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城管模式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管理者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我国与外国城市的历史条件、区位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及着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国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色的城市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并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和城市管理模式,对于扬州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构建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过程。而城市管理在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发展的需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城市管理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由于立交桥、地下通道、停车咪表、信息亭等过去城市没有的城市部件大量出现,造成了维修、更换任务量的成倍增加。又由于城市建设任务加重和人口快速增长,施工扰民、私搭乱建、违章悬挂广告牌匾、店外占道经营、路边市场垃圾堆放等,都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另外,由于地下管网事故增加而引起路面塌陷、人为因素造成电话亭或自动售货机破损、汽车拥有量快速发展造成占路停放等过去很少出现的现象逐渐多了起来。这充分说明,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越高,城市管理的任务越重,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发展对于管理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二)市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正在从满足温饱向方便、快捷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因此,现代社会的管理内容与过去相比大不相同,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群众生活富裕了,搬进新房的多了,对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住房采光、噪声扰民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开私家汽车的多了,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马路宽了,城市部件越来越多,行人的安全和道路的维护、保养和更新任务越来越重;四是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了,市民对流浪乞讨、“牛皮癣”、游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现象越来越反感,要求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各类迫切需求,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是城市管理者迅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原动力,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三)建设秀美、和谐新扬州的必然要求。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面建设秀美、和谐的新扬州。秀美的新扬州,就是打造绿杨城郭,加快构建和完善“沿路、滨水、环城”的城市绿色空间,让扬州人民和子孙后代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碧水蓝天的环境中生活,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特色。和谐的新扬州,就是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有效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社会政通人和。扬州市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城区文明程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安全运行和投资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方面,都迫切需要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来支撑。因此,推进城市管理全覆盖、精细化、经常化,让人民的居住环境更美好,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满意,是凸显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执政方略的具体体现。
二、探索扬州市数字化城管创新模式
在推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试点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北京东城区等先进经验,结合扬州市实际,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借助数字城市网络和技术,建立城市部件、事件数据库,构建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整合现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形成市、区政府监督协调、部门和街办(乡镇)规范动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新机制,积极探索具有扬州特色的数字化城管模式。
(一)创新建设模式。2005年7月,扬州市被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区)。建设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如何符合扬州城市管理的实际,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基础信息(GIS共享)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和人口、房产、企业法人等数据资源,对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职能进行优化重组,对现有的城市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管理、监督和执行职能分离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中小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新路子,是扬州市建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课题。
2005年7月,扬州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北京市东城区等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扬州实际情况,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研究所联合编制了总体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条块结合、分步实施、全民参与的建设原则。2005年11月18日,总体方案通过了以崔俊芝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论证。2005年12月8日,扬州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总体方案》,确定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建设模式。重点强化市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建设,明确为专门机构,定编制、配人员,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轴心”;监督中心仅建在市级,将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有关单位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
