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8:2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背景下,加强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融入,就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的发展中,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人们的安全以及环境的恶化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措施实施就比较重要。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解决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机遇;问题

引言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环境逐渐恶化下,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就有着其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以及通过具体化的操作,才能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城市水土保持加强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1.1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需求分析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展现,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发展中比较敏感的区域,所以要能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管理都要能够加强,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的环境方面也愈来愈恶劣,社会失稳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得农村的人口向着城市进行转移,这样在城市环境方面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1]。在当前的城市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危害方面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加强城市水土保保持工作的积极有效的开展,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优化发展。

1.2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着新的机遇,所以要能利用当前的各方面优势,将这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重视。在机遇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度,这就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科学依据。政府对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质量问题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的问题都比较重视,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具体化的要求指示,所以要能利用这一发展的机遇,将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有效的开展。

另外,在当前社会民众对城市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的情况下,这就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障。还有是相关的水土保持的法律层面也有了加强和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就为城市的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策略探究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硬化地的面积大量的增加,这就比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硬地的面积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样就会使得降水不能很好的渗透到地下,从而就阻碍了地下水的补充,在雨量不断加大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造成雨水的流失。这样在对地下水用量过大的时候,就会使得地面出现下沉的问题。

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民众的水土保持的意识观念都相对比较薄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加强,我国在近些年对生态环境的工作中做出了大量投入,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展,但是公众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还不甚了解,对于这一层面的工作认识不足,在意识观念层面也比较薄弱[3]。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体系,但是民众对其知之甚少,这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比较缺少科学性的方法。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要能将大地景观的格局连续性得到充分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对水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就造成了规划的不科学,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还有是对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恰当,这就对城市防洪的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约束监督制度层面没有得到有效完善,以在制度的作用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会造成城市水土保持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加强重视,对问题的原因详细分析,找到针对性的策略然后加以实施。

2.2 城市水土保持优化策略探究

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优化开展,要能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对城市的用土行为要进行有效规范化,要能从监管的力度上进一步的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建设所带来的用土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就比较容易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要能对这一行为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当地的相关部门在相应的监管条例制定上要紧密和实际结合,对用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4]。从具体的规范化内容上来看,主要有城市建设区域用土量要能进行合理化的加以调运,对于不同项目间的调运要能适当性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效的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还要能够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上能够得以统一,并要在责任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来形成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氛围。在办事人员方面要得到有效落实,对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各级要能将水土保持的工作内容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全员的参与下,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得到有效优化,才能逐渐建立强大的水土保持舆论氛围。

要在相关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制定层面进行科学化实施,在监督层面得以加强,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加以落实。在城市水体保持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将法规和执行两个层面得到有效完善,并要能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制度[5]。在法规制定的可操作性方面要得以鲜明呈现,执法的内容要进一步的细化,并要在监督的作用层面得到充分发挥,全面了解城市水土流失的发展基础上,将重点内容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

另外,要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进行科学性的编制,并要能对规划实施紧紧抓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制定过程中,就要能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水土流失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方案。对城市的功能方面进行分区定位,将建设的系统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要能呈现[6]。还要能够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对不同的城市内容要进行不同方法的规划管理。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优化开展,要能充分重视和实际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将工作的开展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在具体的措施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其科学性,这样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此次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封兵,唐清华,吴建峰,等.南方城市水土保持设计浅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2]胡燕.浅谈现代城市水土保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3]吴斌.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几个问题的讨论[J].风景园林,2013(5).[4]余新晓.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分析[J].风景园林,2013(5).[5]何,夏兵,梁仕然.景观水保学――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探索[J].风景园林,2013(5).[6]孙发政.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城市水土保持[J].风景园林,2013(5).作者简介:洪浩(1984-),男,河南省永城市人,工作单位:贵州中水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职务:技术负责人,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第二篇: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同时,社区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与“社区”本质是实现居民自治相违背。本文讨论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社区管理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提出了实用性对策,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对发展社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促进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 对策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几大变化:一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二是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垄断和单位制的管理格局被打破,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形成社会整体的碎片状态,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正在进行着巨大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可见“治理”在新的发展阶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要求,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区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层领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重心下移,基层城市社区直接满足当地居民的服务需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推进和探索的起点。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保障。因此,构建和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和现有模式出发,比较域外代表性治理模式,结合国情和治理现状,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性建议。

2,城市社区的现状

我国社区管理曾经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依法成为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将旧有体制下的许多非经济功能剥离出来交给社会,企业与社会日益分离;四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五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七是在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社区治理制度规范

健全的城市社区治理规范是良好治理的前提和保障,从制度顶层入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治理政策规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立法机关应出台适应新形势下发展所需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其次,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基层社区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居民满意评测等制度,完善地方行政法规;最后,社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社区特色的具体制度,保障和规范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有序参与。2.培育多元主体共建治理

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是个复杂多样的开放系统,各主体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和利益分化,根据治理理论,无论公共主体还是居民个人,都没有独立解决复杂社区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社区治理长久发展,需要政府、基层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与共同努力。

