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292-11第十章 城市社会管理
第十章 城市社会管理
1.[识记]城市人口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人口泛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既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来自其他城市或农村的暂住的流动人口。
2.[综合应用]简述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201104简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以下基本趋势:
(1)城市人口总量增长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进入到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中国人均寿命有了较大增长。加之中国城市生活及医疗保障条件好,人均寿命相对较长。
(3)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高等院校集中,各类大中专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使城市人口接受各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4)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趋势。
城市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及城市产业布局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在城市的兴起,中国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市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5)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的趋势。
随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呈活跃趋势。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就业;另一方面,城市之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促使城市之间加速人才流动。
3.[简单应用]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有哪些?
一、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需要。
1、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场所,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搞好城市人口管理有利于保持城市社会稳定,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市民生活质量。
二、城市人口管理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2、迅猛发展的城市化浪潮对城市人口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城市人口管理有助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城市化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城市人口管理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
1、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将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
四、城市人口管理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1、城市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首先要了解城市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然后才能够制定各种人才培训计划及人才吸引政策,解决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2、通过城市人口管理,可以了解城市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预测城市人力资源的发展走向,为城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保证城市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合理使用,达到人尽其才。
4.[领会]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有哪些?[参考样卷多选]
(1)户籍管理
户籍管理是指对城市常住人口或暂住人口进行户口登记和变动管理,以确定管理对象的城乡身份以及迁入、迁出的变动情况。
(2)居民身份证管理
居民身份证管理是为了证明居民身份,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3)人口普查与预测
人口普查是在某一时点内对一个国家人口状况的普遍调查。人口普查的目的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文化构成、年龄构成、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分布及人口迁移情况。人口预测是根据城市人口的现状和特点对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和人口质量预洲两个方面。
(4)流动人口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
(5)计划生育管理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5.[简单应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1)实行婴儿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新出生的婴儿可以在父亲或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对以往出生并要求在城市随父亲落户的未成年人,可以解决其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优先予以解决。
(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对已在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3)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的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5)放开小城镇的户口管制。
凡在小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和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小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6.[识记]城市社区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社区是指聚集在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7.[识记]城市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城市居民;
(2)有特定的活动空间和生活居住地域;
(3)有相对完备的生活眼务设施;
Page 1 of 6
(4)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及相对完善的社区组织;
(5)在情感和心理上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识记]城市社区的类型有哪些?[201104多选、参考样卷单选、201107单选]
一、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来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分为三大类。
1、法定社区
这类社区是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社区。
2、自然社区
这类社区是指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社区,如各种类型的住宅小区、居民小区以及城市化了的村落等。目前中国城市最常见的是单位型社区和混合型社区。
3、功能社区
这类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一所大学、一座军营、一个单位大院等都可以是一种功能社区,由此可以形成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经济社区等。
二、除此之外,按照社区聚集人口数量的多少、地域面积的大小等,还可以将社区分成巨型社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和微型社区等。
三、城市社区划分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社区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不一样。
9.[综合应用]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有哪些?
一、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的深化,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
2、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域市政府社会管理任务繁重,也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以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3、城市改革中出现的流动人口管理、下岗职工就业与救助、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都需要通过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来加以解决。
4、只有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才能够推动城市深化改革,减少城市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和震荡,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二、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1、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市民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渴望参与社区管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3、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城市市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三、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区是城市基层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2、以城市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张旗鼓地开展一系列基层文化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四、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保证。
2、保持城市社区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10.[领会]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参考样卷简答]
一、社区服务管理
1、社区服务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倡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2、就其本质而言,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福利工作。
3、社区服务管理的内容是:
(1)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2)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二、社区卫生管理
1、社区卫生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社区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而展开的各种服务活动。
2、城市社区卫生管理的内容是: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形成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医。
(2)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
(3)对社区行医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监管,做到执业行为规范、服务质量优良。
(4)建立规范的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
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
(5)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三、社区文化管理
1、社区文化是指居民群众在社区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2、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有:
(1)枳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
(2)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四、社区环境管理
1、社区环境是社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相融合的综合体,是社区居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或改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2、社区环境管理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赋予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知情权,共同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
3、努力做到社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
五、社区治安管理
1、社区治安是指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安全的活动。
2、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是:
(1)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2)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
(3)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11.[领会]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1)市民政局
市民政局作为市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制定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中、长期规划,拟定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办法并指导实施。
(2)社区党组织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3)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4)社区业主委员会
社区业主委员会是指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
(5)社区成员
社区成员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城市社区是中国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的区域,社区居民也是社区的管理主体。
(6)此外,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一些社区内也设有基层组织,以及各种生产、服务性组织,如物业管理公司等也参与了城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12.[简单应用]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201104单选]
城市社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杜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13.[识记]城市社会保障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社会保障是指城市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城市居民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
14.[识记]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社会保障职能部门,依法对城市社会保障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15.[领会]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包括城市社会保险管理、城市社会救助管理、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等。
16.[综合应用]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有哪些?
