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在今天是否仍适用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仍然使用
生命科学学院09生乙王妮婷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科学的,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就完全不适应了,完全“过时”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有利于理解上一个世纪的问题,但不是今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思想武器,无法应付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问题不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他们还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某些失误和挫折为理由,公然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宣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也已经“过时”。
其实不然,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首先,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保持其充沛的生命活力。马克思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果,应当坚定我们对其“适用性”的信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但适用于中国国情,并且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旧使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第二篇:科学管理在当今中国是否适用
科学管理在当今中国是否适用
武汉理工大学曹檐生0121005690120
摘要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关键字科学管理西方情境中国企业
1.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2.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和追求真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3.我的观点
3.1 科学管理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后期的发展中简介了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
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3.2 理论适用性—情境假设的差异性
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理解了隐含其中的认识论和存在论。要理解发展于西方的理论的情境假设并非易事,这些理论是在特定的地点发展起来的,在当时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缺乏对科学方法和科学哲学观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借来的理论的情境假设的适当认识,可能会导致对中国管理现象有限或是错误的解释。
4.从富士康事件看中国式科学管理 富士康是一个庞大的代工企业,仅在深圳龙华、观澜两地就有40万员工。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跳楼事件让富士康背上“血汗工厂”“杀人工厂”的标签,人们纷纷对富士康企业的管理制度产生质疑。富士康事件就是盲目套用西方管理理论的直接后果。这次的事件不仅反射出企业的管理漏洞,更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漏洞。可以说这是中国企业管理上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4.1精神危机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富士康调查发现,这些当事人很年轻,年龄在17岁至22岁之间,只有1名是27岁。他们均来自农村家庭,入职时间比较短。富士康科技集团新闻发言人刘坤说,其中时间最长的只有1年半,最短的20多天。
企业提供了自杀员工的记录,他们没有很多加班记录,符合电子行业行为准则有关规定。企业表示,自杀行为与工作压力可能并无直接联系。这些员工选择轻生,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导致,也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造成情绪低落,更有一些人可能是由于精神异常而造成悲剧。其中饶某因感情纠纷与男友吵架而负气跳楼;李某因患有特殊疾病,年龄较大没找到女友,精神压力很大;而祝某则因情感纠葛、打胎而轻生„„
4.2 人文关怀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重要
记者调查发现,富士康员工在物质待遇方面是比较好的,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比较淡漠。目前企业85%以上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显著不同于父辈的精神诉求,特别是刚进城务工,由农村到城市会产生一个“心理隔断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企业一心追逐利润,年轻员工容易陷入一种“人际荒漠”。尽管富士康称自己企业的理念是“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但员工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还是显得紧张、冷漠。
富士康员工马某告诉记者:“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很单调,而且工作纪律很严格,随便与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严重的可能还会记过,我们心里有事情一般也不会去找上级主管谈,与工友也没时间交流。”
平时处于紧张劳作的年轻员工,在“八小时之外”并不容易找到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记者在富士康的龙华厂区内看到,银行、网吧、游泳池、书店、咖啡厅等日常生活设施不少,游泳池有5个,可是对42万名员工的需求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同时,厂区外公共娱乐和文化设施匮乏,大部分的员工能消费得起的地方,除了一两个溜冰场,便是大大小小的网吧和小吃摊。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说,工人不是机器、零件,他们住在那里,没有文化娱乐,没有朋友交往,这对很多“80后”“90后”农民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他们发出的生命的呼唤。