(1)明确政府职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社区“必须是宏观、平均、参数式的控制,即外部控制体系只负责制定大的政策,只起‘参数’作用,而不能向系统内部输入特定的‘指令’,否则,系统的演化就变成‘被组织’的了。”因此,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所应发挥主导、引导、配合社区工作、组织管理等职能,尊重社区自治,促使社区自治组织把协助政府工作与自主为居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其提高自治水平。

(2)促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公民权益和社会价值的直接场所,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首先,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规范制度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的参与社区事务,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建设之中,实现“当家作主”。其次,提高居民自我治理和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定期公布提供发展现状与建设意见,充分信息公开,积极引导居民由分散的个体走向组织化的公民参与网络体系。最后,广泛拓展社区居民参与途径。在传统正式参与的基础上,建立民间组织、社团等非正式参与途径,通过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保证居民顺利参与。

(3)发展非政府组织。要实现“政府分权”和“社会赋权”的社会变革,并非简单的由政府向社会放权,而是通过培育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由直接控制管理方式转变为相互协作、共同治理。因此,城市社区治理的实现也应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其发展程度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减税补贴,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优势,使之成为政府与社区基层沟通互助的桥梁。

3,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

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4,探索新的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有一些投入,但与社区所承担的工作相比,还远不相适应。多数社区的办公场所相对简陋,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不高,社区干部的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待遇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挫伤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素质人才就可能流失。为此、必须探索一种有利于形成社区组织的稳定财力来源的新的社区财力机制,使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制度化。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好坏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力也有待提高,社区自治的客观条件尚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社会化与强势政府的互动、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共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理想构架。才能在对社区治理的借鉴引入和制度把握中,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地域特色,才能形成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

3、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

5、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6、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

7、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

8、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

第三篇: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思考

党校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 王淑玲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目前灵台县城市困难群众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对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县民政工作按照“规范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把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精心安排,规范操作,狠抓落实,使城市低保工作真正成为保障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使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特别是去年以来,县民政局按照摸清底数,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灵台县城市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止目前,全县共审批城市低保对象1620户3254人,分四类保障:一类对象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二类对象为(1)严重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患艾滋病或其它重大疾病,住院费、医药费较大的人员;(3)父母均为失业人员家庭的中、小学在校学生;(4)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三类对象为在职、失业下岗和具备再就业条件的人员。四类对象为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 1

校毕业生和城镇退伍待安军人。人均月补差138.5元,临时生活补贴58元每人每月,月发放保障金45.1万元,临时生活补贴共 18.87万元,全年共发放保障金及生活补贴767.3万元。城市低保制度的规范运行,有效保障了我县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调查情况分析,灵台县城市低保制度运行的主要做法是:

(一)多层次管理,着力打造阳光低保。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低保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科级建制的低保办公室,配备专职主任、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2名,1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成立民政办公室时,核定专干编制18个,并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配备了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的优秀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办)、居委会成立了低保民主评议小组,各社区都确定了联络员,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县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阳光低保”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灵台县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等文件,并建立了“谁入户、谁调查;谁受理、谁审核;谁管理、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使全县城市低保工作有章可依、规范运行。

(二)规范化操作,着力打造公平低保。严格实行“分类施保,差额补助,动态管理”,严把“调查摸底、对象审核、民主评议、三级公示”等关键环节,使城市低保制度运行更加规范合 2

理。一是坚持“三个见面”。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首先与保障对象本人见面,查看家庭人口、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收入测算并填写入户调查表;其次与保障对象邻居见面,详细询问贫困原因、家庭收入及目前生活状况,重点调查有无隐形收入;再次与居委会组织见面,调查反映情况是否属实。按照不入户不过关、不开展调查测算不过关、不走访邻里询问不过关、不进行民主评议不过关、不公示不过关的“五不过关”要求,扎实开展低保对象入户调查工作。二是规范运作机制,完善“三个程序”。在确定保障类别和补差额度上,按照家庭收入,对照家庭综合情况进行分类;在资金审批程序上逐乡查对,逐户核算,确保准确无误;在资金发放程序上采取专款专用、实行“一册明、社会化”发放,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严格申请审批,实行“三级评议公示”。在入户调查和审核审定过程中,实行户主申请、评议小组评议公示、乡镇政府(街道)审查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公示的三级审批公示制,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准确无误。四是坚持分类施保,实行“动态管理”。城市低保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核算收入,合理确定补差额度和保障类别。五是健全档案资料,完善“四级体系”。在城市低保对象资料管理中,严格建立健全了县、乡(街道)、社区、服务对象四级档案管理体系,每户均建立低保申请、审批表、入户调查表、变更登记表、档案袋等资料,实行按类建档,专人保管,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三)广覆盖提标,着力打造公正低保。针对我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工矿企业少、就业门路窄、交通 3

闭塞等实际,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我县城市低保工作自1999年实施以来,连续多次提高补助水平,月人均补差由最初的33.4元提高到现在的138.5元。低保标准的提高和生活补贴的及时发放,有效增强了低保对象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确保了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四)全方位宣传,着力打造公开低保。为确保将农村低保这一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书写标语、组织培训、电视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发放办法、评价监督管理等相关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宽领域监督,着力打造诚信低保。县民政局每季度末集中10天时间,由主要领导带队,抽调各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及县局工作人员40多人组成督查组,对照《灵台县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通过入户调查、测算收入、查看档案资料、走访群众、核对会计账务、入户跟踪检查等方式,以对象是否准确、标准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规、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乎财经纪律、是否做到了“阳光低保”等为重点进行的全面检查,彻底纠正低保对象不准,补差不合理,执行政策不合规等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二、灵台县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低保对象难确定、家庭收入难核算。

