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否继续适用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否继续适用
石玥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合法性、实效性和逻辑性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剖析和质疑,并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对新时期“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重塑提出了立法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坦白、抗拒、沉默权、选择权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曾几何时,这一刑事政策的出台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司法理念的革新和法治的不断完善,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正式载入宪法,于是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被推到前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存续已久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合理性,越来越多的质疑逐渐凸现。
一、几点置疑
(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合法性”
所谓“坦白”,通常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犯罪行为被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发现后,在被传唤、讯问时,或者在被采取强制措施以后,或是法庭审理过程中,如实交代其所犯罪行的行为。“从宽”顾名思义,应当是量刑时的宽大处理,具体应当包括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三种情况。所谓“抗拒”,系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如实回答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的讯问,采取不予配合的态度,它包含不坦白和假坦白两种情形。“从严”即为从重、加重处罚。
根据我国新刑法就量刑问题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情节、犯罪的性质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论处。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法原则中普遍推行的“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纵观我国的刑法总则,对量刑规定的条款主要在第四章,其中明确规定将自首和立功作为法定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从而形成了健全的“自首立功制度”。但是该章节并未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坦白亦或是抗拒)明确规定为法定量刑情节,故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只能将其列入酌定情节予以考虑,由于新刑法修改了原刑法59条第二款的规定,取消了一般法院酌定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权力(除非因案件特殊情况,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自此“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便成了一句空话,既然现行的刑事法规中对此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罪刑法定”的原则出发,“从宽”和“从严”都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合法性”。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实效性”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句口号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因为它曾经陪伴中国司法制度走过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在威慑罪犯心理、加速案件审理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它的意义和影响从几代垂髫小儿玩游戏的雷同口号中可见一斑。
然而,在这一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被反复适用的过程中,也同时一次有一次地被扭曲,被滥用。以至于在社会上曾一度流传了这样的说法:“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这样的一种歪曲的形态反映了一种司法的“悖论”:国家鼓励坦白,但坦白后将被定罪,并可能判处重刑;法律禁止抗拒不供,可那些无视法律的奸猾之辈却也可能因证据不足而逍遥法外。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既然坦白不一定从宽,抗拒也不当然会从严,那么,提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口号,则是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误导或诱导。坦白从宽就成了变相的诱供,抗拒从严即成了逼供的翻版。
也就是说,这种“悖论”造成司法人员的一种道德困境。法律和司法伦理禁止对任何被讯问人的引诱和欺骗,以不合法并违背司法伦理的方法获得的言词证据在法律上无效。而回顾多年来的司法实践,我们的司法人员以“从宽”来感召嫌疑人坦白,“从宽”的许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明示的、暗示的、模棱两可的,但最终却不能兑现这种宽缓的承诺时,它在客观上就等于诱供和骗供。许多案件没有口供定案十分困难,被告可能因此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司法人员为实现办案效益往往容易作出较大宽缓的许诺以最大限度的获得口供,但嫌疑人供述后所实现的从宽幅度比较有限,甚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许诺与实际后果明显脱节,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到取证的合法性问题了。长此以往,“司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对口供的过分依赖,造成了审讯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采取过多不合实际的许诺,但最后往往不能兑现。保全了一个案件的认定,却付出了更大的成本,在这背后牺牲的是国家刑事政策的公信力,和法律的威严严重缺失,如此巨大的社会成本何以承受。显然该政策的施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逻辑性”
“坦白”与“抗拒”都是在“有罪推定”原则下的表述,也就是把每个犯罪嫌疑人潜规则里设定为“罪犯”,而现代司法文明是主张“无罪推定”的,是把嫌疑人假定为无罪的基础上推理、判定。当前我国刑法已将“无罪推定”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那么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引导下,对一个未经法院宣判的犯罪嫌疑人来说,所谓的“坦白”和“抗拒”又从何而来呢 ?
