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19-05-13 11:5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篇: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劳动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强化民本意识,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真正让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年以来共与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41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654人。年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完成市达目标全年任务的97%。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完善试点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我们将此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明确了“盯准开滦、开辟京、津,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打品牌创信誉,完善服务,全力推进”的劳务输出工作指导方针。根据在衡水市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修订了我县劳动输出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7年底输出2.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3亿元的目标。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输出1.9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2.3亿元,向开滦输出9500人次,跨省输出1万人次。另外,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实现与省、市网络的联网,共享用工信息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到2008年,村级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并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确保输出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2008年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5%,满足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需要。

二、制定三项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调整充实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下步工作任务。二是年度考核制度,将任务分解到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实行目标管理,作为年终考核各单位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定期评估制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县计划、农经、统计、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在市局的指导下,半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三、狠抓三项工作 扩大输出规模

(一)、抓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县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为契机,对全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技能性培训。我们对县职校、农广校、驾校等7个学校进行摸底整合资源,根据每个学校的特长确定培训专业。培训单位开办了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我县,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300人。二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引导性培训。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为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我们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成教、职高为依托组织引导性培训60期,培训人数达4555人。三是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与用工单位共同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基地,在组织务工人员外地打工之前,专门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基础理论、劳动法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强化学习,提高在外务工人员的团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使我县的农民,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二)、抓典型,合理引导农民主动外出务工。培养了时瑞清、白瑞江等10名外出务工先进典型,在《迁西栗乡》、电台、电视台进行了事迹介绍,并给予了表彰。同时重点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外出务工人员岳庆贺回乡办铁选厂,我们为他免费进行开业指导,并在人员招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免费为其招用了30名农民劳动力,通过不懈努力,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先恐后到外地寻求就业门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抓信息,完善信息搜集发布网络。常年派人外出到各大中城市搜集用工信息,并在用工量较大的城市还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收集点,配备兼职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采集。对筛选后的用工信息,除劳动力交流市场及时予以发布外,县电视台和电台在黄金时段随时进行循环发布,各乡镇还利用流动集市直接将用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形成了辐射周边各县的信息发布网络。今年以来,共搜集发布劳务信息130条,做到了信息发布准确、可靠,供需对接方便、迅速。

四、突出四个重点 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乡(镇)、村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汇报,部署下季度重点工作,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鼓励各劳动保障事务站独立开展就业工作,凡是劳动保障事务站每输出一名劳动力,我局便给予20元奖励,目前已发放奖励10万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各乡镇保障事务站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经他们组织输出人员占全县输出人员的70%。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年初开展的“春风行动”为契机,在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硬件投入的同时,合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通过劳动执法手段,打击非法职介活动,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

2、注重跟踪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在将“务工者”送出去的同时及时的“跟出去”,派人专程进行护送,对接收地的食宿、岗位、用工待遇做详细的安排。并制定了跟踪服务及管理制度,经常走访用工单位,及时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工伤、工亡等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及时赶赴现场,积极协助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共协助用工单位处理了伤、病、亡等事故72起,有效的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农民工家属和用工单位双方的信任。

3、组织用工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9月份我们把30多家用工单位的领导,请到县里征求意见、交流感情、以玩为主。在玩的同时,共叙合作友情,进一步密切关系,增进感情,在这方面舍得投入达到了预期,这次活动的开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

4、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开滦各煤矿务工的近3000名迁西籍农民协议工代办养老、医疗、保险的同时,又为他们交纳了工伤保险,解决了务工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的问题,彻底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举受到了用工单位以及我县农民的一致好评。实现了“求职有去处、务工有合同、输出有保障”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县邮政局(390人)、网通分公司(216人)2个单位用工实施劳务派遣,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要。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县形成了农民外出务工,愿意通过我们介绍,用工单位招工愿意让我们组织的局面,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存在问题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内容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处理。

六、下一步打算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是按照“思想再解放,路子再拓宽”的要求,继续加大输出力度,广辟输出渠道,广交新朋友,走出去与大中城市联姻。力争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争取输出更多的劳动力,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省实施阳光工程扶贫技能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投入到培训中来,变“要我参加培训为我要参加培训”,使培训达到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三是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辉县市冀屯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 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平方公里,45个基层党支部,1265名党员,是全省百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实”字上做文章,立足于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党员干部帮带培育、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大项目拉动提升等措施,在全镇用小蘑菇撑起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一、全民发动,做强特色经济实现增收

