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政府和部门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准确,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区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街道运行中依赖于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街道层面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三)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XX市XX区和XX江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XX区2012年和2013年公开招录的40名大学生社区居委干部中,目前相继有11人向所属街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审批。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社区形态的复杂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区拆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小区,原国有企业社区衰落,外来工聚居地城中村,老城区在拆建中变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同一个社区包括了多种形态,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并存,居住其中的人员需求相差甚远,社区形态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社区或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马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在现行政府体制中,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像城市管理部门与小贩之间,本地人与外来工的关系,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容易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城市社区工作,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分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更有效调动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的助人自助的观念和风气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社区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事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遇事和稀泥或双方各打50大板的粗放型处理办法,受固有思维习惯影响,先入为主,轻易表态、做批评、做道德批判,不愿或难以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去倾听,就难以真正对服务对象产生实质帮助。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倾听、共情,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XX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XX市城区居委会设立试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区直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政府转变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三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街道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让渡公共事务、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参照嘉兴市建立96345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解决社区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区直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贵阳市制定《城市社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管理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社区工作条例》,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如XX新区在2007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XX区在2010年也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从预算管理、经费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七)不断提升社区共治的能力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在社会构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以单一的组织或人员队伍完成纷繁的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已经非常困难。通过招募志愿者,把一双手变成百双手,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有人做的问题。使志愿者成为推进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依靠志愿者人员来做大量的教育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工作者专注于组织和管理。使一些原来受助的居民,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到助人,成为社区积极的力量。在社区中发展志愿者队伍,还为实现社区的自治,培养社区的骨干力量打下好的基础。二是培育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共治的动力。积极培育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塑造公共价值认同,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意识,从而凝聚共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即组织社区代表、专业队伍第三方组织、社区团队、知名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征求他们对社区服务项目等公共议题方面的意见建议。
第二篇:基层社会治理调研问题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调研问题对策
为深入了解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县政协组成*县基层社会治理调研组,对我县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开展调研,走访调研了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个乡镇、*个街道,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次,综合调研情况,总结调研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基层社会治理,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推行“两回两讲两解”“公示公开六个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并不断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
这次“*”疫情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带领广大全县党员干部、村(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党性、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为动力,挺起党员胸膛、树起一面党旗、组建一个支部、形成一座堡垒,在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被划分为2105个网格,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每个院坝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入户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讲政策讲变化、解怨气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二)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一是道路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县地方公路总里程为*公里,其中乡道*公里,村道*公里,全面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二是电力通讯得到极大改善。