城管指挥职能;明确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责任,负责部件和事件的协调和处置;在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建立信息网络,负责问题的收集和处理结果的反馈。这样,既保证监督有力、指挥顺畅,又达到管理到位、执行快捷的要求。
(二)创新运行规则。我们按照实施数字化城管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对城市部件、事件进行了调查、分类与编码,明确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六大类127小类,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公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房屋建筑等八大类80小类,目前数据采集区域已达141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按照职能划分责任,确定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运行规则,各司其责,分别管理和处置。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理;属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下达到区分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通过近一阶段的实施,我们认为这一规则责任清楚、主次分明,有利于处置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构建方式。扬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基础较好。我们依托已有的地理信息、人口信息、企业法人等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城管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各系统的无缝对接,建立起链接市直148个部门单位、16个街办、107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在线沟通。这样,数字化城管系统就成了“数字扬州”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数字扬州”又成为数字化城管系统的统一基础平台。依据上述组织架构要求,我们将指挥中心设在市、区两级,而监督中心仅设在市一级,区一级不再建分中心。此举既提高了运行效率,又节约建设成本约1700万元,而且以后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近700万元。目前,市级实际投入专项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区级投入600多万元。
(四)创新联动机制。上下左右联动是数字化城管系统重要特点,又是其快捷、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在系统建设时,我们对短信、电话、网站、彩信等沟通方式给予了技术支撑,特别是将城管热线“12319”与公安“110”、政府“12345”公开电话等涉及的城管信息整合到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平台上来,与城管监督员采集的信息一同管理、一同立案、一同处置、一同督查、一同考评,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促进了系统发现的问题与市民投诉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加快问题的协调处理,我们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别召开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的联席会议。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不断调整完善部门联动处置的职责和流程规范,疑难问题得以快速有效解决;应用综合数据对部事件发生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规律性变化情况和共性问题,为政府实现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创新应用技术。在平台建设中,我们积极运用最新信息技术,保证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先进性:采用新的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与部门协同;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同一位置不同时段的地图对比,直观体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变化情况;采用GPS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相结合,实现城管监督员的精确定位;采用3.5G无线宽带数字传输技术,实现可
移动的视频监控;部分区级平台采用650纳米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光纤网络,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增加了督察功能,为市、区领导配备手持终端,便于能随时随地掌握数字化城管有关数据和管理动态。
(六)创新应急处置。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重处置力量的创新。推进城管重心下移,充实力,强基层处置力量。将市管道路和部分管理力量下放到各区;明确各街办(乡镇)除有一名领导分管外,建立健全城管科,配备2名专职人员,同时成立一支10---3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按照“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要求,加强职能部门的处置力量。市城建、规划、国土、环保、园林等部门也都分别建立了一支10--3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专门成立了城管治安分局,强化了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中的治安保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对风光带绿化养护、部分路段侏洁等一些专业维护,我们采取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花钱购买服务;推行街巷、社区及其内部单位的“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组织沿街商家向社会公开承诺“门前四包”管理责任,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定期开展“环境美化日”活动,发动和组织志愿者、“老年护绿队”、“城管小卫士”参加城市管理,扩大城管的社会参与面。
三、着力提升数字化城管系统应用成效
自今年6月,扬州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正式开通以来,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效果明显。到10月底,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卷40058件,结案39110件,其中部件问题8254件,占20.6%;事件问题31804件,占79.4%,结案率达97.63%。
(一)管理效能显著提高。扬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由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指挥、部件在线更新、地理编码、综合评价、构建与维护、数据交换、基础数据资源管理、视频监测与处理、卫星影像比照等12个子系统组成,并明确了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处置的部门和单位,将城管信息的采集、上报、处理、结案到综合评价等工作机制进行系统再造,各区、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制约更加紧密、考核更加科学,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改善,初步改变了“难事无人管、好事多头管”的状况。过去,支干道路灯、地灯损坏不易被及时发现,有群众投诉也不能及时修复。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这类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也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二)问题发现能力显著提升。扬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新建了56个视频监控点,又整合有关部门的监控资源,形成了118路视频监控网络,做到了中心城区主干道全覆盖。同时,聘请了250多名数字化城管监督员,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查找问题、协同管理;广大市民群众通过“12319”城管热线和中国扬州门户网站中的“寄语市长”等途径积极参与,大量城市管理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正式运行5个多月来,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271件,“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听社会公众电话1418个,立案1041个,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90%以上;一些严重影响市容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暴露垃圾、乱贴乱画等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