既然坦白和抗拒是以有罪推定为前提的,那么从这样一个错误的逻辑大前提出发,推出的结论又怎么可能是合理的呢?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在新形势下的重塑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政策无论在形式的合法性或是现实的有效性还是内在的逻辑性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继续适用无疑是不可取的,故笔者建议对其做如下调整:
㈠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允许保持沉默。
取消现行刑法第79条规定的“如实供述”义务,立法明文规定赋予当事人“有限的沉默权”。即笔者认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的陈述,但这种陈述必须是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其真实意愿的陈述,不得将被告人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压力所做的陈述作为定案的根据。应当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赋予犯罪嫌疑人选择权,在充分告知其各种可能发生的法律后果后,由其自由选择如实供述或沉默。无论其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当是当事人在充分了解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后果的前提下作出的。当然,对于选择坦白的,我们应当给予鼓励,但对于沉默的,也同样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现代法治理念承认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基本人权,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不得强迫人们自证其罪”,我国于1998年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规定:“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这个观念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心理趋势,即便自己犯了罪,也会不自觉地隐瞒或者抗拒不说——这是人类自保的天性,司法应当尊重这种天赋的人权。
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它的核心内容是指侦查人员必须告知嫌疑人“有权保持沉
默”。现在,嫌疑人与被告人的“沉默权”已经被很多国家的法律认可。沉默权的实质,就是尊重人们“不自证其罪”的权利。
㈡在法条中明确将“坦白”作为量刑的法定从轻处罚情节。
笔者以为,自首的实质应当是坦白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在特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形下的坦白,被我们在立法上界定为自首。由此可见,“坦白从宽”也应当作为“自首从宽”的逻辑延伸,即属其“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立法者对此项立法的初衷。对坦白者之所以要求从宽处罚,一方面是因为到案后能够坦白表现了犯罪嫌疑人对法律的归服,以及其改恶向善的意愿,则相对与负隅顽抗,甚至故意编造谎言误导侦查工作的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易于改造,使用较轻的刑罚即可能达到刑罚目的;二是因为坦白行为协助了司法,节省了国家的司法资源,减轻了公诉方的证明责任,同时保证了诉讼效率,为此需要对坦白者予以法律上的褒奖,并因此而对其他违法犯罪者作出感召。坦白认罪是悔过的前提和改造的起点,坦白交待犯罪事实对司法目的的实现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由于自首与坦白同样以向司法机关交待犯罪事实为其基本内容,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其交待犯罪事实的主动性上,由于自首者具有的更为积极的态度和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宽幅度大一些,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坦白者的从宽处理。正是由于坦白者在主动性上存在的欠缺,笔者认为对坦白者的从宽处理也应有一定的限度,与自首从宽应有所区别。即对与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的坦白者给予在法定刑范围以内的从轻处理,而不能享有减轻处罚的权利。
㈢明确规定对“假坦白”作为量刑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
承前所述,我们已经肯定了“赋予并应当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观点,即立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允许其自由选择“不坦白”,但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行使沉默权,就应当如实交代犯罪事实,不得以虚构的事实情节进行欺骗以规避法律的制裁。既然国家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选择权,给予了对其基本人权的保障,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应当对等的尊重国家的法制,要么明示将保持沉默,否则就意味着愿意接受讯问并如实回答。法律赋予当事人的这种选择权是非此即彼的。也就是说当事人故意编造假口供应当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而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假坦白行为作为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是对坦白从轻政策的必要补充。
实质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这种“假坦白”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原犯罪行以外的另一个恶劣情节,其实质是误导了司法工作人员,无形中增加了诉讼成本,还可能导致其他一系列相关的不良影响。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如果该行为只能作为一个应当加重处罚的情节,而并没有构成新的犯罪,依据罪刑法定的原则,笔者以为只应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给予从重处罚,不宜加重法定刑。
(四)在证据制度上实现转轨
如果说立法来赋予当事人选择权是在治标,那么改革证据制度就是“治本”。由于案件证据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以及这些证据暴露程度的有限性,加之我们侦查、调查能力的局限,在证据裁判主义要求依据充分证据定案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交代(即国外诉讼法称为内部证据)是案件定案证据中的基本的甚至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我国要从“重口供”到“重证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已经在立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已经提到,仅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不能定罪,没有口供,但有其他证据
