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全国许多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提出了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美学原理相互作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运用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运用环境美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已进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阶段这一事实。城市建设是以适合人类聚居以及生存、生活为目标的,即以人为本。一切有关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发展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且直接影响着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城市的景观建设也非常重要其中的人文景观,一般分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型。人工景观如建筑、雕塑、街道、广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是用来装点环境的,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自然景观就是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现在有许多城市为了某种需要,急功近利地进行着五颜六色的“铺花街”,使人眼花缭乱,毫无城市整体设计可言,更谈不上特色和品位。
城市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仅要统一、有规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观设计非常重要,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影视城、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定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并合乎该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个问题早在战国时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就体现了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2环境美学原理
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美学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有关自然美从来就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3 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3.1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若没有环境美学的指导,那么它就是低层次的“为保护而保护”的行为,即存在着被动性,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的浅层次保护行为。环境美学为环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只有对环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环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在中国,现在提到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果没有高度的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只是空洞地盲目发展,最终也是不奏效的。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
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有指导作用。比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视环境保护,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又比如,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有二:生态主义与文明主义,是两者的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分立。这就与环境保护有关,环境保护无疑需要重视生态,但生态平衡实现到什么程度,关系到现在的文明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文明的水平决定了现代生态平衡的水平。唯生态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2.1环境美学真正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的规划理念
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规划设计缺少“整体创意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就会杂乱无章,城市各系统之间就会缺少和谐关系,就会缺少主题文化意向。而环境美学原理的出现,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了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
3.2.2环境美学真正实现了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加剧,城市角色如何定位,城市如何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已成了城市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最重要的手段。而环境美学是紧密结合一座城市特质资源,通过对城市特质资源的挖掘、提炼和培育,着眼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特色,发挥城市比较优势,通过错位发展、强势发展、优势发展,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形成极具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中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最终让城市在差异化发展战略中脱颖而出,实现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3.2.3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最大化
环境美学追求的是城市特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环
境美学把城市特质资源变成了一个主题经济形态密集、主题经济形态庞大、主题经济产业链长、主题经济资本附加值高的一种主题文化经济形态。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经济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共享、整体开发、联动开发;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系统发展的一种特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展形态,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名牌化、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3.2.4真正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
城市经济增长极是在区域增长极上产生的新概念。城市经济增长极是一个不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模式,而通过环境美学原理产生的一种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态。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经济空间的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城市特质资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增长极是推进城市特质资源迅速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特质资源不断扩大的综合体,是城市特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的发展过程。它以不
同的强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质资源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上,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不断扩散,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上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特质资源,成为支配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从而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产生强大的作用,推动城市高速发展。环境美学原理在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离开繁杂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惬意与清净。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能让人观赏风景,身临其境,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运用环境美学理论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是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4.1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正处于整治时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孤军奋战”,忽视了对人文景观的塑造,更谈不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特色和内涵、有发展脉络并体现人文特色的元素。虽然有关部门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实际的行动来进行城市的人文环境保护,但离我们所期待的和谐人文城市环境还相差甚远。
城市规划建设的设计,要向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学习借鉴。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要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原理,因地制宜,不搞“拿来主义”;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真正体现“百花齐放”的思想,打造宜居、宜商的美丽和谐城市。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但是设计师的思想往往得不到管理部门的认可,很多情况下,老板和领导的意志左右了设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他们在施工审美方面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2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体现了出人文特色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景观设计,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建设要如何发展?