5.结束语
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境,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假设下诞生的。在借鉴国外管理学理论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还有随时间的向前,以前的情境假设可能已经与现在的企业面临的困难不相符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就完全抛弃科学管理,我们应该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些有着经典意义的管理理论更好的为中国企业管理与中国经济服务。
第三篇:家庭装修是否适用建筑法
.家庭装修合同的法律适用分析(本文形成于在某单位的演讲稿)
作为主要从事家庭装修设计、施工的公司多为小型公司,其业务主要是居民房屋的装饰装修,这区别于资质较高只从事工装业务的大公司。这个行业的现状也是这类小公司承揽多数的家庭装修业务,另还有部分家装业务由公民个人承揽。我先对这个行业以业务类型为标准作一下对比,工程装修业务的发包方为单位,发包方式多采用招投标,而家装业务,多是业务员直接从房屋业主手上接的或者是住房业主上门主动接洽的;工装与家装区别主要在于,前者要求具有较高的施工资质、后者要求较低;前者为要式合同,而后者可以口头作成;前者验收程序规范并形成一系列书面文件而后者是以房屋业主满意为终极目的而多无相应的书面文件。
现在的法学理论将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均归在完成工作成果合同类下,通俗的理解也就是承揽合同与建设工程合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适用的法律条款主要是合同法中关于有名合同之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的相关规定。根据法院的相关审判实务,建设工程合同实施上是承揽合同中之特殊的一种,对于建设工程合同上没有约定,可以适用承揽合同的相关规定(参见《合同法》第287条)
从装修公司的立场来看,作为以家装业务为主的装修公司与业主签订的房屋装修合同是建设工程合同还是承揽合同的法律认定,涉及到在双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其法律性质的认定非常重要。如果是建设工程合同,现在很多自然人承揽的居民房屋装修合同则为无效,这与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相冲突,如果认定为承揽合同,可这一行业的现状在法律条文上并无清楚规定,可以说无法可依。司法实践中,法院从业务能力上考虑,多将这类合同纠纷交由建设施工业务能力较强的法官依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审理,而法官的实践智慧均是从《合同法》287条得出。对于一般的家装业务,如果将其适用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规定,对装修公司显得过于苛刻,也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装饰装修纠纷是适用承揽合同法律关系解决,还是适用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关系解决仍然存在争议,该争议的解决关系到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和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建设工程合同,依《合同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有学者在著作中对于工程装修也适用建设工程的法律条款,但他没有展开对工程的论述(李建伟《2007民法60讲》)。如果依法条进行解读,并不能解释什么是建设工程,这里我引用张俊浩的定义“建设工程合同是指施工人依约定完成建设工程,由建设人按约定验收工程并支付酬金的合同。此类合同以前叫‘基本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法》颁布后正式命名为‘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承揽合同,有与一般承揽合同不同的特殊性。首先,完成的工作构成不动产,通常要涉及到对土地的利用;其次,对不动产的建造,有众多的强行性公法规范。再次施工的承包人需要有经国家认可的具有一定等级建设资质的法人;最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装修装饰工程款是否享有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的函复:“装修装饰工程属于建设工程,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关于优先受偿权的规定,但装修装饰工程的发包人不是该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承包人与该建筑物的所有权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的除外。享有优先权的承包人只能在建筑物因装修装饰而增加价值的范围内优先受偿。” 以上法规、司法解释规定把装饰装修工程合同界定为建设工程合同范畴。
依《合同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类型主要是三种,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三类。每一类又可分为许多亚类型的合同,如建设施工合同就可包括工程建筑合同和工程安装合同等等。(注明我们要讨论的就在于家庭装修合同能不能归入到建设施工合同中来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看什么是承揽合同?依《合同法》 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学者对承揽合同的定义基本上一致,都认为承揽合同是指一方为他人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针付工作成果,他方支付报酬的合同。这里要说的是关于报酬的支付时间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像台湾地区对承揽合同中支付报酬的时间是在工作完成之后(参见谢鸿飞编著《承揽合同》法律出版社)。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或者是一般的法律判断标准如下:一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二是承揽人完成工作的独立性;三是定作物具有特定性;四是承揽人在工作期间对定作物承担一定的风险;五是为诺成、有偿合同。(参见吴庆宝主编《民事裁判标准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
