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管理的启示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
——以**市为例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我国现行城市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欠缺,本文通过思考我国地级城市**市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探究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化思路,鼓励多元化管理,构建一种全民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由此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关键字:城市管理,模式欠缺,公民参与,多元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毋庸置疑,随着城市化逐步加快的进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功能的逐渐强化,城市管理作用越来越重要。李克强总理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讲话时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讨,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因此,如何提高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水平,充分地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克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或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其效率和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城市管理的定义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构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城市管理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城市政府,按照特定的目标和管理原则,采用特定的手段和组织形式,对管理对象的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职能活动。
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位于**省。近年来,随着**市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日益发展的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又积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市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社会信用缺失、困难群体扩大、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交通营运混乱、市容市貌差、市场竞争无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新难题和新挑战。
(一)管理体制问题
**市城市管理机构重叠,分散管理情况严重;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自成体系,相互扯皮推诱,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发挥。在城市管理途中易发生反复现象,比如,今天挖了路铺设水管,明天又挖开铺设电缆„„人们用拉链现象来形容这种道路反复开挖。
(二)城市管理模式落后
**市的一些城市管理政策在决定及下发和实行上,自上而下,上级机关决定了的事项,下级机关都会照搬执行,而没有理会是否适合本身情况。我国政府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自上而下运行城市管理权力,并未意识到政府的管理应该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的管理模式不应是自上而下的。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主体党政不分、政府管理职能宽泛模糊、政府市场服务意识淡漠化、缺乏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管理方式行政化。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式
近年来,我国城管的形象大打折扣,城管暴力执法,激起民愤。**市也不例外,可以在路上看见城管工作人员驱赶路边无固定场所、无营业执照的商贩,态度恶劣,商贩敢怒不敢言。暂且不说路边商贩沿街摆摊影响了市容或者影响了交通,城管工作人员作为公务员,代表了国家形象,一种更高素质的人群(相比于无证商贩)。无证的街头商贩有老弱病残,有下岗职工,有农村来的打工一族,基本是弱势群体,属于每一个城市市容的“头等难题”。因而城管工作力度加大就会遭来谩骂与抵抗,其他的工作方法,如劝告、思想工作又解决不了问题。
(四)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强调个人利益,以私利为出发点。目前,值得欣喜的是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
市的发展期望相比,部分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还不未得到很大的提高,维护环境、爱护城市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少数市民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对执法队伍的检查和维持秩序采取逃避甚至抵制的举动;在日常行为中还有随地吐痰、乱扔乱倒等现象,甚至有一些人偷盗、破坏公共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因此,我国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
(五)管理经费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经常可以看见若干“烂尾”工程,甚至在繁华路段上可以看见一幢破漏不堪的楼房。目前的管理体制,市、区两级都队伍庞大,财政负担沉重,维护管理成本上升,政府负担大;同时职能不明,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必然无暇顾及管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维护管理。
三.优化城市管理的对策
1.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以“集中统一,协商高效”为原则,明确职贵建立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从而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以更好、更多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管理的全过程,重点要从尊重于人,服务于人,归属于人这三个方面入手。使广大市民从传统的“被管理者”真正转变为城市管理的主体。
同时,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让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其实也政府赋予公众以民主权利的一种行为。在美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主制度。公民参与城市管理,不仅是对我国宪法精神的实现,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公众民主意识,民主素质,自然就爱护了自己所在的城市,推进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当然,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实行,将公众参与制度纳入城市管理立法体系,确立公众参与管理的法定程序,通过法律保障公众参与管理的权力得以实现。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对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是《城市规划法》,但也仅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显然这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公众参与需求。我国即将展开新一轮《城市规划法》修改工作以完善的程序来保障,从法定程序上保障公众参与的渠道畅通。
建设公众参与的社区平台也必不可少。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发展理念蔚然成风的今天,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点,其重要性已日益突出。建立非正规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与正规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促进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
2.城市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第一,强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试想一想,如果一个社区附近要建什么新项目,在规划时如果没有征得社区居民的认同,我们可以想象在剥夺了应有的民主权利后的居民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因此要精心设计载体、形成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增强市民城市管理意识,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二,健全城市管理制度,构建长效城市管理机制。有众多的部门和机构涉及到城市管理中,这就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整个管理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转。因此,政府要完善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标准化系统,并构建长效城市管理机制。
第三,努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与开发,提高城市竞争软实力。加强城市市容管理,让市民乐意,愿意为城市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达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利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控制系统,为推动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申帅.成都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政府管理分析[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2
[2] 程朝晖.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19(3):55-56
[3] 秦彦霞.论城市管理中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D].四川:四川大学,2005
