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了解程度的调
查报告
【摘 要】本调研报告通过对XXXXX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就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了解程度进行了初探和机理分析,并就调研结果之改进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了解程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1)基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基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兄弟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葆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显异彩。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各异、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但随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的加强、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繁荣各民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各民族的时代任务,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研究意义。(1)法学视角。进行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权与文化活动权的明晰,寻找维护自身权利与少数民族权利的平衡点,树立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2)心理学视角。进行该项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可定性为启发当代大学生通过控制心理认知与情感表示以达到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可定量为促使当代大学生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方式增进人际关系的交往技巧。现具体阐释如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与相互施加影响等心理联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或表现内容,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基本模型,也可以说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而在影响人际交往实际效果的因素中,邻近性与相似性均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邻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者是由于工作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的性质。邻近性的存在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比如,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感到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就比较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我们无法决定出生地的所在,但可以人为营造一种基于相似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心理认同感,即在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知识博取对方的良好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则成语道出了相似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交往双方如果有较多类似的地方,那么相互之间的吸引就容易产生,同时也就会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地位、职业观点、态度行为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大学生都喜欢同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的原因有三:一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使内心获得一种稳定的感觉。二是交往的相似性是使大学生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一个与自己相似或类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就比较小,活动也就容易进行;反之则相反。三是类似的东西常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知,因此大学生往往通过建立相类似的团体以增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从而保证反应的正确性。我们可充分利用相似性对人际关系构建、发展的积极影响,适度引导人际交往的趋向,力求形成一种内部阻力较小的整体性交往机制,进一步创设和谐的交往氛围。
(三)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对该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又对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体中的124人进行了后续访问,现将调查结果利用独立性检验的相关原理展示如下:
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了解程度高低与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符合分类变量的相关定义,是一对分类变量。
由此可列出2×2列联表如下:
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好 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坏 合计
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程度高 33 21 54
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低 27 43 70
合计 60 64 124
提出统计假设:
H0:假设“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低”无关
则可得
当统计假设 成立时,的概率约为2.5%,即有97.5%的把握认为“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低”有关。
(四)研究目的。进行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了解情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在此方面有严重缺失的群体逐步过渡到常态化和标准化的水平。
(五)研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1)调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等方法。调查对象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主要在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船舶学院等学院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从其中随机抽出100份问卷进行分析。其中受访者籍贯所属东北36份,华北18份,华中29份,华东6份,华南6份,西北3份,西南3份。(2)调查报告的分析方法。本调查报告采用系统分析和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少数民族自然属性、宗教信仰、民族节日、农业经营方式、语言文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二、问卷调查及初步分析
(一)问卷结果。2012年10月至11月我们小组运用问卷调查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共印制300份调查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船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从中随机抽样抽取100份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如下:
(二)自然情况。(1)居住地。被调查者中有36人来自东北地区,有18人来自华北地区,有29人来自华中地区,有17人来自华东、西北及西南地区。(2)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了解程度的自我评判。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不了解的有34人,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点了解的有48人,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比较了解的有15人,认为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了解的有3人。
(三)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了解情况。(1)对少数民族自然属性的了解。当被问到:请问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52%的人认为是壮族,回答正确;48%的人认为是其他民族,回答错误。在回答错误的人中有23%的人认为满族人口最多,50%的人认为维吾尔族人口最多,27%的人认为苗族人口最多。(2)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了解。当被问到:请问以下哪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有10%的人选择了哈萨克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三个选项,回答正确;有15%的人少选、漏选;有75%的人选择了错误答案“蒙古族”。(如图2)。当被问到:请问以下哪个教派不能饮食非清真食品?有45%的人选择了伊斯兰教,回答正确;有20%的人选择了基督教;有13%的人选择了印度教;有23%的人选择了佛教。(3)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当被问到:请问以下哪些节日是壮族的重要节日?有18%的人选择了端陇节和六郎节,回答正确;其余82%的人均选择了错误选项。当被问到:请问“古尔邦节”是以下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有17%的人选择了哈萨克族,回答正确;有33%的人选择了蒙古族,有24%的人选择了满族,有26%的人选择了藏族。当被问到:“三月节”,又名“观音节”,是以下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仅有8%的人选择了白族,回答正确;有40%的人选择了高山族;有13%的人选择了纳西族;有39%的人选择了羌族。(4)对少数民族农业经营方式的了解。当被问到:请问一下哪个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有72%的人选择了哈萨克族,回答正确;有14%的人选择了彝族;有8%的人选择了仡佬族;有6%的人选择了布依族。(5)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当被问到:以下哪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非地方方言?有11%的人选择了哈萨克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回答正确;其余89%的回答者的答案中包含了回族或傣族,回答错误。(6)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当被问到:请问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有28%的人认为有5个,回答正确;有12%的人认为有3个;有54%的人认为有4个;有6%的人认为有7个。(7)对少数民族发展状况的了解。当被问到:请谈谈您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了解。
