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一个重大治国方略。
牧区作为农村的特殊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就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差,牧民增收缓慢,草原退化严重等一些既迫在眉睫,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又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为正如××这样的小县提供了一条光明发展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
牧区的地理特点是: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县乡、乡村之间距离平均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牧民居住简陋,生活费用高、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社会发展形态为:信息封闭,广大牧农民群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牧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的工作重点。
针对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突出问题,××县集中力量,筹集城乡建设资金,把乡村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当中,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步推进牧民县城定居工程,在县城建成城乡居民共同享用的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全县90%的牧农民在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20平方米,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城市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传书到移动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畜牧业增值增收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牧农民在原有的条件下依靠仅有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已经有限。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县畜牧业产值仅占地区性生产总值的6,相反,县上每年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5补贴和支持畜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牧业领域的富余劳动力从牧业中脱离了出来,政府适时引导他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畜牧业经营生产,培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种草养畜基地,引导支持从事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引导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不但发展了经济,而且,增加了牧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县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7:1,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7:59:34,畜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产业化得到逐渐兴起。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得以恢复。长期以来,由于畜牧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一些牧民群众不得不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因而,草场植被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和农牧业以外的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既要让牧民增收,又要让草原上的负载减下来,出路只有在城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牧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并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2%,由于牧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转移,从事一线生产的纯牧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有效地遏制了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
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城市发展与牧农村发展相脱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二元经济”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县在实现牧民县城定居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
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青壮年在一线放牧,老年人在县城养老,儿童在县城上学,使城乡人民得以共享现代文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是缩小了城乡差别。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1、改善牧区一线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十分必要。牧农民城市定居后,拉大了居住地的距离,交通不便,县城与牧区之间物资流通、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正常生产。此外,牧区一线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牧业一线生产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牧民费用加大。
2、牧民从业难度增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就弱。加之牧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生活,而牧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就业难度增大。
3、牧民传统生活习惯与城市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虽然牧民基本实现县城定居,住进现代化生活环境,但把农牧民培养成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牧民,还需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农民身份(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针对××县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今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一)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搞城市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扩大投资上求突破,大力推进“项目强县”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要在进一步培植新的财源上下功夫,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大资源勘探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体系。三要通过项目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拉动县域经济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筹融资力度,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加大县级财政对牧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要不断拓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建设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发展民族经济,拓宽牧民从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一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根本出路,以民族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二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牧农民向种草、养殖、加工、流通方向发展,形成草原繁殖、基地育肥、市场交易、加工增值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从而使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三要以启动民族旅游业为龙头,搞活三产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三产、拓宽就业的重要渠道。四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定期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一要加强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文明素质。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本质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不断探索经验。
第二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
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按照市、区部署,我们启动了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到6月7日,试点中难度最大的企业占地和村民住宅腾退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并且实现了零上访和零强拆。4月启动的承载回迁村民安置任务的京旺家园建设进展也非常顺利。回顾望京村的试点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这对于我们全方位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体化战略不无裨益。
深化认识,坚定一个具备超强凝聚力的发展机遇理念,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着力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经过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论述的再学习,经过对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再讨论,经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再研究,经过对我乡特别是望京村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再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次,搞明白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意义何在。时下,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市委市政府之所以特别重视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不失时机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状态,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公平状态。而试点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可以为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再次,要搞透彻推动试点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追求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差距。我们主要是抓住“六个契机”,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实际问题:抓住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现代企业聚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居住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抓住社会保障事业一体化的契机,加速转居转工进程,扩大村民社保覆盖率;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绿化美化建设,拉动休闲旅游产业;抓住市场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契机,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收入水准;抓住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管理体系转型,推进行政效能升级。
