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4-高二地理学案8 必三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高二地理学案8必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执笔:刘汉业审核:班别:姓名:学号:一.【目标】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推进的两个主要阶段/主要问题与对策二.【预习】细读70-79页课文进行梳理。贮备: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迅速提高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要寻找新出路。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3.良好的自身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劳力丰富、地价低廉,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有广交会。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中山﹑引资推动该区发展。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三.【达成】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自身区位条件、全国最大侨乡是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读广东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回答:
(1)20世纪80年代前后许多地区都有的条件是:(2)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是:(4)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5)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2.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东莞起步来自“三来一补”,其内容是:
(2).东莞发展的优势是:(3).东莞发展抓住了哪两次机遇?
a在改革开放初期:b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3.云南德宏:沿边开发,边贸发展→推进商业﹑城市化模式。比较下列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⑴珠江模式:⑵温州模式:⑶苏南模式:⑷东北模式:
4.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图”,回答问题: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的对应字母:杭州市,京九线。
(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是:
(3)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4)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其农业类型属于农业。
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5)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6)近年来专家主张构建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
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7)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8)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深圳路在何方?国内学者提出了哪三大设想?
5.90年代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其原因?
四.【达标】班别:姓名:学号:
1.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
2.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的是:【】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B.良好的区位条件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3.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得益于:【】
A.侨乡的背景B.良好的区位条件
C.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三角以其有利的区位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位于珠三角地区的是: 【】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最为迅速
B.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导向型产业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C.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D.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8.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9.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A.广州、深圳、珠海B.广州、珠海、澳门C.广州、中山、深圳D.广州、香港、深圳
10.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上升
D.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11读美国五大湖区图,说说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二.【预习】
(一)第三/知识和技术/优惠/东南亚/江门/招商
(二)矿产/劳动密集型/ 低 /劳动力/高新技术/高/增多/扩大
(三)科技实力/石化/城中村/深圳/水质性/交通、通信、环保
三.【达成】
1.(1)自身区位条件、著名的侨乡(2)国际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3)对外开放优惠政策。
(4)临近香港澳门;交通便利,通商历史悠久,外商广布;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地价低廉
(5)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2(1)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2)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发展“三来一补”。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设施建设,优化环境。
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⑴对外开放,外资企业→推进工业﹑城市化⑵商品经营,个体私营→推进工业﹑城市化
⑶城市扩散,乡镇发展→推进工业﹑城市化⑷资源开发,企业建立→推进工业﹑城市化
4.(1)AJ(2)能源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
(3)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侨乡之一。
(4)季风水田 / 集约化(5)低洼地势(6)湖南云南
(7)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8)深港一体化;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建立产业金融中心。左图“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 长江三角洲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右图“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 长江三角洲迅速增长,珠三角持续减少。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原因是:珠三角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南岭的阻隔,国内经济腹地范围小.四.【深化】1-10 D D D C A / C D B D B11.便捷的交通运输
第二篇:高二地理学案地图基本知识
高二地理组学案2
地图基础知识
编写:韩艳青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图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比例尺的定义及其三种表示法,比例尺的计算及换算。2.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之间的关系。3.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
一、比例尺
1.概念:表示 距离比 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 3.表现形式:
① 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② 式:1/10000000或1︰10000000 ③ 式: 4.比例尺的大小 ①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比例尺大小用比值大小(即分数值大小)来衡量,分母越小,比例尺愈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
●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越大,则比例尺越。
例:比例尺A是1:20000;比例尺B是1:5000000 则 A>B ②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内容详略、图幅四者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地区范围越、内容越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内容。
●表示同一实际地区范围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内容 ;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内容。
●同一比例尺,范围大、图幅大,范围小,图幅小,二者详略相当。注:比例尺扩大1倍,图幅面积变为原来 倍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1.图1中甲、丙间的图上距离为2.2cm,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000万 B.1︰10000万
C.1︰500万 D.1︰5000万
2.下列四幅地图,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9° 10°
42°30′ 41°30′
133°
34° 35°
135°
24°
20°
72° 68° 60° 62°
10°
8° 6°
A
B 1
16°
C
D 高二地理组学案2
地图基础知识
编写:韩艳青
读经纬网图,据图判断3~4题。
60°N
3.在bd区间段内太阳能直射的范围约占bd段的
60°N A.1/3 B.1/4
10°N C.1/2 D.1/5 4.若ac经线为110°E、bd经线为120°E,则ab、bd、cd、ac 10°N 四段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A.ab>cd>ac=bd B.cd>ab
A.比例尺不变 B.1:20000 C.1:50000 D.1:25000 7.绘制一幅简单的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中比较适宜的是 A.1:2000 B.1:100000 C.1:20000 D.1:4000000
二、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地图(指无经纬网也无指向标的地图):上 下,左 右。2.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情况箭头指向 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参考第一节学案 【小组合作】
例
1、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例
2、下图中A在B的方向排序正确的是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东北 高二地理组学案2
地图基础知识
编写:韩艳青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于2004年3月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78º55'N,11º56'E)建立。据此,完成3题。
3.该考察站位于深圳的()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 读右图,回答4--5题。
4.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A.一直向南
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5.若D点经度是116°E,一架飞机从图中①点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2004年8月20日9时,经过10小时到达美国纽约(74°W)的时间是
()
A.8月20日6时
B.8月20日19时
C.8月19日19时
D.8月21日6时
三、图例和注记
1.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
2.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都叫注记。【小组合作】--练习
地图是用以传递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变化等信息的载体,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构成地图的三要素。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作一日一次往返的徒步野外考察,下面四种比例尺的地图最不适用的是()A.1:20000 B.1/30000 C.0 5 10 千米 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
2.在一幅较完整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必须要有
()A.指向标
B.海拔和相对高度
C.比例尺
D.各种不同的颜色 课后练习
1.右图中的圆表示某一纬线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若A地的经度为20°W,同B地的经度为
A.170°E B.170°W C.130°E D.130°W
2、在下列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高二地理组学案2
地图基础知识
编写:韩艳青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的东南方向,且与北京的经度差较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四幅图中斜线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A.①所在方格 B.②所在方格
C.③所在方格 D.④所在方格
5.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以环渤海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区域突然发力,区域增长重心持续向北转移。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其最具优势的产业部门是()
