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时间:2019-05-13 11: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华东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启动农村市场、增加有效需求,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 剩余劳动力 模式 协调发展。

一、前言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

安徽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 工业 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省农村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农村城镇化仅为40%,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从我省省情出发,分析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构建正确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更是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城镇化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一些重大的经济难题,例如启动内需乏力、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都与城市化问题紧密相关,这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识。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对于农村建设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1、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不论是农 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房地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随着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小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3、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充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小城镇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其他多种优势,可以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达到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效益,重新焕发当年勃勃的生机,还可以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大规模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动力的内部转移。有人作过统计,如果我国小城镇比较充分地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至少可以吸纳85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4、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为城市工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国内市场,推进国民经济更快速地增长。

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所以,只有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

5、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统一城乡分隔的二元税制,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可用于消费的收入率。

我国一直以推行和确立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以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二元税制,并采取“明税”(农业税)和“暗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使国民收入分配向城市倾斜,而且各地乡镇政府利用国家授予的收取财政费权,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实行城市化管理,就可以逐步废除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合理的税制,留给农民多一点剩余。

6、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的增长一直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不仅使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还影响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致使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到小城镇,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则不仅可以促使农民逐步告别传统意识,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下来,而且还将带动学校、医疗、文化等设施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农民素质提高了,必然会加快农村现代化。

三、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 企业 改造、自然 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从全省总体来看,虽然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

系。城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构建集群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4.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加强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比如我省的铜陵市,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如此一来,本身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造成投入不足的同时,产生了乡镇政府沉重负债的问题。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情况,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四、经过调研并初步分析得知,形成上述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

1、观念方面

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对立的鸿沟、习惯地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进城农民身上,农民进城可能会加剧城市基础设施负担甚至造成对基础设施破坏、农民素质低下、进城农民抢城里人的饭碗等观念一直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严重制约了安徽及全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其被迫走上了一条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2、产业方面

产业规划起点不高,千遍一律、特色不明显等,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各地的不同经验,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效率底下,农村劳动力主义缓慢,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3、投资方面

从以上分析安徽区位劣势可以发现,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有效投资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投资不足,外资投资更是有限,这就使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其城镇化进程。

4、制度方面

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以 法律 形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严格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入,导致农民“进厂不进城”。尽管这种制度在最近几年开始放松,但仍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在土地制度、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等也存在很多问题。

五、推进安徽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从以上对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得出,在当前我省的农村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下,仅用单一的模式难以解决问题。目前城镇化模式是理论界争论的中心,有“小城镇论”、“中等城镇论”、“大城市论”。本文的重点是就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对理论的争论并不做任何评论。我认为,大中小城市同时发展是解决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逐步构成以三大城镇群为核心,当地中心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基础,以小村镇向周边地区辐射、比例协调、合理布局、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1、以三大中心城镇群为核心,整合省、市、县域优势资源,促进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沿江城镇带的关注力度,加上合肥省会 经济 圈、沿淮城镇群,我省的城镇体系是以皖江城镇带、合肥经济圈、沿淮城镇群三大城镇群为核心来构成安徽省22个城市这样一个城镇群,最新规划显示,到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应该做到 科学 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形象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进行合理定位,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在产业结构上,要充分利用城镇的集聚效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可以为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率服务。二是可以促进劳动力利用和 农村 劳动力才转移。三是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从而对拉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上。

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 工业 基地建设,突出高科技和无污染,加快产业聚集;要继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招商引资队伍;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各地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健全落地项目服务单位责任制。

(2)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能有效产生竞争优势。一方面为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另一面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须选择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农产品的附属加工,形成更长一条拉长产业链条,转变现有农户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而使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 规律。

(3)必须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强调特色。

对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小城镇,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使其迅速发展,力争建成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

3.以小城镇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

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连接城乡、接收和传递城市辐射的重要枢纽,起着传播城市文明,诱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作用。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重点提升重点小城镇的功能。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软、硬件建设力度,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提高小城镇规划起点,必须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的实际,合理制订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规划和发展的位置。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应做好硬化“两道”,即进出小城镇的公路主干道和镇区内的主街道;装备“三电”,即输变电站、程控电话和 电子 网络;解决“三水”,即供水、排水和节约用水;搞好“四化”,即按