城市低保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但有些家庭为了享受低保,将父母的户口与其分离,视为不是共同生活的家庭员。差额补助,只要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4

城乡低保标准,就可以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反之则不行,以此来保障低保对象生活水平的一致性。这一政策表面上是绝对公平的,但实践中却带来一系列难题:一是保障对象难以确定,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这样家庭,虽然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却因偶遇大病、大灾、人身意外伤害和支付子女高额学费等,造成收不抵支,实际生活水平远低于低保水平。由于城乡低保在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只考虑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实际支出,致使这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二是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算。准确核算家庭收入,是搞好城乡低保工作的关键环节,也一直是困扰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老大难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城市居民家庭的显性收入和固定收入容易计算,但隐性收入和弹性收入却难以计算,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核算家庭收入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工作成本较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在工作人员和申请人都可接受的区间内估算一个“模糊收入”或者简单地以社区居民公认的贫困户、困难户作为衡量申请低保对象的标准,致使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未被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差额补助”无法做到精准化。按照“差额补助”政策,理论上能够保证每个低保家庭收入的均等化,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比如,在城市低保标准每月184元,人均家庭收入180元的情况下,每人每月应享受4元的低保补助,但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这一点,就生活补贴每人每月就有58元。对人均收入略低于低保标准的家庭来说,可能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沾光,被纳入低保,实际补助水平高于低保标准与家庭人均收入 5

之间的差额;要么吃亏,被排除在低保之外。

(二)保障面窄、保障标准偏低,形式单一

我县贫困人口较多,需要保障的对象也较多,但我县低保保障面相对比较小,近年来,由于我县企业很少,下岗职工较多,加之农转非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低保受省、市调控指标限制,要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户保障难度大。

1.困残疾致困享受低保的对象,低保相对偏低

在低保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低保户,他们致困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残疾,无法自食其力,加上家庭、年龄等多种因素而导致贫困。我县就算按每人每月184元的标准发给低保金,一家三人,包括生活补贴可领取726元,支出包括衣、食、住、医药费,学生上学等,使支出远远超过支出。

2.因生病致贫,要享受低保的对象,低保收入杯水车薪 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低保户,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家中长期供养身患重大疾病的人员,加上家庭其他成员还要照顾病人,也很难出去创业,孩子还要受教育,还要支付巨额的医药费,低保金对这些家庭来说仅为杯水车薪。

(三)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国家关于建立和实施城市低保制度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随后,省、市、县都出台了政策性文件,但并没有出台相对应处罚措施以制约性政策。至今也没有开发一套系统的管理软件,也没有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这给最底层的业务人员不但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且难免会出现错 6

保、漏保的现象,就算出现错保,漏保,骗保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

(四)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民政业务种类、业务量逐渐增多,乡镇低保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而且就一名民政助理员大部分身兼数职。近年来,乡、村两级的民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现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制约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工作长远发展。

三、对健全完善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暖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抓紧完善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党政和政府应从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低保工作当做大事来抓,作为实事来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居民家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准确核算家庭收入 1.加强享受低保家庭经济收入的动态管理。

社区居委会可以要求申请低保的家庭,应当如实填写其家庭经济状况,并对其填写的内容做出一个书面的承诺,保证其未隐瞒任何经济来源和现有的家庭财产。如有隐瞒,一经查实,除取消申请低保资格外,还应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追究相应的责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遏制住少数人骗取低保的做法。与此同时,在乡镇(街道办)公示栏内常年公示低保待遇人员、退出 7

人员名单、低保金变更人员名单,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举报。

2.是按季上门走访动态核查。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按类别定期审核,对自然减员的家庭及时停发低保金,对家庭收入发生变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退出保障范围。

动态管理要严格按照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评议小组评议、街道审查,县民政局审查的程序办理,确保不走过场。

社区每季度末核查一次。核查时要深入具体低保户,如实填写核查表,坚持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核查中运用“看、听、算、访、比”五字法,即看被调查对象的住房情况,室内陈设及低保金领取存折等;听被调查对象申报家庭收入及生活情况等;算出家庭收入和人均月收入;访问邻居、群众印证其家庭就业及收入情况;比调查对象户与其他困难户差别情况,低保核查力求真实、准确,针对低保家庭收入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切实做好“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实现低保对象 “进出二畅通”,确保核查工作的公理、公正。

(二)分类合理确定低保标准,确保基本生活

1.按困难程度分门别类制定低保标准。实行分档低保标准,维护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虽然我县也是分类保障,但类别之间并没有拉开距离,人均月补差相对比较集中,由于低保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别,对 “三无”人员和重残、重病人员应该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2.执行低保自然增长机制。落实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科学提高补差水平

