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机制建设的实践报告(模版)
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机制建设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活动主题: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体制机制建设
参与人员:
时间:2012年7月中旬
地点:工厂、商店、火车站等
实践方式:到工厂、商店和火车站发放问卷,亲身实践
实践目的:
1、了解目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2、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调查人民对城乡一体化的看法
3、亲身实践,体会工人的艰辛与不易
4、提高自身与人交谈能力能力,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宣扬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城乡一体化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二、正文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目标是发展,核心是公平,关键是机制,动力是改革。选择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此次实践报告的主题,站位高,谋划远,抓住了关键,扭住了多年困扰发展的突出矛盾。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必将有力地推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进程,促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城乡四大要素(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相互融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他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户口的不可迁移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户籍制度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从分析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这样通过采取积极推进、循序渐进的“点、片、面”的改革方案,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户籍制度
(一)主要过程
1、上网查找有关问题,制作简单的调查问卷
2、亲自找工厂工作人员及老板询问讨论,问他们对此的了解
3、跟人民交谈,与他们交流对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看法
4、实践结束,收回问卷,总结,找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二)实践体会
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那是我第一次感到:不是什么事都容易干的,不是每人都愿意配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有些人选择了接受这些挑战,并且以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战胜了这些挑战;有些人选择了放弃,以后再面对这些挑战也是躲避。前者得到了成长,后者原地踏步,这样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
从这次实践,我体会到这么的一句话: “平常心,平常心”无论什么样情况,无论什么工作,最稳定的发挥源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时刻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就是最好的保证。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人生缺乏激情,错,这不是缺乏激情而是杜绝冲动。这样的人生有激情,但是是理性的激情。很冲动的运动员也许一开始跑的很快,但是最后胜利的却是那些充满理性的运动员。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的,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去改变社会;只有拿出自己曾经的努力付出,才会品尝到收获是多少的味道!在实践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了,以后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更多,使自己未踏上社会就能体会更多的方面,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
三、问题及建议
问题: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已实施50余年,它对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行户籍已经暴露出其严重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1、剥夺了“公民有居住迁移的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
2、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3、强化了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
建议:我们必须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从长期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在新型的户籍制度中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界限,户籍制度将不再成为未来农民进入城镇定居和人口、劳动力合理流动以及迁移的障碍,不再具有等级身份的功能,劳动力作为商品,根据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每个公民都拥有迁徙自由、居住自由、择业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户籍制度的主要选择是:逐步解决我国城市化运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经验,为旧体制向新体制的顺利过渡准备好条件,扎扎实实的作一些工作。
署名:尹艳召
报告完成时间:8月20日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报告(推荐)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下面就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小城镇地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其次有利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和创造投资环境。城乡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行业发展,刺激民营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企业产品乃至大中城市工业产品会有更多的销路,同时也将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拓宽经济空间。
还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素质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使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文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自中央到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共同的目标和重任,不是哪级政府的要求,或哪个部门的事。现阶段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偏差,一种倾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农口部门的事,甚至简单化于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
(二)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尚需完善
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的机制,才能避免村集体的非农建设留用地指标
遭县市、乡镇的平调和占用,才能化解留用地指标不能落实地块而无法使用的矛盾。
(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尚需明确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始终是现实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过去的农村道路多半是机耕路,不需占用土地指标,现在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就需要占用土地指标,还有村村通工程、村民健身广场等,都需占用土地指标,而国土部门每年分给乡镇的用地指标很少。
(四)城乡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
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区域功能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对基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指导
针对社会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认识的偏差,建议尽快研制出台政策文件,全方位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指导。不同类型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模式,从而形成有梯次的多元化格局。
(二)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和担保体系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农村产权交易担保体系,是实现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的载体,为农村产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提供专业化服务。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股权应逐步放开流转,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潮流,满足农村居民跨区域迁移的需求。
(三)专项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用地指标
建议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用地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作出专门规定。此外,各地在万顷良田建设实施过程中,由于村镇集中居住难以一步到位,根据有关规定,没有全部到位就不能进行土地指标转换。
(四)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切实解决好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
(五)建立健全农村新型治理结构和机制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将是事倍功半。建立健全农
村新型治理机制则是最好的着力点。