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推动“三化一园”(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后花园)战略的实施。在城镇规划设计之前,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其次,要考虑城镇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关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城市的美观和自然生态的优美,维护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生态、建造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来满足
人类发展的需要。
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龙头。我们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修编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详细的规划,做好城市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功能齐全、综合效益好且生态良好的城镇,一个有朝气、有活力、居民安居乐业又实用的城镇。
4.3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体现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城市人文景观要存古求新,则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笔者认为广东惠州地区城市美化较有特色,其在居住、学习、工作、游憩以及交通等五大活动的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特色,特别符合经济美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遵循的特征。惠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岭南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城市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
惠州作为广东省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即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惠州西湖以自然山水优美而著称,布局较好,有五湖六桥,四洲、八景之胜,四时晴雨皆是景。惠州城市建设“山山水水入画来”的意境,尤其体现了西湖水文化的特征——西湖地貌风景紧密环绕整座城市之间,并形成互动关系是其建设规划的焦点。惠州市以保护和发展城市的和谐环境为核心,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湖山型、人文型的城市环境,既有城市建设的控制与引导,也有历史传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灯光设计很有特色,达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灯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与视觉元素相结合,既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注重与整个城市夜景色彩的统一协调。
惠州西湖的设计规划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规划高度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对时空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更体现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境界。这其中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运动与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则。
4.4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弘扬了城市的山水名胜
城市人文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设计。我国一些城市的景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来不少城镇,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镇大小、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相继实施 “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破坏性建设行为,把河堤、沙滩、山坡等适应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观一律铲除,改由人工景观取代,这其实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误解。事实上,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5结论
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社会对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浅谈城市人文景观建设
2.张慧明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5期)
3.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4.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
5.杨平。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第二篇: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背景概述
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当中,环境与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大大加快,但是在城市盲目发展的背后也陆续凸显出很多环境问题,好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从1950年开始,许多国家都开始重新规划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美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城市环境的美是依靠自然美与人工美来显现的。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要利用环境美学的原理,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共融,共同创造处环境美好的城市。
二、城市的自然化
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之母。按照环境美学原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人、建筑、自然甚至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重新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城市自然化的問题。城市的自然美指自然环境当中的山、水、花草树木之美,自然景观是环境美学的基础。以自然风光为基础,把山水、花草树木等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我们的城市规划中来。比如依山而建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地形的走势将城市建设成层次感很强的山水城市。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美,保护好城市原有的风景名胜,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风景优势,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谐共融。
三、城市的人文美
人文美指建筑、景观小品、马路、园林布局等的美。环境美学研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研究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迎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心理情况等,这些都是环境美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的建筑
城市的建筑有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和商业建筑。在居住建筑上,可以建设具有同样风格的居住建筑以突显出城市建筑应该有的整体性,而承担商业功能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外观一般都比较有个性,并配套有一个较大范围的商业区。生产建筑一般具有特殊用途,则可以将这些生产建筑设立在下风位上,使城市环境保护有保障。城市建筑应该具有自己的独自风格,既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定位,又能形成一个城市各自的特色。具有这种美的城市空间,没有高楼一憧紧挨一憧的压抑感,也没有色彩上和风格上的不适感,使人与建筑、人与整个城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整个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里的高层建筑,然而城市街道两旁的高楼,假如总是一幢紧挨着一幢,密密麻麻地排列,人们就会感到沉闷和压迫。在一个建筑群当中,应该有落差高低和参差不齐的建筑,这种参差不齐不是乱七八糟,而是疏密相间,高低统一,充满和谐与自然。
(二)城市的道路设计
堵车现象已经困扰了许多城市,在设计城市的道路时,要充分保证市民出行条件,比如在城市内修筑像地铁、轻轨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使城市交通错落有致,增添城市的美感。
(三)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些城市在过去花大力气搞一些大规模的公园建设,这种用围墙围起来的大公园对城市美化作用并不大,同时也非常不便于人们游玩。近年来政府开始关注建设散点式的小园林,把公园景观放在街头。在道路小园林景观的设计上,既考虑了内部景观,又考虑园林外围的视觉效果,构成具有美感的的市容街景。这样,人们既使不去公园,也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风景。更有一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在“立体绿化”上做文章,创造额外的绿色空间,创造不同的大自然色彩,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大自然的青睐和向往。
四、结语
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具有整齐、干净、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一种状态,美的环境应当随着城市建设加以合理保护并进行创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还处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初期阶段,环境美学还没能较好的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是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城市规划建设的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实现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人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梅伟民.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美学刍议[J].学术论坛,1998.[2]刘光生.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美学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7.