一、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1、城市社会保障管理从关心人的生存境遇出发,将人作为社会价值的目标,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使贫困阶层免于生存危机,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2、通过社会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发展条件,满足其教育、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
二、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而维护社会公平的核心是分配公平的问题。
3、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
4、城市社会保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管理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5、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管理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为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可以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失衡,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消除城市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1、从城市社会保障的管理层面来讲,城市社会保险管理为城市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养老、医疗与失业保险,帮助社会成员降低因年老、疾病、失业等带来的风险。
2、城市社会救济管理为社会贫困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活需要。
3、城市社会福利管理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7.[领会]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分别有哪些?
一、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涉及城市市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参与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
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城市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政府有关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拟定本市社会保险政策及其改革总体方案。
3、制定本市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规范并监督执行。
4、拟定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和办法。
5、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
6、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监督等。
三、市民政局负责城市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其工作职责是:
1、组织全市救灾工作。做好灾情预报,组织核查灾情,统一发布灾情;筹措、拨发和管理救灾款物,组织、分配救灾捐赠物资;组织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灾区优惠政策。
2、拟订社会救助政策、标准和实施办法,健全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3、组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区综合帮扶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4、负责全市老年人、孤儿、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
5、指导全市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工作,指导全市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拟定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社会福利企业扶持保护政策,依法维护社会福利企业及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6、负责全市儿童收养工作和涉外收养登记工作。
18.[识记]城市社会保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201107多选]
城市社会保险管理是指城市社会保障职能部门依法对城市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19.[识记]养老保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样卷单选]
养老保险管理是城市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开展最早、最为重视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20.[识记]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也称传统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也称公积金模式)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根据具体国情,中国创造性地实施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21.[领会]城市养老保险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养老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倒。
(3)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
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4)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实行社会化发放。
22.[识记]医疗保险的含义是什么?
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负责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3.[领会]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内容有:
(1)确定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非从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负责征缴医疗保险费。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行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3)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4)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5)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
24.[识记]失业保险的含义是什么?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25.[领会]城市失业保险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失业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必须缴纳失业保险费。
(2)确定失业保险费的来源。
(3)按照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标准依法征缴失业保险费。
(4)负责发放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问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不超过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不超过18个月;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最氏不超过24个月。
(5)对社会失业保险基金实施监督检查。
26.[领会]城市失业保险管理的特点是什么?[201104单选]
失业保险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
它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
(2)强制性
它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3)互济性
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27.[识记]城市社会救济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社会救济管理是指城市民政部门依法向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及物质援助的行政管理活动。
28.[识记]城市社会救济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2)城市医疗救助管理
29.[识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是指城市民政部门对低于城市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进行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30.[简单应用]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内容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要求,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和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以及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
(2)由政府作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体,承担保障的主要责任;
(3)以全体城市居民为保障对象。依法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31.[领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内容有:
(1)拟定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适时调整。
(2)组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4)按照法定程序确定申请对象是否陷入贫困,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市辖区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32.[识记]城市医疗救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医疗救助管理是指城市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行政管理活动。
33.[简单应用]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是:
(1)坚持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2)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
(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34.[领会]城市医疗救助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确定城市医疗救助范围。
城市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可以申请城市医疗救助。
(2)制定医疗救助标准。
城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和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情况、困难群众的支付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等因素,制定医疗救助对象的补助标准。
