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
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区103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该景区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极富天地巨幅诗画的意境和神韵,气势雄伟,曲线优美,且风光随季节而变化。景区内居住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居木楼错落有致,保存完好已有700多年历史。景区的具体范围为北面以福平包山峰为界,东面至大桂坪,南至马路,西至金江路口。
龙脊梯田景区共有6个寨子,主要是大寨、田头寨、壮界、大毛界、新寨,在山上得一起是这5个, 大虎山离得较远.,但是还是在一起,6个寨子大概1100多人。龙胜的苗、瑶、侗、壮、汉等兄弟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重礼节,讲义气,又锦心绣口,聪慧能干。凡是到过龙胜的游客,无不醉倒在这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里。
龙胜县的旅游业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由于投资不足,起步晚些,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推进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其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拉动财政、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点长。近些年来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龙胜县的旅游相关指标间接反映了龙脊旅游旺盛的需求。2001年接待游客12.71万人是1990年的2倍多,旅游收入达到1839万元,是1990年的68倍,旅游税收达33万元,旅游业的增加值为875.4万元,比2000年增长97.5%,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目前,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8000多人。去年前10个月,龙胜县接待游客86.1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5.3亿元,高于去年全年的收入。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该景区于1990年才有人发现,1992年村民开始自己售票5元/人。1993年辟为“龙脊风景名胜区”对外正式开放,为广西20个一级景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龙胜县旅游局率先成立旅游总公司,进驻龙脊,1994年规范景区建设,将利益分配均匀。1996年招商,1999年获得国债支持,2002年加入桂林旅游股份公司,上市融资,建设成为一个3A景区。2003年开始年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专家认为:龙脊梯田未来游客将增长20%以上,净利润在400万元以上。2005年公司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下降-8.0%;2006年上半年有明显复苏,同比增长39%。目前已成为旅行社的常规线路。我们预计,2006-2008年游客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净利润则达到400-600万元。平安壮寨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年客流量十八万以上。
三、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特征
龙胜龙脊梯田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在大桂林旅游圈里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作为旅游品牌的“明星”,龙脊梯田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报刊和各种广告与宣传品上。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依托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业在龙胜县各行各业的积极影响和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桂北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脊梯田开造始于元代,数百年来,历尽沧桑。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瑶族人民,祖祖辈辈,筑埂开田,向高山要粮。从水流湍急的溪谷到云雾缭绕的峰峦,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凡是能开垦地方,都开凿了梯田。这样,经历了几百年、多少代人的努力,使龙脊梯田日臻完美,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的壮观梯田景观,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主要景点十几个。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为天下梯田之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绝”。体现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品格,鳞次栉比的一座座吊脚木楼,是他们建在龙胜山水间的生命坐标,是为了适应这里多雨潮湿气候而进行的选择。作为对自然的一种文化的自然移植,龙胜各民族的服饰,无论是艳丽的还是淡朴的,都充满美学意蕴。那些织锦、刺绣、花毯、背袋,不知融进多少心血智慧和绵绵情意。龙胜人喜欢打油茶,尤以苗家、瑶家为盛。油茶不仅能化饥解渴,还能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而糯饭、水酒、腊肉、酸菜和腌鱼、腌肉、鱼生与茶歌、酒歌组合起来的农家餐桌文化则是各族同胞从千百年岁月中提炼诗意生活的具体体现。
从节日来看,龙胜各少数民族除像汉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外,还有各自的节日。如苗族的尝新节、鼓坛节、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红衣节、半年节,侗族的祭萨节、花炮节、冬节,壮族的情人节、供田节、七月半节,等等。这风俗迥异的节日,成了龙胜一年四季的亮点。由恋爱、定情、说亲、定日、嫁娶组成的一整套内容一致而特色各不相同的婚俗,则生动地折射了龙胜各民族源远流长、千古不变的文化背景。
龙胜素有“歌海”之称,山坡、田垌、村寨,哪里有人那里就有歌。歌声袅袅,组成龙胜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心中有歌就得放声唱。白天,人们在挖地歌的激励中艰苦创业,晚上,青年男女把柔柔的月亮当作镰刀,在歌声里收获甜蜜的爱情。所有缠绵的言语,都插上比兴和韵律的翅膀,唱出这片神奇土地上又一奇风异彩。
民族风情旅游作为龙胜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民族村寨这些载体。为此,龙胜推出了一批自然民族村寨作为风情旅游景点,让游客零距离去体验,去感悟,去作一次纯粹的文化旅游。
四、旅游开发对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龙脊梯田景区的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龙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入龙脊梯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起到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就像采访中,大寨小学校长说的:对当地村民及孩子来说,外界带来的东西是先进的,他们会无形中在习惯、行为上向外界人学习和靠拢。而对当地居民本土文化的好的影响,则应该是激发了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某些程度上促成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另一方面,龙脊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繁荣当地文化、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它重聚了龙脊社会文化和道德导向;同化当地的民俗风情,并使之庸俗化等。在访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为了向游客推销旅游纪念品,不惜相互之间“拆台”,同时也会出现“宰”游客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已发生扭曲。而黄洛瑶寨的歌舞表演也已有满满的商业化气息。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当地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服务员,特别是导游员,不仅要有热情的态度,流利的语言,更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各景点根源特点,特别是对民族的风情、民族文化更要有所研究。介绍景点不要“蜻蜓点水”要做到该讲的能讲得精彩、形象。游客问到的能有问必答。这样才能使游客玩得尽兴,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作为一种真实的民族文化的展示者和旅游服务提供者,当地村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从事民俗歌舞表演、民俗事项展示,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及民俗旅游商品加工等服务,是社区旅游产品真实性的源泉。对于