将小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优先并网,大力改造低电压台区及过载线路,彻底消除无电户,大力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农村区域通讯信号不断深度覆盖,信号通达率达*%以上,村村通光纤,在*公里以内、*人以上人口集聚区域均具备光纤接入能力。三是群众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20*年农村饮水项目投资达*万元,治理小型水源工程*处,新增和恢复蓄水*万方,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人口*万,全力补齐了农村安全饮水的短板。通过集中供水、分散式供水等方式,实现了饮水管道到户,少数偏远的吊散户也能实现*分钟之内到达饮水点,不再面临天干缺水的困境。(三)基层社会稳定形成常态
持续推动“六项专项治理”工作,实现基层社会稳定和谐。一是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紧绷政治安全这根弦,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对群众的争夺,严厉打击组织邪教、非法宗教、宗教极端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县干群及政法部门的努力下,20*年二季度*县群众安全感评分达*分(排名县级序列第一位,全市第二位)。较20*年的*分(县级序列排名第三位,全市排名第四位,评分上升*分)排名各上升两位。二是城市形象逐步树立。坚持城镇细管、智管、众管、严管,深化“马路办公”,做到警察上路、车辆限行、道路清障、违法重处、部门协同,建立“城警互认”机制,消除执法盲区。
三是行业行风得到极大改善。
重处违反师德行为,对打牌赌博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立案处理,专项整治买卖生源等不良作风,恢复教育生态平衡;成立*个“医德讲习所”,召开民营医院监管部门联席会,提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全覆盖启动教师家访、医生巡访,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四是坚决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
用好“民生之声”服务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群众*小时诉求表达渠道,群众满意度达*%。20*年信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五是乡村变美有目共睹。
全力打造乡村美景、挖掘乡村美味、弘扬乡村美德,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持续整治“无事酒”“豪华墓”,培育民风民俗,建设美丽乡村。*年征集家风家训*余条,累计整治豪华墓*座、劝阻“无事酒”*次。六是党委政府政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从20*年开始,渐次开展作风建设年、作风巩固年、作风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三察两评一述职”,社会人士和企业评议评价最差部门、最差科室,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底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县公开述职,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四)基层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群众收入方面。
20*年我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增长*%、*%,均高于GDP增速。调研组走访调研*乡了解到,当地户籍人口*人,20*年在农商行的存款有*万,20*年上涨到*多万;*镇*村*户*多人,20*年年底在农商行存款达*多万。二是提升生活质量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小区”,我县部分小区已开始采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小区内公共信息应用和业主家庭智能应用,实现对小区内的建筑物、小区基础设施、各类居住人员等进行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为小区居民提供智慧化服务的宜居环境。从而提高住户感受度和物业服务效率,进而提升业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县首个智慧小区金科·集美江畔可在明年上半年完成竣工评价。三是社会治理方面。
我县于20*年开发了“*”户情大数据平台,对全县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采集、汇聚全县居民生产、生活及个人基本信息,将大数据运用到脱贫攻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实现了精准扶贫、智慧治理。同时,系统还承载了记录“四访”工作的功能,助力干部走访、医生巡访、教师家访、农技随访的高效运行。(五)城市社区群众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以“小网格”托起“大服务”。
以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与小区自治网格化“双网合一”的管理模式,常态化走访民情、排查矛盾、发现隐患、了解需求、提供服务。落实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自治管理员四级网格责任,分级管理、层层履职、全面覆盖,实现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良好治理局面。二是以“小组织”汇成“大治理”。按照政府指导、社区参与、居民自治的原则,探索以“三楼党建”引领,社区搭建平台,组织召开“三会”的居民自治模式,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探索“八步管理”工作法,通过自治管理委员会制定公约,小区出现了良好的共治局面。三是以“小气候”影响“大环境”。
将居民自治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既保障居民们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利于使居民的问题与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探索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和自管委员会,完善《自治管理规约》,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全体家庭参与小区治理,有效改善了小区“脏、乱、差”的现象。(六)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全县以融洽干群关系为主线,推行一系列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全面开展“四访四议”。基层社会治理做到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服务专访“四访”,村支两委会议、村民自治组织商议、群众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四议”全覆盖,增加干部、教师、医生跟群众的感情,通过村务的规范化与公开化获得群众的充分信任。
二是严格落实公示公开“六个一”。
让群众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到村支两委的工作情况与相关惠民政策,有效推进了基层群众工作。群众对基层干部更加信任,对基层政府更加满意。目前,经三方评估,我县群众满意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三是纵深推进“两回两讲两解”。
常态化开展“两回两讲两解”活动,全县领导干部每年利用节假日回出生地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用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行动,实现干部群众心心相印,全县形成了人心思进、共谋发展、斗志昂扬的干事创业氛围。据统计,20*年全县开展“两回两讲两解”达*场次。二、我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干部老龄化严重,在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村、社区干部的年龄普遍较大,特别是支书、主任岗位,平均年龄在*岁以上。
二是干部业务能力有限,在不断推行无纸化办公形势下,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兵强马壮”,完成软件资料不成问题。而农村村干部整体年龄较大,使用电脑是“半路出家”,信息化办公基本难以完成。三是农村村级班子人力不足,城市社区通常有*多名干部全勤工作,但农村行政村人数不足一半:支书(主任)、综合服务专干、综合治理专干、本土大学生村官,而由*个人负责一个村几百乃至上千人的所有工作,业务相对繁重。(二)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基础设施薄弱
大部分城市社区的养老、托幼、医疗、农贸市场、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社区仅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处有健身器材等群众休闲娱乐设备,还谈不上系统化的拥有群众服务设备。随着专门性事务的增加,各类工作站、服务点的制度牌挂得满满一墙,但也无专人料理上述业务。农村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略显局促,基础性办公设备陈旧、不足。