(三)城管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我们充分整合和发挥了每个万米网格单元的四股管理力量,即城管执法力量、数字城管应急处置力量、“门前四包”自治管理力量、社区信息员力量,他们积极实施举报、制止、查处等职能,形成了管理的合力。现在,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已由过去每月1000多件,提高到7000多件,处置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12小时。在管理中,我们还大力推进执法力量进街道、进社区,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和效果,初步改变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过去社区内违章建筑时有发生,群众举报不断,影响邻里关系、社区和谐。执法力量下基层、进社区后,发生在居民身边的违章建设等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和处置,群众这方面的来信来电已明显减少。
四、完善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扬州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实施才刚刚开始,如何科学应对和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今政府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中,建议着重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断创新,坚持依靠群众,进一步提高扬州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应用水平。
(一)扩大管理覆盖区域。扬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展,已从24平方公里直至目前的53平方公里。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城管覆盖范围,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扩大至65平方公里,明年上半年力争将整个建成区全部纳入,今后还将向周边乡镇延伸,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
(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发挥市长信箱、政府公开电话、“寄语市长”互动窗口、电子网络的作用,以及采取短信(彩信)有奖参与和“城管一日”、“城管进学校”等新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逐步减少监督人员,公开城管有关制度、办法和标准等方面信息,增强城管工作的透明度,拓宽群众参与城管的领域。不断提升、完善市民维护城市环境、保持优良秩序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素质与文明程度。
(三)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扬州市要抓紧制定《数字化城管考核考评办法》等,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将数字化城管工作纳入各区、各职能部门的年度管理目标,与作风考评、绩效考核及奖惩挂钩,进一步强化各级城管职能和责任意识。城市管理的两个“轴心”要做到职责明确、功能清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作用。
(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现代城市管理要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各类组织和社会成员管理主体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有企业、非营利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意识,逐渐形成了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这是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五)创新城市管理技术和手段。高效率的城市管理依赖着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流通。通过信息化改变信息流程,带动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层级障碍,提高管理效率,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管理信息平台,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有效性,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扬州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群众欢迎,专家赞扬,领导肯定,媒体关注。10月14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详细了解了扬州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情况后,对这一城市管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扬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很科学、很现代、很先进,不仅仅是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监督评价、考核奖惩一整套体系,有了这套体系,城市的管理就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值得推广。11月16日,建设部充分肯定了扬州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高发现率和高处置率,将向全国推广数字化城管“扬州模式”。提出“大中城市要以扬州模式为参考,在市级分设‘监管中心’和‘指挥中心’管理机构,区级设立指挥中心,实行‘统一接纳、分别派遣、区级受理’的模式”。江苏省副省长仇和表示江苏将推广扬州数字化城管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回顾扬州市创建新模式的过程我们感到,保证新模式创建成功的因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关键要有科学严谨的建设方案,要有一个优秀敬业的团队,要有一流的专家咨询队伍,更要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烈支持,这是城市管理新模式成功的有力支撑。扬州市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促使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从而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篇:扬州:扬起数字城管之帆
扬州:扬起数字城管之帆
扬州是一座精致的城市,精致的城市需要精细、精准的管理。——王燕文
近几年,扬州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
在11月16日的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充分肯定了扬州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高发现率和高处置率,将向全国推广数字化城管“扬州模式”。何为“扬州模式”,其锐意创新之处体现在哪里,扬州将如何继续打造特色,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燕文。
全面创新城管模式
本刊记者:现代城市的迅猛发展,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扬州市成为全国通过国家验收的第一个实行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建设部将向全国推广数字化城管“扬州模式”,请问王市长,扬州是如何通过创新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并形成独特的“扬州模式”?