[4] 张媛.GPS全球定位系统在上海世博会园区管理上的功能拓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
[5] 陈柳钦.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J].渤海大学学报,2008,1:78-79
第二篇:西方国家城市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城市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如何进行高效的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多探索。尽管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与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他们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仍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对西方国家城市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在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管理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城市资源,并积极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为管理主体共同运作的城市管理局面。
关键词:城市管理主体启示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区域人口和经济、社会、文化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域,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同时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体现。20世纪以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大型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世界进入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伴随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城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的形势。因此,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城市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是学界紧迫任务和永恒课题。城市管理以提高城市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为对象,有效使用城市资源推动城市综合效益长期稳定发展,是城市各类主体参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运行、共同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则是广义的城市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的综合管理,涉及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及生态环境管理等20多个方面的管理活动,是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的思想文化等活动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从我国城市经营管理的实践来看,政府是城市经营活动的唯一主体,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范围上,偏重于经济建设领域而很少顾及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结果是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的变化和市民的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等问题。我国城市管理仍需要多方面因素和条件的结合,上至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下至城市所有居民的参与和共建,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为管理主体共同运作的城市管理局面。
(一)扩充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积极运用民间资本。我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政府投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资金运作上,可以仿效西方国家,积极探索运用民间资本,把有投资回报有收益的项目更多地让给社会资本去完成。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成本,节约政府投资的途径,将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等城市资本推向市场,滚动经营,把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的多渠道融资的城市建设投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盘活城市资产存量,扩大城市资产增量,从而推进城市建设加速发展。
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融资。首先是债券发行的种类,我国发行市政债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发行方式。在发行初期,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信用风险,债券种类应以政府提供全面信用支持的一般责任债券为主,在达到一定效果之后再逐渐增加收益债券的比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还很不足,市政债券的发行对象必然以个人为主,同时我国应当鼓励和支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其次是债券发行的规模。这也是各国发行市政债券的难点。市政债券规模的简单分析是将市政债券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各级财政收支以及整个政府债务体系规模作比较,每年发行的市政债券低于当年可用于担保的财政收入的50%这一发债规模基本上是合理的。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当体现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依据,是经营城市的关键。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市是由自然、人文、社会、居住、支撑等五个系统构成的。规划城市,要兼顾以上五个系统,使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艺术观等统一发展。在美国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绿地的安排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之前,要充分研究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应当体现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提高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准。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依法治市的原则。对城市建设来说,维护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是至关重要的,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是提高城市管理的保障和关键环节。例如,瑞典在城市管理方面就制定有系列的完善法规,从大的城市建设规划一直到小的日常环境保护等都有详细的法规。我们国家应该严格执行法律,通过实行法治管理,严把规划设计关,加大管理与调控力度,确保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注重城市特色的设计与塑造以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比如大连市城市建筑以多层、欧式造型为主,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并营造开阔、明快欧美风格绿地,使绿地、蓝天有机相配,具有浓郁的建筑美与自然美。另外,还要突出城市发展的鲜明个性,实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三)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城市政府往往既是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又是城市管理的施行者,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着政企不分,管理和作业不分的问题。而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中政企分开,权限职责清晰。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分担了城市管理的传统职能。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组织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政府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建立高效率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政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管理既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面又是管理好城市的前提。西方政府理论提倡“企业型政府”的治理方式,主张政府部门应该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塑造具有革新及适应能力的政府组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我们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秩序与活力的行为准则,比如公开、公正、平等、高效、竞争等也成为城市管理所要遵循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政府也要转型,首先就应在观念上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民主政府转型,从管理型政府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型。
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把政府立法决策与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需要用法规、规章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立法的重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对城市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和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通过法制法规的建设使城市经营切实作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保证城市经营的顺利进行。
