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1: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我区近几年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回顾2002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结合长寿实际,加强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组织、协

调和引导,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从2003年到2005年底,共培训城乡劳动力9.6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956人,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3422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9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我区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机构、统筹协调

2005年6月,成立了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由燕平区长任组长,陈明忠、申雄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财政局等二十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街镇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专人负责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成果、见实效,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摸清情况、明确任务

为使我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既能适合企业用工需求,又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区劳动保障局、劳务办以及各乡镇、街道,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全区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求职意愿等基本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政府于2005年7月出台了《重庆市长寿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方案》,明确了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重点。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解决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的意见通知》和《关于成立长寿区农民工法律维权援助中心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劳动者、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在培训转移工作中,我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由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劳动力的培训及就业工作;统一劳务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互通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源和劳务信息资源共享;统一培训基地,通过公开招标,统一审批确实定点培训学校及专业,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统一培训计划,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协调区农业、移民、农工办、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提出培训方案,统一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培训、扶贫培训和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任务,分四条线实施培训,经费分块承担;统一协调输出,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对劳动力市场、培训基地以及劳务输出地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劳务输出,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统一考核办法,将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纳入区政府对部门、街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四)加强培训、推动转移

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劳动者收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工作中带有战略意义的一项措施。我区劳动力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要求,实行由定点培训学校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就业的“四自主”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在培训机构的选定上,坚持市场运作,招标选校。通过公开招标,统一审批确定了18所定点学校,培训工种覆盖计算机、家政、保安、厨师、餐饮、缝纫、电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等20余个工种,2003年至2005年共培训29646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5922人。目前,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以职业高中、农广校、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单位为培训主体,其它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模式上,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一是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二是把我区两大园区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定向型”培训;三是把异地就业或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四是把特困农民的扶贫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扶持型”培训等。

如行知学校、东新职高、蓝盾培训学校与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联系,掌握用工需求,签订合同,按订单培训。海天学校针对两大园区对操作工需求较大的实际,集中开展车工、钳工、焊工等技能培训,为园区企业定向培训实用型人才。

(五)广开渠道,促进就业

实现转移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们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竞争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多途径开辟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

一是注重发挥长寿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两园一区一商圈

”(晏家工业园区、化工园区、长寿湖旅游景区、中心商圈)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建滔天然气化工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重庆长扬热能公司、福安药业公司等园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196个,招聘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836人。根据园区建设规模预测,未来三年,两个园区将新增劳动密集型岗位近3万个,两大园区的加快发展对促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打造协信中心商圈和桃花新城建设,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领域的就业渠道。目前中心商圈已初具规模,吸引了新世纪、时代华纳、国美电器等知名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100个。

二是面向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加强劳务输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以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荣达集团、长寿水禽公司、程文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的深度开发来扩大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按照“积极鼓励、加强引导、完善服务、规范管理”的要求和“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了一批劳务输出组织,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并与广西劳动厅、福建省泉州市和广东省惠州市、鹤山市劳动局签订了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协议。通过劳务输出,扩大了求职者的就业门路,缓解了我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三年共组织输出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72649人。通过开展劳务转移和输出,劳动者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涌现出了一批外出务工返乡带头致富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双龙镇江涛,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增长了才干,回乡创办了重庆润江水泥公司,年产量达100万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50人就业。石堰镇麒麟村村委会主任余安全,在外出打工学到实用技术后,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回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枇杷1500余亩,为全村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头效应。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了我区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二、当前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已进入了新时期,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今后几年,是我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与建设“三地一中心”、构建和谐长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培训资金少,培训费用高,短期培训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二是有限的培训资金使用分散,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低,培训质量不高;三是定点培训机构的确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定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培训后的就业率不高;四是培训后多数没有参加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低;五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用人单位需求与求职人员素质间的结构矛盾突出,一般劳动力相对过剩,而技能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十一五”时期,全区要力争新增就业22000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帮助21000名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到2010年,指导帮助500名城镇移民实现上岗就业,就地安置2100名农村移民从事种养殖业,指导帮助450名农村移民实现转岗就业,基本解决城镇就业和移民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到2010年力争控制在3.5以内。

根据上述目标,2006年全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人,培训移民300人,扶贫培训100人,就业再就业培训1350人,新增城镇劳动力转移46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0人。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

为切实加强全区城乡劳动力资源整合、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统一管理,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坚持“七统一、一不变”。通过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管理、培训机构认定、培训教育、考核鉴定、职业介绍、转移就业、规范用工、维权服务等相互关联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新机制。