(3)实行多种方式救助。
对城市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
(4)完善医疗救助服务内容。
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开展医疗救助服务。一般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
(5)严格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将医疗救助对象姓名、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35.[识记]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社会福利管理是指城市民政部门对居住在城市中因身体或精神有某种缺陷而生活不能自理、又无生活来源的特殊对象,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的行政管理活动。
36.[简单应用]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的方针是什么?
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的方针是:
(1)对老人以养为主,妥善安排其生活;
(2)对健全儿童实行养、教并重;
(3)对残缺呆傻儿童实行养、治、教相结合;
(4)对精神病人实行养、治相结合,并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药物、文娱、劳动和教育的综合治疗。
37.[领会]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201107单选]
一、老人社会福利管理
1、老人社会福利主要是对城镇孤寡老人的安置和照顾。
2、城市老人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有两种:
(1)一种是“三无”老人,即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老人。
(2)另一种是离退休老人,主要指有经济收入、有居住地、无子女照顾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离退休老人。
3、由政府或社会兴办各种老人福利院、老人公寓,根据自愿原则,自费入住、有偿服务、集中供养、集中照顾,将足中国城市老人社会福利的主要形式。
二、儿童社会福利管理
1、儿童社会福利主要是兴办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教养、培育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儿和残疾孤儿。
2、儿童福利针对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治、养办法:
(1)对智力健全的儿童以教为主,教养结合;
(2)对身残儿童实行教治养相结合,并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长谋生能力;
(3)对弱智儿童以养为主,到一定年龄后转到社会福利院。
三、精神病人社会福利管理
1、精神病人社会福利包括精神病人的矫治和收养。
2、民政部门举办精神病院收养、管理城市中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精神病人。
3、有条件的精神病院也可收养家中无人看管的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
1、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两方面的内容。
2、民政部门创办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同时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
社会福利企业创造的利润主要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职工的集体福利。
3、残疾人康复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体疗康复、假肢与矫形器康复和职业康复四个方面的内容。
38.第十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主要引入了城市社会管理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介绍了城市的人口管理的地位和内容,然后介绍了城市社区管理的地位、内容和主题,最后本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管理的地位以及城市社会保险管理、城市社会救济管理和城市社会福利管理。本章重点是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和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和主体;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篇:建设智慧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
按: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发布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报告》指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作为社会管理的前置条件,并且依法纳入科学决策的程序之中,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当前,要像做好安评、环评工作一样大力推进稳评,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三大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发展的速度、政策的尺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围绕程序、政策、方案、诉求四个方面,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评估的关键是知情,诉求的本质是利益。三是建立健全五种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即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法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敏捷的安全预警机制。这五种机制关键是构建一个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健全机制,让老百姓有“民意”可以与政府有效对接,有“民怨”可以与政府平等对话。
第三篇: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和社会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结合点。尤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托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能够作为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推进我们社会管理创新上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和做法?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信息化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前景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这么普及,这么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项重大技术的产生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信息技术带来信息社会,带来信息时代,不仅从工具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行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理念层面、价值层面上也对社会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进展:一是关于技术产品的演进;二是关于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三是关于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这三方面对我们的管理、工作乃至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是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去思考、依托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基础。
(一)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三大定律或者是三大法则。
第一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将提高一倍,而其价格将降低一半。它反映了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技术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的演进速度。信息技术产品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性能迅速提高,但成本又在迅速降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法则,信息技术产品不再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可以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
第二是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并预言将来上网会免费。
第三是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在于网络的互联。在农业社会,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在工业社会,拥有了资本,就可以当老板,社会的分配机制就是以资本作为基础的。到了信息社会,信息是核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分享、信息传播本身就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价值。通过网络,通过麦特卡尔夫定律,网络一互联,每个接点的价值都在迅速提升。
不过,前几年有人预言这些定律一二十年就会失效。因为光刻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某种工艺技术)到极限了,已经到了分子级,甚至到原子极了,摩尔定律还能不能发挥作用?这时,有人提出新摩尔定律。最开始一台电脑可能需要占用好几间屋子,现在,一部手机、iPad就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电脑,而且性能比前几年电脑的性能还要高得多。甚至是手表、跑步记步器、洗衣机、电冰箱等也可以由一台微型电脑控制。这些事物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芯片技术演进的情况,这遵循于摩尔定律。但如果这个设备不单单进行信息处理,还要进行信息感知,有传感设备等。而传感设备在原来的技术范畴里算是一个机械产品,不遵循摩尔定律。只有芯片遵循摩尔定律,这个设备却不能小型化,也不能移动化,不就对技术的发展产生制约吗?所以,不单单在微电子行业遵循新摩尔定律,在电源技术、生物技术、微机械技术等行业也遵循新摩尔定律。东西可以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便宜。正是因为新摩尔定律起作用,又出现了所谓的智能技术、感知技术,让一个手机既可以在信息层面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定位、拍照片。新摩尔定律使得信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智能化了,越来越移动化。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个趋势为智慧城市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以上是从产品本身来说,智慧城市之所以能够被大家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是和智能终端(如手机)紧密相关的。如果每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还背着一台电脑,而这个电脑的供电只有两个小时的话,那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则有非常大的制约。
(二)网络环境的演进和融合。