(三)搭建低保管理新平台,解决低保工作“脱线”的问题。与人社、卫生、工商、房管、公安、交通、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的最广泛、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低保工作系统化,为科学、准确的向低保申请人及保障对象提供准确数据,值得一提的是,首先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骗取低保金的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其次,要开发便捷、高效的低保系统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城乡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城乡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由于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乡镇(街道)、社区一级中进行,所以要重点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建设,以满足社区及下岗职工纳入居委会低保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积极搞好各级现有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技能,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菏泽市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菏泽市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背景:菏泽市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由于地下水过量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塌陷;由 于污水超标准排放,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解决“水荒”问题,是制订城市和地区经济 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1菏泽市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辖区面积12 228 km2,辖8县1区,因受气候和地理条件 影响,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降水量丰枯变化悬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1956~ 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80.22亿m3,其中产生地表径流量6.21亿m3,地下水人渗水资源 量14.4亿m3。地下水全部为孔隙水,地下水的垂直分布为三层结构(上淡一中咸—下 淡):上部为河流冲积淡水型,底板埋深一般为50~60 m,含水沙层厚度一般为5~15 m; 中部为大陆湖泊咸水层,底板埋深一般400 m;下部为山前冲积淡水层,所以部分水源不 能使用。按2000年人El 849万计算,菏泽市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3 m3,低于山 东省平均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量 <1 670 m3为用水紧张地区,<1 000 m3为缺水地区,<500 m3为严重缺水地区,菏泽市 属于典型的严重缺水区。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城市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按照 省及市各种分析资料,菏泽市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0.61亿rn3,地下水最大可开采量为 12.75亿m3。通过过去5个水平年调查分析,由于拦蓄能力差,地表水开发率为降水量 的22%。据统计,2004年用水总量为20.44亿rn3,其中跨流域调入量7.58亿1113,地下水用水量为12.86亿1713。近两年为丰水年,尚能满足用水需求,如遇枯水年就会产生水危机。如鲁北各市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前几年的黄河断流,给鲁北各市造成了很大威 胁;限时限量向市民供水,水价曾达到40元/m3,供水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因此,合理 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是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2菏泽市用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盲目开采水源

忽视水文规律,不经过科学论证肆意开采本地地下水,造成本地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沉陷、补源困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2.2城区用水水源单一

菏泽市城区用水只有东明部分居民生活和企业使用黄河水,菏泽发电厂每年使用少

量黄河水以外,大多数城区靠地下水生存,多数地区地下水含氟量超标,存在饮水安全问 题。氟含量超标、苦咸水严重威胁着菏泽市居民身体的健康。医学专家介绍,“高氟水”指 水中氟含量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长期饮用高氟水,易诱发地方性氟中毒疾病。地方性氟 中毒主要侵害骨骼系统,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病征。病情轻者牙釉质出现白垩、着 色、缺损样改变,即所谓氟斑月牙;重者可侵害骨骼,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骼变形,甚至发生瘫痪,即所谓氟骨症。缺乏后备水源和辅助水源,一旦出现单一水源断流、水污染严重等事件,将无法应对。

2.3节约用水管理不力、意识淡薄

菏泽市2004年与2003年相比,工业节约用水1 024万m3,生活节约用水2 787.7万m3,节水工作初见成效。但是,节水观念还没有普及,没有从人与水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节水,只是把节水当作权宜之计,对节水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社会力量投资 渠道不畅,节水项目无法落实,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节水缺乏利益驱动,主动节水意识不 够。对待节水管理工作的措施不力、认识不足,认为节水管理工作是只见投资、不见效益 的“黑洞工程”,制约了节水工作更深层次的开展。

2.4管理体制不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

菏泽市原水利局经各县、区政府批准,2002年5~8月分别组建为水务局,由于各级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各县、区水务局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只是职能上转变而权限没 统管,存在多部门管理和分割管理的现象。城市防洪管理职能隶属于各县区政府;城区防 汛由建设部门负责;而菏泽巾水资源的管理、优化配置及河道防汛由水利部门负责;城市 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管理职能隶属于建设部门;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管理工作分别由 经贸委、建设局负责。工作中经常出现部门之间交叉管理现象,这种“多龙管水”的现象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管理的效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5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目前,菏泽市工业用水综合重复利用率为42.1%,特别是重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低。菏泽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2010年综合重复利用率必须达到82%才能满足要求。许多工业尚无中水回用设施,全部为一次性用水,浪费了大量优质水源。工矿企业用水、循环水和冷却水等如不能重复利用,将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3对策与措施

3.1多源取水

随着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项用水量将逐渐增加,现有水源将明显不足,要从多源取

水。一要充分利用本地水和省分配给我市的10亿引黄量。为了确保城市饮水安全,必须加快各县城区引水、蓄水工程建设;为了保证饮水工程的持续有效运用,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既要从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强化管理,也要加强部门监督、服务等管理功能,还要适当从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饮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各取水大户要经过科学论证,合理开采水资源,必须根据《山东省电力、造纸、冶金、化工、纺织(丝绸)行业产品用水定额(试行)》通知的用水定额、行业规模,针对行业实行计划用水。同时,既要保证满足生活、生产用水要求,也要满足生态环

境用水要求。三是开采水源必须要符合水文规律,地表水开采利用率应不超过天然径流量的40%;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不形成漏斗区为原则,才能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才能保证172.1万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3.2分质供水