A.微电子工业
B.重化工业
C.食品工业
D.玩具工业
6.首都钢铁厂从北京迁至曹妃甸,根据图中信息判断选址曹妃甸的区位优势。
7、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经纬度位置:甲
,丙。
⑵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 ;位于寒带的有 ;位于温带的有。
⑶甲位于乙的 方向,丙位于甲的
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路线飞行,合适的航向为,其最短距离应(小于、等于、大于)2222.2千米。
⑷丙、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第三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清华园双语学校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有十二个班级,有二位老师任教,其中每个老师执教六个班。本学期高二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鲁教版),按课标要求,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把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二、学科工作计划
1、组织认真学习。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学期初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八个精心,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坚持八个‘精心’,加强集体备课。
3、加强教研活动。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研讨,组织教学组成员展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同课异构、兴趣小组的研究。研究高一实行上课五分钟左右学科知识讲练活动,总结好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在全年级展开。研究高一个别班实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待时机成熟后进行年级推广。
4、认真组织和参与兴趣小组建设,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竞赛。11份组织一次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培养有地理兴趣的人才。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建设。
5、加强学科组的专业学习。认真组织学科组对学科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创新课与优质课的评比,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科教师建设,把年轻教师带起来,业务强起来。
6、坚持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可通过学校博客平台,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三、学科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本学期开学后,每星期一次集体备课,对学案初稿进行严格审定,由主备老师对教材和教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保证每一节课都形成贴近课标、符合新理念的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全组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2、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编写:学习目标、预习检查、问题探究、思维训练、同步检测等,不求全但求精,凡编写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一节课预习案与导学案合二为一。
3、要坚持教学的“八个精心”,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认真反思教学,做好辅导。
4、作业安排是每份学案中的课后作业,是对主要教学内容的巩固,由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认真讲评。课外作业是完成预习案,及时复习上节所学内容,由课代表负责收发,教师检查督促。
5、加强单元反馈。每单元结束要进行单元检测与讲评(2~3课时),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不足的反馈,以及教学进度、深度的调整。
6、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成员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2节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课时
第二节 区域差异
课时
第三节 区域发展
课时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课时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时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 课时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课时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必修一复习时间
必修二复习时间
机动时间
高二地理老师:胡德学
二零一三年九月一日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四篇:2013高二地理增效减负学案10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江苏省教学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理解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该区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根据资料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前预习】
1.城市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2.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____占统治地位向____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____国变为现代化____国。
3.区域_________与_________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_________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_________。
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调整:第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_________和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______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_________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_________。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_________,靠近东南亚;发挥_________丰富、_________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④全国最大的_________之一。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____________逐渐取代____________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6.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①____________面临困境——____________调整。
②____________相对落后——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问题日趋严重——加强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
[知识点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原因
〖问题探究〗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比较分析〗比较两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难点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
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
〖问题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知识点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问题探究〗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
进动力的差异。
【知识结构】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
理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政策 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前)
工业化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后)
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问题和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和管理
【反思质疑】
【小试身手】单项选择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南部沿海,多优良港口B.接近港澳,利于接受其产业扩散
C.靠近东南亚,利于发展与东盟的贸易D.工业基础强大,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表现在()①产业基础差 ②科技实力薄弱③人才队伍差④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A.环境污染严重B.产业结构层次偏低C.外贸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5.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并不是因为()A.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B.优越的自然条件 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D.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A.产业基础B.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C.著名侨乡D.腹地范围
4.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5.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三来一补”是指()A.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B.来人指导、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C.来料加工、来样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进口贸易 D.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人指导和补充贸易
6.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④由于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⑤土壤肥力增高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7.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B.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C.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城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8.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A城市与乡村界限模糊不清的城乡一体化B.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C.大城市连为一体的超级城市体系D.农业产业消失的城市一体化地域
二、判断题:
9.“苏南模式”属于外资驱动型。()10.工业化迅速发展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1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三、综合题:
12.读图4-2-1回答问题。
图4-2-
1(1)图一是三角洲地区,城市、(字母)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其中(名称)靠近澳门,(名称)靠近香港。
图二是三角洲地区,城市(序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2)从行政区划上看,两个地区的差异:“珠三角”各地同属于省,“长三角”各地分属、、。
(3)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1979—1980年间,该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挥其优势和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大
力发展密集型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水平的提高,导致该地区的优势逐渐丧失。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目前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基地。
(4)图一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①②③
(5)为了解决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的能源紧张问题,国家建了、核电站。
(6)现在图一地区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_______、、为核心的(7)两个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由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8)图一地区与图二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分别属于、(字母)。A.外资驱动型B.大城市扩散驱动型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80年代和90年代三大产业比较图(图4-2-2)。
图4-2-2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前店后厂” 格局逐渐改变。
第五篇: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