从网络环境来说,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产品,它的价值的最核心增长在于这些产品之间能够联网,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种平台使人们分享、传播、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可能。
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曾经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基于IPV4的第一代互联网,从带宽上、从用户的容量上、从安全性上,能否支撑未来那么大的网络需求?能否支撑网络安全的需求?就像我们的电话号码一样,原来六位,后来到七位,不够用了,又升到八位。第二代互联网的产生,既解决了容量的问题、用户规模的问题,也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传播速度的问题。我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二代互联网,已在教学科研的范畴里使用,将来一旦扩展到社会,网络应用将会发展更快。在第二代互联网上下载一部电影可能只要几秒钟,比读取本地硬盘上的文件还要快。这些技术本身也是一会要说到的云计算产生的条件之一。如果网络存储技术不过关,很多东西还要装在自己的硬盘上,那么终端就不可能小型化,也不可能较好地移动化。
二是通讯网络。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城市宽带、wifi结合,将智能化的感知设备应用到网络之后,网络不仅让人跟人之间能够交流,而且人与物体之间也能够交流,就出现了物联网。物联网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平台。人们在谈到智慧城市往往和物联网分不开。除了网络,现代通讯网络也在不断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讯,从最早的模拟信号到GSM。GSM也就是所谓第二代通讯,语音通讯和简单的文本通讯都没有问题,但视频通讯或电话对讲等其他的多媒体通讯方式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所以后来又出现了3G。现在,3G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国家就开始普及4G了。我国在一些地区也开始试运行4G。计算机网络适合大规模、大容量、快速的传输,但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之间。而通讯网络使手持终端之间有了非常快速的沟通方式。
三是广播电视网。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讲,它的覆盖范围更广。我们思考这三个网能不能联起来?让手机随时可以和电脑相联,让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手机都联起来。未来网络的规模所产生的潜在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三网融合。我国从2010年开始发展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在我国推行比较慢,是因为三网融合技术本身相对容易,但三网融合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利益格局、权力配臵问题,单从技术层面促进三网融合很困难。但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为:2015年实现全面三网融合。
随着网络发展的演进,我们未来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现在有时都不提互联网了,而称为泛在网。所谓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都能有网络接入,任何人在这个网络上所分享、传播的信息是多媒体的、智能化的。
网络技术演进所带来的是什么?从技术层面上看,它可能带来的是一些工具层面的变化。很多人认为工具层面的变化不是我们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它只不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实际上,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是因为工具的变化才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虽然手机、电脑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工具,但如果做个小测验,一个部门把电脑、手机全关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部门的工作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一个人几天不使用手机,不使用电脑,他发现他可能在社会上简直没法生活。你会发现你对这些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强,强到和它难以分离的程度,甚至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理念等很多价值层面的东西都和它有关。这是网络不断演进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移动化之后所产生的一些网络应用。比如微博、微信,这些应用使得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演化出一种新的形态。以前我给大家做报告,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即使我的话再没有用、再空泛、再毫无价值,讲完了之后大家一定都会鼓掌。但如果我们采取的是网络交流的形式,我的微博空话、套话连篇,我相信大家不仅不看,不会成为我的粉丝,而且还会给我带来一个巨大的网络灾难。现在,人们在网上都不敢随意笑,也不敢随意哭。这就是网络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行为方式上的变化。
还有就是物联网,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和物之间的交流。以前看到西方警匪片有辆车带有导航,车开到哪里就能算出路径。当时我们觉得很神奇,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为什么能够对移动的车进行准确定位?因为车里有一个装臵,通过卫星,这个装臵不仅可以把你的位臵信息给记录下来,还会把这个信息反馈到你的GPS上,会以语音的方式、以图片的方式告诉你路该怎么走,而且这个过程是不需要人干预的,是靠卫星定位的感知装臵。所以,物联网不单单改变人的行为,还改变人和自然界的交流方式。
(三)计算方式的演进和变化。
大家在思考信息技术时,可能更多地从前两个层次出发,例如用的是什么样的新手机,使用的是2G还是3G网络等。其实,未来能让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的是计算方式的改变。我们最早的计算机都是放在机房里的,因为成本太高,每人不可能拥有一台计算机。到后来,每家都可以有一台计算机,甚至是每个人有一台。再后来,有了互联网之后,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要和别人分享信息的时候,要怎么获得信息呢?是拿U盘拷,还是把信息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谁都能从上面获取,而且数据平台越来越虚拟化,最后就变成我们说的云计算。
云计算是什么?我们常讲,数据在云端,软件在云端,服务在云端,管理在云端,那云端到底是什么?是东西都在天空中飘着,现实生活中什么都没有吗?我想花钱了,在网上一敲,就把东西买了,就把钱支付了。我用百度搜索信息,信息从哪儿来的,对我来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搜索工具能够获得信息。
云是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就像家里自来水一样。为了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我们家里有没有必要建一个自来水厂?显然不需要。只需要把水龙头打开就可以获得要喝的水。云计算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模式,其实就类似自来水一样。未来你想获得什么东西,不需要有很大的硬盘,也不需要你的电脑有非常强的处理能力,只要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这种新型计算,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下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得方式或者是信息使用模式。另外,由于云计算,终端也发展。以前,我们要背个挺沉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只要带一个手机或是iPad。而且终端还在进一步演化。现在微软、谷歌、苹果都在研发智能眼镜。云计算甚至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的想法变成现实。
正因为云计算的这种模式,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而这种网络化资源一定是全球性的。个人的电脑配臵再高、硬盘再大,计算能力和存储量始终是有限的。以前,我们写论文、查资料,收集很多东西,就用硬盘存下来,越存越多,硬盘越换越大,但等真正要用的时候,就发现从硬盘里找太难,反而回头再到网上去搜索。将来移动硬盘的容量就没有必要那么大了,也没有必要什么都存,因为在网上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云。有了云计算这种模式,那么全世界的资源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且这些信息不在我的个人电脑里。即使我的电脑坏掉了或者被偷走了,但由于信息都存在云端,就像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再换一个水龙头,水还是一样流出来。云计算使得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变成个人的计算平台、分享模式。所以,云计算远远超过了单个设备的能力,使所有的扩展性资源实现按需服务。云计算是共享性的,加上在信息技术里的开放性意识,甚至开放原代码,甚至有人讨论这种网络分享形态到底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贡献的信息多,收益就多;还是所有知识都是开放的,对整个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有人说未来的网络、云计算会导致所谓的网络共产主义,实现按需服务、按需供给,这方面与共产主义的概念是一致的。
再举个例子,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智能交通取决于道路基础设施、采集设备等。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摄像设备、电子指示牌,还有交警手持设备终端、GPS等。这些东西要么是感知设备,要么是信息获取设备,而政府的管理都体现在后台非常巨大的数据系统,或者将来一种云服务的概念。虽然现在叫云,但更多的还是数据平台。如果真正是一个交通云,它就不单体现交通部门的信息,人口、道路情况,甚至是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布情况都集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通管理更容易、更方便,没有必要给每个人都配臵最先进的设备,没有必要使用一些昂贵的平台。云平台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廉价、更加有利于分享的平台。
云计算的成本如何?首先,它有更低的硬件成本。因为不需要那么大的硬盘了,也不需要那么快的处理速度,硬件可以做的更小、更省电、更容易携带。其次,云计算的资源是通过泛在的网络来提供的,因此有更高的利用率。如果使用云计算,成本将便宜30倍,这就带来了收益率。
总结一下,从信息技术看,信息技术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大,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从网络技术来看,带宽越来越宽,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网络越来越泛在。再加上新摩尔定律,感知技术、电源技术、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及新计算的模式。信息化给大家展示了有以下特征的一个美好前景:第一,泛在性,无所不在;第二,虚拟化,是一种云计算的模式;第三,智能化;第四,交互性。这些特征将显著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和模式。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发展,未来会进入一个智慧时代。智慧时代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我们政府管理里面去,改进政府管理服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前景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的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用和发展到底体现在哪个层面上?国内外的智慧城市战略是什么?
