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

时间:2019-05-13 17: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

第一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述评

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居民如需疏通下水管道、护理病人只要给社区24小时服务热线拨个电话即可。居民们说,有困难,打热线,服务中心能帮忙。

十几年前,人们还对“社区”这个概念觉得有些陌生,如今它已深入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城市化 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课题,许多城市纷纷响应。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北京市的西城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

一年多来,各实验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为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群众高兴地说,城市社区正成为居民的“安全岛”、“快乐岛”。

抓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

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建设城市社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城市基层的社会化管理。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是要把社区党建搞好。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早在八十年代,民政部就开始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此后,社区服务迅速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随着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逐步密切,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这些街道、居委会直接面对着数亿居民,担负着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服务居民的繁重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急迫的改革和调整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路子,正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抓关键--以社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破解难题

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北京市西城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西安市新城区,武汉市江汉区,海口市振东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同时,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近100个省(市)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各实验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规模,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前提。天津、沈阳、本溪、南京、青岛、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在这个思路下,他们按照1000户--2000户的规模,对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确保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到位。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

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重要部分。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南京市玄武区广泛开展了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社区义务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社区建设。居民们高兴地称赞:“在职党员真不愧是社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各实验区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如今,实验区普遍成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通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评议。北京、上海、青岛、武汉、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还尝试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主任,并制定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一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在各实验区逐步形成。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这项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区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将该由社区管理的职权还给社区。沈阳市东陵区泉园街道办事处赋予社区决策权、财务权、协调权、监督权。过去,社区对财务管理没有自主权,一切财务收支都由街道审批。在调整中,街道把原来所有权归街道的房屋使用权交给社区经营,连同社区有偿服务的收入都交社区自行支配。市、区、街三级财政拨付的办公费用,街道全额、按时拨付,由社区自己管理、合理支配,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促落实--建好城市社区,让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蓬勃发展的社区在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同时,又在服务中传播了文明风尚,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北京市西城区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入手加强社区建设,先后开办起了敬老、优抚、便民、教育、文化、体育等15个服务系列,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使社区内各种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了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偿社区卫生服务,为3万多石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建立了“老年人家庭健康档案”。许多老年人深有感触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社区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天津市河西区、沈阳市沈河区、本溪市溪湖区、西安市新城区、杭州市下城区的居民积极开展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的活动,一些离退休老党员还自发组织了理论辅导团,在居民中进行党的政策方针及“唯物论”、“无神论”的宣传,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文体和科普活动。

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武汉市把文明形象工程建设融入到社区文明建设中,使市容与文明形象相互提升。南京市玄武等区利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区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经过调整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干部素质大大提高。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选聘了102名社区居委会专职干部,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41人。南京玄武区社区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在150平方米左右,配备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社区居委会与昔日“两间房,三个人”的简陋日子挥手告别。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相信,随着一个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的建立,社区建设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将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人民日报记者翟启运 新华社记者翟伟)

第二篇: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成功探索

十几年前,人们还对“社区”这个概念觉得有些陌生,如今它已深入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课题,许多城市纷纷响应。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北京市的西城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

设实验区。

一年多来,各实验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为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抓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

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建设城市社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城市基层的社会化管理。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是要把社区党建搞好。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随着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逐步密切,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这些街道、居委会直接面对着数亿居民,担负着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服务居民的繁重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急迫的改革和调整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路子,正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抓关键———以社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破解难题

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北京市西城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西安市新城区,武汉市江汉区,海口市振东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同时,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近100个省(市)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各实验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规模,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前提。天津、沈阳、本溪、南京、青岛、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在这个思路下,他们按照1000户—户的规模,对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确保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到位。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

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重要部分。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南京市玄武区广泛开展了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社区义务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社区建设。居民们高兴地称赞:“在职党员真不愧是社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各实验区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如今,实验区普遍成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通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评议。北京、上海、青岛、武汉、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还尝试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主任,并制定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一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在各实验区逐步形成。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这项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区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将该由社区管理的职权还给社区。沈阳市东陵区泉园街道办事处赋予社区决策权、财务权、协调权、监督权。过去,社区对财务管理没有自主权,一切财务收支都由街道审批。在调整中,街道把原来所有权归街道的房屋使用权交给社区经营,连同社区有偿

第三篇:城市基层管理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认识和感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不同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和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成为时代之需。

近年来各地开展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单位主导型向街居社区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弱化单位的复合功能。主要是指国有经营性单位和国家财政供养单位继续分离办社会的职能,逐步与所办的幼儿园、食堂、学校、医院以及其他服务性机构脱钩,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把单位的后勤保障逐步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管理。

