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11: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篇: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时事背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 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二、【命题视角】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拉动经济增长;②有利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③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的城乡、区域结构;④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⑤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2.运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做到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答案: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应和市民一样平等地享有权利; ②政府认真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促进从重视城市面积的扩大,转向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的发展; ③政府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解决好城镇化中的民生问题,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制定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政策,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跟踪试题】

1.(原创题)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②要大力发展大中城市、扩张城市规模 ③要迅速并大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④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是:

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从唯物论角度看,要推进城镇化必须:

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制约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让很多人失去了记忆中的故园,“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为此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建设要“让居民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要求是:

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②立足整体实现事物系统结构的优化 ③坚持群众观点、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④自觉遵循了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目前,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是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95%左右,美国是97%。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了一些农民工问题。但农民工离真正市民化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行赶农民进城上楼;二是农民工公共服务不完善,不能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不充分。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挤出效应,使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稳定就业面临很大难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安全防护水平不高,恶意拖欠工资时有发生等。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12分)

材料三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难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习近平关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性的论述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7.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 十千年来我国城镇化率(%)

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体为75% —80%,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1% 左右图表二(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率

2011年城镇化率(%)与2010年相比上升的百分点东部地区 61.0% 1.1中部地区 47.0% 1.7西部地区 43.0% 1.6材料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戶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大力推进歲镇化既是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1)图表一(含注)和图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简要说明大力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8分)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 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报告 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04年中央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的政治生活翻,(10分)

材料三西部某市在过去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城镇化就是大征地、大拆迁、造奩城•走的是一条外延炉张式发展道路。这种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批a:型城缜化发展模式,加大了资源供需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在学习了十八大关于“建设羑《申萬”的精神后,该市决定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後”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城镇化建设机制,决心走出一条绿色城镇化之路。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纖明脑应如何走绿色城镇德路。(10分)

参考答案:

1.C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体现了①④;B、C 观点是对城镇化的错误理解。

2.D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D项正确切题。A 表述错误,应是“为人民服务”。B 项观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C 项观点错误,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3.B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故①③正确切题。②观点错误,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④不是唯物论。

4.B

5.①在城镇应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镇包容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邻里关系。②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让进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1)表一表明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还不高;(2分)表二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乡村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下降,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的比重显著提高。(2分)

(2)①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3分)②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工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3分)③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获得劳动安全防护和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等合法权益,(3分)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3分)

(3)①坚持辩证否定观,推动制度创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3分)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3分)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3分)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优化区域开发,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3分)

(若回答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本题的满分12分。)

7.(1)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西方发达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别大,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呈现提速态势。②大力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利于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利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的城乡、区域结构。

(2)①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科学执政。②利于实现城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3)①该市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该市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该市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科学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好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绿色城镇化建设实践。③该市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阿德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④该市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17.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3.6%。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25.3%;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32.3%;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30.3%。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14.6%;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8.8%。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 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 %,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生态可宜居、产城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中小微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林牧副渔、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供销、合作、互动、自主择业、自主迁移、自然环境承载与产业量质化、城乡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入点是以“村为单位” 使农民本地居民化、小微城市化、共享社会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切入点示范草案分析

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三农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复杂系统工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 可以做改革创新示范点,在创新示范点工程优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

目前农村现状:

(1)大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利用效率过低,产出经济收入不够现代生活所需。(2)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光、温、水、肥、气及智能阳光温室立体设施(自动化操作系统)

(3)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流通领域。

(4)大部分农民没有能力投资高科技农业温室设施及大田机械。(5)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6)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老人、妇女及留守学生。

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及农业温室立体设施、综合深加工等高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前位之一。特别是“粮袋子与菜篮子”分别管理体系成果,领先于国际水平。如能把这些农业高科技成果逐步落地农村实施,我国三农工作将进入动车时代。

农业生产创新示范点形式分析

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形式:

1、家庭形式: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立体设施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2、温室形式:智能阳光温室大棚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3、大田形式: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大生产模式。(米袋子工程)

4、荒沟形式:沟槽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5、水产形式: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6、林产形式:实现林产立体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7、水量基础:动植物产量是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上述1-6形式)另附产业分析报告。

农业生产形式分析:

(1)家庭形式:实现“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立体生产模式: 是把农户宅基地变为既能生产又能居住的双重功能的“菜篮子微工厂”一户3-6口人家庭,足不出院的生产生活模式,符合我国家庭传统“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生活方式。本项目收入非常可观,不但建设贷款能还得起,个人的社会各种保险也能交得起。同时减少了农民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无人照顾的难题。由职业化管理公司负责对农户技术培训及产供销。农民负责学习好设施化种养殖技术,今后的食品安全。由职业化管理公司负全责。(菜篮子公司、米袋子公司)(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已获国家专利。