实地开发模式下的民俗旅游村,社区居民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但如今,龙胜旅游社区的居民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还存在素质低的缺陷。当他们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时,是景区民俗旅游产品系统中“活的”部分。他们的举止神态都有可能深深地吸引游客,成为他们欣赏、拍摄或合影的对象。就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而言,包装尚不到位,产品形象较差,影响产品品位。同时加强旅游景区(点)及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强买强卖等各种扰乱旅游秩序的行为和现象。加强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规范化的路子。
2.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产生社会文化效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有了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文化的传承才会成为一种很自然而又完整的方式。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吸引力。要扩大旅游消费,就必须根据本地优势,做好旅游商贸的发展,旅游商品也要注重“名、特、优”,使旅客想进来,购得物回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旅游经济效益,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突出民族、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合理开发新的景区。民族文化歌舞的表演,注意要保护原汁原味,防止太商业化和表演性。特别是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还应具有自在性。即使没有外在的目的也照常进行,不能矫揉造作。
4、旅游景区是一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大力加强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优化升级产品结构。通过新引进的资金,加快龙胜温泉改造工程,使之早日完工。加大对传统优势产品的包装和升级,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旅客需要的精品。突出民族、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合理开发新的景区。
在我看来,龙胜要围绕打造“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力度。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多元旅游体系,打好“民族风情牌、自然风光牌、生态观光牌、人文景观牌、红色旅游牌”,大力发展苗、瑶、侗、壮等民族风情为主与秀美山水相结合的观光、度假、休养、体验民族风情等旅游业。特别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整合和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展示龙胜特有的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风光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构筑民族文化旅游强县。
第二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本站推荐)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以瑶文化为例
金螳螂建筑学院 13级园林 1341403023 冯颖 关键词:繁荣发展 瑶文化 文脉的传承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主流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民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文化。物质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和生产工具。精神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
一、从饮食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饮食文化,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瑶家最出名的饮食是瑶家十八酿和瓜箪酒。这两样都是在瑶族重要的节日才会摆出来的菜肴,平时虽然可以吃到一些,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把猪肉大葱的馅料塞进十八种食材里酿制而成的,然后经过盐、味精等调味烹制而成,味道丰富、鲜美可口。十八种食材是指水豆腐、辣椒、苦瓜、南瓜花、香菇、米豆腐、油炸豆腐、蒜头、茄子、冬瓜、莲藕、魔芋豆腐、竹笋、丝瓜、萝卜、牛耳菜、螺丝、鸡蛋。其中,最著名的是水豆腐酿。一般家庭大都会水豆腐酿,水豆腐酿最讲究火候的控制;火候控制过高,外面的水豆腐会糊掉,火候过低,里面的馅料估计还没有煮熟。瑶家十八酿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
一、长短不
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饮用时,将酿好的酒从坛中取出,加水用大锅熬煮后再用瓜箪舀出。这瓜箪通常长约50厘米,形状像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又如同一段握紧了拳头的臂膀,圆圆的箪头有小碗般大小。细观之,会发现这原来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种葫芦瓜,成熟后在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也正因为酒具独特的外形,所以酒才被称为瓜箪酒。瑶胞饮酒豪放、热烈,大家举碗,均须一饮而尽,不容细品慢咽。酒宴开始时,女主人手持瓜箪,依坐序给客人面前的酒碗斟满,男主人便率先站起来举碗,同客人们一饮而尽。女主人再依次给大家斟酒,嘴里用瑶语念叨着“年温年恩一瓜箪”,意思是各位吃这瓜箪酒感觉是浓了还是淡了呢?由于酒仍在大锅里,如果浓了可添水,淡了则可加酒糟,酒精度可随意变化。饮上几碗后,女主人会适时把瓜箪酒的度数再降低一些,以免酒量浅的客人不胜酒力。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流连忘返。瑶族人民待客热情,有客上门,即用家酿酒盛情款待,以葫芦瓢作酒杯,因称之“瓜箪酒”。这种酒既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二、从精神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在瑶族人民心中,瑶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湖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关于盘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盘瓠说。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三、
第三篇: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过程:
1、问题的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1723、结果的统计与数据处理
4、写调查报告
2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少数民族已一步步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政府采取发展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大众眼前,这是对传统文化一种特殊的传承。一方面来说,旧文化被新文化冲击是必不可免,而各种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赞扬;另一方面,国家采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否能让其完整、正确地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现状,而国家的保护措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字: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开发利用
3调查背景: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基本可代表少数民族新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看法。
我们在本校少数民族同学之间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中经行调查,有来自十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参与调查,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关于大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受冲击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其文化精髓-----语言的了解,可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他们对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建议,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调查。
4调查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现状,发掘国家政策对其文化的影响。
调查对象:
在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生。具体有,回族、藏族、苗族、彝族、维族、壮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为辅,另参考有关文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的民族类别如下:
一、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了解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2.2%,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占61.3%,以前有现在无占1.7%,无语言占4.6%。大多数人对自己民族语言不太了解,可见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本民族语言了解相对甚少,第一说明对本民族的语言关注甚少,第二说明本民族的语言遭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普通话等等因素,造成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关注度降低。在自己民族的文化现状方面,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益消褪的占其中的75.4%,认为没有消退的只占12.9%,不清楚是否消退的占其中的12.3%。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日益消退。
对民族文化来说,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失,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智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实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逐渐丢失。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也在不断被抛遗、忘弃。
二、对民族文化的开发
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民族文化的因素中,经济影响占了其中的36.1%,国家政策的制定影响占33.6%,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占18.5%,其中无冲击只占11.8%。那么既然经济影响占影
响因素的较大比重,经济影响受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5.1%的调查数据认为受正面影响,认为受影响不大的占18.9%。认为受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占21.1%。不清楚的占14.9%.在对现今各民族融合的调查中,赞成各民族融合的占72.7%。反对民族相互融合的占12.8%。对于民族融合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4.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众多众多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经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开发的原因有,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流通,也往往促成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改变;因此作为经济上相对贫穷而文化上相对富裕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讲,充分利用、开发、发展自身已有的资源,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其生活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权利。传统文化的表演不仅有利于人民的了解,增进民族融合与团结,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安排。文化渗透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由此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全球化影响,文化的彼此渗透更是如此。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局限了这种渗透的进度,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正在被逐步地缩小。山区里的人们正逐步的走向外界,走向世界,同时外界的人们也在一步步的走向山区。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们对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受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年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从而思考着与外界主流文化的接轨,以适应现代经济大潮下的文化发展趋势。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与参与下,文化的表演也就应运而生,其文化的存大价值也被重新加上新的内容。这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有利占47.7%,不利占8.1%,无影响或不清楚各占15.7%和28.5%。大多数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是有利的,那么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呢,在调查的人中,认为开发力度相当的占19.3%,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度的占49.7%,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的占13.5%,不清楚的占17.5%。大多数认为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开发力度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因其生活的需要及外来商业文化的影响深入,在政府政策的参与指导下,文化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很多只有在特定时期才能出现的节日风情、习俗、歌舞在平时也可能有幸亲身体验一回!如此以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了这种独特文化,此后尽管文化依然独特,但作为此种文化的主人却对此有所淡化了,事物因其天天施行而变得没有价值。很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现在为了让人民便于了解、见识,在某些时期也可能被表演出来。比如说商业上的“游行团”的到来,上级领导的到来等等都有可能出现。比如苗家的歌谣均无专门文字或书籍记载,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的,歌谣的内容可因表达的需求而改变,但不能改变歌种类本身原有的韵律。当然,这些歌谣在应当的时期也同样会出现,这是保持民族特色的应有的文化传承,否则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文化价值,而仅仅变成为一种“死了的”商业资源。
三、调查总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国家政策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较为严重,旅游产业的兴起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
数民族文化,我们有如下建议: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继承、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继续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可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拨出大量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凡是通电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第三,大量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都办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伍。民族自治地方可把一些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表演方面的人才送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专院校进行专门的培训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骨干队伍。
第四,组建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家有关部门可建立民族文化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建立民族语言的翻译、民族出版物的机构。此外,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也是我们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五,对少数民族个人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宣传、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调查问卷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答案,积极参与,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1.请问您是哪一个民族?()
A.汉族B.回族C.藏族D.其他_____________ 2.您认为您所在的民族的文化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可多选)A.经济影响B.国家政策C.其他民族D.无冲击 3.您对您民族的语言了解有多少?()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以前有现在无E.无语言
4.您对现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看法.()
A.赞同B.无所谓C.反对
5.您是否支持国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6.您认为旅游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何?()A.正面影响B.影响不大C.负面影响D.不清楚 7.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吗?()A.是B.否C.不清楚
