、经济利益,特别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论主义者坚持“冷战”的旧论调,在藏独、台独等问题上的严重歪曲事实,这样必然形成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这样一来,我国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要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往往与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青少年正确价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同时,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未经筛选和净化的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和威胁。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14.5%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因此可以看出,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限制,他们缺乏思考和分析能力,面对各种伤害又不懂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在利用网络实施侵害的这类犯罪行为中,青少年永远是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的泛滥。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去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3.网络的虚拟性可能使青少年丧失关爱品格,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网络交往就是人、机对话,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 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着彼此间的神秘感,相对而言,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虚拟的网上交往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现实生活产生脱节。因为当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网络交往中去,从而导致在现实世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不是积极地去调节、解决,而是选择放弃,转而沉酒于网络交往中,希望在网络中去寻求安慰。以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消极地对待现实学习和生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恋,染上“网络成瘾症”,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问卷调查中近55%的青少年对“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难受么?”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就是例证。
4.网络游戏成瘾或沉溺的问题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7.2%的受访者表示玩过网络游戏或正在玩网络游戏。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我国22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到了总体的52.5%。网络游戏在中小学生的应用中排列第三位,玩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网络游戏成瘾或沉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不良网吧缺乏有效监管,更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
网络游戏首先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晨说:“过度沉溺于游戏会造成视力下降、失眠、肌肉酸痛、大脑发育受损、激素水平失衡、免疫能力降低、紧张性头疼、焦虑、颈椎病、干眼病等肉体伤害。“”玩网络游戏还会使玩者对现实世界反应迟钝,疏于社交活动而导致性情孤僻;沉溺者即便清楚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无力对自己加以规范,无法有效地控制游戏时间,游戏成瘾后玩家会渐渐失去对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离开游戏后玩家会出现戒断症状,产生严重的空虚感或失落感,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 这种网络“成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对于青少年而言,仍然 处于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学好基础知识仍然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成瘾”者会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学习障碍。据了解,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相当普遍。
5.网络的色情、暴力等内容极易诱发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庞杂,加之青少年掌握新知识的好胜心及自律性差等因素,使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公安机关公开发布的数据统计,199年我国立案侦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00年增至2700余起,2002年为6600起,2008年为18900余起。这表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四种类型:传播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权利;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基于网络的诱因实施盗窃、诈骗、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建议与对策
在飞速发展我国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有效地控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朝着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青少年期跨越了主要的学龄期和工作初期,经历了由父母监管、学校教育到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的转变。青少年内部不同群体心理发展成熟度差异较大,其网络使用特点也各异。因此,对不同群体的网民应该区分对待。对于已经成年或工作的青少年网民,应该正确理解和引导其网络使用行为,尊重其网络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未成年网民而言,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监督。
(一)加强青少年自我管理训练,在正确价值观下使用网络
首先,由于处于求学和成长的关键期,加之缺乏完全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信息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辨别善恶美丑能力的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过滤和吸取问题。其二,在信息爆炸增长和高速流动的今天,青少年上网群体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选择,更是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的必备工具。因此应该鼓励青少年的正确上网行为,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典范,发挥互联网促进青少年健全知识,发展技能的作用。其三,应该大力开发和使用帮助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软件和产品,协助学校和家长对还没有完全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进行上网指导。
(二)三管齐下,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作为青少年的启蒙老师和监护人,有义务和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随着家庭电脑拥有量的提升,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在家里使用互联网,因此家长在子女的上网行为的管理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的负面影响而封闭青少年探索网络世界的脚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使用而不加限制。家长应该更加重视和合理管理子女的上网行为。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加强正确的网络理念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为学生网民提供绿色上网环境。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对于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学校具有不容置疑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内容中, 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网风”“网德”教育及网络法纪教育的新内容,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内容,培养起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利弊的能力。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另一 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现实与虚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将“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要配备微机室和宽带接入,丰富学校上网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如果学校的网络资源不能及时满足成长中的学生的信息需求,就会将其排挤到网吧,尤其是“黑网吧”等不具备安全上网环境的上网场所,加重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发挥社会在监督和净化网络环境中的作用。首先,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尽快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当事人进行惩罚,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规治。我国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新《刑法》中,对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犯罪行为也进行了专门规定。然而,这些法规和规定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在预防和制止网络犯罪方面明显滞后,亟需相关法律出台。其次,应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注意通过政策和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过滤不良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经营单位要加强网上管理,发现网吧在网上有违法活动立即采取技术措施断开网上连接,并对网吧提出警告。要严禁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周边200米以内开设网吧,不得经营电脑赌博游戏,不得将网吧出租或转让他人经营等,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坚持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层分类管理
首先,网络文化由于其来源于民间,更具有草根性,借助网络信息的平台流传更快更广。但是未经过滤的网络文化也含有很多不利于青少年的成分,青少年正处于对社会和自身探索的阶段,强烈的好奇心也导致青少年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的追逐。因此,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更健全的文化意识,应该在加大内容建设力度,满足气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提升网络文化的道德情操水平,增进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发展的作用。其二,为了保护青少年网民的身心发展,应该加强对网络产品的审核和分级。限制青少年特 别是未成年人使用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取缔带有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视频内容,关闭带有色情信息的网站。其三,由于手机上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逐渐普及,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难度在加大,需要强化对手机接入的互联网内容的管理。应该从源头上防止青少年使用手机浏览信息下载色情信息,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开发适宜青少年群体使用的手机网络应用类型,利用手机网络信息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附录: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
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希望您能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认真地完成好这份调查问卷。多谢您的配合!