二、通过简政放权,强化街居职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区政府的授权,街道办事处享有或扩张了综合协调权、执法权、处置权、监督检察权等,从而能够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市容市貌、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街区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武汉市江汉区按照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把职权和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使社区居委会有职、有权、有钱。

三、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对原来的居委会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等原则进行重组,以适应功能扩大,人口居住密集度增加以及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客观情况。原来从属于各单位的家委会也一并转制为社区居委会。

四、加大居民社区参与力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是社区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向街居社区主导型体制转型反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治理现代化国家的新理念,对于当代城市基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

体制关注的不是基于行政区域划分后的控制,而是对人的关怀,强调的是与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

从管理目的来看,由过去的控制向服务转变。原有的单位体制固化了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强调资源在单位内部的相对公平的分配,通过政府—单位—资源分配—职工实现城市管理的目标。社区体制则以服务为核心,强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并不关注居民流动或其工作单位的变更。实现城市管理的链条是政府—社区—居民。

从管理形式来看,由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向强调居民参与治理转变。社区体制强调透明、回应与参与,要求社区事务的处理、各项措施的指定、实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从而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模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政府的撤离所造成的权利真空不是社区自治组织所能立即填补的,因此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行政化倾向不能表达居民的利益诉求,也无法居民的信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租住。但事实上,居委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按照街道办事处的指令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并没有被居民们认为是“自己的组织”,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薪酬也是由政府直接拨款解决。政府是老板,社区居民是管理对象,这不但降低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更无法获得社区居民对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信心。

第一、居民参与不充分导致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出现断层。社区是居民生活环境的依托,只有居民知道社区真正需要什么。社区管理机构如果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所以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必须容纳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建立管理机构与居民之前协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的情况是,居民参与普遍不足,参与机制很不完善。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缺乏足够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二、法律滞后模糊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界限。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强准则,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如果法律没有清楚地划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的权利界线,就容易引发争议,造成管理的低效率。如果法律的规定得不到遵守,也同样不可能实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街道办事处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与街道、居委会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此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协调的社区管理机制的形成。

第三、职能转变不到位妨碍了社区管理的效应。社区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如果居民没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社区的选举以及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就不可能热心于社区事务,所谓的善治也就丧失了基础。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债权利不对等,街道的管理尽管门类齐全,但效率并不高。街道对社区权利的制度性侵蚀,又削弱了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阻碍了社区自治的正常发展。

妥善的解决上述问题,是构筑新型城市基层体制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各地在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社区立法进程。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修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尽快制定《物业管理条例》、《社区服务办法》等一系列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修改后的《居委会组织法》应吸收近年来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适应。深化街道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认真转变职能,进一步理清与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之间不同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既要完善自身职能,又要深化服务。

二、推动居民利益社区化。当居民的利益与社区息息相关时,居民的生活重心自然就会转向社区。因此,应该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是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他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体现。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居民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大多彼此都

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们的社区归属感。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例如: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秧歌队、等非法定型平台为辅。

三、促进社区自治制度化。首先要依法选举社区自治组织,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制度;其次要规范居民日常议事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议事规则;再次,要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等都要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

四、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层社区的需求也逐步多元化。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专业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尽快早就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陈朝阳

2012年3月9日

第四篇: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如何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这种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进思想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之一,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理论、论述也常见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经过近期的学习、思考,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街道工作实际,对此问题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社会管理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康、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河东区委、区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特别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3月,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成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2012年5月张高丽书记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强调,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党的方针政策再多、再好,还要靠基层去落实;社会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居民,因此基层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

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利益格局调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基层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好、处理好这些新问题,用老办法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进行创新。

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强调,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对天津定位的难得机遇,既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考》,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根本方法、主要手段、实现条件和实现目标。

三、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管理现状,顺应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街道,我认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社区居委会。

(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直接管理与辖区九万余人(常住人口)紧密相关的民政、低保、社会治安、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司法援助、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基层社会管理有效与否,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管理原则,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为民服务作为基层管理创新的核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强化社区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中,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可以说,强化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是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基础。

三是健全管理体系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撑。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也不能全部包揽基层社会管理事务,必须充分调动其他社区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又充分调动鼓励和支持包括社区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驻区企业、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会组织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通过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可以使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赋予基层组织更大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社区工作的监督,避免权力集中后诱发各种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透明管理,扩大群众参与和评议,合理制定基层组织考核办法,按照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基层组织工作实效,避免基层组织脱离群众,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调控社会行为的短期行为,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做到优质高效。

(二)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天下安。社会管理要做到有序、有效,必须重心下移。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这是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抓社区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作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应该统一班子成员思想,提高认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社区,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体制建设。