照规划要求,对小城镇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优化。同时,还要着力搞好文教、卫生设施配套,增加娱乐设施,配套建设影剧院、有线电视和宣传专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以确保居民防病就医,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产业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为了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需从组织上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体系,主要任务是负责农村城镇化实施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宣传引导,制定并保证相关政策实施。在筹资环节上,政府应使小城镇建设有较宽松制度环境,资金易筹,以补充小城镇发展基金不足,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镇化加快,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使这部分农民的土地闲置下来,农村就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出一套农村土地退出转让,出租的具体规定。这种规定应利于农民离地进城,有利于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六、小结

我国的城镇化既要发展城镇,建设城镇,同时又要发展农村,建设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只有这样,城镇化才能长足发展,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全国城乡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 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何申明,高亳洲,王永明,王林.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05,1.[3]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掉[J].区域与城市经济学,2009,5.[4]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5]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Z].2007,7.[6]张亚敏.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3.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实践

报告

王英*

摘要:城镇化的内涵是任何一个研究城镇化的学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不同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全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分散聚居向集中聚居的转化过程。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这每一个方面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是人的城镇化或者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各个方面的转变既没有意义也不能进行。因此,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多农村城镇化进行研究时就应该关注到人。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当前中国官员和经济学者陷入“城市化思潮怪圈”,认为城市化等于现代化,建了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等于实现经济现代化,所以很多省份的城市包括一些乡镇农村开始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直接从沿海发达地区高密集劳动力、高污染的行业为转移劳动成本,直接转移一些城镇农村,一些城镇农村的政府领导缺乏现代产业意识、环境意识和土地价值意识,为简单追求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缺乏系统产业、经济规划,滥用政府权力、粗暴地征收农民的田地,把大片良田变为工业园或者高尚住宅区,真是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城镇农村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让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认为这样就能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中国有庞大的13多人口,如果粗暴地把全中国的农村变为城市,那么中国的未来在哪里?谁来养活13多亿人口?面对庞大资本对土地疯狂地圈地,当地政府能够禁住资本的诱惑呢?失去耕田,永远不可再回来,中国政府领导不知能够站在一百年、一千年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着中国经济发展,如果为追求当前政绩和GDP的话,乡镇农村化城市化将断葬千秋子孙后代的生产空间和后路。

中国的农村经济要发展,不是简单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再高的楼始终会倒下,再新的商业房终究会老去,捞足钱的房地商、工业企业者、当地政府官员始终会一天老死去,留下金钱给他们子孙后代能在货币通货膨胀中变为废纸!

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护可耕田地,当地政府要确实保护好耕地,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耕地重要性,它是十几人口的粮食生命线,谁也不能把它变为工业园和高尚别墅住宅区,那是对十几亿人民的犯罪!

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中央政府要统筹安排好财政,做好财政拨款到乡镇农村基层政府,做好补贴农民,提高农民从事三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做好农民房屋规划,严止占用农田做为宅基地。

农村经济发展,要做三农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市场紧密结合,农民掌握畅 王英*,女,1990年生,江西萍乡人,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2)班,电话:*** 邮箱:1265587774@qq.com

通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自解安排生产。

农村经济现代,不是简单的工业和城镇化,如果粗暴变为城市化,将是中国的经济灾难,中国将失去发展空间和动力,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从事三农生产,靠什么来养活十几人口呢?再繁华的商业经济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繁华经济,目前世界新一轮粮食危机来临,粮食出口大国禁止出口,很多国家是忧心,谁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经济学家茅以轼认为,中国政府设耕地13亿亩红线没有意义,鼓吹中国政府要取消,认为通过交换就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真是瞎子在说大话,如果世界人口继续膨胀,全世界都在城市,粮食危机迟早要出现,加上发达资本国家资本机构垄断操纵粮食价格,每个国家是迟早要发生粮食危机,谈何交换就能粮食安全。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之间竞争过程只不是一场政治游戏。农村经济现代化,不能简单走牺牲环境,把耕地变为工业园和高尚住宅区,那是对十几人犯罪。必须上升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上、有序开发,保护中国最后一块处女地。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现状并针对江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江西省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规模化、功能化的城镇形成后,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工业向城镇聚集,同时又能在内部不断催化新生工业的诞生。城市的高度经济集约,蕴藏着多层次、潜在、集中的市场需求,可以分层次接纳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主导工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最易集聚在城市。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又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层次和质量。农村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江西省虽然在全国较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但落后的城镇化水平只是将很少一部分有体力、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而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固守在面积日益锐减的土地上,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为人均1.0亩,而江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推广,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明显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3年的1:3.1扩大到2006年的1:

3.2,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对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扩大。江西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农村居民支出对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已从2003年的83.7%下降为2006年的82.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即期消费支付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进而抑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06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85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0.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3.1%;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存在较大差距。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9.3%下降到2003年的28.4%、2006年的25.4%。

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占全社会集市贸易成交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5.7%下降到2000年的42.1%、2003年的38,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城镇化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阻碍了江西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快速转移。由于江西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其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及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城镇化滞后影响居民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民收入的有限性,使大部分农村居民远离城市中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享受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十分有限。在目前“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很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而影响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在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中,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江西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江西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无关系,也影响了江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为了拉进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尽政府需要努力,农民自己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退耕还林地区培育后续产业,抓好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营造良好的生态屏障。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城乡经济相互作用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民面对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其现有素质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扩大农民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1】本书编写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傅志平,文丽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 红旗出版社 2006年5月第I版

第三篇:广丰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广丰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阐述了广丰县城镇化建设给我县带来的利益,同时也指出了我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我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其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农民新农村城镇化经济发展 利弊

前言:

广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东部,与浙江、福建两省接壤。东界浙江省江山市,北邻玉山县,西毗上饶县、上饶市信州区,南接福建省浦城、崇安两县。县境南北长62.5千米,东西宽45千米。全县辖3个街道、16个镇、4个乡。共有58个居委会、153个行政村。

唐乾元元年(758)置永丰县,因里为名。元和七年(812)撤销,并入上饶县。宋熙宁七年(1074)恢复永丰县。元代隶浙江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江西省。清雍正十年(1732)因吉州已有永丰,加之境内有丰溪河,置广丰县,与“永丰”意近。

人多地少的县情,使背井离乡出去创业成为广丰人的选择。从明清时期的“扁担经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十万斗笠闯天下”,广丰人的足迹遍布全国每一个省市。目前,广丰县共有3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实现务工收入30多亿元。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县领导外出招商时,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集在当地创业的广丰籍人士座谈,鼓励他们回乡创业。

主体:

一:全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镇化针对乡镇、农村的城镇化对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整体规划,节约了大量小家独院占用的耕地,扩大了种粮面积。同时进行城镇化建设 的乡镇企业能吸纳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这点可以举我村的 例子说明,我村里有三千多人口,就有将近一千的成人在外打工,一方面对家里的照顾也不方便,而且他们在外很多合法权 益保护无完善的保障体系。因此,一些人开始选择在县里或 乡镇企业里做事。城镇化使人口更加集中,便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备 和管理,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而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正是县城经济的增长点,是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中枢,是连接城乡、工农的基地,它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都不是太 大,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可逐步发展农村,缩小城乡差异,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当今愈加扩大的城乡差距也 是个很好的遏制。家乡的农村分布广泛且相对分散,有些偏僻的地方,还 是比较贫困,农民主要靠种田为生。这可以说是实现城镇化 的一大障碍。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一旦逐步实现城镇化,很多农民可以通过进城做工改变贫穷的现状,生活得必然比住 在山里好。目前,好几个乡镇在积极招商引资,建立更多的 乡镇

企业。这可以说为我县的农村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契机。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对全县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所做出的成果深有体会,许多城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县城附近的区域,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很快,我感触很深。和其它县市一样,我县的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颇多,利弊皆有。下面我就对我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总结。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1、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可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不论是农 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房地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随着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小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3.城镇化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更加便利,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许多偏远的农村都通了水泥路,个别城镇还新建了公园、篮球场,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的农村农忙时都采用机械化,使广大农民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4、加快城镇化建设,可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所以,只有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

