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王明珠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内容提要:阐明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包括城市规划中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明确当前世界的全球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全球化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地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城镇体系结构改革,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结构。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社会经济、城镇体系结构。
一、全球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篇: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承结构;对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丁分析,提出目前城市区域规划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应注意吸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成果,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镇体系;城市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SOME CONTEMPORARY CON-SlDERATIONS
lN URBAN ANDREGlONAL PLANNlNG
CUI Gonghao
ABSTRACT: This paper raises the problems tobe Studied in the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d suggests that the urban planning should learn from the e∞nomic and mcial planning and meet with the need of the citymcialmd ecommie development.KEYWORDS: urban planning;urban system z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aster plan.1 全球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全球城市化与城市全球化。21世纪全球己迈入城市时代,城市化人口达到50%,城市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带动、服务于整个社会已是明显的时代特征。
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城市间的等级职能正以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进行重组。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不同于以产业和产晶分工为中心的、水平分工的旧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管理策划、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的垂直功能分工。菲布瑞克(A.p.phiebrick)1975年的“中心职能学说”将城市功能划分为由上而下的7个等级:领导、控制、交换、转运、批发、零售、消费。J.弗里德曼(Friedmann)
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1)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2)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据此,在1980年代提出新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将世界城市按区域划分为核心国(或地区)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边缘国(或地区)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的等级结构。例如美洲子系统z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为核心的第一序列,多伦多、休斯敦、旧金山为核心的第二序列,而边缘第一序列是圣保罗,第二序列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加拉加斯、墨西哥城;西欧子系统:伦敦、巴黎、鹿特丹、法兰克福、苏黎世为核心第一序列,布鲁塞尔、波恩、米兰、马德里为核心第二序列,而边缘第二序列约翰内斯堡;亚太子系统z核心第一序列城市为东京,第二序列是悉尼,边缘第一序列为新加坡,第二序列为香港、台北、马尼拉、曼谷、汉
城。同时他又按城市经济和金融控制力量的空间影响范围,将全球城市等级分为:全球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多国金融链接一一迈阿密、法兰克福、新加坡等,重要的国家级链接一一气圣保罗、巴黎、悉尼、汉城,重要的次国家级和区域链接一一大阪一神户、香港、温哥华、莱茵一鲁尔、芝加哥等。由此可以认为:在全球时代,城市等级系统取决于各城市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地位与
程度以及占有、处理和支配资本和信息的能力,城市职能结构应以各城市在经济活动组织中的地位分工为依据。
然而,目前在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虽然也注意全球化背景,但在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方面仍然沿用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交通城市,或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地方性各级中心城市的传统做法,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结构体系不相符合。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全球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而在当今的城市世纪则表现为城市竞争,然而,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因此,城市区域是全球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前,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为适应上述形势,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例如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都市区规划,江苏苏锡常、南京、徐州的都市圈规划,浙江的杭嘉湖绍、宁舟、温台等城市群规划等在我国蓬勃兴起,而从广州兴起的都市区概念规划可以作为新时期城市区域规划的代表。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物质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第一,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就城市区域规划要求的城市活动的区域来说,可以简单分为通勤圈(曰常生活圈),大致50~100km的半径;经济社会活动影响圈(势力圈),大致100~200Km;以及城市管辖的行政区域三类。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则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和城市规划区三个层次,两者之间除城市规划区与部分城市的行政区域一致外,其余范围均有差别。第二,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糟。城市规划部门编制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发展和布局)提供依据和指导(不仅是战略性的,也是战术性的)。而目前,由于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不够明晰,有的着重提供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有的构筑城市空间结构框架,有的重在基础设施的衔接,有的以中心城市发展为主,有的强调区域内各城镇的关系……,因此,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需要不相合拍。
概念规划是最近涌现的一种城市区域规划,以真广阔的视野,新的规划理念,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策划,为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所欢迎。但是,概念规划还不是个完整的城市区域——都市区规划,其一是因为其规划的范围仅限于扩大了的中心城市区,而未涉及到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邻近市县,例如广州都市区概念规划仅限于广州原市区和新撒市建区的番属、花都,杭州仅限于原市区和新的萧山、余杭两区等。其规划的都市区实质上只是中心城用地统一规划的范围。其二,目前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提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结构框架,以及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部门(交通、生态环境等)的发展意见和布局,既没有对城市物质要素发展布局作全面的部署,也没有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作全面深入研究(如用地条件、用地比例、用地指标等),既缺乏区域规划的广度,也缺乏总体规划的深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只是提供城市发展思路和空间方案的一种设想和研究。