………………………………………………………………………………………………………………………
1、年龄(请填写):
2、性别:()
A 男
B 女
3、你所处的阶段?()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
E 成年人
4、你初次上网的年龄?()
A 8-12岁
B 12-16岁
C 16-18岁
D 18岁以后
5、请问目前你家中的有电脑并且能上网吗?()A 有
B 没电脑
C 其他
6、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A 好奇
B 追赶时髦
C 学习需要
D 家人或同学影响
E 其他
7、你经常在哪里上网?(多选)()
A 在家
B 网吧
C 学校
D 到同学或亲戚朋友家
E 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
8、你通常利用什么时间上网?()A 每天
B 周末
C 假期
D不定时
9、你认为你的父母或师长对网络了解吗?()A 了解
B 一点点
C 一点也不懂
10、你的父母或师长对你上网持何态度?()
A 禁止上网
B 假期可以上,开学后不能上网 C 课余可以适量上网
D 任其自然
E 无条件支持上网
11、如果他们反对你上网,理由主要是什么?()
其他
FA 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B 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影响身心健康
C 错交不好的网友
D 增加了开支
12、家长或学校有没有对你上网进行具体指导?()A 有
B 很少
C 没有
13、你是否曾接触过网络上的非法或传播不良信息的站点?()A 曾经误入
B 有时会看
C 从未接触
14、你上网的目的?(多选)
()
A 查找学习资料
B 玩游戏
C 聊天交友
D 阅读新闻
E 收发电子邮件
F 音乐,娱乐
G 网上购物
H 其他
15、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多选)()A 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B 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C 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D 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
E 沉溺于网上娱乐,无心向学
16、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多选)(A 学校、家长和社会没有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做到趋利避害 B 家长、学校的压制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厌学情绪 C 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D 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把握不当
17、你通常一个星期上网几次?()
A 1次
B 3次左右
C 6次左右
D 每天都上
18、每次上网的时间是多少?())A 1小时以内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6小时
E 6小时以上
19、你是否使用手机上网?()A 经常
B 偶尔
C 没用过
20、你最经常玩的游戏是什么?()
A 网络游戏
B 单机版游戏
C 电脑附带的小游戏
D 其他 21你对上网的迷恋程度?()
A 不迷恋
B 一般
C 迷恋
D 很迷恋
22、你周围的同龄人是否有沉迷网络的(甚至“成瘾”)?()A 有,很多
B 有,很少
C 没有
D不清楚
23、如果上网吧,大约一个月花费多少钱?()A 10元以下
B 10-20元
C 20-50元
D 50元以上
24、上网的费用是怎样来的?()
A 零花钱
B 卖废品
C 节省的饭费
D 向他人借
25、上网是否对学习有影响?()
A 没有
B 有影响,但是不大
C 影响比较大
26、是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任何课程)?()A 是
B否
27、你认为网络的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A 是
B 不是
C 不清楚
28、你有很熟悉的网友吗?()A 有
B 没有
29、是否与网友见过面?()
A 经常见面
B 偶尔见面
C 从不见面
E 其他
30、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不适么? A 会
B可能会
C不会
D不确定
31、你对网上资料最感兴趣的项是:(多选题)()
A 社会科学
B 教育
C 情感交流
D 文学艺术
E 游戏攻略
F 聊天
32、你是否曾因相信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 A有
B没有
33、你周围的朋友是否有曾因相信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34、你同意以下哪种观点?()A 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 B 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 C 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
35、你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看法是:()
A 内容丰富、健康
B 既有健康,也有不健康内容
C 健康的多一些,有害的少一些
D 有害的多,有益的少
36、你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意见?(可书写在问卷背面)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谢谢!~~~ 19
第五篇: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奇百怪,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一、上网地点:5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在学校上网的占10%。
二、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三、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的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的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的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的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
1.在认知方面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在人格方面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普及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普及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