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摘要:以香格里拉阳塘措为例,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就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生态旅游的保护、游憩、教育、扶贫的综合功能,通过小面积、高质量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使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以期对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阳塘措
中图分类号:f327.8;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14-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已有一定论述。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倡推广,内涵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今后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乡村为背景,并在整合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它不仅能开发出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向往,而且对改善偏远地区乡村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民族乡村拥有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往往具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天然基因。如何利用民族地区优势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促使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建立在旅游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将乡村自然、生态、文化有机统一,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阳塘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1 区位条件
阳塘措旅游区是“一区连六地,一河穿其境”。它位于香格里拉市南部的小中旬镇,地处高寒坝区。地形北稍高南稍低,周围群山环列。硕多岗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地跨北纬27°20′~27°43′、东经99°36′~99°59′,镇驻地小中旬村镇海拔3207m,最高海拔4985m,平均海拔2830m,小中旬镇距离香格里拉市32km,东与三坝乡、虎跳峡镇接壤,北接市区建塘镇。西临上江乡、五境乡。阳塘措旅游区是南上游客进入大藏区的门户,是香格里拉南部重要的旅游形象展示门户,也是云南省内大部分地区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不仅具备非常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且生态旅游将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1.2 资源特色
将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种类进行整体的资源整合,按照资源不同特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高原画境。云海草甸,雪域杜鹃。意象万千的高山群峰。造就了气势磅礴的云海奇观。每年3~9月份,白、红、黄、紫等色彩各异的杜鹃花装扮着整个高原草甸。林海、湖海、花海、云海、草海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高原田园风光。②高山草原牛羊成群,藏族乡村人文体验。秋收农忙季节,金灿灿的青稞地一片接一片,游客可住藏家、吃藏味、干农活,体验藏族乡村田园生活。③妖娆红妆雪域塘奶,藏传佛教奥秘殿堂。9月份的阳塘措旅游区是观看塘奶(狼毒)的最好时节。随处可见的白塔、玛尼堆。随风飘扬的经幡都彰显着这里的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深厚的藏传文化。④高山运动无限挑战,高寒坝区特色农业。阳塘措旅游区境内有山地、高原、盆地等地貌景观。构造了变幻多样的立体生态景观。高山草原、雪域草甸、森林密布、蜿蜒小路,加之独特的高原气候,可以满足户外运动探险爱好者的多种需求,也是旅游者挑战极限的乐土。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差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高寒山区特色农业,玛咖、虫草等珍贵药材的种植,野生菌等天然食材的生长,青稞等农作物产业园的广泛建设,牦牛、藏獒等畜牧业的养殖,都给高寒山区带来丰富的色彩和活力。
1.3 客源条件
阳塘措旅游区位于香格里拉市南部的小中旬镇,是香格里拉市的旅游门户。其客源市场发育与香格里拉市、滇西北旅游市场及周边较为成熟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游客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阳塘措旅游区基本处于尚未开发阶段,旅游市场开发举措还处于起步状态,只有集念坪村设有少数购物点并组织藏民家访活动,起步较晚。小中旬镇发展旅游业时,可开发市场的分析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滇西北、香格里拉旅游大背景下,与周边景区景点的市场竞合分析。占据符合自身资源核心竞争路线及产品发展特色的差异化市场,是实现旅游稳定发展的关键客源市场:此外,充分利用小中旬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最大程度地分流周边知名景点的客源群体,属补充性客源群体,是其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结合来市游客和潜在游客的主要诉求分析,进而实现小中旬镇旅游产品一旅游市场的对接,促使该旅游区显著而稳定地发展。
1.4 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阳塘措旅游区北倚建塘镇,南接虎跳峡,东眺天宝山,西临千湖山,有着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阳塘措旅游区与周边景区有空间认知上的相似性、资源的丰富性、旅游交通的通达性,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横向的峡谷一高原水乡一神秘藏域天堂景观,以及纵向的高山湖泊-森林-草甸-水库层次丰富的梯度立体生态景观,1.5 旅游资源互补性
阳塘措周边的千湖山一碧沽天池高山湖泊群生态体验区,是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核心腹地,高原湖泊以数量多、密度大为特色,因拍摄电影《无极》而声名大噪。其主要以游赏为主要功能的生态观光区,与阳塘措旅游区地理空间位置紧密相连,且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两者形成了良好互补关系。附近的天宝雪山,是香格里拉七大雪山之一,雪峰众多、原始森林密布、动植物繁多。有香格里拉的“阿尔卑斯”之称,知名度较高,是以游览、探险为主要功能的生态观光区,与阳塘措旅游区毗邻、整体资源特色互补,合作潜力巨大。还有香格里拉城市游憩区,是香格里拉市的游客集散中心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虽然资源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但是阳塘措旅游区借助自身良好“门厅”的优势,利用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其实现了良好的合作互补。虎跳峡国家公园,以“险”而闻名天下。金沙江江水态势瞬息万变,石乱水激、雪浪翻飞、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主要是以峡谷景观为主的生态观光区,恰与阳塘措旅游区资源形成自然的“动”与人“动”相结合,合作潜力大。2 阳塘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2.1 发挥高原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根据阳塘措旅游区的资源特色,拟建设一批核心项目和支撑项目,核心旅游项目如乡村民族文化休闲度假村、高原特色休闲农业、高原山野体育运动俱乐部、营地建设等,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着力将其建设成为精品旅游项目,不断提升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支撑项目如藏乡民族文化体验、高原特色休闲农业、阳塘措休闲娱乐以及高原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等,要以支撑项目的建设来活跃和带动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加快项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档次和品位。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加快对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氛围。