(三)村(社区)组织自治边界及职能职责不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一级作为引领居民民主自治职责的组织,受街道、乡镇的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上面发布行政指令,下面村一级接收行政命令成为了常态。应对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较多,履行自治引领职责和政府管理职责界限模糊不清。村(社区)干部绝大多数时间在做如社会保障、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工作,无暇兼顾引领居民自治。干部们的智能手机里,名目不同的微信工作群多、职能不同的部门APP多、网址不同的业务操作系统多。村(社区)购买社会服务用于服务群众方面的具体工作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又同时要兼顾代为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自然是被庞大的工作量压得喘不过气。
(四)基层群众意识形态需正确引导
一是群众的法治思维还待加强。
群众在平时守法、遇事用法方面没有被正确引导,对于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基层调解队伍和调解能力不足。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在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深度还不够。三是群众自我管理意识还待加强。个别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盛行,连找对象、打扫卫生等个人事项也要寻求帮扶干部的帮助。争当贫困户、骗取救济金的思想和行为屡见不鲜。家庭观念、宗亲观念逐渐被淡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照顾和赡养问题体量较大。三、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制度化建设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要让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起到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落实“两抓两树”要求,以制度建设为途径,规范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研究探索更适合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如实施“建立三长制度、树立三面旗帜、开展三项活动”的“三三三社区治理工作办法”。其中建立三项制度,即制定《“三长两委一监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现有村支两委组织结构基础上,按县纪委监委要求落实一名监察联络员,依据自然村落和群众宗亲关系,采取群众自愿原则,每*户左右成立*个互助小组,推选*人担任组长;每*个互助小组成立*个互助会,从*名组长中推选*人担任会长;每*-*个互助会成立*个社,社长按现行办法推举或任命产生,两委是领导指导机构,依现有法律法规履行职能。
二是抓好群众思想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四访四议”“两回两讲两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教育工作,巩固党员群众宣教成果,让群众跟党同心同向。三是进一步抓好村居务公开。
要充分发挥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按时对各项村务进行公开,如惠民政策、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在法律和政策允许框架内,群众关心什么就公示什么,群众想看什么就告诉群众什么。以户户通的重庆有线广电智能机顶盒、社区群众聚集地LED大屏幕等平台为载体,让群众参与到村社区的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二)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增加基层基础化治理投入
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村干部业务能力。创立村(社区)干部常态化进修班,完善村班子届期轮训计划,实现村(社区)干部培训全覆盖。培训课程倾向于业务性的科目,如计算机操作、office运用、公文写作等,让基层业务水平有指向性的提升。
二是增设更多村(社区)服务岗位,充实管理力量。
整合公益性岗位、护林员、低保户等人力资源,把一些在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召集起来,负责村(社区)的日常事务,并在村社干部换届时增设条件,只有在村(社区)服务一年以上的人才能参与村社干部竞争、选拔。三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给村社干部更多展示舞台。
注重为干部们引好“出路”,让村(社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让返乡人才看到机会,给予他们继续在村级岗位上奋斗的动力,出台更多面向村社干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让更多村社干部走上基层行政岗位,同时也满足了乡镇政府对擅长群众工作型人才的需求。注重为干部们留好“后路”,进一步完善对离退休村(社区)干部的社保等保障工作,加强对其的节庆慰问,安抚好为村(社区)事务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志们。四是加队对基层基础治理的投入。
大力学习“枫桥经验”,政法、组织、民政等部门牵头培养一批专兼职网格员,充实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中,争取、落实社区网格员工作津贴,完善社区网格化硬件设备。(三)探索“智治”,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管齐下,打造“乡风文明”新农村
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一是努力探索“智治”。以智慧小区为例,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集成应用安全防范系统、智能访客系统、公共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积水监测系统等十余项智能化子系统。打破单个智能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的综合应用和功效最大化,从而提高住户感受度和物业服务效率,进而提升业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在城区小区进行试行进而推广。二是用好用活村民自治。坚持村民的事情村民管,村(社区)支委牵头,村委会落实,组织村民代表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对村上的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务有章可循,让规定服众,让众人守规,共同监督,真正实现村民高度自治。
三是用深用透德治引导。
建立乡镇党校。发挥党员与群众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推动清洁家园、和谐邻里等活动,建设文明乡村、美丽乡村。探索在各村组建三支党员先锋队,即党员创新发展先锋队、党员乡村文明示范队、党员公益事业服务队,带动产业发展创新,引领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文明素质,增强大局意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三评比活动,即十星家庭、十二星党员、十二星干部的评比,抓示范,抓典型,树榜样,树模范,促进清洁家园、和谐邻里落到实处。三是用严用实法治管理。
在党员干部方面,严格落实“十强化十严禁”,立好“高压线”,紧绷“一根弦”。在群众方面,持续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做好思想引导,通过法治宣讲、公益演出、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枫桥经验”实践行动。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三治”融合创建活动,创建一批“三治”善治示范单位。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化解,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干部接访下访群众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四)抓好“乡村振兴”的契机,让群众“富起来”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农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齐头并进。二是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部分农村群众发展思路受限,对产业发展模式不够熟悉,通过更多优惠政策引进更多龙头企业进驻农村,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带来致富之道与就业岗位。三是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农旅融合发展,利用产业特色、地域优势、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型绿色产业。