可以相互印证,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有罪。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口供一度成为“证据之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高科技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司法领域,我们的办案方式也将向多元化发展,从各个角度收集不同形式的证据,注重证据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不在囿于言辞证据的羁绊。重视外部证据的收集和证据规则的运用,应当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前不久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零口供”办案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结论: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该休矣!该政策从一个“有罪推定”的错误逻辑大前提出发,既没有取得现实的有效性,也不具有合法性,八字原则的退位,让我们听到了我国司法文明前进的脚步声,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嬗变与趋新。在现代司法文明日益彰显的今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赋予犯罪嫌疑人选择权,在行使司法权利的同时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让宪法精神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参考书目:
1、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
2、王金利《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实现》人民日报网络版2002年3月18日
3、朱凯《试论“零口供规则”与“沉默权”的本质区别》北大法律信息网
4、金泽刚《沉默权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实选择》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5、房保国《你有权保持沉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版
第二篇: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申请书
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申请书
申请人:张三
男,汉族,1961年11月29日生,身份证号***6。住址:XX省XX市XX小区1号2-3-4。
申请事项
对张三诉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继续适用简易程序审判。
申请理由
张三诉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已于2016年3月8日由人民法院受理,审理期限现已到期。因该案事实清楚、原被告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定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7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58条之规定,申请人申请并同意人民法院继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此案,延长审理期限。
此致 XX市人民法院
申请人:
二〇一六年七月五日
第三篇:家庭装修是否适用建筑法
.家庭装修合同的法律适用分析(本文形成于在某单位的演讲稿)
作为主要从事家庭装修设计、施工的公司多为小型公司,其业务主要是居民房屋的装饰装修,这区别于资质较高只从事工装业务的大公司。这个行业的现状也是这类小公司承揽多数的家庭装修业务,另还有部分家装业务由公民个人承揽。我先对这个行业以业务类型为标准作一下对比,工程装修业务的发包方为单位,发包方式多采用招投标,而家装业务,多是业务员直接从房屋业主手上接的或者是住房业主上门主动接洽的;工装与家装区别主要在于,前者要求具有较高的施工资质、后者要求较低;前者为要式合同,而后者可以口头作成;前者验收程序规范并形成一系列书面文件而后者是以房屋业主满意为终极目的而多无相应的书面文件。
现在的法学理论将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均归在完成工作成果合同类下,通俗的理解也就是承揽合同与建设工程合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适用的法律条款主要是合同法中关于有名合同之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的相关规定。根据法院的相关审判实务,建设工程合同实施上是承揽合同中之特殊的一种,对于建设工程合同上没有约定,可以适用承揽合同的相关规定(参见《合同法》第287条)
从装修公司的立场来看,作为以家装业务为主的装修公司与业主签订的房屋装修合同是建设工程合同还是承揽合同的法律认定,涉及到在双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其法律性质的认定非常重要。如果是建设工程合同,现在很多自然人承揽的居民房屋装修合同则为无效,这与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相冲突,如果认定为承揽合同,可这一行业的现状在法律条文上并无清楚规定,可以说无法可依。司法实践中,法院从业务能力上考虑,多将这类合同纠纷交由建设施工业务能力较强的法官依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审理,而法官的实践智慧均是从《合同法》287条得出。对于一般的家装业务,如果将其适用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规定,对装修公司显得过于苛刻,也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装饰装修纠纷是适用承揽合同法律关系解决,还是适用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关系解决仍然存在争议,该争议的解决关系到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和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建设工程合同,依《合同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有学者在著作中对于工程装修也适用建设工程的法律条款,但他没有展开对工程的论述(李建伟《2007民法60讲》)。如果依法条进行解读,并不能解释什么是建设工程,这里我引用张俊浩的定义“建设工程合同是指施工人依约定完成建设工程,由建设人按约定验收工程并支付酬金的合同。此类合同以前叫‘基本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法》颁布后正式命名为‘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承揽合同,有与一般承揽合同不同的特殊性。首先,完成的工作构成不动产,通常要涉及到对土地的利用;其次,对不动产的建造,有众多的强行性公法规范。再次施工的承包人需要有经国家认可的具有一定等级建设资质的法人;最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装修装饰工程款是否享有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的函复:“装修装饰工程属于建设工程,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关于优先受偿权的规定,但装修装饰工程的发包人不是该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承包人与该建筑物的所有权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的除外。享有优先权的承包人只能在建筑物因装修装饰而增加价值的范围内优先受偿。” 以上法规、司法解释规定把装饰装修工程合同界定为建设工程合同范畴。