2.2 把脉地格。塑造阳塘措生态旅游品牌
根据“藏域水乡,最美阳塘”的形象,树立生态第一品牌意识,依托多元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花海、湖海、林海、云海、高山草甸、藏传佛教文化、传统藏族文化等资源,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在旅游营销过程中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城市形象品牌、景区支撑品牌、产业示范品牌三个方面共同打造“藏域水乡,最美阳塘”的生态旅游品牌形象(表1)。
2.3 加强产业融合,带动各产业共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跳出“小旅游”。发展“大旅游”,不断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才能创新旅游业态和扩大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阳塘措应根据自身资源赋存、文化底蕴、历史背景,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农业、高原特色体育、水库特色相结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打造“阳塘措旅游区”品牌。
2.3.1 文化旅游 发展旅游业是保护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应着力实施“文化强旅、以旅兴文”的战略,依托阳塘措旅游区丰富的藏族文化和浓郁的藏传佛教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进藏第一村、进藏第一寺。开发佛教旅游产品,吸引虔诚的佛教徒,定期开展佛教讲座、佛教交流会、礼佛、论佛,提升阳塘措的佛教文化底蕴:改编创新一批当地古老的特色歌谣、民谣、民间故事,令国内外游客积极向往;提升奶思、吉念平、吴公、达拉等藏民村寨,让游客住藏家、吃藏味、穿藏服、跟藏族人民一起过节,体验神秘的藏式风情。对藏区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祭祀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文化展现和博览:还可以打造阳塘措旅游区文化节庆品牌,重点打造藏历年、米朗占昂节、格冬节、浪拉节、打拉节等民间节庆活动。提升阳塘措旅游区的文化魅力。
2.3.2 农业旅游 以阳塘措旅游区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花卉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以藏区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农耕文化,开发农耕展示、农耕体验等活动,同时还可以提供科普教育。让游客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带,利用高原特色,种植玛咖、重楼、云香木、秦艽等中药材,形成新兴旅游产品: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特色资源型高原休闲农业示范园,坚持“农旅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田园生态旅游,推动农业特色化转型与产业化发展:依托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清新纯净的怡人空气,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农庄、农业生态园,以精品农庄引领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吸引游客,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的立体休闲,实现旅游和高原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
2.3.3 高原特色体育运动旅游 在阳塘措旅游区,根据其民族文化,可开展赛马、摔跤、抱石、背水、二牛拔河等民族运动项目:根据其高原特色,可以开发高原特色体育项目,如高原马拉松、高原竞走、徒步、登山、自行车环湖等运动项目,甚至可以演化为体育旅游盛会,定期开展高原运动会,吸引国内外的体育运动爱好者。通过与体育的融合,阳塘措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放松心情、挑战自我,增添阳塘措旅游区的活力。
2.3.4 水库旅游 根据阳塘措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修建人工港湾、池塘,建造草坪、花圃以及景观建筑,修建水上娱乐设施等,将阳塘措建造成以生态景观为主导的水库旅游区。阳塘措清洁纯净的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游客情系山水、回归自然,在青山绿水中陶冶情操和改善精神生活。阳塘措旅游区水库旅游产品主要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生态休闲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大类(表2)。
2.4 建立现代旅游管理制度,防范生态风险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依托性、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必将导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作不顺,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各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旅游业施以影响,致使管理相对混乱,形不成合力,必将阻碍阳塘措旅游区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2.4.1 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 阳塘措旅游区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面的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甚至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应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成立“阳塘措旅游区旅游咨询委员会”,组织规划项目的总体实施、审批、检查等工作,引导项目健康有序的进行:建设完善阳塘措旅游区基础设施,改善规划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风景道和生态路,以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并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加大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才培训。加强对规划区内管理干部、旅游企业经营人员和村民小组居民的培训,普及乡村旅游知识,提高旅游意识和服务技能:大力构筑阳塘措旅游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政府权威信息渠道的作用,利用各种政府资源,如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渠道,积极推介阳塘措旅游区各类旅游产品等。其次,企业主体方面。阳塘措旅游区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为相应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环境,引导、支持与鼓励旅游企业前来投资,驱动阳塘措旅游区走上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旅游发展道路:强化招商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实力旅游企业,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最后,社区参与方面。优先安排库区移民,鼓励库区移民参与到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以及后期的旅游服务经营工作,增加库区移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生活水平:拓宽社区参与途径,在阳塘措旅游开发重点地区,要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扩大旅游规模,如藏民家访、藏区民宿、农耕体验等。