1.统一组织协调。由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培训、扶贫培训、移民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四条线的培训及就业工作。

2.统一培训基地。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统一与符合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签。

3.统一培训计划。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协调区农业局、移民局、农工办、劳动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训方案,由区政府统一下达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培训、扶贫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培训任务,分四条线实施培训。

4.统一劳务信息。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要在各街镇的支持配合下,建立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外出务工人员资料库,切实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的信息化管理。

5.统一协调输出。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对劳动力市场、培训基地以及劳务输入地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劳务输出,并协调区内各地各部门劳务机构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

6.统一资金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扶贫培训、移民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实行统筹管理,由区财政局统一实施监管。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统一验收培训效果,并提出经费补贴意见,由区财政局审批拨付。对培训补贴差额部分,列入区财政预算,补足其差额。

7.统一考核评比。各地各部门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完成情况,由区政府纳入对部门、街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8.考核对象不变。承担培训转移就业任务的部门和街镇,继续按照各自职能落实完成培训转移就业任务,并接受区政府的检查考核。

四、统筹抓好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重点工作

(一)面向市场,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工作

1.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认定培训机构。在认定培训机构时,不仅要看是否具有培训资质、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培训设施等一般性条件,而且要把是否拥有用人单位委托的订单和较强的职业介绍能力作为首选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的不能认定。在进行培训单位招标时,也要把培训机构介绍就业的能力作为中标的首选条件,坚持有多少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多少培训任务。在对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检查验收时,重点检查受训对象的就业安置情况,对培训质量不合格和就业率低于85的,次年将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或承担项目的资格。

充实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现有教师队伍要尽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专业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挖掘社会人才资源,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职业培训师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落实到位,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保证学员有足够的实习条件,达到培训后基本能够上岗的要求。

2.创新培训形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就业意向和培训项目等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区别对象,分类施教。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一是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二是把我区两大园区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定向型”培训;三是把异地就业或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四是把移民的扶持帮助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扶持型”培训。

在重点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通过向劳动者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市场择业要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者市场择业的竞争力、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

3.增强培训适用性。培训是手段,转移是目的。培训工作只有与转移就业相衔接,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始终坚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围绕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务技能,如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电子装配、建筑装潢以及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等,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合理组织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好培训。注重通过培训创立劳务输出特色品牌。根据我区实际,选准一两个培训“拳头”项目,形成鲜明的培训特色,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推进劳务输出。

4.突出培训重点。在继续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移民培训重点是抓好城镇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农村移民的转岗培训,确保安得稳能致富。由晏家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分别牵头,重庆化工园区、晏家工业园区紧密配合,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通过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在城市规划区外,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切实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5.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减缓就业压力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今年将对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展一次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登记,征询他们参加培训的愿望和期望就业的去向,组织他们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3 2”或“3 1”培训,让他们在就业前接受1至2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通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好文明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某项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今年要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方针,积极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国家《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有关从业人员办理就业手续,以及确定工资、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的必要凭证,在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私营、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严格把关,落实劳动者凭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的要求。

2.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培训制度改革相衔接,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引导培训方向、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更好地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机构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定点培训机构所办的每期培训班,都要对培训学员及时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把技能考核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情况作为考核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合格率的重要依据。

(三)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

1.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区里已将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了各街镇和有关单位,并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做到解决就业的对象到人,解决就业的措施到人,解决就业的责任到人,在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上更加突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落实效果。

2.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21号及其配套文件精神,继续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补贴等各项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

3.搞好“六个结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行农业内转移与农业外转移结合。二是实行“走出去”与“转回来”相结合。三是实行区内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四是实行初级转移与二次转移相结合。五是实行短期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六是实行自动转移与订单转移相结合。

4.立足社区,积极帮扶“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充分发挥街镇和社区社会保障平台的作用,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做到“五清”,即:人员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愿望清、择业意向清。在充分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的“四送”活动,实行“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帮扶办法,真正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4050“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和对环境绿化、清扫保洁、后勤保卫、城市协管等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清理,最大限度地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和“4050”人员,确保每户困难家庭在今年底前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5.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征地拆迁农民和库区移民实现就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和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特别是征地拆迁农民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吸纳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就业,支持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区劳动力市场将及时办理未就业的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登记,积极为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的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尽快实现就业。在劳动年龄段内尚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可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作用。加强园区管委会和入园企业安置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责任,将安置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数量、安置的人数占职工总人数比例等指标,作为园区管委会和入园企业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积极落实库区优势产业发展项目与移民挂钩的政策,着力实施好移民致富工程。充分依托小城镇开发、桃花新城区建设和长寿湖旅游开发项目,为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提供更多上岗就业的机会,今年要力争实现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家庭每户至少安置一人就业的目标。