冀屯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河南省食用菌示范基地,全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目前,全镇食用菌大棚10000座,年产鲜菇1.5亿公斤,产值超亿元。为了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336元的基础上增长15%的目标,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排查摸底,盘点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元素,决心在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上求大作为,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支部承诺会、干部帮带对接会,筛选示范户582户,2328人,致富户438户,1752人,困难户912人,3648人,建立健全各类帮扶台帐11个,同时积极协调土地、金融等部门,在全镇掀起了又一轮食用菌种植高潮。目前,全镇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镇党委、政府通过与

邮政储蓄积极争取,为益三村食用菌大棚种植户发放贷款300万元。预计2011年全镇新增食用菌大棚将达到2000座,解决3000人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二、示范引导,规划农民创业园实现增收

为全面提升全镇食用菌种植水平,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镇党委、政府同利民食用菌合作社、冀屯食用菌合作社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增收帮扶台帐,围绕冀祥新区,建立农民创业园,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双孢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裁培面积6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菇房60栋;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平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菇房2000座,目前正在建设;支持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养殖园区,占地200亩,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预计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三、全面提升,大项目拉动实现增收

为引导全镇食用菌发展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投产;投资2亿元的福建宏良食品,已完成工商注册。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人均年增收在18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走“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

我们决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为契机,努力把冀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目标。

第三篇:做大做强猪苓产业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做大做强猪苓产业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作者:邹成燕

猪苓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且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供需矛盾日见突出。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猪苓作为富民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

一、宁陕猪苓产业发展现状

宁陕县人工栽培猪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在长期的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新世纪初,宁陕县围绕“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目标,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相继引进、探索出了半野生猪苓种植技术和立体化种植模式,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并初步建成江口、旬阳坝、新场等8个猪苓生产示范基地乡镇、10个示范村、8000个示范户,形成了以洵河、汶水河流域为主的两大猪苓产业带。2007年,宁陕申报实施了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9年6月,由省质监局以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了宁陕县制定的秦岭猪苓的生长环境、猪苓菌种、猪苓菌材、猪苓密环菌、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秦岭猪苓六大标准体系,弥补了我国猪苓栽培无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宁陕猪苓产业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县猪苓地存数量达到86万窝(2150亩),仅2009年,全县新发展猪苓20万窝,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2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二、宁陕发展猪苓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海拔540——2965米,森林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921.2毫米,宜种猪苓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加之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和隔离带。据统计,县境内产各类中药材1034种。常见药材有猪苓、天麻、秦党、秦贝、杜仲、山茱萸、桔梗、绞股蓝、五味子、黄芪、黄芩等,近年挂牌收购药材300种。猪苓是陕西重点保护的22种濒危中药材物种之一。

宁陕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人工栽培猪苓有近30年历史,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猪苓又是国家医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市场前景好、适生范围小的紧缺中药材,目前猪苓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惠的扶持政策,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县进一步扩大猪苓种植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苓产业已逐渐成为群众致富的首选项目。

(二)问题。

虽然宁陕猪苓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户分散种植,总体规模小,管护难度较大;二是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进行加工,产品大部分为干猪苓;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给药农提供有效服务;五是规范标准化种植意识薄弱,尚未形成品牌。

三、做大做强猪苓产业的措施

如何将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黑金矿”,结合宁陕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个人认为宁陕猪苓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级猪苓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优选和菌种提纯扶壮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基地建设和科学管理,优化品种结构,规范技术标准,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猪苓产业化经营,使猪苓产业成为支撑宁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猪苓生长条件,重点在江口回族镇、旬阳坝镇、皇冠镇、新场乡、太山庙乡、四亩地镇、广货街镇、金川镇、丰富乡等9个乡镇海拔在1000—1600米的猪苓适生区,大力实施猪苓标准化种植,从2009年开始每年新发展30万窝以上,到2012年实现猪苓地存150万窝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一个产业。

(一)示范带动扩大产业规模。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进一步创新思路,通过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从2009年开始,在抓好两沟一线(江口冷水沟、旬阳坝大茨沟和高速路沿线)猪苓标准化种植产业示范点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抓好3—5个品质优良、专业水平较高、规模在5—10万窝以上的种植示范区,到2012年发展26个猪苓种植专业村、培育1000个大户。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农户开展联营结对子活动,鼓励一般干部带头发展,在11个适应猪苓种植的乡镇继续推行领导包抓制度,乡镇主要领导每人每年包抓一个500窝以上的扶持点,副职每人买年包抓一个100窝以上的联系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实现猪苓产业规模的突破。