8.您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A.开发与保护力度相当B.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 C.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D.不清楚
9.您认为国家政策对您所在的民族是否有利?()A.有利B.无影响C.不利D.不清楚
10.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您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分享到:
游啊游旅游网 时间:2011-03-19 09:45: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游啊游 浏览
31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旅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护少教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岌展和创新,鼓励各民簇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要内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宝贵格局.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保护和岌展少数民旅语言文字。自治区政府制定实施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科研和翻译的人才。在新疆,新闻、出版、广播、电髟、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日报》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发行,新疆电视台用4种语言播放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广播,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文宇出版各类图书。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音像制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到70%以上。在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小学校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七中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新疆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为保证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研发出“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种排版系统”等软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第五篇:关于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旅游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
物电系09级物理学 班
学号:姓名:日期:2011年8月
摘要:通过在四川都江堰的旅游景点的调查,还有在网上浏览调查发现旅游业给环境造成了或轻或重的污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调查,去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旅游景点污染游客旅游公司治理
在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的今天,精神生活就日益显得重要,其中旅游度假成为人民假期必修的活动,这促使全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当中体验了旅游的乐趣,当地人民利用发展当地旅游业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当然在旅游业极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代价,在可观收入继续增加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产生了争议,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关注当前社会状况,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和我的家人、亲戚来到了都江堰市的风景区,四川是中国旅游大省,有很多美不胜收的人文景点,山水景点,但令我们遗憾的是在风景优美的大自然里发现了很多污染的现象,深有感触,故作了社会实践报告。
首先让我来分析了一下当今的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辽阔、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居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这么有前景的旅游市场,人们当然要发展旅游业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那么这影响是好的呢,还是坏的呢?
1、就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我和我的同学来到号称“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青城山,此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就是在这样的名胜古迹里,垃圾随处可见,还有甚的,还有人在石头上刻字,什么“某某某我爱你”,“谁谁谁到此一游了”,严重的影响到了风景区的环境。前面的问题有了答案,本来是世外桃源的风景区,经过开发,很多的人入住,再加上不断有游客来污染,更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风景区一片狼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坐落在哈尔滨的西泉眼水库,从其建成之初就确定为哈尔滨市供水后备水源,如今,它的名字更多地因其旅游功能而为人所熟知,但业内人士提出,要立即终止与“西泉眼”旅游相关的一切项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西泉眼旅游当止”并不是个新话题。早在西泉眼建成之初,旅游建设项目在西泉眼水库周边呼之欲出之时,哈尔滨的媒体就对在后备水源地发展旅游业提出质疑,而西泉眼水库负责人则以“在水库边扩建经营性楼房肯定违规,我们将着手进行调查”的说法回应记者。但这个回应之后,再无下文。那个苍白的回应并没有阻挡住西泉眼水库发展旅游业的脚步。
湖边嬉水、水上快艇、水上摩托艇、水上脚踏车、钓鱼、漂流,作为旅游景区,西泉眼水库的旅游项目宣传还算丰富。记者一行也以每人门票10元、停车费5元得以进入库区游玩。在西泉眼水库风景区记者看到,水库沿岸有十几座别墅,都打出了吃住一体化的旗号来吸引游客,个个号称是旅游山庄。有的酒店门前水边还建立了观光亭直伸库区水面上,每栋别墅之间的距离相隔不到10米,聚集了大量游客。记者沿水库一侧行走,满眼都是杂草丛生的景象;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塑料袋、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原本应该清澈的水面漂着无数垃圾,引来苍蝇、蚊子乱飞;微风吹过带来的是阵阵恶臭„„
据了解,西泉眼水库范围内的各旅游景点一年接待游人在10万人左右,这么多的游人涌入库区,造成的各类污染究竟有多重,没有一个部门能说得清楚。然而,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却是:作为备用水源地,西泉眼水库饱受旅游开发带来污染的事实,没有人能否认。污染了的西泉眼水,哈尔滨人还能喝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发现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
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3、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
(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4、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5、但是旅游对环境也有好的一面,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解决问题:
最后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可行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环境,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制定法律,并有效的实施法律的内容,在这个同时,还应该进行环境宣传,提高人们的素质,发展正规旅游社,旅游团,导游应该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意识,以保护环境和不破坏当地生态为前提进行旅游观光,把游览时的注意事项向他们说清楚,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可以暂时停一下,或者永远的停止,为世界留下一片干净的土地,为子孙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环境。
在此呼吁大家,在以后出行的时候,自己成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注意保护旅游资源,注意环境的保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 等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明庆忠李庆雷 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湘。旅游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