由于各用水单位和行业对水质要求不同,可采取分质供水措施。市民生活用水,关系

群体健康大计,且用水量少,应优先供应优质水。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用水量大,但对水 质要求不高,可根据需要分别供应各种地表或浅层地下水。供水部门应按照部门、行业、厂矿企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建立分质供水系统。

3.3加强城市节约用水

节水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菏泽市应加快引进水权、水市场机制,全面

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在居民生活节水方面,安 装计量设施,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罚款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全面推行节水型器具,珍惜 每一滴水,提倡一水多用。在工业节水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工艺和技 术,推广闭路循环节水新技术的应用等,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在节水管理方面,要强化节水办公室的权威性,在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指导下,互相配合、相 互衔接、互为补充、优化配置。对不同的行业用户所用的水量采取不同的“阶梯水价”,才 能实现用水总效率和总效益的真正提高,有利于节水型社会的建立。要利用各种媒体大 力宣传节约用水,强化市民节水意识,做到时时处处节约用水。

3.4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还要积极主 动地把水环境保护纳入整个社会发展之中,要全面考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3.5加大行业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利用量

建立中水设施是提高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根本措施。较集中的居民区、学校和用

水较大的三产企业(如宾馆、饭店等),均应建立中水设施,将一次用水进行简单处理后,可 供卫生、绿化使用。电厂、酒厂、工矿企业,应加强循环水、冷却水等特殊用水的重复利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再生水利用系统,再生水处理后,可向水质 要求低的部门直接供水,或用于回灌补源。

3.6加强城市污水处理与回收

城市污水处理是投资大,直接效益低,远期和间接社会效益高的系统工程。本着“预 防为主”的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设立水资源保护区的手段,逐步加强水污 染的防治,保护好水环境。污水处理系统可视情况,分别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 理。由于二级处理花费较大,应在其处理上给予统筹安排。个别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排水 系统中必须建立一级处理系统,降低水污染程度,做到达标排放。如按菏泽市综合规划方 案实施后,2010年、2020年、2030年污水处理量分别为15 400万m3、18 025万m3、31 500 万m3,污水处理率达到55%。

浅谈城市污水处理与回收

(一)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性

城市污水采取分区集中回收再用,与开发其他水资源相比,在经济上的优势是:

(1)比远距离引水便宜。将城市污水处理到回用作生活杂用水或工业冷却用水的程度,其基建投资只相当于从30kin外引水;若处理到可回用作较高要求的生产工艺用水,其投资相当于从40—60km外引水。

(2)比海水淡化经济。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0.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则含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采用复杂的预处理和反渗透或闪蒸等昂贵的处理技术,因此无论基

建费或单位处理成本,海水淡化都高于污水回用。

(3)污水回用于中水工程,规模越大,基建和运行费单价越便便宜。

(二)主要回收利用技术措施

1.农田灌溉、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

在我国北方城市,城市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已成为其郊区农田,这些污水在进入农田灌溉之前,大都进行预处理和一级处理(大多数是简易的一级处理如土沉淀池或塘等);少数污水灌溉工程是用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灌溉的,其环境卫生和农产品的卫生学状况最好;直接用原生污水灌溉农田,由于其中油类、悬浮物和有毒有害物含量较高,而导致农田和作物污染,以及由于土壤孔隙堵塞,引起根系的厌氧或缺氧,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一些失败的农田污水灌溉工程,主要是因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原污水,尤其是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所致。因此农田污水灌溉经验证明,如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应首先进行一级处理或二级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活性污泥曝气池、生物滤池、稳定塘等处理单元的不同组合。其主要优势是:

(1)净化效果好

污水用于灌溉农田后,通过土壤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化学反应、土壤微生物代谢和作物根系的吸收等机理,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多种多样的污染物。

(2)水分和肥分高

根据一些城市多年利用城市处理污水灌溉农田的经验,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由污水灌溉提供的水分和肥分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小麦和谷类的每公顷增产1500kg,约增产20%,按灌溉10万农田,可增产1.5亿kg或15万t小麦,可解决30万人的用粮。

(3)节省大量化肥

因为出水仍含有总氮30 40mg/L,总磷5.7mg/L,这相当于每公顷污水灌溉农田上施加150—200kg TN和25.35kg TP,或约h硫铵It和100kg磷肥,将节约化肥购置费1500元,这会使农民比使用化肥和清水灌溉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2.地下回注

污水经二级处理后,通过土地快滤系统或慢滤系统(即农田灌溉系统)渗滤于地下补充地下水源。许多城市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大面积的漏斗区,导致许多水井枯竭,草木枯萎,严重破坏了地面生态系统。而处理后污水的回注地下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山东省胶州市污水处理与利用工程工程,采取格栅叶沉砂池_初沉池_厌氧塘_兼性塘_好氧塘_+农田灌溉系统,其塘系统出水相当于二级处理出水,用于灌溉。附

近井水水位比农田灌溉前回升2—3m,有效地防止了10km之外的海水入浸,保护了当地的淡水资源,而胶东半岛沿海的许多地方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海水入侵,使本来就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贫乏。