王燕文:如何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是各级城市管理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主要目的,在推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试点工作中,扬州认真贯彻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北京东城区等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探索出具有扬州特色的数字化城管模式。
一是组织架构的创新。我们建立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组织架构。重点强化市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建设,明确为专门机构,定编制、配人员,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轴心”;监督中心仅建在市级,将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有关单位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指挥职能;明确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责任,负责部件和事件的协调和处置;在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建立信息网络,负责问题的收集和处理结果的反馈。这样,既保证监督有力、指挥顺畅,又达到管理到位、执行快捷的要求。
二是构建方式的创新。扬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基础较好。我们依托已有的地理信息、人口信息、企业法人等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城管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各系统的无缝对接,建立起链接市直148个部门单位、16个街办、107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在线沟通。这样,数字化城管系统就成了“数字扬州”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数字扬州”又成为数字化城管系统的统一基础平台。
依据这些组织架构要求,我们将指挥中心设立在市、区两级,而监督中心仅设立在市一级,区一级不再建分中心。此举既提高了运行效率,又节约建设成本1700万,而且以后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近700万元。目前,市级实际投入专项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区级投入600多万元。
三是运行规则的创新。我们按照实施数字化城管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对城市部件、事件进行了调查、分类与编码,明确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六大类127小类,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公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房屋建筑等八大类80小类,目前数据采集区域已达141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按照职能划分责任,确定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运行原则,各司其职,分别管理和处置。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理;属于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下达到区分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通过近一阶段的实施,我们认为这一规则责任清楚、主次分明,有利于处置效率的提高。
四是处置力量的创新。实行数字化城管后,发现问题能力明显增强,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重处置力量的创新。推进城管重心下移,充实加强基层处置力量,将市管道路和部分管理力量下放到各区。专门成立了城管治安分局,强化了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中的治安保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对风光带绿化养护、部分路段保洁等一些专业维护,我们采取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花钱购买服务;推行街巷、社区及其内部单位的“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组织沿街商家向社会公开承诺“门前四包”管理责任,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定期开展“环境美化日”活动,发动和组织志愿者、“老年护绿队”、“城管小卫士”参加城市管理,扩大城管的社会参与面。
五是联动机制的创新。上下左右联动是数字化城管系统重要特点,又是其快捷、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在系统建设时,我们对短信、电话、网站、彩信等沟通方式给予了技术支撑,特别是将城建热线“12319”和公安“110”、政府“12345”公开电话等涉及的城管信息整合到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平台上来,与城管监督员采集的信息一同管理、一同立案、一同处置、一同督查、一同考评,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促进了系统发现的问题与市民投诉问题的有效解决。
为加快问题的协调处理,我们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别召开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的联席会议。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不断调整完善部门联动处置的职责和流程规范,使疑难问题得以快速有效解决;应用综合数据对部事件发生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规律性变化情况和共性问题,为政府实现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是应用技术的创新。在平台建设中,我们积极运用最新信息技术,保证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先进性:采用新的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与部门协同;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同一位置不同时段的地图对比,直观体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变化情况;采用 GPS 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相结合,实现城管监督员的精确定位;采用3.5G无线宽带数字传输技术,实现可移动的视频监控;部分区级平台采用650纳米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光纤网络,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增加了督察功能,为市、区领导配备手持终端,便于能随时随地掌握数字化城管有关数据和管理动态。
着力提升处置效能
本刊记者:重视和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已成为业内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请问王市长“数字城管”自开通以来,取得了哪些效果?
王燕文:自今年6月,我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正式开通以来,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效果明显。到10月底,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卷40058件,结案39110件,其中部件问题8254件,占20.6%;事件问题31804件,占79.4%,结案率达97.63%。