2.4.2 积极申报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高原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藏区是云南旅游扶贫的重点,阳塘措周边村寨是典型的藏区村寨,依托水库开发契机大兴旅游,整合各村寨参与开发,符合旅游扶贫目标,建议申报国家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或积极申报云南省旅游扶贫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托兴边富民政策和文化强省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供特殊的政策环境,大胆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建立与国际水库相适应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使旅游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
2.4.3 成立旅游行业协会 阳塘措旅游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成立旅游行业协会,把业内旅游人才凝聚在一起,增强旅游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等进行调研,向阳塘措旅游区旅游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2.4.4 建立现代旅游管理模式 在阳塘措旅游区建立现代的旅游管理模式,健全旅游管理机构,使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尽量从具体的旅游经营中脱离出来,重点抓好宏观管理工作: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人才及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法制手段、加强信息交流;加大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提高服务档次、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改善旅游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2.5 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制定社区参与和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
阳塘措旅游区由于水库的修建,会导致部分村民甚至村寨需要搬迁,对于如何安置库区居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市政府、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下,成立库区移民开发管理机构,主要处理移民安置工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并超过原有水平,并为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颁发《阳塘措旅游区水库建设移民条例》,把水库的移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在条例中对移民方针、政策、资金及管理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实施。
2.5.1 完善库区旅游开发配套措施 阳塘措旅游区库区开发可充分利用国家对移民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可行、便于量化的库区旅游业发展扶持条款,完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配套。加强旅游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5.2 提高库区移民社区参与程度 在旅游开发中广泛征求、听取库区移民的意见,鼓励库区移民参与阳塘措旅游区开区与建设,并利用移民扶持基金、库区开发基金、库区维护基金等支持移民参与库区旅游开发。并给予优惠用电、技术援助、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参与旅游活动的库区移民提供资金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旅游工作服务技能、旅游参与和旅游竞争力;保障移民的就业优先权;探索政府、水库管理者与库区移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库区移民到阳塘措旅游区的开发管理中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民宿、庄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向导、商品销售、摄影、特色交通方式提供特色餐饮、娱乐表演等服务。争取将阳塘措旅游产业建设为移民后产业支撑内容之一。
2.5.3 利用好库区移民及建设经费
加强库区移民安置补偿及建设费用的管理,提高移民经费的使用效率。在阳塘措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妥善利用这笔费用,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综合考虑发展需要与资金来源。按照轻重缓急修编项目规划,协调项目实施和资金安排,优先安排见效快、效果好的项目;将库区移民及建设经费的运作情况应定期反馈至移民管理机构,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篇: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
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
摘要: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和旅游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关键词: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 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
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五、结论
以旅游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是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引导他们做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载体、结构调整的好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途径、农民增收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民族地区要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构想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