我们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地区,经过近几年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逐步得到推进。从调研情况看,我区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成效体现为:一是初步规划了多个农民安置小区;二是制定和完善了农村社保政策;三是实施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四是推进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两个涉农街道的9个行政村全部增挂了社区居委会牌子,219个村民小组中,有48个村民小组已完成撤组转居工作。通过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对照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步子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即如何结合实际划分社区,尚未有明确的布局规划;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组织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三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仍然较差,目前主要靠村级经济解决农村社区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等等。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农村社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势在必行。而要使农村的社区建设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顺应农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城市建设有规划,新农村建设有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它既关系到社区范围的划定,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切合实际的社区设置规划。制定规划的过程,既是对本区域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调查论证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了解实情,掌握民意,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基础。当前,民政部门应当负责做好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工作规划,协调和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涉农街道要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撤村转居工作,认真研究处理好撤村转居涉及农民利益的相关配套政策问题,使撤村转居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推进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村民自治深化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产物。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农村社区的生命就在于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要使自治精神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村民自治与推进社区服务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村民自治的关系,既巩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农村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农民居民具体的民主权利和实际利益都得到尊重。当前,对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加快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等,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
第三,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与保障功能。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当前,要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选择试点,加快形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教育、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等,基本满足村民发展经济、办事议事、健康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周到的服务。对已建成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努力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水平。
第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农村居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组织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要成立区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全区上下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快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区潜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四是民政部门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主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农村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围绕“小区做强区”、“小区变靓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形成地区特色。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模式,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新机制,探索新途径,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材料
创新理念统筹发展
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汈东农场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融入主城区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努力探索和构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规划、新形象,为城北新区的建设夯实基础。
一、创新理念,完善机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思路
汈东农场作为紧邻城区的乡镇之一,有着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农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的支柱优势日趋明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主城区北扩的战略意义凸显。特别是2012年,市政府将农场纳入了60平方公里、50万常住人口的主城区规划,汈东农场具备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市委市政府“城区北扩” 的战略背景下,场党委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农场向工场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全面建设富裕绿色平安和谐新汈东。明确了建设的重点是沿一级公路和武荆高速汉川连接线构建五大功能区,即三产业集中区,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商居区,欧亚达家居产业园区和农家生产生活体验区。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迁村腾地工作专班,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并推行日督查、周汇报、月小结等工作制度,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肩上有担子,形成了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严格健全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新规划
去年以来,我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设计,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一方面按照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尽量与新区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加快汈东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已获上级批复。另一方面结合汉川市总体规划,拟投资50万元,聘请省内外著名设计院修编新区规划,做好与主城区的规划对接的对接工作。目前,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论证阶段,初稿基本确定,待专家评审后即可报批。
三、迁村腾地,建管并重,提升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形象
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优惠政策,积极做好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按照“滚动发展、自求平衡,市场运作,借力发展”的思路,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迁村腾地等工作。
1、实施迁村腾地工程,促进人口向商住区集中。汈东农场共有10个行政村、1万多常住人口,我们计划通过“迁村腾地”的,将全场居民集中撤并安臵到连接线以东,孔沟主渠以南新规划的现代商住区中。利用腾出的建设用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
集中发展产业。与城市规划区不同,我们的社区建设没有上级政府的大量资金支持,主要依靠“招商引资,自求平衡”。为解决拆迁、安臵、建设中的资金难题,我们按照“全面宣传,重点推介,单个招商,逐一突破”的思路,大力宣传汈东农场在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历史机遇、发展前景、独特区位优势和发展规划,充分彰显场党委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信心和决心,成功探索出了“农场规划、招商,村委会服务、配合,投资商投资、建设”的三方合作、约定股份、利润分成的建设新模式,以此带动试点村的迁村腾地工作全面推进。目前,孔沟村已经作为全场迁村腾地的试点村先行搬迁安臵,已完成了孔沟村的登记摸底评估等工作,6月底实施整体搬迁。