创新思路,打磨一套具备超强吸引力的人本安置政策,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我们经过长时间打磨后出台的两个区域性法律文件———《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地切合了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了试点村村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支持一体化的热情。一是全过程贯穿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拆迁腾退补偿安置工作,我们多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干部对望京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归类后的46个热点问题和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关注问题提交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利用《试点特刊》作出统一的公开解答。如搬家费的确定,违章建筑的处理,原住户和外迁户的补偿区别等,都是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参照周边地区腾退补偿安置做法,参考经济、法律等专业人士建议,经向人代会审议后形成的政策条款。使得政策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试点村的实际,并通过报纸、手册、广播等方式正式发布实施。二是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腾退补偿安置的政策。望京村试点政策,凸显了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凸显了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力求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如预留5万平方米建筑底商和新望京公园10万平方米公建用地的探索性做法,为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打下了基础;鼓励选择定向安置的村民迁到建设中的现代化居住区———“京旺家园”的创新型措施,基本可以确保动迁的望京村居民身份改变、生活环境改善、收入渠道拓宽等目标的实现;人与户的认定、宅基地的核准、住宅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取相同地区的最高值,年满18周岁以上未婚青年可以购买100平方米安置住宅等条文,都较大幅度地突破了其他类似地区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异地购房补贴、周转房补贴等特惠性政策条款,都贯穿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腾退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三是充分满足特困群体及个体安置的意愿。望京村试点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和一些住户实现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这也成了政策中受人瞩目和称赞的亮点之一。例如,我们针对一些人均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困难户,制定了可以人均购买50平方米的照顾性政策,这是其他地区的动迁村民不曾得到过的优惠。同时,我们还针对部分村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制定了允许自主选择定向安置或货币补偿安置的政策,突破了周边地区动迁要么是定向安置、要么是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条款,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群众谋福祉的政策方向。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以小集镇建设切入,抓出新农村建设亮点
云县12个乡镇有7镇5 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镇的建制逐步超过乡的建制。目前,乡镇所在地将在近期全面实现油路通县。市委常委、云县委书记余炳武于今年春季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大多数村委进行系统调研后,召开县四班子领导会议,提出全县要迅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实施。云县农村通达工程遍布全县,国家直接对山区农村投入巨额资金搞公路建设,既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的交通问题,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通达工程有机结合,是乡镇、村委干部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云县提出民居改造必须本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进行建设,自然村民居改造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镇、村委重在引导。民居改造不再重复简单地“换瓦”,要一次到位,杜绝农民重复投入加重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要,但实施更重要,现在的自然村,农民居住太拥挤的疏一下,太分散的聚一下,离公路太远的单家独户搬一下。乡镇、村委引导的重点就是逐步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向交通便捷的乡村公路沿线,向镇、村驻地和集市靠拢,引导那些处在高寒、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地带的农户逐步向交通相对便捷的地方靠拢。村民所用宅基地跨组的由村委协调挑换,跨村的由乡镇协调挑换,跨乡镇的由县直主管部门协调挑换,总原则把握所用宅基地与耕地必须占补平衡。
扩大小集市规模,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路成商、因商成集、因集成镇”这是农村发展的自然趋势,云县因势利导,将国家巨额投入的通达工程与历史形成的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使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融入偏僻的山乡。在乡镇所在地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每个乡镇均选择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镇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街”,漫湾镇昔宜、涌宝镇分水岭、晓街乡万佑山、大朝山牌坊村、茶房乡的桥街、大寨镇的新合等,小集镇发展势头强劲。新打通的忙怀至后箐的公路、月牙地至岔河街的公路,将成为云县东南片区城乡一体化的又一条经济线,成为沿线村组农民的致富路。在涌宝、忙怀、后箐接壤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分水岭的小集镇,3乡镇农民逢集日在此交易赶集,小镇上一些农民首先富了起来,去年以来,小镇上一下子矗立起数十幢“小洋楼”。基层干部因势利导,扩大集市,促使农民建设新居的积极性向周边村寨辐射。
大干沼气建设,推广洁净能源,让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
县委指出,沼气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全县今明两年每年的硬任务是新建15000口,使全县农村沼气池在近期内达到45000口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来抓。县委要求基层干部给群众算一笔账:建成一口沼气池,仅柴薪一项每年可节约300元以上,相当于耕种一亩中等肥力的旱地,加上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所节省的劳力,沼气将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村民管好用好沼气,将组建全县沼气协会,由使用沼气的村民筹资,县上给予适当补助,由协会组织为村民维护、维修沼气设备,使所有的沼气池都能发挥效益。县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硬任务,县对乡镇的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走进如今的云县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庭院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了,昔日那种烟熏火燎,墙壁黝黑的“老屋”已逐步变成民居的历史,农民切实感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代人可望可及的现实
11月26日,市委书记李国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走出会场,深入现场,专题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等问题。会议强调,全市要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把最佳宜居城作为8县(区)、孟定镇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基础和主线,利用一切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市委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创业环境”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湖两坝一园一水”要求,结合临沧城核心景观区项目,临翔区将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深入到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片区、文华后山,现场听取临翔区对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方案和临沧城引水入城工程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
常委会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提出,全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上,应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眼光,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重新认识临沧、解读临沧、定位临沧。目前,临沧城市建设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拐点,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临沧城镇的面孔要突出鲜明个性特色,突出不可被复制性;临沧城镇的原有规划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材,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大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理念和创意来修改完善。
常委会提出,在临沧城市规划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上,规划定位要尊重科学,以专家、机关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来集中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刻思考、深刻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城市功能定位要遵循化繁为简,简单战胜复杂,要把最佳宜居城作为全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核心、主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最佳宜居城是本,其他特色为枝;最佳宜居城是“红花”,其他特色为“绿叶”。
