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构想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
付秀丽1 石惠春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的提高,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化,生态旅游研究的地区由原生态地区逐步转移到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城市地区。199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开始研究生态旅游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例如国际上的新加坡、新西兰等,和中国的台湾、重庆等地区,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城市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其中吴彦易(Yi-Yen Wu)[2]等人,利用模糊数字结构方法评估了交通通达度、娱乐设施、公共设施等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19项基础指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判断达到何种程度才最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本文以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讨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位于中国西北部,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经纬度位置:32°N~50°N,73°E~123°E之间。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米左右,在高原上既有3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也有海拔仅有250~500米的低洼的内陆盆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1.2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省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仅占全国的4%。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落后,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中,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排在第15名,新疆第25名,甘肃第27名,宁夏第29名,在全国34个省或自治区处于比较靠后位置。
2、城市生态旅游内涵
2.1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给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2.2生态旅游的概念
2付秀丽(1984-),女, 籍贯:山东菏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石惠春(1965-),女,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和旅游地理
通讯作者:付秀丽 Email: fuxiulixmy@163.comTEL:******
最初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3]根据他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最初内涵是“自然区域”。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模式推出后,对生态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各地区的情况相差很大,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有五种理解方式:“保护中心说”、“回归自然说”、“原始荒野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和“负责任说”。吴楚材,吴章文[4]等在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根据这几种说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生态旅游内涵诠释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2.3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的旅游,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多样化,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是以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人工系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靠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相对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为目的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利。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草原、雪山、大漠、戈壁、绿洲等自然风光;古长城、古塔、古遗址、古石窟等历史文化古迹;黄河文化、丝绸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民族风情及现代化高科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敦煌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新兴的影视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新疆的魔鬼城、雅丹地貌等。旅游中心城市有乌鲁木齐一级旅游中心,兰州、银川、敦煌等二级旅游城市中心,酒泉、张掖、平凉、嘉峪关、吐鲁番、库尔勒、和田、喀什、哈密、格尔木等很多三级旅游城市中心。总起来说,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少,三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多,发展潜力大。可以按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巩固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合理观点改造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使其符合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重点规划三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这些三级城市旅游中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一二级旅游城市。
3.2 客源条件
城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所以就客源来说应该主要包括以本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式旅游和城市中的居民去周围进行的休闲度假式旅游。随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随着提高,但初步的旅游需求一般不高,特别是受经济水平及中国假期制度所造成的时间所限。旅游距离不会太远,所以在本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本地的客源市场。同时,利用国际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客源量。
3.3 城市自身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10年的城市人口普查,占全国30%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
城市只有兰州(1527383人)、包头(1146506人)、乌鲁木齐(1358986人)三个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城市化加速的阶段,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设施、居民公寓、医院、学校等。因为是发展阶段,这些建设应该是起步阶段,可以提前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规划,为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等等这些都可以建好之后,再建设地面上的交通设施,就可以避免重复性拆建。
4、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战略构想
4.1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模式,也是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城市使科学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5]。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6]。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就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清洁资源,例如夏季的太阳能及冬春季节的风能等。
4.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旅游景点的设计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实施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例如,工厂企业要做好“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不管是本地居民人均面积还是游客能够拥有的人均面积都不小,但本地的生态环境脆弱,要想提高整体环境承载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布局,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4.3 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利用现有资源
从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到最终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完成全面的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和基础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旅游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加大投资,以促进城市生态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走黄河”等体育类旅游形式,利用百里黄河风景线为基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开展徒步旅行,既可以让旅游者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又可以锻炼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及毅力。
4.4 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
大旅游发展观就是各旅游景点、各城市甚至各省份,采取合作互营互利的开发模式,以旅游行业为核心,协调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走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能够用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有限,为了旅游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盲目的开发,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及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规划宏观布局应以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一级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敦煌、丝绸之路等著名景点为支点,以张掖、平凉、嘉峪关、酒泉、吐鲁番、库尔勒、格尔木、和田、哈密等二级城市为节点,实行区域联合和分工,形成西北大漠、黄河文化、丝绸文化一体的旅游大区。
5、结语
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例如工业“三废”的回收处理及城市道路的合理化建设这些小的方面,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及旅游景点具体设计都不是简单的问题。特别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更要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交
通落后等问题。就目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来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使当地旅游业甚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具体情况,西北干旱半干旱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克服不利条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1】BILL B.Managing urban Tourjst Numbers[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7,24(1):248—249.