付秀丽1 石惠春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的提高,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化,生态旅游研究的地区由原生态地区逐步转移到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城市地区。199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开始研究生态旅游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例如国际上的新加坡、新西兰等,和中国的台湾、重庆等地区,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城市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其中吴彦易(Yi-Yen Wu)[2]等人,利用模糊数字结构方法评估了交通通达度、娱乐设施、公共设施等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19项基础指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判断达到何种程度才最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本文以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讨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位于中国西北部,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经纬度位置:32°N~50°N,73°E~123°E之间。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米左右,在高原上既有3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也有海拔仅有250~500米的低洼的内陆盆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1.2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省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仅占全国的4%。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落后,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中,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排在第15名,新疆第25名,甘肃第27名,宁夏第29名,在全国34个省或自治区处于比较靠后位置。
2、城市生态旅游内涵
2.1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给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2.2生态旅游的概念
2付秀丽(1984-),女, 籍贯:山东菏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石惠春(1965-),女,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和旅游地理
通讯作者:付秀丽 Email: fuxiulixmy@163.comTEL:******
最初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3]根据他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最初内涵是“自然区域”。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模式推出后,对生态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各地区的情况相差很大,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有五种理解方式:“保护中心说”、“回归自然说”、“原始荒野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和“负责任说”。吴楚材,吴章文[4]等在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根据这几种说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生态旅游内涵诠释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2.3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的旅游,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多样化,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是以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人工系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靠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相对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为目的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利。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草原、雪山、大漠、戈壁、绿洲等自然风光;古长城、古塔、古遗址、古石窟等历史文化古迹;黄河文化、丝绸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民族风情及现代化高科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敦煌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新兴的影视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新疆的魔鬼城、雅丹地貌等。旅游中心城市有乌鲁木齐一级旅游中心,兰州、银川、敦煌等二级旅游城市中心,酒泉、张掖、平凉、嘉峪关、吐鲁番、库尔勒、和田、喀什、哈密、格尔木等很多三级旅游城市中心。总起来说,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少,三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多,发展潜力大。可以按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巩固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合理观点改造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使其符合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重点规划三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这些三级城市旅游中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一二级旅游城市。
3.2 客源条件
城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所以就客源来说应该主要包括以本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式旅游和城市中的居民去周围进行的休闲度假式旅游。随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随着提高,但初步的旅游需求一般不高,特别是受经济水平及中国假期制度所造成的时间所限。旅游距离不会太远,所以在本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本地的客源市场。同时,利用国际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客源量。
3.3 城市自身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10年的城市人口普查,占全国30%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
城市只有兰州(1527383人)、包头(1146506人)、乌鲁木齐(1358986人)三个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城市化加速的阶段,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设施、居民公寓、医院、学校等。因为是发展阶段,这些建设应该是起步阶段,可以提前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规划,为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等等这些都可以建好之后,再建设地面上的交通设施,就可以避免重复性拆建。
4、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战略构想
4.1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模式,也是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城市使科学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5]。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6]。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就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清洁资源,例如夏季的太阳能及冬春季节的风能等。