常委会提出,社会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势之下,人们更加怀旧,更加愿意返璞归真,所以,临沧建设以“凤翔天籁”命名的“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是“反弹琵琶”的思路和举措。主题公园将通过包括基础设施、道路、田地和一系列的景观来展示和表达农耕文明的艺术。主题公园在建设思路上,应选择永久保留1300多亩田地,建设永远的田园风光。建设模式上要采取主干道路政府建、饮食娱乐设施招商引资建、田地留给农民耕的模式。农耕文化古朴,看似笨拙,建设中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做奇景大观,要体现拙中见巧、拙中生奇,使主题公园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为一体。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具有动静结合,强烈的竞争和相对的安宁结合的特色效果。在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都市文明的不断繁华、农耕文明的永远保留下,三个文明将相互传承、衔接、映衬,临沧将是一个在喧嚣中有宁静、在宁静中有成长、个性化突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最佳宜居城市。
常委会要求,农耕文明主题公园规划中,要把周边村寨纳入规划,并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机部分,迅速形成新农村新社区。社区规划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绿化和路网建设要形成一个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过渡带。在城市建设中,临沧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不要把城里的农民不断地往城外迁,让城外的人不断往城里涌。临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创新机制,认真研究科学的补助政策,走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作为社区进行规划,让农民自拆自建,把农村变为居民小区这条路子。主题公园建设第一要先做路网,要全部建弹石路,两边镶上标准化条石,保留土护坡。主题公园内的田不能大开大挖,保留土田埂,保留梯田景观。第二要引水入园,把水网规划出来。第三再来研究用哪些景观、哪些文化符号来表达农耕文明的理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专家来研究、论证。引水入城项目中,首先要把水引来,然后集中使用。引水入城不是引水灌溉,而是要以水作景,以水招商。要通过引水入城,用一半流量的水集中把8号路打造为临沧城水景街,用另一半流量的水打造西门公园。在水景街道路建设中,应遵循新城区房让路、老城区路让房的原则。
常委会决定,市政府为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临翔区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两个项目建设要创新机制,迅速启动。相关具体规划不要停留在图纸上,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讨论、完善、提升和完美它。交通局要尽快确定项目中两桥的桥位,尽量不建平板桥,多建有特色的、赵州桥式的石拱桥、文化桥。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好项目建设。
常委会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临的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分管农业水利工作副市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临翔区政府负责人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选派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在最后半年里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选派任务,本人于5月19日至23日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批选派干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同时现场参观学习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村居情况。培训知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紧张的学习培训,本人收益匪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务必做到先行科 学规划,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避免重复乱建。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物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农民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要靠农户个人的努力,二要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办不到的,如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打井、修桥、修路、建校等等。集体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或者是从农民口袋里掏,是不现实的。尧南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办好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一条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路子。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村办集体企业—惠黎酒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好物质保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要结合本村实际,要因地制宜,把握住机遇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农业种植(蔬菜)、养殖业(鱼、鸡鸭、猪)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流转。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更没有现代化。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如农民蔬菜合作社)。这样,通过土地的流转使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协会)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用公司+农户的方法,调整结构,推广区域化种养,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村干部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在创新选任方式、提高培育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思路建设新农村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挂职学习锻炼的思考
绿春县大水沟乡人民政府——朱泽和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和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发展差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发育程度、国民享受的文明程度和公共待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的原因。如沿海、坝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而内陆和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难度较大;二是自然资源优势原因。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较快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三是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原因。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因。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五是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下,政府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量资本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六是产业布局的原因。我国大量的加工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而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在城市所在的大量的公司和企业里;七是投入不均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建设的投入而轻农村建设的投入;八是体制机制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存在着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上的不一致,农村土地等一些价格“剪刀差”仍然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规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追求的进步和文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直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从渊源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另一种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著名英国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苏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的论断。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基础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最终结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个乡村建设成城市,更不是把某个城市搬到某个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要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和发展乡村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内容是:“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市场的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一样,都是农村,都是说城乡的统筹,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点:一是建设的阶段时限期有区别。在我国,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时间(1983年)早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2005年),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初始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小过程;二是衡量的标准和要求的高度不同。新农村建设是按照“二十字”方针,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设农村,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建设一条农村卫生路,新农村建设项目只要人踩上去泥不脏脚,容易打扫卫生,村容整洁就可以验收了,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卫生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标准外,还必须要达到拉着20吨水泥的车子压过去保证路面不烂;三是规划不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个别的、孤立的村组的规划,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因此,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上项目,搞花样,迎付检查和验收。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围思路,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稳,以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去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设的水平。