政企分开。在经营城市中,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只能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政策引导、行政执法、规范监督、改善环境。市长的责任是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政府在转变职能后应集中资源搞好城市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但是,政府的“不参与”不等于政府“不干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工作仍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社会的公益者、经济活动的仲裁者。
(四)加快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步伐
城市管理现代化包含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因为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它同时进行着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城市在这三种再生产中分别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现代城市复杂纷繁的各类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要求管理者、决策者更多相信数据,运用数字化管理。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将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如:美国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市政管理,并对一些市政设施实现了远程监控,加拿大安大略省利用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了土地政策及相关法规的信息库和申诉案件档案信息库等;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分别采用GIS技术建设了相应的紧急事故管理系统。我国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在我国许多城市推行。城市管理
信息化或者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向数字化、信息化。
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国的城市化趋势愈演愈烈。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也明确地提出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局面和更大的挑战,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水平,是当今我国各级政府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金平.北欧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3(4)
2.胡菊萍.创新是21世纪现代城市管理的灵魂[J].长江建设,2001(6)
3.李盛.关于我国城市管理转轨的若干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1(3)
4.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杨全山,任立兵.城市经营管理及其基础理论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6.杨洁.经营城市中政府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第三篇: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定稿)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
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
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第四篇: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城市管理的含义,城市管理的主体和执行者,城市管理的意义,城市管理的结构和运行,城市管理理论有哪些?下面我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个人生活中的经历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首先什么是城市管理,我把它分为两个词语城市和管理,因为要先有城市才能进行管理,那么一个城市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城市现代的含义和古代的含义又有不同,古代的城和市市分开的,城指的是城墙,古代人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而修筑起来的,它一方面能作为防御,另一方面又是界限,城里和城外。市指的是集市,人们往来贸易的地方,《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刚开始集市不是固定的地方,是流动的,约定好某天在某地方进行交易。在古代城市的管理主要是中央集权,但是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但是地方往往权力很大,有句话经常听“天高皇帝远”,可以看出古代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但是中央这个层面的管理力度还是很强的。现在的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现在的城市主要是和乡村区分的。
管理最早是从企业中来的,中国的管理理论来自于西方,管理理论有很多,如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著名的梅奥和霍桑实验。简单地说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个环节。详细的我就不展开说了,这些都是管理学学到的东西。
那么回到问题上,什么是城市管理?从百度百科中查到是这样的,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城市管理的主体个人觉得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指的就是城市政府,而广义的指的是城市政府和某些社会组织。城市的执行者也就是执法人员,这让我想到执法人员的素质很重要,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在约束紫的情况下又要管其他的人。他们应该具备什么品德指的探讨。
城市管理的意义毋庸置疑就是使城市的正常高速的运行,使生活在城市的人感到幸福,不仅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能实现精神上的需求。一,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
个人的感受:城市管理强调的是城市政府的领导者,城市管理的方法其实大多来自于企业管理的理论。城市治理个多的是考虑城市政府之外的其他力量,如盈利组织,NGO等其他利益主体,政府如何在其中发挥主导者,调动多方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去管理这个城市,解决城市中的等等问题。如住房,我们得依靠房地产公司,但是又不能任由其发展,开发商肯定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你给他绿地率30%,他绝对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政府在卖地给政府的时候,往往会通过一些手段激励开发商进行公益性投资,如如果开发商能在居住的地方建一个公园或者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提高该地块内的容积率。这样能实现三方共赢。城市政府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管控,在没得到国家的授权和资源,城市政府的自主性不高,其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很微妙,中央政府下权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依据上级的指使进行管理,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地方政府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突发事件,有时候来不及向上级请示,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时候自身产生的某些问题又会影响着中央政府。所以城市政府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积极影响着中央。现在城市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城市问题,它往往是一个地区,甚至全球,如中国的雾霾和河流治理。突破行政区域,所以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必然是越来越频繁的,如河长制的制定。
城市区域治理可选择的模式
1、兼并。在新郊区发展前兼并;与已建区的兼并2.合并。城市与周围郊区的合并;两个及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的合并;城市和县的合并3.城市区域行政当局,组成服务供给理事会和机构。单一的多功能行政当局、董事会或机构;专门目的服务行政当局、董事会或机构4.组建区域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省政府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私营机构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5.正式的双层次政府结构的建设。指派成员;直接或非直接选举产生6.权利和服务性供给的集中化。向高层次政府集中;向外部服务机构集中7.私有化。跨越行政界线的或所有功能的私有化8.不做任何事
-------引自顾朝林.论城市管治[A].顾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C].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二,城市管理与城市政策
一个国家和城市往往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人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都必须遵守,城市管理往往依靠城市政策去执行,依靠法律赋予的权力,对违法的人绝不姑息,所以城市政策的研究对城市管理至关重要,两者相互关系,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会成为政策问题,而城市政策指导城市管理。城市政策包含很多方面,如政治,经济,社会等等。
第五篇:城市管理
(一)“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实现中国梦,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2、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3、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4、加强污染治理,实施增绿扩绿工程,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切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的城市经济。