城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由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指挥、部件在线更新、地理编码、综合评价、构建与维护、数据交换、基础数据资源管理、视频监测与处理、卫星影像比照等12个子系统组成,并明确了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处置的部门和单位,将城管信息的采集、上报、处理、结案到综合评价等工作机制进行系统再造,各区、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制约更加紧密、考核更加科学,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改善,初步改变了“难事无人管、好事多头管”的状况。过去,支干道路灯、地灯损坏不易被及时发现,有群众投诉也不能及时修复。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这类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也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问题发现机制逐步建立。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新建了56个视频监控点,又整合有关部门的监控资源,形成了118路视频监控网络,做到了中心城区主干道全覆盖。同时,聘请了250多名数字化城管监督员,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查找问题、协同管理;广大市民群众通过“12319”城管热线和中国扬州门户网站中的“寄语市长”等途径积极参与,大量城市管理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正式运行5个多月来,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271件,“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听社会公众电话1418个,立案1041个,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90%以上;一些严重影响市容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暴露垃圾、乱贴乱画等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
城管处置能力大大增强。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我们充分整合和发挥了每个万米网格单元的四股管理力量,即城管执法力量、数字城管应急处置力量、“门前四包”自治管理力量、社区信息员力量,他们积极实施举报、制止、查处等职能,形成了管理的合力。现在,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已由过去每月1000多件,提高到7000多件,处置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12小时。在管理中,我们还大力推进执法力量进街道、进社区,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和效果,初步改变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过去社区内违章建筑时有发生,群众举报不断,影响邻里关系、社区和谐。执法力量下基层、进社区后,发生在居民身边的违章建设等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和处置,群众这方面的来信来电明显减少。
注重打造扬州特色
本刊记者:数字城管是一种可持续、适应城市变化的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善和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请问王市长,扬州作为首个实行数字城管的省辖市,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王燕文:中小城市推进数字化城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经过前一阶段运行,我们有以下体会:
只有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才能促进建设与管理协调推进。扬州是一座精致城市,精致的城市需要精细、精准的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已成为加强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趋势,也是政府强化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
半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城管问题的发现率和结案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进一步促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只有大力整合城管资源,才能有效形成“大城管”格局。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我们以指挥与监督两个集成系统,有效整合了分散在各个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城管力量,实行统一的协同联动,彻底改变了过去城管部门抓城管、“孤军奋战”的局面。
我们以城市事件和部件的责任划分为纽带,明确提出了管理、处置城市部件问题和事件问题的工作规则,这样,既能将城市管理各类问题的管理与处置落实到位,也能有效整合和利用条块方面的力量。
我们通过数字化城管系统网络的延伸,将数字化城管与新闻媒体、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链接,与街办、社区及各类经济主体结合,强化了各方面的关注与参与,提高了城管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只有尊重群众意愿、组织群众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加强城市管理、优化美化市容、维护良好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提出大量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我们推行数字化城管、建立城管新机制,顺应了群众的要求,也得到了群众积极的呼应和参与。
本刊记者:有效的城市管理能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创造数字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提高了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扬州市将要采取哪些措施来继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王燕文:我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实施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断创新,坚持依靠群众,进一步提高我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应用水平。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水平。一是扩大覆盖区域。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展,已从24平方公里直至目前的53平方公里。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城管覆盖范围,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扩大至65平方公里,明年上半年力争将整个建成区全部纳入,今后还将向周边乡镇延伸,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
二是提高群众参与度。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市长信箱、政府公开电话、“寄语市长”互动窗口、电子网络的作用,以及采取短信(彩信)有奖参与和“城管一日”、“城管进学校”等新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逐步减少监督人员,公开城管有关制度、办法和标准等方面信息,增强城管工作的透明度,拓宽群众参与城管的领域。不断提升、完善市民维护城市环境、保持优良秩序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素质与文明程度。
三是健全考核机制。我们将抓紧制定《数字化城管考核考评办法》等,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将数字化城管工作纳入各区、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与作风考评、绩效考核及奖惩挂钩,进一步强化各级城管职能和责任意识。
扬州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建设部和省政府以及省建设厅等方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和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再上新台阶。链接:
去年7月,扬州市被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区),同年11月18日,扬州市数字化城管《方案》经中国工程院崔俊芝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审通过。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于今年4月18日试运行,6月5日正式运行;10月16日,数字化城管模式顺利通过国家建设部验收,扬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
第三篇:扬州数字城管创新与特色
扬州市数字城管系统创新与特色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扬州市采用“一级监督、二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责任清晰、权利明确,便于指挥调度,便于协调管理,便于人员配置,解决了人员归属问题,解决了事部件的归属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员调动权限问题。
(二)、平台建设的特色
借助此次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实现了市电子政务网的互联互通,促成市级电子政务网与四个区级电子政务网的互联互通,即达到了数字化城管组网的要求,又降低了组网成本,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网络资源,节约了项目的总体投资。
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系统充分考虑扬州市的管理模式,新增区级指挥调度功能和社区信息上报功能,以适合扬州市本地的管理模式;在手持终端方面,增加了领导督察功能的开发,以便于领导能够快速掌握当前的数字化城管状况;在精确定位方面,增加了GPS定位,解决了原有的机站定位的精度问题,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城管监督员进行管理;
(三)、服务方式方面
在服务方式方面,重点将公众参与和公众获知作为项目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原有的短信、电话、信件、领导批示等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站、彩信等新的沟通方式,确保公众以更加方便、更加直观、更加精彩的方式参与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此外在12319举报电话的基础上,为每个区建立子号码,以便调动各区服务的能力,整合扬州市各区级服务力量,为快速获取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篇:数字城管的几种模式
数字城管的几种模式
在数字城市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可针对目标城市的行政级别、规模、职能部门设置等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一级监督、一级指挥
市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在市级设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在各区设置指挥中心。其中,市级监督中心为监督轴,对城市管理进行高位监督,区级指挥中心为指挥轴,履行具体的城市管理指挥职能。
市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适合于城市管理内容的重心在区级部门的城市。
2.一级监督、两级指挥
市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成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在市设立市级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指挥中心。在各区的城市管理职能足够丰富,但在区级政府形成监督体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区两级的指挥体系可以保证城市管理的执行力度。
市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适合区级政府管理力度不足的中型城市。
3.两级监督一级指挥
市区两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在区级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市、区两级均具有较强的管理力度,可以形成较强的监督体系,区级政府城市管理职能也足够完善的情况下。
两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适合于区级政府具有足够管理力度的中型城市。
4.两级监督、两级指挥
市区两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由市级监督中心对城市管理进行全面监督,市级指挥中心进行统一指挥。同时,在区级层面,要求区级政府的各项职能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行成相对独立区级监管体系。
两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适合于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
5.综合监督管理模式
综合监督管理模式是在县(区)一级设立综合监督管理中心,并进行独立考评的城市管理模式。综合监督管理中心由一个中心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与县(区)的规模相适应,同时,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又可以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善。
综合监督管理模式适合于县(区)级城市。
第五篇:浅谈转变执法模式促进城管科学执法 (定稿)
转变执法模式促进城管科学执法,就是要在执法工作中注重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构建和谐城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执法模式,做到执法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创造更加和谐有序、公平和谐的城市市民居住环境,浅谈转变执法模式促进城管科学执法。
一是从“事后惩处”向“惩防并举”转变,倡导“理性执法”。围绕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城管执法必须讲究科学和理性,既要规范城市管理秩序,又要促进城市管理健康发展,这就必然要求转变重“事后处罚”的传统执法模式,加强城管法律宣传、预警和防范,做到“惩防并举”、事半功倍。一是完善行政教导制度,推行说理在先,处罚在后。二是完善诚信执法机制,促进管理对象守法经营。必须依靠诚信执法机制的力量,构建“诚信获利、失信受制”的诚信体系,促使管理对象自觉守法、规范经营。
二是从“突击整治”向“日常监管”转变,强化“常态执法”,思想汇报《浅谈转变执法模式促进城管科学执法》。要增强城管执法的科学性、监管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多在日常监管上下工夫,力求防微杜渐,标本兼治。一是完善“网格化”综合监管,对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处理”。二是完善“距离监管”,做到“突击工作平时做”。三是完善“常态执法”,做到“平时工作扎实做”,确保城市管理科学、有效。
三是从“但求无过”向“有所作为”转变,推进“效能执法”。城管执法要真正做到科学执法,就需要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执法效能,促进科学发展。一是以“制度创新”促进长效管理。要健全检查督导、追究责任制度等,最大限度保障城市市民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二是以“电子监管”提升执法效能,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提升城管执法效能。三是以“资源整合”营造执法合力,加强内部执法资源的优化组合,保障重点执法,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四是从“内部控制”到“立体监督”,坚持“透明执法”。
城管执法的阳光、透明,是执法公正和效能的重要保障,是城管科学执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坚持加强对执法行为进行内部讨论、审核、检查、监控的基础上,拓展外部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监督”格局,以透明度增强执法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