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就目前开远和绿春而言,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扫除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日趋平等、国民待遇日趋一致;《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颁布,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民主听证会制度等等,不断扩大了村民的民主和权力,健全了法制,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正确领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续30年,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为农村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活跃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铺平了道路。
(二)、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和投入不断向农村加大,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税费制度改革,解除了农村所有的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综合植补,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了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项目、扶贫开发项目、挂勾联系扶贫项目、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国家对边境村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农村的公益事业、农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夯实;金融体系的市场运作,农村小额贷,扶贫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拉动了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三)、农民强烈的发展愿望,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麻木乐观的状况,转化为现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要你发展,逼你发展转变到了广大老百姓我要发展,我求发展,我抢项目等等自我发展的行动上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当中来,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大地的不断传播,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城市文明得到了渗透。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和开展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训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家电进村入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听广播看戏难的问题;不断实施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建设、程控电话网络建设、手机信号机站建设,不断扩大了农村的信息覆盖面;重视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大力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实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不断的渗透,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接受,具有一定先进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之类的个体经济、么营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种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基地等等异军突起,甚至一些村办企业,如荼叶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陆续发展了起来,一些农资连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食品药品销售连锁店等个体工商户纷纷入驻农村,从而发展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培训了农民的技术和培养了农村的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增产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城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上了“洋房”,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上了富裕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得到了渗透。
五、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道路交通是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劲之一。道路交通是连接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交通不通一穷不通,交通一通万事享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道路交通来搭桥,由道路交通来拉动,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交通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好连接城乡道路交通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是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要企业的理念培植和发展产业,把公司企业建在产业链上。城市和农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乡镇是农村的组成体,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为主,生产农副产品的事业就是农业。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化了就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造和管理农民的问题了。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农村是培植和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企业的理念培植、布局和发展产业,把企业或公司建在产业链上即农村上。就是说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制度,加快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乡村工业化,村落企业化或集镇化;产业培植和布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培植和布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适宜发展某种产业的区域集中连片地布局和发展,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的企业公司建在基地上农村里,从而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培养农民的技术,留住农村的人才,拉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目的,把广大农民从单纯的劳作而劳作、生产而生产的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服务的新型农民;三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特别是目前我们山区尚未完全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条件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发展,立足要稳,站的要高,看的要远,要充分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但要高于新农村建设,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要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四是整合资金,夯实基础。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剌激消费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等一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这些项目特点是:点多面广,建设任务多资金少,做深做实比较难。所以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跳出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圈圈套套思路,充分利用、整合项目和资金,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变化发展的需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七要强化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本本模式,在中国,只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八要强化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广阔的农村,有13亿人民,8亿人民在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权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好途径。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的思考