二是创新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是社区服务的骨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应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今年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根据要求,提高了社区工作者进入的门槛,面向社会选聘了30余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充实了居委会队伍,并安排1名街干部到社区担任大主任,优化了居委会主任队伍。同时,依法选举贯穿于选举的全过程各环节,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力度,保证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全面落实。针对居委会换届选举后选聘新主任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及时组织社区主任进行业务培训,要求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当好队伍的“领头雁”、社情的“活字典”、居民的“小棉袄”、和谐的“稳压器”、党建的“桥头堡”。根据各社区实际,调整办公用房,并及时解决工资、保险等后顾之忧。同时,制定了《管理规定》等制度,对稳定社区居委会队伍起到了有力地促进作用。三是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并加以合理运用,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休闲生活需求。

四是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提升社区自治能力。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开展居民会议、民主听证等形式的自治活动,增加工作透明度,鼓励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大主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三位一体、选聘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桥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组织化程度的过程。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扩大服务面。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认真落实在社会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制度。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应着重培育和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类社会组织。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愿意投身社工事业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其公信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条框束缚、行为规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战略任务。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管理资源、加快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探索适合我街街情、满足辖区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第五篇: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构建和谐平安双辽

近年来,双辽市委市政府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双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突出发挥政法部门打击和预防犯罪、强化治安管理、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排查化解纠纷等各方面职能,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大力构建和谐平安双辽,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入推进“一分钱创安”工程建设。在继续推广双辽白市村治安有偿承包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以群众自愿为原则,按照“每人每天一分钱,经济务实保平安”的思路,动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安管理工作中来。

深入推进“大喇叭”平安之声联防互助网工程建设。为全市577个村屯安装了大喇叭报警、法律宣传、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目前运行良好。

加强对特俗服务人群的服务管理。对社区服刑人员,健全完善了接受、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将全市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全面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同时拓展安置渠道,安置率达到98%以上。对精神病人采取“三联包”措施,即辖区派出所、社区、法定监护人共同进行监护。对“法轮功”邪教等重点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其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对流动人口,实施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方法。

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整治,特别是加强了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190所中小学、1所公立幼儿园及93所私立幼儿园全部成立了保卫组织,14所中心校、20所中学和市区6所小学、1所幼儿园共配备专职保安员152名,在市直52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针对学校管理,健立健全了安全保卫、值班值宿、消防等工作制度,全力保障了学校幼儿园及教师的安全。以公安机关为主要力量,动员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了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治安排查行动,共排查暂住人口4131名,出租房屋1013户,旅店52家,洗浴场所36处,娱乐场所11家,网吧28家,废旧金属回收点70家,爆炸物品从业单位16家,枪支弹药从业单位22家,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2家,放射物品从业单位1家。消除了治安稳患,堵塞了管理漏洞,完善了管理措施。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人防体系建设。在城区,我们根据民区、公共场所、较大企业的不同情况,建立了责任明确的保安员、专职联防员、治安联防员、义务巡逻员和三老联防员五支队伍,在农村建立起以村为单位的巡逻队189支共2196人。二是加强了物防体系建设,在城区大力实施楼宇、亮灯、防盗门等工程;在农村大力推行“车有库,畜有舍”工程。三是加强了科技建设,在全市99个金融网点全部安装了报警器,并与辖区派出所或110连接,在农村,为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富裕户安装报警器3000多个,2009年以来,我市从强化技术防范入手,又大力推进了城市报警和监控系统建设工程,目前已安装了100个监控前端,在治安防范以及刑事和治安案件侦破方面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

严厉打击方针不动摇,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命案攻坚,2006年至2010年,发生的39起命案全部破获,命案侦破连续五年保持100%,多次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表彰。市委610办公室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加强对“法轮功”、门徒会和其它邪教的控制取缔工作,5年来,共取缔邪教组织聚会点8个,劳动教养10人,行政拘留26人。

同时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深入组织开展“法律六进”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使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

下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成功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推动城市社区建设 ---社区管理(最终版)

    摘 要: 社区管理是我国新时期探索实现基层公共管理和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对我国目前理论界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概貌作一次“立体扫描”,可以更好地理顺政府......

    社区党建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改革研究

    硕博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社区党建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改革研究 一、 现阶段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社区党建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既是中国的......

    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作者:江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社会管理被摆上......

    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析

    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谈创新有多层的内涵,有多元的指向。发展有多重的难题,有多样的选择。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间,社会矛盾在步入新世纪后集中体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

    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 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

    00292-11第十章 城市社会管理

    第十章 城市社会管理 1.[识记]城市人口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人口泛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既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来自其他城市或农村的暂住的流动人口。2.[综合应......

    深化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

    深化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一、建立长效预警机制,达到风险控制前置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