3.回用作工业用水

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根据用途的不同,可直接地或者再经进一步处理达到更高的水质后应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用作冷却水、熄焦、熄炉渣用水,灰渣水力输送用水,工厂绿地浇洒、地面、设备、车辆冲洗、消防等用水,其中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用途是工业冷却用水。为了更加安全可靠,二沉淀出水可经双层滤料滤池过滤,微絮凝接触过滤,或者生物曝气滤池,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细菌等,以使其成为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冷却用水,或其他工业用水。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还可用作发电厂燃煤、燃油锅炉废气、炼钢、炼铁、工业熔炉等废气、垃圾焚烧厂废气水力除尘设备(如水膜、喷淋式等除尘器)的工作用水,也可用作炉灰渣水力输送用水。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可对附近用水量大的工厂进行较集中的供水,不宜对过多用户的分散供水,这会导致供水管道系统太长而投资太大。为了防止供水管道结垢堵塞、流动不畅,宜于在二沉池之后增建双层滤料滤池或曝气生物滤料,以供应更加稳定的和质量更好的回用水。这种回用水可用作生活杂用水浇洒绿地,冲厕等,如果用于更高水质的工业用水,如车间、地面、设备、车辆等的冲洗、生产工艺用水,需要根据具体水质要求或标准进行相应的深度处理。其单元工艺有:臭氧和氧化或其与紫外线相结合的深度氧化技术,活性炭过滤吸附和生物氧化降解,膜法分离,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上述几种单元工艺的组合应用,可获得优良水质的水,满足各种各样的工业用水的要求。

第五篇: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机动车保有量在逐年增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加剧了本来就很脆弱的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车多路少,从而出现了很尴尬的一幕:能买得起车,却享受不到私家车带给自己的出行便捷。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普遍感到出行不便、交通拥挤、道路堵塞,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交通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道路交通事故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还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没有安全、便捷、快速的现代交通,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好比是人体上的血管,如果血管不畅通、阻塞的话,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威胁。只有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下面谈谈我对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问题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道路不足

目前,我国的道路通车里程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美国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却有660多万公里道路,是我国的5倍多。德国国土仅为我国的1/26,道路长度却是我国的一半。城市道路差距更大。北京情况在全国最好,城市道路占地率也仅为10.8%,而华盛顿是45%,伦敦是35%,东京是23%。目前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正以15%的高速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增长率仅为3%左右。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承受着巨大压力。

二)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城区作为全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流动人口数目逐年膨大,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强度增加,使得城市内部道路难以承受沉重的交通压力。虽然近年来城市路网建设速度加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的年增长速度。同时,这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旧城市向周边延伸发展的新城区,旧城市的道路面积率增加不大,难以满足旧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在旧城区出现堵车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现在很多城市都建有开发区、新区等新城区,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道路拥挤、阻塞,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我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心区的道路状况已不能适应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很多老城区、中心区的骨架是数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就已形成,适应于当时的行人和人力车、蓄力车为主的慢节奏的交通状况。其主要特征是:道路狭窄、道路网密度高、交叉口密集,由于老城区用地紧张、难于进行改造,造成城市中心区道路经常发生拥挤。

三)各种机动车辆增幅过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拥有小轿车的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两年,个人购买小轿车已不是“富人”才能办到的事,它已进入工薪阶层家庭。汽车购买量成几倍增长,可城市道路面宽却没有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特别拥挤不堪,堵车、肇事,时有发生,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政策,但还远远满足不了车辆日益增长的要求。据统计:全国城市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有资料介绍,80年代中期,城市建设道路的投资70%为满足自行车需要,这么多的自行车也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因为1名骑车者所占道路面积是乘小轿车的3倍,是乘公共交通工具的10倍。我们在公路上经常会看到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本来车就多,非机动车又占用了一部分机动车道,不但容易造成交通拥挤,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还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四)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

缺乏统一科学的交通管理机制,致使交通管理决策的系统性、前瞻性、信息化不够,难以实现决策的预期效果。交通管理还是主要依靠人力管理,缺乏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科技手段,日常管理中由于财力不足,警力偏少,往往顾此失彼,在管理空挡时间行车秩序尤为混乱。五)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公共道路交通是任何一个城市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很好的对策。道路公共交通因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类型。但是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政策不到位。虽然出台了财政补贴优先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造成线路投入车辆少。

2、公交优先通行政策为落实。公交车辆专用道名存实亡,多被占用。

3、道路公共交通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4、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

5、公共交通运行车辆少、差。

六)市民安全意识和遵规守法意识薄弱

一)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参与交通比较随意

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闯红灯、骑摩托车不带安全头盔、超载、超速等显见性交通违法现象仍十分严重。相较而言,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违法现象严重。本人在郑州市交警一大队实习时就深有感触。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穿道路。在横穿公路时很少有行人主动自觉的去走人行横道,而是就近横穿,由于现在道路比较宽阔,在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车速较快,行人和非机动车突然横穿马路,会造成机动车驾驶人来不及反应,有时仓促打方向、刹车不及等,易发生交通事故。

2、结队而行。工厂职工、学校学生、打工农民兄弟等集中上下班,他们结队而行,常常在公路上横排骑行,即使有非机动车道也不走。把整个道路都占满了。尤其是学生,几人勾肩搭背,相互追逐游戏,骑车大撒把的现象是司空见惯,不