----以江苏省淮安市实地考察调查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前,我国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实力、居民收入、环境面貌、道路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上都存在显著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任务就是化农村、化农民,关键是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各种要素向农村集聚,着力提升乡镇的功能和品质,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生活。当前,城乡的差别首先是思想的差别,这种差别便是横亘在城乡一体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道思想“鸿沟”,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以及劳动主体必须彻底摒弃“重城轻乡,强工弱农”的思想。新型城镇化不能局限在农业、农村工作范畴,必须上升到区域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谋划,打破城乡规划分治和条块分割的现状,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型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农业、农村,而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地进行造城运动,逐步开展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经济壁垒,打破城乡分离状态,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谐共荣的科学策略。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要树立整体协调、全域覆盖的规划理念,废止县乡分割、城镇分立的规划设计,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格局,使城镇、村庄突破行政界限,实现城市与乡村科学融合。因地制宜地把区域内的居民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信息网络等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江苏省淮安市各县(区)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布局初步形成,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成效明显,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涟水县红窖农民公寓、盱眙县的马坝工业集聚区、淮安区的施河教学具等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靓丽风景线,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集聚。但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的素质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开始显现,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显现,农民增收渠道拓展难度大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1、资金制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政府全面组织,引导多方出资共建,资金仍然难以满足。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依靠上级投资和农民自身投资。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2、规划不融合。主要表现一是规划的不严肃。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首先要有起龙头作用的战略性、长期性、连续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规划蓝图,引领整个地区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调研中发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农业、交通、规划等职能部门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制定规划,如土地开发利用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等,出现多张规划多张皮,不同规划在内容和时间上出现相互矛盾,如时间上的不融合,《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二是空间布局上不一致,如有的乡镇反映在同一地块,国土部门规划建农民集中居住点,而产业部门规划建乡镇工业集中区,让下级政府无所适从,无法执行,最终变成规划规划,墙头一挂。因此迫切需要把各种规划科学融合,让一个地区在统一的一个规划下有序发展。三是涉及部门众多,顾此失彼。如教育局、水利局、农委、农工部、交通局、旅游局、土地局、规划局、建设局、发改委、经信委等等,各部门只从自身一条线去发展,缺乏协调一致,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一盘散沙的不良现象。
3、行政规划调整滞后。淮安市辖4县4区,116个乡镇,1413个行政村。镇域人口最多的是涟水县高沟镇10.8万人,镇域人口最少的是洪泽县西顺河镇0.9万人,镇区人口最多的是盱眙县马坝镇4.2万人,镇区人口最少的是淮阴区新渡乡0.28万人,镇域面积最大的是盱眙县马坝镇197.5平方公里,镇域面积最小的是洪泽县蒋坝镇1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最大的是盱眙县马坝镇5.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最小的是淮安区茭陵乡0.58平方公里。淮安市规划通过空间资源融合的手段,将116个乡镇合理归并为53个小城镇,但目前没有调整到位。
4、乡镇党政负责人规划理念淡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土地市场供应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做到集约、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需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制定乡镇科学发展、工农业产业布局、农民集中居住点等长远目标规划。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的精神要求,各省、市、县陆续聘请规划专家并花费大量财力编制修订了乡镇村总体规划、镇村控制性详规等蓝图。但是,因为乡镇党政干部调整更换频繁,加上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仍然习惯随手“指点江山”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一些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前不是围绕原有的规划大纲进行研究落实,而是让引资项目在全镇随意选地,不管项目是否符合土地规划要求,是否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只要是投资商看好的地,就家长式地命令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部门向上级协调修改规划,争取指标,只至达到目的,对违法、违规行为全然不顾。这种低级错误行为产生的最坏结果就是对本地区、本乡镇的科学发展酿成苦果,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大量重复建设,给本来并不富裕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5、乡镇新型人才队伍欠缺。近些年,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推进农村发展,各地积极响应,最终需要基层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向伟大目标奋进。在农村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现在是想干却不知怎样干?并为此而苦恼。许多地方领导没有科学发展的规划意识,只顾眼前利益,有些地方甚至于把花费财力找专家制定的发展详规放在一旁,变成手指规划,随意性很强,造成地方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常常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6、农村道路交通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公路是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及农产品运输难的根本选择,是群众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体现。在当前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公路更是农村对外联系、发展经济及商贸文化交流的纽带。至2012年底,江苏省淮安市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但是占农村公路85%以上的是宽3.5米四级以下道路,如今这样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根据江苏省政府确定到2020年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这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保驾护航。
7、镇村公交发展迟缓。江苏省在2012年底,农村客运通达实现100%,实现了通乡达村,干线相通的公路网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省政府要求2015年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50%,2020年达到100%。日前,经调研获悉,截止2012 年底,淮安市已有14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开通镇村公交线路35条,投入车辆36辆,几乎一条线路一辆车,间隔时间比较长,客源主要是早、中、晚上学的学生为主,其余人很少,以淮阴区刘老庄乡为例,平均一辆车一趟仅七点几个人,农村镇村公交平均每辆车亏损补贴近20万元,其补贴模式区镇两级政府按比例分担。
二、当前农村干群的期盼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的是让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城乡一体化后的城乡区域成为“公路变街道、田野变庄园、山地变森林、水体变乐园、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令人向往之地。当前,基层干群迫切期盼:
1、期盼加强新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上级各部门都制定各种政策引领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科学发展,农民有时只能听说有政策,但想知道具体内容就不得而知,然后问村、组干部,村、组干部略知一二,乡镇干部也往往是说不完全,因为政策一般传达到县区后,就很少再向下级传达。基层干部群众迫切希望涉农新政策、新法规能及时学习,能迅速掌握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同时避免因不懂法而非故意犯法事件的发生,如不懂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有些村干部竟然糊涂地把基本农田划给村民盖新房。
2、期盼信息服务更及时。在着力打造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鸿沟的同时,不应忽视数字鸿沟的存在,因为知识、信息的贫困将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重要根源。提供信息服务是城乡一体化所处时代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在统一城乡规划中应把现代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加强对农村卫生医疗和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的供给,同时,应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鼓励农民自建各具特色的农村网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期盼及时引进技术型人才。当前,乡镇技术型人才面临老龄化,知识陈旧,专业人员少的困境,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民新社区建设是核心,只有人气集聚,才能节约、集约土地,才能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等,然而,基层干部中普遍缺少懂规划,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
4、期盼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就法律服务来讲,其面临的挑战十分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法律服务也相对较完善,当前农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加大对农村法律服务的投入,就会造成农村法律服务“供不应求”的现象,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投入相脱节,阻碍农村城乡一体化进程。规范农村法律服务市场,建立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是确保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三农”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5、期盼农村校车应与镇村公交统筹发展。众所周知,全国由于发生多起校车安全恶性事件,国务院出台法律法规加强校车管理,明确要求校车驾驶员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校车执行最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载等。淮安市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购臵300百辆校车分发给学校,然而有许多学校把校车一直停在校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驾驶员骋用难,由于要求高,待遇低,影响应骋者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分布散,由于许多地区村庄分布散,交通基础设施差,校车无法通行。三是资金困难,校车运行费用高,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无力承担。四是僧多粥少,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几辆校车根本无法解决学生上下学接送问题。综上所述,校车与镇村公交应该互补,科学统筹发展,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一是校车发展量力而行,校车发展速度应放慢脚步,防止成为“面子工程”,浪费财力物力;二是加快镇村公交发展,虽然镇村公交发展亏损严重,还需加快发展,让农村公交担当校车的职能,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杜绝以亏损为理由抑制农村公交发展的理念。