第三篇:基层廉政文化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由于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忽略了廉政文化,丧失了党性原则,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充分表明了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县乡基层党员干部手中权虽小,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处级以下党员干部腐败案也逐渐增多,县乡党员干部处在农村工作一线,发生腐败案件严重地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危害到了基层的执政基础。如何有针对性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加强县乡的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基层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廉洁从政,提高工作透明度,化解因政务、村务、校务公开不及时等而引发的群体性矛盾和问题,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长期应加强和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县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廉政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县乡党员干部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抓好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上;一般党员干部认为党员干部腐败的土壤空间窄小,廉政文化建设在形式上走走过场,内容上应付上级检查,交差了事就行,没有从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没有必具的硬件设施。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没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县城的文化设施也比较落后,没有面向群众开展宣传的平台,使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仅停留在报告或文件上,开展实实在在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较少。
第三、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流于形式。贴进农村基层,符合农村党员群众需求的方式少,存在理论过多,可操作性少的现状,有的仅在农村张贴廉政标语、办几期黑板报、送几张廉政光碟等,让党员群众观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受教育得实惠。
第四、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理解能力不强,学习廉政文化理论自觉性不高;有的甚至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集体观念淡薄,缺乏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主动放弃了监督权。
第五、经费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员干部宣传教育范畴,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作为一项建设,必需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必须的硬件建设经费、培训经费、宣传经费等,目前我县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从根本为开展好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不利于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六、具体从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机构单一,人员编制少。目前我县具体从事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是县纪委监察局内设的党风廉政室,人员仅有3人;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是纪委直接抓,而且乡镇纪委大多数只有纪委书记在从事此项工作,没有专人抓,乡镇纪委书记又都是同级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作任务重而杂,因而县乡在抓落实的整体合力上因工作人员不足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解决县乡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大县乡廉政文化传播途径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县城建成图书馆和文化馆各一个,在每个乡镇建成一个文化站,在每个村建成一间图书室,为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提供平台。第二、大力营造县乡廉政文化软环境,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范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建进行考核。一是把廉政文化进农村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同县乡村班子建设结合起来,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廉政文化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中有内容,可操作,见成效。二是县级财政每年将廉政文化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廉政文化建设投入,对廉政文化重点项目的建设进行扶持,解决好文化艺术研究课题和创作经费,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配备人员,添置必要设施,提供廉政资料,赠送廉政作品,使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有保障,廉政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三是结合农村实际,广
泛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有关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道德行为规范、廉政格言警句、书法、绘画、典型案例等反映在公共场所,使廉政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感染群众,由此也增强群众配合党委、政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开展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灵活多样,有操作性。县乡两级廉政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民群众,重点是帮助他们树立守法意识、民主政治意识和在农村公益事业及监督公共权力方面的义务、权利意识。因此,乡村党组织和干部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深入村寨问政于民,搞好调研工作,竭尽全力为农村的发展多办实事好事;要充分利用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以正反典型事例为主,将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贯彻到千家万户;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寨可利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方式、运用唱廉政歌曲,讲廉政相声、小品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廉政文化更贴近党员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提高群众反腐倡廉的能力和主人翁态度。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利益观、权力观和价值观,不断净化思想境界,为构建崇尚廉洁、贬斥腐恶的和谐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第四、加大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力度,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农村点多面广、党员直接与群众紧密联系,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更多地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对此,一要整顿软痪散党组织,选准配强村(居)两委班子,特别是要将年富力强、有学历、公道正派、有经济头脑、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年青人选入“两委”班子,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干部队伍。二要下大力抓好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我县大多村(居)干部文化水平低下,政策理论不够高,党性原则不够强,学习法律法规自觉性不高,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信心不足,因而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水平;要有计划地组织村干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增强发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要通过选派县乡干部驻村任职、选派大学生到村挂职等方式,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战斗力。三要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不断为党的事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革命事业“造血”功能。
