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企业新员工培训的风险及其规避
浅议企业新员工培训的风险及其规避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越来越关心在工作中是否有学习、提升的机会。新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尤其是对新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其快速地融入企业,更好地发挥效用。但是,很多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培训之后人才流失,结果导致企业培训投资损失。那么,企业是否就可以因此而放弃对员工的培训呢?其实,培训是每一个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投资。如何规避这种新员工培训的风险,便是企业在培训中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培训 新员工 培训风险 风险规避
正文:
任何投资在带来收益的同时,都存在一定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员工培训是企业一种投资行为。和其他投资一样,新员工培训也有其自身的风险。近几年来,由员工跳槽等原因引发的员工与单位的培训争议事件,有不断攀升趋势。
新员工培训是使新员工逐步认知、融入企业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有效实现直接关系到企业培训投资与回报。企业要想获得高额的培训投资回报,规避风险,就应在短时间内让新员工快速进入角色、融入企业。这就需要通过规范、系统的方法使员工形成企业归属感,从而充分、高效地发挥其在企业活动中的效用。所以,及时、规范、全面的新员工培训在企业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新员工培训的相关的概念
新员工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是员工转变角色的过程。
良好的新员工培训可以为新员工和企业以及和其他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为新员工快速转变角色、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失败的培训会带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所谓人力资源风险,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所参与的各项经营活动中 ,由于人的活动所造成的企业经营目标的偏离或损失。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如对未来的情况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预测,就会造成培训投资失误,从而形成人力资源风险。现代企业中,由于内部人员的“背离”行为所造成的危害 ,其破坏程度不可估量。同时,企业频繁的人才流失也会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 ,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如果能对培训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企业的损失将可以大大降低。
二、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员工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企业的培训。而在当前的新员工培训中,大部分企业的入职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简单化:许多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把它变成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主要就是领导讲话、代表致辞等;培训时间安排上的随意性:有些企业在新员工刚入职时,就分配其到相关部门开始工作,等到企业有时间了再派新员工参加培训。这不但不利于新员工角色的快速转换,也使企业增加了因未进行新员工培训而带来的用人风险;没有企业文化培训:虽然有些企业会有部分的文化培训,但基本上也是局限在行为、制度的约束上,而很少对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展示;缺乏培训前的员工需求调查,使培训工作缺少针对性。
2.在环境上,没有促进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
培训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培训中却忽视培训后的实际应用效果,造成学用脱节的现象,从而带来培训损失。有调查发现,一般企业在培训课上的内容只有20-30%应用到工作中,可见培训转化风险大量存在。因此,入职培训后上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激励员工学以致用。
3.缺乏效果反馈和评估
培训后还要有最终落实,不是收回一个反馈表就是结束,更重要的是看新学员接受培训后是否有行动计划,有什么想法,回去后要做什么。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结束后,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继续跟踪,或者虽然对培训效果有评估,但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做跟踪,这样,在培训上的巨大的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三、新员工培训的风险问题
新员工培训培训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培训风险。由于员工拥有对培训所产生的人力资本的控制权和使用权,一旦发生某些对企业不利的事件,便会使企业的培训投资难以回收,形成人力风险,主要表现为:
1.健康风险,指员工伤病后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或者员工在企业尚未收回投资收益之前意外死亡,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
2.离职风险,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但是员工经过培训后,其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会产生寻求更高发展的愿望,而企业一旦无法满足其这种愿望,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员工一旦离职,不仅使企业的培训投资受到巨大损失,而且还存在为企业培训竞争对手的危险。
但是,只有在新员工适应了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后,才能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正确面对新员工培训的风险。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同时风险也是可以规避的。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培训回报,就必须尽可能的识别风险,正确的评估风险,并且有效的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培训收益,使企业摆脱培训风险的阴影,增强培训信心。