4.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旅游景点的设计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实施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例如,工厂企业要做好“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不管是本地居民人均面积还是游客能够拥有的人均面积都不小,但本地的生态环境脆弱,要想提高整体环境承载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布局,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4.3 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利用现有资源
从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到最终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完成全面的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和基础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旅游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加大投资,以促进城市生态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走黄河”等体育类旅游形式,利用百里黄河风景线为基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开展徒步旅行,既可以让旅游者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又可以锻炼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及毅力。
4.4 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
大旅游发展观就是各旅游景点、各城市甚至各省份,采取合作互营互利的开发模式,以旅游行业为核心,协调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走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能够用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有限,为了旅游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盲目的开发,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及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规划宏观布局应以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一级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敦煌、丝绸之路等著名景点为支点,以张掖、平凉、嘉峪关、酒泉、吐鲁番、库尔勒、格尔木、和田、哈密等二级城市为节点,实行区域联合和分工,形成西北大漠、黄河文化、丝绸文化一体的旅游大区。
5、结语
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例如工业“三废”的回收处理及城市道路的合理化建设这些小的方面,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及旅游景点具体设计都不是简单的问题。特别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更要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交
通落后等问题。就目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来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使当地旅游业甚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具体情况,西北干旱半干旱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克服不利条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1】BILL B.Managing urban Tourjst Numbers[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7,24(1):248—249.
【2】Yi-Yen Wu、Hsiao-Lin Wang、Yu-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number 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 31(2010):739–743
【3】Ceballos2Lascurá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2):13-14.【4】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5】甘瑁琴邓德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J].生态环境2006,(11):129—132
【6】孙明哲.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5(增):10~13.Th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for northwest arid andsemi-arid region
Fu XiuliShi Huich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natural conditions isabominabl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o fragile,social economic is laggard,for this reason these region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In this paper,we give a new typ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city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第五篇:生态文明新城区战略构想思考建议
区委熊书记最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非常正确。这里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11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这个规划要达到的效果:为我区未来发展作前瞻性,概念性的战略思考;对我区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个性特色进行系统性的全面设计;使我区有一个可以操作的、逐年推进的开发建设的总体安排。
这个规划的内容包括:
(一)市政道路扩建改造规划。东西向的道路有阳明东路延伸,南京东路、北京东路、洛阳东路、解放东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洪都大道,上海路、**大道、高新大道、京东大道、昌东大道。要求交通通畅,绿化美化亮化各有特色,路两侧建筑各具风格,现代服务业布局合理实用。
(二)核心商务圈规划。即以恒茂国际都会为主体的城东核心商务圈。这个商务圈应成为我区的中央商务区。
(三)特色街规划。比如解放东路市场物流带,上海路商贸餐饮一条街,顺外路欧式建筑商贸特色街,湖东路网特色商业街,洪都中大道商住购物特色街等等。
(四)工业园区规划。主要是民营科技园和昌东工业区二次创业规划;罗家针纺特色产业园规划;湖坊村工业园转型规划;一批村级工业园规划等等。
(五)乡镇街道规划。主要是罗家新区规划和扬子洲列入改革与发展试点乡镇的规划,也包括其他乡镇和两个街办的规划。扬子洲作为**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如何规划更值得关注。
(六)城中村改造规划。打造进顺、湖坊、青湖、彭桥等一批城中村改造的亮点工程。每个城中村都应该有规划,要求有现代气息,节约用地。
(七)低洼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
(八)特色农业基地规划。
(九)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如城东示范学校打造,第十医院搬迁,传媒大楼建设等,都要作整体考虑。
(十)生态旅游规划。主要是天香园国际品牌的规划建设。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