第五、认真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一是在现有编制基础上增加县党风廉政室工作人员编制3人以上,使廉政文化建设日常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在乡镇设立廉政监察室,明确编制2人,具体负责乡镇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日常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设置模式,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报酬列入财政预算,享受与现任村干部(指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村文书)同等待遇,使村两委日常工作的监督得到保障,解决当前农村由于村务公开不及时或透明度不高而引发的纠纷、上访等内部矛盾势头。
第六、探索建立符合县乡实际的农村廉政文化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每年对乡镇党委和机关党组进行一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凡年内党风廉政建设出问题的,执行一票否决,取消该单位评奖资格,相关责任人不得提拔和评先评优。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扩大群众参与权和听证力度。三是建立县乡财务结算中心,全面落实村账镇管制度,做到日清月结;逐步推行县乡村三级财务电算化管理;落实县科级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和乡镇政府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离任经济审计责任制。四是建立科级领导干部和特殊岗位工作人员每年一次的廉政谈话制度,做到廉政警钟长鸣。五是建立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一次的述职述廉评议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透明度,扩大廉洁从政监督面。六是建立普通干部廉政制度。结合县乡各级各部门实际,从服务三农的高度,研究制定县乡普通干部廉洁从政制度,使每一名干部职工在为三农服务中切实做到廉洁奉公,照章办事。
第七、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是利用县人民政府网等县办网站和信息专刊,举办廉政文化专栏,宣传和交流廉政文化,畅通廉政文化信息渠道。二是在电视台开设廉政文化建设栏目,定期通报县乡廉政文化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市民廉政意识。三是在节庆日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特殊岗位人员发送廉政信息,提醒他们过节不忘廉政建设。
第四篇:城市垃圾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这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也将随之产生。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本文将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当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对策
一、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渣,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
目前,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另外,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不只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国各类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垃圾处理技术也不同,部分大中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实现了分类回收、堆肥、填埋、焚烧为一体的处理方法,但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还远未实现这样综合性的处理方法。此外,有机垃圾是城乡垃圾中的主要污染源,但有机垃圾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仅以填埋、堆肥、焚烧等传统方式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容易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处理成本也高,而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些。
中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量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填埋,约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还很少。不少中小城市对生活垃圾普遍采用混合收集等相对简单的方式,垃圾分类并未落到实处,使得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变得困难。而在收集了之后,往往采用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法,处理不彻底,而且容易污染周围环境。而堆肥法尽管投资较低、技术简单,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这种方法对垃圾分类要求高,而且有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会污染环境,此外,堆肥成本过高或质量不佳还会影响堆肥产品的销售,而堆肥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的话,堆肥技术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在焚烧处理方面,由于相关的技术等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要在中小城市推行的话也比较困难。另外,受各地财力制约,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今天,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忽视环保,导致今日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境。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三、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有:
第一,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关键是要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垃圾从源头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要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分类的好处。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能够巩固城市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与辅助体系,带动城市垃圾处理难题的解决。