第三篇: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姓
名:王逸凡班
级:建筑学学
号:指导老师:唐海燕
1班 13154922
2016年12月16日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摘要:随着景观生态技术的发展和其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被应用于各个规划领域,比如生态型校园,其景观设计、建设上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理,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关键字:景观生态、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园、人性
重大城科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山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有山、有树、有水,但是在后山这边的建设比较杂乱,一眼望去全是学生宿舍,看不到花圃,也看不到草地。一条水泥路铺完以后,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一下暴雨,那些裸露的地表就积满了水,这水循环被严重的破坏了。每到夏季暴雨时节,都会发生下水道拥堵的情况。再者,重大城科的卫生做得相对较差,进而影响到空气,特别是图书馆那边卫生差,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景观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也具备教育功能,目前各高校对景观生态设计1越来越重视。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立足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自然,建设一个山水叠翠,林木葱茏的现代生态型园林绿化校园,给师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景观的教育作用主要是审美教育,即把景观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功能实现,有效的发挥园林审美教育的效果,让师生体会到造物的神奇与美妙,得到积极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大学校园景观是无声的课堂,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我么们要着眼于整体效益,统筹规划。下面是我对重大城科景观生态设计提出的几点意见:
1.城科景观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校园拥堵日益严重
随着城科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原有的校园资源严重不足,师生占地面积,平均绿地面积、平均道路面积等已大幅下降,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校园拥堵。
1.2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蚀
校园虽然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但是依然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侵蚀着校园,致使校园内鱼龙混杂。不利于校园内精神文明的建设。
1.3环境污染充斥着校园
校园作为城市文化区域的重要组成区域,校园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比城市其他地
2方优良,但是城科校园内还是普遍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①周围环境污染影响校园环境质量,导致校园污染严重、②校园产生的生活污水、实验污水、生活垃圾等,直接污染校园环境、③交通工具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堵和噪声污染、④校园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使校园环境进一步恶化。
1.4校园景观生态设计产生的误区
现在城科的校园景观建设未从生态理念角度来对校园内的各项进行精雕细琢的探索,校园环境只是满足了一定的绿化面积,环境质量不够高,且为了建设的速度和环
境效果的速成,大量运用草坪以及移植的树木代替原有的植物系统,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建设中起到美化作用
景观设计主要以绿化为主,应该充分运用生态设计原理来建设校园景观工程,才符合现代化校园的长远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凸显出周围的特征,也需要以人为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人文气息浓厚,迸发青春活力的校园。
2.1景观生态设计在教学区的作用
高校主要是从事教学研究的地方,因此这的地方也是校园绿化的重点区域。其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户外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并且处理好景观植物与周围建筑物的关系。城科主教前广场很开阔,但其景观设计很不科学,常常被城科学子诟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片区域,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而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既可以安静怡人适合读书和小型交流,也应该敞开简介,利于较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城科的教学区由于功能集中,一到下课,所有的学生一拥而出,整条校道是相当的拥挤。一到雨天那就更气人了,连个伞都打不得。校园里车辆台多也是个问题,本来重大城科的校道就窄,车一堵根本就无法行走。特别是从主教到六教的那条路上。建议禁止大型的卡车在此校道上出入,以及可以适当的错开上下学的时间减轻校道的而交通压力。
2.2景观生态设计在宿舍区的作用
宿舍活动区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使用量较大,活动内容多,植物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活动区域和较多的林荫空间,并且在靠近宿舍楼的地方设置安静怡人的休息空间,以减少对宿舍楼的影响。该区域景观以硬质铺装加条形座椅为主,使用高大冠幅的树木以起到较好的遮荫作用,使该活动区域更加安全和卫生。
城科学生宿舍的景观生态建设较差,缺少视觉上的效果,仅有许多的杂草,以及大面积的裸露的地表。不仅影响到整个校园的整体效果,而且影响到校园的水循环。因而我建议根据景观的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先进行对学生宿舍区的景观设计,加大物种。可以有花圃,树木,以及果树的栽种,这样加强物种的交流。树木的摘种必将引来许多的生物,有可以加强土壤的对水的吸收作用,避免水土流失。重庆是个多雨水的城市,这种设计将会给同学们带来方便。利于同学们出行以及校园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
2.3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其他区域的作用
运动区域和休闲区域也是高校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区域多配合操场和建筑周边环境,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休闲区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由于以前建设缺乏规划,很少考虑到城科校园的整体布局以及校园的景观规划。此外校园内的垃圾箱设置较少,于是有随处可见的垃圾。不仅影响到了校园的卫生,还影响到了空气的清新,从景观生态的角度空气的循环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校园政客生态环境。由此我提出在学校多设垃圾箱并且将其分类。从大处分析,这将为我校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基础。