【2】Yi-Yen Wu、Hsiao-Lin Wang、Yu-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number 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 31(2010):739–743
【3】Ceballos2Lascurá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2):13-14.【4】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5】甘瑁琴邓德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J].生态环境2006,(11):129—132
【6】孙明哲.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5(增):10~13.Th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for northwest arid andsemi-arid region
Fu XiuliShi Huich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natural conditions isabominabl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o fragile,social economic is laggard,for this reason these region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In this paper,we give a new typ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city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第二篇: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陇西县畜牧兽医局赵春生
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发展畜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畜牧业分散在千家万户、群体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型畜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和市场的挑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发展畜牧业,已成了广大畜牧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自己二十几年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在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在发展方向上,从支持家家户户搞养殖转向稳定千家万户养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每个县以县城、集镇为依托,扶持发展5—10户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以先进的养殖设施,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集约经营和现代饲养管理,赢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以牛羊养殖带动草产业开发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以交通沿线村庄为依托,选择一批有一定养殖经验和技术,热爱畜牧业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每户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只以上,以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
二、在畜禽品种上,稳定猪鸡,发展牛羊、在稳定生猪生产和蛋鸡、肉鸡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牛、养羊,以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牧草种植,促进农作物秸秆转化。在牛的养殖上,重点发展德国黄、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秦川牛、荷斯坦、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在羊的养殖上,重点发展无角陶赛特、萨福克、波德代、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良种肉羊。
三、在社会服务上,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舍饲补饲技术、青贮氨化技术、冻配技术、良种杂交技术、防疫保健技术、在牛的良种推广上,重点推广细管冻配技术,建立冻配点,培训冻配人员,积极开展冻配工作,在羊的良种推广上,以小尾寒羊为基础母羊,引进良种肉公羊进行杂交繁育,扩大良种群,通过提高良种在羊群的比例,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在牧草种植上,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甜高粱、红豆草等优质牧草,在饲料加工上,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四、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扶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扶持。从土地利用,贷款贴息、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畜牧业提升产业水平,对规模养殖户则给予奖励和补助,如饲养十头牛以上,奖励一台铡草机,每饲养30只羊,奖励一只种公羊,以规模养殖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
五、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相结合,推动畜牧业区域开发。
选择有实力,守信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和肉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开发路子,辐射和带动县域畜牧业的发展。在县城,集镇,交通沿线选一些养殖基础好,群众热情高的村庄作为示范点,把舍饲养殖、青贮氨化、冻配、品种改良、防疫保健技术组装配套,选派有经验、懂技术、会搞群众工作的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在示范点上,选择养殖牛羊达到一定规模(例如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50只以上),会饲养,懂经营的农户,作为发展规模养殖的对象,从品种改良,饲料制作、饲养管理、防疫保健方面进行技术扶持,在政策上进行奖励和补助,调动他们的养殖积极性,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项目简介:项目本着适用、实用、有效的原则,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引进和筛选,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和应用,蔬菜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4个方面工作。通过试验和鉴定,从引进的200余个蔬菜品种中筛选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设施蔬菜栽培的品种44个,其中西红柿7个、青椒5个、黄瓜5个、西瓜7个。厚皮甜瓜7个、韭菜5个、特菜10个;研究出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蔬菜的穴盘育苗、嫁接育苗、无土栽培、柱状立体栽培等相关技术,制定等相关技术,制定出6个设施主作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上述研究填补了辽宁省风沙半干旱地区的空白。达到了半干旱地区同类地区的国内领先水平。
本技术已完全成熟并经过实践应用证明,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以达到促进该特征区域的特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合作意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项目提出单位:辽宁省农科院
项目负责人:王群电话:0418-3998899E-mail:fengshasuokejike521@sina.com
第四篇: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
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03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
第五篇: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定稿)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03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1.3.2产业间的整合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1.3.3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2005年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1.3.4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1.3.5自主与配套开发的关系
乐业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各个景区子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因此,任何子系统的开发都只能作为整个风景区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其中布柳河、黄猄洞天坑等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地缘优势也不明显,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规划者也充分的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摆正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
1.3.6客源市场
客源,是景区规划的价值所在,没有客源,也无所谓规划,规划再也没有意义。要从开拓各类客源市场、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范围出发,做好规划。
1.3.7规划组织部门的多元化
旅游涉及多区域、多产业,故在规划组织结构上也应多元化,由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规划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俗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从规划到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上至区党委、政府,下到百色、乐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决定开发大石围天坑群之初,自治区就决定由区副主席袁凤兰女士牵头主持规划。
1.3.8社会效益
规划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效益,理所当然,首先直接受益的当是经营者。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与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密切联系,使得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切实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1.4旅游景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1.4.1调查与评估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调查、评价,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要认真调查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地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一直是整个风景区规划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规划前,以朱学稳为首的国内外老家和学者就多次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论证,也陆续发现了很多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乐业天坑分布数量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综合欣赏价值居世界第一、布柳河仙人桥跨度世界第一、百朗地下河系统规模世界第一、罗妹莲花盆单盆面积世界第一……等等,给以后的规划开发与发展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起到了“成败”攸关的作用。
1.4.2突破局限,统一引导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规划机构来看,隶属于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不同的行业及专业背景使其旅游景区规划各有侧重。有侧重,就有偏重,有了偏生,就会产生不足。故在做规划时,必须统一引导,统一发展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做旅游景区规划时,加强引导专项规划研究,通过制定旅游景区规划对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地区来说,通过旅游景区规划,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把旅游业与地方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自2005年以来,乐业县组织部就组织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对举办“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内容进行培训,统一规范与引导。目前,在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已开展有8处“农家乐”和1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谭家山庄”。
1.4.3整合空间,同生共荣