依《合同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类型主要是三种,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三类。每一类又可分为许多亚类型的合同,如建设施工合同就可包括工程建筑合同和工程安装合同等等。(注明我们要讨论的就在于家庭装修合同能不能归入到建设施工合同中来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看什么是承揽合同?依《合同法》 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学者对承揽合同的定义基本上一致,都认为承揽合同是指一方为他人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针付工作成果,他方支付报酬的合同。这里要说的是关于报酬的支付时间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像台湾地区对承揽合同中支付报酬的时间是在工作完成之后(参见谢鸿飞编著《承揽合同》法律出版社)。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或者是一般的法律判断标准如下:一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二是承揽人完成工作的独立性;三是定作物具有特定性;四是承揽人在工作期间对定作物承担一定的风险;五是为诺成、有偿合同。(参见吴庆宝主编《民事裁判标准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
依《合同法》 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承揽合同种类(l)加工、所谓的加工就是指承揽人以自己的技能、设备和劳力,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将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定作人接受该成品并支付报酬的合同。加工合同是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合同,它既有生产性,比如一个企业将另一个企业提供的材料加工成特定的设备;也有生活性,如服装店用顾客提供的布料为其裁缝衣服。还有一些艺术性,如画廊为他人装裱图画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来料加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贸形式。(2)定作、定作就是承揽人根据定作人的要求,以自己技能、设备和劳力,用自己的材料为定作人制作成品,定作人接受该特别制作成品并给付报酬的合同。定作合同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家具厂为顾客定作家具,服装厂为某学校定作校服等。定作与加工的区别在于定作中承揽人需自备材料,而不是由定作人提供的。(3)修理、修理既包括承揽人为定作修复损坏的动产,如修理汽车、修理手表、修理电器、修理自行车、修理鞋等;也包括对不动产的修缮,如检修房屋顶的防水层。(4)复制、复制是指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根据定作人提供的样品,重新制作类似的成品,定作人接受复制品并支付报酬的合同。复制包括复印文稿,也包括复制其他物品,如文物部门要求承揽人复制一文物用以展览。(5)测试、测试是指承揽人根据定作人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为定作人完成某一项目的性能进行检测试验,定作人接受测试成果并支付报酬的合同。(6)检验、检验是指承揽人以自己的技术和仪器、设备等为定作人提出的特定事物的性能、问题、质量等进行检查化验,定作人接受检验成果,并支付报酬的合同。第二百五十一条第二款所列的加工、定作等工作都直接源自经济合同法中的加工承揽的有关规定。但本章所调整的范围不仅仅包括所列的这几种承揽工作。承揽合同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适用极为广泛的一类合同,是满足公民、法人的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的一种法律手段。因此就我国现实经济生活而言,任何符合本条第一款所定义的合同行为,如印刷、洗染、打字、翻译、拍照、冲卷扩印、广告制作、测绘、鉴定等都属于本章所调整的承揽工作。(参见谢鸿飞编著《承揽合同》法律出版社)
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最高院就承揽合同的列出了十种之多,如增加了不动产的修缮合同等,最高院将其列入了承揽合同主要标准因为不动产的修缮一般主要是指对房屋的修缮,国为土地一般无需修缮。甚至包括了对不动产的改建,当然在这里,最高院科学的将改建定义为对建筑物的小部分更改,如对大部分结构等的改变则应归入建设工程合同。不动产的修缮合同包括纪念碑、桥梁、涵洞。(参见吴庆宝主编《民事裁判标准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这里同张俊浩教授的定义显得相当的一致。
这里再说一下,顾昂然认为承揽合同是一大类的合同的名称,在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承揽。(顾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讲话》,法律出版社)很多学者将其归为提供工作成果的合同,也有人归为劳务合同(顾昂然)。从司法实践来看,将其归为提供工作成果的合同从种属关系上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比较建设工程合同与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我们可以得出:
1、建设工程合同对承包方(承揽人)法定要求必须具有相应从业资质,否则签证的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而承揽合同对此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资质要求。
2、建设施工合同中一般包括了对土地的使用要求,而承揽合同中的不动产的修缮合同不将此点作为与建设工程合同的区别要素。
3、建设工程合同内容涉及到特别法《建筑法》,该法的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明确规定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第十二条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有与其从事的建筑活动相适应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所应有的技术装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其法律规定的行业准入上要比承揽合同中装修行为严格的多,并排除掉了自然人作为单位发包的建设工程合同一方承包人的可能性(可能考虑到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市场不规范,从立法上杜决包工头满天飞的情形)。
结合我前面对装饰装修行业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说对“工程装修”界定的不明确,那么建设部2002颁布的《住宅室内装修装饰管理办法》则是对这一行业中住宅装修(家庭)作出了明确规定;问题是中国轻工总会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虽然建设部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于2000年07月12日针对江西省作出过一个复函《建设部关于建筑装修装饰归口管理问题的复函》,该函明确指出“住宅建成后住户室内装饰”是指家庭居室的装修装饰,其主要属性是建筑装修装饰。这部分家庭居室装修装饰由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会更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住户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应该把家庭居室装修装饰的管理职能定给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但这一函件内容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建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不服建阳市第二轻工业局以未取得室内装饰《施工许可证》而进行室内装饰活动对其处罚决定案》的法律效果就显得冲突了。