城科内有许多重型的机车,噪音特别的大,而且他们的出行集中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这边,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休息质量。噪音污染是生态建设以及景观规划当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学校校道上又很多的树,可以减轻噪声,但是不能完全消除噪声。所以建议在学校的教学楼集中以及学生宿舍集中的地方禁止驾驶重型机车,从而从根源上消除噪音,提升学校的校园良好氛围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3.景观在校园建设中的教育作用
3.11景观生态设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承载校园精神,展现校园灵魂的载体,3它丰富着校园的人性空间。园林景观的教育作用,实际上取决于景观本身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象征意义,从美学教育上升为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
景观园林是自然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在我国文人雅士把观赏自然山水之美作为追 求超脱人格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校园内,难以大兴土木制造假山,但是奇石的点缀非常普遍。大学校园特色景观小品在空间形态上和周围环境不是独立的,往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呼应,应力求与校园环境统一和谐,在整体中求局部特色。应以校园文化为指导,进行构思、空间构图和艺术处理,应特别注意推敲其在环境中的尺度,与视点的关系及其与其它景观要素的联系。例如,景观小品的底界面的设计及背景设计同样对景观小品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需要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以衬托出景观小品的意境及主题,并注意规划人流动线与景观小品的关系,避免因视点过近引起近视变形。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依据它所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来确定空间位置,使之适得其所。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不但要体现自身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融合,塑造完美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以至于能完美地体现景观小品的内在文化精神。一般来说,在高校主入口空间景观中,雕塑是最常用的小品,其主题由多种因素而定,有些是为了纪念,如西南大学主入口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己经成为了西师的重要标志,不仅包含对毛主席的深刻缅怀,同时也为激励在校师生努力向上的动力,其雕塑有着深邃的内涵,同时也增加了广场的向心性,成为场所的视觉和精神焦点;有些是为象征而设计,发人深思,给师生的心灵一些启示。还有的单是从美化角度考虑,结合周边的景观,雕塑往往是通过和谐的对比、呼应的关系结合其具体的环境和校园历史而设计。
景观植物在大学校园内占了很大的比重,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同时也有很深的寓意。大学校园内的景观植物种植规划不仅仅要考虑到整体效果,也要细节到每一个独特性的美化上。校园的运动场是最具有独特性的一部分,运动场视野开阔,是学生们都喜欢的校园风景之一,因此运动场上的美化修建尤为重要。运动场采用塑胶草坪,这使操场常年看起来都是绿色的。既保证清洁也保证美观。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动场周围应该围上护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我们对城科景观规划时,可以抓住地域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的差异性,以学院为单位,不同的学院以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基础,布置景观。3.2景观生态设计在生态教育方面的作用
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以现在寓教于乐、以美感人,情感激发、以美起志等方面,具有使人获得积极的休息功效。在现代社会中,师生常常面临各方面的压力问题,这就特别需要以景观审美为媒介进行协调和交融,是情感生活得到满足,进而达到愉悦心情,塑造心灵的作用。优美的校园景观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让人领悟人生哲学。师生在为景观的美所吸引时,会情不自禁得生出热爱的情感,并且由此及彼,激活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也提升师生的道德境界。
4.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校园建设只注重校园环境的教学功能齐备和视觉美观性,往往忽视了校园的节能环保建设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4.1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将植被竖向空间拓展,从而达到增加绿化面积的效果。城科受到用地面积限制,在建筑和运动场地外,所剩的绿化面积很少。在有限的种植面积内,运用绿篱和具有美观造型的花模作为景观元素点缀空间,不仅能塑造出独特
的景观效果,还能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作业面积。学校的外围围墙可用桧柏等高杆常绿的灌木结合实体围栏或砖墙组合成绿色围墙。
4.2结合建筑的外观设计,利用建筑立面、屋顶和室内空间栽植植物。在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顶栽植植物,既可增加建筑外墙的保温性,又可让建筑外观具有独特的美观性。以往很多建筑为了实现外墙绿化多采用在建筑散水外种植爬山虎,让爬山虎攀爬建筑外墙自然生长。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一定缺陷,爬山虎爬根对建筑外墙装饰材料有一定破坏性,而且爬山虎为落叶植物,到了冬季叶子会全掉光,露出凌乱的藤茎,反而影响建筑外观效果。建筑立面绿化设计可和建筑外墙结构结合设计,实现常绿效果。
4.3部分硬质铺地可采用拥有同一功能性的半绿化或全绿化地面替代。在室外停车场和消防通道的设计中,很多工程都采用预制植草砖来减少硬地面积从而增加绿化,但预制植草砖的绿化率只有50 %左右,而且易出现破碎和局部沉降等现象。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基本可解决预制植草砖的这两大缺陷。5.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的意义