6、期盼政策透明度高。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迫切希望上级各个部门,能够把各种优惠政策公开,并能在各级政府网站显著位臵发布,能够做到及时查阅、咨询等,这样还可以杜绝腐败。如农村发展养殖业,有的人能领到政府补贴,而有的人养得再多,也不知从何部门、通过何种手续申请经费补贴,这显然是政策不透明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导致各项惠农政策变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7、期盼城乡一体化建设“虚”“实”并进。当前,许多地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面子”工程、重视角效果,而不重“实”的现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一些乡、村干部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往往抓看得见、有影响、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的工作比较起劲,热衷于开大会、提口号、发文件、搞样板、忙检查,而对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调查研究不够,做深入、细致、扎实的长期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不够,不愿意做那些一时难以出成果的隐性工作。如抓乡村道路建设、抓村庄规划、抓美化亮化工程劲头十足,而在抓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教育、民主法治建设、农技推广等方面就没有多高的兴趣。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既要抓有形的物质基础建设,又要抓好“地下”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多听取专家意见,多发扬民主,从农民群众最需要、最急切、最现实的事情做起,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思考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成立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总体来说,就是有蓝图没有线路图,有目标没有措施,有指导没有领导的尴尬局面。因此,市、县、乡(镇)三级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与时俱进、统一指挥、集中财力、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机构。同时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督查考核体系,使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启动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越推迟,城乡一体化建设矛盾会越多。如道路、水、电气等建设不与行政区域一致,造成资源浪费。在财力紧张的时候不能全面开花,而要围绕重点乡镇加快进度,引领其他乡镇发展,如淮安市2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必须做优,吸引农民举家迁入小城镇过上市民生活,减少人户分离现象。
3、实现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要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根本方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形成新型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基地、旅游服务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一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绿色企业、高新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使工业向园区集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二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小城镇要明确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有优势的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增强小城镇的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要积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二要做大做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三要做大农产品深加工,走“农户+基地+公司” 或“农户+协会”的模式,充分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基地的功能,培育扶持一批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效益,构筑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4、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市化的地域推进、经济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农村延伸,向农村倾斜,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步伐优化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改造提高通村进组公路,加强县城、乡镇、点村之间的快速联通,畅通物流。贯彻公交优先的城乡交通政策,构建以常规公共汽车、小型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交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加强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据县域整体发展需要,需要对主要水体区域的功能和水资源供求进行综合研究,合理调配区域水资源,统筹安排蓄水、引水、取水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建设好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系统,综合利用水资源。三是加强城乡能源保障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保证农村用电安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能源体系。四是加强城乡教文卫等设施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快中小学校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加大农村通讯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新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小游园、体育健身、文化艺术设施,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5、统筹镇村道路建设。随着“村村通”工程、扶贫路、农民集中居住区道路、产业发展园区道路、加密联网道路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技术等级低、管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进行加密联网和提档升级,建立健全管养长效机制。据悉,新一轮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从今年开始实施,江苏省决定用6年时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2013年江苏省将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作为民生十件实事这之一,江苏省财政划拨资金给省交通厅300亿,省交通厅为鼓励地方政府加快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进度出台补贴政策:拓宽5.5 米补贴地方20万元/KM,拓宽6.0米补贴地方25万元/KM,拓宽7.5 米补贴地方35万元/KM。
从调研中获悉,农村道路提档升级难度非常大,原因是第一轮的“村村通”道路建设工程几乎都是利用原来的道路,只要在上面铺一层水泥即可,道路两边几乎都是树和沟渠,要想把这样的道路加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以上公路,需要资金以最低5.5米计算,平均造价50万元/KM,除省补贴后,乡镇需自筹资金30万元/KM,如果改造拓宽7.5米地方需自筹资金更多,负担更重。因此,许多地方政府为完成目标任务,又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基本上都执行最低标准。同时,还发现许多试点拓宽道路,由于另铺设的半边与原道路衔接不科学,许多拓宽后的试点道路不久就损坏。因此建议:
一、规范建设标准。不能遍地都是5.5米这样的道路,仅仅为了能达到通公交而实行最低标准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道路要求越来越高,大型货车等会越来越多地在农村道路上行驶,不要重复这一轮提档升级还没完成,又来第二轮提档升级的蠢事,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和“经济适用,提高路面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原则确定建设标准。单车道路基宽度不能低于5.5米、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双车道路基宽度不低于7米、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并对路面厚度、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牌、错车道、旧危桥改造、公交港湾式站点等作出统一要求。
二、延长省提档升级工程时间的跨度。目的是防止一些地方由于资金不足而出现“形象工程与豆腐渣工程”,为今后镇村公交、校车及客运公交等通行造成安全隐患。
三、引导地方政府实施道路提档升级与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在规划过程中,各乡镇仅局限于本辖区的道路规划,未充分与周边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场镇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进行综合考虑,有的乡镇以到组、到户道路居多,技术等级也偏低,急需进行统筹规划。村村通工程是要求有人的地方就要有路,然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求农民居住集中,许多地方都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和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因此,新一轮道路提档升级工程要杜绝遍地开花,应该按照规划重点建设,尤其对末来人口集中区、客流量大的工业集中区附近的道路,建设标准要硬性提高,省财政补贴标准可相应再提高,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大事,而一些行政调整即将消失的自然村庄就不允许再投入,杜绝浪费。
四、地下管网建设同步进行。现在城市道路常出现“拉链工程”,不仅严重妨碍车辆、行人通行,损毁城市市容容貌,而且造成很大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引发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建议道路铺设时建设“地下公用隧道”,将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于一体,租给水、电、气、电缆、光缆等相关部门使用,并由政府的一个部门负责管理、维护,埋设管线的部门有偿缴纳使用费。