建设“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立体设施模式分析如下:

(根据地域不同建设大小可以调整)

每户总占地面积:350㎡、(菜篮子微工厂)

其中种植和居住占地131.25.㎡建设面积:393.75.㎡、建设三层(地下一层和三层是生产层,二层是居住层)。

其中庭院养殖占地:107.㎡,建设面积:610.㎡(五层)。在养殖区地下建(12m3沼气池)

其中庭院仓储库占地:17.5.㎡,建设面积:35.㎡(二层)。其中庭院车库占地:7.5.㎡,建设面积:7.5.㎡ 其中庭院占地:49.㎡ 其中庭院道路占地:22㎡

种住房左侧面楼梯廊道占地:15.75

(2)温室形式:智能阳光温室大棚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目前农民生产蔬菜大部分使用的是土大棚,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土大棚易生病菌,使用时间越长病菌越严重,蔬菜用药就越多,造成蔬菜农残留也就越严重。

智能阳光温室立体设施大棚:应用培养基栽培,(可利用四荒地)可控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产量高、周年生产。由职业化农业管理公司落地到农村,带领农民实施集约化蔬菜生产,农民得到了增产增收。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更主要的是蔬菜食用安全有了确切保障。在保障市场供给平衡的基础上又能出口创汇。

(3)大田形式: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大生产模式:(米袋子工程)

目前“村委会”不具备管理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更不掌握农业机械现代化大生产知识及高科技农业设施管理能力。

因此由职业化高科技农业管理公司落地农村,带领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和市场供给及食用安全。(4)荒沟形式:沟槽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我国很多省都有荒沟荒山,如能因地制宜的综合利用荒沟荒山进行立体设施集约化动植物生产模式。把部分四荒地变为“菜篮子工程”用地。既增加了我国农业用地面积,又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5)水产形式: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形式:海湾漂浮网箱、海滩池塘、淡水湖漂浮网箱、浅滩围网及池塘养殖形式。这些养殖形式一旦超出局域性自然水质净化能力,势必造成水质富氧化,长期以往的养殖极易造成水质大面积污染。不但养殖户自己易造成经济损失,也易造成区域性水质大面积污染。如能利用立体设施集约化生产,在加上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均可达到水的循环再利用,不但经济效益高而且不再污染水质。实现区域性生态可持续化生产发展。

(6)林产形式:实现林产立体化生产模式。(菜篮子工程)

林地本身自然产能比就是旱地的3倍以上,被称为生态绿色银行。我国目前大部分居住区域周边林地都没有实现林地立体化生产。林地立体经济是以经济林为主体加林下土壤经济、空间经济三位立体种养殖发展模式。林产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化种养殖对社会经济贡献率非常大。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生态化可持续产业为基础,进行科学的顶层规划布局与设计,逐步实现林地三段位立体经济发展模式。

(7)水量基础:动植物生产产量是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任何动植物生产产量决不能超出自然水量的承载能力。这是自然法则定律,不可逾越。

农业生产创新示范点工作重点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菜篮子设施建设用地原则:以山地、丘陵地、滩涂、林地为菜篮子工程用地。粮袋子工程用地原则:以大面积平整地为主,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

1、“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立体设施生产模式。首先是安排好农民生产生活和技术培训。最终实现农民成为设施农业(菜篮子微工厂)生产职业化工人。

2、菜篮子和粮袋子职业化管理公司落地农村。带领农民走向职业化、集约化农业大生产之路。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中的重中之重!

3、政府出台相应扶植政策,由职业化管理公司为农民担保贷款,建设“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立体设施,再由职业化管理公司和农民分××年还清贷款。(立体设施固定资产归农民永久所有)实现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生产职业化主人。

4、创新示范点打破原有土地分配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因为农民拥有了“一种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住宅”立体设施资源,每户年收入十几万至几十万。所以农民不能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了。另外(每户有1-2名年轻劳动力在职业化管理公司上班)。

5、中央政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新出台土地使用政策。根据土地用途再分配给菜篮子或粮袋子职业化管理公司。确保国家的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也保障了菜篮子和粮袋子公司的持久发展。

撰稿人徐丰 2014.6.于北京

下载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政治新型城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活力**、魅力山城”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

    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义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范文大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

    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全力支持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强组织、解放思想......

    2014年高考备考新型城镇化

    2014年高考备考----新型城镇化建设(佛山二模)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