校园景观与文化性市政景观、商业景观、住宅区景观有诸多不同,它有更多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拥有丰富的功能各异的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从而诊释校园的精神内涵。需要反映校园的多元、自由和兼容并蓄,记录校园发展的脚步。校园空间的营造需要更多的结合内外空间,让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交融,从而拓展空间的交往性。除了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这些职能外,校园也是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生活场所。景观设计通过形式美、色彩美以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校内师生甚至校外人员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以舒缓人们的压力、放松身心,通过一些具有参与性的公共景观设施或者设计让师生一起体验并参与,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是校园未来的“场所精神”。将一些一目了然的生命过程展示给校园中的学生是一件令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的策略。这样不仅能解决校园中实际而临的生态问题,更能成为一种展示和推广。这些生态设计切切实实地成为了校园中学生的福利,让大家感受到生态设计应用于校园的益处,从而获得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的认可和赞同。校园中的学子们终将走向社会,并且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有未来的政府人员、教职人员、设计规划人员等等,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他们的决策影响未来世界的走向,而他们现在的际遇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价值观和决策。这就是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6.小结
城科的校园景观设计还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态理念,要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使师生与校园有机协调,最终达到校园、师生、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泽,李玲,牟端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2006,18(1):14-16
2.张庆峰.校园景观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管理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3.王福刚,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0
第四篇:环境绿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绿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李娟娟
(郑州华信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451150)[摘要] 本文以环境绿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主题,从环境绿化的物质载体——植物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作用,讲了环境绿化对校园环境质量的改善,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 环境 绿化 文化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同时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有“教书育人”“服务育入”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而绿化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和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的高度密集,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已经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己周围环境的改变。现在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不光会考虑学校的师资、食宿条件等方面建设,也会考虑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因为青年学生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整齐清洁的校园、优美高雅的景致,不仅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作为环境绿化的重要材料,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环境功能是众所公认的,因此植物造景最具有价值的功能就是生态环境功能。在绿化时,通过对植物这一生态功能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改变校园小气候,还可以提高校园生活质量,从而为广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植物本身又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植物形态,变化万千,既可孤植展现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造景,表现出植物的群体之美,还可以根据其生态习性,通过乔木、灌木、草、花卉有机组合,巧妙搭配,合理安排,营造出美丽的景观,这些景观尤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起到放松身心、调节思绪、愉悦心情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化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育和启迪。臵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受到物质载体文化迸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些都是古人对环境造就人的精辟阐述。环境育人的内容和效果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它通过审美过程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最终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利用山水花草对校园环境进行巧妙装饰时既能美化育人环境,又显示了校园的文化气息和人文个性特征,人们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熏陶。也就是说在进行校园绿化时,造景绝不是花草树木的排列组合,可以通过意境的设计,使景观更具有诗情画意,达到境中有意,意中有情的效果。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通常很多设计者利用植物拟人化的作用,对景点进行命名,从而提高景点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远香是由荷花引申而来,远香堂面临河池。依玉轩:取意“倚楹碧玉万竿长”。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写景的特点,通过植物形态上的外在姿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以及其神态上所表现的内在意蕴,通过诗情画意的描绘与诠释,从而使游人获得更高、更深的感受。景点如此,校园也同样可以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嗅得着的景观实体,对人的器官起作用,而产生一种意境,让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也会大大增强。比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在建设新校区时,依据原始风貌保留了一处20亩地的自然景观。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稻香伴着书香,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专门为它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这也是一种景、境、情的交融。学生在这种人与景、情与境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自然会使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修炼。