四、如何规避新员工培训的风险
(一)树立战略性的培训观念
初期的培训在于给新员工以信息,后期的培训在于帮助新员工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必须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培训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待,培训时的目光也应该放长远些。
(二)签定培训合同
根据国家劳动法有关规定,企业可以与受训员工签定培训合同,并要求员工为组织服务若干年,如果员工不履行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交纳违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离职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即企业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支柱。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企业制度,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用高尚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塑造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增强企业活力、凝聚力,降低了员工流失风险。
(四)合理分担培训费用
员工培训费,特别是长期培训及高新技术培训费用很高,一旦员工产生离职行为,企业将难以收回培训成本。因此,对存在较大流失风险的入职培训,本着企业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同时,应加大岗位培训,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自学、鼓励岗位成才,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培训投资。
(五)风险转移
培训外包是常用的一种风险转移方法,由于培训投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对于一些自身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的企业来说,将培训职能外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继续教育部门签定培训外包合同,由外包单位承担培
训的部分或核心职能,企业只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验收,由于双方事先签定培训合同,一旦发生培训效果不佳或不符合原有要求,便能依条款获得赔偿,这就是使培训风险转移至外包单位。但是培训外包也会有其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外包项目的效果。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时间,如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能因为错过时机丧失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另一类风险就是在外包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薄弱,以及企业信息外泄等,这是企业应该考虑到的。
(六)加强人事档案管理
目前人事档案对员工个人来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管理员工的档案,建立员工的业绩,诚信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
(七)实行有效性控制
全过程应该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作为一种培训,我们首先需要系统化地设计新员工培训的内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同时依照过程控制的原理,对培训的实施进程进行跟踪,在培训结束后,理应做出具体的培训评估与反馈,以利于新员工培训的切实改进。
五、结束语
在社会迅猛发展与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人”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效用,只有不断地加强员工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这样才能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于元香.企业如何培训风险[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6.07
[2] 李永贵.国企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风险与防范措施[J].石油教育,2004
[3] 陈继南.建立培训控制体系 全面提高培训质量[J].石油教育,2006年
[4]任维.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及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5]朱方伟.人力资本理论的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6] 魏晓彤.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07.11
第二篇:如何规避新员工入职风险
我们公司的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面试结束填写面试评估表,合格的在公司内部走完录用审批流程。
2、发录用通知书(offer),重要岗位在录用前还会做背景调查。
3、发offer时通知其在入职前到指定的医院做好入职体检、到协议照片馆照好一寸彩色照2张(一张贴于入职登记表上,另一张备用)
4、新员工如期报到,接待、并协助其办理相关入职手续:
如实详细按要求填写入职登记表,并签名确认
提供合格的体检表或健康证明(三个月内的)
提供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原件以备查验并复印
提供原单位离职证明或写承诺书
签订劳动合同
提供银行卡(或填写开户申请)/社保卡/公积金卡等原件并复印要求新员工签名
做好购买社保/公积金/商业意外险等的身份登记
仔细阅读员工手册并签字确认
签署职位说明书、薪资确认表和试用期转正考核方案或工作目标
办理工牌、登记考勤指纹、领用办公用品、安排办公室和座位等
5、介绍导师,并由导师带其熟悉办公环境和介绍同事认识。
6、开始安排系统的三级入职培训(公司级、系统或部门级、岗位级)。
7、开始上岗工作,进入试用期考核阶段„„
以上手续办理要求繁琐而细致,要确保有序合理地细心安排,否则,稍有不慎,即存隐患并留下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具体怎样做得更好并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结合我公司做法与个人经验,分享如下:
面试合格并经审批通过才发offer。道理很简单,面试合格不一定全是你说了算,得由公司相关领导点头同意或审批了面试评估表后,才可安排通知录用,发了offer又不要他显然是有损企业声誉和形象的。(尤其是有驻外子公司/分公司的机构,需要总部相关人员先确认再录用的,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领导追究下来不同意那就要自己买单啦!)