依《合同法》 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承揽合同种类(l)加工、所谓的加工就是指承揽人以自己的技能、设备和劳力,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将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定作人接受该成品并支付报酬的合同。加工合同是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合同,它既有生产性,比如一个企业将另一个企业提供的材料加工成特定的设备;也有生活性,如服装店用顾客提供的布料为其裁缝衣服。还有一些艺术性,如画廊为他人装裱图画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来料加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贸形式。(2)定作、定作就是承揽人根据定作人的要求,以自己技能、设备和劳力,用自己的材料为定作人制作成品,定作人接受该特别制作成品并给付报酬的合同。定作合同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家具厂为顾客定作家具,服装厂为某学校定作校服等。定作与加工的区别在于定作中承揽人需自备材料,而不是由定作人提供的。(3)修理、修理既包括承揽人为定作修复损坏的动产,如修理汽车、修理手表、修理电器、修理自行车、修理鞋等;也包括对不动产的修缮,如检修房屋顶的防水层。(4)复制、复制是指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根据定作人提供的样品,重新制作类似的成品,定作人接受复制品并支付报酬的合同。复制包括复印文稿,也包括复制其他物品,如文物部门要求承揽人复制一文物用以展览。(5)测试、测试是指承揽人根据定作人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为定作人完成某一项目的性能进行检测试验,定作人接受测试成果并支付报酬的合同。(6)检验、检验是指承揽人以自己的技术和仪器、设备等为定作人提出的特定事物的性能、问题、质量等进行检查化验,定作人接受检验成果,并支付报酬的合同。第二百五十一条第二款所列的加工、定作等工作都直接源自经济合同法中的加工承揽的有关规定。但本章所调整的范围不仅仅包括所列的这几种承揽工作。承揽合同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适用极为广泛的一类合同,是满足公民、法人的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的一种法律手段。因此就我国现实经济生活而言,任何符合本条第一款所定义的合同行为,如印刷、洗染、打字、翻译、拍照、冲卷扩印、广告制作、测绘、鉴定等都属于本章所调整的承揽工作。(参见谢鸿飞编著《承揽合同》法律出版社)
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最高院就承揽合同的列出了十种之多,如增加了不动产的修缮合同等,最高院将其列入了承揽合同主要标准因为不动产的修缮一般主要是指对房屋的修缮,国为土地一般无需修缮。甚至包括了对不动产的改建,当然在这里,最高院科学的将改建定义为对建筑物的小部分更改,如对大部分结构等的改变则应归入建设工程合同。不动产的修缮合同包括纪念碑、桥梁、涵洞。(参见吴庆宝主编《民事裁判标准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这里同张俊浩教授的定义显得相当的一致。
这里再说一下,顾昂然认为承揽合同是一大类的合同的名称,在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承揽。(顾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讲话》,法律出版社)很多学者将其归为提供工作成果的合同,也有人归为劳务合同(顾昂然)。从司法实践来看,将其归为提供工作成果的合同从种属关系上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比较建设工程合同与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我们可以得出:
1、建设工程合同对承包方(承揽人)法定要求必须具有相应从业资质,否则签证的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而承揽合同对此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资质要求。
2、建设施工合同中一般包括了对土地的使用要求,而承揽合同中的不动产的修缮合同不将此点作为与建设工程合同的区别要素。
3、建设工程合同内容涉及到特别法《建筑法》,该法的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明确规定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第十二条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有与其从事的建筑活动相适应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所应有的技术装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其法律规定的行业准入上要比承揽合同中装修行为严格的多,并排除掉了自然人作为单位发包的建设工程合同一方承包人的可能性(可能考虑到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市场不规范,从立法上杜决包工头满天飞的情形)。
结合我前面对装饰装修行业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说对“工程装修”界定的不明确,那么建设部2002颁布的《住宅室内装修装饰管理办法》则是对这一行业中住宅装修(家庭)作出了明确规定;问题是中国轻工总会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虽然建设部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于2000年07月12日针对江西省作出过一个复函《建设部关于建筑装修装饰归口管理问题的复函》,该函明确指出“住宅建成后住户室内装饰”是指家庭居室的装修装饰,其主要属性是建筑装修装饰。这部分家庭居室装修装饰由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会更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住户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应该把家庭居室装修装饰的管理职能定给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但这一函件内容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建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不服建阳市第二轻工业局以未取得室内装饰《施工许可证》而进行室内装饰活动对其处罚决定案》的法律效果就显得冲突了。