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育。他们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突出人文环境的塑造,营造其独特的风格、优雅的景观环境,不断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他们注重开发人文景观,增设名人塑像,栽种古树名木等,努力创建有魅力、有情趣、有时代特点的校园环境,让校园处处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关怀,让人文精神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提高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无论是一个文化厚重的百年老校还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学校,植物都可以像建筑物、雕塑一样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不仅可以记载其的历史,见证其发展历程,也可以向学子传播他的文化。比如说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是燕京大学校园加以扩大而成。燕大校园以未名湖为中心,历史上就是园林盛地,所栽树木、花木、花草甚多,发展到今,植物已有300多种。这里的植物文化和北京大学一样经过了时代变迁的历程,过去它不仅反映了北大学子对植物的了解和交流的渴望,而现在更多地反映他们对植物应用发展方向的不懈探索,及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把握和延续。
同时,在进行校园绿化时,还可以通过对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校园环境的结合,赋予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学生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植物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品,有着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值得借鉴,特别是古人利用植物营造意境的文化成就。古典园林对园林植物题材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得乎性情,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品格,赋予一种人格化的比拟。因而有“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说,喻为“四君子”。或将松、竹、梅造景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为当今的校园环境绿化建设中所利用,在全新的场所中诠释植物的意境,体现的是校园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历史内涵,而植物文化最终呈现的形态是历史的、高雅的、传统的、城市的。学生臵身于这样的环境中,通过对植物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起到科普教育意义,自身的人文素质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优美洁净、品位高雅、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幽静有序、布局合理的校园更是学生潜心钻研、安心深造的最佳场所。在喧闹的城市中,高校校园可以作到闹中取静,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习的小气候和小环境。
五、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影响人。校园环境绿化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学生臵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安静的校园中,美的情感就会从心底里喷射而出,美的想象就会纵情驰骋,美的感受就会得到升华。这种“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证明,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美的熏陶,使其心灵、行为、仪表变得更加美好,对形成学生高尚完美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花草树木人格化,不仅会使学生自觉地去爱护它们,而且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热情。一个清洁、有序的校园,有利于学生公共道德、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一个优美、幽静的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文明程度。优美宜人的环境能抑制不符合环境氛围的思想和行为。校园环境通过暗示和影响,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对其言行进行约束规范。把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校规等融入环境绿化中,可以每天都对学生产生刺激和影响,日久天长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烙印,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规范他们的行为。
六、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走进一个大学,环境绿化给人的带来的是最直观的感受,通过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能够看出学校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利用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创造出美的景观,还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在高校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进行绿化时,不仅要满足功能上要求,还要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根据门前瞬间人流量大,与城市道路绿化联系密切及在校园内处于重要位臵等特点,绿化时植物配植应简洁、明快、大方、自然,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
总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中,各个高校都应注意发挥树木、花卉等各种绿化材料功能性的运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文金,蔡振宇.关于校园环境绿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06年第4期.[2] 李凤木.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研究与实践[J].《教书 育人》,2009年24期.[3]朱功春.以审美教育为背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药学教育,2006(5):30-34.[4]熊云海主编.园林植物造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5] 秦克铸.通过校园环境绿化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尝试[J].《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12月11日总第46期.