该案中法院对建筑装饰还是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进行了区别对待,确定了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轻工总会。特别是国务院国办通(1992)31号文第一条规定:建筑装饰工程止于墙壁六面的处理,不再向室内空间延伸;室内装饰行业侧重于室内装饰用品的成套供应,环境设计和空间处理(其中包括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室内用品的陈设布置,仍由轻工业部门管理。因此,根据国务院31号文件的上述界定,人民法院审理判决确认被告第二轻工业局对室内装饰活动有权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根据1997年1月1日中国轻工总会颁布实施的《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的规定,为了加强室内装饰行业管理,规范家庭装饰活动,维护行业共同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分工管理的规定(国办通〔1992〕31号)和《全国室内装饰行业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家庭装饰是室内装饰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居民住宅室内空间及相关环境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施工及室内用品配套供应、陈设布置,达到一定技术、艺术效果的服务体系。居民住宅包括新建住宅和原有住宅。因此,对于这一块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并没有明确的将家庭装饰活动纳入到建设工程合同法律调整对象。相反,中国轻工总会对房屋装修业主采用的是“消费者”概念,而不是工程发包人。因此在家装活动中对消费者用定作人于法于情有据,结合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这种行为应归为承揽合同更为贴切。
通过本文,我们分析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装修行为都是建设工程合同,一是现实情况不充许,二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很清楚。依据上面的分析,对于通过工程招标的装饰装修行为,我个人认为应由建设工程法律强整。对于不涉及建筑主体结构改动的家庭装修行为应适用《合同法》中关于承揽的相关规定。对于不涉及建筑主体结构改动的,标的很小单位装修行为的亦由《合同法》中关于承揽的规定进行调整。通过上面的案例,法院如果对每个装修行为 “是建筑装饰还是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进行区分,然后决定适用法律并不是明智之举。
本文尚未定稿,因是在某单位的演讲,当时重点并不是本文内容,所以此前收集的资料可能会有偏差和不全,我以后有时间会再次修改。2009年3月7日夜
第四篇:科学管理在当今中国是否适用
科学管理在当今中国是否适用
武汉理工大学曹檐生0121005690120
摘要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关键字科学管理西方情境中国企业
1.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2.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和追求真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3.我的观点
3.1 科学管理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后期的发展中简介了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
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3.2 理论适用性—情境假设的差异性
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理解了隐含其中的认识论和存在论。要理解发展于西方的理论的情境假设并非易事,这些理论是在特定的地点发展起来的,在当时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缺乏对科学方法和科学哲学观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借来的理论的情境假设的适当认识,可能会导致对中国管理现象有限或是错误的解释。
4.从富士康事件看中国式科学管理 富士康是一个庞大的代工企业,仅在深圳龙华、观澜两地就有40万员工。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跳楼事件让富士康背上“血汗工厂”“杀人工厂”的标签,人们纷纷对富士康企业的管理制度产生质疑。富士康事件就是盲目套用西方管理理论的直接后果。这次的事件不仅反射出企业的管理漏洞,更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漏洞。可以说这是中国企业管理上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4.1精神危机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富士康调查发现,这些当事人很年轻,年龄在17岁至22岁之间,只有1名是27岁。他们均来自农村家庭,入职时间比较短。富士康科技集团新闻发言人刘坤说,其中时间最长的只有1年半,最短的20多天。
企业提供了自杀员工的记录,他们没有很多加班记录,符合电子行业行为准则有关规定。企业表示,自杀行为与工作压力可能并无直接联系。这些员工选择轻生,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导致,也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造成情绪低落,更有一些人可能是由于精神异常而造成悲剧。其中饶某因感情纠纷与男友吵架而负气跳楼;李某因患有特殊疾病,年龄较大没找到女友,精神压力很大;而祝某则因情感纠葛、打胎而轻生„„
4.2 人文关怀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重要
记者调查发现,富士康员工在物质待遇方面是比较好的,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比较淡漠。目前企业85%以上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显著不同于父辈的精神诉求,特别是刚进城务工,由农村到城市会产生一个“心理隔断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企业一心追逐利润,年轻员工容易陷入一种“人际荒漠”。尽管富士康称自己企业的理念是“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但员工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还是显得紧张、冷漠。
富士康员工马某告诉记者:“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很单调,而且工作纪律很严格,随便与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严重的可能还会记过,我们心里有事情一般也不会去找上级主管谈,与工友也没时间交流。”
平时处于紧张劳作的年轻员工,在“八小时之外”并不容易找到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记者在富士康的龙华厂区内看到,银行、网吧、游泳池、书店、咖啡厅等日常生活设施不少,游泳池有5个,可是对42万名员工的需求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同时,厂区外公共娱乐和文化设施匮乏,大部分的员工能消费得起的地方,除了一两个溜冰场,便是大大小小的网吧和小吃摊。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说,工人不是机器、零件,他们住在那里,没有文化娱乐,没有朋友交往,这对很多“80后”“90后”农民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他们发出的生命的呼唤。