在旅游开发中,在行政区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规划常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引起同类旅游区间的竞争。但如果相关地区和部门能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协调与合作,则可以维护这种资源特色的完整性,互相促进,同生共荣。因此,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该加强空间整合,通过区域合作变旅游地竞争关系为互相促进的互补共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旅游区的共同持续发展。
当然,对旅游规划进行空间整合,并不是只求共性,不求特性。相反,共性与特性必须共存。只有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才具备整合的基础;同样,只有各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各自具有一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性,才有可能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实现各相关旅游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同发展。
2、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既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一个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资源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生态旅游者生态体验的、具有生态化物质的总称。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其内涵包括4个基本点: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2.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保护与开发,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兼容。在生态旅游规划经营中,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稍微不注意,开发就成了破坏。2001年专家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考察,发现了数量巨大的海洋动物化石群,这些生物显露在头一年修建通往大石围天坑景区公路边的崖壁上,成为一条独特的“化石长廊”,他们还惊奇的发现,这条公路铺设路面所用的石头也全都是开凿出来的古生物化石,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化石路”,经中方科学家对此化石群进行进一步考察,证实这是古生代二纪时期的腔肠类动物化石群,2.5亿年前这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何解决、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既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日趋完善,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景区规划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景区规划。本文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任何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进行规划的行为,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开发中必须有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们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不受破坏的自然能够保证资源永续,但却不能带来经济繁荣,故只有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与开发,才是实现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首先,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关键在于规划问题。规划不当,就会出现各种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原则,在深层次正确把握它,在具体操作中合适地应用它。这就必须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许多生态旅游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意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和景点(区)的集中,人满为患的现象已在一些保护区出现。加之一些风景区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为一时的经济利益驱动,借生态旅游之名,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造景观,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修建公路,破坏了景区的环境。据报导,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注重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模式。学术界认为生态旅游者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为了享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生态旅游者必须负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而目前不少人对此了解不够,在景区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乱踩滥踏。随着实践,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真正含义。目前,因为考虑到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和资源自身的容纳极限,已有一些景区九寨沟等明确提出控制游人数量,减少开放时间。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早在开放前期就提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带走”,以此对游人进行宣传保护生态资源。
最后,注重导游的重要作用。导游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以积极、直接地规范和引导游人的行为与活动。当前乐业旅游景区的导游素质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些导游除了把自然现象杜撰成神奇古怪的传说外,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生态资源保护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加强对导游的素质培养,可以为保护乐业生态旅游资源提供较好的宣传窗口。
2.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2.3.1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
在一些地区目前实施的生态旅游开发,除了产品的推出,整体系统的生态旅游特征并不突出,给人感觉生态旅游只是一块招牌。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则是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正确的途径。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科教兴国,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突出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因此,要确保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基本途径就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都与消耗能源和资源关系密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费,而是注重提倡生态保护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费,自觉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低能耗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饭店的标准实施、饭店与景区污水的处理、污水回用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修建、无水生态厕所的建设、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旅游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技术实施等。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结构与功能协调、系统优化、良性运转的生态旅游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利用生态工程设计资源的配套利用,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深入开发,创新产品
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系统,要坚持深入分析旅游资源特色,采用大规模问卷的科学方法研究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消费水平等,还要考虑开发区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区已经非常有限,我们所面对的多数是旅游资源非优区,这就要充分发挥规划者的创造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一,挖掘非常规资源,对其环境中的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空气细菌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等各项有益因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二,文化挖掘,对区域内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三,项目翻新,以市面上流行的产品,合理扩展而成。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就别出心裁,把攀岩与速降运动“搬”到天坑里,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和速降基地,开辟了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四条180米高的速降线路。
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概念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有赖于环境的提供。19~20世纪,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盲目自豪的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正当人类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发展。为了寻求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与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tfuture)一文。该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完整地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统,使之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1990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会议,明确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同时也能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旅游”。
3.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过去,在以景观美学思想、产业思想、经济学思想等主导下的旅游规划中,旅游规模和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均大大增加,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使人们一度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困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有效实施途径。
规划是为了发展,保护与开发也同样是为了发展。要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在景区规划中的地位,保证保护与开发两者的平衡,把旅游规划目标由单纯追求美感和经济收益转为寻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结论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划在各地兴起。但规划热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规划本身缺乏特色,规划实施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等等。本文认为,虽然旅游业由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发展为市场导向、消费导向,越来越重视旅游者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旅游业已成为新时期许多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地区经济的突破口。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其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运用一种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系统地综合地方的各种要素,既要保证旅游资源永续,又要通过旅游规划的实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经济福利水平,而决不是单纯就旅游来谈旅游。
参考文献
[1]奚旦立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2]闵成文,成升魁.发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的新纪元.中国生态学学会编,2000:104
[3]方怀龙《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http:///20041003173154.htm
[10]《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