第五篇: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典雅.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冰雷报春(水帘洞)、彩泼莲花(莲花峰)、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云海万千(清凉台)、黄岳宝光(天都峰)、松趣万象(始信峰)、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排云霞海(桃云亭)、蟾宫玉树(莲花峰顶)、石笋擎天(石笋石工)、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 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
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
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
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Mar.2 0 0 2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
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
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1.3 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
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2 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我
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旅游景
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 ].2.1 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与美感(主观)的过渡性“窗口”.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
体会出来.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2.2 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2.3 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理解旅游
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
识和文化历史知识.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4 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2.5 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绚丽的景色
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3 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3.1 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主要类型有: ①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②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③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 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裸露面积240 Km2 ,形成于距今2.231 亿年前)、“黄山花岗岩体”(面积约107 Km2 ,形成于距今约1.43 亿年前)、“狮子林花岗岩体”(面积7.7 Km2 ,形成于距今1.23 亿年前).黄山自第三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根据河流裂点(九龙瀑有9800m.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机制为花岗岩基下部及附近地区的热流活动].黄山南北两侧都有北东向主干断裂,山体内部有北西向黄山断层、光明顶断层及其被其错开的南北向断层等.黄山花岗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四组节理.断层控制水系的发育, 节理破坏了花岗岩的不透水性和坚硬性,加速了外力作用对花岗岩的肢解,因其发育程度和组合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峰怪石.对黄山峰石地貌景观成因的欣赏,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知识,而且能明确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基础,便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峰石地貌景观,从而得到不同的美学价值,它对画家和摄影师有重要意义,能提高艺术品的水平和价值.3.2 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云霞气象景观包括日出朝霞、日落夕阳、云海、佛光、雨凇、雾凇等,还有春光、夏景、秋色、冬装等气候景观.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云海一般在雨后初晴,受高气压控制,且有逆温层存在时最易形成.这时大气比较稳定,对流不强,云顶高度在几百米至1500m 以下.观云海的时间以冬、秋季最好,春季次之,夏季因对流旺盛,多不稳定天气,形成云海的机会较少.观看云海宜在高山峰顶,视野开阔之处.如在光明顶看天海,清凉台看后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观东海,玉屏楼看前海,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黄山因水汽丰沛,云雾多,全年均可出现佛光.一天中佛光在早上9 时以前或傍晚16 时以后出现的最多,中午则较少见.黄山山势陡峻,一般晴天清晨登上山顶,都可看到日出.看日出的地方,以夜宿地点而定,住北海宾馆可到清凉台观看.夜宿光明顶气象站,则在光明顶观看.日出时分依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介于清晨5 时10 分(7 月1 日)22 年.日流量为200t 以上,水温保持在41.1 ℃左右.经地质部门分析化验,水中含有钠、钙、镁、钾和氧、氮、二氧化碳、氡等阴阳离子和元素气体,总矿化度为0.061 ,pH 值为7.5 ,属于重碳酸盐型淡温泉.泉水可饮可浴,对皮肤病、风湿病、消化、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松谷庵温泉位于松谷庵上山的路边,海拔高度560m ,属构造裂隙泉.水温为25.0 ℃,流量较小,初步测定为100t.d50cm.石臼的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石臼多分布在河床偏山体隆升一侧,一般高出现代河床0.51500 m 的深山密林中,在景区范围内共有九群,每群有20453 年),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其中祥符寺、翠微寺、慈光阁、掷钵禅院被称为黄山“四大丛林”.古时黄山设汤岭关、乌泥关,为徽州和宁国两府之界.山阳属徽州府歙县,山阴属宁国府太平县.风景区磴道始于唐,形成于明,修建于民国,完好于当代.目前盘道总长50788m ,有石阶36073 级,依山就势,穿洞过桥,顺其自然.全山各盘道有历代古桥40 余座,其中以汤泉溪上的明代卧龙桥,桃花溪上的白龙桥,始信峰顶的仙人桥最著名.这些古桥,建筑风格各异,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各景区景点上有从唐代至当代集文化、书法和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摩崖石刻200 余处.其中雕刻在海拔1589m 的青鸾峰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型石刻(每字直径6m , “平”字一竖长达9m),为世所罕见.“鸣弦泉”、“洗杯泉”史记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法,尤为珍贵.黄山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历代名家有石涛、雪庄、程邃、郑雪、丁云鹏、查士标、戴本孝、肖从云、法若真及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刘海粟等,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黄山大自然美景,成为黄山艺术作品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史志、诗句、歌赋、散文、游记、掌故、绘画、摄影等,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美,形成独树一帜的黄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黄山旅游景观的优美是举世闻名的,它有很强的感染力,每个来黄山旅游的观光者都能体会到黄山的美.如果每个旅游者在饱览黄山美景的时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激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定能体察到黄山美的内涵,把黄山的美感印在自己的脑际,滋润自己的心田,激励自己对美的追求, 体现人生更大的价值.愿黄山的旅游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黄山人的情感与黄山的美感融合在一起,以便使黄山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