但影响交通秩序,而且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3、不守信号。“红灯停,绿灯行”,连学前班的儿童都知道,更不用说成年人了。民警查扣住驾驶非机动车的群众时,他们一致的说法是“急着赶路,下次注意。”这种打着赶时间的幌子,骑车、行走不看信号灯的行为隐藏着极大的事故隐患。

4、翻越护栏。为禁止行人随意穿越公路,我们在路中间设置了护栏,既美化了城市,又能分离道路,使其各行其道。但有人为图自己方便公然翻越护栏,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也扰乱了交通秩序。

5、越线停车。在等待放行信号时,行人、非机动车习惯于停在停车线前。后面的往前挤,前面的会挤到路口中间,其他车辆右转或直行时受到严重影响,路口便被阻塞。

二)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的原因

1、非机动车驾驶人是交通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大部分没有参加过正规的交通法规培训,加之平时不注重法律法规的学习,对交通安全常识了解较少,所以造成对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固而经常违法。

2、部分人明知交通法规,却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非机动车违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无非就是越线停车、闯个信号自认为是小事。

3、认为交通法规定针对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无关。

4、途一时方便,比如在机动车道上行驶相对比在非机动车道上“宽广”一些,意识不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5、存在侥幸心理,趁交警不在违法一次,不一定被抓到。

6、因非机动车没车号,也没有证照,较难于管理,交通管理者对非机动车违法较“宽容”,没有给非动车违法人造成威慑作用,导致违法现象较严重。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大多数城市当前交通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车多路少,现有道路通行供给能力有限,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公共交通发展步履维艰,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增长势头强盛,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这些问题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更高的质量要求,亟待需要予以解决。

二、对策思考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机动化挑战,解决城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满足城市新世纪发展和居民高水平出行需求的需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应对策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面对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发展小汽车这一新问题,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讲发展和只讲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努力克服机动化和小汽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其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健康的发展,使得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有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和小汽车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的合理发展。

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另外,还应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汽车工业的发展,调控机动化进程和小汽车进人家庭的步伐,促进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政府也应当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1.客运交通

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发展,控制发展摩托车交通,严格禁止燃油助力车,创造条件鼓励步行。1)公共交通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由于公共交通等集约化运输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能做到资源最佳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国策,应从政策、资金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积极扶持公交的发展,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做到高效、便捷、准点、舒适。西欧、日本等国吸取了小汽车的过量发展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的教训,八十年代起转向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对小汽车的发展实行管理,强调将城市交通引向运量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建设相应的道路系统。如日本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缓解大城市客运紧张状况,必须大力发展以大运量公交为主的快速交通系统;第二,客运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服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尽量做到多样;第三,从政策上稳定和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投资能力。城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公交的比重越大。要做到公交的行政管理与运营分离,由多家独立经营的国有或私有公司来承担公交的运营服务,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计划,协调管理,根据其服务质量和客运量进行适当补贴。

2)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

摩托车载客能力小,安全性差,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不易管理,对城市交通干扰大,因此,在城市内应有计划地控制其发展。对于燃油助力车,应严禁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3)自行车

自行车机动灵活,无污染,最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行车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持合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既是现实需要又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但是,自行车载客能力太小,与公交等交通方式相比,占用的道路面积太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交通要求,对自行车应采取措施将一部分自行车出行量合理转移至公共交通,逐步降低自行车出行的比重。4)小汽车

小汽车的发展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其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当然我们讲发展小汽车,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小汽车,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有城市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除继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外,对小汽车应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

5)步行

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仅节省出行者的时间和费用,并可锻炼身体,同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最小。因此,应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使居民尽可能地就近工作,完善步行设施和步行环境,逐步提高步行出行的比重。2.货运交通

规划期内,城市货运交通全部实现汽车化,严禁其它货运工具在市区内销售和行驶。货运汽车应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集装箱化方向发展,货运交通应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大力开展夜间运输,避免货运汽车白天经过市中心区和交通拥挤路段及夜间经过居住区。

二)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应有迅速便捷、网络性强的城市干路系统和支路系统,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有四通八达的快速干路系统。城市快速干路和主干路与对外交通系统应有便捷的联系,组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得进出城交通顺畅,且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以保证城市的活力。支路系统主要通行自行车,自行车有优先权;在干路系统上,汽车应有优先权。汽车与自行车应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三)强化详细规划,限制中心区开发强度。

面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业兴起后形成的城市中心区人口、交通、建筑越来越密集的趋势,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详细规划,确定合理的控制指标,限制开发强度,同时,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通过地铁,疏解中心区的职能,避免形成综合性的高度集中的城市中心,进一步缓解中心区的交通状况。四)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系统。

针对城市中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状况,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系统,使各类不同性质的交通各行其道。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通过建设环路、地铁和高架道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环路、地铁和高架轨道交通各有利弊,但综合比较,高架轨道交通具有占地面积少,造价相对较低,交通流量大,准时性强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交通方式,尤其适用于大中城市。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可以把大量的出行市民引到“天上”,从而大大减轻地面的交通压力,使汽车有路可走。这实际上还支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五)增加放射性道路。