(二)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1.城镇化建设分布不均匀,缺少良好的规划。

经过调查发现,我县城镇化建设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有的乡镇财政拨款很大,建设速度很快,例如永丰镇,但是有的乡镇缺少财政的支持,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例如枧底镇、泉波镇。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中央政府要统筹安排好财政,做好财政拨款到乡镇农村基层政府,做好补贴农民,提高农民从事三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做好农民房屋规划,严止占用农田做为宅基地。

2.城镇化建设使个别地方耕地受到影响,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我发现我县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存在这乱砍乱伐、占用耕地的现象,虽然说城镇化建设可以给农村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不能以破坏耕地和环境为代价。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护可耕田地,当地政府要确实保护好耕地,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耕地重要性,它是全

县的粮食生命线,谁也不能把它变为工业园和高尚别墅住宅区,那是全县人民的犯罪!农村经济现代,不是简单的工业和城镇化,如果粗暴变为城市化,将是我县的经济灾难,我县将失去发展空间和动力,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从事三农生产,靠什么来养活全县近百万人口呢?再繁华的商业经济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繁华经济。

3.城镇化建设投资资金不足,使部分城镇化建设走畸形路线,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我县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三、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各乡镇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开展城镇化建设,不要盲目的去扩展城镇的规模。在进行城镇化建设之前必须要做好良好的规划,必须要在做到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齐头并进,对文化和教育的建设也要加大力度,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防止出现畸形的城镇化建设。

2、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 工业 基地建设,突出高科技和无污染,加快产业聚集;要继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招商引资队伍;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各地领导联系制度,资金的投入应该及时跟上建设的步伐,对一些滥用资金、挪用建设资金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建立健全落地项目服务单位责任制。

3、随着城镇化加快,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使这部分农民的土地闲置下来,农村就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出一套农村土地退出转让,出租的具体规定。这种规定应利于农民离地进城,有利于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随着城乡经济相互作用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民面对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其现有素质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扩大农民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1

华东交通大学社会调查

题目:万安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不过,对于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发展中大国,顺利推进并完成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建设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此,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主张。对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不少主张,形成了不少共识,但仍存在不少分歧。在我们看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特色”或“中国道路”只能是基于“中国国情”并有助于解决“中国问题”。也正因如此,要回答“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首要的就是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所处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准确把握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我特地调查了我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利弊的调查,并对如何兼并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利弊

1.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号至2011年8月5号

2.调查地点:万安县城乡

3.调查方式:1.走访一些城乡,通过跟村民交谈,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了解一些基本情况。2.通过网络,进相关的政府官方网站,查找跟城镇化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了解大致的一个情况。

一、前言

首先了解下调查的县的基本情况:万安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安市南缘,罗霄山脉东麓。东接兴国县,南邻南康市,西界遂川县,北靠泰和县。全县总面积2047平方千米,总人口将近30万,辖9个镇、7个乡。万安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105国道、赣江水道和赣粤高速公路成“川”字形纵贯县境。已开辟县城至省内大部分城市和广东、福建两省主要城市的陆路客运线路。并且经济发展,政治社会稳定,全县推进“三化”进程,已建成优质稻、果业、生猪、特种水产、花生等十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成了粮食、水产、水果、生猪、林业等支柱产业,特别是水产、水果两大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迅速壮大,全县现有工业企业140多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水晶电子、化工、造纸、机械、建材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钨钼、电子、水晶、稀土金属制品、锅炉、水泥、化肥、啤酒等。县工业园占地3000亩,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优质,已成为万安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二、全县对推进城镇化建设采取的举措、以及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纵观全国,城镇化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一些重大的经济难题,例如启动内需乏力、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都与城镇化问题紧密相关,这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识。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2011年5月3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万安县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主要内容是:

(一)强化城乡规划编制,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保障。

(二)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提升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强化推进城镇化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

(五)强化示范镇建设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工作。

(六)强化全县住房保障工作。关于每点的具体措施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对全县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所做出的成果深有体会,许多城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县城附近的区域,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很快,大家感触很深。和其它县市一样,我县的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颇多,利弊皆有。下面我就对我县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总结。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1.城镇化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这几年由于全县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许多在农村生活或者在外打工百姓纷纷进城买房、购买家电或者其它消费,为全县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全县这几年新建了很多的厂房,创造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实现了城镇与农村的双赢。