(二)联系实际例子
据了解,自2010年,季建业上任南京市长以来,就一直主推全城雨污分流工程。根据当时的计划,从2010年至2014年底投资人民币180亿元,在南京市全部城区实施这项常见的城市排污排涝工程。其原本目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然而由于着急“上马”,该项工程在没有大面积征集民意的情况下,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全城动工。“花了上百亿财政资金的全市工程,市长说上马就上马,既没有开市民听证会讨论,也不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到处开挖,处处都是工地、条条道路都堵车。”几年来,南京市到处都听得到市民对雨污分流工程的抱怨和意见。
据该市住建部门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目前实施的工程其实并不科学,“城市污水厂和主管道这些‘大动脉’没建好,小街小巷的‘毛细血管’就全面铺开,就算建好了也没法立刻投入使用。”
该市住建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叫停后,将深入研究雨污分流的部署,保证先建成一片,使用一片。“周围污水管网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上马;项目开工前必须通过市民议事会来研究方案,不仅要让百姓知道,还要公示出去,不仅前期布局要公示,具体到某地今后要有一套制度规范,凡是没有召开市民议事会的、没有聘请市民监督员的,就不得开工。
(三)小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和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又浪费大量资金。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长官意识重,来一个新领导,改一次规划。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4、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5、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策划。
由此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其后果是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城市病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2
一、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准确定位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方经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走依法管理与亲民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
1、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城市管理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2.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一座城市要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城市经济管理要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支柱。但发展不是盲目的扩张,城市经济管理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经济目标,也要防止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3、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4.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由于各地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人口情况等因素不同,城市管理绝不能照抄照搬,搞一个模式,必须要立足实际,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的发展和定位要兼顾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要防止大城市病的产生和恶化,城市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为市民服务,而不是为了领导的政绩需要。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
二、在城市管理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和上层建筑问题。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
各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应该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性质、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战略和规划既要关注当前社会,又要放眼长远。战略和规划一经制订,必须坚持执行,要用类似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保障,杜绝出现换一任领导换一个发展方向的怪象。(二)要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超出现实条件的发展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根据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速度和规模,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市政公用设施要跟上发展速度。
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生活、生产正常运行的保证,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三、要合理运用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城市经济管理要突出以法治市。要完善在城市经济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做到凡事有法可依。要强调法治观念,做到有法必依。要杜绝长官意识,减少城市经济管理中的人情关系网。
(二)城市经济管理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城市政府要通过金融、财税等经济杠杆,来调整城市经济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要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要利用市场的自身来进行自我纠偏。
(三)城市经济管理要灵活运用行政手段。在一些关系民生的重要经济领域以及市场失灵时,城市政府要及时、有效地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比例失调,保证国民经济全局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作业3 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体会一: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一书,从社会学和行政学,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一下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了解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社区改革经验的总结,从理论上对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自治管理,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化进程,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也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管理理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从而,要搞好城市管理,就必须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让社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再次,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传统的“街道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管理,我认为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方法,推动社区管理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要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促进社区管理的合理化和专业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管理体系,促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
科学化。要建章立制,健全法规,促进社区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总之,搞好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既需要领导重视,加强宣传引导,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扩大服务队伍,更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
作业4
一、填空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D
5、D
6、D
7、B
8、AB
9、A
10、ABCD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 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城市。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D),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D)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D)以上。A.37% B.38% C.39% D.40%
7、(B)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B)。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A)。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
1、城市营销:
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城市社区管理
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
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