最早,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基于3S技术提出的,即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相结合。也就是通过一些传感器、感知设备把政府要管理的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联网,与人的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更加动态化的管理。
2009年底,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人们开始关注智慧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世博会的门票里有一张芯片。这个芯片不单只是进门刷卡做一个记录,芯片记录参观者信息,提供参观者在何处参观,各个场馆人流情况等信息。世博会就像一个示范区一样,让大家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的理念。
IBM提出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一是透彻感知的物联化。所谓智慧,首先是要有一个判断力,对周围的环境、状态能够自觉识别、检测,然后能分析、处理。就像交通管理的摄像头一样,把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再通过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或通信3G网络传到控制平台上。在控制平台上就可以对现场进行监测、控制。如果某处交通拥堵,就可以联系到距离较近的交警手持设备上,让交警到现场处理了。其次是更全面透彻的感知。例如,一个社区被分成很多网格,每个网格有自动化的感知设备。目前我们用的是摄像采集装臵,甚至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感知,将来有其他的感知方式。比如,将来给社区里的每个老年人配一个终端,就可以掌握老年人的各种状态,如果独自在家的时候发生紧急状态,一个按键就能启动他家的摄像头。如果身体不舒服,老人身上的血压仪、心脏监视器等数据发送到社区医生那里,社区医生马上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施救。更加透彻的感知,这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最具特征的特点。
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光感知是不行的,现场的信息怎样和系统连接在一起?那就必须有广泛的连接。现在咱们用的就是城市宽带,或是互联网,或者有线网络。
三是更加集中有深度的计算。假设一个老年人在家里生病了,一个医生到现场给他处理,而他的身后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一旦有需要很多专家可以进行会诊。这种处理的方式会更加有效。
如果抛弃理论层面的定义,按照IBM的观点来讲,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功能的六大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利用技术集成起来。比如,新闻里曾听说小孩被落在校车上,长时间没有发现,最后发生死亡的事故。如果每个孩子有带着感知设备,少一个小孩,系统就报警了,就能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智慧城市应用促使我们在管理上的创新或者说做出一些新的技术选择。当然,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公共安全,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其中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市民服务。
智慧城市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各级部门都在思考、利用一些新的管理技术、方式和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智能医疗,因为有了网络,有了云计算的模式,可以实现一个整合的医疗平台,就像北京现在搞电子病历一样。电子病历一旦建好,今天在空军总医院看病,第二天跑到别的地方看,尽管看的不是一个病,但只要把我的病历打开,关于我的所有记录就全有了,那么就有助于医生做出诊断、进行治疗。当然不单单在电子病历上,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样更加有效率的、效果更加好的整合性平台。
“两会”后,国家开始对我们的房产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其实,一些与公民权利相关的信息比房产信息还重要,包括政府最基本的一些服务,比如说个人社会保障等,需要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目前,全国社保还不能联网,很多地方的系统还不全。将来一个人的社会保障号就能记录这个人一生享受到的各种基本的服务信息和各种个人信息。我们构建个人房产系统,更多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败的角度出发的,特别是一些名人一个人拥有多户籍的事情曝光后,大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其实房产登记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房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财产事项,从开发建设到居民购买,政府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和程序。按道理说,在此基础上搞信息化,比社会信息化来得容易多了,但目前我们没有这些基础的信息。就像现在的社保系统,数人头我们都数不准。
再比如中国移动开发的“车务通”。车务通主要是对公车进行管理。其实公车管理,从技术来看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现成的GPS,还是中国移动的车务通,还是电子车牌,只要在车上装上一个装臵,就可以随时管理监察,因为现在网络已经初步泛在化了。当然,公车管理不是技术本身的事,还牵扯到管理层面,甚至牵扯到利益分配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或精准性。
智慧城市是在原来的数字城市或无线城市的基础上,逐渐扩展起来的城市信息化战略。现在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有首尔、纽约、伦敦、新加坡,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不久,温家宝总理到无锡去调研,提出一个“感知中国”的计划。“感知中国”计划提出来后,各个地方也纷纷推出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北京的一些城区、上海浦东、宁波等地已经有一些较好的平台了。
对我国而言,智慧城市有很多层面,刚才讲的智慧城市更多是在产业层面,因为经济发展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很多地方借助智慧城市这个发展机遇推动与智慧城市有关的各种产业、项目的引进,有的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智慧城市有非常大的技术依赖性、技术平台依赖性。就像智能交通光有摄像头还不行,还要有设备能反映道路的情况,并进行识别。但是,我们现在一提智能交通就限于摄像头,而没有往其他方面扩展。那是因为在道路建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思考怎么让道路、车辆具有感知功能。如果道路、车辆有感知功能,那么发展智能交通就更加容易了。所以,智慧城市对基础设施有很大的要求。而我国更多是应用导向性的智慧城市。我国基层政府来做智慧城市,主要是应用导向,关注于利用智慧城市为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所提供的应用性平台。
三、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作用,这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环境、产品不断演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型。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原有模式越来越朝着管理—治理—善治的模式来发展。
善治的模式是什么?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之中。
第一,社会参与。这种理念使我们政府不再更多关注于政府自身,而是更多关注外部,尤其是关注政府和外部的关系,强调参与的治理。我们的社会管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强调社会管理。在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这种理念得到彰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建设行风政风评议平台,让社会对政府的运作进行打分,进行评价。像政务公开,让政府文件、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向老百姓公开。公开,一方面是监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让老百姓的诉求能够得以体现。另外,很多地方还搞了很多诸如听证会、网络问政平台、市长信箱、书记信箱,就是想建构一个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参与。特别是web2.0出来以后,政府的管理从单向到双向互动式发展。而web2.0相当于政府实施管理从原来贴公告的模式转变为市长现场办公会模式,利用一个让公众都可以访问的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一样地解决问题。第二,依法行政。第三,透明化治理。政务公开和参与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回应性治理。北京市西城区构建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什么是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就是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够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政府可能在某些方面就会受到挑战。第五,共识取向治理。从政府合法性角度来讲,政府和社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也影响我们。网络一旦泛在化之后,每一个人都想表达,可以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麦克风,使每个人都成为政治活动中的一员。将来政治的模式要转型,转向全民政治或全民参与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网络表达。如果政府的一些做法不能形成共识的话,有时候会有风险。第六,公平公开。第七,效能效率。第八,尽职尽责。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政府自身转型所带来的一个基本取向。
越来越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的一种善治的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基本取向,它是一个社会规律,而且会随着网络越来越泛在化,这方面的诉求会更多。从最初的一些网络开发建设,到越来越多地强调资源共享,强调结构重组,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政府一种运作模式的改变,一种范式的变迁。