6.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指导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已有的街道(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分期分批新建好12个镇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所,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职能,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维权服务。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第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第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var para_count=1

二0一一年八月六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

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认

识到位、领导到位、制度措施到位、特别是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深入调查摸底,详实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使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全农剩余劳动力共计15人。长期务工11人;季节性务工1079人;不固定务工11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6-39岁、40-50岁。50岁以上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人员分布可以看出:虽然本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是大部分均为相对固定就业模式,即从事渔业生产劳动。每户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是3-4口人,若无大的疾病,每家1-2条渔船,只需壮劳力来耕作,年收入均在20-30万元左右,更高者年均收入接近百万,而渔业生产劳动为季节性工作,所以每年只需几个月的工作完全可以支付家庭收入。大多数村民主要强调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同时也是缺少知识,缺少技能的一个群体。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能的人虽然有几人,但是这些技能的含金量很低,多数集中在建筑行业的体力层次。一旦建筑停工,他们也将失去岗位。建筑行业的管理层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几乎都不能胜任。从文化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弱。据调查,大中专并且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月收入可达800-1000元,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没有技能的劳动力每月只能收入300-400元。可见,文化程度和技能的高低是决定务工收入高低的关键。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多数人的意愿是“离土不离乡”。目标首先是本乡镇,其次是本市区。选择外省市的极少。主要是缺乏敢闯敢拼谋大业的思想,局限于小农意识,维权意识差,害怕工资、安全、生活方面得不到保障。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见效快的建筑、餐饮、商品流通三大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只要工作时间长就可以出工作效益。从事工业加工制造业、维修业则比较少。主要是不愿投资学技术、怕吃苦。望海渔业村是渔业大村,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意义大,任务重。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渔业村经济发展,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现实需要。就业局、望海办事处以及村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9年为民办事项目来落实。现将今年以来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劳动保障就业局设立了专门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驻村,主要是进行对于村内劳动力的调查,培训以及转移等。并且委派村政府成立了以乡村长为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关于劳动力等一系列的相关业务培训,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已经展开。

二、强化责任,明确要求。

“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

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做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难度大、困难多。前一段我们主要抓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按照省、市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将今年我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抓出成效。

二00九年六月二日

第四篇:社区2009上半年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社区居委会处于石门县城城乡结合部,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其中有山林面积近350亩,原耕地总面积近1350亩。社区划分6个片,下设24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716户,总人口3180人。全社区劳动力为1226人。

上半年来,社区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求发展,拓展就业门路,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转移外省就业的有102人,省内外县就业的30人。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依托在社区内的电厂安置70人,在县城里的医院,超市等三产安置21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就按上述途径安排了50名还乡人员。三是自主创业。社区内有上规模的养鸡场2个,养猪场3个;原新双居委会书记张宏金把触角伸向县城,夫妻两开设了安踏运动鞋专店,安置本社区8人就业上岗。

一、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成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社区总支书记杨华平任组长,居委会主任马业青为副组长,并明确专干,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居支两委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社区制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社区积极发展养猪养鸡场,以典型带路,进一步扩大影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社区依托金城驾校开展驾驶员培训,共培训20人,这次还乡人员中就有4人经过培训后,在县城开的士。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特别是我社区,靠近县城,有在县城开店,开的士,务工的优越条件。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近几年我社区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有35人。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自上半年以来,我社区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1%。输出劳动力转移本地就业占劳动力总数26%。外出劳动力,每年的收入均在万元左右。在县城务工人员每月收入也在800元以上;至于那些自主创业,办养鸡场、养猪场,开超市的老板,更是建起了小楼,开起了小车,步入小康水平。从社会效果看:

1、发展了效益农业。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2、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许多农民在城务工,部分农民在镇上或城里购买或租赁住房,在城镇里生活,我们社区的张宏金的示范作用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这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

3、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依赖土地走向自主选择就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途径。

重活 调教初唐 异界之极品奶爸 魔兽剑圣异界纵横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细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坚持以政府推动、学校企业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参与并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

第三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对象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4060个贫困村、扶贫异地安置点、面上村贫困户且年龄在16~45周岁的劳动力。优先照顾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计生、残疾、归侨(侨眷)等贫困户的劳动力及退伍士兵。培训对象须持有所在县(市、区)扶贫办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并自愿报名参加培训。