2.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使许多长期在外打工的百姓不再背井离乡。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小城镇多了很多就业机会,就拿县经济开发区来说,这几年就多了许多大型的企业,为全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而且整体的工资水平都不错,使得大量以前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这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为我县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城镇化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更加便利,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许多偏远的农村都通了水泥路,个别城镇还新建了公园、篮球场,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的农村农忙时都采用机械化,使广大农民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4.城镇化建设,可以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为城市工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国内市场,推进国民经济更快速的增长。

上面提到了,城镇化建设给了农民很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的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题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

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但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

5.城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由于我县的农村人口占比很大,农村人口的增长一直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不仅使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还影响文化、教育等实业的发展,致使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可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必然会加快农村现代化。

(二)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1.城镇化建设分布不均匀,缺少良好的规划。

经过调查发现,我县城镇化建设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有的乡镇财政拨款很大,建设速度很快,但是有的乡镇缺少财政的支持,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中央政府要统筹安排好财政,做好财政拨款到乡镇农村基层政府,做好补贴农民,提高农民从事三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做好农民房屋规划,严止占用农田做为宅基地。

2.城镇化建设使个别地方耕地受到影响,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我发现我县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存在这乱砍乱伐、占用耕地的现象,虽然说城镇化建设可以给农村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不能以破坏耕地和环境为代价。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护可耕田地,当地政府要确实保护好耕地,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耕地重要性,它是全县的粮食生命线,谁也不能把它变为工业园和高尚别墅住宅区,那是全县人民的犯罪!农村经济现代,不是简单的工业和城镇化,如果粗暴变为城市化,将是我县的经济灾难,我县将失去发展空间和动力,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从事三农生产,靠什么来养活全县三十多万人口呢?再繁华的商业经济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繁华经济。

3.城镇化建设投资资金不足,使部分城镇化建设走畸形路线,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我县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三、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各乡镇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开展城镇化建设,不要盲目的去扩展城镇的规模。在进行城镇化建设之前必须要做好良好的规划,必须要在做到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齐头并进,对文化和教育的建设也要加大力度,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防止出现畸形的城镇化建设。

2.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财政预算,资金的投入应该及时跟上建设的步伐,对一些滥用资金、挪用建设资金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让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能健康稳步的推进,使广

大农民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

3.对一些以破坏环境和占用耕地为代价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我们的城镇化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靠牺牲环境和耕地为代价。要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因为我们城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4.随着城乡经济相互作用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民面对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其现有素质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扩大农民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项继权:《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

42.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辑。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魏海明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对福建龙岩长汀县童坊镇红明村城镇化的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我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其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农民新农村城镇化经济发展 利弊 当前中国官员和经济学者陷入“城市化思潮怪圈”,认为城市化等于现代化,建了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等于实现经济现代化,所以很多省份的城市包括一些乡镇农村开始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直接从沿海发达地区高密集劳动力、高污染的行业为转移劳动成本,直接转移一些城镇农村,一些城镇农村的政府领导缺乏现代产业意识、环境意识和土地价值意识,为简单追求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缺乏系统产业、经济规划,滥用政府权力、粗暴地征收农民的田地,把大片良田变为工业园或者高尚住宅区,真是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城镇农村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让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认为这样就能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中国有庞大的13多人口,如果粗暴地把全中国的农村变为城市,那么中国的未来在哪里?谁来养活13多亿人口?面对庞大资本对土地疯狂地圈地,当地政府能够禁住资本的诱惑呢?失去耕田,永远不可再回来,中国政府领导不知能够站在一百年、一千年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着中国经济发展,如果为追求当前政绩和GDP的话,乡镇农村化城市化将断葬千秋子孙后代的生产空间和后路。

中国的农村经济要发展,不是简单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再高的楼始终会倒下,再新的商业房终究会老去,捞足钱的房地商、工业企业者、当地政府官员始终会一天老死去,留下金钱给他们子孙后代能在货币通货膨胀中变为废纸!