(二)标准种植打造产业品牌。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和起码要求,没有标准,操作没有依据,质量就难以保证。围绕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猪苓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大力推行猪苓标准化种植,并积极申请宁陕猪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力打造“中国猪苓在秦岭,秦岭宁陕为最佳”的产业品牌。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猪苓人才培训规划,按照猪苓SOP操作规程,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猪苓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及时把最新栽培技术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传送给药农,努力做到“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乡有推广队伍”,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鼓励、引导药农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猪苓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维权、服务、自律职能,使药农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医药企业联姻,开展猪苓孢子有性繁殖栽培等新技术研究,进行新品种选育、实验、示范,积极推广新技术,使猪苓产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走现代药业之路。

(三)龙头引领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其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坚持“开放发展”战略,运用现代媒体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切实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制药企业来宁陕建立药源基地,建加工企业,把生产、加工、流通这一产业链条连接起来,发挥带动猪苓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扶持一两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猪苓多糖、猪苓软胶囊等保健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使生产者增收、国家增税。逐步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猪苓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地理标志、统一使用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向外营销,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猪苓产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机制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药菌办、财政局、林业局、扶贫办、质监局、信用社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猪苓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夯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切实抓好猪苓产业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工作。同时,强化考核,将猪苓产业发展作为乡镇、部门目标任务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严格兑现奖惩,促使各级各部门都为发展猪苓产业出谋献策、多做贡献,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猪苓产业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多方筹资机制。本着“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财政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持面,加

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猪苓的积极性。将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财源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捆绑起来,逐步建立猪苓发展基金。同时建立多方融资的机制,鼓励干部以工资抵押贷款,聚集社会资金,采取入股、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猪苓产业。

第四篇: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县特色林果业建设如火如荼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特色林果业建设确定为20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计划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2万亩,核桃基地建设2000亩,花椒低产林改造2万亩。截止目前,在河西、莲花、南塬、北塬等乡镇完成核桃基地建设9100亩,栽植核桃苗木15万株;在路盘乡刘山、牟家、永胜等村集中连片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9100亩,栽植啤特果苗木51万株;从天水先后引进秦安一号等花椒新品种30万株,在南塬、榆林、桥寺、莲花、北塬等乡镇完成花椒低产林改造2万亩。

今年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中,主要分南北两片,突出三个特色。一是在西南片继续扩大啤特果基地建设规模。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啤特果基地建设力度,啤特果基地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3500吨,创产值350万元。2011年, 继续加大啤特果产业建设力度,计划在路盘、坡头等乡镇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2万亩。在扩大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技术服务,在秋冬季进行老果树改造和修剪1500亩,培训农民1500人次,努力提高我县啤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在北塬片大力培育核桃新型产业。在莲花、南塬、北塬、河西等乡镇引进推广薄皮核桃15万株,逐步培育成 1

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新型林果产业。三是全力抓好北塬片花椒产业提质增产增效工作。截止目前,全县花椒面积累计达到30.12万亩,进入丰产期面积达到18.5万亩。2010年产量达1224.38吨,创产值6112.9万元。我县针对花椒起点低、质量和效益差的问题,2011年,重点抓好低产林改造和病虫害防治示范工作,抽调具有中级职称的业务骨干任教师,在榆林、桥寺、南塬、莲花、井沟等乡镇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1000多人次。积极筹措资金15万元,购买石硫合剂、阿维菌素、辛菌安等农药和喷雾器、修枝剪等器械,免费发放给莲花、井沟、土桥、桥寺、榆林等乡的椒农,截止目前,已发放农药84箱,器械140套,涉及6个乡(镇),13个村,140户椒农。先后从天水调进秦安一号等花椒新品种30万株,免费发放给了北塬片十乡镇的群众,丰富了花椒品种。

为了把特色林果业抓出特色、抓出规模、抓出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有关乡镇,亲临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难题,督促指导。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林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分片包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定点打号、现场培训、现场指导栽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乡、村、社干部群众大会等,大力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市场潜力,激

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四是落实工作措施。县上早安排,早动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建设特色林果业;乡上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所有干部合力抓的工作责任制,严格推行定区域、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的“四定”措施,将栽植任务层层分解到村、到社、到地块;林业部门与供苗商签订购苗合同书,切实保证了苗木质量。