第二,实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取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的过程;资源化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经济形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生态化转型,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坚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并举,织成多张“生态网”,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之中,注重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要推动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扔掉垃圾人的手中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前4类可在家中不起眼的地方分别放置,或放入分类箱中,再由回收部门或专业运输队酌情多日收运一次,直接送到有关工厂做原料。剩余的生活垃圾可照旧由环卫部门收运。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及过多的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环卫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延长了造价昂贵的填埋场的使用寿命。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递增的垃圾多为可回收物,可以说有2/3以上的废弃物是能回收利用的,这样全国一年的垃圾处理费用就可以下降很多;其次,开展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硬件支持;再次,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此外,健全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垃圾处理仍然面临投资巨大、产出较少的问题,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仍偏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毕竟,垃圾处理是一项公共事业,也是公益事业,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每个市民的利益,也影响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注入,对中小型城镇政府而言,零星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形不成系统优势,而大规模采购则存在资金压力,融资租赁因此成为很好的一种途径。传统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融资,存在着资本与折扣率的问题;如果借用民间资本的话,则要面临投资回报率的问题,毕竟,环卫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融资租赁是集金融、贸易与租赁于一体,以“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目的的新型信贷工具。在实践中,企业购买环卫机械装备,出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按期支付租金给企业,企业并为地方政府提供设备维护和服务。这种融资租赁模式并非投资,而是只需要资金的成本运行,能够有效地化解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把垃圾的产生量减少下来。三个R的行动口号是: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
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垃圾污染的威胁。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立即改变,而且中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列。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全部靠高投资高科技来消纳垃圾,期望一次到位,又不能对巨大的垃圾资源置之不理,其泛滥成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走自己的路,发挥人民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通过立法,由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科技过渡的方法,依靠群众,能做的先做起来,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三分之一以上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埋隐患》
2、人民日报2000年7月3日第九版
3、《韩国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光明日报
马媛媛 中国日报
第五篇:城市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调研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却跟不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堵车成为许多大中城市一道常见的“风景”。交通拥堵直接影响着城市现代化进程,降低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也不利于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城市拥堵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城市交通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很多地方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以至于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越来越旺,导致交通越来越紧张。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狭窄;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二)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
(三)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我国较多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而许多旁边小路却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四)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普遍较少。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
(五)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既有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车辆高速度增长、城市高速度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少、交通安全设施不足、车辆发展与道路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等客观原因,还有交通管理落后、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为等人为原因。
二、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找准道路的功能定位,分层次进行合理改造。城市道路功能分为六个层次:城际高速路、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生活区道路。但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普遍存在道路功能定位不清,导致行车错位,引发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需要从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入手,区分道路功能定位,分层次进行改造,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增加路网密度。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二)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三)提高全民文明交通意识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 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加大立法和监控力度的同时,做好广泛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交通参与意识,持之以恒地把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到交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中,人们养成文明开车、文明行路的城市交通风尚。
(四)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总量
首先,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为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提高运行速度创造条件;净化行车环境,减少困扰,提高准时准点率,提高可预见度。其次,采取措施吸引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
综上所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一方面加大城市交通环境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交通软环境,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