6、提高乡镇党政负责人的规划理念教育刻不容缓。一是乡镇也要有放眼百年的规划理念。要强调规划的科学性,要学习和借鉴江苏省华西村、河南省南街村等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认真预测乡镇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以及文化、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乡镇建设规划。保证规划的长期性和严肃性,把规划变成乡镇地方的法规,交给广大群众充分讨论,通过地方立法程序确立规划的法治地位。乡镇规划一旦确定,就成了一个乡镇带有法律效力的发展蓝本,只能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加强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的规划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加强乡镇规划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规划行政许可审批程序,促进科学规划、民主规划、阳光规划。提高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把规划的实行情况纳入乡镇党政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并作为其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条件。一个好的乡镇发展规划,必须是在高水平的专业性与广泛的群众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并经过权力部门严格审批、向全社会公布并接受公众有效监督的。乡镇规划确定后,必须要确保其严肃性,不能因人而变,易人而废。
三、加强规划实施,严处违法。针对很多乡镇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领导一换,规划重来”、“规划没有变化快”等不良现象,强化审批监管,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落到实处。增强全社会的规划法制意识和守法自觉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过法定程序都无权变更,对违法建设及时举报,实行“阳光规划”,防止无意识犯法。
四、完善乡镇规划执行力的考核制度。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中,规划起龙头引领作用,科学的规划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的规划本身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如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经验是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乡镇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乡镇发展的水平,以管理保障乡镇高效动行,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城乡规划法》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擅自修改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这给频变规划者套上了一道法律紧箍咒。谁要是不依法办事,我行我素,擅改规划,就逃不过法律的追究。笔者期盼,乡镇负责人都能自觉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同时,也期盼各级人大、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加强对乡镇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使乡镇规划保持足够的刚性,并给新农村建设以有力的指引,给城乡人民带来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中央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第一就是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中国过去在基层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来之后,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变化而不追求实效。新农村建设,中央要求一定要追求实效,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第二是明确强调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前些日子大家在电视里也看到,在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典型的农村建的非常漂亮,居住的房子甚至比城里都漂亮,普通农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长们住的都好,这样一些典型确实是他们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造成这些典型也有它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每个农村都去学不现实,容易造成劳民伤财。第三是要因地制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各地农村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这一条对中国确实是关系重大,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提新农村建设,而不是新城市建设?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建完了应该还是农村,应该还是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还能体现农村的特点,保留住农村的那些优良传统。还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和农民进行充分的协商,先搞哪些,后搞哪些,而不能靠强迫命令的办法。第五个就是一定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实力比较强,或者当地有几个企业大老板愿意出钱,帮农民把房子都盖了,当然也好。但是中央更关心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新型农民,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这就不能搞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扶持。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解决县域“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苏代表团,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亲切地和代表们握手交谈,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淮安市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淮安人杰地灵,是周总理的家乡。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有象征意义。”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全国“两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两个率先”、实施“八项工程”决策部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使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周总理一生追求的“中华崛起梦”在淮安早日展现现实模样,更好地展示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努力使淮安真正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之地,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新胜利再创新业绩。
第四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的思考
赵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湖南省4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县之一的嘉禾县,如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嘉禾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围绕思想同谋,激发城乡齐心共建强烈共鸣
城乡的差别首先是思想的差别。这种差别便是横亘在城乡一体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道思想“鸿沟”。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以及劳动主体,要跨越这道“鸿沟”,就必须彻底摒弃那种“重城轻乡,强工弱农”的思想,敢于打破惯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经济壁垒,打破城乡分离状态,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谐共荣的战略首选。广大干部群众要齐心协力地紧追时代步伐,抢抓“高速、高铁”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大干新三年,强力推进“重点突破,基本达标、全面实现”三步走工作计划,创造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方阵的新辉煌。
围绕规划同步,推进城乡区域边际无缝对接
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要树立整体协调、全域覆盖的规划理念,废止县乡分割、城镇分立的规划设计,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格局,最终使城镇、村庄突破行政界限,实现城市与乡村有机融合。要把区域内的居民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信息网络等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要使以“城市中心区、产业园区、新型社区”为载体的城乡主体功能区,成为分工明确,梯度有序,科学合理,开放互通的结构体系。要让无缝对接后的城乡区域真正成为“公路变街道、田野变庄园、山地变森林、水体变乐园、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和美之地。
围绕基础同筑,实现城乡路线管网畅通快捷
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要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对接“郴资桂、长株潭、京珠复线、夏蓉高速”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通达县、乡(镇)、村的区域交通“一小时经济圈”。要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电、供水、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并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城乡信息网建设。大力实施电子政务、农村信息、企业信息、平安嘉禾等信息化工程。要加强城乡市场网建设。大力建设贯通城乡的市场网络,实现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方式转变。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启动实施“一个主题广场,一条样板街道,一个园林式单位,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个星级休闲农庄,一个规范性市场,一条标准化公路,一个标准化政务大厅”的“八个一”建设项目,逐渐形成县乡村三级互通、支干相连、区域联网的快捷通道。
围绕管理同治,促进城乡市政服务优质高效
城市管理工作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管理二元结构,将城镇管理范围延伸到新社区。要以推进配套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改善道路配套设施,逐步推进城郊结合部截污纳管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以常态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管理督查通报机制,推行城市管理日常巡查、行业检查和月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城乡数字城管的扩面工作。要以强化城市管理机制为契机,切实落实各项保障举措。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城乡同治”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着力打造农村社区化管理体系,以城带乡的支持体系,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和城乡联动的维稳体系;加强镇街基层管理力量,建立镇街城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管理监管机构;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整治配套经费、日常作业经费、创建经费足额到位。