第四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中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安排部分学历班。

第五条 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包括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就业岗位选择等基本知识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定向培训为主,培训专业的设置根据培训单位的教学条件、专业特点和用工市场需求确定。农民自愿选择培训工种参加培训。

第六条 培训时间一般在1-3个月,学历班按国家中、高职学制规定执行。

第七条 承担培训的单位统称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具备条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县可申报一个培训基地。没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市,可根据贫困村及贫困户劳动力的数量原则上可以设置培训1—2个基地。自治区根据区域分布、重点专业等在上述基地中选定自治区级的品牌培训基地。

第八条 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

(二)具备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等基本条件。

(三)有相对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和职业介绍能力。

(四)具有较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基础和业绩。

第九条 鼓励具备条件的培训单位自愿向当地扶贫办提出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培训条件、培训专业、就业计划等。

第十条 县(市、区)级培训基地由县(市、区)扶贫办和财政局共同审查后报所在市扶贫办、财政局认定;市级培训基地由所在市扶贫办、财政局认定。各市认定的培训基地应在认定后的30天内报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备案。自治区级培训基地由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认定。各级扶贫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认定培训基地。

第十一条 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单位的法人是培训基地的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

第十二条 培训基地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案,实施培训管理和受训人员就业安排等工作。培训基地要积极组织受训人员参加上岗证、资格证的考试,提高持证上岗率,做好就业衔接工作,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

第十三条 培训基地必须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档案。档案包括组织、培训、就业、服务、资金使用及技能鉴定等材料。

第十四条 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根据各市贫困村劳动力现状和上培训和就业情况,结合当年扶贫培训资金总量下达各市培训计划。对自治区下达的项目计划,各市、县(区、市)不得随意调整。如需调整,必须按原程序报批。培训按自治区扶贫办下达项目计划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 各市扶贫办、财政局要在自治区下达计划的第3个月及每年年底向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上报本市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

第十六条 各级扶贫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培训基地名称和培训对象、任务及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扶贫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基地的检查和指导,加强对培训质量、就业情况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套取、截留、挪用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除责令整改和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培训基地要加强培训就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安排培训人员就业后要及时进行回访,并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十九条 培训基地要创新培训机制,拓展培训就业渠道。鼓励各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开展联合培训。

第二十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补助和参训农民部分自理的办法解决。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培训期间参训人员的培训费、伙食费、住宿费、学历班学员的学费补助,也可以用于前往企业就业的交通费。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用于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财政扶贫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逐级下达到市、县(市、区)财政局。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广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桂财农〔2001〕141号)的规定,加强对此项资金的监督,严格实行报账制管理。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安排用于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的财政扶贫资金采用发放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培训券(以下简称“培训券”)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参训人员。

第二十三条 培训券由自治区扶贫办统一监制,由各级扶贫部门发放给本级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负责将培训券发放给受训人员。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培训券必须由参训人员本人填写并按手印,不得由他人代替填写,违者作废。培训券作为培训基地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的主要凭证之一。

第二十四条 培训基地要在每期培训班开班7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市、县(市、区)扶贫办报送学员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和贫困证明及申请培训券数量。财政部门根据培训基地的申请并经同级扶贫部门同意,在培训班开班15个工作日内按培训资金计划总额的30%给予预拨培训补助经费。

第二十五条 培训基地持培训协议书、培训券、学员花名册、验收报告、用工单位接收证明到当地财政部门报账。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对培训基地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及时给予报账并拨付财政扶贫补助资金。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分阶段验收和验收两个部分。阶段验收作为培训基地报账依据,验收作为整体工作评估和下培训计划分配的参考依据。阶段验收由培训基地完成培训和转移就业任务后向当地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所在地扶贫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市级的培训基地由市扶贫和财政部门组织;自治区级的培训基地由自治区扶贫办和财政厅组织验收。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每年组织对验收进行抽检。验收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验收具体内容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验收考核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对验收达优秀等级的培训基地给予表彰,并在下一给予项目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培训基地经限期整改后仍不纠正的,取消其承培资格。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由自治区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桂开办发〔2006〕56号)同时废止。

下载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形势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形势分析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增......

    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推荐5篇)

    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一季度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率81.3%。从产业分布看,一产从业占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

    2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猴场小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

    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定稿)

    彬太政发【2011】130号太峪镇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各村委会:为了加快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步伐,带动群众做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切实增长农民收入,完善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