该案中法院对建筑装饰还是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进行了区别对待,确定了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轻工总会。特别是国务院国办通(1992)31号文第一条规定:建筑装饰工程止于墙壁六面的处理,不再向室内空间延伸;室内装饰行业侧重于室内装饰用品的成套供应,环境设计和空间处理(其中包括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室内用品的陈设布置,仍由轻工业部门管理。因此,根据国务院31号文件的上述界定,人民法院审理判决确认被告第二轻工业局对室内装饰活动有权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根据1997年1月1日中国轻工总会颁布实施的《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的规定,为了加强室内装饰行业管理,规范家庭装饰活动,维护行业共同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分工管理的规定(国办通〔1992〕31号)和《全国室内装饰行业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家庭装饰是室内装饰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居民住宅室内空间及相关环境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施工及室内用品配套供应、陈设布置,达到一定技术、艺术效果的服务体系。居民住宅包括新建住宅和原有住宅。因此,对于这一块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并没有明确的将家庭装饰活动纳入到建设工程合同法律调整对象。相反,中国轻工总会对房屋装修业主采用的是“消费者”概念,而不是工程发包人。因此在家装活动中对消费者用定作人于法于情有据,结合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这种行为应归为承揽合同更为贴切。
通过本文,我们分析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装修行为都是建设工程合同,一是现实情况不充许,二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很清楚。依据上面的分析,对于通过工程招标的装饰装修行为,我个人认为应由建设工程法律强整。对于不涉及建筑主体结构改动的家庭装修行为应适用《合同法》中关于承揽的相关规定。对于不涉及建筑主体结构改动的,标的很小单位装修行为的亦由《合同法》中关于承揽的规定进行调整。通过上面的案例,法院如果对每个装修行为 “是建筑装饰还是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进行区分,然后决定适用法律并不是明智之举。
本文尚未定稿,因是在某单位的演讲,当时重点并不是本文内容,所以此前收集的资料可能会有偏差和不全,我以后有时间会再次修改。2009年3月7日夜
第四篇:今天你是否会想起
今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我依然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我娶了活泼可爱的你 我看了你的日记 我把你的长发盘起 我给你做的嫁衣 music...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我遇到活泼可爱的你 我安慰孤独的你 你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你把它拥在怀里 music...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你已成为我的妻 我们也会看看旧相片 又想起同桌的你 我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我陪伴孤单的你 我把你的长发盘起 我给你做的嫁衣 啦
第五篇:“天生苹果”是否与马克思相悖?
“天生苹果”是否与马克思相悖?
我认为,首先,“天生苹果”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其次,它在未被采摘之前,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此时,他还不算是劳动产品,到后来的采摘、运输、售卖,该“天生苹果”注入了人类劳动,才能真正算作是商品,是劳动产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如果商品中没有人类劳动,则没有价值。所以可见,劳动是商品的属性是不可置疑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没有挑剔的。
另外,价格与价值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说过自然界不存在价格,“天生苹果”的价格是在市场中确定的,我想如果该“天生苹果”的质量与某“人工苹果”差不多的话,该“天生苹果”所有者是不会以比他低的价格出售的,这在西方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下也说的通。
其实,“天然苹果”与农民辛苦种植的苹果的区别在于:前者在采摘之前是自然力作用的,后者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成果。那么直至采摘、运输、售卖,这两种苹果所凝结的人类必要劳动时间就不一致了,他们的价值就不一样。如果假定“天生苹果”是常态的话,那么在市场的决定下,最终将不会存在人工苹果,苹果的价值也将变为零,这也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因为在马克思的客观价值论看来,商品(亦或是产品)交换的基础是存在等量的无差异劳动量。!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投机只是偶然的,而那些通过偷苹果来卖的人也是极少见的,毕竟他们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另外,我还想到,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问题,即你的土地在培育该“天生苹果”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在那一小寸土地上种植其他产品的机会。但是我却不知道给怎么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融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解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