Offer设计要规范。一份好的offer包含录用结论、具体报到时间、担任岗位、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有的还有试用期考核要求)、入职报到准备事宜及所需资料等内容。Offer在员工办理入职时也要由其签名确认存档,以防后患(员工被证明试用期不合格又没签其它文件时,它就有用啦)。
为了稳妥起见,录用前的背景调查对于重要岗位来说是少不了的(我们公司是经理级以上人员和财务人员),通过背景调查进一步核实新员工的真实身份、了解其是否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否有签竞业避止、工作经历及所取得的业绩、是否有严重违纪行为、人品和职业道德如何等等。身份、工作经历或人品不符者一律不予入职。注意在背景调查前一定要针得员工本人的同意,否则有侵犯隐私之嫌(一般在面试结束前跟员工说会有这道程序,并要求其提供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与联系方式等),而背景调查范围不局限于其所提供的人员进行360度调查会更全面和真实。
入职体检建议还是要做(乙肝两对半我们的不检),主要是胸透和常规体检,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传染病的人员不予入职(以其它理由委婉拒绝)。
学历验证是必须的(现在造假太多、太方便了),我们一般会在入职前了解到员工的毕业证号和毕业年限在学信网上查询,查询不到的再要求其到人才大市场去做学历验证,还是不行的我们会打电话到其原毕业学校了解其学籍情
况,查验是否有此人,是否合格毕业,毕业证书号等。再不行的,那就自己看着办吧。(像我们公司原则上验证不了学历是不予入职的,不过曾经有一名45岁的高工因其毕业时间久,其学校早被合并,未能验证学历,但其经验技能经考核后确实很不错,我们就申请总经理特批招进来了)
身份证用二代,有条件可与当地派出所联网排查,杜绝虚假身份及犯罪人员入职(像我们一个月会与其对一次新员工身份证信息)。原单位离职证明是需要员工入职时提供并查验是否有盖其公章,如未能提供的(有的中小企业还真没提供)要求其写一份声明,声明中包含“未能取得离职证明,特此声明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没有竞业避止限制、如与原单位发生任何经济纠纷由本人负责并全额承担,与XX公司无关”等核心内容,并要求员工签名、写日期和按手印。
入职登记表填写一定要规范,字迹清晰,该填的一定要填,如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培训经历、工作经历等,证明人要写清楚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最好是办公座机),那些填写潦草或过于简单的要求其重写或补充完整,免责承诺书可单独制作或在入职登记表中体现,并要让员工签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是入职当天就签,发放合同有签收登记表)、及时培训员工手册和规章制度(重点是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严重违纪行为规定等)并要求员工签名确认。及时购买社保/公积金(入职一个月内,我们以15号为界)和即时购买意外险等就不多说了。
员工入职时提供的代发工资银行卡、社保卡和公积金卡等复印后要让员工在旁边重新抄写一份其号码并签字确认,以免除企业的相关责任(如冒用他人卡片等)。
最后,与员工确认签署保密协议/竞业避止协议(重要岗位)、岗们职责说明书、薪资核定表、试用期工作要求和转正考核评估标准等。
总之,该调查的要调查、该查验的要验、该告知的要告知、该签署的要签,多留个心眼,把更多防范风险工作做在入职前或办理手续时,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法律风险。
第三篇:如何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规避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之我议
现代社会,企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形形色色的企业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元素,企业承载着盈利的使命,然而,在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也如影相随。可以说,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每一个环节都布满风险,但其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风险必然是法律风险。那么,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增强控制法律风险的能力, 进一步实现企业运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日益成为各大企业管理人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中航油(新加坡)、安达信……这些“血”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在今天,企业的生产盈利水平与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家企业不注重法律风险的防范,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成果也许只需轻轻的几次电脑鼠标点击就在数秒时间内灰飞烟灭。因此,笔者认为,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每个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更需要熟悉掌握法律风险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这样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才能将企业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理成本,为企业的永续经营和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切断法律风险发生根源。所谓企业法律风险,就是指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
1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这种事后救火的法律救济方式上来维护合法权益,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企业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识,但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笔者认为,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完全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还是频繁发生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够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还不够深,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还不够多(包括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据统计,美国企业平均支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费用占企业收入的1%,但是中国呢?大多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很弱,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就更高。
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经营存在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防范它,任其发展。因此,注重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进一步熟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对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的安全检查,把隐藏在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及时发掘出来,事先采取防范或预防机制规避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切断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源。
二、防患于未然,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企业要“长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规避机制,预先知道风险的所在并进而设法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随着我国法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法律意识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即从“救火”意识到“防火”意识;从法律救济意识到法律防范意识;从依法维权意识到依法治企意识。总之,要使我们的法律意识完成一个从被动意识到主动意识的提升。