5.结束语
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境,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假设下诞生的。在借鉴国外管理学理论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还有随时间的向前,以前的情境假设可能已经与现在的企业面临的困难不相符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就完全抛弃科学管理,我们应该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些有着经典意义的管理理论更好的为中国企业管理与中国经济服务。
第五篇: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政策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是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单位执业,并受聘担任初级(参加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初级人员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进行)、中级、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执业的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要求参加在职培训。
由省外调入或部队转业到我省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自报到之年起纳入我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3、推广项目。
参加以上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可授予Ⅰ类学分,以上三种项目中均包含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Ⅱ类学分
自学笔记、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并统一组织考核的学习项目、外出进修、发表学术论文、科研立项、出版医学著作、考察和研究报告、医学译文、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他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Ⅱ类学分。
第三条 学分授予标准
一、Ⅰ类学分计算方法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10学分。
2、参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
3、国家级、省级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按批准的学分数授予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
4、国家级推广项目按课件的学时数每3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省级推广项目按课件的学时数每6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
5、省、市级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每次授予省级Ⅰ类学分不超过3学分。
二、Ⅱ类学分计算方法
1、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知识,应先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在科室交流,每2,000字授予1学分,每年不超过5学分。
2、由全国继教委或省继教委制定或指定的教材、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有关“四新”的学习资料,学习后经考核,按委员会规定的该资料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经各市继教小组批准公布的市级继教项目按批准的学分数授分。
3、经单位批准,到上一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含出国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每月授予5学分,进修6个月及以上人员,经考核合格者,视为完成当年规定的25学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
4、在刊物上发表论著和综述,按以下类别计算学分:
第一作者—第三作者(余类推)
国外刊物 10-8学分
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6-4学分
或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 省级刊物 5-3学分 地(市)级刊物 4-2学分
内部刊物 3-1学分
5、科研项目
已批准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当年按以下标准授予学分: 课题类别 课题组成员排序(余类推)1 2 3 4 5 国家级课题 10 9 8 7 6 学分 省、部级课题 8 7 6 5 4 学分 市、厅级课题 6 5 4 3 2 学分
6、出版医学著作,每编写1,000字授予1学分。
7、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1学分。
8、发表医学译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
9、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每次主讲人可授予2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
10、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每次主讲人可授予1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
第9-10项两项合计每年最多不超过10学分。第1项和第3—10项由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审查授分。
第四条 学分要求
每年至少应完成25学分,其中远程不得超过10学分,Ⅰ、Ⅱ类学分按专业和单位级别分类要求,两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分类要求如下:
一、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
1、医、技、药、防病、保健技术人员
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10学分,Ⅱ类学分15学分。省级人员五年内至少完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
2、护理人员
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8学分,Ⅱ类学分17学分。省级人员五年内至少完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5学分。
二、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
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6学分,Ⅱ类学分19学分。
三、县(区)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
每年完成25学分,乡镇卫生院初级人员20分(不分Ⅰ、Ⅱ类)
四、产假人员每年应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2学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