绝大多数人对这些地区并不了解,认为是神秘的地方。部分人认为新疆景色优美且人们能歌善舞,西藏则很落后,内蒙古是一片大草原。少数人则从政治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认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但经济落后,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援助;此外,这部分人还认为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绚丽的一面。仅有一部分人认为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曝光率还是不够,致使其他地区的人不能很好的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区。
(四)基本结论。XXXXX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包括自然属性、宗教信仰、农业生产、语言文字、民族节日及发展状况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常识的了解程度较低。除涉及少数民族农业经营方式的题目外,其余题目的正确率均不超过一半,有的题目甚至未超过10%。
这充分说明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常识的匮乏: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理解的不到位。
三、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的衰退。如前所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类型文化相互交织、激荡,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性、多变性特征明显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不少民族的文化出现了濒危化现象,甚至有些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
(一)主流文化的冲击。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必然为之。人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向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的一种心理动力。当人们处于某种缺失状态之时,他的内心便会有种强烈的渴望,不顾一切地追求他想得到的。然而,有时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种缺失状态但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物却极易挑起人的欲望,那动机便产生了。同样,当现代化的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的趋利性。
(二)学校寄宿制对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学生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不得不选择寄宿于学校的时候,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应的减弱。殊不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可以实现,而家庭则会基于其属性作为首要环节出现在孩子的眼前。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力的削弱将成为孩子离本民族文化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四、建议与意见
(一)国家。号召当代大学生参与到全民创建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去,努力培育民族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民族文化,促使其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常识的了解和保护纳入到常规的认知体系中去。
(二)学校。(1)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常识的宣传力度;(2)更多地开展涉及此方面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三)个人。要端正思想认识,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该怀着保护本族文化的饱满热情参与到宣传工作中去。
作者简介:刘天(1991.11-),男,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方向)。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查报
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度”这一道题目当中,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发现,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他们对传统文化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怀有一份敬意,但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经过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学校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授文言文和古诗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表示不喜欢。他们认为现代人说话极少用到古汉语,且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差甚远,不易学懂;而作诗填词,更是那些“文人”和“天才”才需要考虑的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将它作为必考的部分,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大学里,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其它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因为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把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放在英语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许多父母不重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孩子学好学校安排的功课,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书法、戏曲、古代文学典籍等在现代社会用处不大且耽误学习,所以不会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导致孩子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亦没有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3、过多外来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文化就是时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他们在心目中把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定义为过时文化,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外来文化。从饮食、服装、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极力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四)对策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学习课本中的唐诗宋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建议将儒家、道家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多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真正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2、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3、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四、感悟: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在如今的社会,手机这种沟通工具随处可见。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当代的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拿着手机打电话、听歌、玩游戏…无论是课上课下,无论在寝室还是食堂,手机频频亮相。不得不承认,手机确实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可手机也有它有害的一面。如手机辐射,手机过度依赖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等。因此,我针对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在于发现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的一些问题。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不让手机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提出建议。
调查对象
全体在校大学生,既包括本校在校大学生,也包括其他地域、其他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的是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69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描述
1:所有调查对象均随身携带手机,而其中接近90%的人认为手机是生活必须品。
2:虽然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依然是大学生所使用中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上网和娱乐等功能。
3: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会经常翻看手机,而只有2%的学生可以做到从不这样做。
4:在没带手机的情况下,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情绪会受到影响,而不受影响的达到三分之一。
5:大多数学生在身边有活动的情况下会依据活动的情况而选择是否玩手机。
6:虽然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还是有一半的人以上认为玩电脑比玩手机有趣
7:即使是上最重要最有趣的课,依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仍然会翻看手机。不过庆幸的是不翻看手机的学生比翻看手机的人数多。
8:即使别人的电话响了,依然有学生会看自己手机是否有来电和短信,同时有少数学生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9:对于每天手机的使用时间,使用时间短和适中的学生比例一样,有少数学生使用时间过长。
10:当手机坏了,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会在修理期间找其他的手机替代,而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等待修手机的时间,少数学生不确定情况。
11:对于睡前关机这种习惯,有一半的学生能够保持这种习惯,而有15%的学生从来没有这种习惯。
12: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已经认为手机的使用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一半以上的学生还不能确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没有受到影响。
13:在是否觉得自己有手机依赖症这个问题中,是、否、不确定这三个选项比例相近,但不认为自己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数稍多一点。