企业应当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内部确定一个运转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财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墙”,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资格风险、财务隐蔽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产权结构构成风险、诉讼仲裁风险、产权交易及投资风险、法律法规的动态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商业信誉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地域及客户关系风险等法律风险挡在企业发展之外,从依法治企上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笔者认为,企业的管理者们应每年定期为自己的企业进行法律风险评估。所谓法律风险评估,是指通过法律及相关行业专家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风险事项调查,并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的意向预防性法律防范可行性建议。通过审查企业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公司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劳动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等项目分别进行调查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和潜在的诉讼。通过《法律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把企业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披露出来,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足够注意,并进而在法律顾问团队的帮助下,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最终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三、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规避机制,切实提升法律风险防御能力。
企业“走出去”,法律须先行。“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强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任何类型的法律风险都会造成商机的丧失;被广泛宣传的法律风险事项会对企业的商誉带来极大的损害。当这种损害发生时,会存在另一种风险,公司业务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商誉的损害会使商业伙伴丧失信心,继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资者丧失信心,最后导致股票价值下跌。
美国波音公司,该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个,占了约46%,而去年有关部门所作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国企业对“走出去”的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
预警机制应当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强调前瞻性,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法律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以切实减轻企业的损失。通过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管理、风险监控更新等方法,来发现、识别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四、准确把握风险源,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
调查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都普遍积极地采取规范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其中准确把握风险源不失为一个亮点。对于我们运输企业而言,企业存在一天,风险就伴随一天。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间,风险与危机共存,其中以下几点法律风险源尤为值得关注。
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谈判、订立、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融资类合同、合作类合同和施工承包类合同、材料供应类合同涉及金额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经过有效的法律风险评估和控制,极可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给双方当事人留下纠纷隐患。
并购转让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其中的一些关于特种行业的经营权转让标的大、价值评估难、转让手续繁琐、廉政风险大,虽然规范了转让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风险仍然巨大。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要求相关企业管理机构给予特别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劳动用工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作为老牌的公路运输企业属劳动密集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
财务税收法律风险: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涉及遵守财务、税收等法律法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利益,例如有些企业多交了税或少交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运营管理法律风险:作为运输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车辆、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发的侵权法律风险,收取服务费引发的合同纠纷风险,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发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等法律风险。
笔者认为,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抓住工作重点,准确把握经营中的风险源,才不会避重就轻,造成顾此失彼。
基业长青是每一个企业的梦寐以求,但百年老店毕竟是凤毛麟角。所以,作为一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应顺应法制经济的时代需要,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并将之摆在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位臵,方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永保青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理想。正如古人所云:任凭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
第四篇:《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
《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大全》2009年(法律出版社)主编
王风和、娄秋琴(合著)
这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该书主要针对企业经营中法律制度和意识不强的管理者容易犯的缺陷,点评了9类常用的合同风险,详细梳理了企业经营中,常见的99个合同的陷阱和潜在风险,并分析了风险的规避方法(带光盘),该书是目前市场上一种科普性比较实用的工具书。