信息化越来越强调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所以,智慧城市在这些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和价值。信息技术电子化服务演进的趋势,从内部逐渐往外部扩展,从原来强调单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双向的业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的支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强调知识的共享,强调各种工具、业务的融合,强调政府机构的重组。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为什么要把服务集中在一个办事大厅里面?每项职能、每项业务都由不同部门来管理,原来老百姓、企业办事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现在强调管理的创新,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再让老百姓、企业四处跑了。这里面牵扯到信息的共享、业务的融合,还有组织结构的调整。说到大部制改革,大部制实质是什么?大部制的实质是减少行政事项,缩小行政权力,并在这个基础上精简机构。如果这些东西不改,那就是简单的合并。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或者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理念的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时候,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之所以加强社会管理或者强调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维稳。通过社区摄像头也好,各种信息采集也好,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管理创新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老百姓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加便利、更加好的服务。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存在。
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平等性。由于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层级制,在西方也叫官僚制。纵向是分层的,横向是专业化划分的,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我们过于强化层级制,任何事情都要去审批,一旦有跨部门的事项需要合作、协商,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或智慧城市更强调网络化,而不是等级制。在一个网络平台里面,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们在引入信息技术的时候,层级制在某种层面上和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太符合的。第二,强调非实体性。办事大厅、服务中心,往往有一些人员、一间房子、一套东西,还不可能做到上门服务。信息技术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实体化的管理、服务,就是所谓虚拟化的。第三,强调集成化。纵向的每个部门就是条,横向的部门之间就是块,条块化管理上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信息技术恰恰强调集成化。业务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利用网站或其他平台,提供一个非应急服务,上网或打电话各种问题都能在社区里解决。这是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城市所强调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思考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政府2.0”。我国改革的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美国叫企业化政府,英国叫现代化政府。每个国家提法都不太一样,但实际上都蕴含着刚才提到的治理理念,强调回应、参与、公开、透明、公平、效率等。从研究信息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强调政府2.0。
政府2.0是一个什么概念?希望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智慧城市一定要以公民需要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第二,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提供可行方案。因为在社区里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化的服务,特别是很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往往都是个性化的。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服务和互动,允许公民随时随地以各种设备完成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降低政府的成本。这是政府2.0的服务模式。
政府服务2.0的模式对应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模式。从理念上,我们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监管。从服务的提供上,更多是靠一站式的服务、集成化的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强调智慧政府。所以,基于这些理念,地方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如果想要发展智慧城市,我们不一定一步到位,因为我们要有物联网,要有采集设备,网格化如何分布,如何采集信息,采集完信息,要有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或数据库的平台,这些数据平台要和移动终端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给领导提供一个管理决策的渠道,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一个服务的管道,形成数字城市的基本理念。
我们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平安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更多的是社区大街小巷的探头,这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东西,或者是最浅层次的智慧城市。在某种情况下,它也叫智慧城市,但是它更多的是获取现场的信息,以便政府部门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处理。平安城市建设更多是以维稳为主。现在城市里的摄像头不单单是公安系统的,如果这些信息能够集中、共享,对我们的管理服务将更加有利。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协同性、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来一定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里面来。
第四篇:丁香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汇报材料
细致管理 细化责任 细心服务 精细公共服务水平
——丁香社区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汇报材料
丁香社区成立于2008年5月,辖区面积0.64平方公里。辖区现有住户3250户,人口10800人。其中育龄妇女3147人,已婚育龄妇女2043人,辖区内有安徽省旅游学校、皖安中学等多家单位和6个住宅小区。
社区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落实责任”的原则,严格管理,加强宣传,创新方式,用心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居民认可和省市区计生部门领导的肯定,先后获得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千(村)居示范、合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社区称号。
一、社区工作现状及优势
社区党委书记主要负责抓计生工作,形成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专干详细抓,网格员日常抓的全员抓、全面抓的机制和氛围。同时,有效发挥网格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阵地设施、积极推进多彩活动开展等,从基础工作、硬件保障、特色服务多方面入手,强化计生公共服务水平。
1、网格管理 计生先行
社区目前有工作人员15人,住宅小区6个,结合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将辖区划分为12个网格,并由12名工作人员担任网格责任人,每个网格责任人平均管理470户左右。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网格管理 计生先行”机制,要求各网格责任人在日常入户、新建小区分房时,高度重视对计生服务对象的登记工作,同时注重信息登记一次性完成率,不重复打扰居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依托这一机制,在先后分房的丁香二期、金色明郡、南屏家园等小区,社区基础信息工作掌握率大大提高,重复劳动减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柔和。
2、集中资源 高效利用
丁香社区服务中心自投入以来得到街道的关心与支持,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一站式服务大厅、文化活动中心进行硬件完善。其中在服务大厅配备计生综合服务站,细化出三个功能区:430人口学校——承担知识培训、科学普及等,金宝贝书屋——为幼儿提供家庭乐园式场所,流动人口幸福家庭指导室——与流动人口沟通交流的贴心空间,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种类的活动。同时依托辖区驻地单位蜀山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南七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两大资源,积极与它们沟通联系,开展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截至目前,已经为百余户家庭提供生殖健康讲座3次,婴幼儿饮食培训2次。
3、五彩卡片 粉色连心
丁香社区五彩连心卡特色做法一直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中组部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中进行了全文刊发。其中来自计生的粉色爱心卡是丁香广大育龄家庭非常贴心、实用的“通行证”。这张卡片主要为辖区育龄妇女提供免费妇科检查、适龄学童提供电脑培训等。同时在社区三楼的活动中心,还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设立流动人口俱乐部。2400余册图书供居民免费借阅,5台电脑及视频设备供分别在异乡打工的亲人通过互联网“见”一面,缓解思念之情。