当然,开展战略性的概念规划还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缺乏对城市发展规律、宏观背景、区域层面的总体把握和吸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研究的不足,概念规划将大大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目前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是:(1)如何科学界定各类城市区域的范围?关于都市区,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曾有过按城市周围县市GDP中二、三产业产值超过70%,农村劳动力就业中非农劳动力超过60%作为划分都市区的标准。但是否尚可深化?都市区和都市圈的范围是否一致?应按什么标准划分?(2)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等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任务、内容有什么区别?它们和城市总体规划有哪些直接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什么依据?(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区域应打破行政界线,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实力的变化,都市区的边界是动态的。但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与有相对静态的规划用地边界的用地规划有哪些相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一大进展是摆脱了过去单纯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的载体的被动局面,加强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市场的建立,认识到城市空间不仅是单一的“资源”,而且也是城市“资产”和城市政府经营的“资本”。加深了合理利用和优化空间配置的重要性的理解,明确了利用城市空间、调控经济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十分注意吸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成果,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依据。
但是,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物质规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认识不足,例如城市不同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空间区位和空间容量,其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的不同就会影响用地规模等,因此在规划中往往是国民经济指标(GDP)的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没有联系。一个城市远期GDP总量计划增长200~300亿元,但用地规模要扩大50~80平方公里,甚至100平方公里,而没有计算每平方公里应当有多少产出的效益(目前好的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可以产出50亿以上,如果以10亿计,则仅需20~30平方公里即可达到GDP总量,何况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出率会更加提高)。有的县市在制定城市化指标时,年增长1~2个百分点似乎容易,但往往没有深入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转移速度、转移的方向,以及达到城市化指标的可能。实际上有不少乡镇剩余劳动力闲置难以转移,城市本身存在下岗人口以及新生劳动力的安排问题,要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是有相当难度的。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中关注更少。往往只是一般地按人口、按市镇等级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而没有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特征、城市社会结构,例如年龄结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等等。实际上城市市民不同结构的比例与城市产业发展、物质设施配置均有相当关联。例如市民收入结构中,高中低收入比例不同,就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影响居住用地规模,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档次和数量等等,而所有这些都与城市物质规划有关。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在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多样的、变化的,城市规划如何有序地、有预见性地、弹性地适应其要求,将是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
崔功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城市规划》2002第2期)
第三篇: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低级的商业零售不需要中央商务区,低产值服务业只需要低质量的办公空间,而无力承受高质量中央商务区的高租金。陆大道指出,我国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五)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六)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这样城市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思考
(一)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所以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有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当前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加快和良性发展。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同时,应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可以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望发育成熟。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的空间分布,《报告》提出了“三维分布”的设计方案,即除上述三大城市群外,应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分别是沿长江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中国东部海岸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和海峡西岸城市带。同时,还应发展若干中心城市,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这样的城市空间战略一旦成熟,在占全国总面积8%的土地上,将容纳全国55%的人口,产出全国GDP的80%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
第四篇: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低级的商业零售不需要中央商务区,低产值服务业只需要低质量的办公空间,而无力承受高质量中央商务区的高租金。陆大道指出,我国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五)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六)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这样城市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思考
(一)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所以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有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当前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加快和良性发展。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同时,应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可以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望发育成熟。