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对手机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长期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在离开手机以后往往表现出各种的行为和心理的反常,如总把手机带在身边,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短信;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找手机,不时拿出来看看等一系列症状。据我推测,如果这种情况的加深,或许会有幻听的可能,也会因此加深自身的孤独感。同时过分的依赖手机,也会有与现实脱节的可能。
据资料显示,对手机的依赖对人们的交际能力成正相关。交际能力强的人借助手机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而对于交往能力差的人手机则成为了一道屏障。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正常的交往无可厚非,可过度依赖手机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因为手机而减少与父母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不利于人际间的交流。
因此,我建议大学生在使用手机问题上不要过度依赖,上课尽量避免使用手机或不携带手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程上。也不要因为手机而忽略了面对面与父母朋友交流的机会,多给父母关心和关爱。另外,还需注意手机辐射的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关机,不使用时远离身体。希望大学生能正确使用手机,不让它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调查时间:2014年4月15日至2014年5月1日
调查对象:云南大学全体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查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
1.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比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现状看法、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个人偏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预期和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总体上并不看好。
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图1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同学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持一般的态度,但却有四成认为传统文化发展状况比较差,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的确有不少不尽 人意的地方。我们以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来调查。
由图2可以看出,对这一问题持一般态度和很小态度的与图1中是基本相互对应的。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
从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本校学生对传统文艺(包括书法、国画、传统武
术、民族乐器等)掌握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同学甚至没接触过。说明本校大 学生对传统文艺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机会接触正式的培训。这也反映出当今 大学与社会对大学生在传统文艺教育方面投入还不够。
(3)、本校大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和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们以大学生对学习古代先哲思想的看法为例来调查。从图5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这说明古代先哲思想(如孔孟之道)
在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也反映出本校大学生能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与我们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是相符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
度”这一道题目当中,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
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大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大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加强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调查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第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四、对策的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要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明确提出,必须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江泽民同志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传统教育。这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第二,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 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 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第四、大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五、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接受情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情
况的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本次调查以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例,采用网络调查问卷(见附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86%,调查数据真实有效。现就调查结果作如下报告: 首先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的现状作如下分析分析:
一、学生热情饱满 接触机会不足
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从心底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结晶的崇敬。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且许多大学生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矛盾。通过对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掌握程度的调查,18%学生有所掌握,51%学生学过皮毛,29%的一点不懂。因此我们看出,大部分学生确实有去接触传统艺术,但精通者却少之又少,笔者询问过一部分同学,都承认文化艺术的重要,但也表示实在无过多精力和良好途径去更持久深入的学习。因此,热爱精神饱满,但接触机会不足,是传统文化无法广泛传承的重要原因。
二、宣传力度不足
我们立足于大学现状,调查了大学生平时所读的书籍类型,知道他们在专业之余,大部分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经典作品。虽然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然而,我们学校对传统文化开设的课程却很少,这无疑让许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大失所望。调查同时显示,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在如今学业负担十分沉重的今天,大家仍不忘留时间于传统文化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针对以上调查得出的结论,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现状的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无论文科或是理科、文科,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课的设置,也可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学校若完全采取自愿的原则,那么许多学生将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一旦向他们敞开教育的大门,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定能让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没有兴趣到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心。
二、着重加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现场的感受,图片、实物的展示等多种手段让他们先受
到一种艺术的感染,使之成为艺术的感受者,继而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剖,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民族文化艺术的种种特点,直至最后引导他们探寻蕴含在艺术之中的民族文化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整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感知——认知——领悟的审美过程。这种接受艺术的审美方式,正是高校艺术教育有别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接受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最终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使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美质的熏陶。
三、政府要加强管理,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控制 “西化”、“韩化”的泛滥,防止国粹变味和中国文化走样,在宣传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宣传国外优秀文化和新兴事物,有必要的话可以对各种媒体建立奖惩机制。资本的力量(权利)与现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形成一个十分庞大和有力的领域,因此,要借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小结:
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心态也日益喧嚣和浮躁,同时,面对着外国的文化攻势政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
尤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真心希望,国家,社会乃至小到每一个人,都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我国发展与壮大的重要作用。从而及时采取相应地措施,积极开拓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增进全体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促进社会发展,让中国因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