2、加大城建管理力度,全面提升场区形象。一是重拳打击“两违”行为。为了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农场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执法队,实行全天候监管。截至目前,共拆除辖区内违法建筑120处,计1808m2。收回土地420亩,全场实现了零建设、零圈地。另外,根据土地卫片执法要求拆围2170米、复耕728亩、复绿89亩;二是认真做好汈东农场规划修编,实行规划先导、合理布局、管理有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先后投入127.4万元完成了场部街道4000株樟树、60座垃圾池以及2000米长下水道的建设改造。
3、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争创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快新农村省级示范村建设步伐。先后投资400余万元用于长兴铺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彻底改观、村风民俗逐渐好转、财务管理民主有序、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和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发挥了新农村建设引领示范作用。今年,长兴铺村聘请设计院专家规划了“宜居生态村庄”,拟投资200多万元兴建“1+8”便民服务大楼。
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尽快把汈东农场打造成武汉市的后花园、汉川的精致名片。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一个重大治国方略。
牧区作为农村的特殊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就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差,牧民增收缓慢,草原退化严重等一些既迫在眉睫,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又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为正如××这样的小县提供了一条光明发展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
牧区的地理特点是: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县乡、乡村之间距离平均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牧民居住简陋,生活费用高、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社会发展形态为:信息封闭,广大牧农民群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牧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的工作重点。
针对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突出问题,××县集中力量,筹集城乡建设资金,把乡村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当中,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步推进牧民县城定居工程,在县城建成城乡居民共同享用的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全县90%的牧农民在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20平方米,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城市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传书到移动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畜牧业增值增收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牧农民在原有的条件下依靠仅有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已经有限。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县畜牧业产值仅占地区性生产总值的6,相反,县上每年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5补贴和支持畜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牧业领域的富余劳动力从牧业中脱离了出来,政府适时引导他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畜牧业经营生产,培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种草养畜基地,引导支持从事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引导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不但发展了经济,而且,增加了牧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县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7:1,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7:59:34,畜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产业化得到逐渐兴起。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得以恢复。长期以来,由于畜牧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一些牧民群众不得不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因而,草场植被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和农牧业以外的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既要让牧民增收,又要让草原上的负载减下来,出路只有在城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牧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并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2%,由于牧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转移,从事一线生产的纯牧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有效地遏制了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
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城市发展与牧农村发展相脱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二元经济”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县在实现牧民县城定居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
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青壮年在一线放牧,老年人在县城养老,儿童在县城上学,使城乡人民得以共享现代文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是缩小了城乡差别。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1、改善牧区一线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十分必要。牧农民城市定居后,拉大了居住地的距离,交通不便,县城与牧区之间物资流通、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正常生产。此外,牧区一线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牧业一线生产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牧民费用加大。
2、牧民从业难度增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就弱。加之牧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生活,而牧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就业难度增大。
3、牧民传统生活习惯与城市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虽然牧民基本实现县城定居,住进现代化生活环境,但把农牧民培养成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牧民,还需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农民身份(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针对××县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今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一)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搞城市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扩大投资上求突破,大力推进“项目强县”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要在进一步培植新的财源上下功夫,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大资源勘探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体系。三要通过项目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拉动县域经济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筹融资力度,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加大县级财政对牧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要不断拓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建设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发展民族经济,拓宽牧民从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一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根本出路,以民族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二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牧农民向种草、养殖、加工、流通方向发展,形成草原繁殖、基地育肥、市场交易、加工增值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从而使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三要以启动民族旅游业为龙头,搞活三产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三产、拓宽就业的重要渠道。四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定期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一要加强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文明素质。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本质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不断探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