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的空间分布,《报告》提出了“三维分布”的设计方案,即除上述三大城市群外,应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分别是沿长江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中国东部海岸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和海峡西岸城市带。同时,还应发展若干中心城市,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这样的城市空间战略一旦成熟,在占全国总面积8%的土地上,将容纳全国55%的人口,产出全国GDP的80%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4.搞好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并注重环境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国应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综上所述,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1999(2)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5)
3.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4.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1999,15(2)
5.林兆木,邵宁.跨世纪的发展道路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6.周承水.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对策.长江建设,1995(4)
7.汪洋,杨捷.21世纪的中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8.沈清基.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思考—兼论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1995(4)
9.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7(3)
第五篇:当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与思考
当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与思考
一、对当前电子政务的形势判断
从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历经八年,在这八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点到联网,已经取得了明 显的进步并在日臻完善。尤其是办公自动化、业务系统和政府网站取得了显著性发展,有关电子政务的知识、方法和宣传也都深入人心。作为新生事物,电子政务正 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务员所掌握,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应用,并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它也正在被越来越的人们所关注、应用、期盼和研究。
电子政务在当前已经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无论从政府文件、社会舆论、政府管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电子政务都成为了“明星”话题。它正与公务员息息相 关,与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企业服务和监管紧密相连。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基因,正在植入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政府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 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也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创新的动力来源。
目前电子政务正在步入深水区,与以往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现在的电子政务发展都越来越牵涉机制和体制,而不单纯依赖于技术。也就是 说,现在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主要不是靠技术,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电子政务来做支撑,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 也需要改革来推动。当前电子政务的潜力和动力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电子政务在行政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发展过程中的七大问题与思考
电子政务发展取得很多进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电子政务巨大潜力的释放,降低了电子政务的作用,应该引起电子政务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电子政务的定位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电子政务的作用和价值,电子政务在我国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首先应该看到,从技术能力 来看,电子政务对方便公务员处理和管理文件、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服务对象来看,它对改善公众和企业的服务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特别是通过网 站方便公众和企业实现便捷的业务申请和结果获得,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民主政治建设来看,电子政务推动了政民互动和公众意见表达,为民主的实现创建 了新形式和新途径;而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电子政务对提升国家的治国理政能力、促进政府转型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务在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上还有 非常多的潜力值得挖掘。有观点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决策失误甚至比腐败造成的损害还要大。而电子政务,特别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帮助,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更需要提升决策能力,它对决策的前、中、后
1的保障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组织化和投资机制问题。电子政务的推进需要人、财、物,更需要有一个架构良好、权责分明、上下互动的组织机制来做保障。总的 看来,目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基本上建立了电子政务推进机制和机构,并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但是就目前的组织名称来看,比较混乱,各个机构的定 位、职能、规模等方面差异还非常大。许多地方和部门的电子政务组织在人、财、物等供给方面还比较缺乏。与组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电子政务的投资机制,普遍存在多头投资、重复投资和投资不足并存的现象。来自电子政务的投资有政府专项资金、科技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既有一级财政的统一拨付的资金,也有各 个部门的自筹资金,在投资方面,经常存在“建设资金偏多,维护资金少,甚至没有”、“硬件资金多、软件资金少、服务资金少甚至无”等现象;要切实理顺投资 机制,保障运维机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投资分配上,要高度重视对服务的投入,如今电子政务项目好坏,很大程度已经不取决于软硬件投入的多 寡,而在于如何购买关键的服务来改进自己的规划、管理和运行的服务不足了。
三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等于无法管理。强调了评价对管理的意义。电子政务同样也离不开绩效评价。目前中国 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或多或少的投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每年的投资额高达数百亿。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 及如何改进等等并没有清晰的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还未建立科学、规范和实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一个科学的体系不仅能够指出整个电子政务工作流程的 工作重心和关键环节,使资金使用倾向性更加明显,重点更加突出,而且更能为后续的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有了完善的评估体系,才能真正确保服务理 念的落地实施。因此说,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理论、模型、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只是来发现电子 政务项目的运行好坏,笔者认为关键是从好坏的评价结果中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的绩效,换句话说,绩效评估不仅是结果的显示,也是电 子政务战略实施的巡航系统、系统控制的仪表器、电子政务运维的指示器。