围绕发展同向,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双赢共荣
政府主导是城乡同向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要将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以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进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核心城镇集中,从而实现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要立足嘉禾实际全面实施“1234’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湖南城乡一体化示范县”1个总体目标,建好桂嘉路、嘉蓝路2条产业聚集带、生态示范带、城乡一体化样板带,培育县城新区、坦塘工业园、郴州(嘉禾)装备制造园3个经济增长极,打造江南铸都与锻造基地、流通旺地、民生福地“一都三地”。
围绕环境同优,打造城乡孵化产业最佳基地
良好的环境能产生城乡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和“积聚效应”。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抓品牌的观念;各单位、部门要形成局部发展促进整体发展的共识。要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促进政务服务优质高效。要打造执法严明的公正平台。继续依法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加强党委、人大、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要打造规范有序的诚信平台。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市场、诚信业主。要打造安居乐业的稳定平台。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建立高效的警务保障应急机制和打防控教一体化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要打造文明和美的生活平台。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公共道德教育;全面实行城乡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促进全国卫生县城,湖南省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向乡村延伸,为争创“湖南省城乡环境整治十佳县”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产业同进,促成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产业同进是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通过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城乡产业发展。通过改造提升铸造、锻造、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装备制造、加工贸易等产业加速发展;构建铸造、锻造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力推“嘉禾铸造”向“嘉禾制造”跨越升级。要突出规模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撑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加快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养殖,加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打造“生猪、烟叶、三味辣椒、茶油、脐橙、杂柑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加快内需促动,推进三产服务业,融合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和县城市场农超对接,建设湘南现代物流业中心、充分挖掘神农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推动房地产、餐饮等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成果同享,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延伸覆盖
让城乡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目前弥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并轨,实现城乡的一元化。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在城乡的“五统一”;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镇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乡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提升医疗技术装备水平。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城镇“三无”人员、五保户等困难群众的救助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集中供养、长期供养、应保尽保、城乡覆盖的长效机制。
(作者:中共湖南省嘉禾县委书记)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地区,经过近几年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逐步得到推进。从调研情况看,我区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成效体现为:一是初步规划了多个农民安置小区;二是制定和完善了农村社保政策;三是实施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四是推进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两个涉农街道的9个行政村全部增挂了社区居委会牌子,219个村民小组中,有48个村民小组已完成撤组转居工作。通过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对照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步子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即如何结合实际划分社区,尚未有明确的布局规划;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组织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三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仍然较差,目前主要靠村级经济解决农村社区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等等。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农村社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势在必行。而要使农村的社区建设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顺应农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城市建设有规划,新农村建设有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它既关系到社区范围的划定,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切合实际的社区设置规划。制定规划的过程,既是对本区域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调查论证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了解实情,掌握民意,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基础。当前,民政部门应当负责做好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工作规划,协调和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涉农街道要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撤村转居工作,认真研究处理好撤村转居涉及农民利益的相关配套政策问题,使撤村转居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推进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村民自治深化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产物。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农村社区的生命就在于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要使自治精神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村民自治与推进社区服务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村民自治的关系,既巩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农村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农民居民具体的民主权利和实际利益都得到尊重。当前,对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加快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等,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
第三,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与保障功能。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当前,要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选择试点,加快形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教育、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等,基本满足村民发展经济、办事议事、健康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周到的服务。对已建成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努力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水平。
第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农村居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组织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要成立区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全区上下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快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区潜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四是民政部门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主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农村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围绕“小区做强区”、“小区变靓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形成地区特色。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模式,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新机制,探索新途径,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