“环”路确实能分流相当一部分车辆,但这“环”又像一道道箍,把城市箍起来,车辆常常是上不去,下不来。其实我国城市最缺乏放射性道路。据资料介绍,北京市区总出行量中,纯粹市内出行仅6.5%,而由城外进城内,由城内出城外的占28%,启止点都在城外,需穿城而过的占70%。如果有快速放射性道路,将后两种车辆分流,使之快速进出城市,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增设各类停车设施。

在欧美等国,停车问题有时被认为是城市交通中最大的问题。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停车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除在各类重要的公共设施、交通集散点布置相应的停车场外,居住区内停车设施也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方面。目前在城市的居住区规划中,都比较重视自行车停车位的布置,而对汽车的停放基本没有考虑。汽车只能侵占住宅周围小路停放。不利于安全防盗也影响居住区内的生活组织。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特别是一、二类居住用地的详细规划中,家庭汽车的停放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指标。七)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合理组织交通,能有效地提高道路系统的运行效率,比如错开上下班时间和推行夜间货运,达到对交通流量的合理调控;在道路状况难以改善的老城区积极扶持公共交通;在路网密度高的城市中心区组织单向行驶;在行人稠密的商业中心开辟步行区等。总之,要改善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现状,必须在城市规划方面拓新思路,找出更新更好的办法。八)采取交通限制措施

比如,可以适当采取“限制小汽车过快增长”“重点路段高峰时段单双号限行”和“加强外地车管理”。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大量的私家车占用了绝大部分的城市道路资源,在交通拥堵下,公共交通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小汽车已经影响到了整体的利益,应该对小汽车进行控制,让更多资源为公共交通服务。汽车的高速增长反过来也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0万辆。而按照规划,北京市区内的道路设施即使达到最完善的状态,也只能容纳670万辆机动车。届时北京道路平均车速为每小时15公里,只相当于普通人慢跑的速度。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交通限制措施。九)解决智能交通问题。

增加现代化交通智能管理设备如“电子警察”等,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智能交通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智能交通管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从而建立起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全天侯。配合交通智能管理设备对城市主要交叉路口和路段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和交通组织,设置导向车道和导向车道灯,变“二相控制”为“多相控制”,大大提高城市交叉路口和路段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十)加强对非机动车的管理

1、尝试对非机动车进行挂牌管理。在非机动车管理职能上进行改革,将非机动车登记、发牌等管理职权统一由交警部门负责,实行与机动车管理类似的办法,形成一条龙管理和服务,以加强对非机动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制约。??

2、坚持不懈的对非机动车进行管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心态的违法人,采取不同的方式,要因人而宜,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一是针对违法人的年龄、身份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老人要以教育为主;对农村人要深入浅出,不要讲大道理,达到让他们明白如何行车走路即可;对明知故犯的违法人从重处罚。二是针对对交警的管理比较诚服,能够虚心接受,法律法规意识较强的违法人,应采取宽大处理,以教育为主。三是针对一些法律法规意识模糊,对交警管理认为无所谓的违法人,要采取强迫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促使他们加强交通法规的学习。四是针对不服从管理,也不愿接受处罚的违法人,在处罚时要注意有理有节,不能用强硬的语气,否则易激化矛盾,最好是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责令违法人写出保证书,开办专项违法学习班,组织集中学习,发放学习材料,接受教育后,处以适当罚款,直至违法人服从管理。五是针对有抗拒心态,刁蛮、侮骂民警的违法人,执勤民警高度克制情绪,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减缓矛盾。

3、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用非机动车的人群是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重要主体,非机动车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非机动车交通管理,首先应当着力于社会化宣传这一治本之策。

我们要充分利用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广泛宣传交通法规,普及非机动车安全行驶知识。在处罚中可将违法人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详细登记,然后集中对辖区单位、小区进行走访,对经常违法人进行再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协助交通管理部门管好职工及居民。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处罚一个违法人,教育一个家庭,带动全社会的目的。

4、严格实行交通分离。目前我市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些路段没有隔离设施,不能做到非、机有效分离,这是交通秩序混乱、道路拥挤、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采取增设交通护栏、隔离带、道路渠化等措施,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严格进行分离,变混合型交通为单纯型交通。在小街小巷路况较差、路面较窄的地段,可视情设为单行道,以减缓交通压力,才能有效提高遵章率。

十一)加强对市民的交通知识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意识。

首先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开展“加强城市管理,维护交通秩序”的宣传报导,使社会各阶层充分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从自己做起。其次是继续加大投入,对已建成的的交通规范管理示范街,除以交通警察为主,外还要求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城市交通规范化管理全面展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有许多有效的措施可以应对。我们的道路建设不但要“围着汽车转”还要“以人为本”。我们提倡大家要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新发展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协助政府共同建设和解决好道路交通问题。

下载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几点对策,并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未来发展......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

    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问题[范文]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西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噪......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合集]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城市商品化住房的不断深化,与之相适应的物业管理做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房屋管理形式已在全国各地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物......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它的蓬勃发展,接踵而来的种种问题也时不时地困扰着这个朝阳行业。在城市住宅小区......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对传统福利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同时,存......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和对策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和对策 仁怀市委党校 梁慧 摘要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