第五篇:企业如何规避劳动风险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这两部关乎全体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带来的观念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广大用人单位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这两部重要法律,否则必然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被撞得头破血流!据统计,有关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劳动争议已经占到所有劳动争议的80%以上,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因此,如何规避劳动关系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笔者在执业过程中,办理过大量劳动纠纷案件,许多企业出于对法律的不了解或漠视,或对具体的操作不清楚,从而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败诉,遭受巨大的损失。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粗浅的阐述,以期引起广大用人单位的注意,有效规避风险:
一、企业一定要签订好劳动合同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定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二是要尽量根据不同劳动者的岗位特点、职责、报酬等签订因人而异的劳动合同,详细约定好相应条款。
首先,谈为何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等的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不签订,企业将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等不利
有这样的规定。正因为这样,许多企业老板往往无视劳动合同的签订,不知道法律已经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规定的这么严格。因此,企业必须要和每一个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法律风险。有的老板说,不是我不想签劳动合同,而是有的员工不签。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也有委屈。但是,法律已经这样规定了,不执行的话,企业就必然面临法律风险。当然,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若劳动者在用工一个月内拒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可以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无需支付补偿金。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记住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而对这个风险,并无有效的规避方法。
其次,要签订好劳动合同。企业是一个有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等多部门组成的整体。涉及到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不同职责的各类劳动者。千篇一律的劳动合同必然约定的不够详细,无法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针对性的约定,从而导致劳动争议出现时,企业面临重大风险。对劳动合同,单位可以根据岗位的风险级别,作出有针对性的约定。比如: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合同重点要对工资、工作时间、加班、考勤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经理级别的劳动者当然重点就要对考核、工作安排、薪酬激励等作出重点约定。特别的是,对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人员以及竞业限制等问题,企业必须要有针对的与相关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企业要重
探讨,是规避劳动关系风险的关键举措。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依法制定、通过、颁布不容忽视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相当于单位内部的“法律法规”,企业当然可以根据规章制度来奖励和处罚劳动者,实施内部管理。但是,大部分企业往往根据随意制定的制度或甚至直接根据老板的意思处罚员工,造成许多的劳动纠纷。特别多的体现在是否合法解除劳动关系上。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是著作权,只要产生,就有效。实践中,法院对许多单位的规章制度往往认定没有效力,就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没有依法制定、通过。实际上,法律对规章制度的制定、通过与实施规定的非常明确和具体。我们许多企业不知道其规定,或不了解如何操作才导致企业经常在是否合法解雇劳动者上出现败诉的不利情况。《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广东省高院和省
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第20条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原则上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从这些规定里,可以概括出有效的规章制度的必备条件为“内容不违法、民主协商通过、公式或告知劳动者”。因此,企业要想在处罚、解雇劳动者上得到法院的认可,首先就要保障规章制度作是合法、有效的。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企业为了有效管理的需要,制定出非常细化的规定。
三、关于购买社保的相关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以前,各地都有制定地方性的社会保险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一是规定的不够明确,二是效力不高,三是不太统一,尺度不一致。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很
如新法规定“五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缴纳是单位的义务,那么,如果单位没有缴纳,就必然要承担相应责任。但是,实践中,确实有很多劳动者也不愿意购买社保。主要原因是目前社保的配套制度没有出台,全国各地的社保转移没有切实的运作起来等。但是一旦有劳动者提出相应诉求,作为个案,企业很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规避此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险,接收劳务派遣用工等方式转移风险,也可以与劳动者签订公平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当然,如果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是整个社会能够持续、有效运作的基础,对整个社会有利,当然企业会从中间接受益。
四、加班费问题
加班费问题是老问题,也是许多劳动争议的焦点问题。在这里,简单讲一下。实践中,严格按照法律计算、支付加班费是许多企业难以承受的。尤其是广东省的大量中小企业。为了规避这个风险,企业只能在严格控制加班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安排补休上多做工作。也就是说实施精细化的工作时间管理。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对包括加班工资在内的工资作出约定。除非之外,在诉讼中,还可以讲究一定的诉讼技巧,巧妙利用法律规定,化解加班费问题。
五、收集、保存证据,注重举证不能的风险
最后,讲一下证据问题。证据是“诉讼之王”,收集并积极举证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企业在劳动关系的管理中,没
有收集、保存证据,做任何事情没有留下痕迹,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往往陷入不利的境地。首先,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很重,在许多情况下是举证倒置。其次,在劳动关系的管理中,多数情况是企业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如果企业不注意收集、保存证据,即使合法、有理,也可能在仲裁和诉讼中败诉。例如违纪辞退解除劳动关系,就应有下列证据:有严重违纪事实的证据,注意是严重违纪而不是一般违纪;有与其对应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且有制定、审批、颁布程序合法的证据;有工会的单位,应有征求工会意见的书面文件;就事实和依据起草简明扼要的解除合同通知书,注意送达的证据收集;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的证据。(办档案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上面的哪一环节缺少证据,就会有法律风险。
综上,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都是实践中劳动争议的焦点,用人单位若按照法律的规定,作好劳动关系管理,则能使企业和劳动者双嬴。尤其是在当前频频出现“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面背景下,企业尤其要学会规避劳动风险,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用工环境,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