四是电子政务能力建设。应该清楚看到: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系统的建设,而且是与系统应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的有效配合。能力建设,特别是公务员应用电子 政务的意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培养,关系着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命运、更关乎着电子政务的成败。运用一个浅显的比喻,各种电子政务系统好 比是“车”,而应用电子政务的公务员好比是“司机”,理想的模式是一个好司机驾驭一辆好车及时、准确、快捷地提供各种配送服务,而司机的能力好坏在很大程 度决定了这个运输系统的绩效。光有好车,司机不好,是无法完成好工作的,而且要保障运输安全和高效,主要是取决于司机的意识和水平。但目前总的来看,公务 员的电子政务能力,特别是各级领导主动应用电子政务的意识与技能还有待提高,因为各级各个部门领导人应用电子政务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公务员队伍 的电子政务能力和态度。有报道说,我国中央领导经常通过网络来了解公众的意见,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也必须看待,仍
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还很 少使用网络进行业务处理,广大的政务工作者则有待通过培训来提高其应用和服务的水平。
五是用户培养问题。过去我们对用户的关注比较少,因为主要在“打基础、上项目”阶段,这一阶段我们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电子政务系统 的引进上。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步步深入,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度过了建设期,正在向应用期过渡,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向应用要效益。电子政务的用户不仅包括广大 的公众、企业组织,也包含政府公务员,这些群体是电子政务的大“市场”。从供需角度来看,公众(和企业)就是政府大“市场”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公众就 是中心。
电子政务工作要把“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重视对用户使用电子政务意识的培养,即要做好电子政务使用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公务系统内部,鼓励公务人员 网上办公,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便利条件,开展线上工作,使得电子政务能够在政府内部充分的、活跃的利用起来,使得电子政务有一个源头活水;在外部,对广大 企业和民众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公民认识到电子政务已经在切切实实发挥传统政务甚至比传统政务更好的效用,鼓励公众和企业通过电子政务便捷条件与政府沟 通。其次,要重视公民使用电子政务的素质差异消除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将更快更多的从电子政务工作中受益,然而我们应该清 醒的认识到我们还存在因为思想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落差造成的弱势群体,想办法对这一群体进行有重点的、针对性的、连续的、高质量的培训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一个有力途径,这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政府职责。
六是均衡发展问题。政府是一个整体,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电子政务建设在各个部门和地区并未起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有弱有强,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 齐,形成了政府内部显著的数字鸿沟。如何在新形势下使得电子政务能够取得深入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均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否均衡 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也影响电子政务中的公正与公平。鉴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均衡:
首先是进行网络基础和业务系统的整合。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和部门是各自为政,虽然强调统筹建设,但重复建设问题还普遍存在。这已经对我国电子政务 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按照以政府核心业务为主线,通过减少甚至杜绝部门化情况,切实发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应。
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培训和咨询服务的整合。前边一点是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电子政务的效益高低,与后期的网络服务有很大关系。而目前,有效整合当地资源、统一提供服务,将是电子政务均衡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最后是提供整合的、规范的管理和协调服务,使得各部门、地区的电子政务依据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服务机制,有章可循。正如开放标准一样,开放标准大家 就能分工整合,大家在这个标准之下就会各自清楚各自的角色和功能。这是电子政务取得均衡发展的机制基础。要特别重视基层电子政务之间的发展不平
衡,切实采 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快发展目前基础较大的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
七是外包、IT产业与信息化带动问题。根据统计,2006年中国市场的运维外包规模达到59.24亿元,同比增长22.3%。在中国,电子政务的深入 发展,催生了中国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的崛起和发展。电子政务采用外包的方式,寻求策略性外包,寻求成本与人才的优势,使政府本身可以专注于核心工作,提 高工作的附加值和成长弹性。电子政务外包中往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但总体看来,目前中国电子政务IT运维外包业务市场尚未成熟。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对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研究,目前电子政务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认识与管理不到位。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而不 是电子和政务的简单叠加,因此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较大改变。面对这些改变,政府部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二是电子政务项目外包市场成熟度不高。电子政务项 目规模较大、涉及面广、重要程度高,因此,外包既需要服务商具备强大的技术资金实力、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信誉,又需要明确、可行、有效的运作机 制。但我国IT企业的发展不过十几年,外包服务更是近五、六年才兴起,关键要素还不成熟。三是电子政务项目外包运作不规范。现行外包合同比较简单,缺乏严 谨、规范的合同要素规定与合同文本,有时甚至依靠个人间协议或口头约定,导致实际工作中难以通过合同的法律效力对外包过程实施有效地保护、监督和制约。
此外就是中国的电子政务不能建立在纯粹的国外产品基础上的。如果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市场不能培养出中国自身的产业和企业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通过电子政务的项目实施,带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保障中国信息安全,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项目要高度注重产业化带动。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包括了从具体的国产软件采购到信息化规划战略都与电子政务息息相关。可以说,电子政务对中国信息化的扶持和带动决定了中国信息化 发展的走向和命运。以最具体的国产软件采购为例,长期以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软件产业的扶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 要求采购本国软件,但后来在执行中却变了样。究竟如何将电子政务、政府采购和扶持本国软件产业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不仅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关系 到对国产软件业的扶持问题。问题处理的好与坏,关键在政府。在如今电子政务正在大面积推开建设、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也只有3-4年时间里,电子政务中政府采 购工作需要在目前和以后发挥其对国产软件业的有限却关键的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
国家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的政策和制度予以保证,需要从政府管理、政策法规、财税环境等方面予以配合,需要从多个角度予以整体推进。这一持续渐进、整体变迁的过程需要电子政务的领头、示范和引导作用。拉动中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电子政务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