第五篇: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保山市“十五”期间组织劳务输出4.4万人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是一个边远高寒山区彝族村,全村总人口1872人,人均纯收入616元,群众生活极其困难,村里一些年长的妇女至今还没有到过本乡的集市—瓦房街,而今,全村外出务工人数已达100多人,2004年,全村外出打工者共寄回现金15万元,全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年25岁的鲁云标,在家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现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春节前给家里寄回1000元钱,并打电话对在瓦房乡当人大主席的鲁云明说“阿大,我穷怕了,我一定在外面好好干,再苦再累也要熬三年,混出个样子才回家”。河尾村平场子村民小组吴春兰初中毕业后,向信用社贷款2000元毅然外出打工,从酒店的服务员做起,经过努力,现已成为意大利博洛尼整体橱柜公司深圳销售部经理,月收入4000多元,为家里一次寄回4万多元钱,建起了平房,购臵了家电,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小康之家。摆马村村民郑文希1家4口,2004年经扶贫办组织到东莞市东权厂打工,他计划要挣到10万元才回来,2005年6月,他还回老家组织了70人到东权厂打工,成了帮带输出的典型。这是保山市扶贫劳务输出的一个缩影。

“十五”期间,保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体-1-

两翼”扶贫战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扶贫劳务输出工作。累计完成扶贫劳务培训输出44007人,其中有序输出到省外13000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5120万元。劳务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扶贫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全市“十五”扶贫开发事业中又一个耀眼的亮点,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市约有13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率低,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开展扶贫劳务输出,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保山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劳务输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全市扶贫开发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制定了《保山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成立了由扶贫办主任负总责的领导小组,扶贫劳务输出任务作为部门、系统考核的重点内容,构建了市、县区、乡、村四级服务网络,把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责任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积极组织人员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进行实地考察,联系用工企业,选择合作伙伴,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部门牵头、中介运作”的成功路子,形成了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市齐心协力抓扶贫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

——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为推动扶贫劳务输出工作,市扶贫办确定了4个乡镇为市级劳务输出示范乡镇,派驻工作队员组织劳务输出,各县也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劳务输出示范点,昌宁县把漭水镇确定为扶贫劳务输出示范乡镇,扶持该镇实施了“劳务增收千元工程”,施甸县把万兴乡列为劳务输出重点扶持乡镇,整合项目资金20万元,扶持输出省外6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打消群众顾虑,使他们“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走进城门”,到更大的空间里去谋生存、求发展,县乡充分利用广播、报刊、标语,召开各级干部会和群众会进行宣传,坚持为每一批务工人员举行欢送会,深入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收入及所在企业情况,尤其是打工致富的典型事例,制作出真实直观的宣传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大张旗鼓地宣传扶贫劳务输出。5年来,共张贴、悬挂大幅标语400幅,小幅标语12000幅,印发传单15万份,形成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影,集镇有宣传栏,村内有黑板报的全方位宣传格局,“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一地,致富一方”的观念在全市贫困地区形成广泛共识, 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带着心中那份创业的希望和梦想,走出朝夕相依的大山,踏上了人生创业的新旅程。——整合项目,规范管理。全市树立了抓劳务输出,就是抓产业的思想,结合扶贫项目的实施,把劳务输出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整合项目资金250万元,要求涉及-3-

项目实施的有条件的农户,每户必须输出1人外出务工,其中易地开发扶贫项目中安排资金90万元,培训输出8000多人;扶贫安居温饱村、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中安排资金160万元,培训输出10000多人。采取贷款启动,就业还贷的办法,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贷款,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就业前的费用问题,积极协调挂钩扶贫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劳务输出,使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资金补助成为一项长期的制度。隆阳区政府每年区财政安排20万元,补助外出务工人员20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100元,挂钩扶贫单位承担100元,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输出。——强化培训,齐抓共管。提高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增强就业择业能力,增加务工收入,是扶贫劳务输出的方向和目标。2005年,省扶贫办把市技工学校和昌宁县职教中心认定为我市第一批扶贫劳务输出培训示范基地,为搞好示范基地培训输出工作,市扶贫办研究制定了《保山市扶贫办2005扶贫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实施方案(试行)》, 项目以市县区扶贫办牵头组织,加强与培训学校及劳务输出中介的协作,开展订单培训,目前已培训输出6批,达650人次。着力构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输出网络,先后与8个劳务中介组织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其中与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保山鑫德职业介绍部、湖南长沙颐尔康职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责成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护送务工人员,-4-

并指定驻场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安排专人、专线对劳工进行输后跟踪,帮助劳工解决具体困难,为他们营造成了安下心来在异地他乡谋发展的良好环境。

保山市扶贫办

2006年3月

下载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做强蔬菜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强乡 ——关于“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思考近年来,台溪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改)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发展民营经济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水平,对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啬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介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的收速度相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