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护可耕田地,当地政府要确实保护好耕地,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耕地重要性,它是十几人口的粮食生命线,谁也不能把它变为工业园和高尚别墅住宅区,那是对十几亿人民的犯罪!

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中央政府要统筹安排好财政,做好财政拨款到乡镇农村基层政府,做好补贴农民,提高农民从事三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做好农民房屋规划,严止占用农田做为宅基地。

农村经济发展,要做三农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市场紧密结合,农民掌握畅通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自解安排生产。

农村经济现代,不是简单的工业和城镇化,如果粗暴变为城市化,将是中国的经济灾难,中国将失去发展空间和动力,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从事三农生产,靠什么来养活十几人口呢?再繁华的商业经济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繁华经济,目前世界新一轮粮食危机来临,粮食出口大国禁止出口,很多国家是忧心,谁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经济学家茅以轼认为,中国政府设耕地13亿亩红线没有意义,鼓吹中国政府要取消,认为通过交换 魏海明,男,1990年生,福建龙岩人,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国际会计专业09—4班,电话:***、电子邮件:whm20091211010420@163.com。

就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真是瞎子在说大话,如果世界人口继续膨胀,全世界都在城市,粮食危机迟早要出现,加上发达资本国家资本机构垄断操纵粮食价格,每个国家是迟早要发生粮食危机,谈何交换就能粮食安全。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之间竞争过程只不是一场政治游戏。农村经济现代化,不能简单走牺牲环境,把耕地变为工业园和高尚住宅区,那是对十几人犯罪。必须上升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上、有序开发,保护中国最后一块处女地。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安徽城镇化建设为例,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现状并针对安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安徽省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一)城镇化滞后阻碍农村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规模化、功能化的城镇形成后,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工业向城镇聚集,同时又能在内部不断催化新生工业的诞生。城市的高度经济集约,蕴藏着多层次、潜在、集中的市场需求,可以分层次接纳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主导工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最易集聚在城市。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又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层次和质量。

(二)农村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安徽省虽然在全国较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但落后的城镇化水平只是将很少一部分有体力、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而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固守在面积日益锐减的土地上,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为人均1.0亩,而安徽只为0.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推广,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明显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为1)已由2003年的1:3.1扩大到2006年的1:3.2,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对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扩大。

安徽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农村居民支出对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已从2003年的83.7%下降为2006年的82.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即期消费支付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进而抑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06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69.1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0.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3.1%;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存在较大差距:洗衣机农村为37台,城镇为97台;电冰箱农村为26台,城镇为92台;彩电农村为91台,城镇为133台。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9.3%下降

到2003年的28.4%、2006年的25.4%。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占全社会集市贸易成交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5.7%下降到2000年的42.1%、2003年的38,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城镇化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阻碍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快速转移。

由于安徽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其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及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06年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4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安徽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2.4%、31.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和0.9个百分点。2003年,在乡村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25.1%,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在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中,安徽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83.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

(五)城镇化滞后影响居民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民收入的有限性,使大部分农村居民远离城市中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享受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十分有限。在目前“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很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而影响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2006年,安徽文盲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并且文盲人口主要在农村;在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中,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安徽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安徽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无关系,也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产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退耕还林地区培育后续产业,抓好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营造良好的生态屏障。

加强生活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让农民喝上清洁卫生的水,走上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洁净安全的能源和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

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培养新型农民。

随着城乡经济相互作用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民面对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其现有素质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扩大农民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J],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 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J],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月第一辑。

下载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建设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问卷编号:调查人员: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铜陵学院经济学院的“城镇化过程中农......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工业设计年级:2012级 姓名:毛豪杰 王林 王兴 谢德浩 崔新宇 范润 胡益川 指导老师:增进中文摘要: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作物 农......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出口萎缩,投资需求不振的严峻形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中,只能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

    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XX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中文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要想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总体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很显然是和农村的经济......

    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关于城镇化建设政策 对接和落实情况的汇报xx市卫生局 2012年5月14日市政府督查室: 现将我市卫生系统城镇化建设政策对接和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省卫生厅与我市的政策对接和......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