以上这三部分的工作均是社区目前工作的做法,下一步社区将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主要目标及工作措施如下:
二、试点目标及主要措施
依托社区现有资源,丁香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 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热情 推出高效窗口服务
积极热情、高效便捷的窗口服务是社区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宗旨,社区二楼的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居民们提供了公开、便捷、温馨的办事环境。具体到计生本职工作来说,一是常住人口准生证办理,为在孕家庭提供一个温馨的办理流程;二是常住人口独生子女光荣证申领,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一个快速的申领手续;三是流动人口孕检工作,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便捷的居住地管理优势等,均旨在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
2、扎实创新 强化基层服务管理
在管理方式创新的同时,夯实基础工作,定期组织网格入户,每一位网格责任人摸底的信息都将及时报送计生平台操作员,并进行纸质交接,明确责任,最终实现辖区人口基础信息的全域全员管理。同时,注重入户时与居民的沟通方式,切忌态度强硬,应当细致耐心,且信息登记应一次完成,防止重复打扰。
3、真情相伴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硬件设施较为完备,辖区可整合资源比较丰富,没有理由不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为现代的公共服务。一是针对日益增多的流入人口,让他们享受“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在现有流动人口俱乐部基础上,丰富网络形态,打造城市生活e站,引导居民更好的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享受服务。二是围绕“关爱”主题打造育龄家庭“温馨之家”,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活动。如:针对40岁以上育龄家庭开展就业指导、心理排忧辅导等培训;针对在孕家庭开展“准妈妈”学保健活动;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关爱女孩”、春蕾班等活动。同时开通24小时“温馨热线”,为辖区育龄妇女随时提供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三是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组建义工互助队,打造辖区居民关爱团队。2011年,社区还将组建一个属于人口和计划生育自己的义工互助队,社区计生专干为常态互助队员,在日常网格入户中观察辖区居民动态,同时也呼吁年轻的育龄妇女参与其中,互帮互助,为这一特殊群体排忧解难。
第五篇: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我市家族企业众多
家族企业是一种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应用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便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比较成熟的美国,90%以上的企业仍然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仅在欧美大陆十分普遍,而且在亚洲各国也非常盛行。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家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源于家族企业的固有优势,比如集权决策效率高、亲情内聚力强、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恩威并用效果好、家长示范效应强、经营文化传承性好等。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仍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制度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到位等严重缺陷。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家族企业弥补上述缺陷的基本选择。根据国内外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我根据我市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以下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型竞争转变,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将克服家族的束缚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经营领域也逐步走向国际化。概言之,我国家族企业必将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我市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营战略的调整。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调整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成败。比如,方太从“点火枪大王”转型为“抽油烟机大王”,吉利从多元贸易转向中低挡轿车,太太药业从保健品行业进入药品行业,这些都是成功转型的典范;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样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市的轴承产业也是非常强壮。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选择一种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控制代理风险。这样既能保证经营管理层拥有足够的经营权,使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财产的最终控制,双方各得其所,但关键是如何在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长制的弊端,从人格化的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交易,推进制度创新。首先,要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其次,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人,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才干;第三,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技术。
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尖锐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个人之间的情感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长”的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因此,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家庭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价值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变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管理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指导原则——要形成并健全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注重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所有这一切,都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管理主体创新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关键。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求对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并按各自职能来分别设计管理机制,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探索一种持续的互动运行模式,更需要坚实的机制制度作为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管理创新强调从新的社会管理观念、方法乃至机制制度的研究开拓到实际机制或者制度化运用,不应忽略既有的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即达成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推动参与型乃至自治型社会管理的理念拓展,还是探索社区矫治和特殊人群帮教的新机制,都应当以社会管理的秩序价值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规律性特征,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四、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发挥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法机关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相反,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无论是法院依法判决、裁定,还是检察院的依法抗诉监督,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乃至法治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规范、促进和监督制约作用。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保障工程来抓,有助于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社会管理的创新始终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唯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市人民检察院深刻领会三项重点工作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延展服务领域,采取得力措施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了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
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更加注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努力实现从查办案件向预防犯罪延伸,从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深化预防宣传、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去年以来,该院结合办案实际,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专题调查报告4篇,发出《检察建议书》26份,对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加强社会管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该院以预防先行,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以摸底调查、预防动员、建立重点岗位人员预防档案、以案释法、帮助整章建制、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法竞赛等内容的预防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工程建设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提高了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对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水平
落实检察环节上的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去年以来,通过协商办法,解决了10名劳教、劳改释放人员就业出路,并协助用工单位与其签订用工合同,落实了帮教措施。健全完善社区矫治机制,在对特殊人员管理服务的同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矫治工作实施办法》,使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有规可守,有章可循。
(三)是加大查办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
不断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把查办涉及社会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先后在教育系统、政法系统、经济管理领域等查办了管理领域涉嫌职务犯罪案件10余起,涉农职务犯罪案件8件,其中在教育系统查办和经济管理系统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案值大、影响广,社会效果好,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社会管理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四)是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人群管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结合办案,经常性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卷调查活动,掌握其违法犯罪规律。针对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网络毒害有关的实际,与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开展多次清理校园周围网吧、录像厅活动。参与制定市政府关于出台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规范,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了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以前呈下降趋势。围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开展“担任法制副校长”、“法制进校园”、“送法进课堂”活动。去年以来,共建立联系点27个,举办中小学生法制讲座28场次,深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好评,有效地减少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人口从.亿增加到.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有%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单位”管理是以往中国社会管理的一大特点,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去那种权力构架为基础的社会整合功能削弱,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内容来看,我们需要推进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从改革动力来看,改革初期,人心思变和较低的社会预期激发着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社会的动力与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推动着改革快速推进。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管理也叫社会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实施的有效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对社会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其二是以社会为中心,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涉及层面广、触及问题多、解决难度大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十六届届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必须着力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努力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按照《决定》“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现象,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现代的“社会管理为主”转变。
(三)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完善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探索建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农村社区建设则要把构建社区救助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有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公共信息整合共享;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包括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管理。同时,要边“放水”边“筑堤”,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一是降低准入的门槛,因地制宜的确定准入条件,不搞“一刀切”。二是逐步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彻底“脱钩”。政府过多或不适当的干预,往往会削弱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依法管理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社会管理创新的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抓住改善民生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措施,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
要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制机制,积极组织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认真落实社会风险 要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上实现评估制度,进一步筑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基层综治机构等基层基础建设,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群众有依靠、稳定有保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环节。这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提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了利益关系,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改革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系;政策措施的调整,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大型项目的实施,事前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公共资金的投向,必须首先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拟制定的社会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有着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引导各阶层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德和法制精神,使社会各阶层都能按照法律和政策,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我市的现阶段工作已近有很大的进步,一项任务不是一个国家总的领导就能解决的,是靠全民共同的努力合作下,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只有好的观念才能产生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观念是人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观念创新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活动和由它们产生的成果——科学和文化知识,才可能提炼出新的看法,从而指导管理活动。因此,加强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和加强学习是观念创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